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一三卷) 2006/8/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1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發心行相」,我們接著前面清涼大師的開示,「四因四緣」,我們從第四緣看起。「但為永滅眾生苦者,即見生受惑業苦,是第四緣」,這個生就是眾生,受就是現前所受的迷惑、造業、受苦。這是菩薩發心第四種緣。前面第三是看到法將要斷滅,這是危急存亡的時刻,不能不發心。同時在現前我們又看到眾生太苦了,眾生為什麼會受這麼多苦難?迷惑!迷的是什麼?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一無所知,即使今天科學知識透露出來了,依舊不相信。科學家給我們透露的,人確實有輪迴,西方在最近半個世紀,許多人熱衷在研究,在找證據,所以現在通靈的在國外愈來愈多。
有確鑿的證據證明人有靈魂,生死是什麼?是身體,身體不是自己,靈魂才是自己,靈魂不生不滅。身體死亡了,靈魂離開身體到另外一個境界,他這一生的事情還沒辦完,來生還要來,還來繼續辦。外國人講他的功課,他的功課沒有學完,沒有學好,還要繼續來學習。佛法裡面不是講功課,但是也差不多,佛法裡面講的是業報,你造的那些業你得受果報。這個果報到底是哪一輩子才能搞清?我們一般人講冤冤相報,就是你欠人的要還人家,人家欠你的也要還你,欠命的還命,欠財的還錢。
佛給我們講,六道輪迴裡面的四種真正的原因,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不是這四種關係,這一生同樣生在這個世間,陌生人,不認識。凡是會變成一家人,變成你的親戚朋友,你的同事,只要跟你有往來熟悉的人,全都是有這四種關係。這四種關係輕重不一樣,最重的變成一家人。偶然在路上走路,有個人見到你,很歡喜給你點點頭,過去生中都有緣。很可能這個人一生就這麼一次碰頭,一生以後再碰不到,沒有偶然的事情。這個人看到你很不順眼,瞪你一眼,過去生中也有緣,這是輕的。這佛法裡面講的,佛法講得好。
緣可不可以把它了了?行,覺悟就了了,不覺悟就永遠在搞,像玩遊戲一樣,這個遊戲玩得很痛苦。覺悟怎麼樣?不玩了,把這些放下。離開,走出,這就好像一個賭場一樣,我不玩了,我想離開,我想走出去。走出去有門路,這個門路就是聖賢的引導、聖賢的教誨,所有古聖先賢留下來的典籍就是引導,所以我稱之為寶,為什麼?你從這條路,依這個引導,你就能走出六道輪迴,不再搞這個遊戲,這個遊戲就可以終止。
凡是修學聖賢的一定是提升自己的靈性,提升自己的境界,這裡頭有大樂!佛菩薩救苦救難用什麼?用教學,偶爾好像也有一點神通,有一點奇蹟,那是什麼?那是叫你相信,知道這個事情真有,你才肯死心塌地的去學習。神通只能幫助你起信,四種緣裡頭一個,見到佛菩薩神變威力,這是頭一個,是讓你起信的。你相信之後,你才會發心學習,這是對一般人的。那麼對知識分子,這個東西知識分子看了搖頭,這是迷信,不能接受。所以佛菩薩顯聖,對知識分子沒什麼多大效果,知識程度愈高愈不會接受。那要用什麼方法?第二種方法,第二種方法就是「受持正法修諸智」,這對知識分子非常有效。沒有接觸不知道,一接觸就知道這大學問。
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大哲學家,年輕的時候就到外國留學,他怎麼會信這個東西!什麼神變,他都不聞不問的。養病,到峨嵋山去養病,除了佛經之外沒東西看,讀書人看書看成習慣,所以就偶爾看看佛經,愈看愈有味道,發現這個裡頭有大學問。知識分子,用這種方式。你看看佛菩薩幫助眾生,要接引眾生,真的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讓你接觸到了,你明白了,你肯定,這不是迷信,這是大學問。
尤其是把什麼叫佛、什麼叫菩薩搞清楚了,原來佛菩薩是人。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薩,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你就叫佛。妄想斷不掉,能把分別執著斷掉,你就是菩薩;妄想分別還斷不掉,你能把執著斷掉,你就是阿羅漢;如果這三個都斷不掉,你是六道凡夫。凡夫是人,菩薩也是人,阿羅漢也是人,佛也是人,就是你自己一個人!這哪有迷信?佛教今天衰,讓社會大眾產生嚴重的誤會,你可不能怪別人,你要怪社會大眾,那你就有罪了。要怪誰?怪自己。就是我們學佛的人自己沒搞清楚,我們沒有認真去實踐,沒認真學,沒有把佛、菩薩、阿羅漢的樣子顯示出給社會大眾看。人家看了,自然就覺悟。雖然是學佛,天天在念佛想求生淨土,妄想分別執著依然很嚴重,沒有減少,這就錯了。我們會使社會大眾產生誤會,原因就在此地。
