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五七卷) 2003/2/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57
諸位同學,請看這一大段最後的一科,第五如來讚偈,偈頌一共有十一首,請看經文:
【爾時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為大威光菩薩而說頌言。】
這下面十一首頌,我們要特別留意。這是佛讚歎大威光菩薩,也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老師讚歎學生。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師生之道,做學生要怎樣做一個好學生,做老師要怎樣做一個好老師。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給我們說過,我們要知道學習。在華嚴會上我們看到,你看這個師生,這是真正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教導我們怎樣學習。請看偈頌,因為這個偈頌不是為別人說的,是為大威光菩薩說的。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偈頌十一首分為三段,前面三首,就是第一、第二、第三,「讚發心得法,大果當成」,大果就是成佛。第二段有四首頌,從第五到第七,「對劣顯勝,進者圓德」。到經文的時候,大家就能看得很清楚。第三段有兩首,第八、第九,「外加內智」,外是佛的加持,內是他自己的稱性智慧,「決證無疑」。所以佛說他快要成佛了,這是有原因的,他具足這些條件。最後兩首偈,「舉一例餘」,一就是舉大威光菩薩,餘是所有一切的學生,包括我們在內。「行者即得」,你肯不肯幹?我們常講,如果你能信、能解、能行,你跟大威光菩薩一樣也能證得。所以,這一段的開示,形式上是對大威光的,其實我們人人有分,要緊的是直下承當:我做佛的學生,我要好好認真努力來學習。現在請看經文,第一首:
【善哉大威光,福藏廣名稱,為利眾生故,發趣菩提道。】
頭一個稱他『善哉』,善哉是什麼?太好了!找不到讚歎的名詞,不得已用個善哉。『大威光』,稱他的名號。『福藏廣名稱』,這一句是講他的福德,他有大福德,他有大名稱,這個名稱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知名度,他有很高的知名度。身為太子,富貴至極,叫「福藏」。但是他不為地位權力,不為名聞利養,他為利益眾生。我們在前面看到的,你看到他傳化的事業,傳道、教化眾生,他起心動念為一切世間,做種種顯示,這個福報不可思議。有智、有德、有福,又肯布施供養,這是大慈大悲。『發趣』,發心趣向,『菩提道』,這個菩提道是成佛之道。他不做國王,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捨棄王位,最後成佛了,大威光菩薩亦復如是。大威光是什麼人?給諸位說,就是毘盧遮那佛的前身,他成佛就是現在的毘盧遮那佛。這首偈是讚歎他發心得法,必成佛果。我們看前面,他為一切眾生傳法教學的事業,我們就明瞭。再看第二首:
【汝獲智光明,法界悉充遍,福慧咸廣大,當得深智海。】
這首偈著重在『得』字,見佛聞法開悟了。『智光明』就是我們中國佛教裡面常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在佛陀這一會裡頭。明心見性,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都是明心見性,見性的偏圓不一樣,古人用月亮來做比喻。初住菩薩見的性像初二、初三的月亮,月牙。雖然是個月牙,它是真的月,不是假的,那個光是真正的月光。等覺菩薩所見的性就是十五的滿月,用這個來做比喻。比喻四十一個位次都是月光,但是月光透露得不相同,等覺才圓滿。大概到十住、十行,十行、初迴向才是半月,透出來一半。大威光獲得智光明,我們看第二句就曉得,『法界悉充遍』,這不是十住、十行、十迴向,不是。「法界悉充遍」,至少也是地上菩薩,根性大利,真的不是普通人。往生經裡面常常跟我們講阿惟越致菩薩,我們相信大威光肯定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七地以上。阿惟越致裡頭也分等級,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覺,有五個等級,大威光應當是接近圓滿。
『福慧咸廣大』,他的福報、他的智慧都遍法界虛空界,遍一切塵剎。所以,末後一句『當得深智海』,當是應當,你應當獲得「深智海」,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都是讚歎他快要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些讚歎的話,我們聽了只有仰慕,我們做不到!雖然做不到,可不必氣餒,為什麼?有一條路,一條近路能夠追得上。這一條路是什麼路?淨土法門。仰仗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加持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就很快的追上了。如果沒有這個法門,真的就難了,那就所謂是望洋興歎,沒有法子,幸虧有這一條路。無量法門裡頭一個特別的法門,這個法門要有很深的緣分才能遇到,不是一般學佛的人各個都能遇到!
