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四0卷) 2002/3/1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640
諸位同學,請看「普賢三昧品」:
前面介紹過來意、釋名、宗趣。在宗趣裡面,李通玄長者說得很好,普賢是等覺菩薩,實際上是諸佛如來倒駕慈航所現的形相。清涼在介紹普賢的時候,跟我們說過三種普賢菩薩,有當位的普賢菩薩,這是正說;有道後的普賢菩薩,道後是成道之後,是諸佛示現的普賢菩薩,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倒駕慈航,以菩薩身分來廣度眾生的,是諸佛如來示現的。第三種是位前菩薩,就是等覺以前修普賢行的,這些人都叫做位前菩薩,因為普賢的位次、正位是等覺。說實在話,不要說是如來示現了,就是當位,或者我們講深位,深位就是經上常講的菩薩摩訶薩,我們一般人稱為大菩薩、地上菩薩,他們的心,定散兩邊都離了。實在講,定散兩邊皆離,圓教初住已經開始離了,功夫不深。經歷十住、十行、十迴向,再登地,那個功夫很深很深,哪裡還要入定?為什麼普賢菩薩還要示現這個樣子,要入個定?教初學,舞台上表演教初學,這個意思我們總要懂得。
釋迦牟尼佛久遠劫就已經成佛,在《梵網經》上他老人家給我們說,這一次示現八相成道,在我們這個世間是第八千次。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不斷在舞台上重複給我們表演。每一次的表演,肯定有一部分的人得度。根熟的眾生來到這個世間,佛就作斯示現,普賢菩薩在華藏會上亦復如是。所以,這是教化眾生修行的一種法則,一種方法、一種原則,我們不能不知道。初學的人,像我們這些博地凡夫,菩薩要不做這種示現,我們真的不得其門而入。菩薩做這樣的示現,我們能不能成就?我們還是不能成就。為什麼原因?不懂修定的重要。什麼叫定?簡單的說,我初學佛頭一天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得破,放得下」,那就是正受,那就是正定。看得破就不取於相,放得下就如如不動,《金剛經》上世尊教須菩提的。我們都念得很熟,沒做!沒去落實。現在說老實話,時間不多了,再要不認真努力真幹,真的使人感覺到有來不及的迫切感。
許多人都知道有災難,我也從許多方面得到這些訊息。今天中午,幾位當地的居民,到我們這邊來訪問,午餐之後也談了一些問題。他們證實精神病院裡面不少的病患有魔鬼附身,他們相信,也有傳遞這些的訊息,說有災難的訊息。他們也問我,這災難能不能化解?他今天曾經問過我。我告訴他,理論上講是可以化解的,但是事實上不容易做到。他們聽了立刻就點頭同意,說:「人心要悔改、要回頭,辦不到!」我說的話他完全懂得了,我沒有詳細加以解釋。然後問我,我們個人怎麼辦?因為當地基督教徒很多,我以為他們是基督教徒,我說如果你家裡面供養耶穌的聖像,常常讀《聖經》,放下自私自利的念頭,多為社會服務,多照顧苦難眾生,養成自己一片純淨純善的心,就能化解自己的災難,共業裡頭有不共業。他懂得,看樣子他不是基督教徒,他說他家裡還供的有佛像。我說:這太好了!這更好了!我們可以盡量的來幫助你。人心正、行正,心善、行善,魔也尊重你、也佩服你,換句話說,他也不會傷害你。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邪不勝正,這個話他也懂,他也得懂邪不勝正。問題自己要正!我們跟邪惡相處,我們要影響他,幫助他改邪為正,我們不能受他的影響,我們不能夠捨正就邪,那就錯了,這大錯特錯了!
