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八四卷) 2003/4/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84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李長者在《合論》裡面,給我們介紹第二會六品經的大義。前面我們已經學習「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光明覺品」他的文比較長一點,我們讀了前面的兩行,現在我們從第三段「光明覺」看起,這是一個段落。
「三光明覺品,令信心者,自以自心光明,覺照一切世間無盡大千世界,總佛境界,自亦同等」。我們前面讀到這個地方,現在再接著看。「以心隨光,一一照之,心境合一,內外見亡」。這十六個字很重要,但是不容易學,可是真正修行,這是很好的指導原則,起心動念要隨順自性的智慧。
我們自性沒有開顯,一般講我們沒有證得明心見性;換句話說,就沒有法子隨順自性。這個話是要對見性的人來說,但是十信位沒見性,見性是初住菩薩。所以沒有見性的人能夠隨順經教,等同見性。經教是佛說的,佛所說的、佛所行的,完全都是自性法爾具足的智慧相好自然流露。所以我們隨順佛的言語,經典是佛的言語,經典裡面所記載的,是佛當年在世,他對人對事對物的那些行持。我們從這些地方學習,就是隨順自性,就是此地講的「以心隨光」。
決定不能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我的想法、我的看法,這就壞了。為什麼?我的想法、我的看法,那個根源從哪兒來的?那是妄想分別執著來的。隨順妄想分別執著,這才有六道三途;換句話說,我們學佛還是造三途業,錯了,大錯了!學佛必須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為什麼說時時刻刻?因為我們煩惱習氣太深、太重了,不知不覺它就冒出來,它就起作用了。所以初學是非常非常艱難,怎麼樣把這個轉換過來,我不再隨順妄想分別執著,不再隨順我的意思,一切隨順經教,就對了。這是「以心隨光」。
「一一照之」,這個一一是指六根。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觸、意知,統統都能夠隨順經教的教誨,這叫照之。在眼叫照見,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用照見,智慧起作用。佛菩薩的教導起了作用,要常常觀照不能夠失照,一念隨順妄想,「照」就失掉了,把經教的教誨忘掉了。諸位想想怎樣才能真正把它換過來?這個事情不能著急,急不得,諺語所謂的「欲速則不達」,得慢慢來,哪有那麼簡單!
你看看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十五歲開始學,到三十才算有了成就,三十而立。學,成就了,學了之後要「以心隨光,一一照之」,這就是把你所學的聖人教誨,完全落實到生活上去。落實到生活上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落實到這裡,這就是一一照之。到什麼時候他「心境合一」?七十歲之後!
你想想看,三十歲等於說是在書本上學成了,然後落實在生活上,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四十年!四十年在那裡做觀照功夫,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背聖人教誨,做四十年才「隨心所欲不踰矩」。隨心所欲不踰矩,就是這裡的兩句話,「心境合一,內外見亡」,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四十年的功夫!