你們想想看,這個世間學佛的人有多少?修淨土的又有多少?對於淨土真正透徹理解的人又有多少?如果不能透徹理解,這一般人所謂的不識貨,不把它看作寶,雖然遇到,也漫不經心,不以為然,當面錯過,這樣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所以這個法門成就的,真的一個是上根利智,一種人叫下愚;他有福,雖然沒有智,他有深厚的福德,他相信,他不懷疑,萬緣放下,死心塌地一句彌陀念到底,他能往生。古人常講「其愚不可及」,比不上他!真行,他真成就!再看第三首,第三首有我們特別留意之處。
【一剎中修行,經於剎塵劫。】
這兩句話重要,就是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在中國過去,古來的祖師大德為我們表演,不是一個人表演,幾乎各個人都表演。佛法傳到韓國,傳到日本,韓國、日本的祖師大德也做這樣的表演。我去參訪日本的比叡山,日本人稱這座山是日本佛教的母親,我聽了之後很訝異,我說為什麼?日本佛教許許多多宗派的開山祖師,都是在這個山上修行得道的。所以我上山特別留意請教山上的法師們,日本各個宗派開山祖師在這個山上修行的時間多長?他們告訴我,十六年以上,沒有少過十六年的。我在那個時候心裡還常常想著,我們在圖文巴想訂修學期限九年,是不是太長了?到日本比叡山去看了一下,我這個想法就決定了。比不上人家,人家十六年,我們這九年,差不多是打對折了。所以沒有九年在一個地方如如不動,哪裡能成就?許許多多地方慕名來邀請你,你就去了,你的心就動了,你只能有一點小成就,你不能有大成就。
為什麼不能有大成就?你的大福大慧沒有現前,不要說證悟,解悟你都沒有。經典展開在面前還看不懂,還要去查古大德的那些註疏,甚至於古大德註疏還是看不懂,再找現代的人、法師大德,看他們怎麼講法,這怎麼行?你看看,古人講經說法都是悟入境界,依照經典引發自性的般若智慧。自性所證跟經教相應,這樣說出來自他才真正得利益,沒有到這個境界怎麼行?所以現在人成就,難!難在他的心散亂,他心不定,他不能在一個地方守住。我們看看毘盧遮那佛在因地也是『一剎中修行』,一個道場!『經於剎塵劫』,不是九年,不是十六年,時間是剎塵劫!