佛弟子為什麼會墮落?今天這個社會,上個月達爾文那個居士來訪問,我們這邊同修都見到了。他告訴我們,現在這個社會裡頭百分之八十五是魔。我聽了告訴他,這個事情我很清楚、很明瞭。我們如何能像普賢菩薩一樣,一切時一切處都在定中?換句話說,就是三皈依所傳的教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都能夠做到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就在三昧中,你就得正受。你跟這些邪魔相處,不受他的影響,你就有能力影響他。他誘惑不了你,他佩服你,你真的有定功、有智慧,確實有覺正淨,妖魔鬼怪都尊敬你。你要看到他們那些誘惑動了心,被他牽著走,說老實話,他瞧不起你,他可以任意捉弄你,往後你的日子就有得受。
普賢菩薩在這個地方,這是經上講的華藏世界,所接觸的大眾最低限度都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法身大士們,還要示現入定,然後再說法,你就想到這個用意多深!這真正是慈悲到了極處。長者講:「意明初入法,須加定業,以顯真門。」這話講得好。我們今天想學佛、想消災免難、想成就菩提,你不修定怎麼行?可是諸位必須要記住,定是佛法修學的總樞紐,怎樣才能得定?因戒得定。所以持戒,持戒為的是什麼?持戒為的就是得定。祖師大德常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往古至今沒有例外的;你要不按照這個順序去走,你不能成就,所謂是「不依規矩,不成方圓」。戒定慧三學是基礎,我勸同學們緊緊抓住《沙彌律儀》,我勸大家,這個水平不高,最低的水平。《弟子規》,《弟子規》講什麼?孝親尊師,在家做好子弟,在學做好學生,這本書內容是如此,起步!大家都疏忽、大意了,沒有把它看在眼裡。不管你學什麼法門,世出世間法你沒有根底,你的根壞了,所以怎麼修都修不成功。裝得再像,假的!沒有根,像什麼?花瓶裡面的花一樣,裝飾得再漂亮,死的!假花不是真的。你才曉得《弟子規》是多麼重要!
陳弘謀《五種遺規》的第一種「童蒙養正」,那個內容比《弟子規》豐富得多,我不取那個,取《弟子規》,最簡單的;如果你進一步想把根紮深、紮牢,「童蒙養正」你不能不學。我們現在不是童蒙,許多同修都已經到四十出頭,但是你前面的根沒有,現在他補習,古人講亡羊補牢,還不算晚。現在不從頭幹起,幹一輩子都不能成就,你說多可惜!學愚學不來,你不要看諦閑法師那個鍋漏匠的徒弟,往年哈爾濱極樂寺的修無師,那種人是古人常講的「愚不可及」。這是往年我親近李老師,老師很誠懇的跟我談過,他想學愚,學不像、學不來。自己對自己要認識,人貴自知之明。要認識自己,要知道抉擇法門,決定選擇哪一個法門,一門深入,始終不懈,這一生才會有成就。
不依照規矩、不依照方法,不行!方法、規矩的根就是《弟子規》、《十善業道經》、《太上感應篇》、《沙彌律儀》。我們很簡單的跟諸位介紹這四種,要剋定時間完成功課,你才有成績表現。這四樣東西我在一年當中把它落實,你要訂時間表;不訂時間表,你不會有成就的。因循苟且,年復一年,到老死都沒有做到,我們今天學佛功夫不得力,原因在此。我常常感嘆的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他這一生差不多路走完了,快要跟這個世間告辭了,心地真正慈悲。為什麼?他沒有什麼利益好圖了,行將就木,還有什麼好圖的?這個時候除非是有老人痴呆症,如果沒有老人痴呆症,這時頭腦清醒、一切正常,決定為來生打算,不重視這一生。這一生已經過去了,就不重視了,所以對一切人真心,真正慈悲,決定沒有騙人的。老人言我們常講苦口婆心,老太婆的心!都是勸導後人,自己這個路走完了,一片真誠!我們對於這些人的教誨還要疑惑、還不能接受,那是自己真正沒有善根,是自己真正的過失。沒有遇到那就不談,遇到而當面錯過,這是不應該的。