佛法的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錯誤的行為太多,數不清,釋迦牟尼佛把它分成三大類,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大類表現在外面,第一個是思想、見解,第二個是言語,第三個是身體的造作,身語意。你的行為表現在外面的,總不外乎這三方面。這三方面,你的思想錯了,你的見解錯了,思想錯就是你想錯了,見解錯是你看錯了,修正過來;言語,你說錯了;身體,你做錯了,你把你所有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哪有迷信!一聽到修行,這是宗教,這是迷信,那麼你所有的一切錯誤都不需要修正過來,繼續錯下去。繼續錯下去,你自己要吃苦,你也害社會,你也害大家一起吃苦,這是正當的嗎?所以今天我們講迷惑,惑是根,惑就是通指妄想分別執著,這都是講迷惑。
迷惑之後,他才造業,就是造作一切不善。我們在世間造作的善行,利益眾生,幫助社會,也不是善因。為什麼?出不了六道輪迴,不能了生死,不能明心見性,這是錯誤!所以,在六道裡面講的善惡,在佛法裡講,那個善也是惡。佛法講得很妙,業有淨業、有染業,六道裡面都是染業,染業裡頭有善有惡,善惡都染污。你看你造善,你生歡喜心,歡喜是什麼?七情。你造的善,喜;造的惡業,有怒、有哀,悲哀,善業裡頭有樂。統統生七情五欲,統統增長貪瞋痴慢,這就不清淨,你的心不清淨。所以善惡都不善,這個要知道。
佛菩薩的善業是怎麼講法?佛菩薩善業在形式上跟我們一般凡夫沒有兩樣,骨子裡頭不一樣。就是他造一切善,沒有生歡喜心;他造的惡,裡面沒有苦,就是他造的惡業裡面不起貪瞋痴慢。這個厲害,不起七情五欲,那個業叫淨業。這個東西我們都很難懂,我們用個比喻,諸位從比喻裡頭可以能體會到一些。佛菩薩在這個世間就像唱戲,舞台上表演,你看他完全照劇本,劇本叫你笑就得笑,叫你哭,你就裝著哭。哭跟笑都不是生自內心,表演給外面看,與自己毫不相干,那就叫淨業。我們世間人是苦樂憂喜都當作真,他不是演戲,不是表演。所以假戲真演,那就叫染。你們從這個地方慢慢去體會,什麼叫淨業,什麼叫染業,你才真搞得清楚。
淨業的果報不在六道,六道統統是染業,所以佛菩薩的表演高明!他所表演的,無論是善的、是反面的、惡的,全是教化眾生。善的是正面教材,惡的是反面教材,全是覺悟眾生的,絕對自己沒有起心動念,這是佛菩薩,高明到極處。我們在《華嚴經》末後善財五十三參就看出來了,這五十三個人都是諸佛再來的,示現的。變化作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你看他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表演的。我們想想看,我們現前各行各業、男女老少裡頭,有沒有這種菩薩在表演?有,凡夫不認識,真的把佛菩薩也當作凡人。佛菩薩清楚,佛菩薩眼目當中的凡人也是未來佛,不過就是現在帶著妄想分別執著迷惑的佛,他是佛,他不是假佛。所以,他對人能尊重,對造作極重罪業的人也是非常尊重,不一樣!這個道理太深,大學問,絕對不是普通的知識,不是普通地方你能夠學習得到的。
所以佛的教學,宗旨、目標我們就清楚了,兩句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迷就是惑。他只要覺悟了,他造的業就是淨業,淨業沒有果報;果報有,但是沒有苦樂,妙不可言!他在地獄、在餓鬼,絕對沒有苦的感受。他為什麼到地獄、到餓鬼?幫助那邊眾生,那邊苦,你不去怎麼辦?要跟眾生現同樣的相,現同樣的身;不現同樣的身,他不能接受。所以菩薩在人間一定現人身,我們好交流,在鬼道裡一定現鬼身,在地獄道一定現地獄身。你要知道,他的本事是什麼?他沒有惑,就是他不迷;他不迷,他所有一切造作是表演。表演就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所謂是方便有多門,這就是方便,佛家講善巧方便。你要懂得那個善,善是什麼?幫助眾生,幫助他覺悟,巧是巧妙,方法巧妙,方是方法,便是最恰當的方法,最合適的方法,所以他就沒有一定的。用這個方法讓人覺悟過來,醒過來。這是佛菩薩應化到九法界,他幹的事情。
所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一片慈悲,不迷惑。所有一切造作都是度眾生的,裡頭決定沒有苦樂的感受。如果有苦樂的感受,那就要造業,那是凡夫,六道裡頭的業就是造染業。有苦樂的感受是染業,沒有苦樂的感受是淨業,染淨,你從這個地方你就能夠辨別得很清楚。我們今天做個好的事情,有沒有歡喜?造作不善的時候,有沒有覺得難過?要有這種情緒發生,染業,因為你有迷惑。不但我們人道有迷惑,天上也迷惑,一直到色界天,無色界天,非想非非處天人,還是迷惑,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就是所造一切,色界、無色界可以說是純善沒有惡,但是它是染,它不是淨。他在這裡面享受禪悅的樂趣,禪悅之樂有樂受,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是快樂。有那個享受好不好?好,不是不好,但不是淨業。
