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628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二八卷)  2002/2/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628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無盡光菩薩偈頌第三首:

  【一一微塵內,光明悉充滿,普見十方土,種種各差別。】

  向下第三、第四、第五這三首偈頌,一共有十二句,說明「光照無遺」。這裡面含義很深、境界很廣,我們要知道怎樣來學習。在這首偈裡面,一開端跟我們說的是「事事無礙的境界」。微塵,是依報最小的。近代科學向兩個極端發展,一個向無窮大,研究太空物理;一個是向最小的量子力學,這就是此地講的『一一微塵內』。佛家講微塵,現在科學家講的是原子、電子、基本粒子,他們雖然研究這些,這是屬於物理,沒有在微塵裡面發現有不思議的佛境界,這是他們沒有方法發現。前面佛說過了,要「慧眼」你才能見。

  《金剛經》上說佛有五種眼,佛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一般大乘教裡面講「慧眼」阿羅漢才有,「法眼」是菩薩有的。從這些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得到,什麼叫「慧眼」?見思煩惱斷盡,這個時候智慧開了。阿羅漢所證得的在佛法稱為「正覺」,菩薩證得的是「正等正覺」,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經上的一句術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佛法修學的三個階段,我常常用它來形容,這是三種學位的成就。

  你要是證得「正覺」,你在佛門裡面就拿到阿羅漢的學位,在佛法修學算是有成就了;證得「正等正覺」,你就拿到菩薩的學位;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你就拿到最高的學位「佛陀」。佛陀、菩薩、阿羅漢是佛法修學的三個學位名稱,我們要認識清楚,就像現在學校裡面的博士、碩士、學士。如果沒有拿到阿羅漢的學位,你在佛法的修學沒有得到地位,像你讀書沒有學位,這個學位基本的條件是要斷見思煩惱;菩薩的學位是要斷塵沙煩惱;最高的學位是要斷無明煩惱,這是根本無明。

  在《華嚴經》上我們所看到的菩薩,乃至於天眾、神眾,那是以天、神這個身分出現,實際上都是法身菩薩,都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換句話說,他們是高級的正等正覺,不是普通菩薩,是經上稱的「菩薩摩訶薩」!天台大師判釋迦牟尼佛這一代時教為「藏、通、別、圓」,天台四教。「藏教」是屬於小乘。「通教」是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別教」是不通小乘的,別教初地菩薩等於「圓教」初住菩薩。由此可知,別教三賢位的菩薩還是屬於正覺,別教地上菩薩才是正等正覺。

  從前面教義裡面來觀察,什麼人能夠看到微塵裡面有不思議境界?阿羅漢以上能發現。現在科學家發現到原子、電子、基本粒子,能發現到這些東西,發現到一顆原子就像一個太陽系一樣,當中有個原子核,有許多電子圍繞著它轉,很像太陽系,小型的太陽系;沒有能觀察到那裡面是大千世界,這樁事情科學家就很難藉著科學儀器來觀察,不容易,看不到的,這個要用慧眼。科學的成就我們也很讚歎,但是科學的方向跟佛法的方向迥然不同。佛法是用甚深禪定,所以斷見思煩惱,不是用機械的方式,是用禪定的功夫。

  《楞嚴經》裡面講的「淨極光通達」,要淨到極處,這個極處還有淺深不同,我們一般講定功到極處了,阿羅漢的定可以這樣說。為什麼?超越世間了。世間,我們知道四禪天、四空天是用禪定功夫證得的,沒有禪定功夫你生不到四禪天、生不到四空天。佛經裡面講的四禪八定,沒有超越六道。比這個定更深一等的,《楞嚴經》裡面稱為九次第定,到第九個階段,我們可以說甚深了,超越六道輪迴,這個時候才得慧眼。慧眼在我們一般大乘佛法裡面講,阿羅漢能夠見到微塵。微塵裡面有不思議的境界,阿羅漢有沒有見到?沒有見到。他見到微塵,就像現在科學家一樣發現到基本粒子,基本粒子裡頭還有些什麼東西,科學家也沒有見到,同樣的道理,阿羅漢也沒有辦法見到。一般大乘法裡面我們仔細去觀察,見到這個境界總是八地以上,才能夠看得清楚微塵裡面有世界,像現在科學家發現基本粒子裡頭有世界,說明這個世界是重重無盡重疊的,不是單純的。

