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609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0九卷)  2002/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609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北方師子奮迅菩薩讚頌第三首:

  【一切諸剎土,廣大眾會中,名號各不同,隨應演妙法。】

  這一首偈是「讚業果化」,這是第四種。「一切諸剎名號不同者」,清涼大師說:「示同趣類業報名字故。」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在九法界,示現種種不同的身相。前面跟諸位報告過「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所以身相不相同,名號當然也不一樣。這些事與理,前面都講得很多,目的是為了普度眾生。

  經文裡面,我們看前面這兩句,『一切諸剎土,廣大眾會中』。一切諸剎是種種不同,人間有佛剎,天上也有佛剎,九法界,哪一個法界都有佛菩薩應化,佛菩薩應化的所在就是剎土。剎土的形式不相同,名字也不一樣,『名號各不同』。『隨應演妙法』,這一句是說應以什麼法門得度,佛菩薩就為他示現、演說什麼樣的法門。這一句明顯的給我們說出來,佛無有定法可說,佛菩薩說法是隨機而說的。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要明瞭佛在大經裡面,在大乘經上說:「佛無有定法可說。」菩薩亦復如是。

  歷代祖師大德當中,確實有不少是佛菩薩應化來的,我們從什麼地方能觀察得到?當然從「說經」,只有現佛身才說經。釋迦牟尼佛要是示現菩薩身或其他身分到我們這個世間來,那就不能說經了,只能夠講經、註經。我們從「講」跟「註」也能夠看到,經不是定法。同樣一部經,在中國讀誦、流通最廣的,要算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曾經看到《金剛經》五百家註,這是最少的,最少的也有五百種不同的註解。諸位想想,如果這部經只有一種講法,那就一個註子就夠了,哪裡有那麼多?可見得同樣一部經,有種種不同的講法。這個道理我們要認真的去參究,你要知道為什麼。

  世尊說經的目的是幫助人破迷開悟,所以說經一定有當機者、有對象,幫助這個人開悟。佛當年說經,祖師大德們(這裡面有出家、有在家)講經說法目的也有對象,現在聽眾是哪些人?不能把聽眾忘掉,要幫助這些聽經的人悟入。聽眾對象不一樣,講的人要仔細觀察,他的毛病究竟在哪裡?這叫觀機。他為什不開悟?為什麼不修福?為什麼學佛功夫不得力?這些問題講經的同學們不能不知道。

  大環境裡面,我們要曉得時代的潮流,現在是什麼時代?在這個時代裡面,一切眾生想什麼?說什麼?做些什麼?我們不能不知道。無論他是作善還是作惡,我們一定要明瞭,他的果報在什麼地方。更深一層的觀察,他對於宇宙人生種種的想法看法,怎麼形成的?他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為什麼會有這個看法?為什麼會有這些作法?就像大夫替一個病人診斷一樣,你要把他的病源搞清楚,這個病怎麼來的?怎麼生的?

  從大環境到他個人,他個人的家庭,他家庭裡面的上一代、再上一代,都是積功累德,修善修福,我們就曉得這個人善根,善有根!我們就曉得過去生中他有善根,今天生在有善根人的家庭,受過好的教養。但是今天大環境不好,他染了很多的惡習氣,這惡習氣是怎麼樣薰養而成的,你都得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然後你給他講一部經,你就曉得這個經應該怎麼講法。

  《金剛經》五百種註解,你就知道五百種不同的講法。五百種之外,還有沒有不同的講法?有。任何一部經的講法無量無邊。為什麼?對象不一樣,那怎麼會相同!對象不一樣。就是同一個人聽經,這一個人在一天當中,情緒變化不一樣,心裡面妄想分別執著起伏不一樣,早晚情緒不相同。他在歡喜高興的時候,你應該是怎麼講法;他情緒低落的時候,應該怎麼講法。

