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760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六0卷)  2007/6/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6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我們從第六光看起,「愛樂光」。第六光有三首偈,我們把它念一遍:

  【又放光明名愛樂。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其心樂於諸佛。及以樂法樂眾僧。若常心樂於諸佛。及以樂法樂眾僧。則在如來眾會中。逮成無上深法忍。開悟眾生無有量。普使念佛法僧寶。及示發心功德行。是故得成此光明。】

  愛樂光是四弘誓願裡面「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有『愛樂』,這個字念去聲,「樂」是愛好,不作快樂講,作愛好。『此光能覺一切眾』,佛的光明裡面,接觸佛的光明,自自然然對於三寶就有愛樂的意念,這個心就會生起來,所以佛光注照利益無邊。這裡講的略舉四十四種光,在佛光裡面,這四十四種的殊勝功德利益都能感受得到。四十四不是數字,都是代表究竟圓滿,所以全是表法的。這裡面最重要的,我們必須要曉得,佛光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光明。雖然每個光都講這個光的因,都講這個光的果,都說到因果,實在都是自性性德本來具足的。這也就是大乘教裡常講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顯示出這個道理,無論是性具,自性本來具足,無論是修德。

  眾生造惡感惡果,是不是自性本具的?給諸位說也是。自性裡面有惡嗎?自性裡沒有惡。沒有惡為什麼有惡因、有惡果?這就是經教裡面所說的,「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是佛在大乘教裡面常說的一念不覺。這一念有沒有因?沒有,《楞嚴經》上說得很好,佛還舉了個比喻,「演若達多,迷頭認影」。像這種例子,實在講我們很多人自己都遭遇過。我們年輕的時候在學校念書,抗戰期間,學生都有一門功課叫軍訓,抗戰期間!上軍訓課的時候緊急集合,那個服裝要整齊,這要很整齊,帽子都戴頭上。忽然很慌張問別的同學,你有沒有看到我帽子?慌張得不得了。同學一指,你的帽子不是在頭上嗎?忘掉了,不曉得什麼時候戴上。這就是佛在《楞嚴經》上講的「如演若多,迷頭認影」,是同樣一樁事情。你說有沒有原因?沒有原因。所以叫無始無明,這個味道很深。

  無始無明是什麼?這個無明就是你迷惑,沒有開始。一有開始不就是真的嗎?沒有開始,那就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迷了之後,繼續愈迷愈深,這才叫做麻煩。但是迷得再深,真正一念覺悟了,你就清醒過來,再深的,也一剎那之間就省悟過來。所以人到悟的時候,大徹大悟的時候,哪一個不是頓悟?全都是的。然後才知道,佛菩薩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高明到極處,你對於感受佛光的注照,感受佛法的氣氛,我們在這個地方學習,這個道場的氣氛跟別的地方不一樣,外國人叫磁場,就不相同。這個地方的氣氛跟一般佛教寺廟也不一樣,同學們細心,常在此地聽經,也去參觀其他道場,去那裡去燒香、拜佛,你會有不同的感觸。這個都是屬於這段經文裡面所說的「毛光照益」。

  前面跟諸位說過,毛是形容多,就是你感受很多,絕對不是一種。跟每個人情緒也不相同,你在歡樂的時候有一種感觸,你在遇到傷心的事情、悲哀的時候,你進入場合也有一種感受,不一樣。所以感受是無量無邊,千變萬化,還是隨著你自己的起心動念。你心清淨有清淨的感受,浮躁有浮躁的感受,不會相同的。這是學法門就好比我們在此地上課一樣,講經就是上課、學法門,學法門的感受就是我們現前所說的。這個光能覺一切眾,所有的光都能覺一切眾,所以這「能覺一切眾」是個共同的名詞,共同的現象。

  下面說『令其心樂於諸佛』,「諸佛」是自性、是真心、是本覺,這許多不同的名詞,意思是一樣的。諸佛,狹義的來說,《華嚴經》這是圓教,初住以上到究竟覺四十二個位次,諸佛是說這個;如果廣義來講,廣義到一切眾生。天台家講的六種佛,叫六即佛,第一個是理即佛,那就是所有一切眾生統統是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每個眾生在理論上講,也是佛在前面跟我們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從理上講的,也就是說從性上講的。我們中國老祖宗五千年前就告訴我們人性本善,那個性就是佛,佛是本善,本來就善的。《三字經》上頭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從理上講。以後為什麼變成不善?變成不善是識變的,識是什麼東西?識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說你有沒有?統統都有。你要是沒有,這八個字要是沒有,你就不在六道,你就不在這個世間。到哪裡去了?華藏世界去了,極樂世界去了。

