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979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七九卷)  2003/3/2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79

  諸位同學,請看大威光菩薩遇第三佛,第六段偈頌第五首看起,第五首:

  【汝能以此廣大願。入不思議諸佛海。諸佛福海無有邊。汝以妙解皆能見。】

  向下這四首,五、六、七、八都是講的入佛境界。佛境界是所入,最重要的是能入。我們要特別著重這一點,這個就知道怎麼樣學習了。第一首,世尊一開端就教導我們,威光菩薩他發的廣大願,『汝能以此廣大願』。由此可知,這個「大願」就是能入。『不思議諸佛海』,那是所入。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入不了佛的境界,不但說佛的境界入不了,說個實實在在的話,世間君子的境界都入不了。

  在中國從前讀書人,讀書目的何在?志在聖賢。學聖、學賢,他有這個志。儒家講志,佛法講願,志跟願是一個意思。大威光他的志願是作佛,就如同這個世間從前讀書人,志在聖賢,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能夠作聖作賢。聖,在中國這兩千多年當中是以孔聖人為標準,孔夫子,以他為標準。我們的存心像不像他,我們的言行像不像他,果然學得很像,你就是聖人了。在歷史上學得最像的,孟子,孟子去孔子不遠。其實這個事情沒有古今遠近的差別,今天的人真正立志向孔老夫子學習,我們相信這個人一定能成就。

  夫子之德,實在講簡單明瞭,就是說他處事待人的原則:溫、良、恭、儉、讓。從前讀書人,這五個字念念不忘,在生活裡面、工作裡面、應酬裡頭,學習、表演。「溫和」,和氣待人,我過去講,我說「溫厚」,溫和裡頭顯出這個人厚道。「善良、恭慎」,恭是恭敬,恭敬一定是很謹慎。諸葛亮一生的成功,謹慎,無論做什麼事情小心謹慎,恭慎。「節儉」,自己在生活決定不浪費,節儉惜福。「忍讓」,能忍讓,對於世間一切人事物,就不會有佔有的念頭,不會有控制的念頭,他才能得大自在,他才真正能把煩惱斷盡,智慧現前。

  這五德是孔老夫子學生都承認的,我們老師有這五種德行:溫、良、恭、儉、讓。我們今天學習不能成就,什麼原因?我們沒有這個德行。世出世間的聖人修積德行,我們常說「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不是為自己,這就是聖人。為自己不是聖人,為自己,君子而已。聖賢,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是教化眾生,是做給一切眾生看的,比自己的利益還要認真,還要負責任。為什麼?這是給社會廣大眾生做一個好樣子。這個樣子做得好,能感動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能夠和睦相處,能相親相愛,能夠給世間一切眾生帶來美滿幸福的生活。諸位想想這功德多大!

  換句話說,如果你做的是反面的,你表現的是反面的,肯定引發眾生阿賴耶識裡面的煩惱習氣,殺盜淫妄,貪瞋痴慢。你帶頭幹這個,你教一切眾生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給這個世界帶來了不安定因素,令一切眾生造作罪業,給世界帶來天災人禍,這個罪有多重?罪福從這個地方分。造作罪業,這就是製造三途六道,誰最先受?那個造作的人最先受,沒有一個不是在阿鼻地獄。

  這兩個鮮明的對比,我們清楚了,我們要走哪一條路?自己選擇。不要說:我做不到!這是自欺欺人的一句話。古人講,世間最難的事情是什麼?登天難,求人難。這個事情求自己不是求人,求自己有什麼難處。我們曉得求自己的事情做不到,你沒有願心。威光菩薩有廣大願,我們不要說廣大願,小願都沒有,哪來大願?小願小成就,大願大成就。他的願,普賢行願,比大乘菩薩還要殊勝,還要廣大,跟諸佛如來的心行完全相應。

  所以《華嚴經》末後一品,諸位看《四十華嚴》,你看它的品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此地「不思議諸佛海」。「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就是此地講的廣大願。入,有能入、有所入,所以入通能所。我們在此地就明瞭了,威光菩薩的大願是普賢願,他發普賢願,他能解、能行、能證。這個能證就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那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諸佛福海無有邊』,諸佛如來智慧圓滿,福德也圓滿,圓滿的稱性。性在哪裡?性是宇宙一切萬事萬物的本體。性是體,遍虛空法界,它是能現。諸位現在或者是在你的電腦螢幕裡面,你看到這個現相,看到我們的現場,或者在電視機面前見到這個現場。電腦、電視機的螢幕就好比是性,這裡面現的相就是宇宙、就是虛空、就是法界、就是剎土、就是眾生,大家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這個螢幕能現,所有一切影像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諸位仔細去觀察,細心去體會。