  佛菩薩有智慧,我們講有神通、有善巧方便。有緣的人遇到他們,他們給你幾句話一說,你恍然大悟,就醒悟過來。我們凡夫講經說法,沒有這個能力,這是什麼原因?是自己的煩惱沒有斷盡,智慧不圓,方便有限。往往不但不能令眾生開悟,反而令眾生產生誤會,這個事情往往有之。我們發心學講經的同學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的學習,為什麼?沒有這一方面的學問,講經要想契機,難!理,佛在經教裡面為我們指示,不會錯誤。我們的過失多半是不契機,所以經上這一句話「隨應演妙法」,就是契機!隨順眾生,應該給他說什麼法,就給他說什麼法,這個不能不曉得。

  清涼大師說,上面這三首偈是「依身」說的。我們看第四首:

  【如來大威力,普賢願所成,一切國土中,妙音無不至。】

  這一首在十化裡頭叫「辯揚化」,辯是辯才,揚是宣揚。「隨應演妙法」,你要是沒有辯才,你做不到。要有智慧觀機,辯才演說才能幫助眾生斷疑生信。所以演說,講席裡頭常常說,演是「表演」,說是「宣說」。演是形象,務必要做出來給人看。古大德(我們不要說佛菩薩了)是先做後說,他要發心講經說法,他一定自己先做到。這個做到,我們要注意常常互相勉勵。尤其在今天這個時代,災難頻繁,果報可畏,決定不能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決定要知道隨順佛陀教誨,改過自新。

  知道自己的煩惱習氣就是「覺悟」。覺悟了,就要知道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覺悟就是「看破」,毛病習氣改過來就是「放下」,自行化他,唯此一端!現在人只會說,在日常生活之中依舊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經講得再好,別人不會相信;「你說佛講得這麼好,你為什麼不做?你自己沒有能做到,你要求我們做,是不是拿著佛菩薩來欺騙我們」?這種疑慮在所不免,自他都生煩惱。為人演說的目的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你看看,不但達不到這個目的,反而給這個目的加了一重障礙,你說罪過不罪過?

  所以學經教的同學們,首先要觀察眾生的根機,知道他眼前迫切的需要,對於佛法沒有信根的人、有懷疑的人,還有在沒有接受佛教之前,曾經受到社會上一般錯誤的誤導,很多!我在沒有學佛之前,就是屬於這一類,被社會一些知識分子誤導,說佛教是迷信、佛教是消極。我們從小聽人家這麼講「先入為主」,對於佛法有一個很不好的成見,這個成見不容易打破。我要是沒有遇到方東美先生,這個錯誤的見解,沒有人能夠幫我糾正。要是不能夠糾正過來,佛法再好,我這一生不會接觸它,不會相信它,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真的是當面錯過!

  我知道像我這樣被誤導的人不在少數,我們要如何幫助他除掉成見、幫助他生起信心,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你要觀察聽眾的根性,已經相信的,這個相信還分等級,差別很大。確實有人是迷信,真的是迷信,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求佛菩薩保佑他,對於佛法什麼也不懂,以為種種豐厚的祭祀供養,就得佛菩薩歡喜,得到佛菩薩保佑。這一類的人,在這個社會上是大有人在,趨向於迷信,同樣也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利益。對於知識分子來說,這個對於佛法是反宣傳,是很不好的負面形象。還有一類,雖然有信心,但對於經教接觸得少,信心不夠深。有些對經教下過很多功夫,能通達,也能說得很好,但他做不到。

  所以根性種種不齊,你要跟他講經,當然有種種不同的方法。沒有信心的人,幫助他生起信心,破除疑惑;已經有信心的人,幫助他信心增長;對佛法不理解的人,幫助他理解;已經理解的,幫助他加深。所以同樣一部經,就有無量無邊的講法,即使示現,也要看眾生的根性,做種種不同的示現,這個才是「大方廣、佛華嚴」,這是圓教,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同樣道理,「圓人修法,法法皆圓」,沒有一法不是圓滿究竟的大乘法,這才是「無礙辯才」,世間人所謂的「通權達變」。

