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三六卷) 2002/3/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636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精進力菩薩偈頌第六首:
【影像無方所,如空無體性,智慧廣大人,了達其平等。】
偈頌裡面都是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唯有真相徹底明瞭的人,才能夠過真正正常的生活。正常的生活是什麼人?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的心正常、念正常、思惟正常、身正常、一切造作正常;換句話說,九法界的眾生都不正常。那個根本原因是什麼?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欠了解、不明瞭,不明之人隨順自己的妄想煩惱習氣造業受報,無量劫來過的生活都不正常。如果我們對於這一方面稍稍有一些認識,這才曉得佛法之可貴,佛菩薩是我們唯一的依靠,這樣才死心塌地向佛學習,永遠不會再離開佛菩薩的教誨。如果沒有這個認知,退墮那是在所不免。
影像,前面講「色形如影像,種種眾相現」,「種種」就是大乘經裡面常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種種眾相現。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人常常說的宇宙生命、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就是此地講的「種種眾相現」。諸位要曉得這個現,「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如果沒有唯識,這個心現的那叫一真法界。識是什麼?識是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就把一真法界變現出無量無邊的法界;而且無量無邊的法界,還不是在一個平面上,它是重疊、是立體的,是非常複雜的。你要問,它為什麼複雜?眾生的妄想太複雜了。不要說許多眾生了,自己一個人也是眾生,我們從早到晚打多少妄想?從正月初一到臘月三十這一年當中,你打多少妄想?每一個妄想變出一個境界,妄想裡面還有妄想;我們的心不夠細密,覺察不出來,這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分別裡面有分別,執著裡頭有執著,這樣就變現出不同維次的空間,我們看到十法界依正莊嚴是這麼來的。佛給我們說真相,依正莊嚴是「夢幻泡影」。
『影像無方所,如空無體性』,說明影像是虛幻的,決定不是真實的。「方所」,「方」是講方向,「所」是講所在,它是不是真的有方向、真的有所在?沒有。《楞嚴經》上講得好,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現相,真相究竟是什麼?佛說得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哪來的方所?所以「方所」是不相應行法。在《百法明門論》裡面,它是屬於二十四個不相應的。所謂不相應行法,用現代的名詞來說,就是抽象的概念,決定沒有事實,它比心法、心所法、色法還要虛妄。這些道理不難懂,佛在經上講得都很多。我們一定要了解事實真相,你再也不會起妄想分別執著了。佛說經真正目的就在此地,要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
「如空無體性」,《般若心經》上說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那個色就是色相,就是影像。包括我們這個身體,包括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如空無體性」。這些事情都擺在我們眼前,實在說我們迷了,六根全迷在六塵境界之中,以為六根是真有,以為六塵境界也是真有。我們從剎那生滅來講,來思惟、來觀察,剎那生滅就是《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生滅那個速度之快,幾乎讓我們誤以為生滅同時。說生就滅了,說滅又生了,生滅確實是同時,所以佛說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怎麼講法?就是佛法常講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為什麼說因果不空?因果裡面顯示出不生不滅,那就是我們把生滅換成因果來講,你就容易懂得。因果相續不空,生滅相續不空;因果轉變不空,生滅也是轉變不空;因果循環不空,生滅也是循環不空,所以說不生不滅。