淨業的心永遠不動,就跟《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淨業。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你看《華嚴經.入法界品》才有味道,你才真能學到很多東西。你不懂這個道理你看不出來,你看到那一品就好像講故事一樣,像小說一樣,你看不出裡頭真實智慧。你懂得,你就曉得善財童子是怎樣把自己提升起來,怎樣在境界裡面,迷惑也在境界裡頭把它磨掉了;沒有境界現前,斷不掉。就跟刀一樣,鈍的時候你要磨,把它磨快。我們銅器久了之後,氧化了,你要把它擦乾淨。古時候有銅鏡,用一段時期,一定要把它擦亮。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要常常禁得起磨練,慢慢把它磨光,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什麼?要高度的警覺。
高度警覺沒有別的,你就想到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天天講經、天天教學,講經、教學就是時時勤拂拭。把這些芸芸眾生的迷惑,天天把它擦乾淨。有些迷惑得輕的,擦個一段時間就恢復正常;煩惱習氣重的,慢慢來!有的一生還不行,來生,來生還不行,甚至千生百生。你從這裡就看到佛的慈悲,看到佛的恩德,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生生世世照顧你。經上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無緣?你不接受。你不接受,你就遇不到;你要是接受,真誠心、懇切的心接受,佛菩薩就應化來了,你就有緣遇到。不想接受的時候,怎麼樣在你面前,也當面錯過,也遇不到,這就是看到眾生迷惑。
迷惑,實在講造業,決定是造的惡業多,善業少。所以三惡道的眾生多,天上的眾生少。為什麼?天上是善業,心善、言善、行善,身語意三業都善才能生天。我們想想自己,看看我們周邊那些大眾,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心善、言善、行善?那你就曉得,他是天人。心不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種人生不了天。凡是落在這十六個字的時候,他所造作的都是罪業。縱然做好事,好事裡頭有企圖,決定有他的利益在裡頭,沒有他的利益,好事他也不幹;他幹好事,裡頭不是有圖名就是圖利。所以果報不在天上,果報在來生能在人間就不錯了。
善決定有善果,我們看到,都在眼前。行善得到殊勝的果報,他是什麼身體?畜生身,這我們最常看到的,真有福報,比人的福報大多了。哪一類的畜生?寵物。你們想想看,養寵物的人,全家人都愛牠,都照顧牠,都侍候牠。家裡人會吵架,會不愉快,但是對那個寵物絕對沒有惡行惡語,牠的福報多大!過去生中修的福。畜生裡頭有福報的,餓鬼裡面有福報的,妖魔鬼怪裡面有福報的,絕大多數都是在人道裡面修的福。為什麼會墮到惡道裡去?身語意不善。這個要高度警覺,要自己常常反省,身語意不善修的福報。他所修的福報確實他有他的企圖,有他的目的,不像佛在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個修福報是淨業。那個福報就不是在六道裡面,那個福報是幫助你靈性的提升,這是真正的福報,這是淨業。
苦,佛講六道都苦,這個要知道,欲界裡面有八苦,三苦、八苦這是分類,苦苦、壞苦、行苦,苦苦裡面有八苦,統統要受。天上也要受,欲界天到色界天,八苦沒有了,為什麼?欲控制住,他不是斷掉,他是定功,禪定的功夫把它伏住。有,不起作用,所以他沒有八苦,但是他有壞苦。壞苦就是壽命到的時候,身壞了,身還是要捨,就是色界天有身,既有身就有生有滅,時間長而已。他所居住的宮殿,住的環境會壞掉,我們諺語所謂滄海桑田。
無色界,無色界他身體都沒有了,所以他壞苦都沒有,他有行苦。什麼叫行苦?他的境界雖然是非常好的境界,他不是永恆的,他也是有時間的,時間長短那是他的定功。佛給我們講分為四等,最長的八萬大劫,最長。八萬大劫有到的時候,到的時候他要往下墮落,他沒壞是什麼?因為他沒有身,他也沒有宮殿,所以他只有往下墮落的苦,他沒有壞苦。佛在經上講得好清楚,我們要體會到,要真正能懂得。
你看佛的經教如此的殊勝,你把世間所有宗教、所有聖賢典籍展開來,你去讀。你讀其他聖賢典籍,你不懂佛法;如果你讀佛法之後,你再看其他所有聖賢典籍,你全都貫通了。這就是什麼?你站在最高的地方,下面看得清清楚楚;你站在下面,比你高的你看不到,就這麼個道理。所以我感謝方老師,不是他教導我,永遠不知道。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你站在最高峰的時候,所有一切宗教學術你全都看清楚了,一點都不錯。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斷把靈性向上提升,斷煩惱、長菩提,菩提是智慧,佛法常講煩惱輕、智慧長,這個裡頭多快樂!