  所以說能現的性在哪裡?那我們這個螢幕裡現的相,你說哪一個相它不是螢幕?離開螢幕就沒有了,相就沒有了。所以大乘經上常講「性相不二,理事一如」。性在哪裡?相就是性,性就是相。宗門真正明白、覺悟了,明心見性了。性在哪裡?無處不是。性是真實的,性是平等的,性是永遠不迷的,具足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

  現在科學家給我們證明、證實了。相好是什麼?相好就是基本物質自然的結晶,非常之美,真是美不勝收,把佛在經典上講的事實真相,證明出來了。無量無邊的相好,起心動念那就是迷。《楞嚴經》上講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立知,無明起來了,無明起來,相就有所改變了,改變的幅度不大。如果隨著無明,無明是不覺,愈迷愈深。六道凡夫的迷惑,迷到什麼程度?迷到不知道回頭,不知道自己有個真性,迷到這種程度。這個相好就產生了嚴重的變化,把一真法界變成了十法界。

  我們今天這個眼前的境界,十法界裡頭人道的境界。在人道裡面,我們也很可憐,我們煩惱習氣太重了,我們居住的是什麼境界?五濁十惡的境界,嚴重的濁惡。佛經上講的五濁惡世,我們處在這個境界裡。境界從哪裡來的?唯識所變。那個識是什麼?就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本來沒有!所以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總得要曉得這是事實真相。

  知道之後,你修行就知道怎麼修?修行是怎麼回事情?到底修什麼?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修正過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不再有妄想了,不再有分別了,不再有執著了。用自己純淨純善的心,純淨純善,這個淨跟善的念頭都沒有,才叫真正純。如果你有一個純淨純善,你不純了,那就是世尊在《楞嚴經》上講的,知見立知,那是無明本,你還有個純淨純善的念頭;真心裡頭沒有念頭。

  大乘經上常講「真心離念」,沒有念。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本來無一物」,都是描繪真心本性,這個時候現出來的才是本善。我們套一句《三字經》上的話「人之初,性本善」,本善現出來的,圓滿的般若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就像佛經裡面說的華藏世界,往生經裡面講的極樂世界,就是這麼回事情。有一個念頭就錯了,沒有念頭也錯了;沒有念頭,你是無明,有念頭是妄想。這個事情很難,妄想、無明兩邊都離開,真性現前,真性就是真心。

  『汝以妙解皆能見』,這是威光菩薩了不起,他有「妙解」。這個妙解九法界眾生都沒有,九法界眾生能解,但是總是隔一層,就好像我們講了:純淨純善。這個心裡頭還分別著純淨純善,還執著著純淨純善,不錯!不妙,你解的沒錯,不妙。妙解是什麼?確確實實是純淨純善到了家了。有沒有純淨純善這個念頭?沒有了。那個解就真妙!

  我們再舉個例子說,這我們現在常常提出來給大家同學共同學習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心裡頭常常還有著,有一個「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很好,不妙。為什麼?你著相了,你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那要怎樣離開?確確實實道道地地,他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但是這十個字痕跡都沒有,妙!到這個時候,你才真正能夠見到諸佛如來他們的境界,你才真正能見到。

  所以大願能入,妙解能見,這功德圓滿了。有大願能契入,沒有妙解,你不圓滿;有妙解沒有大願,能解不能行,都不能圓滿。這個道理,大家要細細去參,落實在生活上得大自在,真正解脫了。那就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我們天天學習經教,不是不學習,天天在做。要怎樣不露痕跡?就是不墮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你超越了。這個超越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只要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出不了十法界、出不了六道。執著確實沒有了,出了六道,出不了十法界。為什麼?你還有妄想,還有分別。

  幾個同學你聽懂了,你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真聽懂了,體會到意思了,練習。在哪裡練習?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之處,這叫真用功、真功夫。比那個形式上,每天敲著木魚誦經拜佛,那不能比。真功夫,諸佛讚歎,鬼神敬仰,你在這裡真用功。所以佛家真實的功夫不在形式在實質,實質是內心裡頭產生變化。心是能變,心裡頭變化產生了,外面境界全部變了,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再看下面一首,第六首:

  【汝於十方國土中。悉見無量無邊佛。彼佛往昔諸行海。如是一切汝咸見。】

  佛教導我們,我們不要忘了前面一首偈,你看看這是讚歎威光菩薩。他所見到的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無量無邊佛』,這些諸佛『往昔諸行海』。往昔是生生世世從初發心無量劫的修行,你全都看到了,一個也不漏。你怎麼看到的?你要記住前面一首偈,「汝以妙解皆能見」,汝以大願你能入。我們今天的願發不出來,很想發,發不出來。什麼東西障礙了你?你要能把障礙找出來,把障礙消除,問題不就解決了嗎?我常常在講席裡頭說,這個障礙就是自私自利。你只要有自私自利,你的作為或是有意,或是無意,總是幹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你的願心發不出來。

  那要怎樣願心才發得出來?你把這個原因找到,把這個原因消除,不但消除而且更積極的轉過來,起心動念都能想到九法界苦難眾生。九法界眾生都苦,這個世間人哪個不苦?我們中國人講天,天上講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苦不苦?佛經裡面講有更高層次的天。大梵天王苦不苦?摩醯首羅天王苦不苦?苦。做了天王為什麼還苦?出不了六道輪迴,天福享盡了,往下墮落。你不能看一時,你看他的來生,你看他的後世,可憐!

  九法界眾生統統苦。怎樣去幫助他們?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回頭。用什麼方法?自己學佛。佛就是破迷開悟的好樣子,就是離苦得樂的好樣子;他有普賢廣大志願,他有文殊妙解大能。我們應當認真努力來學習,像佛一樣,做出這個形象給世間人看,這是我們中國人講的身教。教化眾生,不為自己,不覺悟的時候,一切為自己;覺悟之後,一切為眾生。迷悟跟諸位講是兩個人,迷的時候是凡夫,悟的時候是菩薩,我們不敢說佛,悟了就是菩薩。菩薩所作所為一定跟佛是一樣的,因為他學佛。

  佛為一切眾生不為自己,菩薩這個時候也明白了,也轉過頭來了,一切為眾生不為自己。天天在表演,天天在遊戲神通。沒覺悟,好像戲院裡面,沒覺悟的人是看戲的人,覺悟的人是在舞台上演戲的人、表演的人。這個表演起心動念,言語動作,都是叫觀眾覺悟的;或者是明顯的教導,或者是用暗示,讓他自己細心去體會。在佛法裡面講「倒駕慈航,乘願再來」。

  迷的人真的有生死輪迴,悟的人轉三途六道、轉十法界為一真法界,所以他得自在,他沒事。他可以在世間隨緣表演生死輪迴,他可以表演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像《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他的表演契機,表演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為什麼?他對於這個世間一切眾生點點滴滴,他知道得很清楚。

  『悉見無量無邊佛』,這個無量無邊佛裡頭,說的就是過去諸佛、現在諸佛,菩薩要學習的。未來諸佛?那就是一切眾生,菩薩要幫助的。這一切未來佛,現在正在迷惑顛倒,怎麼樣幫助他醒過來,覺醒過來?菩薩在此地修積無量無邊功德,幫助別人覺醒過來,自己才能真正覺醒過來。自己醒過來了、省悟了,不肯幫助別人,那是假的。他這一覺,當下又迷了,真的古人講的那個比喻「如石火電光」,太短暫了。電光是閃電,是的,是覺悟了,覺悟放光了,一放光立刻就消失了。那個光明怎麼保持?保持就是覺他。菩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圓滿就成證無上的佛果。

  所以自覺它的相,自覺的相就是覺他。不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自己決定沒有覺悟。阿羅漢自己覺悟,不肯覺他,阿羅漢有沒有覺悟?沒有,無明沒破。為什麼破不了無明?不肯覺他,道理就在此地,這個道理很深很深。所以真正覺悟的人是熱心幫助別人,非常熱心。那個熱心的動力,大願來的,他有沒有?有沒有發?沒有。那個沒有是什麼?他沒有執著。這個大乘經上講的他三輪體空,這說法我們能夠體會到一點,就是我前面所講的,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那個願跟諸佛如來跟普賢菩薩完全相應,相應又沒有一絲毫的分別執著妄想,這叫廣大願,這叫妙解。