  極樂、華藏裡面的人,他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確實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裡會有分別執著,當然沒有。所以要曉得,佛跟凡夫差別就在此地,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叫凡夫,六道凡夫!六道也就是從這兒來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佛,這在一真法界,剛才講了在華藏、在極樂。起心動念有,沒有分別、執著,這個人在四聖法界,在十法界裡頭最高的兩層,佛、菩薩。他有分別,他沒有執著,就是有妄想、有分別,沒執著,如果說他還有妄想,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人叫阿羅漢。他不在六道,他在四聖法界的第一層、第二層,第一層叫聲聞,第二層叫緣覺,在那個地方。所以你一定要曉得,我們能下個狠心,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不就成佛了嗎?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做不到沒有關係,你要知道這個事實,這是事實真相。他給我們示現的,十九歲出去求學,學了十二年,你要記住,他是王子的身分,聰明絕頂,這樣的年輕人哪個老師不喜歡!印度當時宗教裡面高僧大德,學術界裡面學者、權威,所謂專家學者,釋迦牟尼統統去請教過,向他們學習,學了十二年,到三十歲。他十二年的成就,我們能想像得到那相當可觀,也就是說世間法統統都學到、學盡了,真的是畢業,無學了。但是怎麼樣?不究竟,終極的問題不能解決。什麼叫終極的問題?生死問題不能解決。第二個,六道是清楚了,他們無論是學術、是宗教統統修禪定,就是佛經上常講的四禪八定,這叫世間禪定。你得這個定,六道裡面的空間維次全突破了,所以六道裡面的情形你能看見,你能聽見,你能接觸到。這一點不假,這不是打妄想,叫現量境界,你親眼所見、親耳所聞,這個是都明瞭了。可是六道從哪兒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沒人能答覆。

  所以釋迦牟尼佛到恆河邊找一棵大樹在底下入定,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放下什麼?放下起心動念、妄想執著。因為他們在修禪定的時候,妄想分別執著是定功暫時伏住,不起作用,可是一出定,一出定妄想分別執著又起來。所以,佛說這叫世間禪定,世間法。我們從這裡就明白了,佛法裡面講世間法、出世間法,標準在哪裡?標準就是在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只要沒有放下,無論學什麼都叫做世間法。我們今天學《華嚴經》,如果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世間法。假如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給諸位說,我們學《弟子規》,《弟子規》是《大方廣佛華嚴》,是出世間法。你就曉得,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不在法裡頭,法裡面沒有世出世間,平等的。世間跟出世間差別在哪裡?差別在自己,這個要知道。否則的話,你找出世間法,你永遠找不到。你看只要放下執著,就是出世間法,放下執著證阿羅漢果,阿羅漢出離六道輪迴,到四聖法界了。放下妄想,那十法界就超越了,到哪裡去?到一真法界去,一真法界就是華藏、就是極樂。

  體就是法性,也叫佛性,也叫真心,也叫本性,學習大乘,真正有善根、福德,沒有不喜歡真性的。真性是什麼樣子?真性到底有什麼好處?能叫人生這麼樣的愛樂之心?六祖在《壇經》上說得好,你看看他說的二十個字,你喜不喜歡?二十個字,五句,一句四個字。第一句「本自清淨」。心清淨、身清淨,身心健康,世界清淨,為什麼?世界是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沒有不清淨的。清涼世界從哪裡來的?從清淨心現出來的。香港這個地區,諸位知道很不清淨,染污非常嚴重;如果你自己真的得清淨心,你住在這個地方,香港是清淨世界。你能相信嗎?你一定會搖頭,我不相信。沒錯,你當然不相信,為什麼?你心不清淨。你什麼時候心清淨,你就見到這個地方是淨土,中峰禪師說得好「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此方是香港。你沒有這個功夫轉境界。

  再告訴你,這個地方本來清淨,為什麼?法性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法性土。為什麼不清淨?我心不清淨,所以把清淨的淨土變成穢土,本來清淨。所以佛菩薩心目當中,他現在還清淨,他永遠是清淨,這叫什麼?心轉境界。大乘教裡面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我心不清淨,沒有一樣是清淨的。經上佛也說過,菩薩成佛,成佛的時候忽然看到大地所有一切眾生皆成佛道。這句話怎麼講法?他自己成佛,所有一切境界統統都變了,他看得不一樣。他看到每個眾生都是佛,真佛,絕對不是假佛,所以他能對一切眾生生起恭敬心,「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他真能做到。我們今天看到一切眾生都是凡夫,為什麼?自己是凡夫,凡夫看一切眾生是凡夫,凡夫看淨土是穢土;佛看凡夫都是諸佛,佛看穢土是淨土,不一樣!本自清淨。

  「本不生滅」,本不生滅是印度所有宗教裡面追求的終極目標,叫大般涅槃。大般涅槃是印度話,意思就叫不生不滅,宗教裡面講的永生。可是印度所有宗教都沒有能夠獲得,他們的宗教最高的層次到四禪天、到四空天,把四禪天、四空天以為那個境界就是般涅槃。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到底有多長?我們講大乘教裡頭所說的,世界有成住壞空,這現在科學家都看到。晚上在天文望遠鏡裡面看到太空的星球,有發現新的星球,有發現這個星球爆炸了,爆炸就是滅了,所以星球有成住壞空。一個成住壞空叫一個大劫,叫一個劫,八萬大劫拿我們地球太陽系來說,太陽系成住壞空八萬次。我們現在人講,現在科學講,宇宙的生滅八萬次,這個時間多長。