當然在這個世間有一等利根之人,那個例外。在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就心境合一,內外見亡。我初學佛,方東美先生跟我講惠能大師是傑出的天才,在他以前歷史上沒有出現這樣的人,在他以後一直到今天也沒有出現第二個人。老師告訴我,這學不得也,學不到!這種特殊天才所謂一步登天,人家一步真的上了天;我們要跟他學,這一步上不了天,掉下來就摔死了,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所以老師教我什麼?漸修!像爬樓梯一樣,爬一層你境界就提昇一層,慢慢來。我二十六歲開始學佛,接受章嘉大師的指導,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跟李老居士十年。我的求學階段,從章嘉大師到李老師,這兩個老師總共十三年,我所學到的。以後,以後就是「以心隨光,一一照之」。怎樣把我學習到的東西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工作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我真幹!也幹了四十年。我從一出家就很認真的幹;三十三歲出家的,四十年過去了。
我比不上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七十歲已經心境合一,內外見亡,我還沒到這個境界。希望我再有幾年能入這個境界。這個「見」是凡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統統沒有了,心境合一。心,能現能變,境,所現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內外見亡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三昧,這是契入如來三昧,我們《華嚴經》上講是「華嚴三昧」。你看他的心量怎麼樣擴大,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
「初三千大千世界已」。開始學,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起心動念,四弘誓願不是教導我們「眾生無邊誓願度」,這範圍多大?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怎麼個度法?我們要像世尊一樣,做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的覺悟的榜樣。眾生在迷,我要做出覺悟的樣子,去感化眾生。所以,度眾生得先度自己,自己得度眾生就度了。
這個道理不但佛說,世間聖賢也說。《呂氏春秋.先己篇》裡面有幾句話,我們在過去講席中也跟諸位同學報告過。他講「凡事之本」,這是講世間,無論什麼事情,根本是什麼?根本在自己的身。「身成」,我自己身成就了,成就德行、成就學問、成就能力,「而天下成」,天下是一切眾生。「身治則天下治」,治是什麼?毛病,把我所有一切毛病都治好了,天下人的毛病自自然然就都治了。所以「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這個話講得多清楚、多明白。
所以儒家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我自己沒有修好,怎麼能幫助別人;要幫助別人先把自己修好。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最好的榜樣,他自己修行成佛了,一切眾生才得度。自己要不能成就,怎麼能教化眾生!你看世尊的教化,不僅僅是言教,身教!真的是起心動念一舉一動,都是世間眾生最好的榜樣、最好的典範。他在那兒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他所說的全是他做的,做到而後說到。所以人願意聽他的、相信他,向他學習。
佛的心量大,真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現在也要學著把心量拓開。「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念念要想到三千大千世界,不僅僅是這個世間,我們一般常講九法界眾生。說九法界眾生跟此地講的三千大千世界是同樣的範圍,娑婆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九法界眾生。為九法界眾生做榜樣、做模範,九法界包括天,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統統包括。
然後把心量還要擴大,你看「次還以東方為首,光至東方十三千大千世界」。以心隨光,一一照之,這個光在東方(這是舉一方做例子),照東方十個三千大千世界,這樣擴大。然後再擴大照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十重,倍倍周迴,十方圓照」。心量拓開有方法,不是沒有方法。
底下這幾句非常重要,「身心一性,無礙遍周,同佛境界」。所以大乘經上佛常講,性相一如,性是心,相是身,一如就是一性!理事不二,都是說明這個真相。所以心光周遍法界,法身也周遍法界,無礙周遍,同佛境界。毘盧遮那佛如是,阿彌陀佛亦如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也如是,我們學佛從這些地方學,一定要把自己心量拓開。在平常(這很重要)我們常常勸勉同學們,修真誠心、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正覺心、修慈悲心,心性圓照法界!真誠遍法界,清淨遍法界,平等遍法界,正覺、慈悲遍法界,這叫學佛。
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不能說這個討厭,那個看不順眼,不可以!你的心量太小了。修得再好,你的果報在人天,出不了三界。為什麼?心量太小。我在以前講經的時候也用比喻說,我們心量要擴大,大到怎麼樣?大到把六道擠破,就超越了。把十法界也擠破了,十法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十法界破了,出了十法界,就不在這個三千大千世界裡面。你看看人家這裡照十個三千大千世界,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一真法界去了。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這就講的是遍虛空遍法界,這身心一性,無礙遍周,這是佛境界。