  我們要怎樣才能做到?這個是佛法,用現代人的話來講,是靈活的運用,活活潑潑的教學。你要問從哪裡入門、下手?要從基礎奠定,循序而進,不能夠躐等。假如你沒有根基,你就來學這個法門,不但不得利益,會造成更嚴重的障礙。那是什麼?增長你的狂慧,增長你的邪知邪見。你沒有基礎,你不懂得,你聽經也好,讀經也好,往往會曲解經義、誤解經義。這個事情自古以來就很多,不只是現在。

  從根本修,古人確確實實,無論在家出家,你想學佛,師父都是從根本教起。我學佛,無論是章嘉大師、李老師、方東美先生,都不跟我說大乘經。方老師是把佛經當作哲學來研究,他重視解門,也是由淺而深,循序而進。但是章嘉大師跟李老師他們是修行人,他們不是世間的學者,重視德行。這兩位大德,一個是在家,一個是出家,重視戒律,重視德行,我這才真正受到利益。兩位善知識都是以身作則,他們講得到做得到。我們聽在耳裡,看在眼裡,不能不佩服,跟他們學習。

  我跟章嘉大師三年,跟李老師十年,我的佛學基礎十三年,這十三年是受基礎教育。小時候對於儒家的教學,只沾了一點邊緣。由於時代的變遷,私塾廢除了,改成學校,採取西洋教學的方法。私塾的教學重視德行,改成學校,雖然也講,但是要求沒有從前老師那麼嚴格了。我那個時候進學校,學校還有修身課本,有這一門課,修身。我大概只上了一年,到第二年,這個課程改成公民,課程常常改;以後公民又改成社會,公民這個課程名字也沒有了。我自己讀書親身經歷的,改來改去。

  雖然沾上一點邊緣,根不深。親近李老師的這個十年,李老師非常重視,幫助我們補習,我們真的是到三十出頭,才真正下功夫來接受補習教育。老師那個時候常說:「亡羊補牢,還不算晚。」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你學的佛法,學多了就變成狂慧,到那個時候,你要發心弘法利生,真的是損己損人。這些全都是事實,我自己親身經歷的。

  我知道教學不容易,我見過老師教學。我跟李老師十年,我看他怎樣教學生,學生能夠體會到老師那份苦心的實在不多,陽奉陰違,比比皆是。在學校裡面,學生舞弊,欺騙老師,這個事情可以說太多太多了。哪個學校沒有?哪個班級裡頭沒有?此風不可長。這種風氣形成了,現在我聽說這個風氣演變到無法想像。你到學校念書,用功不用功無所謂,你家裡頭有錢有勢,給老師多送一點禮,你的成績就優良。你要不給老師送禮,你考得再好,拿不到分數。從前李老師常講這叫「學店」。

  教育文化事業走到這一個地步,完全破產了,怎麼能夠說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跟這八個字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教育破產了,社會當然動亂。今天的社會,大家都知道,不必微密觀察,太明顯了,家不像家,國不像國;再說得不好聽,人不像人。人是什麼?人懂得倫常、道德,五倫、五常、八德能夠遵守不犯,那是人,人道。倫常、道德沒有了,《左傳》裡面講的:「人棄常則妖興。」這是說一個人把倫理道德丟掉了,這人不是人,是魔、是妖!

