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六二卷) 2007/6/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6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今天原本是學佛答問,許多同學有一個共同的疑問,就是念佛要怎樣念法?剛剛《華嚴經》裡面也提到這個問題,我想許多同修朝暮課誦都念《彌陀經》,世尊在《彌陀經》中兩次宣說,極樂國的眾生聽到阿彌陀佛變化成眾鳥說法,聽了之後,「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這是有情說法;又告訴我們,「風吹寶樹,出微妙音,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無情說法。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此地就曉得,他們用什麼功?他們都用念佛、念法、念僧,念三寶,修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在我們這個世間往往被大眾疏忽,也不知道怎麼修法?念佛法門雖然很普遍,怎麼念法,懂得的人並不多。
現在在《華嚴經》裡面,「愛樂光照中」,我們又讀到,「又令眾生樂佛樂法樂僧」,這個樂是歡喜、喜愛;「普使念佛念法念僧」,念三寶;「及示發心功德行。令於一法一念中,悉解無量諸法門」。由此可知,念佛功德確實不可思議,能夠在一法、一念中,一念是念佛,一法是任何一個法門。那個一念也不例外,最重要關鍵字眼就是一,不能二。二就把這個法摻雜,不靈了。所以這個關鍵的字眼一定要清楚,「一念」。
所謂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念都是一念。這就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裡面教我們念佛的方法,他說的這八個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一。我們平常眼往色上跑,耳往聲上跑,好看的多看,好聽的多聽。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把眼收回來,不要看外面;耳也收回來,不要聽外面,這樣子你就一心。六根不接觸外面境界,初學的人要用這個功夫。功夫到家了,什麼叫到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也不受影響,那叫功夫到家。我們功夫不到家的時候會受外面境界影響,這自己要知道。如果還會被外面境界影響,那你就要遠離外面境界。
過去初學佛的人到哪裡去修?道場都建築在深山裡面,佛經裡面稱為「阿蘭若」,阿是無,蘭若就是音聲,就是他居住的地方聽不到雜音,叫蘭若。一般古來祖師大德告訴我們,距離農村人家三里路以上,大概距離三里路以上牛叫的聲音聽不到,農民家裡養的牛,牛叫的聲音很大,牛叫聽不到,這個地方就很安靜,稱為蘭若。在那個地方修行養道,這是初學。真的定下來了,去試驗試驗,走到農村裡面看看干不干擾?如果還受影響,趕快回來。什麼時候到農村裡面去不受干擾,農村可以不受干擾再到都市看看,都市看看還會干擾,不行,考試不及格,趕快再回來。到都市、到花花世界都不動心,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叫一念。
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這個本事?沒有這個本事,你自己要知道方便法。現在在都市裡面我們想要找個寂靜地方找不到,那要福報。我們在農村找一個地方都找不到。在都市裡面只好怎麼樣?電視不能看,肯定會干擾;收音機不要聽,報紙也不要看,雜誌也不要看,盡量把這個東西統統摒棄掉,關起門來好好的讀經、念佛。讀經,一法,學一部經;念佛,一念。真正哪一天到了一,你要曉得一是真心,二是妄心。所以念佛要一念,都攝六根,意思我們懂了。
淨念相繼。淨是清淨,清淨裡面沒有染污、沒有夾雜;夾雜,不清淨,染污,不清淨。那個淨,淨念就是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到三昧現前,最低的功夫叫成片。你心裡只有佛,除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這一念。一念這個時候就通達,《楞嚴經》上講「淨極光通達」。通達是什麼樣情形?通達是法法都通,這經上講的「悉解無量諸法門」。世出世間法你都通,別人向你請教,沒有不知道的;沒有人問你的時候,你什麼也不知道,真的是這個樣子。為什麼別人問你你都知道?這個三昧跟真心相應、跟法性相應,而宇宙之間一切諸法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能跟性識相應,哪有不明瞭的道理!這也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才曉得一心、一法之可貴,決定不能雜,雜就壞了。