【如汝見於我,當獲如是智。】
這才有這麼大的成就。就像你,你就是這樣的,一剎中修行,經於剎塵劫。你今天『見於我』,見到佛了,「我」是佛的自稱,見到佛了。你見,一聽我講幾句,你就開悟了。『如是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圓滿的現前,跟佛的智相等,跟佛的福也相等。所以一個人心不定,哪裡能有成就?早年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就是勸我一定要定在一個地方。我懂得老師的意思,我也懂得這個道理,為什麼定不下來?沒有緣分,沒有福報。這是大家都知道,我一生沒有自己的道場,住別人的道場。現在人不是古人,古人有道德、有福智、有慈悲,肯成就人,能夠幫助你,現在人沒有。中國古老的諺語常講「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香」。千日是三年,相處三年厭倦了,對你不尊重了,態度冷漠了,我們居住在這個環境裡面身心不安,那怎麼辦?再想到哪個地方有緣,再到哪裡去。我是被逼,被環境所逼。雖然這個身到處流浪,不定,但是我這個心在道上,這是定的。所以我自己有成就,這個李老師也肯定,他說:你不能成就眾生。這個話是真的,為什麼?對在傳法、教學上講,這不是個好樣子。
傳法教學的好樣子,古來祖師大德在一個山、一個道場幾十年不下山,一生不下山,那是最好的榜樣,能成就別人。我這個樣子是能成就自己,不能成就別人,而成就自己,你自己還真正能夠把握得住,把握什麼?不會被名聞利養動搖,不會被外面境界影響,念念與經教相應,我們在這個花花世界才能保全自己;換句話說,古人所講的「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動是小功夫,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功夫,在佛法裡面來講最起碼的功夫。八風吹不動再要加上你有智慧、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你自然會趨吉避凶,你才有資格參學。我今天的能力就是到達有資格參學,不足以為人師;為人師要在一個山頭、一個道場。所以到今天這樣大的年紀,才有這麼一個小道場。我也非常希望,中國人常講落葉歸根,這有個根!多少年來,我們是出生在中國,長大在中國,總希望回去,根在中國。現在中國這十幾、二十年,看看緣不成熟了,沒有這個緣分。現在年歲已經大了,還能等二、三十年嗎?不可能!一切隨順佛菩薩的安排,佛菩薩把我安排到此地。我非常希望能把外緣統統都斷掉,我老老實實在這個地方終老,不要再動了。
佛教界、宗教界、國際之間,有許多事情我們不能不做,義不容辭要去做。但是這些工作,我們學院同學要能夠代我去做,你們要在這裡頭去歷練、磨鍊。代我去做也得要有條件,什麼條件?還是剛才講的「八風吹不動」,有智慧、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有能力辨別真假利害,你就能代替我做這些事情,這要看我有沒有這個福報!你看此地須彌勝雲佛讚歎威光菩薩他有智慧、他有福德,所以他有究竟圓滿的成就。下面有四首「對劣顯勝」,我們在這裡看,請看經文第四首:
【非諸劣行者,能知此方便,獲大精進利,乃能淨剎海。】
『劣行者』,他的修行不如法。什麼叫不如法?他沒有依照佛陀教誨去做,他所做的跟佛陀教誨相悖,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背師叛道,這是「劣行者」。劣行者沒有智慧、沒有福德。所以佛陀在此地講,不是那些劣行者『能知此方便』,這是對劣顯勝。威光他的行事是無比的殊勝,完全能夠與性德相應。這是我們常常勉勵同學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與性德相應,這是菩薩道,那是勝行。從哪裡做起?我們確實是博地凡夫,煩惱習氣非常深重,所以我們訂了有幾個基本的科目,必須要遵守:淨業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是總的修學指導綱領,決定不能違背。這些綱領落實在什麼地方?落實在儒家的《弟子規》、《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還要加上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基礎的教學。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你將來自度度他依靠哪一部經論,這些是基礎,像是打地基,共同科目。有這個基礎,你的建築物才能夠完成,如果把這些基礎都疏忽,都沒有了,你將來怎麼可能有成就?劣行者他不知道這個方便,這個方便是什麼?就是「一剎中修行,經於剎塵劫」,他不知道。