  我們用電視來作比喻,美國的電視頻道有一百多個頻道,比新加坡這個地方多得太多了。一百多個頻道總在一個螢光幕畫面上,我們按哪個頻道,哪個頻道的畫面出現,在這個地方你一定要懂得,這一百多個頻道是重疊的,都在這一個畫面,重疊的;一個現,其他的隱沒不現而已。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宇宙,器世間、有情世間、智正覺世間,重複的層次是無盡的,不可思議的境界。

  從《華嚴》這裡,如果我們能信得過,佛決定沒有妄語。《金剛經》上世尊告訴我們:「如來是真語者」,絕對沒有妄語!「實語者」,實的對面是虛,決定不會說虛假的話。「如語者」,完全講的是事實真相,這個事實是什麼樣子,佛就照這樣說,不會加一點點,也不會減少一點點,這叫如語。我們今天讀《華嚴經》這些經文,你要一定想到「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我們要相信!

  佛法最殊勝的地方,佛說出這個境界,說出這個事實真相,教我們求證,這是高明到極處了。我們依照佛教導我們的方法,我們將來自己證得八地菩薩的地位,「這《華嚴經》講的我統統都看到了,微塵裡面確實有世界,而且這個世界重重無盡的」,那佛講的話就完全是真的,絕對不是虛幻的!很遺憾,這個世界上科學家沒有念《華嚴經》,他們很聰明有智慧,如果真正讀到《華嚴》,我相信科技一定還大幅度的往上提升,這是肯定的道理。

  『光明悉充滿』,「光明」是前面所說的佛身放光明,「佛身」是法身,毘盧遮那如來。佛的光明充滿一一微塵,一一微塵裡面顯示出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諸佛菩薩在其中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普見十方土,種種各差別』,「種種各差別」是講的現相,性沒有差別,相有差別,性是能現,相是所現。相為什麼有差別?差別是從唯識所變。識是什麼東西?識就是經上所講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細心去體會,細心去觀察,不要觀察外面,觀察自己,你看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多不多。

  佛法的修學,同學們特別要注意,佛法叫「內學」。內是什麼意思?內是觀察自己,你才能成就,決不能夠觀察外面;你要去觀察外面,在佛法講你是外道,學佛學成外道了。什麼是外道?心外求法,稱為外道。佛法叫「內學」。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他怎麼成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是外,最重要的是照顧自己,這才能成就。外面是一面鏡子,鏡子是照自己的,不是照別人的,這裡頭含義很深,絲毫都不能錯。古往今來的修行人多,成就的人不多,為什麼成就?向內照成就了,向外照就錯誤了。

  《楞嚴經》裡面「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菩薩講他自己怎麼修行證果的,他用的是耳根,「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你想想看這味道。他耳朵不向外面去溜,他往裡面,接觸外面的聲音往裡頭回光返照,人家用這種功夫證得等覺的果位。我們凡夫的毛病錯了,眼往外面色相溜,耳往一些音聲上溜,都是對外,他不會回頭。菩薩們厲害,他見色,見了之後他能回光返照,一返照就見到「色」性;耳一回頭就見到「聞」性。那個性是「自性」,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所以回頭就見到,不回頭你著相了。「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相,叫六塵,你著了六塵的相,回過頭來就見到六塵的性,宗門裡頭明心見性是這麼一回事情。

  「著相」決定起妄想分別執著;「見性」,妄想分別執著就沒有了。「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大乘法用的方法巧妙,不但能斷煩惱,它能夠快速的斷煩惱。我們學佛要在這些地方下功夫。在哪裡修行?佛經上常常講的道場。道場我講得很多,一切時一切處只要你會用功就是道場。道場不是建築很莊嚴的佛殿,不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一切建築,石窟裡頭、大樹之下、草原之上,佛在那裡一坐,大眾圍繞就講經說法,那就是道場。現在交通方便,許多同修到印度去朝拜釋迦牟尼佛一些遺跡,你都能看到。靈鷲山沒有莊嚴的寺院建築,我們看到石洞。所以要懂得「道場」兩個字真正的意義。《維摩經》上,維摩居士講「直心是道場」,說得多麼簡單、多麼究竟。換句話說,你起心動念與法性相應、與性德相應就是道場。如果與法性、與性德不相應,就是坐在寺院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塑像面前也不是道場。