這個快樂不是六道裡面苦樂之樂,這是什麼?覺法之樂,覺悟的樂,不是迷惑的。世間人苦樂憂喜捨都是迷惑,這是真正覺悟,真正省悟過來。你看看芸芸眾生,無論他造善業、造惡業,清清楚楚。六道像個走馬燈,他往哪裡去,哪裡來,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裡面有緣的,能接受的,幫助他;不能接受的,慢慢來!等他什麼時候想回頭,什麼時候他玩厭了,六道輪迴生死疲勞玩厭了,不想再玩,這就是覺悟。佛這個時候就來了,來幫助他。你有出離的心,你不想再玩,幫助你。你沒有出離心,還繼續想玩,佛菩薩也點點頭,你去玩!就這麼回事,你去玩。佛菩薩從來不勉強一個人,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十個綱領。
此地所說的,前面這個話你明白之後,你就懂得,這是見到眾生受惑業苦,受這麼大的災難,搞六道輪迴,佛菩薩來了。這些受苦的人、輪迴的人,總是裡頭有覺悟的,一個覺悟,佛菩薩也來,這就是大乘教裡常講的,佛不度無緣之人。他歡喜接受,他明白了,他肯接受,佛菩薩來了。不能接受的,佛菩薩來了也順便幫助他,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已經有善根的,幫他提升,提升到什麼層次,還是他自己的緣分。個人的檔次不一樣,有的人提升到菩薩,有的人提升到羅漢,有的人從人道提升到天道,畜生道提升到人道,不是一樣的。
佛菩薩無論現什麼身,無論說什麼法,無論用怎樣的善巧方便,你記住,決定是清淨平等覺。他不迷,不迷就是覺;他不染,不染就是他不會被七情五欲所染,他不會被煩惱習氣所染,煩惱習氣就是貪瞋痴慢,他不染這個東西。這就是淨業。他對一切眾生決定是平等對待,平等對待裡頭沒有高下。所以諸佛菩薩、聖賢人絕對沒有一個是傲慢的,傲慢是煩惱,傲慢是染污,這個要知道。所以真正功夫得力,我們常講,什麼叫功夫得力?他時時刻刻知道自己錯了,功夫就得力。知道自己錯了這是覺,佛法講始覺,他開始覺悟。覺悟之後,他就會修正,一定是先覺後修,他就會改正。改不是一下能改得過來的,為什麼?習氣太深,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把毛病改過來。
毛病真的改過來,還帶著有習氣。佛經裡頭有很多小故事,佛曾經講過,一個人證得阿羅漢果,證得阿羅漢果,我們就曉得見思煩惱斷了,決定沒有執著。可是他接觸大眾的時候還有習氣,但是決定不是傲慢。佛給我們指出來,習氣不好斷,阿羅漢斷了執著,執著的習氣沒斷。到什麼時候才習氣斷?到辟支佛,再升一級,習氣斷了。再上去,再去學習斷分別,一層一層往上爬。
這就是見到眾生受苦,這是感。眾生有感,佛菩薩自然就有應,不是說我們要起個念頭求佛菩薩,那個感就更明顯。沒有念頭求佛菩薩,只要我們在這兒受苦受難,佛菩薩就有感應。這個感應,我們決定沒有懷疑。為什麼?我們從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實驗知道,這是自然的規律,自然就相感。你看我們起心動念,所有一切物質統統都有應,我們起個善念,山河大地,所有一切反應美好。我們起個惡念,瞋恚,發脾氣,山河大地反應的都不好。這就是我們一般人講氣氛,中國人講氣氛,外國人講磁場。這是剎那剎那都在那裡變化的,為什麼會有變化?眾生的感不一樣。由這個地方你就能體會到,佛在大乘教裡面給我們講的,整個宇宙是一體,在人身上所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一根頭髮我們拉一拉,全身都感到有痛癢。宇宙是如此,我們輕微的一個念頭,整個宇宙都有感應。
我們相信科學如果再能進步個幾十年,一定會發現這個現象,現在江本勝做實驗是剛剛開端。我跟他討論這個問題,我把佛經裡所說的告訴他。你這個實驗覺得很驚訝,不可思議,可是在佛經裡面這很平常,三千年前佛就講得很清楚了。他聽了也很驚訝,所以這真的是一門大學問。
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眾生受苦難就有這麼多眾生,地球上就人來講就有七十億。有沒有真正覺悟的,厭煩六道,不想再搞輪迴?有,不多就是了。有個一個、兩個,佛菩薩也來,他也不會捨棄。只要佛菩薩來,反正大家都沾光。由此可知,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從來沒有間斷過。我們能受益多少,完全看自己對這個有沒有信心,理解多少。實在講你理解得愈深,你的信心愈懇切,這叫正信。從正信到真信,我們一般人學佛,入門的時候說老實話是迷信。也不錯,迷信也好,迷信進來的,常常聽講經,常常學經教,由迷信就變成正信,生起了;由正信就變成真信。一層一層往上提升,信的檔次提升了。