這種修行的方法,『獲大精進利,乃能淨剎海』。為什麼?心清淨了,心淨則佛土淨。在一個地方,他心是靜的,他不動!從來沒有起個念頭要到別的地方去,他心是定的。念念都在經教之中,思惟,意持,所想的,佛在經裡面講的教誨、講的道理,不胡思亂想,用這個代替了妄想,真精進!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違反戒律,這個戒律包括經論裡面佛陀的教誨,在這個地方長時薰修自己的道業,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三學。功夫深了,當然有大徹大悟的一天,也能獲得智光明。智光明現前的時候,「乃能淨剎海」。再看底下一首:
【一一微塵中,無量劫修行,彼人乃能得,莊嚴諸佛剎。】
這是修普賢行。我們在前面讀過,什麼人有能力能入『一一微塵中』?普賢菩薩。不是普賢菩薩,微塵裡面的世界他入不進去。微塵裡面的世界跟外面的世界一樣大,普賢菩薩能入一一微塵中世界。微塵中世界還有微塵,那個一一微塵裡頭還有世界,世界是重重無盡,不可思議!修普賢行的菩薩就行了。『無量劫修行』,這是真的無量劫。成佛之後還修行,為什麼?修給一切眾生看的。沒有成佛之前是自他兩利,利他就是自利,自利也就是利他;成佛之後,完全是利他,自利圓滿了,全是利他。所以諸佛如來在一切世間示現,「為人演說」全是利他的。菩薩(包括等覺菩薩)也在一切世間示現,自他兩利,這是『莊嚴諸佛剎』!所以「莊嚴」是用身語意三業,三業稱性是莊嚴;三業與性德相違背,就不是「莊嚴諸佛剎」,那是莊嚴三途六道,幹這個事情去了。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謹慎。再看後面第六首:
【為一一眾生,輪迴經劫海,其心不疲懈,當成世導師。】
這一首是菩薩成佛之後倒駕慈航。成佛之後,不是沒事做了,成佛之後事更多。什麼事?教化眾生。教化眾生的心、願,『為一一眾生,輪迴經劫海』。「經」是經過、經歷;「劫」是時間,還是個比喻。這一句就顯示出佛家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菩薩度一個眾生,普賢願裡面告訴我們「恆順眾生」,他很有耐心,生生世世看著他、照顧他,只要他有一念善心,一定給他示現方便,幫助他善心增長。他一念惡心起來,退心了,佛菩薩隱藏在旁邊照顧他、看著他。就像一個害病的人,病不發作,好好的安慰他,照顧他飲食起居;病一發作,他的理性失掉了,這個時候你沒有法子照顧他,你只能在旁邊看守著他。眾生無量劫在三途六道,就像這種情形一樣。
佛菩薩在這個世間示現成佛,『導師』是佛,沒有疲厭,沒有懈怠,永遠發心在照顧、在幫助,這是佛法。有些人聽到這些話:佛還是不學的好,學了佛之後,不是累死了。他不知道佛在果地上智慧德能神通廣大,佛同時照顧無量無邊眾生,用什麼?分身,能分無量無邊身。這無量無邊沒有法子想像,我們通常只會想到分身,分著變成一個人的樣子。其實不然,他能變現山河大地,能變現一切萬物、花草樹木,沒有一樣不是如來變化的,變化所作。冥顯照顧,無微不至,只是眾生迷惑顛倒,完全不知道事實真相。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第五如來讚偈,第七首:
【供養一一佛,悉盡未來際,心無暫疲厭,當成無上道。】
普賢大願裡,特別提出來第三願「廣修供養」,供養的對象是『一一佛』,「一一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諸位要記住,三世諸佛裡頭的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所以供養的心、供養的願、供養的行,這個行事,『悉盡未來際,心無暫疲厭』,從來沒有感到疲倦,也沒有感到厭煩,為什麼?果然依普賢菩薩教誨來學習,肯定你是法喜充滿,供養的功德無比殊勝。