  所以對於過去、現在、未來,這個未來就是一切眾生,生生世世一切諸行,統統都見到了,哪有不契機的道理!契入這個境界,他的心自然就不動了。諸位在大乘經裡面讀過這個持戒,持戒有定共戒、有道共戒。一個人得定,決定不會犯戒,他心在定中,就是他得清淨心。清淨心絕對不會有殺盜淫妄、貪瞋痴慢,絕對不會有的。心不清淨才起這個東西,心清淨沒有了。所以一切戒律,你要是得清淨心的話統統圓滿。道共戒是比定共戒更高了,這個地方講得道了,妙解現前。「道」裡面不但是有圓滿的戒學,再跟諸位說,它有圓滿的定學。為什麼?因定開慧。你沒有定,妙解從哪來?

  心真正是真誠、是清淨、是平等、是正覺、是慈悲。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本性,這就是心,心就是這個。這個裡頭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也決定沒有妄想。諸位想想,這裡頭有沒有定?圓滿的大定。所以它起作用,這個作用就是妙解,就是能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是包括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統統見到了,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業因果報,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這才自己得度,才真正有能力供養過去、現在佛,供養一切未來佛。

  怎麼供養?一切供養中,如教修行為第一。把佛在經論裡面的教誨,統統落實在自己這個形象裡面,就是供養三世一切諸佛,如教修行。十善業道,我表演得很好,不是表演一時,盡形壽在表演,不但盡形壽,生生世世都在表演;表演十善業道,表演三十七道品,表演六波羅蜜,表演十大願王,表演四攝法,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如是而已。這是一切諸佛所謂的佛事,佛的事情就這麼回事情。我們明白了,我們學習。現在時間到了,好,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偈頌第七首:

  【若有住此方便海。必得入於智地中。此是隨順諸佛學。決定當成一切智。】

  在這一首偈裡頭,是一切諸佛他們怎樣修成的。或者我們換句話說,他們是怎樣學成的。求學、修學,怎麼修成的?怎麼學成的?這一首就非常重要。第一句『若有住此方便海』,這一句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字,「住」。怎麼叫住?你心裡頭真有就叫做住,心上真有。有什麼?有此方便海。此方便海是什麼?聖賢的教誨,佛菩薩的教導。我們要問,諸佛菩薩聖賢哪些教導是方便海?就本經而論,《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方便海。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跟我們講的一切法,就是此方便海。

  諸位要明瞭,諸佛現身,在我們這個世間現身是方便法,是方便。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為一切眾生做種種示現,無一不是方便,所以才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你要懂得這個方便。方便法太多了,用「海」來做比喻。這麼多的方便門,我們從哪一門入?佛說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無量無邊的方便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法門都是方便門。你喜歡學哪一門,都能成就。你必須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去學,你才能入。

  《楞嚴經》上佛講得好,「因地不真,果招紆曲」,你的心不真,你的願不真,你修學的果報就有了問題了。為什麼?你的方向偏差,用的是佛的方便,因為你有私心,你名聞利養、貪瞋痴慢沒有放下。果報不是成佛、成菩薩,而是落到魔道裡面去了,去當魔王去了。真的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所以因地要真。真心是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真心!弘願,捨己為人,現在人常常講的犧牲奉獻,不能不做到,這比什麼都重要,決定不能夠疏忽。

  如果說大經太長了,太長不要緊,佛菩薩慈悲,把大經修學的綱領給我們指出來了。《華嚴》這部大經修學的綱領是什麼?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善財童子給我們示現的,歷事鍊心,在人世一切人事環境,一切物質環境,鍊什麼?鍊十度心,鍊十願心。就是把十度、十願完全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日常工作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上,落實在我們的思想見解,落實在我們的言語,落實在我們的行為,你就是真的「住此方便海」。

  你心裡頭真有,真有布施,念念不忘,真有持戒,真有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你心裡頭真有,這就叫住。真有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一直到「普皆迴向」。更精要的綱領,但是更精要的綱領往往你不知道怎麼落實,就是戒定慧三學,總綱領。覺正淨三寶,戒定慧三學,總綱領、總原則,你這個心真的住在這個地方。只要心常住此方便,真住此方便,你當下就得諸佛護念,一切龍天善神擁護你、讚歎你,我們俗話說:保佑你。