李長者他在這一段最後有幾句話勸導我們,「智隨一切眾生想念」,這就是我們普賢菩薩常講的「恆順眾生」。不是感情隨眾生的想念,智慧、真實智慧隨一切眾生想念,你就知根,你就了解眾生的根性,「應根接物方是」。諸位要記住,這是行菩薩道,這不是初學,初學的人沒有這個能力。初學的人尤其在現前社會,你自己沒有定功、沒有德行,我們今天講德行就是戒行,你沒有戒行、你沒有定功,你一接觸,就被人度走了。不是你度他,他把你度跑了,你隨著他的節拍就跟他去跳舞去了。沒有這個能力怎麼辦?迴避、不接觸,盡量少接觸。今天最容易接觸的是電視、是網路,電視網路裡面說老實話,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魔在那裡亂舞,群魔亂舞!你要常常接觸,你會跟著他一起跳舞,你完了!你的佛性逐漸逐漸隱沒掉了,你的習性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損人利已,隨著魔的舞蹈天天在增長,災難來的時候,你不受難誰受難?自度尚且不能,你拿什麼去度別人?長者講:「修道者應如是知」,智慧是從定中成就的,所以說到根本,戒定慧三學非常重要。
下面開始解釋經文,「釋文」。解釋經文清涼大師將這一品經分為六個大段落,第一個是三昧分,第二個是加持分,第三個是起定分,第四個是作證分,第五個是毛光讚德分,第六個是大眾偈請分。你看這六個大段,你就曉得這一品經的內容。現在請看經文,經文裡面這是第一段三昧分。三昧分有兩段,第一段說明「此界入定」,第二段「類通十方」。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
前面跟諸位說過,這都是為我們做榜樣。古時候講經說法的大德,在升座的時候先入定,然後再出定講經,這有儀規,有儀式、有規矩的。現在我們把這個省略掉,為什麼?現在人受不了,他來是想來聽你講演的,如果你不講演,先在那裡入定,叫他靜坐,坐上半個鐘點,他跑了,他沒有耐心。所以現代教學跟古時候不能一樣,真正得利益還是古時候那個方法。跟諸位說,我受過這個教誨,早年跟章嘉大師三年,章嘉大師真的是我們在經上讀到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沒有法子體會。那伽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龍或者是象,龍我們沒見過,象見過。你看那個大象,確實看牠那個樣子是在入定的樣子,牠站著也好、走著也好,慢慢的,非常穩重,好像在定中。佛用這個來比喻修行人,就像龍象一樣,時時刻刻心都在定中。
章嘉大師給我們顯示的就是這個樣子,我們這個地方有一張章嘉大師的照片,他照相是這個樣子,他平常也是這個樣子,無論在什麼時候看到他,他都是這個樣子,我們敬佩!我們一般人照相要裝模作樣一下,跟平常不一樣,他就是這樣的。說話呢?我向他請教提出一個問題問他,他不是立刻就給你講、滔滔不絕跟你講,不是的,他在定中,他不說話。我頭一次跟他見面,說老實話,我還行,真有這個耐心;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我知道佛法好、佛法殊勝,請教大師有沒有方法教我們很快的就契入?他聽了之後,差不多半個小時一句話不說,眼睛看著我的眼睛,看了半個小時,才說了一個字:「有」。一個字說了之後,又不說話了,這個時候我們真的耳朵豎起來來聽,全部精神貫注。五分鐘之後,慢吞吞的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沒有我講得這麼快,定中!我跟他第一次見面,我才體會到佛家什麼叫入定。兩個小時只講了幾句話,這幾句話你一生都不會忘記,效果好!請教別的這些長者大德們,他們都滔滔不絕,但是怎麼樣?印象不深,時間久了就都忘掉了。像章嘉大師,我想到當年第一次跟他見面,句句話我都記在心裡,這種教學才真正收到效果。但是我們用他這個方法來教學,學生都跑光了,哪裡能找到有這樣耐心的學生來聽?