財供養得財富,你的財供養永遠不會缺乏。世間人想求發財,他不懂得發財的道理。我有一次給大學校長講,因為人很多,可能他沒聽清楚,縱然聽清楚,我想印象不深,以後有機會,我還要跟他說。那是我參加大學裡面商學院院址的落成,那裡面的教授都是商學院的教授,專家!商學教的什麼?當然是經商,怎麼樣經營,怎麼發財,目的都是發財。我參加的時候,我笑著說:這個課程我也能上。這麼多高明的教授在教這些學生,教學生怎麼樣經營,怎麼樣致富,可是教授本身沒發財,本身未能致富。教學生發了財,自己發不了財,這個有問題。如果你懂得發財的祕訣,應當你自己先發,你發足了,你才教人,像諸佛菩薩一樣!他得到大福德、大智慧,然後教化眾生。
所以我才說,這些老師、知名的老師教學生,他只知道緣,懂得致富的一些原理原則、方法手段,他不知道因在哪裡。因是什麼?我們中國人常講,你這個人命裡頭有沒有財;你要算命的算的是你有沒有財庫,那是因。命裡頭有大財庫,遇到這些緣,因跟緣一加上,果報就現前,你就發大財。如果命裡頭沒有財,這些專家學者教你許許多多理論方法,你還是發不了財,你在人家公司當個職員而已,頂多做到什麼?做到一個高級的助理。公司財產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老闆的。所以命裡頭要有財,命裡頭有財是因。因,只有佛知道,那是什麼?財布施。我命裡頭的財不拘多少,只要歡喜布施,愈施愈多。這個我們在歷史上看得太多太多了,我們自己本身學習,在這幾十年當中完全證明了,一點都不假。
我命裡頭沒有財富,沒有健康長壽,命裡頭只有一點聰明智慧,大概過去生中只修法布施,不懂得財布施,也不懂得無畏布施。但是這一點聰明智慧遇到了善緣,遇到好老師,老師教我:你命裡頭缺少的東西,你趕快要補足。沒有財,一定要修財布施。我沒有財,沒有財是一分錢、一毛錢也是布施,恭恭敬敬的布施供養。但是一分、一毛這個我做得到,一塊、兩塊還行,多了,做不到了。真幹,誠心誠意的幹,恭恭敬敬的幹,我幹了五十年,這是章嘉大師教我的。沒有健康長壽,這命裡頭沒有,短命。怎麼樣?修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我只做兩樣事情,一個放生,當然我明白這個道理,馬上我就改吃素食了。所以我學佛大概六個月,我就吃長素,素食是無畏布施。放生,積極的無畏布施。第三個布施醫藥,每年雖然自己收入非常微薄,總要拿一部分,送到醫院給一些貧苦窮人做醫藥費,布施醫藥。決定沒有積蓄,有多少統統都布施掉了。幾十年來都是這樣作法,所以到晚年壽命延長了,我命中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壽命延長了。
福報好像也現前了,有些老法師看到我的時候跟我講,他說:淨空法師,你走老運。本來我根本老都沒有,現在還有老運,這老運是這一生當中懂得佛法修來的,跟了凡先生一樣。《了凡四訓》對我影響很大,我學佛可以說第一部就是看這部書,朱鏡宙老居士介紹給我的,我看了非常受感動。那個時候二十幾歲,二十五歲,認識章嘉大師之前,我二十六歲認識章嘉大師的。所以懂得斷惡修善,自求多福。所以,世出世間法都有因有緣有果。有人求財,「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都是章嘉大師教的,你修因,再加上緣,果報就現前。所以我要到學校教人發財,我相信比那些教授高明。教你怎麼發財,教你怎麼樣開智慧,教你怎樣得健康長壽,這是佛門裡面的小兒科。李炳老常常講的這雞毛蒜皮,這不是大道,小道。但是世間人目的只是在小道,大道他不懂,小道就非常受歡迎,這小道應當把它發揚光大。供養裡面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對一切眾生要生平等心,不要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心清淨平等,你得到真實功德。