  決定沒有絲毫自私自利,沒有絲毫名聞利養,沒有絲毫貪瞋痴慢,一切為報佛恩,報過去佛恩,報現在佛恩,他們示現教導我的,我今天完全明白了。我用什麼方法落實知恩報恩?如諸佛之教。諸佛怎麼做,我也學著怎麼做;諸佛怎麼說,我也學著怎麼說;諸佛如何表演,我也學著如何表演。幫助一切未來佛,快快覺悟成佛。這個方便海,你說多重要。只要你有這個心,心真的安住在佛菩薩教誨之中,『必得入於智地中』,毫無疑惑必定得。得什麼?開悟。「智地」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此是隨順諸佛學』,普賢十願裡頭有「常隨佛學」,這個佛就是諸佛。「常隨佛學」就是「隨順諸佛學」,過去佛怎麼學的,現在佛怎麼學的,真的不容易,難得今天覺悟了,今天明白了。真正覺悟,真正明白,那你就學。孔老夫子所說的那個話的味道,我們體會到了,我學了幾十年,這個話的味道我才真懂,可見得不容易。願解如來真實義,咱們願解夫子真實義,不是容易事情。「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怎麼學?隨順諸佛學。

  怎麼隨順諸佛學?世尊在《十善業道經》裡頭告訴我們,「常存善法」。什麼是善法?一切諸佛如來的方便法。他的示現,他的思想,他的言行,要常放在心上,這就是住。「思惟善法」,常常想著佛陀的教誨。佛所講的他統統都做到了,十波羅蜜他做到了,十大願他做到了,戒定慧他做到了,覺正淨他做到了,不但做到,樣樣圓滿;四攝法他做到了。常常想,佛都做到了,我也要做到。佛能做得到的,我為什麼做不到?這個事情不是求人,求人難,人家不答應你,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是求自己。

  自己真的發心,真想做,哪有做不到的道理!所以那個念頭一轉,轉凡成聖,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你得會轉,轉過來,永遠不要再退轉了,這個很重要。轉過來之後,永遠不會被這個世間,九法界這個世間,任何一樁事情所誘惑,轉過來之後不會受誘惑了。實際上的狀況,我們有時候轉過來了,就像閃電一樣,放一下光轉過來了,立刻就迷了。什麼原因?馬上被外頭境界又誘惑了、又墮落了,這就不能成功。

  許多同學常常來告訴我,沒有辦法,敵不過煩惱習氣,業障隨時會現行。沒錯,那用什麼辦法?讀經。讀經不解其義,困難,你很難收到效果。那怎麼辦?聽講。聽講你把意思聽懂了,意思聽懂的時候,要讀,這個很重要。意思懂了以後,讀經,得諸佛加持。這個諸佛就是過去佛、現在佛加持你,讀經就是接受加持。在密宗裡面講,讀經就是接受諸佛灌頂。我過去在講《無量壽經》的時候說過,什麼叫灌頂?這是密宗的修學方法之一。黃念祖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裡頭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金剛阿闍梨,他講的沒錯,什麼叫灌?灌的意思是傳授的意思。什麼是頂?頂就是佛法裡頭最殊勝的,頂尖的這個法傳授給你,這叫做灌頂。什麼是頂法?《華嚴經》是頂法。

  我們在這裡看到,真的是過去、現在一切諸佛,為一切眾生示現講經,主經都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名稱不一樣,實際上都是一樣。然後無量修多羅亦為眷屬。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世間,主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所有一切經都是《華嚴經》的眷屬,輔助這一部經,是這一部經某一部分的詳細講解。這一部經是圓滿法輪。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留意,這個經最後結歸到無量壽,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極樂是無量壽。所以隋唐那些古大德,從這些地方,他才真正省悟過來,《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總結。換句話說,《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精華。

  所以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我明白,我搞清楚了。所以上一次講《華嚴經》,我講了一半不講了,我講《無量壽經》。我希望這一生當中,能把《無量壽經》講個幾十遍,講個幾百遍。為什麼?那就是《華嚴經》,精華!省事,沒那麼長,大家也容易學習。這一次細說《華嚴》,實在是許許多多同學啟請。這當中最重要、啟請次數最多的,開心法師跟韓館長。我答應他們:好,細講一遍,留下這個錄相,提供給同學們做參考。這才發心講這部經。