佛講生滅、講不生不滅都有道理,這裡面有沒有差別?跟諸位說,毫無差別。生滅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生滅。佛所說的話不一不異,異是兩樣,沒有兩樣。這裡頭你要細心去參究,參透了你就見性。什麼叫見性?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就叫做見性。真搞清楚、搞明白,宗門講「萬事畢」,我們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你所修學的一切畢業了,沒有事了,再也不會起一個妄念。換句話說,你還有妄念生滅,你悟這個境界你沒有入,我們常講你是解悟,不是證悟。這個境界很微細,我們學佛不能產生誤會,沒有入自己以為入了,這個也不是妄語,佛家裡面講增上慢。這是誤會,不是別人的誤會,是自己的誤會,沒有入以為入了。這個誤會會起作用,起什麼作用?障礙你悟入,你沒有入以為入了。
譬如我們旅行,到達這個目的地,誤以為中途休息那個地方就是自己的目的地,這就錯了,這是誤會。所以誤會對修行人會產生嚴重的障礙,你把這個中途站誤以為是目的。怎樣能夠覺察到我還沒有入這個境界?你還有妄想,沒有入。你還有分別、執著,你連解悟都沒有,也就是說沒有真正理解;真正理解,解悟,分別、執著沒有了;證悟是妄想沒有了,再不會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會起心動念,為什麼?根塵「如空無體性」,他起這種念頭了。六祖惠能大師有這個境界,他在《壇經》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不是入這個境界,這兩句話講不出來的。我們從這個地方要能體會得到,要能夠理解。
下面這兩句話說得好,『智慧廣大人,了達其平等』,你們諸位想想,這個「其」就是講的「種種眾相現」,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平等的。智慧廣大的人,這是什麼人?這個人是諸佛如來、是法身菩薩。九法界眾生不行,還做不到,法身菩薩他們的境界真的平等了。這個真平等,我們凡夫也可以修,叫大心凡夫,《華嚴經》上的當機者。《華嚴》是法身大士當機的,凡夫裡頭有沒有?有!凡夫裡面有一種叫大心凡夫,這個大心是中國人常講「量大福大」,與華嚴境界相應,他能學。為什麼他能學?他能信、他能解。能信能解,所欠的就是入,他學了如果能夠落實,就契入,這是「智慧廣大人」。「了達其平等」,他明瞭、他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平等的。你說哪個法比哪個法高,這都是妄想、都是分別、都是執著。哪個法是真、哪個法是假?哪個法是邪、哪個法是正?全都是妄想分別執著,平等法裡頭一念不生。
在這個狀況之下,沒有悟的人我們講六道凡夫、九法界眾生,他們的生活是識心作主,這個識心就是煩惱習氣。煩惱習氣當家作主,它不是真性,它是習性。習性裡面,有真假、有邪正、有是非、有善惡。一切法全是相對的,現代科學家講相對論,相對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生出來的;離妄想分別執著,連「絕對」都沒有,哪來的相對?那才叫真平等。現在問題來了,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示現在九法界,怎樣來處理衝突的問題?什麼衝突?平等與不平等的衝突。昆士蘭大學現在建立一個中心,專門來研究這個問題:怎樣消弭衝突、促進和平?這個命題《華嚴經》上處處都有答案,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他們已經入了這個境界。示現在九法界,九法界裡頭不平等,有真有妄,有是有非,他怎麼處理?在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智慧廣大人」,能體會到他們的真實智慧、善巧方便。不但從理論上我們去體會他,還要從事實裡面去觀察,事實就是從他種種示現。
我們在經典裡面觀察佛陀怎樣處理這些事務、菩薩如何處理這些事務,我們就開智慧了。我們學佛菩薩學得不像,那是什麼原因?我們學他的跡象、學他那個樣子,沒有具足他的精神,所以怎麼學也學不像;這個精神就是經上講的智慧、德能。我們不具足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所以從外表上這個樣子來學,縱然學得很像,不能產生跟經典上所說同樣的效果,於是我們就產生懷疑,「佛說的不靈」;在佛法裡面講,生起這個疑心是很重的罪過。大乘經上講,「疑為菩薩最嚴重的障礙」,他懷疑。這些事自古以來很多,不是少數人,我們自己如果不能夠深入經藏,不能夠透徹了解,我們自己也會懷疑,「為什麼我依教奉行,我得不到經上所講的這殊勝的果報?」這個地方你一定要反省,你一定要仔細的去觀察,我外表做得跟佛一樣,裡面不一樣;或者是我只有解悟,我沒有證悟,實在講沒有入佛境界。真正入佛境界的人,心地清淨,決定不染。什麼叫不染?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還會起心動念、你還生貪瞋痴慢,染了。從這個地方勘驗自己的功夫,測驗自己,自己是不是真的入境界?果然真入,《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這個花花世界能不能接觸?能接觸。接觸怎麼樣?