你看下面教我們「一一作意,如是觀察」。作意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觀想,你能這樣想,好!這樣想心大,心量就大。不能小心眼,小心眼的人不能聽《華嚴》。《華嚴》的當機者,在我們凡夫分裡面要是大心凡夫,是《華嚴》的當機者。「然後以無作方便定印之」。「無作方便定」是甚深的禪定,用這個定來印定。印定是什麼意思?證明。心量大,這樣拓開的話,你一定得華嚴三昧,華嚴三昧就把這個理事都證實了。這個三昧把你提昇了,提昇到什麼境界?「入十住初心」。十住初心是發心住,圓教初住菩薩,這個時候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
從這以後,你看相宗裡面講的同生性、異生性,十住之前是異生性。就是說十住之前的人,他用的心跟佛不是一個心。像我們現在,我們用的是什麼心?妄想分別執著心。法相家所講的我們所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用的是這個心。八識五十一心所,在《華嚴》裡面講妄想分別執著;一般大乘教裡面,佛常常講你用的是無明、塵沙、見思煩惱。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楞嚴經》上講的「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這是三界裡頭的六道輪迴。六道輪迴的真相如是而已。入了初住就跟諸佛如來用同樣的心,真心,再不會用妄心,證到這個地位不會退下來,這叫念不退。這在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了。
一真法界裡面還要修,這個佛法裡面常常講,菩薩修行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從什麼時候算起的?從「入十住初心」這一天算起。沒有入十住初心(就是說圓教初住菩薩),沒有證得圓教初住菩薩以前,不算。證得圓教菩薩之後,你用真心不是用妄心,你跟諸佛如來統統都是用真心。但是這個時候真心沒有完全顯露出來,古人用月亮做比喻,佛果地像十五滿月,圓圓的滿月。初住菩薩像初二、初三的月牙,那一點點的光,但是他是真的月光,他不是假的。
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逐漸逐漸月亮光明愈來愈大了,到十五圓滿了。古德用這個比喻很好,我們從這個裡頭體會,他用的是真心不是妄心,所以叫同生性。同生性從剛剛證得「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法身」,到四十一品無明破盡,四十一品就是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破一品升一級,這樣達到究竟圓滿。所以只要破一品無明就「生如來智慧家」,你就是真正的「如來智慧法王子」,你這是如來真正的弟子。
好像上學,你是正科生了,你就曉得圓初住以前是旁聽生,不是正科生。旁聽生指的是哪些人?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這些人。我們現在連個初果須陀洹都比不上,不要以為我們是旁聽生,旁聽生也沒資格。我們現在是在門外,在門口,旁聽是在門裡面,正科在教室裡頭,我們在門外沒入門。什麼是入門?小乘須陀洹入門了,大乘初信位的菩薩入門了。他是怎麼入門的?
大小乘經論裡面佛都告訴我們,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了,證須陀洹果;在大乘教裡面證初信位的菩薩,十信初信位的菩薩。這個果位在三不退裡面叫位不退,他並沒有出六道輪迴,還在六道裡面修行。但是怎麼叫位不退?他絕對不會墮三惡道,等於說得到保證,他已經入聖人之流了。我們知道為什麼他不會墮三惡道,他的心行唯善無惡!我們知道三惡道業習種子肯定是在,斷不了,但是三惡道的緣斷掉了。三惡道的緣是什麼?貪瞋痴。
他怎麼斷的?你念念《十善業道》,就明白了。這個菩薩、這個修行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肯定與《十善業道》相應。我們今天也不懂什麼叫八十八品見惑。我們從哪裡修起?從十善業修起。見惑不斷自然就沒有了,這是大乘比小乘高明之處。小乘真的是斷了,那個時間長,吃的苦頭也多;大乘法時間短,修行容易,大而化之。這個好、方法好,大而化之,不要斤斤去計較。
總記住佛的教誨,「晝夜常念善法」,念十善,念佛菩薩在經教裡面的教誨。「思惟善法」,常常想佛菩薩教導的。「觀察善法」,要把自己所學的一切善法落實,都能夠用在生活上,用在對人對事對物。佛還有一句話很重要交代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就行了。這是真正修行人必修的課程,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八萬四千法門,無論哪個法門,這是根本的教誨。
大乘的教誨比《十善業道》要加了一些。我們修淨宗,《觀無量壽佛經》佛給我們講的三福,那就是大乘的基礎,根本法。「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是十善業道。另外加的,「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加了這個。還要加上「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我們常常講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要發這個心;「深信因果」,這個因果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五周因果」。現在我們在這個大單元裡面,要學的是差別因果、平等因果。「深信因果,讀誦大乘」,還要「勸進行者」,勸進行者就是為人演說,為一切眾生表演。我做出來給你看,你有疑惑來問,我細心講解給你聽,為人演說。這是大乘基礎!你不真幹怎麼能入門?