  非想非非想天人他的壽命那麼長,他能夠看到這個星系、宇宙成住壞空八萬次,他的壽命就到了。壽命到了是什麼?他又起心動念了。所以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掉,他是定力伏住,不起作用。到八萬次的時候伏不住又起作用,又起作用輪迴的現象又出來了。這個真的是很難想像,要不是佛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我們永遠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他沒有斷,他叫世間法,出不了六道輪迴。真正的般涅槃,不生不滅,那是什麼?那是自性。佛法裡頭有,大乘是圓滿的,小乘是不圓滿,因為小乘只是把執著,世出世間一切法執著沒有了,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這個境界佛法裡叫偏真涅槃,不是究竟涅槃。究竟涅槃是大乘教裡面佛所證得的,那就是自性本不生滅。你說這個要不要?無論什麼人他一定想求得,不知道自性裡頭本有,不要向外去求。

  第三句話他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個具足就是一樣都不缺乏。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相好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福報,我們今天講智慧、才藝、福報統統具足,一絲毫不欠缺。所有一切眾生平等平等,沒有說哪個比哪個多一點,哪個人比哪個少一點,沒有,平等的。為什麼?自性本來具足的。所以,你要求智慧、要求才藝、要求福報,不要到外面求,外面求不到;你要向自性裡面求,自性是佛。去向佛求,不是向外面的佛求,是向自性佛求,那就有求必應;你向外面的佛求,那是迷信。外面的佛是表法的,看到佛就要想到自性是佛,他提醒你,是這個意思,這個要懂得。佛不在外頭,法跟僧都不在外頭。

  第四句他說「本無動搖」,你心是定的,永遠是定的,從來也沒有動搖過。為什麼現在我們的心不定?尤其是心浮氣躁,心神不安,這不是正常現象,是反常的現象。這種不安是什麼?是妄念。你看前念滅了,後念就生,一個念頭一個念頭,全是妄念。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妄念,所以它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沒有動搖過,沒有動搖就是定。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它本來是定的,定生慧!

  末後一句說「能生萬法」,萬法是宇宙,宇宙是你自性變現出來的。如果你要知道自性有這樣殊勝的好處,我一定要把自性找回來,我現在迷了,我一定要找回來,找回來就是諸佛。所以你真正曉得,你當然「樂於諸佛」,你會把學佛看作真正快樂的事情。我在年輕時候,方東美教授把佛法介紹給我,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句話就是這一句「令其心樂於諸佛」,你看是不是一個意思?經上是用文言說,方先生是用白話說,一個意思,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真正明白、懂得了,你就會樂此不疲,快樂無比。

  下面講『及以樂法樂眾僧』,前面佛是體,自性的性體是佛,「法」跟「僧」就是自性的德用。顯示在哪裡?顯示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法是什麼?佛家常說,有人問什麼是佛法?祖師的答覆很簡單,「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就是法。方便叫善巧方便,善是純善沒有惡,巧是巧妙極了,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便兩個字,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最適當的方法,最合適的方法。這個方法就不是定法,因人不同,因時不同,因處不同,因事不同,變化太大了,所以佛講「無有定法可說」。在什麼時候、在什麼處所遇著這些人事,佛的說法千變萬化,必定令聽法的人得利益,現前就得利益。大根性的人得大利益,他大徹大悟,小根性的人得小利益,眼前他遭遇到困難,他知道怎麼解決,這小事一樁。

  這是我們在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大藏經》裡面可以看到。佛所說的這些教誨結集成經藏,流傳到中國來,少分。諸位要知道,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運輸非常困難,尤其經典。佛陀那個時代沒有紙張,文字寫在哪裡?寫在樹葉上,貝多羅樹,所以我們稱貝葉經。這個樹葉很大,就像我們中國看到的芭蕉樹,樹葉很大。他們把樹葉裁成一條一條的,大概這麼寬、這麼長一條,兩面打洞,用繩子穿起來可以翻。寫的時候兩面可以寫,大概一面寫四行,頂多五行。貝葉經很多博物館裡面有收藏,諸位可以去看。所以一部經就很厚很厚。一部《華嚴經》,像現在用卡車裝,總要裝二、三輛車,一部經,你說運輸多困難。從前沒有車,馬馱,騾馬,用馬馱經,大經,一部經就要好多匹馬,你就曉得運輸多困難。

  所以經書傳到中國,中國的法師到印度去留學,總是精挑細選,選最好的、最適合中國人口味的,中國人所需要的,精挑細選,不是全部都過來。運到中國來之後翻譯,也不是完全都翻,也是在裡面選擇,所以做第二次的篩選,選出契合中國人根性,中國人現前迫切需要,這樣子選出來。所以沒有譯出來的東西還很多,現在全散失了,真可惜,全散失了。散失不要緊,其實佛經,部部經它終極的修學目標都是明心見性。所以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說明事實真相,「諸法平等,無有高下」;換句話說,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是一部經就能成就。這一部經成就的時候,你一切法全通了,叫一經通一切經都通;一個法門得到了,一切法門全得到。我們曉得這個,經典流傳後世多少就沒有關係了,我們的心也放下了。隨便哪部經,你學習這部經總是與你自己有緣分,為什麼?你喜歡這部經,愛樂這部經!《華嚴》是大部的,《般若心經》是小部的,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如果是一生受持《般若心經》,這很小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也能大徹大悟,跟《華嚴》沒有兩樣。這什麼原因?全是自性流露。所以到最後還是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大徹大悟,怎樣能回歸?回歸的祕訣在哪裡?祕訣在放下。