世間可以說自古至今,許多人修行修一輩子,不能說他不用功,不能說他不努力,很多勇猛精進,一生不開悟。原因是什麼?學得太多,學得太雜。你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給我們做示現,他十九歲出去學,學到三十歲,不能說學得不多,不能說學得不雜,他表現上跟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求知一樣的來給我們看。學了十二年之後,他在菩提樹下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棄,全部捨掉,這樣就入定。如果夾雜、染污,你就入不了定。可見得他統統放下他才得定,清淨心現前,夜睹明星,大徹大悟,他成佛了,放下就成佛。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示現用意非常之深,教給我們,可不可以學?可以學;可不可以不學?也可以不學,學不學關係不大,重要是放下。
佛示現學了十二年,放下了;六祖惠能在中國示現,沒有學過,放下。學了,放下,跟沒有學,放下,境界相同,沒有兩樣,這我們要懂得。所以一法一心,這是通一切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包括念佛法門都不例外,這是總的指導原則,總的指導綱領。佛說得很清楚,信的人不多,還是要廣學多聞,有沒有道理?也有道理,為什麼有道理?他沒有辦法做到一心一法,他只好廣學多聞,多學一點佛學常識,為什麼?開不了悟。所以唯有上上根人他能接受,上上根人他能相信,他不懷疑,他遵照佛陀的指示,他的路就走通了。
「如是真實教誨,遍見大乘諸經」。佛這個開示,大乘教裡頭我們常常看到。從這裡面我們體會到,佛念眾生、眾生念佛,「佛念眾生,真慈無盡,於茲可見」。你能體會到這個地方,你才曉得佛恩的廣大,佛對於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私心、沒有偏愛,普遍的加持,無時無處而不加持,我們眾生不知道,完全沒有覺察到,這叫什麼?這叫迷。
三寶怎麼念法?我們利用這個時間為同學們略說,「念三寶大意,亦以此供養現前十方大眾」。先說佛,「佛是本覺、本善、法性、自性」,這個佛也稱如來。這什麼意思?是本覺的意思,是本善的意思,是法性的意思,是自性的意思,所以佛不是外人,是自己。你看《華嚴經》裡面世尊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擁有本覺,你擁有本善;中國童蒙教學《三字經》上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是佛,本性本覺是佛,在《華嚴經》裡面稱法性,一般大乘經裡面佛常常講的自性。
六祖惠能開悟了,什麼開悟?妄想、分別、執著一剎那之間全放下了,全放下就成佛。給諸位說,全放下了,十法界就沒有了。我們看他住在十法界裡面,他不是,他在一真法界,境界完全不相同,他就轉十法界為一真法界。我們一念不覺就變成凡夫,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所以境隨心轉,這是真實的,是事實真相,決定不是虛妄的,外面境界是隨心轉。如果你能夠把執著放下,你就成阿羅漢。這個阿羅漢是自性羅漢,你本來是羅漢。阿羅漢的境界是四聖法界,六道沒有了。雖然阿羅漢跟我們住在一起,我們排排坐、手牽手,他在四聖法界,我在六道輪迴,不一樣,兩個境界。我們跟六祖在一起、跟世尊在一起,他住一真法界,我們住六道。我們看佛也是像凡夫一樣,佛看我們是真佛,這絕對不相同。佛看一切眾生各個都是佛,所以你要問你什麼時候成佛?你什麼時候成菩薩?不要問別人,哪一天發現你看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菩薩,那恭喜你,你成菩薩了。菩薩眼睛裡面看都是菩薩,凡夫看到佛菩薩也是凡夫,境隨心轉。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要明白現前的一樁大事,今天我們這個世界嚴重染污,佛在經教裡常講五濁惡世,現在可以說濁惡到了極處,到了飽和點。有沒有法子挽救?你要曉得境隨心轉,你就懂得挽救之道,只要人心一回頭;人心都能夠回歸到清淨,這個世界馬上就變成極樂世界,馬上就變成四聖法界,這決不是假的。我們看到現在災難這麼嚴重,我們不能幫助別人轉,至少自己要會轉。你學佛真管用,你這個佛法真的得利益了。不能說這是眾生的共業,我跟他們有共業,共業裡面有不共業,外面共業,裡面不共業,外面決定受裡面的影響,裡面是能轉,外面是所轉。
所以個人修清淨心,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比什麼都重要。說的是什麼?就是這個,這個東西是什麼?這個東西就是本覺、就是本善。本覺本善是自己的真心,迷失了真心就變成妄心,妄心怎麼樣?妄心不覺不善。不覺不善是假的,不是真的;是暫時的,不是永恆的,叫一念不覺。所以你要肯定自己,這在佛法裡面叫信心。信心頭一個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本來是佛,你才能修成佛;不相信自己是佛,怎麼修也成不了佛。而且修怎麼樣?怎麼樣修,功夫不得力。所以首先要肯定我本來是佛,我這個功夫才能得力。