淨業三福裡面包括十善業道,真正能夠依教奉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個三條十一句都能夠相應,不知不覺你就能夠入初信菩薩位。這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自自然然就沒有了,你就證得位不退。在這個境界裡頭,如果遇到淨宗法門,那真是希有難逢!輕而易舉,很容易你就得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你就有把握了。
如果你的緣很殊勝,你不斷再向上提昇,見思煩惱斷了,也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對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執著,執著放下了,這是我常常講對於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沒有了,佔有的念頭沒有了,這就是執著放下了。執著不外乎控制、佔有,這個念頭沒有,你執著放下了。執著放下就是見思煩惱放下,那麼你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在凡聖同居土,在方便有餘土。大幅度的把自己往生境界提昇了。
如果你的緣還很殊勝,你繼續努力,不但執著沒有了,分別也沒有了,那就是前面所講的「心境合一,內外見亡」,「身心一性,無礙遍周」。一切分別沒有了,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一生到那個地方,什麼果位?就是十住初心,實報莊嚴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是法身菩薩,你就破無明證法身了。什麼時候破無明?阿彌陀佛來接引的時候,佛光一照無明就破了,這是淨宗的殊勝,不可思議。
所以我們要真幹,要知道世間所有一切是我修行的助緣;順境是助緣,逆境也是助緣,善人是助緣,惡人還是助緣。你在這個地方要是真正能夠體會,你才懂得善財童子何以一生圓滿成佛。善財童子有什麼本事?其實他的本事就是世尊在《楞嚴經》上所說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他本事就在此地。他轉境界,不被境界所轉,所以一生當中圓滿成就。五十三參,無論參訪什麼樣的境界,他不會被境界所轉;不被境界轉就能轉境界,所以他的境界不斷向上提昇。
參訪德雲比丘,(《四十華嚴經》裡面的吉祥雲比丘),那就是十住初心。五十三參,把自己從初住一個階級一個階級往上提昇,十住、二住、三住到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最後入妙覺位。這給我們示現,給我們做榜樣,給我們做模範,法王真子。
我們今天最艱難的就是我們沒有能力破無明,但是要知道不能不斷煩惱。想斷煩惱,煩惱斷不掉這也是事實,那怎麼辦?一定要知道把煩惱控制住,伏煩惱。如果自己不能夠把自己的煩惱伏住,《金剛經》上講「云何降伏其心」,那個心是什麼?心就是妄念,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怎樣把妄想分別執著降伏住;換句話說,你要戰勝它,你要能控制它。方法就古人講的這個原則「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煩惱起現行,一覺悟煩惱就被控制了,煩惱就不會相續、不會擴張。
無量無邊的法門總的原則就這麼一個,不管你學哪個法門總得要控制住煩惱,控制不了煩惱,那是假的,那不是真修。淨宗方法就殊勝了,妄念才起「阿彌陀佛」,就覺察到了:我怎麼又起念頭了,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取而代之,第一念是妄念,第二念是阿彌陀佛。在第二念就能控制住,好功夫!真正是高度警覺。我們一般人能夠在五個念、六個念、十個念覺悟,把它控制住,就不錯了。決定不能叫妄念再繼續擴張,真用功的辦法,我們才真正能達到這個地位。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的文字,「一如光明所照,如經具明,不可作佛光明,自無其分」,這幾句話很重要。