  經上講的『種種各差別』,是唯識所變。我們特別要記住無量無邊的差別是相、是作用,作用跟現相是有差別的。「體性」沒有差別,體性是真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微塵裡面怎麼可能現無量無邊的世界?微塵是「性」現的,世界也是自性現的。《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那個心就是心性、真如本性。性沒有大小,性沒有內外,性沒有來去,性沒有常斷,《中觀論》上講的「不常不斷,不一不異」。所以這個境界佛形容得妙,「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叫「大不思議解脫經」,《維摩經》是「小不思議解脫經」,都是跟我們講宇宙人生真相。

  明瞭真相之後,教我們過正常生活,正常生活是佛菩薩的生活。由此可知,六道凡夫過的生活不正常,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藏教的佛、通教的佛」,他們所過的生活接近佛,跟佛差不多、相似,還不是佛的生活。《華嚴經》上這些菩薩們,他們過的是如來的生活,得大自在、大解脫,證得自性裡面三個圓滿:智慧圓滿、能力圓滿、相好圓滿,這三個圓滿合起來稱為「大圓滿」。諸位知道密宗有大圓滿,顯教裡頭還是有大圓滿!佛教任何一個宗派裡頭都有大圓滿,不僅是密宗,說的名詞不一樣。譬如在淨土宗,淨土宗講「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密宗裡面講的「大圓滿」;就是禪宗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天台、華嚴所講的「大開圓解」,說的名詞不一樣,那個境界是相同的。第四首:

  【十方諸剎海,種種無量剎,悉平坦清淨,帝青寶所成。】

  『十方諸剎海』,「剎」是佛的教化區,也就是一尊佛所教化的範圍,我們稱為「佛國土」,佛的教區。這個教區很大,一般大乘經上講的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佛剎。實際上成了佛也有不相同的地方,諸位要曉得「佛佛道同」,這是沒有話說的,他的道的確是同,福報不同,跟眾生的緣分不同,這個與那個道沒有關係,我們要懂得。譬如我們讀書,我們兩個同學同樣讀一個科系,兩個人一起念大學、念碩士、念博士,兩個人都拿到博士學位,「道同」。將來在社會上的工作,各人各人福報不相同,各人各人的緣分不相同,這個道理要懂,諸佛如來亦復如是。最明顯的,我們學佛同修們非常熟知的,你看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道同不同?當然同,佛佛道同。可是這兩尊佛好像都是博士學位,他們的教區不一樣;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小,阿彌陀佛的教區大;釋迦牟尼佛的法緣少,阿彌陀佛的法緣多,這是事。記住!事上不同,理同;相上不同,性同。

  那我們要問:「性跟理同,何以事相不同?」事相是屬於因果。因果,這每個人過去生中,生生世世跟眾生結緣不一樣!有很多人把這樁事情疏忽掉了,他跟大眾結的緣就少。演培老法師是我的老朋友,大我十歲,往生有四、五年了。早年我到新加坡,他接待我,我很感激他,他知道我來了,到機場去迎接我,那是個講經的法師。我記得有一年我到這邊來講經,他請我在靈芝齋吃飯。吃飯之間他問我,他說:「淨空法師,你知道我今天為什麼請你吃飯?」我說:「不知道!你老人家怎麼今天想到請我吃飯?」他說:「我今天有樁事情要向你請教。」我說:「不敢當。」畢竟他是我前面一輩的老法師,我們是後學。他說:「你的法緣很好,你得教教我。」我到處跟人結法緣,所以法緣好,他在這方面疏忽了。他是一個研究教、做學問的人,著作非常豐富,《諦觀全集》幾十冊之多。精神都用在研究佛經的教理,與廣大眾生結緣這個事情他疏忽了,沒有留意到,所以法緣不一樣。

  那一天談話我就向他介紹,我一生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緣結到全世界。我說:「我每年贈送全世界的經書法物,近代有錄相帶、錄影帶、光碟,數量非常可觀,有上千萬冊。贈送《大藏經》兩千多套,贈送全世界,還包括好的書,好的書我買來跟大家結緣。大部頭的《四庫薈要》,台灣世界書局出版的,一套賣五十萬,那時候台幣價值高,五十萬台幣值兩萬美金,我買了三十三套,贈送中國每一個省、特別市、自治區,一個單位我選擇一所大學贈送他們。我在中國一百多所學校設獎學金,結緣!所有一切書籍都是沒有版權的,歡迎大家翻印流通。我到一個地方去講經,人還沒有到結緣的這些法物都到了,重量是以噸來計算的。你不結緣你的法緣從哪兒來?」演培法師聽了之後就愣住了。