但是如果說不接觸到經典,不聽經教,只是在佛門裡面求升官發財,求佛菩薩保佑,你永遠是站在迷信,那就錯了,那個解決不了問題。這些還都要講到前生宿世,我們學佛的緣不是這一生,過去生生世世,這一生肯定跟前世連起來的,這個道理就更深了。如果不是連起來的,在這一生當中效果就非常微弱,不會有很殊勝的效果。這是發心的第四種緣。四因、四緣,我們就介紹到此地。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繼續看清涼大師的鈔文。「見苦即緣,長悲即因,故雖一文,因緣具足,此中四力不具,故不會之」。前面大師給我們開示,講到發菩提心有四種因、四種緣、四種力。前面偈頌裡面因緣具足,但是四力這個文字沒有明顯的,所以他就省掉了。在此地特別告訴我們的,什麼是因,什麼是緣,解釋得非常簡單,解釋得好,我們應當把它記住。「見苦即緣」,見到苦,你的慈悲心生出來,那是因。可見得因是內心,緣是外面境界,外境是緣,身心是因,這個把因跟緣說得就很明白,很清楚。文字雖然是一樣,在這三首半的偈頌裡面,你懂得這個意思,經文裡頭字字句句什麼是因、什麼是緣,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再看下面,大師說「又文有四弘,可以意得」。就是這三首半偈頌裡面有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是大菩提心。「四弘者,文中不求五欲等,即顯煩惱無盡誓願斷」,文裡頭是「煩惱無邊」,我們一般四弘誓願裡面用「煩惱無盡」,所以我還是用一般大家常念的。這是很明顯的,不求五欲就是斷煩惱。你貪圖五欲的享受,增長貪心,貪心增長下去就是貪婪無厭,這個事情很麻煩。五欲是財色名食睡,我們一個人生活在世間不能缺少的,但是要懂得適可而止。什麼叫適可?聖人對我們的教誨,世出世間的聖人,最好常常欠缺,這個最好。也就是生活過得比較清苦一點,不能夠太富裕。為什麼?這裡頭對學佛的人來講有大道理,你對於這個世間不會有貪戀,常常會有出世的念頭,就是離開六道輪迴的念頭。所以物質享受決定不能太豐盛,自己一定要節制。
佛門裡面諺語常講「比丘常帶三分病」,這個有道理。出家人怎樣才厭離生死?你生活勉強能過得去,衣服能穿得暖,能吃得飽,但是常常有不足。不是說不太豐富,吃能有得吃,吃不飽;衣服有得穿,還是不夠暖;晚上睡覺,從前出家人是打坐,沒有躺著睡的。李老師常講,坐著睡哪有躺著睡舒服?佛教人坐著睡,不教人躺著睡,睡也不是睡得很舒服,所以三分病。於是乎對這個世間沒有貪戀,常常想還是離開六道生死輪迴好,他能生出離心。佛給我們講,有多餘的,多餘施捨,幫助那些更窮苦、沒有的人。常常想著施捨,有多就施捨,沒有的時候絕不強求,一切隨緣度日,道理在此地。
不求王位,王位我前面跟諸位說過,今天的名詞就是領導地位,各個階層,不一定是政府機關,你看現在公司行號也像政府組織一樣。各個階層也要隨緣,不要去爭,為什麼?有了競爭,經上講長瞋恚。爭到了很喜歡,爭不到的時候,對於爭到的人他就生瞋恚。爭到手的人常常怕自己的地位被別人奪去,患得患失,愈是高的位次生傲慢,瞋恚就愈重。諺語所謂,官做得愈大脾氣愈大,就這麼個道理。所以有地位、有權勢,有權有勢力,如果真正用慈悲心、喜捨心為人民服務,好事!積功累德。如果是為自己的名聞利養,自己的享受,那就造業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王位捨棄掉了。
富饒都不是好事情,發大財的人,無論是在古、在今,諺語所謂「一家飽暖千家怨」。你發大財是你過去財布施所得的果報,如果你沒有智慧,可能這裡頭給你帶來災難。強盜、小偷都把你當作對象,謀財害命,為了財把性命丟掉的,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你得想想。有什麼好處?沒有錢的人,壞人對他不會起惡念,為什麼?他什麼都沒有,惡人看到他,你還不如我。所以富饒要懂得散財。
中國現在是沒有神了,在從前,中國還是對神明非常敬重,神裡頭有財神,逢過年的時候,家家都要接財神。由此可知,一般民眾對於財看得很重。中國財神是誰?范蠡,春秋時候越王句踐的大夫,這個人聰明絕頂,幫助越王句踐雪恥復國,中興,真不容易!打敗吳王之後,他知道越王句踐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患難的時候他用你,沒有患難的時候,他覺得你是個人才,將來可能你會造反,他要把你收拾掉。越王句踐最得力的,兩個人,文種、范蠡兩個人。所以范蠡勸文種要逃避這個劫難,文種不相信,最後真的被越王句踐賜死,讓他自殺。范蠡逃掉了,改姓名去做生意,把西施帶走,西施是他的夫人,改姓名叫陶朱,陶朱公。陶朱公生意做得不錯,做了幾年發了大財,發了之後怎麼樣?統統散,做慈善救濟,全都散掉。散掉後,自己從小生意又做起,做幾年又發了,發了又散,再從小生意做起。