  我讀六百卷《大般若》,從頭到尾看過一遍,我最後給它總結寫了十二個字,六百卷《大般若》說什麼?「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十二個字。你真正了解一切法的真相,這一切法你還要放在心上嗎?你還會執著、還會分別它嗎?自然放下,一放下你就明心見性,你就回歸自性。那個境界就跟惠能大師所證的,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所證的,無二無別,完全相同,佛佛道同。所以你不能不放下!

  這麼多年來,我常常勉勵我們的同學,你真正想契入佛境界,不敢講契入,你只想入門,你能入佛境界的大門,至少你要放下十六個字,這我常講。這十六個字要是不能放下,你永遠在門外,你沒有進來,你走到大門邊上你進不來。這十六個字頭一個是自私自利,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自私自利,自性裡沒有的,要放下。名聞利養,自性裡頭沒有,五欲六塵,自性裡頭也沒有,貪瞋痴慢,自性也沒有,這十六個字。把這十六個字放下,你剛剛入門,什麼地位?佛教幼兒園小班第一天上課,我用這個比喻來跟你說。幼兒園上面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有研究所,遠之遠矣!但是你能上幼兒園小班,開始上課了;如果這十六個字放不下,你小班都沒進去。

  這樣看起來,佛法真的不容易,確實。可是佛門裡頭有個特別法門,易行道,這個地方也講到了,你看第十句裡頭『普使念佛法僧寶』。這裡面什麼?這裡頭有念佛法門,那就是個特別法門,念佛成佛。念佛成佛要不要放下?也要放下,你不放下你不能往生。不過那個放下,你暫時放下,行,什麼時候是暫時?往生最後那一念你能放下,你就成功了。往生的時候最後那一念還放不下,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阿彌陀佛拉都拉不動你。所以要往生最後那一念放下,我們要有把握,就是平時要放下,到那個時候才有把握。平時練兵,到那個時候是打仗,平時不操練怎麼行?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我講的自私自利要淡化,一年比一年淡化;名聞利養都要放,盡量的放。五欲六塵,這就是物質的享受要隨緣,不要計較,不可以貪求,有很好,沒有也很好,根本不放在心上。貪瞋痴慢統統都要淡化,愈淡愈好,我們念佛往生才有把握,叫帶業往生。如果對這個東西有堅固的執著,念念在那裡追求,這個很麻煩,這個與道完全相違背,你就很不容易成就。所以「法」這個字是關鍵,我們沒有見性沒有關係,如果能夠在「法」跟「僧」這兩個字上下功夫,逐漸我們能夠接近見性。

  僧是什麼意思?僧在此地講與大眾和睦相處。僧的本意叫和合眾,佛家和合眾的標準有六條,「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跟所有一切大眾都要守這個原則,這叫做「樂眾僧」。別人不喜歡我們、討厭我們,我們迴避,讓他生歡喜心。他喜歡我們,我們一起接近,在一塊共同學習;不喜歡我們,躲得遠遠的。一生記住,與一切眾生結善緣,結善緣就是無論哪個團體都歡喜你,都願意接納你,都歡迎你,廣結法緣,世間人講的廣結善緣。真正要做出犧牲跟奉獻,念念懂得謙虛,懂得禮讓,懂得尊重別人。冤親債主也要尊重,冤親債主就化解了。冤家宜解不宜結,他對我誤會沒有關係,讓時間、讓事實真相去化解,我們不要急著去解釋,沒有必要,這個地方要看你的修養,非常重要。所以懂得尊重人,人家就尊重你。敬愛別人、關懷別人、照顧別人、幫助別人,你能做到這些,哪個不歡迎你?你走到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甚至於不同的宗教,都歡迎你。

  很多同學曉得,我們這些年在世界上團結宗教、團結族群,我用什麼?就用這幾句話。這個幾句話你要曉得從哪兒來的?從《華嚴經》四攝法來的。四攝法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你用在家庭,你一家和睦,家和萬事興;你用在團體,這個團體就是僧團,諸佛護念、善神擁護;你用在社會,就是和諧社會;用在這個國家,那就是安定、和諧、富庶;用在世界,就是和諧世界天下太平。我們學了要會用,用的最大的利益,自己身心和諧,身心和諧就說明百病不生。你生病是你身心不和,身心調和哪裡會生病?所以僧是和睦的意思,首先自己跟自己要和,這個和睦就是自己的本性跟習性。習性跟本性是不和的,你要如何能調和;盡量的化解習性,提升本性,你要在這上下功夫。那就是說要改毛病,要改習氣,毛病、習氣屬於習性,要改,盡量讓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自性接近。自性我們不要講得太高,我們把標準拉到最低,確實與性德相應,《弟子規》就是的。所以學習《弟子規》就是轉習性為本性,就做這個功課。與感應篇相應、與十善業相應,這都是性德,性德落實到我們現前的生活境界裡面,就是這個意思。