  我說:「你老人家的書我不敢印。」他問為什麼?「你後頭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我們學佛的人最重要是守法,絕不做犯法的事情。」他愣住了,他的書都有版權;你有版權,你的面小,你的影響不大。我們一生沒有版權,你看我們這麼多的典籍、出版物,沒有一樣是買賣的,全部是贈送,愈送愈多。你說錢從哪裡來的?我不知道,我沒有見過錢,我也沒有摸過錢,自自然然有許多人來找:「法師!我們要印這個書。」我說:好!要我給他寫書名,行!三寶威神加持。

  我們是宣揚佛法,幫助人覺悟;世出世間第一等好事就是幫助人覺悟、幫助人回頭。人家有苦難、遭難了,我們去救濟他,送一些食物、送一些衣服、送醫藥,當然我們要做,這不是我們主要做的。主要做的是要教他,要把他喚醒,要教他覺悟,要幫助他有智慧、有能力,這才叫真正救度眾生。一個人如果一生靠救濟過生活,他的生活很苦,他怎麼發得了財?你要怎麼教他?教他生財之道,教他獨立經營,這就對了,佛是這樣教導我們的。

  這些年新加坡九個宗教這樣的團結合作,我們常常聚會,這些宗教領袖們常常在一起吃飯聊天。在居士林吃飯,看到居士林每天成千的人在裡面吃飯,都是免費的。有一天有幾個宗教領袖跟我說,他們很讚歎:「你們居士林的財產摸不到底,你們錢從哪裡來的?」李木源居士很滑稽,跟他們說,說得很有趣味。李居士說:「我們有後台老闆。」那些人眼睛都瞪大:「你們的後台老闆是誰?」李居士說:「我們的後台老闆是阿彌陀佛!」這個話說得沒錯,佛力加持的。實際上,我跟他們解釋是從理論上講的,布施,愈施愈多!

  我們是佛弟子,我們信仰佛陀的教誨,不是信別的,信他老人家教導我們的,這是最普通的、最簡單的。世間人都想求發財,都想求聰明智慧,都想求健康長壽,而大乘法裡面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教給我們方法,我們依照這個方法照做,我們就能得到。你做的心不相同,做的方法不相同,做的面的廣不相同,做的時間長久不相同,事相千千萬萬的差別就從這裡來的。財有差異,財從哪裡來?財布施不一樣。布施最重要的是心地,心地裡面還有一點自私自利的念頭摻在裡面,你布施得再多,你得的福報不大。為什麼不大?因為你心量不大。你的心量是求自己個人的福報,求我家庭的福報,求我這個道場的福報,這心都很小;求我這一個國家的福報,你心量還是不大。佛教菩薩求福報是求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苦難眾生,這個福報太大了。點點滴滴都以此為境界。

  我與許許多多宗教家、傳教師們在一起,我們心量要大,如果只為我們這個地球,你以為心量很大了,不行。為什麼?科學家告訴我們還有星際戰爭,星球跟星球還要發生戰爭,那還是有事情,所以心量要大,要包容整個虛空法界。我們求和平要求宇宙和平,我們世界才會有和平;宇宙不和平,這個世界和平沒有用處。宇宙和平靠什麼?靠我們的心力,靠我們的願力。我們的心願確確實實跟經上所講的「光明悉充滿」,是充滿無量無邊的虛空法界。這個大的心量,「華嚴會」上每個菩薩都是這個心量,確確實實「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兩句話不是形容詞,不是讚歎詞,是真的。心量愈大,福報就愈大。中國古人諺語常講「量大福大」,心量真的要大,心量小怎麼會有大福報?

  居士林、淨宗學會做得夠不夠?不夠,心量還是不夠大,所以影響力還沒有顯著的效應,道理在此地。我們要問:「怎樣才能契入佛境界?」最重要的天天要讀經,天天要跟佛學習。我們為什麼做不到那麼樣的圓滿?實在講讀經不夠,讀得太少了。尤其是一個道場,弘護每個成員都要深入經藏,對於佛法有透徹的理解,你做的才圓滿,做的才如法;這一點我們自己承認沒做到。我天天在講,這裡頭許多工作人員忙著自己工作,沒有時間來聽經,沒有認真來學習,所以做得不夠圓滿。在我們網路上,無論在哪個地區,你們同學們要記住,每天至少要很認真聽經兩小時,天天不能間斷,你的思想見解自然就不同,你才能把弘護工作做得圓滿。