所以說你命裡頭有財,捨不掉的,愈捨愈多。歷史上講的三聚三散,他懂得散財,懂得布施,懂得散財。所以中國人把他當作財神,就是讓有錢的人應當要學他,這是對的。有能力經營賺錢,賺到錢之後能夠救濟一切貧苦眾生。他的救濟,他連本錢都散掉,散得徹底。人家救濟別人的時候,總是盈餘裡頭抽一部分,他不是的,他全部散掉。這個做法正確,完全正確,這是真實智慧。散完之後一無所有,再從小生意做起,沒幾年又發了,發得很快。希望得財富的人都以他做榜樣,以他做模範,這是財神!現在南方一帶,我聽說拜財神,財神是關公,這我就想不通了,關公什麼時候做了財神?關公是有義氣,但是關公沒有做過生意,恐怕他不懂得發財之道。拜錯了神,應該拜范蠡才對,向范蠡學習。
所以這是跟佛經上講的一樣,春秋那個時候,佛教還沒到中國來。佛教到中國來是秦漢的時候,戰國的時候跟西域就有往來,國家正式派使節去禮請,是漢朝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今年公元是兩千零六年。公元六十七年,中國的皇帝派使節到西域,迎請摩騰、竺法蘭這兩位印度的高僧,帶著佛像、帶著佛經到中國來。這是正式傳入中國。跟佛講的一個道理,佛法教我們求財富,財富是果報,因是財布施,你能夠修財布施你一定得財富。聰明智慧是果報,因是法布施,你能夠勤修法布施你一定開智慧。健康長壽是果報,因是無畏布施。什麼叫無畏?能夠幫助一切眾生離開恐怖,得到身心的安穩,這叫無畏布施,你做這種事業得健康長壽的果報。所以佛講你要想得這三種果報,你一定要修這三種因,修三種因,肯定得這三種果報。范蠡是做了榜樣給我們看,愈施愈多,你為什麼不肯布施?你不肯布施就大錯了。
不肯修財布施,你將來得貧窮果報,不修法布施,你得愚痴果報,沒智慧!不修無畏布施,你得到的果報是多病、短命。這個在佛法裡,這種果報叫滿業。業力裡頭分兩大類,一個引業,一個滿業,引是引導你到哪一道去受生,我們一般講投胎,到哪一道投胎。投胎之後,你這一生貧賤苦樂不同,這就是你的滿業不一樣,滿業就是你過去修這三種布施不相同,果報不一樣。多修財布施,這一生發大財,來生是不是再能發大財?不一定。你這一生發大財,你所布施的未必有你過去生中布施的多。多少怎麼算法?多少從百分比算,真是有道理。如果不是用百分比算,那富人永遠生生世世富,窮人生生世世窮,就太不公平了。
你看《了凡四訓》裡面有個故事,說一個女孩子布施兩文錢,那是在貧窮的時候,她只有那麼大的力量,全部布施出來,貢獻出來,果報就殊勝。她不是到第二生,這一生當中後來就做了王妃。做了王妃之後,再到寺廟裡頭布施千金,老和尚說你這個時候布施千金的功德,比不上你在貧窮那時候的兩文功德。那個時候兩文功德,你的心多虔誠、多恭敬,所以功德是圓滿的。現在雖然你送一千兩黃金過來,你的功德只有從前的一半,這個道理我們要懂。真誠、恭敬的供養,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無畏裡頭最殊勝的、最方便的,是採取素食。你看素食不吃眾生肉,不跟眾生結冤仇,這是屬於無畏布施。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培養自己跟所有一切動物是一體的心念,真的就跟一切動物溝通。蚊蟲再多的地方,你去牠不咬你,牠咬別人,牠不咬你。牠知道,我不害牠,牠也不害我。
小動物統統都有靈性,可以溝通。現在我們用這種方法也教很多同修,他們都去做實驗,果然都成功。大概前兩三個月比較困難一點,不要灰心,真誠去做,肯定三個月之後就能溝通。可以跟這些動物和睦相處,一起修行。家裡面的蟑螂、老鼠、螞蟻、蒼蠅、蚊子,統統可以溝通。我也不趕你走,但是要求我們彼此生活不要干擾,你不干擾我,我也不會干擾你。老鼠、蟑螂、螞蟻,我們還可以留一點吃的東西供養牠們,供養有一定的地方,不能讓牠亂爬;指定地方,牠就會到那邊去吃。螞蟻來吃東西像排隊一樣,整整齊齊,一點都不亂,牠不亂爬,你看到會很歡喜。蟑螂也是如此,老鼠也是如此,都聽話!我們念佛,實在講牠也跟著念佛,甚至你會看到牠念佛往生。往生還表演在你面前,為什麼?牠希望牠往生之後,你幫牠辦後事,幫牠把屍體埋葬,真的是通情。
富饒可以求,但是求要知道怎麼用法。不知道用法,錯用就有過失。財,你看世間貧窮人多少?過去沒修,我們有多餘的要幫助他,這正確的。多餘不肯施捨就是罪過,看到人家受苦,不能伸出援手幫助,這就有過失。自樂要想到別人樂,換句話說,常常要為眾生著想,想到自己就會想到別人。我們自己這一生當中,確實得無比殊勝的利益是佛法。我在這裡得好處,我就全心全力把這種功德利益介紹給別人。還是一句話,有緣人,他相信、他理解,他也依教奉行,他就得到。他不能理解,他不能相信,那就種善根;種善根也非常難得,非常殊勝,這一生不得利益,來生後世會得利益。總都是有緣人,緣有厚薄不一樣,種善根這個緣比較薄,這一生當中不起作用,來生會起作用。