這是佛跟其他宗教不一樣的地方,其他宗教是先信他,信上帝,然後再信自己;佛法不是,先信自己,再信釋迦、再信彌陀,那是在第二位,他們可以幫助我。如果頭一個不信自己,幫不上,諸佛如來想幫都幫不上。所以什麼叫有緣人?能夠深信自己是佛的人叫有緣人。自己不相信自己是佛,佛菩薩對他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沒有緣。沒有緣,佛也不會捨棄你,總是常常旁敲側擊來幫助你覺悟過來。什麼叫覺悟過來?哪一天相信我本來是佛,你就真的覺悟。諸佛菩薩歡喜,為什麼?幫得上忙,你能接受了。
本來是佛,那你一定要肯定六祖大師開悟說的幾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有沒有被染污?沒有,現在有沒有被染污?沒有,那個染污是什麼?染污是習性,不是本性,習性不是自己。像我們用的紅、黃、藍三種顏色做的比喻,黃色的比喻妄想,藍色的比喻分別,紅色比喻執著,這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佛在經上常常講,三種煩惱統統具足,這個人叫凡夫。三種煩惱障礙著我,我看不到外面,外面人也看不到我,跟瞎子一樣。你仔細再看看,這個東西,我們把我們的眼睛比喻作法性、比喻作佛性,你說它有沒有障礙我?沒有,有沒有障礙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法相,森羅萬象,也沒有障礙,你才曉得毛病就出在這個地方。
這是我們用這個東西,有相的時候你看到;實際上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形相,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色法。它是個什麼東西?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一個錯誤抽象的概念。你能夠一下曉得這錯誤,馬上就放下,放下就本來是佛。釋迦牟尼佛跟我們做示現,他放下;惠能大師跟我們做示現,放下了,做樣子給我們看。你看學,釋迦牟尼佛先學,學了,放下;惠能大師不學,不學也放下,學跟不學沒關係。悉解無量諸法門,這相同。釋迦牟尼佛什麼法門都通達,惠能什麼法門也通達,他為什麼會通達?因為自性能生萬法,這麼個道理。所以真正用功,佛法裡真正用功,不是在念多少佛號、念多少聲,不是磕多少大頭,也不是讀多少經典,完全是放下,這真正用功。
佛教給我們中下根人,我們不是上上根人,中下根人先把執著放下。執著沒有了,還有妄想分別。這雖然遮住,就像戴太陽眼鏡一樣,我們對外面境界看得很清楚,加上這個確實看不見,這個拿掉,清楚多了,像戴一付墨鏡,太陽眼鏡,這是阿羅漢。如果再把分別放下,那就更清楚,這樣幾乎我們都沒有障礙,外面可以看到我,我也能看到外面,這是菩薩,菩薩還隔這麼一層;再放下,本來是佛。我做了這麼一個道具,顯示出凡聖、迷悟,你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佛法不是別的,佛法放下而已。希望你能放下,實在不能放下,執著淡一點,一年比一年執著輕,你煩惱就輕,煩惱輕,相對的智慧就長。因為智慧是本有的,就是這個東西障礙,障礙去掉,智慧就現前,智慧不是學來的,甚至於說連常識都不是學來的。
統統放下,你的心像一面鏡子一樣,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現在、未來,你照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所以你要相信我們真心「本自清淨」,這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出來。「本不生滅」,沒有生死,你不再貪生怕死,你對於生死的恐懼完全消除掉,沒有生死。沒有生死就是佛法講的大般涅槃,這是什麼?這是自性涅槃,這不是修來的,本來是這樣的。「本自具足」,這句話裡面就是佛在《華嚴經.出現品》裡面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的智慧、如來的德能、如來的相好,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統統具足。佛說得好,這種種具足,一切具足,在佛,成佛了,沒有多一點;在凡夫,甚至於墮阿鼻地獄,你也沒有減少一點。
從這比喻上你就知道是真的。在佛是什麼?這東西拿掉了,對內、對外沒有增減。雖然有這個障礙,於自性、於法相也沒有妨礙,真的沒有妨礙。所以妨礙的是錯誤抽象的概念,這個東西要放下。要曉得煩惱本來沒有,習氣本來沒有,我們現在染上了,染上也不是真的。所以佛、菩薩清清楚楚,佛眼睛裡看眾生都是佛,菩薩眼睛裡看眾生都是菩薩,阿羅漢眼睛當中看眾生都是阿羅漢,凡夫看一切諸佛菩薩都是凡夫。為什麼?凡夫這三種統統都有,看不見,迷惑顛倒,都是凡夫。所以從示意圖裡頭諸位細心去體會,你才曉得,慢慢的就了解事實真相,「本自具足」。
「本無動搖」,動搖就是妄念太多、雜念太多,這個東西消耗能量。我在早年學佛,跟李老師提到這個問題,那時候因為李老師他是日中一食,他每天吃一餐,我跟他學,我學到八個月才告訴他,我每天吃一餐,吃了八個月。他聽說我吃八個月,你身體有沒有什麼影響?我說沒有,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遠保持下去。為什麼?我們色身在這個世間需求很少,你一生不要求人,「人到無求品自高」。如果養生需要很多的資源來滋養,你就要有求。你一點點都夠了,就不需要求人,所以李老師做到。