  今天我們這第一個大單元,清涼把這一部經分成四分:信、解、行、證。第一分六品經十一卷,這個六品經快講完了,我想今天下午再兩個小時,這一個大段落就圓滿。這一個大段落,這一分可以流通,我們把它用四分來流通比較方便。這個意思也相當的完整,學習不難。這一分講得很詳細,經文雖然只有十一卷,大概我們連下午講完,好像總共是九百八十次。我們一次兩個小時,將近兩千個小時,說得很詳細。

  佛在此地教大威光,實際上就是教我們,你看諸佛怎麼成功的?教我們隨順諸佛學。『決定當成一切智』,「一切智」是如來究竟的果位。你看這個詞句全程肯定,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決定當成」,換句話說,只要你能夠隨順諸佛學。普賢願裡頭四個字更簡單,「常隨佛學」,那就是常存佛的教誨,思惟佛的教誨,落實佛的教誨。再看末後這一首,第八首:

  【汝於一切剎海中。微塵劫海修諸行。一切如來諸行海。汝皆學已當成佛。】

  這四首偈好,太好了!實在講,我們應當把它背起來。『汝於一切剎海中』,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一切處」,無論在什麼處所。這個下面『微塵劫海』就是「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時不要忘了修學,記住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行為。行為多,無量無邊,但是總不出三大類,身語意這三大類;身是造作,口是言語,意是思想見解。行為再多,不出這三個範圍。為什麼要修?修是修正。由此可知,說修正,就是說你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有錯誤。錯在哪裡?與事實真相不相應,這就錯了。

  什麼是事實真相?大乘經教上常講的性德,真如本性。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相好,一絲毫缺陷都沒有,究竟圓滿。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所以思想、見解、言行跟性德相違背,這就錯了。我們真心本性裡面,跟諸位說,決定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現在有了;決定沒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沒有!現在有了;決定沒有自私自利,決定沒有名聞利養,決定沒有貪瞋痴慢,自性裡頭沒有的;決定沒有迷惑顛倒,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現在統統有了。沒有是對的,有是錯的,怎麼樣把錯的修正過來?『修諸行』。

  現在這個錯的、對的,我們要問什麼才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個錯的、對的用什麼做標準?第三句說出來了,我們沒有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沒話說,統統修正了,沒有錯誤了。現在我們還在犯錯,我們用什麼標準,把我們這個三業錯誤行為修正過來?『一切如來諸行海』,這是標準。一切如來他們的三業完全稱性,換句話說,就是自性,佛經上的術語,「法爾如是」。這「法爾如是」怎麼講法?勉強說一句是自性自然的流露。我也想不出再好的言語來表達。佛經上用的是法爾如是,我只能用自性自然流露。

  這個自然就是沒有加一點意思在裡頭,像春夏秋冬四季的運作,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自然的。哪有一點意思在裡頭?那一點意思跟諸位說就是無明,就是妄想。決定不加一點意思,自然!自然才真可愛,真的!完全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這個裡頭又沒有一點點妄想分別執著。「如來諸行海」,你看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剎,這是一切處,微塵劫,一切時,永遠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永遠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細細去體會一下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多美,多麼圓滿,多麼美好,不加絲毫意思在裡頭,真心流露;加一點意思在裡面,妄想。

  昨天下午,有一些同修來跟我討論佛法,就講到真心、妄心。昨天中午,我在布里斯本有幾個同修請我吃飯,講到愛心、慈悲濟世。我跟他說:你那個愛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他愣了:怎麼是假的?你沒有證得真心,你現在用的心是假的,用的是識心。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九法界眾生用的是什麼心?八識五十一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假的,不是真心,所以你那個愛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你要覺悟,夫妻之愛虛情假意,今天愛了,結婚了,沒有過幾天,聽到又離婚了,那不就是假的嗎?哪來真的?真心就不會有變化,假心變幻無常,你怎麼可以把它當真?你要當真,那你不是自找苦吃。「常隨佛學」,你就覺悟了。

  什麼是真心?真心不加一點點意思在裡頭。你看看那個妄心,年輕男女相愛的時候,我愛你,那個「我」就是意思加在裡頭。加這一點意思在裡面,就是《楞嚴經》上講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他起了無明,他迷惑了,他不覺了。所以這個世間人,他說愛你,你可別相信他;他說恨你,你也別相信他。為什麼?全是假的。你把他怎麼看法?看作兩、三歲的小朋友,我喜歡你,一會兒,我討厭你,轉過頭來,我還喜歡你。反覆無常,不是真的。