  古人眼目當中,看到我們今天的社會,你才曉得他是如何的悲痛,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值得我們反省。那要說是晚近,我們可以推到這近一百年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被科技沖昏了頭,迷失了方向,一味向科學技術工商業去發展,把倫理道德完全撇開了,不再重視了。最初那一班人不重視,下一代變本加厲,到再下一代,到我們這一代至少是第四代,完全不要了。後果恐怖!古人所說的,恐怕免不了有大劫難。

  世出世間聖人都常常教導我們,警策我們,善因善果。儒家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殃是災禍。我們想想,這一百年來,我們積的是善還是不善?這大家知道,我們積的是不善;不善,後面就有災難。現在這個事情愈來愈緊迫,似乎就在眼前。最近這三、四十年來,全世界各個地方都有許許多多的預言,我們看到的有書籍,甚至於還有錄像帶流通,裡面的內容都是講大災難,沒有法子避免。可是我也看到不少預言的作者,也給我們有一線的希望,他說什麼?只要人心悔過,懺悔、改過,災難可以減輕、可以推遲,這真的是一線光明。

  我們看看現在這個時代,人想的是什麼?貪、瞋、痴!人表現在外面是什麼?貢高我慢,目中無人;不要說目無尊長、目無父母,目中無人!誰有能力勸他們回頭?誰有能力勸他們回心向善?做不到。李炳南老居士往生的前一天講:「這個世界要亂了,佛菩薩神仙來都救不了。唯一的一條生路,念佛求生淨土。」說完這句話,第二天早晨他老人家往生了。我們今天看到眼前的局面,常常想到他老人家的話,他老人家最後的教誨,不能不認真努力學習。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看「現相品」,北方師子奮迅菩薩的讚頌第四首:

  【如來大威力,普賢願所成,一切國土中,妙音無不至。】

  這首偈是勸讚,清涼大師講「勸讚勵化」。「勵」是勉勵,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勸勉。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勸勉非常重要,世出世間的善知識,沒有不重視這種教學的方法,勸導勉勵。

  經文第一句『如來大威力』,這一句話不必詳細解釋,我們都知道,如來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慧」現前了,「圓滿的德能」也現前了,「圓滿的相好」,三種圓滿合起來,經論裡頭常常稱為「大圓滿」。大圓滿是講這三樁事情,這是我們凡夫眼目當中的「大威力」。

  第二句告訴我們『普賢願所成』,這是讚歎如來,勉勵我們怎樣修學;要修「普賢願」,不修普賢願,你就不能成就。普賢願是什麼?全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無非普賢大願。這樣一部大經,我們學習很不容易掌握到它的綱領,從哪裡學起?從哪裡下手?可別忘記,還是持戒、修定、開慧,經上統統在教我們。所以無一不是從基礎學起,有了好的基礎,你才能夠受持「文殊的十波羅蜜」、「普賢的十大願王」,才能夠恢復自性的大圓滿。

  十波羅蜜,前面詳細介紹過。如果沒有普賢十願,十波羅蜜是大乘菩薩的行門。普賢菩薩跟一般大乘菩薩差別在哪裡?差別在心量。大乘菩薩的心量,不錯,很大了,但是沒有周遍法界。即使也發周遍法界的弘願,願不深切,他那個大願時有時無,有時候有,有時候就失掉了。不像普賢菩薩的弘願,普賢菩薩弘願是念念現前,這個了不起。換句話說,決定沒有剎那之間「失念」;失念就是我們一般講忘掉了。沒有,剎那之間都沒有忘,真的是念念相續,無有疲厭,這一點了不起!

  「一者禮敬諸佛」,用什麼來禮敬?幾個人能懂得。勢必要用其他的九願,你才能完成禮敬;禮敬裡頭少了一願,就不是禮敬。再跟諸位說,禮敬裡頭有圓滿的十波羅蜜,缺少一條,禮敬就不圓滿。這是一般人不懂的,他怎麼能修?我這個說法是就本經教義來講的,我們能不能做到?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沒基礎。然後你才曉得,禮敬裡頭要具足三學六度。