  經文裡面說重重無盡的世界,這樣說法諸位容易懂,世間確實重重無盡,差別的相無量無邊,但是『悉平坦清淨』。這一句很難懂!「平坦」是平等的意思,所以我們讀佛經最怕的是依文解義,那你就講不通了。大乘佛法的難處就在它所說的往往是意在言外,所以你要會聽,聽它弦外之音,你才真正能夠聽出如來所說真實義。開經偈裡面講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所以你要懂得它言外之意。平坦是平等心,清淨是清淨心,我們面對無盡的重疊的世間,我們用什麼心?用平等心、清淨心來對待,你就能見到事實真相。清淨,這裡面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沒有「五欲六塵」,沒有「貪瞋痴慢」,那個心才清淨。我常常教同學,務必要把這十六個字在修學過程當中,漸漸把它消融(消除、融化),恢復到你的真心,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決不用妄心。

  『帝青寶所成』,這句就是講真心,真誠心,「真誠心」是寶!世間什麼樣的寶物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哪裡算得了是什麼樣的珍寶!珍寶是真誠心,是寶!真誠心裡面具足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寶。心清淨,身就清淨。修行人為什麼不生病?為什麼不衰老?沒有別的,清淨心而已!不需要任何東西、補品滋養,那些東西世間人看得很貴重,其實都有副作用。用這世間種種補品,主要還要看跟你的體質相應不相應,與體質不相應,補品就變成毒藥;最好的滋養就是清淨心、真誠心。

  色界天人飲食沒有了,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睡眠。他靠什麼來養身體?佛在經上常常跟我們講「禪悅為食」。什麼是禪?清淨、平等是禪,就是這句話「平坦清淨」,這是最好的營養、最好的滋補!我們來學這個,學到少分我們這個身體就很得利益;年歲大,不老!這個很自在,精神體力跟年輕人一樣,不會老化,心在道上。第五首:

  【或覆或傍住,或似蓮華合,或圓或四方,種種眾形相。】

  這首偈完全是比喻,比喻世界。我們今天從天文望遠鏡裡看到許許多多的星系,這個世界不是講星球,是講星系,前面講的大千世界。每一尊佛的福報不相同,他在因地當中的緣不相同;有的佛他的教區一個大千世界,也有佛教兩個大千世界、三個大千世界,甚至於十個大千世界、一百個大千世界,福報不一樣!佛所證得的,就是說他的智慧、他的德能、他的相好是完全相同的,「佛佛道同」;但是佛的教區不相同,佛度化眾生的多少不相同,這就是事相不一樣。

  我們在星系裡面看到的世界,《華嚴經》講的比我們現在觀察得到的還要多。由此可知,我們近代天文學雖然很發達,要跟《華嚴》相比,小巫見大巫,不能比!星系的形狀『或覆或傍住』,我們見到了。「覆」是什麼?像一個碗一樣,上面是高起來的,下面是平的,我們的銀河系就有一點像這個樣子;銀河系的當中確實是像一個弧形,邊緣散下來,星系愈來就愈薄,有點像盤子覆下來的樣子,覆蓋的這種形狀。

  『或似蓮華合』,有的星系像蓮華,蓮華不是開的,蓮華是合起來的,這個我們也在天文照片裡面見過;或者是圓的,圓的最多,橢圓形的,或者是四方的,四方的我們現在還沒有見到,將來到「世界成就品」裡面,跟我們說許許多多形相。『種種眾形相』,這是講星系的形狀,「世界成就品」說得很多。我們拿到現代天文學裡面從望遠鏡上照的這些照片,我在澳洲,這是台灣同修給我在攝影棚裡頭做了一個背景,那個背景就是太空的星系,他們是從天文台拿到這個圖,把它放大,做為我們的一個背景,我也用了幾次,但是這個背景並不是很好,許多同修看到不了解這背景是什麼,所以用了幾次之後我就沒有再用了。但是太空裡面的星系很多,有很多的圖片、很多非常好的東西,確實可以用來做背景的,我們慢慢的來選擇。

  這一段就是說明三千年前,佛在講經的時候講到星系的一些形狀,我們不能不佩服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沒有望遠鏡,憑著我們的肉眼,我們肉眼眼力最好的只能看到銀河系,在空中像一條帶子一樣。一般好的眼力可以能夠看到六等級,七等、八等以上的我們就看不到,必須要靠望遠鏡。普通我們一般人用的望遠鏡,大概能夠看到十幾等級,天文望遠鏡看的星就多了,許許多多的光芒非常微弱的都能看見。