所以我很幸運,我非常感激。跟他三年當中,至少提過十幾次,「戒律重要」,真善知識!他沒有傳授我密法,他特別提醒我「戒律重要」。密宗修學證果大致的情形他跟我說過,所以我對於密宗不外行,我才知道密法是佛法裡面最高級的佛法,不是普通人能修的,它是佛教裡面的博士班。我們知道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過,禪是接引上上根人的,不是大乘,是上上根人;跟諸位說,密亦復如是,密的根性比禪還要高,上上根裡面的上上根。在覺正淨三門,我們淨土宗是從淨門,修清淨心;密宗也是修清淨心,密宗的清淨是真清淨、純清淨。淨宗修學我們講修清淨心,我們是迴避污染來培養自己的清淨心。密是已得清淨,在染而不染,這個高明,所以密宗真正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自在隨緣。我們哪能做到?我們隨緣不自在,自在就不能隨緣。密宗五欲六塵不離,五欲六塵不染,什麼境界?《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的境界。那要問,我們有沒有到事事無礙?沒有到事事無礙,你入事事無礙的境界,準墮地獄!所以密宗是兩條路,往上是成佛,往下是阿鼻地獄,沒有當中這個階段。不像淨土,淨土的修學、認真修學,縱然不能往生,人天福報是肯定保住的,絕對不會墮三途,它有中間路線,密沒有中間的。這些常識我們都要有,都要懂得。
經文『爾時』,「爾時」是什麼時候?「現相品」精進力菩薩說偈圓滿的時候,緊接著就在那個時候。『普賢菩薩摩訶薩』,這是把在大會做報告的這個人提出來了,這是主。大會報告的主席不是佛,是普賢菩薩。這什麼意思?華嚴會上佛不說法,佛是代表理體、代表本體,本體沒有言說,也沒有思惟,不思議的本體毘盧遮那,遍一切處。普賢是從體起用,顯示出毘盧遮那如來的圓滿德性,所以普賢菩薩出來。普賢菩薩就是毘盧遮那,毘盧遮那的起用,這個意思很深很深。
下面一句第三句,『於如來前』,這是講他入定的處所。諸位要記住,「於如來前」,不是於佛前。如來是什麼?真心、本性。在大乘經裡面講,如來是稱法身的,法身沒有形相,法身遍一切時、遍一切處,「於如來前」,這就是依自性本定。『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清涼大師說這一句是「所依座」,「座」是一個定相,是一個不動的相,尤其是我們平常講盤腿,雙盤跏趺坐,這樣坐下來之後,確實他完全都像在定中,如如不動。這個坐相天魔、外道、鬼神都尊重,你要是用這種姿態每天打坐,打坐的時候心地清淨,萬緣放下,我們凡夫不必用禪宗的那些方法,我們用一句佛號,不要念出聲,心裡頭默念,鬼神都尊敬你。
所以念佛堂,西方人講那磁場無比的殊勝。我們現在這一個講堂,所有的人進入都生歡喜心,這磁場殊勝!三寶具足!這麼好的修行場所,到哪裡去找?這樣好的修行場所,真正叫想修行的人見到,捨不得離開。我現在也急著等這個宿舍蓋好之後,我除了這四個小時錄相的時間,我都會在這個念佛堂、在這個講堂,我也得要享受這一點氣氛,不然的話,真對不起自己。如果不懂得這個,不知道利用,那真的叫人在福中不知福,多少人夢寐希求而求不到!我們就在眼前,不知道利用,你說多可惜!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經文,「普賢三昧品」的經文: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
這一段經文總共有六樁事情,我們前面講到第三樁,就是「處」,『於如來前』,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得。下面這一句是『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是「所依座」。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引用《大集經》上的一段經文,《大集經》云:「菩薩得蓮華陀羅尼,故說法處,皆有蓮華。表所入三昧,自性無染,含果法故。」清涼大師引用的這一段,說得非常之好。菩薩得陀羅尼,這個陀羅尼的名字叫蓮華。實在講蓮華是比喻,我們知道佛所說一切經,取名是三個原則:人、法、喻,陀羅尼是法,蓮華是比喻。蓮華比喻的意思很多、很廣、很深,蓮華的相讓我們看到它出污泥而不染,清淨無染的相,三寶裡頭淨而不染,蓮華很明顯的顯示出這個意思。第二個意思蓮華是表因果同時,它跟其他的植物不一樣,其他的植物是先開花後結果,因果不同時,因果有轉變;蓮華是因果同時,有花的時候,那裡面就結蓮子,花成熟的時候,蓮子就成熟了,華果同時。這個意思很深,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真相,因果是同時的。