「如經具明」是經上教導我們的,但是我們必須要把經教裡面所學的落實,自己要做到。自己修行的時候要特別留意,我們在經上學的,是不是佛的光明遍照?是的,確確實實經典是佛的光明,我們展開經卷,佛光就照我們,我們就會有感受。就如同日本科學家實驗水的結晶一樣,這一瓶水你給它寫上個「愛」,貼在玻璃瓶上,另外一個玻璃瓶你給它寫上「恨」,貼在瓶上。幾個小時之後,這兩瓶水(同樣的水源取來的),在顯微鏡之下的結晶就完全不相同。由此可知,你寫上愛跟恨,就是外面不同的訊息傳遞給它,它就有反應。
經典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純淨純善的資訊。我們以清淨心、真誠恭敬心對這個經本,我們這個身,身是水,除了水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細胞,起不起感應?起!跟水一樣會起非常美的結晶,這個非常美的結晶使我們感覺到身心舒暢,法喜充滿。就是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快樂!這就是反應,這是佛給我們的資訊。但是那個水變成結晶那是它自己的,這個要知道。
「不可作佛光明」,佛光明照著我,我自己要放光,所以不能說「自無其分」,這是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觀念。藉著佛的光明把我自性光明引發出來,這就對了。所以底下這幾句話非常重要,「須當自以心光如佛光,開覺其心,圓照法界」,那就對了。你看,藉著佛光把自己的光明引發出來了。佛光像一盞燈,點燃的,我們自己這也是一盞燈,沒有點燃,藉著那個點燃的燈,藉著它的火把自己這個燈也點燃,這就對了。
點燃之後才知道,自己這盞燈的光跟佛光的燈光無二無別。點燃之後才曉得佛的經典,裡面所說的一切理論、道理、方法、境界,完全是我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自他不二。自自然然跟釋迦牟尼佛、跟毘盧遮那如來融合成一體,圓照法界!我們才能夠契入境界,法界在哪裡?就在現前。
這個地方講到了法界,這是我們修學很重要的一個名詞,我們必須對它要認識清楚、要瞭解明白。「開覺其心」,這個「其心」是自己的心。我們的心是本來就覺,但是現在不覺了,如何能使我們由不覺再恢復到覺悟,佛菩薩給我們做增上緣。就好比說佛菩薩的燈是點燃的,我們這個燈是熄掉的,現在一定要藉著佛這盞燈,把我們自己的燈點燃,這就是佛的加持。我們這個燈亮了,是不是佛燈給我們的,不是的,我們自己本來就是有光的。只是一念無明,不覺了,不覺就是燈熄掉了。這一念不覺生無明,現在要恢復本明,就要靠佛力加持,佛一加持我們自己本明就恢復了。
所以說是「自以心光如佛光」,我們這個心光明,跟佛的光明沒有兩樣,真正省悟過來。自性裡面的般若、德能、相好都透露出來了,跟諸佛如來一樣圓照法界。法界是佛門的術語,也叫法性,也叫實相,意思很多,也叫真如,也叫本性,統是一個意思!名相很多。古大德給我們解釋通常用兩種,我們最常見的,一個是就事上說,一個是就理上說。要就事上講,「法」是一切諸法,無量無邊一切諸法;「界」是界限,一切諸法各有自體,分界不同所以叫法界。譬如說,我常講十法界,佛有佛的依正莊嚴,菩薩有菩薩的依正莊嚴;菩薩依正莊嚴跟佛的依正莊嚴不一樣,就好像有界限一樣,所以稱之法界。
但是我們要明瞭,「法界」,法,無量無邊諸法,一一「名」也是法界。像我們桌子上擺的擺飾,這一盆花,花養在盆子裡面,盆跟花,花是一法,盆子也是一法;花不是盆,盆也不是花,它裡頭有界限。你從這裡就能夠明瞭,宇宙之間一一法,花有花的自體,盆有盆的自體。我們講台,講台有講台的自體,座位,座位有座位的自體。各個自體不一樣,這是諸法自體;各個分界不相同,所以它的名稱也不相同,名也是法界。所以,古大德說了一句總結的話,「總該萬有」也稱為一法界,總該萬有稱一法界。
譬如十法界裡面我們講人法界,人就包括太多了;我們講畜生法界,畜生的範圍太多太多了,千萬種各個不相同。總的也能稱法界,個別的也能稱法界。在我們一個人身體上各個器官不相同,那也是法界。眼有眼的自體,耳有耳的自體,眼的自體不是耳的自體,名字也不一樣。
華嚴宗的祖師大德把無量無邊的法界,分成四大類叫四法界,四種。這四種法界就是第一個是事,事法界;第二個是理;第三個是理事無礙:第四個是事事無礙。這是華嚴宗祖師所判的。天台家的祖師,他就俗諦說十法界也是這個意思,十法界在華嚴宗裡講是屬於事法界。這兩宗在中國大乘可以說學習的人最多,影響最為深廣,天台跟華嚴。