  讀《華嚴經》,再看看現代天文學裡頭一些報導,我們對釋迦牟尼佛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在三千年前怎麼知道?所以佛說慧眼、法眼、佛眼不是假的;小能夠看到基本粒子,大真的能看到虛空法界無量無邊的星系,他能把這些星系的狀況用這些比喻來為我們說明,這個經典不是偽造的。《華嚴經》的原本失傳,但是《華嚴經》末後那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我們現在講《四十華嚴》,我過去聽方東美先生告訴我:「這部經的原本這個世間還有。」梵文的原本我沒有去深究,收藏在哪裡我們不知道。其他部分失傳、散失了。這是證明這部經絕對不是後人偽造的,兩三千年前確實它就存在,從這些地方我們能夠體會、能夠認知,佛陀的智慧德能不是普通人能夠相比。

  有樁事情我們必須要記住,佛說這個能力不是他一個人獨有,不是只有他有別人沒有。出現品,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這樣肯定的說這種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是我們每個人統統都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能、相好,三個圓滿我們統統有。現在佛有,我們沒有,這什麼原因?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把我們的病一句話道破。我們的智慧失掉、能力失掉、相好也失掉,原因就是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這三樣東西在佛法裡面又稱為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大小乘經論裡常常用這三種煩惱,《華嚴經》上才說出「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妄想分別執著是不覺。換句話說,智慧、德能、相好是本有。我們從馬鳴菩薩這個開示要醒悟過來,本有決定可以證得、決定可以恢復;本無決定可以斷掉、決定可以放下,它本來無。佛菩薩這些話,跟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所講有很相似的!中國小朋友念的《三字經》,開頭那幾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本善是佛性、本善就是本覺。儒家也肯定,一切人的心性本善。現在為什麼變成不善?「性相近,習相遠」,所以不善是習性,不是本性。習性不是真的,本性是真的。既然本善,本善是本性,決定可以恢復;不善是習性不是本性,習性決定可以改變。

  世出世間聖人,他們沒見過面,沒有通過訊息,所說的完全相同,我們中國諺語講「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都是見到宇宙人生真相,我們從《華嚴》教義裡面可以體會得到。孔子、老子是不是佛菩薩化身?大有可能。像《普門品》裡面講的,應以孔子身而得度者,即現孔子身而為說法,對中國人;應以老子身而得度者,即現老子身而為說法;在日本人,日本崇尚於神道,應以神道身而得度者,佛就現神道身而為說法,這是真的。所以日本人奉的神,中國人奉的孔夫子、老子、聖人,佛教裡面奉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一個人!在不同的地區,應不同眾生的欲求,現不同的身,說不同的法;不同的法是在技巧上不同,方向目標完全相同。

  你們想想哪個神不愛世人!我跟基督教裡面那些長老、傳教師常常往來,我跟他說「神愛我」,他們眼睛瞪大大的看著我,「為什麼?」我說:你們經上講的「神愛世人」,我是世人,當然我被神愛。要明白這個道理,心量要打開!神怎麼愛世人,你能懂得嗎?「神愛世人」就是經典裡面的教誨,我們依照經典來學習,把經典裡神教導我們的,我們統統落實在生活裡頭,落實在工作裡面,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自己變成神的化身;我們學佛一定要把自己變成佛菩薩的化身,這樣就對了。神的愛是要信徒把這個愛發揚光大,愛世間一切眾生。所以所有宗教,我們歸結一切宗教教學的目的就是「仁慈博愛」。所有一切宗教,所有一切神聖,你們想想看,佛家講大慈大悲;基督教、天主教《新舊約》裡面講「神愛世人」;《古蘭經》每段經文前面:「真主確實是仁慈的!」哪一個宗教教義都是仁慈博愛,宗教怎麼不能團結!怎麼不能合作!

  而且任何宗教裡面的神聖,教化一切眾生的目的相同,都是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教學的目的相同,利益眾生的目標也相同,只是教學的方式不相同,教學的手段不相同。我們是本著這個原理原則,團結世界上所有不同的宗教、所有不同的族群,我們做出榜樣來給大家看。宗教與宗教之間決定沒有嫉妒,決定沒有妨礙,決定沒有破壞;不可以說我的宗教比你的宗教大,我的宗教比你的宗教高,我比你殊勝,不可以,平等清淨!