在這個時候,我就提出我的一個想法,向老師請教,我跟老師說,人的肉身(色身)是個機器,這個機器的運作一定需要能量,飲食就是能量的補充、能量的來源,提供這個機器的運作。可是機器有消耗能量的,有節省能量的。能量消耗,最大的消耗是在哪裡?就是妄念。所以我那時體會到,一個人勞心勞力消耗能量都不多,妄念消耗能量太多。我跟老師說我的看法,大概能量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念上。老師對我這個看法很肯定,是正確,完全對。
所以你看看佛陀在世,阿羅漢一個星期吃一餐飯,他心清淨,他世出世間執著統統放下,他比我們一般人清淨,一個星期一餐,補充能量足夠了。辟支佛的清淨心比阿羅漢更殊勝,辟支佛是半個月出來托缽一次,就是半個月他吃一餐。我是從經上這兩樁事情體會到,辟支佛吃一餐這能量可以支持半個月,阿羅漢吃一餐可以支持一個星期(七天)。所以僧團裡面每天出去托缽,那是示現,那是做樣子,做給大家看的。如果僧團裡面那些大阿羅漢每個人都是半個月去托一次缽,沒有人敢接近僧團,為什麼?你們都是神不是人,我們做不到。所以他必須要把層次降低,降到最低,一般人可以接受的,你看我們能吃一餐,你也可以,敢接受。如果要是真的,是以他們那個境界的話,佛法就推不動,沒有人敢學,是這麼個道理。
所以是從本性來講,「本無動搖」,這叫自性本定。《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華嚴經》上講「師子奮迅大定」,自性本定。由此可知,我們今天的動搖(妄念),妄念不是自性,自性裡頭沒有妄念,就是真心裡面沒有妄念,妄心裡面有妄念。妄心是迷了,迷的時候有妄念,不覺的時候有妄念。如果是真的覺悟了,就沒有妄念;換句話說,你必須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就現前。
後面說,「能生萬法」,法是法相,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變現的,自性能生萬法,所以萬法跟自己關係太密切了,這個要知道。萬法與我是一體,我們現在完全不知道,把萬法跟我完全分離,分離就對立,這就錯誤了。真正覺悟之後是一體,決定沒有對立,人跟天地萬物決定沒有矛盾,決定沒有衝突,永遠是和諧的。這個要認識、要肯定,自己要承認,絲毫疑惑都沒有。一切眾生,天地萬物,跟我是一體。所以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真的,事實,本來是這個樣子。為什麼現在心量變這麼小?變這麼小你才天天製造六道輪迴,天天製造三惡道,到裡面去受盡那些苦難。這個苦難都是冤枉的,為什麼?不是真的,就好像做惡夢一樣,你天天在製造惡夢,天天在惡夢裡面去打滾,根本就沒這回事情。
所以《證道歌》上講,「夢裡明明有六趣」,六道輪迴是個夢,一場夢;「覺後空空無大千」,你真的醒過來,六道不存在,沒有六道。不但沒有六道,十法界也沒有,只有一真法界。可是你迷了之後,十法界、六道、三途自然就現出來,迷裡頭的境界不是真的,也就是這個錯誤抽象概念裡面產生的。這個理跟事都非常之深,深密。所以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對於佛就不奇怪了,佛是什麼?佛是自己,佛不是別人。最簡單的解釋,佛是本覺,佛是本善。
佛懂得了,法是什麼?「法是法性」,你要曉得,法性就是佛,法性前面講,法性就是佛,佛是法性,「法爾如是之法則」。這個法爾就是自然,我們現在講自然,它比自然還自然;換句話說,它本來就是這麼個樣子,「自然運作之規律」。「宇宙森羅萬象」,「人體」,宇宙是大的環境,人體是小的環境,有「五官百骸新陳代謝,法爾如是」。這個大宇宙,你一下想不通,你覺得非常神祕,不可思議,你先仔細觀察你的身體,因為這個小宇宙跟大宇宙完全相同,你在這裡面細心去觀察。實在講我們是很不容易觀察到,為什麼?新陳代謝,剎那不同。我們前一個小時到這個講堂來,在這裡坐了一個小時,前一個小時我們的身體跟現在(一個小時之後)不是一樣,不知道換了多少!佛要不在經上講這個真相,我們哪裡會知道?懵懵懂懂,不知不覺。
佛怎麼說?《仁王般若經》上講,那還不是究竟講法,方便說法,這方便說法就很值得我們去思考。佛講一彈指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我們彈指彈得快的話,大概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二百四十,二百四十分之一秒叫一剎那。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那我們就是用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我們這個身體新陳代謝的生滅,一秒鐘有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你怎麼知道它是假的?所以我們都以為是真的。