布施不當,譬如賑濟救災,我們拿了錢去救災,結果經手的人沒有把這個錢完全用到災區,自己入了口袋。這是他的事情,與布施的人毫不相關,他造罪業,絕對不是布施的人給他機會造罪業,不是的。除非你有這個心,我多布施一點叫他貪污,叫他造罪業,那你就是害他。你沒有這個心,你完全信任他,你的功德是圓滿的,一點折扣都沒有。他造罪業,眾生得不到你的幫助,那是眾生沒有福報。這裡頭理跟事都要清楚,我們才不會疲厭。所以有很多人救濟災難:這當中人靠不住,錢都被他們拿去,算啦!我不做了。你錯了,這種修福的機會你把它放棄掉了。理很深,事很複雜,大學問!不能不知道。這供養心「悉盡未來際」,無論是對人能施、所施,當中所施之物,盡未來際都沒有疲厭,這個人『當成無上道』。
下面有兩首偈,「外加內智,決證無疑」,我們看到一個真正如理如法修行的人,他決定得佛菩薩威神加持。
【三世一切佛,當共滿汝願,一切佛會中,汝身安住彼。】
你發的心是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不加持你的。你看看你種的因,它當然得果報,『三世一切佛』都加持你。『當共滿汝願』,每一尊佛都會滿你的願望,你這個緣結得廣。『一切佛會中,汝身安住彼』,你跟每一尊佛都有緣,每一個佛國土都有緣。將來你到哪裡去?你可以任意遊歷一切諸佛國土,你看你多自在、多快樂。其實這個道理並不難懂,真的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肯幫助人,自自然然得到許許多多人幫助。不要去求,我幫助人一定要求人家果報,不需要,這個念頭決定沒有。但是當你在需要的時候你決定有,為什麼?佛菩薩加持你,你哪裡會有缺乏?最重要的,我們要有智慧,要有信心。
首先對老師有信心,對經教有信心,對經教就是對佛菩薩有信心。老師教我這樣做一定是好的,我應當依教奉行。章嘉大師教我學布施供養,給我的時間六年,但是三年他老人家就往生了。往生之後,我還是照做,非常認真努力做,六年的時候,這感應的緣成熟了。我將來究竟走哪一條路,我請教章嘉大師,出家這一條路,章嘉大師替我選定的。六年,出家的緣成熟了,感應不可思議。他教我只要真正發心,這一生當中為佛法、為眾生,決定沒有為自己這個念頭,「你的一生佛菩薩替你安排,佛菩薩照顧你,你一點都不要操心」。我聽老師的話,所以這一生當中遇到的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我知道都是佛菩薩安排的,都是提升境界的。我身心安穩,沒有受外面環境的影響,一切都依照經典裡面的道理、教訓去做,處處忍讓,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真的,這五十年當中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殊勝。一般人講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學業、道業都在增長,法喜充滿。
所在之處,我們一定跟當地眾生結善緣,修布施供養。很快自自然然就融入當地社會,跟當地的人民變成一家人。我們道場事情就是他們家的事情,他們很關心、很照顧,這些是佛教導我們的。這些都是隨順性德,愛護一切眾生,布施供養一切眾生,諸佛滿我們的願,一切眾生也滿我們的願,一切眾生是未來佛!再看下面一首:
【一切諸如來,誓願無有邊,大智通達者,能知此方便。】
這也是講的十方三世佛,『誓願』沒有邊際,佛菩薩誓願廣大沒有邊際。「願」雖然各個不同,總的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弘誓願。這個四大項把一切諸佛菩薩的願全部都包括在裡面,所以稱弘願,弘就是宏大。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二願,你要想度眾生必須成就自己的德行,德行是第一。德行是什麼?煩惱要是離開,性德就現前,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是成就自己的性德,不是別的。我們世間一般人講道德,有煩惱,道德就沒有了;煩惱盡了,道德就現前。