我們凡夫不能覺察,種善因得善果,大概這一世行善,果報在來世,現在行善,果報在後來,總是認為是這樣的,不知道因果同時。你造惡的因,那個惡報因果也同時,跟蓮華一樣。當你造因的時候、起心動念的時候,就有果報。這一層道理與事實真相很少人知道,所以眾生膽大妄為,他敢造惡業。經上常講「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因果同時,他為什麼不怕果?因為那個果還沒有成熟。果有沒有?有!己經在了。就像蓮華一樣,蓮剛剛有個花苞,裡面就有子,那個子沒成熟,隨著花在開,那個子隨著花開漸漸成熟,果報的事實真相確實如是!果報在哪裡?在起心動念之處。這個事情諸佛菩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人不能有一念不善的心,不可以有一個不善的念頭。為什麼?念頭才起,果報就跟著,同時的!傷天害理的事情不但不能做,不能想!損人利己的事情不能做、不能想。
今天中午澳洲幾位來訪問的,我給他談,他們能夠理解。怎樣才能夠消除業障?《了凡四訓》裡面所說的災消福來,這是果報。怎樣才能得到這個果報,災消福來?要心善、要行善,要心淨、要行淨,我說的他懂,難得!這人有善根。我們只要在這上下功夫,務必要做到不容毫分不淨夾雜、不容毫分不善夾雜,再大的災難你也能夠避免,你不會受。自己能夠避免、能夠不受,你才有能力幫助別人。修行修的什麼?就是修這個,沒有別的,蓮華具足顯示這個事實真相。陀羅尼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叫總持。「總持」一般人聽了不能夠理解,我們換個話來說,就是綱領,這大家容易懂,總持就是現在人所講的總綱領、總原則。蓮華陀羅尼就是清淨的總綱領,用現代話來說,抓到清淨的總綱領。我們要問,這清淨的總綱領如何落實?給諸位說,最明顯的就是三皈依。三皈依一定要用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說法:皈依覺、皈依淨、皈依正,覺正淨一而三、三而一。心地清淨,淨而不染,他會迷嗎?不會!染了才會迷,不染他就不迷,不迷就覺。覺正淨這三個字,一個得到,其餘兩個一定都得到;一體的三面,一個得到,統統得到了。從淨來說,那就是蓮華藏陀羅尼。
所以,普賢菩薩是我們淨宗的初祖,我在講席裡面多次的介紹,淨宗的發起。釋迦牟尼佛第一部講經是講《華嚴經》,菩提樹下二七日中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在定中講的。我們一般人只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那裡打坐,坐得很久,兩三個星期都沒有起來,哪裡知道他老人家在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十方無量無邊菩薩參與這個法會,我們不知道。在華嚴會上普賢菩薩提倡淨土法門,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娑婆世界淨宗初祖是普賢菩薩。中國的初祖是慧遠大師,娑婆世界的初祖是普賢菩薩,我們要知道。修淨宗的人不認識初祖,那成什麼話?還有一位初祖,比普賢菩薩還要早的,那是什麼人?大勢至菩薩。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他老人家早了,久遠劫之前就倡導這個法門,「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講這個法門的殊勝、果德的殊勝。方法很簡單,「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以大勢至菩薩是法界初祖,盡虛空遍法界頭一個提倡淨土法門;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頭一個提倡的,我們稱初祖;慧遠大師是在中國第一個提倡的。