  佛法的六和敬,文字不多,可是這義理、境界深廣無際,真的是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不能離開。特別是見和同解,這個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建立共識,我們的想法、看法都一致,和諧不就現前了嗎?想法、看法怎麼能夠一致?大乘教裡用得最好,那個方法好極了。你能把你自己的想法、看法統統放下,他也放下,我也放下,不就一致了嗎?決不是說你的想法、看法錯誤了,我是正確的,你們要依我的,誰也不服誰。佛說,自性清淨心裡面沒有看法,也沒有想法,把想法、看法統統放下,豈不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嗎?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大家的想法、看法完全一致了,你看這個法子妙不妙!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看到這個經文,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太高明了。佛陀沒有說你們的想法、看法錯誤,我是佛陀,我的看法、想法是正確的,你們都要依我,佛不是這個說法。佛教我們統統放下,你看看放下執著是阿羅漢,放下分別是菩薩,放下妄想就是佛。佛法成就的三個層次,沒有別的,全是放下,放下則見和同解。我們初學佛的人做不到,說老實話,執著放不下,這個時候怎麼辦?可以用放下我們自己的成見,我們自己什麼想法、看法,我們把它放下,我們都依聖人的教誨,這個也是好辦法。聖人的教誨,弟子規、十善業、沙彌律儀這是聖人的教誨,我們依教奉行。這是教幼兒園的佛法,是起步,你要不從這裡起步,你的德行不能建立,也就是說你的煩惱習氣不能夠化解,你回歸不了自性。

  聖賢教育,目標都是教你成聖成賢,這是終極的目標。儒家代表中國傳統的學術,中國老祖宗教人,叫人學聖人,成聖成賢。聖人是什麼樣?聖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性德相應,也就是說與本善相應。父子有親是本善,君臣有義是本善,夫婦有別是本善,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本善。另外又開出八德,孝悌忠信是本善,禮義廉恥是本善,仁愛和平是本善。我們用這個來做標準,見和同解,你看用得上!六和敬用到儒家也用得上,用儒家的標準。這個什麼?我們真的放不下,就採取聖人的。

  佛法也是的,佛法教初學,初入佛門,我們的知見用什麼來做標準?淨土宗「淨業三福」就是最高的指導。實在講淨業三福不僅是淨宗,大小乘佛法都是以這個為基礎,為什麼?三福後面佛說過,講三世諸佛,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都以這個為基礎。我們才曉得淨業三福是必須要遵守的,最高的指導原則。他第一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怎麼孝養父母?怎麼樣奉事師長?我把它落實在《弟子規》,《弟子規》百分之百做到,這兩句話就做到了。接著他說「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慈心不殺是因果教育,我把它落實在《太上感應篇》。修十善業這個清楚,這就是《十善業道經》。

  你看他第一條教導我們的,我們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這三個根紮下去了。這三個根紮下去,給諸位說,真的是佛教幼稚園。能夠百分之百的做到,做得很圓滿,你可以升級,升到佛教小學。小學講什麼?「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戒是無上菩提本」,這才給你談戒律。戒律裡面有出家、有在家,這是生活規範,日常生活當中指導的原則,來培養你的根,讓你的根慢慢茁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那是根,到第二福使你這個根茁壯,像樹苗一樣慢慢長成大樹,第三福是開花結果。有這麼一個基礎之後,無論你學儒、學佛、學道,選擇一部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沒有不成就的。

  在中國幾千年當中,多少的聖哲,他是怎麼學出來的?要多想想,都是父母紮的根,母親的功德最大,為什麼?古時候教兒教女是母親的事情,母親不離家庭,不離兒女。父親出門謀生,擔負起家庭的經濟生活,經濟的來源靠父親。兒女的教養是母親的事情,家庭經濟是父親的事情,所以男女有別,別是他任務不一樣。所以中國自古以來,佛法也是如此,母親的恩大於父親。在大乘戒律裡面,出家人,出家人得到的四眾供養,母親可以用,父親不能用,父親沒有這麼大的福報,母親可以用。你看戒經上它就有差別。十方供養你只有可以供養母親,拿去供養母親,其他的人不可以,你的父親、你的兄弟姊妹都不可以,只有母親可以。佛在戒律制定得很嚴格。所以母親教出來的。

  但是你要曉得,母親教只是最初的一個階段,頂多教到六、七歲,母親就放手讓老師教,老師接著教,所以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老師怎麼教法?老師要好好的把學生的根保護好,不能讓他變質,要好好的嚴加看管,這管教,不能讓他行為越軌,然後教他讀書。中國人有所謂「十年寒窗,一舉成名」,十年寒窗大概是七歲上學,念個十年,十七、八歲了,十七、八歲真的他有成就。無不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念了十年,參加考試可以考到狀元,狀元就是考試裡頭第一名。古時候真的有考取狀元的、榜眼的、探花的,這是前三名,沒有到成年,成年是二十歲,沒有成年,童子就考中了。所以要曉得,是不是老師教成的?老師可以說是護持,老師是保母,成就是他自己成就的,自己的成就決定超過老師。