這是我們從看電影,電影比較簡單,你很容易覺察到。你看電影,看電影的銀幕,放映出來的銀幕,你看不出來,你以為好像很逼真。如果你到放映機那個地方一看,你就曉得全是假的。那個放映機的鏡頭打開,一張幻燈片,那裡照出去,再關起來,又換一張,再打開,又換一張,一秒鐘換二十四張,一秒鐘換二十四個生滅,你在銀幕上已經沒有辦法辨別它是假的。現在告訴你一秒鐘裡面,放映機放多少影片?一秒鐘放二十一萬六千張的幻燈片,你怎麼知道是假的?所以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就曉得《金剛經》上講的話一點沒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所以我讀《大般若經》,讀完之後,我寫了十二個字,總結「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也包括我們現前身體,身體上五官百骸,一切法,真的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再仔細去觀察,這是什麼?法爾如是。為什麼?一切動物都有兩個眼睛、兩個耳朵、一個鼻子、一張嘴,都有頭、有手足,為什麼要這樣的?沒有理由。為什麼這個大地是個球在空中運行,為什麼?為什麼它有山?為什麼它有河?為什麼它有樹?佛給我們講法爾如是,這個法爾是無量因緣,法爾如是。
什麼時候你才真正能夠搞清楚、搞明白?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行了。放下之後,你清楚明白了,你也說不出。你跟釋迦一樣,你要告訴人,也會跟釋迦一樣,法爾如是。所以這個事情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徹底究竟明瞭,說不出。為什麼說不出?老子講得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事實真相。所以大宇宙跟小宇宙是同樣的複雜、同樣的奧祕,佛經上講深密,同樣的深。
佛菩薩教給我們,這是道,宇宙自然的法則、自然的規律,這是道。隨順道就叫做德,隨順就是德,我們今天講道德。道德是什麼?道德裡頭最重要是隨順大自然,決定不能跟大自然相違背。跟大自然相違背災難就來。你個人跟大自然相違背,你的疾病就來,你就會生病;嚴重,那就是你壽命完了。在環境裡面,這大自然的環境,這個生態,如果我們隨順,這自然環境是美好的;如果你要想改變它,自然災害就產生。自然災害就是地球生病了,地球生病就有水災、火災、地震、颶風,這都是地球生病。地球怎麼病的?是人把自然環境改變。就像我們身體一樣,身體,父母生下來,那完全是法爾如是,你偏偏要去改變它,那你是自找麻煩。
改變最明顯的,現在是整容,整容就是破壞自我的自然生態。我過去在澳洲,澳洲有個義工,不長的時間,在澳洲精舍裡面做義工,做廚房工作。常常我看到她愁眉苦臉,痛苦不堪,問她怎麼回事情?鼻子難過,為什麼?她說十幾年前,大概也將近二十年,她做過鼻子整容產生的副作用,苦不堪言。父母生下來這是自然的,你要想改變它的話,你就要麻煩了。決定不能破壞自然環境,這個道理你要懂。我們看到街上很多整容的醫生,那叫破壞自然(這自然生態),都給你帶來麻煩,這都是不懂得,不明道德。
我們再講到現前,哪些是自然的法則?「五倫五常」。五倫是道,父子這是天然的,這是自然,法爾如是,不是哪個人創造、哪個人發明、哪個人制作的,不是。君臣,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也都是自然的。所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是道。父子有親,親就是德;君臣有義,義就是德,你隨順自然。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叫德。你隨順,你會得到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你要是違背,災難就來了,你的煩惱痛苦就來了。你隨順裡面有安樂,不隨順裡面有痛苦。所以教育從這個地方產生。
五常,常道,仁、義、禮、智、信,這是完全隨順大自然。仁是仁愛,我們從自己小宇宙裡面去觀察,仁是仁愛,你們有沒有看到眼睛嫉妒耳朵,有沒有?耳朵跟鼻子對立,有沒有?鼻子跟嘴巴矛盾,有沒有?沒有。實在講眼睛也希望眼睛第一,也希望耳朵第一,也希望鼻子第一,也希望嘴巴第一。為什麼?樣樣都是第一,身體健康;哪一個要擺在第二、第三,那個地方出了毛病。這是仁,這是義。禮是自卑而尊人,自己謙虛,自己忍讓。牙齒不小心咬到舌頭,你看舌頭有沒有忍讓?決定沒有報復,決定沒有怨恨,這是禮,這是智。所以從小的一身裡面,你就能看到身體這個五官百骸,它們的相處,確實都在仁義禮智信中。所以它跟外面大宇宙真的沒有兩樣。我們能把這些道理,能把這些原理原則,運用在生活,運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那就叫和睦相處。所以說五倫五常,八德十二目。八德在中國是兩個講法,古時講的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近代人有說,「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把這兩種講法合起來,裡面有四個重複的,去掉四個重複的,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十二目。這十二個字是德,是隨順大自然,是隨順道。