所以他講「不求五欲」,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真的是要斷,為什麼?煩惱障礙了智慧,障礙了德能,障礙了相好,相好就是福報,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頭修的。自己本來具足的,煩惱障礙了,煩惱是什麼?煩惱就是迷惑,就是前面所講的妄想分別執著,大小乘教裡面常常講的貪瞋痴慢。對於聖教的疑惑都是煩惱。
「但為永滅眾生苦,即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心要有,要常常提起,不能中斷。我們在這個世間真的要學菩薩,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來的時候是業力,業報身,我到這個世間來是業報。可是遇到佛法之後,我就能把我的業報轉變了。轉變成什麼?轉變成願力,就是佛教裡頭常講乘願再來,乘願再來不要去換一個身體;死了以後再來,這是乘願再來,不需要。我現在就能把我的業力轉變成願力,那就是乘願再來。業力是什麼?自私自利,沒有一樣東西不是為自己,這是業力。現在一轉,沒有一樣為自己,活在這個世間不是為自己。不為自己活著,為什麼?為幫助苦難眾生。我能盡多少力量我就盡多少力量,全心全力但為永滅眾生苦。這個如果真的超過自己的業力,那你就是乘願再來。
所以我看《了凡四訓》,看《俞淨意遇灶神記》,發心力度不夠。為什麼?自己的利益沒有放下,沒有全心全力為眾生,如果全心全力為眾生,他的命運就百分之百的轉變過來。他們雖然轉,沒有到百分之百,可以說只轉百分之五、六十,就算不錯了。也就是他的善行、他的願力,沒有超過他的業力,還是在業力的範圍之內。改變了,改變得有限。了凡先生的壽命五十三歲,他的壽命延長二十年,他七十四歲過世。如果像四弘誓願,堅定的四弘誓願,他可以活到一百歲、一百二十歲,健康長壽,利益眾生,不是做不到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說他對於家、對於兒女,還是牽掛。了凡先生如是,俞淨意又何嘗不如是!真的可以,在那個時候他還有體力,為社會、為國家多做些好事。他也不願意做官,人生看透了,灰心了,回家去。回到老家教育兒孫,當然也是對的,也是好事情,為國家培養下一代。但是他有機緣可以做更多的好事,他沒做。這就是看各人覺醒的程度不相同。
我們今天社會上迫切的需要,就是要有這樣大慈、大悲、大願、大行。今天世間的眾生苦難太多,怎樣幫助他覺悟?很多人說了,能覺悟得了嗎?能。如果沒有今天這種科學技術高度的發展,那真的是一籌莫展。這些眾生都是迷惑顛倒,怎麼教?我們現在明瞭,只有教學的方法有效,除這個之外,沒有別的辦法。現在我們用遠程教學,用衛星電視,用網際網路。我們像現在有這麼小小的攝影棚,如果我們有二、三十個老師,志同道合,我們來教化眾生。二十四小時不中斷,來給大家上課,能夠同時播出去,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收看到。化解衝突,全世界恢復安定和平,我的估計,不要三年就做到了,天下太平。不教不行!所以我們今天在廬江湯池做實驗,給我們肯定的信心,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了。人民好教,不是不好教。教學的內容,五個科目,就全部包括了,倫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學。如果有三十個老師,我們把這個科目一分配,一天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播出,不得了!這真的就救世界了,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事情。
講課講不好,講不好是你沒有發真心,你有煩惱蓋住你的真心,所以你講不好,你學不好。如果你把煩惱斷掉,真心顯露,你會學得很快,你會講得很好,會教得很好。所以這個大願不能不發,而且四弘誓願是以這一願為中心。我為什麼要斷煩惱?我就為了永滅眾生苦,我自己不斷煩惱,我就沒有辦法幫助眾生斷煩惱;我不斷煩惱,我就沒有辦法學好法門;我不斷煩惱,我就沒有辦法圓成佛道。所以,四弘誓願這一條是願,其他三條是完成這一條;必須具備那三個條件,這一條才能做得圓滿,才能做得到。所以非常重要,要發這樣的大誓願,絕不為自己,絕不為我的家庭。我為眾生,我自己跟家庭都包括在裡頭,何必要去想自己家?何必想自己?