我們在夏蓮居老居士註疏裡面讀到,他給我們說出的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我看到這一句非常喜歡,我完全贊同,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他在《淨修捷要》裡頭講的,《淨修捷要》是最方便的修學方法,總共是三十二拜,對於一般工作繁忙的人來說非常理想,他這個方法是模仿《往生論》裡面所行的方法。事相上來說,佛在大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就是一切的現象是從心想生的。所以菩薩得的這個法門叫「蓮華陀羅尼」,因此菩薩說法之處自自然然就有蓮華出現。我去年在中國,看到廬江打佛七的一卷錄相帶,錄相帶放出來之後,確確實實很明顯的蓮華,大大小小很多朵,華瓣、蓮蓬看得清清楚楚,很多種顏色,錄相裡面看出來的,透明的。大家看了之後,不可思議,這個錄相帶絕對不是人偽造的。現在用科學技術要來造這個形相,那是毫無問題的,可以造得出來的,我們相信不是用一種技術來造來騙人的,不可思議的感應!這些感應顯示出菩薩所入的三昧「自性無染,含果法故」,它因果同時。我們看到這些瑞相,這些瑞相給我們作證,作證轉。這是普賢菩薩入定所依,他是在這個寶座上入定的。
第五『承佛神力』,清涼大師說這一句是「所依因,謂所入深廣,要承力故。」這就是佛力加持,你入的這個定無盡的深廣,他的身分是菩薩,他所入的定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大定。普賢三昧在前面跟諸位介紹過,「一切如來藏身為普賢故」,所以普賢即是三昧,三昧即是普賢。若不得如來加持,沒有辦法入這樣深的大定;沒有這麼深的大定,就沒有這樣深的智慧;沒有深廣的智慧,就不能解決菩薩所問的這些問題。普賢菩薩在這一會要說法、要報告、要答覆大眾的疑問,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內容。總共在這部經上,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問題是三百一十個,前面四十問叫大問。這也教給我們,做出樣子給我們看,世間人講的學問,什麼是學問?能幫助一切眾生解決困難疑問的,那就是學問。一切眾生面臨的疑惑、困苦艱難無量無邊,你有能力幫他解決嗎?說實在話,本身的疑難就多得不得了,自己都沒有辦法解決,怎麼能幫別人解決?
我們在此地看,諸佛如來、菩薩用什麼方式幫助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不是普通眾生。這是大菩薩,大菩薩不見得是他自己的問題,他代別人問的,代九法界眾生問的。他們這些人已經入一真法界,無功用道,那是最高妙的修行方法,還有什麼疑惑?所提的這些疑惑,我們一看都是我們的問題,九界有情的疑惑。菩薩在此地為我們顯示,怎樣才能夠為他們解答?戒定慧三學。換句話說,如何能夠解決我們自己現前的問題,也是戒定慧三學。離開戒定慧三學,就不是佛法。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問題就解決了。我們現在想求智慧,不要戒定,這個慧佛在經上也有說,叫狂慧、叫邪慧,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帶來災難。為什麼?你這個智慧裡面含藏的是迷邪染,它不是覺正淨,我們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就不懂得怎樣學佛;你要知道了,搞清楚、搞明白,你就曉得如何學佛。你會,會學了。