在佛法裡面,「三福三學」。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福。你看你這麼做,你有福;如果你做不到,你沒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那大家講,第一福我沒有,第二福我有了,我已經受了三皈。假的,跟上樓一樣,第一層沒有,你哪來的第二層?你得有第一層才有第二層,第二一定包括第一,第一不包括第二。從這個地方你能細細去反省,你的三皈五戒是真的、是假的?再往上面一層,「發菩提心,讀誦大乘,深信因果,勸進行者」,那是最高的一層。前面兩層沒有,上層也沒有!你那個發菩提心是口頭裡發的,有口無心,不是真的。
所以佛法這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你什麼都得不到。你拼命苦學,我們現在人講的,你是搞佛學,你不是學佛。學佛要有三福的基礎,你才能學佛;沒有三福,你所搞的是佛學,把佛學經典當作一門世間學術來研究,搞這個。搞這個你成不了佛,搞這個東西你沒有辦法提升你自己的境界。從前李老師常講,你還是受業力支配,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這搞佛學。學佛就有受用,學佛確實能提升你自己境界,能夠改變你的命運;佛學不行,佛學不能改造命運,學佛能改造命運,不一樣。三學是戒定慧。
「四攝四悉」,最近我們都講過,在《華嚴經》上講得非常詳細。境界之廣,義理之深,《華嚴》上看到了。這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隨順性德,特別是處事待人接物。四攝四悉,四悉就是四種普遍的布施,應用在家庭,那個家庭真幸福,幸福美滿的家庭;應用在團體,這個團體是值得人尊敬的一個組織,值得人效法,值得大眾向你學習,為什麼?你是一個和合的僧團。「六度十願」,十願是普賢菩薩十願。這是我們舉幾個例子,「皆是性德自然流露」。我們從哪裡學起?要從這些地方學起。信心從佛那裡建立,肯定本來是佛。我們如何能夠回到本來是佛的境界?那一定要靠法。法是方法,法是軌道,所以法有軌則的意思,是軌道,是原理原則。你一定循著這個軌道去走,你才能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成佛。
僧是什麼意思?「僧是太和、中和、保和,六和敬」,所以僧叫和合僧。為什麼叫和合僧?僧是團體的意思,四個人在一起共同活動,這個團體就叫僧團。如果你一個小家庭,夫婦有個子女,四個人,四個人能夠依照六和敬去做,你這個家庭就是僧團,家和萬事興。太和,宇宙的和諧;中和,沒有一絲毫偏心的和諧,中是不偏不邪;保和,永遠保持,真的是和為貴。中國歷代帝王以和治天下,你們到北京去觀光旅遊,你看看故宮,故宮三個最重要的建築物,從前皇帝處理國家大事的殿堂,世間人叫金鑾殿,它不是金鑾殿,你去看它的匾額,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個名字是從《易經》裡面來的,最大的大殿,太和殿,太和是宇宙和諧,中和是萬物和諧,保和是提醒你,我們自己如何能夠與天地、與萬物和睦相處。你看看用這三個和來命名,這三個大殿,這個意思多深!時時刻刻提醒王公大臣,上自帝王,下至販夫走卒,統統包含在其中。僧是這個意思。
修六和敬,六和敬頭一個,見和同解,見和同解怎麼修法?佛法很高明,只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是見和同解,為什麼?性德現前。這見解不同是什麼?是妄想分別執著,每個人不一樣。放下不都一樣了嗎?而不是佛說我的見解是正確的,你們凡夫見解是不正確的,一定你們要放下你們的執著,要依我的,佛不是這個說法,佛這個說法凡夫不服。佛說我們大家把見解統統放下,不就沒事了嗎?真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從哪裡放下?先從執著,一切事都不執著,六和就現前。所以這個和裡頭最重要的就是見解。今天社會的動亂,恐怖在這世界上蔓延,衝突不斷,什麼原因?見解不同。見解是什麼?是每個人虛幻的執著,不是真的。真心裡面決定沒有這些見解,真心是一心,沒有雜念、沒有妄念,有念皆妄。起一個念頭,那叫無明,那就妄念起來。佛這個教法沒有一個人不服。佛先做到,佛沒有妄念,菩薩沒有分別,阿羅漢沒有執著,所以能做到。
戒和同修,戒是生活規範,基礎是什麼?基礎是十善業,統統做到,我們今天十善業還太高,做不到,那再往下去追,下面還有,有《感應篇》、有《弟子規》,所以《弟子規》百分之百的做到就是戒和同修。《弟子規》做到了,要提升,要學《感應篇》,要學十善業。能夠有這個基礎,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你真有把握。品位雖然不高,不要緊,下下品往生就可以了。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平等世界,雖然有四土三輩九品,它平等的;不像十方諸佛世界,四土三輩九品不平等。西方世界是平等的,所以真的是像《華嚴》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西方淨土無比殊勝之處,我們不能不知道。
在我們現前這個世間,我們如果真正能做到《弟子規》,你就會知道你這個團體和睦,以這個為戒律。《弟子規》總共只有一千零八十個字,你要做到的時候,協會能做到,協會就是諸佛護念的僧團,就是龍天善神擁護的僧團。這個地方有這麼一個僧團出現,這個地區的災難就沒有了,不但救自己,你救多少眾生!我們在此地要跟一個人不和,你就曉得,你造多重的罪業。不但自己不能免除自己的災難,你還讓這一個地區眾生都受災難。我說的話都是真話,一絲毫沒有誇大。所以為自己消災免難,為這個地區化解災難,不能不做!你不能做到,是你迷惑顛倒。沒有聞法的地方,迷惑顛倒還可以;我們這裡天天講經,天天勸,你要有本事,什麼本事?你能做到聽而不聞,沒聽進去,老毛病、老習氣還是照常,這個罪業深。應該認真努力學習,天天反省,天天檢點,天天改過,天天自新,這叫戒和同修。