決定不起貪瞋痴這個念頭,換句話說,順境裡面決定不生貪念,逆境裡面決定不生瞋恚,你的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那就對了,那就沒有障礙,你就曉得你已經入境界了。這個境界《華嚴經》上還有個別名,叫「不思議解脫境界」,也叫做一真法界,也叫做極樂世界,名稱很多,是一樁事情、一個境界。我們修行,修行歷事練心,善財童子歷事練心。現在可不可以練?現在不能練,現在一練就退轉,就墮落了。什麼時候練?解悟之後。解悟之後,於歷事練心還差一截。解悟之後,這個意思咱們得說清楚,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這是解悟;能不能歷事練心?還不能。歷事練心到什麼時候?再往上提升一層,「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歷事練心,「事事無礙」,你已經是法身菩薩。《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給我們做榜樣,善財童子沒有到這個境界,不能離開老師,他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達到這個境界,文殊菩薩勸他去參學,不要再在他身邊。參學成就後得智,在老師會下成就的是根本智,著重在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掉的時候,根本智現前。
根本智是什麼?《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諸位要知道,根本智是無知。我們天天在求知,這個事情很麻煩,怎麼說麻煩?佛在《楞嚴經》上講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我們怎麼知道這些道理?古人教學、求學,真的是如法,今人教學、學習不如法,所以學多少年都不能開悟。為什麼?方法錯了。古人修學那個方法,為什麼說不錯?古人方法特別是禪宗用的那個手段,不准你有知見,換句話說,決定不許你有妄想,要把你妄想打掉。種種手段一個目的:逼到你一念不生。禪堂裡面,那個堂主都是開悟的人,沒有開悟不能當堂主。禪堂裡面坐香,堂主拿著香板供養大眾,你起妄念打你,打妄念;不起妄念也打你,打無明。禪堂裡頭哪一個沒有挨過香板的?起心動念打你,不起心動念也打你,他都有道理,你沒覺悟。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裡講得好,他老人家講「有解無行,增長邪見」,你天天在研究教理,在讀經、在研究、在講經,你沒有落實,你做不到,肯定增長邪見,自以為是;「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這是教下大德所說的,對一般中下根性的人講,要解行相應,你才有入處;解行不相應,你學一百年,你也不得其門而入。古時候那些老師們,對學生嚴格的督促,學生能接受,現在師道沒有了,學生也沒有了。你們去讀《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你就明瞭,佛在這個經上講作老師的要具備哪些條件?作學生的要具備哪些條件?你拿來一對比,現在這個社會真的是古人所講的,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怎麼能契入?現在社會真的有大災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師不師,學生不像學生,你說有什麼法子?所以我們同學有緣能在一起,我常常勸勉大家,我們生在這一個時代,總算是有善根、有福德,緣分也不錯,得人身、聞佛法。佛法裡面你能聞到正法,不容易!應當珍惜這希有難得的緣分,要放下身心世界。
放下身是什麼意思?身不貪圖五欲的享受;放下心,心是妄想習氣,隨順佛陀教誨;世界是講外緣,不要被外面境界誘惑。祖師大德常常叮嚀「放下身心世界」,我們也聽得耳熟,怎麼放下不知道!眼貪色,耳貪聲,鼻貪嗅,舌貪味,「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我們六根貪染六塵境界,頭一個要放下的,貪要放下。瞋要放下,瞋是什麼?討厭的,眼遇到不喜歡的色,就生瞋恚、厭惡;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這兩個極端統統都要放下。愚痴是對於根、境,就是六塵境界,不了解它的真相,痴當然就迷,痴迷。六道凡夫都是這樣的,只是輕重差別。四聖法界並沒有脫離,但是他們決定輕,不像六道凡夫這麼嚴重,嚴重造罪業。