如果你要相信感應,你發這個大願,你的家,甚至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佛菩薩全照顧了,不要你操心。我在這麼多年當中,早年一個人流浪到海外,中國大陸諸位都知道,經過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我在海外,我還有一個母親在,還有一個弟弟在,訊息中斷三十六年,不知道他們怎麼生活。以後聯繫上才曉得,大陸那麼樣的混亂,我的母親跟弟弟沒有捲入,沒有受到苦,平平安安度過,這三寶加持!我沒有求,自然三寶加持。中國諺語所謂「一人有福,連帶一屋」,一個人真正修福報,你的親戚朋友、家親眷屬全都沾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親身的體驗。我們的願心堅定不退。
幫助苦難眾生,今天苦難眾生是全世界眾生都有苦難。我沒有界限,我念念希望全世界的一切衝突都能化解,全世界的社會安定,一切眾生和睦相處。所以,我跟全世界各個宗教都往來,不同族群也往來,沒有界限。《弟子規》裡面講的,「凡是人,皆須愛」,不同的族群,他是人,不同宗教,他也是人,不能歧視。要平等心、真誠心熱愛他們,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為了要跟他們往來,所以我一定要熟讀他們的經典,我跟他們往來才有話好講。他們經典裡很多與佛法能貫通,然後跟他講的時候,所有宗教是一家人。他們相信宇宙之間有個真神,真神是誰?佛法裡面講的法性,佛法不叫真神,佛法叫法性。整個宇宙,萬法萬物,這真神造的,在佛法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的就是法性,能變的是法相,所以我懂得了,他們講的真神就是佛教講的法性、法身。真神遍一切處,真神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現在他們宗教都這麼說法,跟佛法就愈來愈近,很好溝通!
大家從這裡建立共識,彼此就是一家人,什麼衝突自然就化解了。所以我們的教學,衛星、網路長程的教學,遠程教學,我們不僅僅弘揚儒釋道,各個宗教我們都一起,對全世界來展示神聖智慧的教學。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我們能有三十個人團結在一起來幹這個事情,不要多,三年,衝突沒有了,世界恢復到安定和平,人人都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這個多有意義!這才叫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要完成這個願望,首先要斷煩惱,接著要學法門,受持正法修諸智,這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他這裡用無盡,我們一般說無量跟無盡意思差不多。所以你說這是不是需要?不是需要,是必要!必需要幹的;就是一定要團結宗教,要團結學術界來做這個工作。
今年十月真的是個好緣分,我們跟一些國家的宗教又可以團結;倫敦大學邀我去講演,也是個好機會,團結學術。我不希望多,三十個人。這個一定要國家來支持。現在國家支持,我想到兩個國家非常可能,一個是馬來西亞,一個是印尼,這都是非常虔誠的宗教徒。他們的國家領導人跟我都很熟,我也想邀請他們來帶頭,我們來協助,讓他們來帶頭。化解衝突,化解對立,化解誤會,自然就走向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團結一致。我們在這個世間就沒有白活,這一生過的,外國人講學習,我們的學習課程內容非常豐富,非常有成就。來世,外國人講我們的靈性就提升,六道輪迴裡面的功課我們就畢業了。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也很有意思,我看到美國魏斯醫生的幾本書,我想到美國當面去找他談談。在這方面有研究的人也很多,都想做一個接觸,交換意見。
受持正法,受持全世界每個國家、每個族群聖賢的教誨,所以這個正法不是專指佛經。所有這些大宗教,信仰人很多的,最能夠影響世道人心的,他們的典籍我們要學,要認真的學。我跟各個宗教往來,我告訴他,我讀《聖經》我是用什麼心態?我是最虔誠的基督徒,我才能領悟到《聖經》裡面的教誨。如果我把它看成它跟我對立的,這是外教,你什麼都看不到。我讀《古蘭經》,我是最虔誠的穆斯林,所以《古蘭》裡面的奧義我能懂得,要用這種心態。所有聖人都是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是我的本師,耶穌也是我的本師,穆罕默德也是我的本師,這樣才能學到好東西。我是個最好的學生,所以我接受這麼多聖賢的教誨,這才能成就。
最後一條,「證菩提故,即佛道無上誓願成」,證菩提就是恢復自性本有的智慧,這叫證菩提。自性本有圓滿的智慧,自性本有無量的德能相好,統統可以恢復。這就是四弘誓願最後一條,佛道無上,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7:01:3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