天台講十法界,他說「法界者,十界依正也」,我們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話是天台家所說的。我們淨土裡面也講法界,《往生集要》裡面所說的「周遍法界,拔苦眾生」,又說「佛光明照法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都是我們淨宗也講法界。這些都是從事上說的。
從理上講,指真如本性,稱之為法界。真如法性,實相、實際,體是一個,是講的一樁事情,名字不一樣。為什麼它要稱法界?界是「因之義」。因為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依心性而生起的,它是十法界莊嚴的因性。所以,法界的界有因之義。界有「性之義」,性是體,現在哲學裡面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萬有從這個地方生,所以界又有這兩個意思。大乘經上又說「諸法同一性」,所以又稱之為法性。法性、法界合起來也稱「法界性」,名相很多!我們要懂得這些意思。
佛為什麼一樁事情說這麼多名相,這個道理我們也說了很多。最要緊的佛教我們不要執著一個名相,知道名字性空。要我們真正能夠落實像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所講的,我們修學佛法,我們讀經、聽講要知道「離言說相」。言說用符號把它記錄下來這是文字,不可以執著言說相;換句話說,不可以執著文字相,一執著就錯了。
第二教給我們不能夠執著名字相,名是什麼?名詞術語,我們講法界,法界是個術語;講真如,真如是個術語;講真性,真性是個術語。術語是為了傳達我們訊息的,我的訊息傳達給你,這是一個工具。你要真正得到我的訊息,這個要緊,工具不要緊。所以,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用言說、用文字、用種種術語傳達資訊給我們。什麼資訊?真如本性裡面的資訊。這是我們講的佛法!自性本具般若、德能、相好,用這種手段傳達給我們。我們要真正接受資訊,不要執著在工具上,執著在工具上就完全錯了,資訊沒有得到。
這是古今以來許許多多學佛的人,所謂是錯用了心,錯用了心,什麼也得不到。天天讀經、天天聽經,甚至於天天講經,可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是隨順煩惱習氣。從前李老師常說,這樣的人將來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佛法真實的受用他一點都沒有得到。如果是規規矩矩做人,不害別人,頂多在佛門裡面修一點福報,他不覺悟!那就是說他沒有得到佛給我們的資訊,他沒有得到,他不懂得「離言說相」,言說就包括文字,「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什麼叫心緣?用自己的主觀觀念來看、來聽,就是用心緣相。我讀的時候,「我覺得這是什麼意思」,錯了!你是用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來解釋佛的經教。佛的經教不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流出來的,你用妄想分別執著來解釋,全解錯了,把佛經當作世間一般書來讀。世間,可以說我們這個講堂裡面書架上放的《四庫全書》、《四庫薈要》,大部書還有很多,這些書籍都是從意識心裡面流出來的。在佛法裡面講,是從八識五十一心所裡面流出來的,不是從自性。
佛的經典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因此我們讀、聽,接受的方法當然不相同。我們用什麼方法來接受?還是用菩提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用這個心來接受,跟佛的心相應,這是我常常說的。我們為什麼聽不懂?為什麼得不到受用?我們自己有業障,這業障是什麼?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只要有這些東西,佛經你看不懂,你聽講,聽講也聽不懂。你所聽的、你所得的是你自己的解釋,換句話說,不是如來真實義,你自己以為是這個意思。這是佛法之難處,真難,太難了!