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對自己的修行,自己究竟到什麼樣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斷要把自己向上提升,永無止境的提升,你就對了。大乘經上常講,從初發心到無上道、到如來的果地,不斷向上提升,這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經上常講無量劫、三大阿僧祇劫。所以決定不能得少為足,決定不能有貢高我慢、自以為是,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這個念頭一起,立刻就往下墜落。諸佛如來六根對六塵境界,永遠住在清淨平等。為什麼?因為根塵無一不是真性,「唯心所現」,那個心是自性、是真性。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性在哪裡?性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性是體,體它會現相,現的什麼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它現的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性空寂,「如空無體性」,體性如空。能現的體性既然是空寂,所現的一切相、依正莊嚴,怎麼不是空寂的?六百卷《大般若》給我們說的什麼?實在講起來只說三句話,十法界依正莊嚴「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這三句話你懂不懂?你如果懂了,恭喜你,你是法身菩薩。真懂得之後,肯定你一念不生,你根塵相接觸的時候,決定沒有妄想。沒有妄想,你現的是清淨平等覺。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是清淨平等覺,就是六祖對五祖講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不生煩惱。不生煩惱就是他六根對六塵境界不生妄想分別執著,生什麼?生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智慧,我們今天在前面又加了兩條,「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統統都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六祖在《壇經》裡面所講的。我們是不是?不是!為什麼不是?這就是我們修學的關鍵,為什麼不是?這「為什麼不是」就是我們現前的病根。
今天昆大有一位教授想研究經教,問我從哪裡入門?我介紹他《大方廣佛華嚴經》。他是高級知識分子,仔細觀察,確實他有善根福德因緣。緣成熟了,弘一大師介紹《華嚴經》,方東美先生也介紹《華嚴經》。我們今天這《華嚴經》已經講了一千多個小時,從這入門是正確的。
諸位同學,剛才講到我勸導這些教授們學佛從《華嚴》學起,在過去弘一大師是這樣勸導這些高等的知識分子,方東美先生也是這樣勸導知識分子。他們這個說法不是沒有道理,《華嚴》是不思議解脫境界,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特別是受過高等的人文教育,而不是學科技的,他對於德行、學問有相當的修養,從這個經入門是好。為什麼?《華嚴》正如方東美先生所說,它是佛法的概論,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概要。古大德稱這部書叫做「根本法輪」,其餘的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總的介紹那就是這部經。可是佛在戒經上又給我們說:「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我們這樣介紹的話,跟佛這個話是不是有衝突?給諸位說,沒有衝突;我們是介紹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認識佛法、了解佛法、歡喜讚歎佛法,他不是佛弟子。如果他要真正修學,還是要從基本行門學起。基本是什麼?淨業三福,要從三福、三學、戒定慧學起。為什麼不直接用這些方法來教他們?不契機。如果直接用這個方法教他們,有些人認為是老生常談,這些東西我學它幹什麼?所以介紹佛法這有大學問在,你要懂得觀機。
機有種種,不僅是含糊籠統講的上中下三根,佛說上中下三根,這是方便說。上等裡面又有上中下,中根裡頭又有上中下,下根裡頭還有上中下,這就變成九品;九品每一品裡頭還是有上中下,你才曉得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我們對哪一種人,介紹哪一個法門、哪一部經典,務必要契機,他才能生歡喜心。但是西方人要學佛法,我們曉得大乘經保存在今天,最完整的是漢文漢譯的,其次是藏譯的,梵文原本喪失了、沒有了。你要想學大乘佛法,漢文就比什麼都重要。要直接讀漢文,從漢文再翻譯成其他的文字,太難太難了!你們有一些同學聽我講《華嚴經》,聽了兩三年,你應該明白每一字每一句裡頭含的意思太多,太深太廣了,怎麼能翻得出來?中國古時候譯經的大德,可以說這是中國人有福,祖宗有德,感應這些翻經的法師都是證果的人。從前李老師常跟我們講,參與翻經的至少都是三果以上的。我們不要說以上,就單單以三果來講,三果的聖人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所以他的見解正確,他沒有邪見。三界八十一品思惑也斷得差不多,這樣的人參與譯經,現在到哪裡找?