  到什麼時候才真的?明心見性之後,他用真心,一真一切真。明心見性,了不起,超越十法界了;十法界裡頭眾生沒有見性。明心見性在《華嚴經》裡面是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那一分真性就是真心,從此之後他不用妄心,他用真心。所以在三不退裡頭,念不退了,絕對不會再退墮到十法界裡頭來,念不退。當然他位不退,行不退,他不會退墮到小乘,他決定不會退墮到凡夫。不退墮到凡夫,就是他絕對不會退到六道;不退墮到小乘,就是決定不會退到四聖法界,永遠他常住一真法界。為什麼?那個時候是真正安住如來方便海。

  如來方便海就是「如來諸行海」。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完全是諸佛如來為標準,他學得很像,像極了。為什麼像極了?他那個心跟如來是一個心,如來用真心,圓滿的真心,他現在用真心,還不圓滿,雖不圓滿,所以他學得很像很像。我們今天想學佛,學得不像。我們學文殊菩薩布施持戒,實際上跟文殊菩薩相比,差遠了。差遠也不怕,也要學,不能說相差遠了就不學了,不學永遠沒進步。我們學普賢菩薩禮敬諸佛,怎麼學也學不像,學不像還是要學。希望怎麼樣?希望愈學愈像。

  這個裡頭真正想學得像,想入佛境界,這個四首偈都是入佛境界。你看這個裡頭有理論、有方法。我們之所以學得不像,我常講的,自私自利是最嚴重的障礙。為什麼起心動念,老是想著自己的利益?迷失自性。在哪裡迷的?怎麼迷的?就是這一念。這一念錯了,把這個軀殼當作自己,一切都為著這個軀殼去想去了。這個軀殼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但是我們的心變現的形相、色相無量無邊,遍虛空法界,不止是這一個。性識變現遍法界虛空界,他都不執著,單單執著這一個,你這不錯了嗎?

  譬如這個母親生了十幾、二十個小孩,都不知道是他自己的兒女,只認其中一個,這不叫糊塗所以然了嗎?我們今天就是這麼個糊塗人。真正覺悟明白了,能現、能變的那是自己真正的我,這個身不是我;能現、能變、能做主宰的這個是我。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色相,一切萬事萬物是所現所變。所現所變當然還是我,我的相分遍法界虛空界。法界是我,虛空是我,剎土是我,眾生是我,無有一法不是我。那就恭喜你了,你成佛了,你證得清淨法身。你在這個法界裡面沒有私心,你真正覺悟了。你對於這個法界一切諸法,真的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

  諸佛菩薩對法界一切眾生是這樣的,確確實實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也許有一些同學有了疑問,為什麼菩薩保佑這個人,不保佑那個人?是不是佛菩薩也有偏見,也有私心?佛菩薩確實沒有私心、沒有偏見。你有偏心、有偏見,這個道理是什麼?佛菩薩時時刻刻想幫助苦難眾生,苦難眾生要接受!有的人願意接受,有的人不願意接受;有的人相信,有的人不相信。種種差別因緣,是在眾生這一邊,佛菩薩那一邊沒有,決定沒有差別。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就是我們自己本身來說,我們在沒有學佛之前,對佛法完全不相信,完全不明瞭。你給我講佛法這個道理,我不會聽,我排斥,我拒絕。到有善知識來告訴我,介紹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佛法這麼好,從前錯怪了,後悔莫及,認真來開始學,可以接受少分。為什麼?教理太深,許許多多地方有疑惑,不能完全理解。所以接受少分,不能接受多分。

  認真努力學習,天天不離開經教,不離開老師,不離開同學。老師指導,同學在一起切磋琢磨,重要!有好老師沒有好同學,很難進步;有好同學沒有好老師,疑惑不容易斷,方向目標不確實。所以師友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成敗關鍵的所在,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有好老師,有好同學,所以還要有長時間,一切緣具足。

  『汝皆學已』,你這樣能夠都學,你是統統已經學了,後面的果報,『當成佛』,你肯定成佛,證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一切時一切處,要有好老師、好同學,同參道友,你的緣具足,有方向有目標,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09:17:54)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5日09:17:5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90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