說老實話現在學佛的人很多,真正會的人不多,太少太少了。我們自己回過頭來認真反省一下,我自己會嗎?我自己修行如法嗎?你不反省你不知道,這一反省你就發現,發現在佛法裡面講叫始覺,你開始覺悟了。這個因好,你要繼續保持,不能把它失掉。如何保持?天天反省,天天改過,天天自新,你才有出路。如果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改過,你這一生的學佛是白學了,與你的生死輪迴一點都幫不上忙,李老師常說,「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說得好聽一點,當然也是事實,只是在阿賴耶識種一點善根,除此以外,佛法真正殊勝的功德利益你沒有分。你為什麼沒分?你根本就沒有修,你沒有認真的學習。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還是隨順煩惱習氣,念念之中依舊是貪瞋痴慢做主宰,起心動念還是自私自利、還是損人利己,這怎麼能成就?我們不能不明白這個道理。道理果然清楚明白了,自己要不奮發努力、回頭是岸,這一生空過了。
覺悟的人念念利益眾生,知道利益眾生才是真正的利益自己,自他不二。利益自己,不知道利益眾生,這個人自私自利,決定損害自己,自己的迷執永遠不能破。破迷執唯一的方法、最好的方法,佛菩薩教給我們:一切為眾生,一切為佛法。佛法是純正教人覺悟的大法,在這個世間沒有別的事情,就是弘護正法,把正法做出樣子來給人看。第一個樣子,我們這個身體,這是形象,這就是個樣子,一定要把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這個身體把它做出來,在生活當中表演出來,在工作裡面顯示出來,處事待人接物裡面顯示出來,這就是示現、現相。佛法是活活潑潑的,不在言說,要在行為。修布施度,歡歡喜喜的幫助別人,要把一切眾生看作是諸佛如來、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歡歡喜喜供養,這修布施,決定沒有一絲毫吝嗇。我們正在吃飯的時候,看到別人來了,想想我們的飯菜還有多餘的,立刻就請他來,不要猶豫,沒有什麼考慮的,歡歡喜喜的請他來。
我們如果有能力、有這個財力、有人手,我希望我能夠在此地做到每天晚餐供養低收入的大眾,歡迎他們到我這裡來吃晚餐,我們的晚餐叫溫馨晚宴。請他吃一頓飯,這很平常,這個沒有什麼,最重要的是布施他、供養他的溫馨。我們以純淨純善的心對他,以真誠清淨平等的愛心對他,讓他心裡得到溫暖。這種在精神上的供養、布施,遠遠超過物質。所以財、法、無畏三種布施供養,在此地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有修學的機會,希望大家不要把這個機會放過。常住裡面,你們同學們都要注意到,對人要親切、要有禮,禮節還要多多請教當地的人,他們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我們要隨順他們。把中國的禮搬過來,精神上沒有問題,事相方面可能就有問題。
譬如我前天來,聽到同學們告訴我,今年農曆年的時候,我們這裡也舉行溫馨晚會。中國農曆年,在禮貌上小朋友都送一個紅包,此地不作興,此地的禮俗是歡迎你買一些小禮物送給他,不可以送錢。我們這一點疏忽了,沒有注意到,沒有事先打聽一下此地的風俗習慣。我們這樣做,他們對我們就提出抗議,破壞他們的風俗習慣,那到以後逢年過節,他們也都要送紅包?那你帶出這個,這是一個很不好的樣子。所以每到一個地方,一定要了解當地的習俗,我們好心,做了惡事。我們以餐飲接待他們,這個他們高興歡迎,不能用金錢給他們,不可以送紅包,要懂得規矩。要懂得每一個地方的人情風俗習慣,他們這個地方的傳統道德的概念,一切要尊重別人,不可以隨自己意思去做。
前天我們在大學午餐會上,平師在分發我們的一些小紀念品,這是失禮。因為大家在吃飯,大家在談話當中是討論問題,不是分發禮物的時候。尤其像這種禮物,我們要懂得人家喜不喜歡接受。應該怎麼送法?送給他的團體,他們自己歡喜自己去拿,放在一邊,不必每一個人去送,樣樣要學。孔夫子「入太廟,每事問」,要學著問,那很有道理。我們新到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的禮俗,這裡是多元文化,許許多多的族群,每一個族群禮俗都不一樣,不是學了一樣,在澳洲都可以通用,不是!要跟宗教接觸,澳洲宗教有幾十種,每一個宗教有它每一個宗教的禮節、規矩,都要問。訪問一個地方,就要問那個訪問的單位,這是中國古禮上都講,你要到一個人家去的時候,入門先要「問諱」,他們忌諱什麼我們不能說,這都是屬於禮節。中國外國過去未來,原理原則上都沒有兩樣。人都好禮,不講禮的人你以禮對待他,他也很高興。這些事情不是小事,樣樣都要學,時時刻刻不要忘記了。