有道德,還得要有學問、有方法,你才能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所以接著就「法門無量誓願學」。你不能不學法門,學法門是為度眾生的。德行、智慧、能力不但要學,最後還要學到圓滿,跟諸佛如來一樣。所以末後一願,「佛道無上誓願成」,要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你才能廣度一切眾生。現在講是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服務快樂無比,無有疲厭。這個境界是真真實實不可思議的境界,不可思是我們想像不到的,不可議是我們沒有法子說得出來的。古人常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喝一口水,你問這個水熱不熱,我說熱,說不熱,你都沒有辦法體會到,你必須自己喝一口,你就明白了,如來境界亦復如是。凡夫境界,佛清楚、佛明瞭。佛菩薩境界,凡夫是永遠沒有辦法體會到的,沒有辦法想像得到的。
『大智通達者,能知此方便』。這個地方講「大智通達」,諸佛如來是大智通達,大威光菩薩今天也是大智通達,知道!所以肯學佛,對佛陀的教誨百分之百的順從。你要問為什麼?因為他知道佛陀的教誨完全是自己性德的流露。我要隨順性德,自己又沒有見性,那隨順佛陀的教誨就是隨順自己的性德。這個道理不能不懂,特別是在初學。等覺菩薩還是隨順佛陀教誨,為什麼?自己雖然見性,見性沒有圓滿。連等覺菩薩尚且如是,何況我們凡夫。在華嚴會上我們看到的,文殊師利菩薩是等覺菩薩,華藏世界上的等覺菩薩,普賢菩薩也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都隨順佛陀教誨。對待一切諸佛如來都是禮敬、讚歎、供養,自己還是要懺除業障,為什麼?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沒斷,那還是業障,還要修懺悔法,依舊要「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還是修「隨喜功德,恆順眾生」。
普賢菩薩不是教我們學他不幹,他帶頭幹,幹在先,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華嚴經》經文長,你能看得很圓滿,方方面面都看到,《大乘無量壽經》經文是比較短,自始至終哪一句不是普賢行!所以經文一開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古大德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所以「能知」,能知才能學,才真肯學。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夠遵守佛陀教誨?陽奉陰違,是無知,我們是不知「此方便」,以為自己想的、自己看的是正確的。他不知道你自己想的、自己看的、自己說的、自己做的,如果與經教相違背,你肯定錯了。這個方便統指普賢行。再看末後兩首,「舉一例餘」:
【大光供養我,故獲大威力,令塵數眾生,成熟向菩提。】
這在前面我們看到過,『大光』菩薩弘法利生,能「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發菩提心」,偈頌這一句就是講這一樁事情,他弘法的成就,得佛力加持。佛為什麼會加持?因為大光會『供養』。這個供養諸位千萬不要誤會佛受了賄賂,特別喜歡大光菩薩,特別照顧他,不是的。這個供養,我們讀「行願品」就曉得,是什麼樣供養?依教修行供養,法供養中最。大光菩薩對佛的講經說法,對佛的行事,他明瞭、他看懂了,所以他深信不疑;向佛陀學習,學得很像,這叫真供養。
『故獲大威力』,這個「威力」統指德行、智慧、能力、相好。所以他教化眾生,成就跟如來沒有兩樣。諸位想想,哪一個人能在一生當中度這麼多人修行證果?這個果雖然不是無上菩提,這個果是正等正覺,是明心見性,是入法身菩薩的果位。從這些地方看,你才能看到威光菩薩教化眾生的威力。威力裡頭最重要的就是「道德」,所以,三學裡頭戒是根,「戒為無上菩提本」,不能疏忽;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教化眾生,這個戒定慧三學融合成一體,就產生無比的威力。這三個當中缺少一個,就像鼎一樣,三個足缺少一個,站不起來了,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道德教育比什麼都重要。《沙彌律儀》要認真好好的細講一遍,怎麼個講法?自己沒有做到,講不出來,你講不出味道出來。你要發心學講,先要依照這個《律儀》去做、去修,十戒二十四門威儀,你果然做到,你在我們學院是律師。律師是人師,你是大眾修學的榜樣。從這個基礎再向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就能夠得到定慧。