但是你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事就不難,你的障礙沒有了。我常常講,不隨順煩惱習氣,隨順佛陀教誨,佛陀教誨我能夠聽懂幾句,我就學幾句,老老實實的依教奉行。以後煩惱習氣自然少了,聰明智慧自然增長,這好現象!煩惱輕、智慧長,你學佛有進步!你對佛的意思,起初解的少分,慢慢會增加了。這個我們在學佛這麼多年當中,有非常明顯的體驗,你們同學常常聽我講經,你細心觀察就明白了。
同樣一部經,我有講很多遍的,像《無量壽經》夏老居士的會集本,我講了十遍。你們看看這個錄音、錄相,遍遍不一樣。現在我每一、兩個月還到新加坡去繼續講,這是第十一遍,十一遍是細講。根性稍微利一點的人,你會發現我講的東西年年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同樣經文為什麼不一樣?我的煩惱一年比一年輕,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那怎麼會一樣!去年看到這個經文是這個意思,今年看到意思更深、更廣,所以這一部經永遠講不盡。才真正發現經文是一樣的,意思深廣沒有邊際,跟世間文章不一樣。世間文章只有這個說法,不能有第二個說法,縱然是非常好的文章,有意境,沒有佛經這麼深廣,其味無窮。
任何一部經都是這樣,就是這一部《華嚴經》,我們從頭講到這個地方,也是境界不一樣,隨著經文的教誨提昇自己的境界,怎麼會相同。境界!境界也叫法界。清涼給我們講四種法界,在此地簡單的做一個介紹。首先我們要明瞭,華嚴、法華宗古來祖師大德都肯定,法界就是「一切眾生身心的本體」;就事上說它是差別的意思,就理上講它是性義。所以「界」有兩個意思,分別的意思,體性的意思。一切諸法的法性是相同的、是不變的,於是我們明瞭,「性分交絡」就成了理事無礙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就變成事事無礙的法界了。這個四法界是從這麼來的。
說「事法界」,是說「一切眾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別」,不一樣,就事上講不相同。就理上講,一切事相上雖然不相同,它的性體是一樣的,古人所講「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就是事,就是相,不一樣;「體」,體是金,統統是金做的,體是一樣。把金比作理,把相比作事,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比較清晰一點體會到,什麼叫事法界,什麼叫理法界。
「理事無礙法界」是說理跟事是一不是二,「理由事顯」,事一定是靠理成就的,所以理事是一不是二。就好像金跟器一樣,器是金造成的,金讓人家那麼喜愛,是由事顯示出來的。金跟器是一不是二,它互相交融,這是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是說一切萬法,不同的萬法,「稱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這是事事無礙的法界。這個理很深。
「事」實在講就在眼前,因為你迷了,你不曉得事實真相,於是變成事事都有障礙,觸事成障。所以,華嚴宗的祖師講前面三種無礙,我們能夠懂、能夠體會到,最後這一條事事無礙,我們很難懂、很難接受。為什麼?我們無論對人對事對物處處都有障礙,哪裡會有無礙?這什麼現象?諸佛如來確實事事無礙,我們是事事有礙,不瞭解事實真相,迷了。迷了,才出現這個現象,覺悟了,才真正到事事無礙,事事無礙才真的是得大自在。
古人講他們這兩家,華嚴是從橫的來說,說四法界;天台家從豎的來講,講十法界。這兩家,古人講「四橫十豎」。十法界第一個是「佛法界」,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是佛的境界。菩薩為求無上菩提而修六度萬行,求無上菩提修六度萬行是「菩薩境界」,這個境界就是法界不一樣。再下來「緣覺法界」,緣覺就是為入涅槃修十二因緣觀,這是辟支佛的法界。「阿羅漢」也是為求入般涅槃,隨順佛的教誨修四諦、三十七道品,這是羅漢的境界,羅漢的法界。