  拿我們現在教學常常勸導同學的,你要圓滿的具足我們今天所要求大家的《弟子規》。你做到了沒有?有一條沒有做到,禮敬裡頭就缺了一分;兩條沒有做到,就扣你兩分。《太上感應篇》,你有沒有做到?《沙彌律儀》有沒有落實?我們現在要求的水平很低,古大德的要求高,不但沙彌律儀,還有比丘的律儀、菩薩的律儀。這樣一來,那個禮敬分數扣光了,一百分恐怕剩下來只有二、三分而已。所以普賢行難,太難太難了。

  佛在大乘經上常講:「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這個話是真話,不是假話。為什麼?普賢菩薩的智慧、德行都是圓滿的,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我們的德行有欠缺,那怎麼行!但是我們今天讀《華嚴》有一個好處,把我們的眼界拓寬了,心胸開闊。這個是真的,有一點幫助。

  真正在行門上來講,古德常常說,說得很好:「修行立願在先。」你要先發大願,願能夠導行;願領導你的行,以行填願,你這個願不是虛願。「願」怎麼能夠發得起來?那是你有正確明顯的認知,你的願才發得起來。你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完全不了解,叫你發個願,去幫助一切眾生,你發不出來。佛叫你發,「好,我也跟著佛說」。只是口說說而已,事實上做不到。這是什麼道理,自己一定要懂得;不知道宇宙人生跟自己的關係,所以願發不起來。

  我們今天對於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我們誠敬、熱情、互助的心發不起來,一看他跟我不同族群,他跟我不同信仰。佛教徒看到佛教徒有一種熱情,看到基督教徒,看到回教徒,就生排斥。什麼原因?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果然搞清楚了,這當中的誤會隔閡自然就消除了。事實真相是什麼?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不知道講了多少遍,粗心大意的人都疏忽了。就像這一段前面所說的,佛隨類化身,隨緣說法。隨類化身,這個眾生喜歡基督,試問佛能不能現「基督身」而為說法?這個人喜歡阿拉,佛可不可以現「阿拉身」為他說法?

  佛教化眾生,你們天天念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那個「眾生」是指誰?眾生裡面包不包括基督教徒?包不包括回教徒?包不包括所有不同的族類、所有不同的宗教?全都包括。經上不是常講「盡虛空遍法界」、「世界微塵數剎土」、「每一個剎土,世界微塵數眾生」,你想,包不包括?全都包括了。所以真正一個佛弟子,接受佛陀的教誨,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怎麼會不恭敬!禮敬諸佛,他知道耶穌是諸佛,上帝是諸佛,阿拉是諸佛,所有宗教的那些領袖、創教的人,沒有一個不是諸佛菩薩示現應化的。

  不僅如此,《華嚴經》實在講得透徹、講得明白,除我之外,所有一切有情眾生、無情眾生,自然現象、風雲的變幻,哪一樣不是諸佛菩薩化現的!大而虛空世界,小而毛孔微塵,我們在前面都讀過的。法界重重無盡,我們在那裡看到的是重疊的,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就是自身這個身體,《華嚴經》上講的「唯心所現」,那個心是什麼?「唯識所變」。識是什麼?「心」、「識」就是這一個偈頌裡頭頭一句:「毘盧遮那佛。」幾個人明白,幾個人肯定?果然搞清楚、搞明白、肯定了,「毘盧遮那」是梵語,意思是遍一切處,遍我一切身,遍我一切心;那個一切心就是「念頭」。

  由此我們稍稍能夠體會得凡聖差別,就在一念迷悟。一念覺悟了,眾生成佛;一念迷惑了,你就是六道凡夫。覺悟的人,他的行,當然是普賢行,那還能錯得了!大乘菩薩行門不能圓滿,總有一些欠缺,原因在哪裡?認知不圓滿,就是他的認識、他的知見不圓滿。這是小乘不如大乘,大乘不如一乘。《華嚴》是一乘法,一乘法是如來果地的境界,菩薩雖然學佛,哪有佛這麼大的心量、這麼圓滿的知見。這一部經自古以來講的人少,學習的人可以說每一代都不缺乏。學得像不像?看你是不是真學,你果然真學,哪有不像的道理!