煩惱斷盡,智慧就生;煩惱不盡,這個經的意思擺在你面前,你看不出來。如果單單翻文字,那沒有不錯誤的,古德常講「依文解義,三世佛怨」。佛法裡面的難處,難在什麼?意在言外。李老師以前教導我們,你必須要懂得弦外之音,你才能夠得到佛法真實利益,你才能得法喜,才能得法樂。你要不懂得弦外之音,也就是你不懂得文字外面的意思,這個味道你怎麼能嘗得到?這怎麼能翻得出來?這是中國人得天獨厚,老祖宗給我們發明的這方塊的文字,文字是語言的符號,這個符號是充滿了智慧。翻經的時候,中國固有的這個文字還不夠用,又新造了不少。新造的字,都離不開古時候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我們講的「六書」,六個原則。很難翻,不要說是翻成外國文,你們不妨自己試試看,你們把文言文翻成白話文,你翻翻看。
台灣這些年做得不少,國語日報《古今文選》,那是翻的古文,不是長篇,是短篇的。你們把翻譯的白話文跟它的原文仔細去對比,你就曉得,味道不一樣!所以今天要能深入大乘,一定要學中文的古文,我們一般稱漢文。這不是簡體字、繁體字,要學文言文。文言文的修學沒有別的,一定要背誦古文。從前李老師教導我們,我在台中住了十年,聽李老師講了一部《古文觀止》。他一個星期講一次,大概用了八年的時間,《古文觀止》講圓滿。講的時候並沒有按照秩序,選講的,八年以後全部都選完了。老師教導我們要熟讀、要深解,能熟讀深解五十篇,《大藏經》跟《四庫全書》的鑰匙就拿到了,你有能力讀文言文。如果能夠熟背、能夠深解一百篇文言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現在我們沒地方學,可是自己如果要發憤努力,這個事情不難。為什麼?國語日報的《古今文選》裡面,選《古文觀止》裡面的東西在一百篇以上,不在以下,而且它注音注得很好,註解也註得好。你自己真正肯用功,一個禮拜學一篇,花一年的時間、兩年的時間把這個基礎打好。我們道場書架上這些書,你在文字上障礙就沒有了。你能讀誦,你能欣賞。
這麼多希有難得的典籍,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沒有能力閱讀,你說多可惜!我們的圖書並不多,《大藏經》只有十種不同版本的,這裡面有一套完整的《四庫全書》、完整的《薈要》,不是擺在這裡好看的,是供養諸位同學的。你們不好好的在文言文上奠定基礎,這些供養你們絲毫都嘗不到,不用功怎麼行?加倍的發憤努力,夜以繼日,白天時間不夠用,晚上還得拼命趕。我們同學當中能有二、三人有這個成就,那就是我們整個學院的成就,將來你們可以開班教學。這些典籍都是古聖先賢智慧經驗的結晶,是全人類智慧的寶藏,我們要認識,我們要明瞭。
如何能夠深解義趣?世法跟佛法原理原則是共同的,是沒有差異的,開智慧。智慧開了,古德常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果然你大開圓解了,無論你講什麼,都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你才恍然大悟,你才真正懂得無有一法不是大華嚴!這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真的入佛境界。修行還是要依規矩來修,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斷無明煩惱,破我執、破法執,智慧現前了,世出世法都沒有障礙了。你們同學,現在這個年齡發憤努力來得及。第七首:
【佛身不可取,無生無起作,應物普現前,平等如虛空。】
前面我舉出總結《大般若》的教誨,這個地方跟《大般若經》上講的無二無別。『佛身不可取』,有沒有身?有身。「不可取」的意思就是不可得,如果你有一個得的念頭,你就錯了。為什麼?有得一定有一個失誤,你才能得到。佛身是無所有、畢竟空,你怎麼可以得到?這個取跟十二因緣裡頭「愛取有」那個取是一個意思,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要希求得到。佛對初學方便講,你修行將來會證果,你會得道;到高級的佛法給你講真話,你是不是得道?是得道了,得道無所得。大乘經上佛常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那你是真的得到了,得到什麼?圓滿的覺悟。圓滿的覺悟叫菩提,大乘經上稱大菩提,大菩提是圓滿的覺悟;也叫覺性,圓滿覺悟就是自性,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確確實實不可取!我們要是知道一切法不可取,你六道輪迴就超越了。緣覺的成就比阿羅漢高,阿羅漢是修四諦成就的,緣覺是修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真正能修的只有三條:愛、取、有。你知道一切諸法不可取,把取捨(取捨就是得失)這個念頭斷掉了,證辟支佛果。「佛身不可取」,我們這個身可不可取?我身、佛身沒有差別,一個道理!