天道,十法界也稱十道。「天法界」,佛在經上講修上品十善,兼修禪定,生於天界,享甚妙福報。如果只修上品十善沒有修禪定,他的果報只能夠到忉利天,欲界第二層天!如果再要往上面去,他一定要修禪定。有一點禪定的功夫,禪定沒有成就,在佛法裡稱作為「未到定」。他確實修了,功夫還不夠,未到定,但是能幫助他提昇。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禪定沒修成;沒修成的那個禪定能夠幫助他提昇,四個等級。
如果禪定修成功,他就不在欲界,這個我們曉得,禪定雖然不能斷欲、不能斷煩惱,它能夠伏煩惱。禪定功夫深,煩惱不起現行、不起作用,所以初禪天禪定修成功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愈往上去,禪定的功夫愈深,他生的天的境界不一樣。這四種禪定生四禪天。
禪定再向上提昇,那就出了色界,到無色界。無色界也有四層,合起來叫四禪八定,諸位要曉得,四禪八定實際上是八個等級。四禪是色界天,無色界天修四空定,四禪跟四空合起來叫八定,這是世間禪定,天法界。八定再提昇,功夫再提昇到第九定,第九定是阿羅漢所證得的。阿羅漢所證得的偏真涅槃,辟支佛也是這個境界,所以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這是天法界。
「人法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修五戒,在中國古聖先賢教誨倫常道德。倫常道德,五常「仁義禮智信」跟佛講的五戒完全相同。仁,不殺生,仁慈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智,不飲酒;信,不妄語。所以,儒家講的五倫、五常道德,如果認真去學習可以保住人身,來生還能得人身,不會失掉人身。如果修得好也能生天,因為儒家沒有修禪定,大概一般都是往上提昇到四王天、忉利天。所以中國人講天堂,總是講到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忉利天主,上品十善就生到這個地方去了。所以人道,佛家講五戒跟中品十善。生到人道,人道有苦有樂,在一般講大概總是苦多樂少,不是沒有樂,這是人法界。
這當中還有個「阿修羅法界」。阿修羅法界,佛經上講他是修下品十善業道,他也修定、也練功,所以他有福報,甚至於還有一點小神通。阿修羅分散在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這四道都有阿修羅,看他的福分。我們講六道,單單講天阿修羅,其他的都不說。天阿修羅有天之福,沒有天之德,貢高我慢,好勝、好鬥。
「鬼法界」,他犯的是下品的五逆十惡罪,這受苦,苦惱的鬼神。「畜生法界」,牠犯的是中品五逆十惡罪。「地獄法界」,他犯的是上品的五逆十惡罪,這是最苦!總而言之,六道裡面總不出善惡的果報,真的是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得三途苦報,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感報,感得的果報有這麼多不相同,如果是連聖教,那就到佛菩薩了,總離不開因果。
十法界,佛在經裡面沒有明顯的說明,但是我們曉得佛經從印度傳到中國來並不完整,傳來的只是部分而已。四十九年所說的太多了,那個時候交通不便,佛是不是在其他經典說過,則不得而知。在中國講十法界,是天台智者大師所說的,他是根據經論裡面的意思說出來的,用十法界總收一切有情界的一種法門。在傳說裡面,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如果你要能信,那智者大師說的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說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日本人也有這個傳說,我們到日本去訪問,日本一些法師說他們日本也是有這麼一個說法。佛菩薩再來示現很多!理上講得通。這是把「法界」這個名詞略略跟諸位同學介紹。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09:18:3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