  從哪裡學起?總的來講,心要跟虛空法界相應,行要具足圓滿的菩薩行。這個圓滿的菩薩行,就是從初發心到等覺,《華嚴經》上講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次第」,像讀書一樣,從幼稚園小小班到研究所的博士班,完整的,這裡頭任何一位都圓攝一切位。這個教學的方法不可思議,世間沒有。

  在世間法裡面,我們能看到高位攝低位,這個看到。譬如你讀到博士班,讀到最高的學位,日常生活當中,還是規規矩矩的不違背《弟子規》。《弟子規》是你初學的,幼稚園小小班初學的,一生都沒有失去,還是這樣規規矩矩的處事待人接物,這是高位能夠攝低位。但是在佛法裡面,低位裡頭有高位,初發心的時候,可以學等覺菩薩,這個教學的方法才叫圓滿。所以我們讀《華嚴》,一定要有這個認知,任何一位,譬如我們講初住位,初住菩薩,他對前面來講十信圓滿具足,一條不缺;後面一直學到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所修學的課程他也學。

  一位如是,位位如是。有沒有次第?有。雖有次第,但是它圓融,不像其他大乘法,其他大乘法有行布,沒有圓融。頓教大乘有圓融,沒有行布。唯獨圓教,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諸位要記住,「行布」是佛學的術語,就是「次第」。「次第不礙圓融,圓融不礙次第」,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現象最為明顯了。然後你才能夠體會到,西方世界有四土、有九品,這就是次第;但是它的四土九品是在同一個教室上課的,這就是圓融。

  這一種教學的方式,現代世間看不到了。古時候有,我相信古時候西洋也會有,古時候私塾教學就是這樣的。私塾一個教室,一個老師教十幾二十個學生,最多只能教這麼多。學生的年齡不相同,有五、六歲剛啟蒙的,也有十幾歲學得很不錯的,在一起上課,程度不一樣,年齡不一樣。同學當中,大的同學他可以教小同學,同在一班,沒有分班;分班就有次第,沒有圓融。這不分班,真的像《華嚴經》上所說的,次第不妨礙圓融,圓融又不妨礙次第。

  我們在私塾裡頭念過很短的時間,每一個人念的書不一樣,有念《三字經》的,有念《百家姓》的,有念《幼學瓊林》,有念《古文觀止》,有念《四書》、《五經》。你學哪一門,老師給你上哪一門功課,各人念的書不一樣。私塾裡頭念書很吵雜,因為大家念的不是一個本子。老師教每一人都要大聲念,念到他能夠聽得到,他常常在座位中間巡視,聽聽你念的有沒有念錯,再聽聽他念的。我們相信西方古老時候,沒有像現在這些學校,我想教學大概都是這種情形。世尊、孔子當年教學,就是這個方法,一個老師,學生可不少。釋迦牟尼佛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比孔子的多。我們也能夠相信在歷史上,釋迦牟尼佛教學的這個團體,可能是規模最大的,很少有一個老師帶著一千多學生,這很少。孔老夫子,我們在典籍上看,他也不過是幾十個人而已。

  「普賢願」我們一定要重視。首先要有普賢的心量,普賢的心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平等就是廣大,為什麼?不平等就有界限,有界限就不大了。心量很大,大的對面有小;換句話說,他是相對的大,他不是真大。普賢的大是沒有相對的,不是相對的大、不是大小的大,那就是真的大了。古德有所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個叫真大。有大小,有內外,那不是真大,是大乘佛法裡頭的,不是圓教的。在「賢首五教」裡面講,有大小,有內外,小教、始教、終教、別教都有,圓教沒有。我們要怎樣學成一個圓頓的根性?根性,說老實話,與過去生中有關係,不能說沒有關係,多生多劫的積習,怎麼會沒有關係!但是雖然過去生中有這個習慣,後天不是不能改。所以為什麼要教育?教育就是改變你的習慣。