下面的好懂,身同住,口無諍。口業是最容易犯的,大乘教裡面佛常教給我們,「守口如瓶」。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法身活就是成佛。所以多說不如少說,少說不如不說。尤其是現前這個世間災難很多,有同學從網路上下載一些來給我看,全世界各個地方的災難,水災、旱災、地震、風災,這些災難全都是共業所感。共業裡面你要把它歸納起來,找出它總的根源,說實在話就是不和,所以才有無量無邊的行業。這個事情從哪裡做起?從我做起,你不要指望別人。指望別人永遠失望,那最後的結果,就是像西方宗教裡面講的世界末日,肯定會現前。
在佛法,在中國,古聖先賢教誨當中,都不向外,都向內,古人教導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過失不在外面,在我自己。認真反省,發現自己過失那就叫開悟,這個人覺悟了。把過失改過來,這個人叫真正修行。修行是把過失改過來,知道過失是覺悟。《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覺,清淨、平等、覺。不知道自己過失是迷,迷,你不會改,覺就改了。覺而不改,你覺得不夠深度。如果真正覺悟,哪有不改的道理?沒有這個道理。你覺了的時候還不改,不是真的,是假的,沒覺悟。
從前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告訴我,他說佛法是知難行易。你看看六祖大師多容易,忍和尚跟他一講,他妄想分別執著馬上就放下,徹底放下就成佛了,你看多容易。可是這些事實真相,這些甚深的義理,你把要它搞清楚、搞明白,一輩子都搞不清楚,都不容易。不但一輩子不行,生生世世,無量劫都搞不清楚,你說知多難。行真容易。可是你行到了,知就圓滿,真是妙!徹底放下的時候知就圓滿。放不下的時候,諸佛菩薩天天來教你,你都不會開智慧。為什麼?你自己的障礙是自己造的,任何人沒有辦法把你的障礙拿掉,真的是自作自受。「解鈴還須繫鈴人」,你自己製造的,你自己要把它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不是從外面來的,不是別人製造的、別人找你麻煩的,不是。自己搞的,還是要自己覺悟,把它徹底放下,那就對了。
所以我們學六和敬,最重要的就這三條,見和同解,不要有自己的意見,能夠隨順別人,不要跟人家起爭執;第二個就是戒和同修,一定要落實弟子規;第三個要記住,決定不跟人爭論。別人無理呢?無理,你想想他妨不妨礙事?妨礙自己的事情,不要辯論;妨礙公眾的事情,嚴重的妨礙,要說;妨礙不大,也就馬虎算了,都不要說了,讓他自己去覺悟。決定要記住,不跟任何人爭。說話要謹慎,待人要有尊重心,要有禮貌。禮貌在哪裡?《弟子規》上都具足,學《弟子規》,禮貌也學到。
六和敬後面兩條,意和同悅、利和同均。意是歡喜,無論在哪裡,像彌勒菩薩一樣,歡歡喜喜,笑面迎人。利是利養,我們的物質生活一定是平等的。在過去僧團確實如此,方丈、住持、大和尚跟一般清眾飲食一定是相同的,決定沒有小灶去煮的。可是現在不一樣,現在差別很大,連信徒到寺廟裡來還分上中下三等,這都錯誤。佛法決定是平等法。你看我們供佛的菜,三個,一般的;在大的法會裡面,六個,決定不超過。為什麼?佛經上講的三德六味,三個菜是跟三德相應,六個菜是六味,三德六味,不能再多,再多就過分了。所以我通常教別人在一般道場都要如法。在外國的時候,我們都是用自助餐,這菜的分量也是如此,三德六味,吃多少拿多少,很乾淨、很衛生。所以物質生活大家都一樣,心就平了。能夠守這六條,你在家裡面,家裡面是僧團。無論什麼樣的團體,因為眾是團體的意思,僧是和合的團體,就是一定遵守這個六條,是一個持戒的團體,是個和睦的團體,是個平等對待的團體,這叫僧團。
「與人和」,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也不分宗教信仰,像《弟子規》上說的,「凡是人,皆須愛」。佛法裡面範圍更擴大,一切眾生皆須愛,連蚊蟲螞蟻也須愛,不可以傷害牠們。「與地和」,地是大自然環境,決定不破壞自然環境,樹木花草它的生長是自然的,你要用你的意思把它剪成什麼樣子,破壞它,你有沒有想想它很可憐,不可以。在國外,我們的樹木花草絕不修剪,不破壞它;可是那個草,每個星期割一次草,那是什麼?那是外國政府規定的,我們要守法。你不割草,他就來割,割了給你收錢,收的費用很高,所以他是要保護自然景觀。但是你家庭裡面樹木花草修不修剪他不干涉你。所以與大自然環境和睦相處,決定不破壞自然環境。
我們學佛之後知道,自然環境裡面山有山神,土有土地神,河有河神,海有海神,樹木花草都有神。於是我們對待大自然沒有不尊敬的,沒有不愛護的,真正做到和睦相處。我們每天對大自然,用佛號供養,用誦經供養,用梵唄供養,現在方便,現在可以用錄音機,再放給他們聽。我們國外因為土地大,我們有很大的菜園,我們菜園裡面就放這些音樂供養這些蔬菜,所以它長得特別好。我們的蔬菜沒有化肥、沒有農藥,農夫來看到我們都非常羨慕,你們是怎麼長的?我們的蔬菜是聽佛號長大的,聽佛教裡面的音樂長的。這個事情不迷信,我們從日本江本博士的實驗得到證明,它真會聽,真有感應。所以總是以真誠愛心對待大自然,大自然的回報非常美好。我們敬它、愛它,它也敬我們、愛我們。真正做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