佛的身,為什麼不可取?『無生無起作』。我們就《楞嚴經》上所講的,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在九法界,像釋迦牟尼佛這三千年前示現八相成道,在我們這個世間、在北印度,「無生無起作」。法身無生無起作,給諸位說,報身也是無生無起作;無量無邊的應化身,我們在《梵網經》裡面讀到「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應化身也是無生無起作。我們再回過頭來要問,我這個身有沒有生?有沒有起作?跟諸位說,也沒有生,也沒有起作。那我這個身從哪來的?老實給你講,業報來的。業力使我們受這個身,雖受這個身,這個身還是無生無起作。為什麼?這個身是「夢幻泡影」。佛身、生身無二無別,都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給你講真相,只是佛菩薩現的身是願力,我們是業力,現身的這個因不相同。相,相的理沒有兩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
凡夫貪戀這個身體,他不了解事實真相,換句話說,他也不懂得養生之道。真正養生之道,那是儒家所說的:「極高明而道中庸」。儒家這一句話說得好,佛法亦復如是。佛法不講中庸,講中道,真的是極高明而行中道。中道,大乘法裡面還加一個「第一義」,其實第一義那就是極高明。所以我們要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我們的身相。你真正了解事實真相,對於這個相、所有一切相分,都沒有得失的念頭。我常常勸勉同學,對於一切人事物,我說得淺顯,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決定沒有佔有的念頭;因為你有控制的念頭、有佔有的念頭,都是屬於「取」,都是屬於「得」,你錯了。取、得是不相應行法,你為什麼會有這妄想分別執著?是因為你不懂得這一切現相是「無生無起作」。
無生無起作何以又會現相?下面一句話出來了,『應物普現前』,那個物,他不說人。如果說人,十法界裡只有人道,不能包括其他道;說物,物包括人。物,那在九法界裡面講菩薩、緣覺、聲聞、諸天、修羅、人、鬼、畜生、地獄,用一個「物」全都包括;如果講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包括在裡頭。這些物有感,佛就有應。佛身是怎麼現前的?感應現前的。何以感應能現前?這是一般人很不容易體會,佛就方便說,這是願力現相。我們九法界眾生這個依正莊嚴,是業力的現相,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但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示現在九法界,他是「唯心所現」,沒有「唯識所變」,這一點不一樣,我們叫他乘願再來,他們已經轉識成智;換句話說,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做主,完全是智慧。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是這樣現身的。「應物普現前」,眾生有感,佛有應。「普」這個字用得好,清淨平等!雖然現前現相,為眾生表演、為眾生說法,永遠是清淨平等覺,一絲毫都不染著,「普」這一個字。
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這凡夫,凡夫麻煩在哪裡?離不開妄想分別執著,麻煩在這裡。一天到晚是妄念紛飛,貪瞋痴慢煩惱習氣剎那都不停,所以感得的身心世界是業報。諸位仔細去體會、去觀察,我們跟佛菩薩不同的地方究竟在哪裡?總在用心不同。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能真正體會到古來祖師大德教學人,為什麼常常講「從根本修」,會修的人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根本是心,我們要用真心,不要再用妄心。九法界眾生是用妄心,六道凡夫像我們現在,差不多用的是極其嚴重錯誤的妄心。極其嚴重錯誤的妄心是什麼?貪、瞋、痴、慢、疑、惡見,《百法明門論》裡面講的六個根本煩惱,我們今天用的是這個心。疑是對聖教懷疑,對佛菩薩懷疑,對善知識懷疑,那怎麼能成就?這是對人;對善事懷疑,對真理懷疑,麻煩大了!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回頭?古德常說回頭是岸,什麼時候你能回頭?回頭從哪裡回?就是從根本煩惱回過頭來。回頭決定就依六波羅蜜,我常講的隨順佛陀教誨。佛陀的教誨落實在生活裡面是四攝六度,這樣一來,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雖然跟凡夫大眾在一起,你有能力和光同塵,在染而不染,你有這個能力。