  從前老師多半是秀才,也有舉人,舉人年歲大了,不做官了,回到家裡面來教小朋友,有,少數;秀才是絕對大多數。古時候的秀才、舉人、進士是學位的名稱,像我們現在的博士、碩士、學士;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最高的學位,最高的學位第一名叫狀元。大概中舉人多半都是為國家服務,現在講都去做官去了,人才是國家培養的,國家任命用人。所以私塾只是培養基礎,到考試及格之後,中了秀才之後,都由國家來培養。所以成名我們就曉得,一定是自己有志於學,學而優則仕。有志於學,有志於承傳聖賢事業、聖賢的道統,佛法裡面講傳法,像玄奘大師講的「如來家業」。如來家的事業就是教學,弘法利生如來家業,釋迦牟尼佛在世講了四十九年,就是教了四十九年。所以,法要知道,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道德、學問。

  僧也要認識清楚,僧是團體,人沒有辦法離開社會獨立生存。家庭也是個團體,最小的團體,從前是大家庭,大家庭是社會團體,三代同堂最少的,一般都是四代同堂、五代同堂。那一家多少人?少的五、六十口人,多的一、二百口人,子孫兒女多。所以,治家就能治國,治家跟治國沒有什麼兩樣,大家庭制度。現在學西方,都變成小家庭,兄弟姊妹統統分居,不在一起。從前這個家永遠不分的,沒有分家的,分家說明什麼?你家庭不和。所以由一個家就變成家族,這個家族的成員每個成員都是這個家族的生命共同體。僧是這個意思,是團體,擴大是社會,再擴大是國家。

  和睦裡頭最重要是平等,平等對待才能和睦相處;如果不平等,和睦就是假的,決定做不到。我要自以為是,你不如我,怎麼平等?怎麼能和睦?所以和睦的基礎,和睦的先決條件,是平等對待。佛教我們平等是最有效果的,這個在哪一家、哪個宗教都沒有佛法巧妙,佛法平等用什麼教?用供水。你看供佛菩薩都供一杯水,這是最低限度的,你不供香、不供蠟燭都可以,水不可以不供。水代表什麼?水代表清淨、平等,讓你每天看到供杯的水,就要想到我的心像不像這個水這麼清淨?像不像這個水平等,不起波浪?它取這個意思。那個水不是給佛菩薩喝的,是讓你時時刻刻想到,我要用清淨心平等心待人接物,這個意思多好,這個意思多巧多妙。這是佛教化眾生善巧方便,教你養成清淨平等心,清淨平等就能照。那個照什麼?就是智慧,覺,清淨平等覺。你處事待人接物不會感情衝動,你會很冷靜的來觀察處理,避免過失。

  所以,這一句是教我們對三寶生起愛樂心,三寶說的是佛法僧,廣義的佛法僧是整個社會大眾。僧是團體,在社會上許許多多不同的團體,叫眾僧。家庭是最小的團體,你看學校是團體,我們這個道場也是團體,公司行號也是團體。人離不開團體,都是過團體的生活。大的團體單位是國家、是民族、是宗教,這大團體,再擴大就是整個人類。

  我們再看第二首,『若常心樂於諸佛,及以樂法樂眾僧,則在如來眾會中,逮成無上深法忍』。前面所說的你都能做到,你能愛自性,你能夠順自性,順性是「法」;你能與一切大眾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是「僧」。這些能做到了,下面說「則在如來眾會中」,此地這個如來你要懂得,佛經裡面凡是講如來多半從性德上說的,講諸佛是從相上說的,你看前面講諸佛。諸佛是從事相上講的,如來是從性體上講的,如來眾會就是自性眾會。自性眾會是什麼?中峰禪師講得好,「我心即是彌陀,彌陀即是我心」,心就是如來,所謂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你就曉得,所有一切眾會都是自性眾會。

  下面這一句實在講得好,你要肯定一切眾生跟我不二,整個宇宙心現識變。用現在的話說,一般人講的話,整個宇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那你處事待人接物你能不能忍?自然就行了。你在所有萬事萬物當中,你還有沒有討厭的?你要有討厭,你是討厭自己性德。我們把我們整個人身比喻作法性,身體各個的部位、各個器官,各個部位,甚至於各個細胞,這是法相。法相從哪裡來的?法性變現的,它是一體的。這不同的器官、不同的細胞,你有沒有哪個討厭的,你要把它去掉。有沒有討厭的?沒有。為什麼?你還會很好的把它保護著,一體!眼耳鼻舌身每個器官都健康,都是第一,你這才叫真的健康。如果只維護一個,我眼睛好,其他的都不照顧,你變成殘廢人,你不健康。

  這個道理你懂得了,我們今天世界上這麼多國家,每個國家就像一個器官一樣。我這個國家拼命發展,高效率的發展,旁邊的國家它落後,這個地球不健康,社會有毛病。就跟身體一樣,我是眼睛,他是耳朵,我眼睛非常好,耳朵不行了,不就是這麼個情形嗎?所以,要共同發展,要同步發展,你要有這個心量,就真正落實了平等對待。平等對待的果報就是和諧世界,不就這麼個道理,你就曉得和諧世界應該怎麼做法。還是從我心開始,我要認真這樣做法。