「與十界眾生和」,十法界眾生,今天我們講的天地鬼神,跟十法界眾生也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我們尊重他們、敬愛他們、照顧他們、關懷他們、幫助他們,他們有非常好的回報。所以宇宙之間所有眾生是一家人,所有眾生跟我是一體。和就樂,就快樂,「是為人生最高享受」。五十六年前,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實在講,被他這句話,很大的攝受力,把我引入佛門。在這個之前,我對佛教有很深的誤會,認為它是迷信,不能接受。對於佛法不但不接受,而且還躲得遠遠的,碰也不碰它,所以永遠不能夠知道它的真相。到方先生介紹之後我們才恍然大悟,才知道佛教不是迷信,也不是宗教。
方先生介紹給我,佛教是哲學;我們讀了《華嚴經》之後,讀了大乘教之後,才曉得,佛教是教育。它教些什麼?它教我們倫理,教我們道德,教我們因果,教我們哲學,教我們科學,都是現在人迫切需要的東西,這裡面統統都有,而且非常高明,真的是給我們帶來幸福美滿的人生。這種幸福美滿還能夠延續,生生世世,永不捨離。我們心裡面有佛法僧,口裡面常常稱念佛法僧,努力去做到,這才是真正念三寶。所謂念,你看看中國這個字,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什麼意思?現在的心,現在的心裡面有佛法僧,有三寶,這叫念,念佛,念佛、念法、念僧。你愈念愈歡喜,這歡喜就是《華嚴》裡面所說的,「樂佛樂法樂僧」,愛好,愛好佛、愛好法、愛好僧。
這裡我們簡單做個總結,簡單的講,諸位好好記住,佛是自性,本覺本善;法是大自然本有的規則,本有的規律,自然的規律,不是人為的。我們能夠遵守,這是法。一定要遵守,不遵守,什麼過失毛病都來,都發生。僧是和,今天講的和諧,與人和,與環境和,與天地鬼神和,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這是僧。所以我們懂得它的意思,不能把它錯解了,這就對了。
後面有一句要緊的話,附帶跟諸位做個報告,這也是大乘教裡頭常說的,「迷唯一念,悟止一心」,這八個字希望同修們常常記住。什麼叫迷?你起一個念頭就迷了。什麼叫覺?一念不生就覺。悟止,止實在講就是放下,放下才是一心。一心裡面有沒有念頭?沒有念頭。所以你要知道有念就迷。那你試試看,什麼時候你能做到無念?實在講,你那個無念還是有念,有什麼念?有無念,所以你還是不能開悟。有念、無念都沒有了你就開悟,這很難。有念是妄想,無念是無明,妄想、無明都障礙你的本覺,障礙你的本善。
所以有人認為說我無念了,無想定,修無想定生無想天,以為自己真的是無念,其實什麼?其實他就執著在無念上,執著在無念上叫無想定,無想定的果報在無想天,無想天在第四禪,很高。就是他什麼都不想,他還有個什麼都不想。佛告訴我們,什麼都不想也要捨掉,不能有這個念頭,你才真正是無念。無念境界現前,起作用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回歸到性德。所以這個地方非常之難。
「一念不存,歸無所得,是真精進」,這都是《華嚴經》上說的。無所得是自性,一念不生的時候,你的本覺本善自性就現前。這是真精進,這是「大供養」,為什麼?回歸自性。「恩報德酬」,我們常講,報恩、酬德,報佛的恩,報眾生的恩,酬佛生的大德。怎樣才能夠報恩酬德?成佛,見性,才叫真正報恩。沒有見性,還不行。這就是「大自在安樂之人」,大自在安樂人是諸佛,他的名字就叫佛、就叫如來。在《華嚴經》裡面也稱之為法身菩薩、法身大士,都是說這種人。我們學佛,目標要定在這裡,決定不能把目標定在名聞利養、定在求人天的福報,那就錯了,大錯特錯。
跟諸位說,人間天上,大福德人,在天上做天王,在人間做皇帝、做大臣的,大富大貴,沒有一個不是修行人。修行人怎麼樣?他的方向目標錯了,他對人天富貴起了一念貪戀,於是他這個果報現前。怎麼樣比都比不上往生極樂世界,這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什麼?世間大富大貴,縱然在天上做到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依舊不能脫離六道輪迴;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永遠脫離了。那你再回來做行不行?行,再回來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天王身得度就現天王身,大自在!你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不自在。你修這麼大的福報,感應,你做國王、大臣,你將來死了以後,你很短的時間把你福報都享盡,享盡之後那個惡業現前,你馬上就退轉。這些事情真相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才不會走岔路,這比什麼都重要。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8:17:5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