跟一些貪瞋痴慢的人一起生活,自己心地清淨,沒有絲毫貪瞋痴慢,就是不染;跟這些染污眾生在一起是在染,在染自己要不染,念念都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用心不一樣!覺心可以隨順不覺,這是菩薩;妄心要隨順覺,那叫學佛。我們凡夫真正學佛,我的妄心要隨順覺心,具體講是隨順經教,經教是佛陀的教誨,你是真的學佛,確確實實轉境界。佛家叫轉境界,儒家講變化氣質,儒跟佛名詞用的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是一樁事情,就看我們有沒有轉變。轉凡心為佛心,就是轉妄心為真心。真心是什麼樣子?我講得很簡單,真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真心就是這個樣子。妄心跟這個完全相反,妄心是虛偽的,不是真誠的,我們常講虛情假意;妄心是染污的,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是染污;妄心是高下的,它不是平等的,不是貢高我慢就是自卑;妄心是迷惑的,不是正覺;妄心是自私自利,不是大慈大悲。
回頭,到底從哪裡回頭?要懂!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怎麼修法?也要懂。我們怎麼學習?開頭學習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念念要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從這裡下手,最初方便!決定不能夠想利益自己。我們多少學佛同修,我看到了,他也很認真、也很努力、也很精進,為什麼境界轉不過來?為什麼功夫不得力?就是念佛,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原因在哪裡?原因在你這個念頭沒轉過來,起心動念還是為自私自利。這樣念佛,那真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情執太重,也就是講煩惱習氣太重,與性德完全違背,一分都不相應,哪能有成就?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真搞明白了,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變了。《無量壽經》上佛講的,教給我們修行的基本原則:善護三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就做到了,不要勉強。「善護身業,不犯律儀」,這一句話意思深廣,你這個身的形象,決定是給社會所有一切大眾做最好的榜樣。「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你真的在行菩薩道,你真的是在度眾生。度眾生才是真正度自己,念念都為自己,你不利於眾生,你也害了你自己,你自己的煩惱習氣斷不了。
我們想想自己有沒有這個習氣?習氣很重很重!這是我們修行,不要說證果,修行得有一點悟處都成了障礙;你要沒有障礙,你肯定有悟處。所以有小悟、有大悟,你常常有悟處,積小悟成大悟,積大悟成大徹大悟。為什麼我們今天小悟都沒有?那個心不清淨到極處,自私自利的念頭、貪瞋痴慢的念頭太嚴重,佛法怎麼薰修都不能夠醒悟過來,你才曉得這個病的嚴重性。有人想學的,那是真的想學不是假的,他就學不成功,什麼原因?煩惱習氣不肯放下,不能成就。真正要成就的人,還是古人一句老話:「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不放下,你這一生別想成就;你要想成就,你非放下不可。這不是假話,這是真話。放下之後,你就能悟,你就能入。悟入之後,那看緣分,如果與這個世間眾生有緣,放下之後提起;提起不是恢復自己的原形,提起是度眾生,為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為什麼?要度眾生不能離開形相,不能離開形相就不能離開物質,我們世間講的福報。諸佛菩薩的福報絕對不是自己享的,是給一切眾生享的。
我們從這個地方明白了,如果你放不下,不但是智沒有,福也沒有,福慧都沒有。就跟《般若經》上所說的,根本智是「般若無知」,起作用「無所不知」,你們想想這兩句話的味道!一切都放下的時候,盡虛空遍法界你統統得到了,你得到的是大圓滿。你怎麼得到的?你恢復了自性。你自性本具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統統得到了;你要是不肯放下,那是障礙,就這麼一個事情。所以要學佛『平等如虛空』,這是什麼?這是提起也「平等如虛空」,為什麼知道他提起?「應物普現前」。以福慧、以無量善巧方便幫助一切眾生,他的心是平等的,跟虛空一樣平等,虛空沒有差別。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6:25:2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