  現在的世界是有史以來最混亂的世界,真的是歷史上所講的亂世,大亂之世。亂的原因是什麼?原因是大家都迷失了自性,都違背了性德,這樣造成的一個現象,這個現象是反常的現象。要怎樣幫助大家回頭?要靠自己,我自己沒有回頭,怎麼能幫助別人回頭!果然能夠找到志同道合都能夠自覺了,明白這些道理,真正覺悟,我們幾個人回頭就能感動全世界。能有十幾二十個人真回頭了,為什麼說可以感動全世界?像我們這樣每天來上課,每天來學習聖賢教誨。我們利用網路、利用衛星同步播出去,全世界人都能看得到,都能收聽得到。每天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傳播,實在講,每天播八個小時行,諸位都曉得全球時差不一樣,每天播八個小時。能有二十個老師,每個人每天講半個小時,八個小時排滿,一天重複播三次,用各種不同的言語做遠程教學。我們自己學習,獨善其身;用遠程教學的方法,兼善天下。鍥而不捨,我相信教一年,就能喚醒至少十分之一的人回頭,那就不得了!繼續辦個三年五載就能喚醒三分之一的人,天下馬上就太平,和諧社會就實現了。和諧社會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大同世界,天下太平,諸佛的樂土,是可以實現的。

  所以在今天,我們在這麼多年的學習當中,什麼最重要?聖賢教育最重要。沒有法子推動是大家都迷惑了,迷到哪裡去?迷到財富裡去,都鑽在錢眼裡面去。所以古人做的銅錢非常有道理,你看古錢,圓的當中有個方洞,有個方的洞,像什麼東西?像古時候的刑具枷,犯罪的人戴的枷。做成這個樣子,就告訴你這不是個好東西,你要是迷在裡面,鑽到錢眼裡面去,枷鎖就銬住你,你就失去自由了。枷鎖是監獄裡面的刑具,把它用來比喻作什麼?比喻作地獄,你迷在這裡頭,你將來的前途是墮地獄。所以中國人做的形相,它都是有表法的意思。錢不能沒有,需要用,不可以貪,不可以迷戀在裡頭,時時刻刻提醒你。

  文字也是如此,你看錢,這一邊是個金,金是人愛的,那邊兩個人都拿著刀在拼命奪,你看到這個多可怕!拿著刀子在爭,爭這個金,這是錢。它是好東西嗎?不是好東西。你錢太多了,就有人拿著刀來動你。所以你從文字,文字真的是智慧的符號,叫你看到的時候就提心吊膽,知道這個東西不是好東西。所以中國的文字是全世界所沒有的,它是會意,它是智慧的符號。縱然你不認識這個字,不曉得這個字怎麼念法,可是你看到這個字的寫法,你曉得它的意思,從文字裡面他就開悟。這外國文字是做不到的,中國文字有這種效果。

  你真的懂得樂佛、樂法、樂僧,你就能在所有一切大會當中,這個大會就是處事待人接物,在這裡面你能成就「無上深法忍」。《金剛經》上說得好,「一切法得成於忍」,忍是修行關鍵的功夫。你看菩薩六度,《金剛經》裡面,這個六條六個項目,說得最多的、說得最細的只有兩個,一個是布施,一個是忍辱。說得最多的是布施,布施是捨、是放下,所以布施能修福,忍辱能保持,如果不能忍,你所修的福都漏掉,保不住;忍,能保得住。忍裡面有生忍、有法忍,對人對事都要能忍耐,小不忍則亂大謀。

  你看這個字的相,你一看就曉得什麼叫忍?心頭上一把刀能忍受。所以在順境裡面,這個環境非常順利,自己非常歡喜;善緣,緣是人事環境,跟你往來的都是好人,你很開心。在這裡頭要修忍,忍什麼?不生貪戀。因為這樣的環境容易生起貪愛,貪愛是煩惱,你貪愛這個地方,你將來來生死了一定在這兒投胎,麻煩不麻煩!所以忍,要忍,不要有嗜好。我們有看到出家人,出家人貪愛什麼?貪愛佛像。我曾經遇到一個法師,在美國,他蒐集幾百尊的佛像,都是古董,他有一個房間供在裡面,像藏寶一樣。我去的時候他打開來讓我去看,告訴我這個佛像是哪個朝代的,有唐朝時候的、魏晉時候的佛像,非常名貴。有泥塑的、有木雕的、有銅鑄的、也有畫像。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如果你非常愛好這個東西,將來死了以後你還是捨不得離開,那怎麼辦?會依附在佛像上的小動物。木頭佛像會生蟲,你就投胎變成蟲。有的時候鑄造的佛像裡面,有老鼠打洞鑽在裡頭,那你就變成老鼠。所以這是麻煩事情。還有一些人喜歡經書,把它當作寶貝,死了以後這經書裡頭有蛀蟲,他投胎肯定生蛀蟲,為什麼?他捨不得離開。所以,人決定不能有嗜好,一定要放下,有很好,沒有也無所謂,不能有貪戀之心。