  我跟他們往來舉比喻說,我說:譬如佛教是眼睛,基督教是耳朵,回教是鼻子,這個人是整體。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是我們身體不同的器官,如果說我佛教第一,眼睛第一,我的耳朵壞掉了,鼻子也沒有了,你這個人死路一條,你不是健康的人。怎樣才健康?我眼睛第一,耳朵也第一,鼻子也第一,我樣樣都第一,我身體每一個細胞都第一,這個人身體健康強壯。我們從這個地方真正醒悟過來,我們會尊敬一切人。為什麼?各個人都第一,沒有第二的,這個世界上每個國家都第一,大國第一,小國也第一,各個都第一,這個世界健康,不會出問題,不會有毛病。哪個第一?哪個第二?問題出來了,地球病了,地球不健康了。為什麼原因?它有第一、第二出來了,它有大小出來了,它有高下出來了,麻煩了!世界永遠不會有和平,永遠不會有安定。

  要想世界和平安定,人人平等、國與國平等、族與族平等、宗教與宗教平等、大跟小平等,世界和平,社會安定,人民幸福!這是神聖的教誨,每個宗教都是這樣教的。所以我們應當重視宗教教育,宗教教育在所有一切教育中最重要。為什麼?它是真正能夠落實世界的和平安定,人民的幸福。教導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要互相敬愛、要互相關懷、互助合作,決定不要分彼此。人人都能做到犧牲奉獻,都能做到捨己為人,這是宗教教學的精神,決定不是為自己,是為整個社會,是為整體。佛教裡面講的範圍更大,它講到虛空法界,不是講到這一個地球。

  虛空法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現在科學家所講的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科學家說的這句話我懂,這句話就是佛教裡面講的不同的法界,通常我們講十法界,從上面講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修羅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這就是不同空間維次的生物。在理論上講,不同維次空間是無量無邊,就是我們前面講重疊的世界,《華嚴》講得透徹、講得清楚!世界是無量無邊的重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整個世界是一體,這個世界不是講地球,而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

  《華嚴經》前面講的比喻「世界海微塵數諸佛剎土」,這個比喻虧得佛想出來,我們想不出,你看那個數字多大。通常我們在大小乘經裡面,常常看到釋迦牟尼佛用的比喻「恆河沙數」,這個好懂。印度有一條大河:恆河,恆河的沙很細,佛講大數量都是用恆河沙來比喻。《華嚴經》不用恆河沙,用「世界海微塵數」,恆河沙跟它比是小巫跟大巫相比,不成比例。佛能想得出來,能說得出來,不容易!為我們說出大宇宙之間的那些形相。

  「和平」,這兩個字含義很深,「平」是平等對待,才能和睦相處。大家住在這個地球,現在有很多人講「地球村」,我們同在一個村莊,不同的國家就像是這個村莊上居住不同的人家,我們都是鄰居,要互相照顧,不可以敵對。發生什麼事情大家坐下來好好談,把原因找到,消除原因解決問題,平心靜氣,一定要平等對待,問題就解決了。不平等永遠不能解決問題,不平等造成許許多多的爭端,造成許許多多不應該有的災難。學佛、學任何宗教,只要真正深入經典,無論哪個宗教經典,你要能深入,你都能得定,你都能開智慧。

  許多宗教裡有祈禱,祈禱有沒有效?如理如法的祈禱,效果不可思議。「祈禱」是精神意志集中,心裡頭萬緣放下,時間雖然短,那個短的時間是用的「真誠心」,真誠心感動的範圍,力量不是我們平常人能想像得到的,就看祈禱的這個人真誠的純度。他一分真誠就有一分的感應,那個感應面比較小,時間比較短,力量比較差一點;十分誠敬,他的面就大,感應的力量就強,跟佛家修禪定同樣一個道理。所以,短暫的真誠心產生的效果真的不可思議。我們對於宗教徒的祈禱,我在旁邊看到,真誠的感動、敬佩;他們在這個時間之內突破了時空的維次,我很清楚!他們祈禱的人有的時候還不清楚,沒有我清楚,我非常清楚。

  妄想分別執著只要一放下,空間維次就突破了,就能夠跟不同維次空間裡面的這些神聖,我們一般講神靈,就起感應道交作用。如果妄想分別執著確實真正斷乾淨,所有一切不同維次空間全部突破了,這個時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一真法界」,法身菩薩所證的。空間是無數無限的重疊,他一眼看穿。好像我們看電視,不必用頻道,不必去按頻道,全世界所有這些電視台發射出來的頻道,我們不必用機械全部都看到了。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那就是「華嚴法界」。不需要用機器,我們的眼睛放光、我們耳也放光,所有一切聲音聽得見,所有一切色相、不同的畫面同時看見,而且它又不混雜,這個奇妙極了;它不雜不亂,每個畫面都清清楚楚,雖然重疊,無數次的重疊並不模糊,這個境界叫「不可思議的境界」。