這個地方是一個很好的修學環境。大家都知道,今天這個世界社會動亂不安,這個地方安定,你能夠守住這個地方,你會有成就。到你成就的時候,教化眾生因緣成熟了,這個事情你不要著急,到時候自然成熟,自然產生很大的效果。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的祖師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七十歲之前,真的是默默無聞,沒人知道他。他在普陀山藏經樓,用現在的話來說,做一個管理員而已。他看藏經樓,三十年!那我們就曉得,他從四十歲就負責看這個藏經樓,到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三十年。三十年沒有離開他的藏經樓。你們想想看,他不是到處亂跑成就的,三十年在藏經樓裡頭不動。閱藏、念佛,成就自己戒定慧三學。所以七十歲被人發現,民國初年,這些大居士們到普陀去朝山碰到他,一看這個和尚跟一般和尚不一樣,談吐之下,佩服得五體投地。離開普陀山之後,「普陀山有高人」,給他宣傳,報紙、雜誌上給他寫文章。佛法裡頭有些問題用書信向他請教,大師統統都回信,真的用文字弘法,這樣一來人人都知道了。他老人家八十歲往生的,他弘法的時間只有十年,這個十年產生多大效果,這十年度生無量。你看他的《文鈔》,接引多少人往生淨土,那是成熟的,往生淨土就是『成熟向菩提』。再看末後一首:
【諸修普賢行,大名稱菩薩,莊嚴佛剎海,法界普周遍。】
清涼大師在末後這兩首給我們註解的是「舉一例餘」,舉一就是舉大威光菩薩,你看他的修行成就。末後這一首是例餘,餘是哪些人?『諸修普賢行,大名稱菩薩』。這個「大名稱」不是說知名度很高,實至名歸,印光大師真的是實至名歸。他不是要求人替他鼓吹,提高他的知名度,沒有。確確實實道德、智慧、德能感動了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裡頭,知識分子懂得,為他介紹。你們要想學佛,佛門裡面真善知識、大善知識在哪裡?他們發現了,到處介紹。所以,這邊第一個「修普賢行」的菩薩。
其次是「大名稱菩薩」,「大名稱」是什麼?修學有成就的。大威光菩薩完全符合這兩句,大威光是修普賢行的,也有有福、有慧、有大名稱,只要這樣學就行。諸位看看印光大師給我們的示現,三十年不出藏經樓,最近的一個祖師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我們要常常到處去奔波,那怎麼能成就?這一樁事情希望同學們要多想想。首先你要想到什麼?你的心能不能定下來?你想這個。能不能靜下來?世出世間做學問,這兩個是基本條件。心要不能靜、不能定下來,世出世間學問都不能成就。你如果想教化眾生,希望教化能夠有殊勝的成績,你一定要做出榜樣給人看。
日本淨宗開山祖師,他建立一個宗派,人家一打聽,他在比叡山十六年沒有下山,不管他怎麼樣,恭敬心先生起來了。一般人做不到,沒有這個耐心。忍辱是忍耐,是精進禪定的基礎。沒有這樣的耐心,還談什麼精進?沒有精進,還談什麼禪定、智慧?所以一般人看人看什麼?一般人真的,他也沒有智慧,他也沒有神通,他看什麼?看你有沒有耐心。「你在哪個山上、哪個道場幾十年不下山」,恭敬之心油然而生。人家見印光法師一問,三十年沒有離開藏經樓,就這一點,就叫人五體投地了。所以,成就也跟大威光菩薩一樣,『莊嚴佛剎海,法界普周遍』。大威光菩薩做到了,修普賢行的菩薩、大名稱的菩薩都能做到,威光菩薩是我們修學的好榜樣。
這一分經,前面十卷是講果報,這一卷是講因行,華藏世界是怎麼成就的?大威光菩薩修成的。大威光菩薩在此地怎麼個修法,我們看到了。你要能懂他的意思,要知道依教奉行。我們以他為榜樣,以他為模範、為典型,一心一意向他學習,我們也會有不可思議的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09:15:1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