  在逆境裡面,環境不好,逆緣,遇到的都是惡人,都是自己的冤家對頭,在這裡頭學習不生瞋恚。換句話說,順境裡面你學著斷貪心,逆境裡面學著斷瞋恚心,沒有這個境界,貪瞋痴到哪裡去斷!天天念沒有用,要境界現前看看真的有沒有貪瞋痴?境界現前沒有貪瞋痴,真的放下了,這個都屬於忍。貪瞋斷了,愚痴也隨之斷掉,息滅貪瞋痴你才能成就戒定慧,自自然然成就,一點都不需要操心。所以忍,佛經裡面講得很多,簡單的說,第一個對於人事要忍,你才能跟人和睦相處。這也是最難的,非學不可,善人、惡人都要忍,善人不生貪戀,惡人不生瞋恚。你要真的肯學,你對善人、惡人會平等看待,都是我的善知識,都是我的老師,幫助我斷貪瞋痴。

  沒有境界天天磨鍊你,你怎麼會成就?所以不要看到這個境界不好,我捨棄它,那你什麼都學不成。你要在境界裡頭成就你自己的德行,放下你的煩惱習氣,這就是鍛鍊的時候。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無一不是善知識,所以真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無不是幫助你提升境界,幫助你化解煩惱習氣,成就你的智慧,成就你的德行。所以,永遠是個感恩的心對一切眾生,要把一切眾生看作善知識,把一切眾生看作諸佛菩薩,你才會有成就。他在我面前示現種種不同的相,天天來考驗我,像老師一樣,天天考學生,學生成績才能往上提升。真的就是這麼回事情,就是這個道理。生忍裡面還包括什麼?包括大自然,譬如夏天你要能忍熱,冬天你要能忍寒冷,這個自然氣候的變化,對於自然界也都要能夠忍耐,不生煩惱。不生貪愛,不生瞋恚,在環境裡面要去鍛鍊。

  法忍,法忍是修學佛法,求學,求學要有耐心,沒有耐心不能成就。尤其是佛法跟中國傳統的教育,傳統教育,老師首先訓練你就是訓練你忍,你要不能忍,你不能成器。聰明的學生、根利的學生往往喜歡發表自己的意見,老師不准,完全聽老師的教誨。那是什麼?訓練他的忍耐,忍,他才能有定,定才生智慧。沒有通過忍跟定的智慧,是佛法裡面講的世智辯聰,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為什麼?它障礙你,障礙你的定。為什麼?你還是心浮氣躁,你定不下來,你妄念很多,你見解很多,那個見解是胡思亂想。所以真的善知識他在這上下功夫,你有體會,不讓你,就是不讓你。從前我們不曉得,到以後才明瞭,這是真正的好老師,真正的善知識,他對我真有幫助。

  我在李老師會下學講經,那個時候三十幾歲,我跟他的時候三十二歲。只准在家裡講,不准出去講,出去講的時候,限定沒有超過四十歲不可以出去。為什麼?怕你沒有定力,你一出去就接觸名聞利養,你很容易被誘惑。因為財色名食睡你都接觸到,由這上面退轉的、墮落的,自古以來不知道有多少,所以老師防範很嚴。在家裡,在家裡練習,在家的時候練講,也讓你學習謙卑,你不是講經,是在練習,這個對我受用很大。所以我一直講經那麼多年我不敢說我講經,我說我在這裡做心得報告。下面所坐的都是我的善知識,我是這樣看法,都是我的監學。我學習向大家做報告,我不敢說我講經。永遠保持謙虛,永遠保持對別人的恭敬,你才不至於墮落,才不至於染上不好的習氣,這很重要。老師用心良苦,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

  「深法忍」是講無生法忍、是講寂滅忍,那個高了,那境界高,那不是我們現前境界,可是我們要曉得。由此可知,你沒有無生法忍,沒有寂滅忍,你就不能成就。無生忍是什麼意思?你真正能夠通達明瞭一切法不生不滅。「忍」當作什麼?當作肯定,當作認可、承認,佛所講的一點沒錯。可見得,你入這個境界,你才肯定;沒有入這個境界,聽佛說的,這不是我的境界。無生法忍是八地菩薩,寂滅忍是如來究竟果地,所以他加上個無上甚深忍,無上甚深忍當然是指無生法忍跟寂滅忍。我們現在要相信,完全肯定相信,決定不懷疑。世尊所說的雖然我們沒有證得,我們努力向這個方向、目標去邁進,一切法真的不生不滅。

  實在他講的就是惠能大師開悟的這五句話,這五句話是形容我們自性的體、相、作用,統統說得很圓滿,只有二十個字。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是要把這二十個字證實,決定沒有懷疑,我要在一生當中證得這個境界。實在沒有能力證得這個境界,念佛往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境界完全現前,所以這是個特別法門。我們對這個境界了解得愈透徹、愈清楚,對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有信心、你有把握,一點不疑惑,這就非常難得,等於說是保證往生。你對這個不了解、不透徹,你有疑惑,疑就產生障礙,到信心一動搖,前功盡棄,就很可惜。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後面還有一首偈。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8:17:37)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8:17:3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50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