  這部《華嚴經》,如果不是真正佛弟子、真正學佛的人,看這個是文學作品、最好的小說,一般人看是充滿了幻想,最高的文學作品、文藝作品。但是那個樣子它只能夠是文藝的一種欣賞,像我們看《西遊記》、《封神榜》、神話小說,現在人講看科幻的影片,類似這種情形,真實受用你得不到。《華嚴》裡面佛菩薩的境界完全是真實的受用,我們不能不曉得。第六首:

  【法界諸剎土,周行無所礙,一切眾會中,常轉妙法輪。】

  前面一首跟我們講大世界,這個大世界是這些菩薩大眾他們生活的空間,我們很羨慕。我們今天生活的空間是這麼小的一個地球,藉著科技的進步、方便,我們可以周遊世界、環遊地球,我們沒有辦法環遊太空。《華嚴經》是講沒有邊際的太空,而且還是不同維次重疊的太空,更不可以想像了。好在科學家給我們證明,確實有不同維次空間存在,我們對《華嚴》上所說的更是具足信心,一絲毫懷疑都沒有。

  他們生活空間多大,我們世間人講的神通廣大;可以跟佛菩薩往來,可以跟天神往來,可以跟鬼神往來,可以到餓鬼道、地獄道去參觀訪問,不可思議!記住,佛講這是我們的本能,這是我們本來的生活狀況,是我們原本生活的境界,不幸我們自己迷失了,我們自己墮落了,被這些五欲六塵害了。五欲六塵,世間人講這是樂。這個樂,我在講席多次比喻,是吸毒、打嗎啡,是這樣的一種快樂。這種快樂,你要付出多少代價?不值得。這個代價不斷的付出,到最後是死亡,你的命送掉了。佛法裡面這個樂是真樂,健康的樂,這種樂帶給你的是長壽,永遠不老、永遠不會有病、永遠沒有死亡。每個宗教裡面都求「永生」,這個話是真的;佛法裡面稱為「涅槃」,不生不滅。

  佛教導我們的是過正常生活,過最健康的生活,過最快樂的生活。我不是傻瓜,我不是愚人,我從小就很聰明,我喜歡過快樂幸福的日子。有很多人對我不了解,我二十六歲學佛,學佛不到半年就選擇素食,吃長素,素食沒有多久,我晚上這一餐斷掉了,那個時候我的朋友、同學、同事都說我學佛學迷了。他們不知道我在這裡享樂!他們以為的樂趣,年輕人到歡樂場所,以為這個快樂。他不懂除了那個樂趣還有真樂;我選擇這個他們永遠想不到的,我也不跟他們說,為什麼?講不清楚,他不相信。

  現在老了,三分之二的老朋友都已經不在世了。還有一些同學朋友們常常聚會,看到我都佩服,「你的路走對了」。是!當時我勸你你不聽,你不能夠理解、不能接受,這是大樂!我這麼大年歲,每天還讀書四小時,講經四小時,你們以為這個很苦,你不曉得,大樂!苦事情誰幹?我才不幹苦事情,我不幹傻事情。這裡面的樂趣是世間所有一切快樂沒有能夠相比的,我藉這一點機會把我的享受,一般人講心得報告,我不是心得報告,我的享受,拿一點點給你們分享,這是實話。佛法裡頭如果沒有這樣的大樂,怎麼可能把我吸引在這裡頭。

  我在年輕的時候,個性跟袁了凡一樣,真是剛強難化。我年輕時接觸宗教很多,我都沒有這麼誠意的投入,唯有在佛法裡頭找到真樂。但是佛法要有運氣,要遇到真正的善知識,真正的好老師,能幫助你解決問題。《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我第一部學的,一開端佛教導我們,第一個條件是要「從明師受戒」,這句話的意思是要跟到一個好老師學習。這個「明師」不是知名度高,是真正有修、有學、有證的善知識,你找到這樣一個好老師,你的前途一片光明。你自己具足好學生的條件,好學生對老師百分之百的依從、百分之百隨順老師的教誨、放棄自己的成見,老師指出一條成佛之道!你不聽老師那就沒有辦法了。所以開頭學習不能離開善知識,這個非常重要。現在善知識少,可以依古大德為師,一樣能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6:23:15)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6:23:1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19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