佛法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學無止境,不是說活到老學到老,來生還繼續不斷學。你看看成了佛,普賢菩薩還要裝出學的樣子,入定給我們看,豈不是沒有止境!自己沒有成佛之前,自行化他自他兩利;成佛之後,那要處處表演,完全是利他。處處表演,時時表演,義務的表演,表演裡頭沒有名聞利養,義務的!還這麼認真、這麼用心去表演,什麼原因?法爾如是!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沒有理由的。菩薩所作所為,回過頭來對我們來講,我們如果學菩薩的所作所為,這就真正講行菩薩道、學菩薩,一定得諸佛如來的加持。不求加也得加持,何況你還有心去求?如果我們的心行不像佛菩薩,自私自利求佛菩薩保佑我升官發財,我發了一百萬,我供養你一萬,這個跟佛菩薩談條件,拿一點小利去賄賂佛菩薩,你造罪業,「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把佛菩薩當作貪官污吏,行行小賄、送送小禮,我就得大利益了;我發大財,我供養你一點,成什麼話?哪有這種道理!經教裡所說,我們真的要細讀深思,你才能夠明瞭佛菩薩真實的教誨,你才知道怎樣做,才能夠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一般講的所謂是如理如法,我們中國人講合情、合理、合法。凡是純是為眾生、純是為善法,必得眾神保佑;純是為自己,純是自私自利,必定感召得妖魔鬼怪,利害得失總在這一念。
末後這一句『入于三昧』,承佛神力,普賢菩薩入了三昧。清涼大師在這一句註解的是,「正入三昧,心境冥故。」冥是什麼意思?就是寂滅。《仁王經》上講的五忍菩薩,忍就是定,入定淺深有五個等級,最高的是諸佛如來所入的「寂滅忍」;七地、八地、九地這三個位次菩薩所入的定,叫「無生法忍」,那很高了,無生法忍是一切法不生不滅。這個比無生法忍還要高一層、還要深一層,心境寂滅,寂是寂靜,滅是滅念頭,這個境界裡頭真正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我們很難懂,因為我們所意識到的念頭很粗,不知道還有很微細的念頭,我們完全不知道。認為粗念不生,我現在就一念不生了,哪裡知道那個微細的念頭!你完全不知道。
微細到什麼程度?《仁王經》上舉了一個比喻,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這是我們平常講經常常舉這個例子。我們彈指彈得快,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有多少念頭?有二十一萬六千個念頭,你怎麼能覺察?這樣微細的念頭都沒有、都不生了。但是《仁王經》這個說法,我說過是如來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比這個還要微細。我們講這個經前面跟諸位說過,極其微細的念頭都沒有了,這樣才是寂滅忍的境界。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個念頭,不算什麼!從這個地方我們才能體會到我們自己的妄想,所以無明妄想為什麼難斷,你不知道。阿賴耶裡極其微細的念頭,什麼人才能發現?八地菩薩,八地叫不動地,他才能見到阿賴耶識裡的念頭。我們今天知道的念頭是什麼?第六意識的念頭,阿賴耶的念頭我們怎麼會曉得?不是佛說,我們作夢都想不到。普賢菩薩承佛威神的加持,入了大定。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6:25:4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