  西方也有一句諺語,說得很有道理:「四十歲之前,你的相貌受遺傳的影響;四十歲以後,你的相貌要自己負責。」這個話講得很有道理。換句話說,我們聽了這個話,很容易明瞭,四十歲之前,你受業力的影響,過去生中造的業力。四十歲之後,你這一生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脫離這個影響。在中國修行人裡面來講,袁了凡就是最好的例子。命運從哪裡來的?積習造成的。你所累積的習慣造成的,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天天累積佛菩薩,我其他的都放棄,我專門累積佛菩薩的德行,那麼你在這一生當中,肯定就成了佛菩薩。

  佛法說出了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為什麼不想佛?你為什麼不作佛?佛的心叫「大菩提心」。大菩提心難懂,我們把它用現代的話語,簡單的說出來,就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是佛心。我們能夠放棄虛偽,就恢復真誠;放下染污,我們就得清淨;放下人我,我們就平等;放下迷惑顛倒,我們就得正覺;放下自私自利,我們就恢復慈悲。由此可知,虛偽、染污,貪瞋痴的染污,貢高我慢,自以為是,迷惑顛倒,自私自利,這是習氣,過去今生所染著的不善的積習,把我們變成這個樣子。

  現在我們聞到佛法,我們明白過來了,要把這些不善的習氣消除掉,斷滅掉,隨順佛陀教誨,恢復本有的性德。你知道真誠是性德,只要把虛偽捨棄掉,真誠就透出來。真誠不要學,清淨不要學,平等、正覺、慈悲都不要學,是你自性本有的。你現在被這些東西障礙,虛偽障礙你的真誠;貪瞋痴的染污,障礙你的清淨心;嫉妒障礙你的平等心,嫉妒、傲慢障礙平等;迷惑顛倒,障礙你的般若智慧;自私自利,障礙你的大慈大悲。你本來跟佛沒有兩樣。

  我們要問,我們的真心、我們的佛性被障礙,它還在不在?在,肯定在。只要離開障礙,你就恢復了。我們的心要像佛心,這個心是普賢心。普賢的行,就是十波羅蜜。普賢的大願,普賢的事業,願力所成的事業,是自性本具的佛事。這個佛事是我們今天講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一生從事於這個事業,你們看看孔老夫子一生也是從事於這個事業。中國人尊崇孔老夫子為聖人,在印度就稱為佛陀,印度話的佛陀跟中國人的聖人,意思完全相同。印度人稱菩薩,中國人稱賢人,意思完全相同,於是我們學佛就知道從哪裡下手。

  社會教育,身教重於言教。教化眾生,先要教化自己;自己沒有能夠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你如何能幫助別人。孔老夫子教學,先端正自己。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先都做到,確確實實自己轉惡為善、轉邪為正、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他做到了,所以教學稱之為「三轉法輪」。

  三轉法輪,第一個是示相,我做出來給你看,「示相轉」。這是我們常常提醒同學的,形象第一。世間人今天不知道孝順父母,我做孝順父母的這個示相,讓你看看,你看看感想如何。世間人不懂得尊師重道,我表演給你看。我們今天講經的場所,香港、新加坡、澳洲,我們的講堂教室都懸掛著老師的德相,這是什麼意思?這就是示相教學,不忘師恩。我們今天這一點成就,是從老師那裡得來的,我們依教奉行就是尊師重道,老師教我的,我做到了。今天眾生忘恩負義,不懂得什麼叫道義、仁義、情義、恩義,我們做出來給他看。過去韓館長對我們護持三十年,我們把這個大義示現給社會大眾看看。所以我們也把她的照片跟老師平列在一起,甚至於特別尊重她,這是知恩報恩的教材,知恩報恩的示相。示相不懂,這再說明,這個說明就是「勸轉」,三轉法輪第二個,這才用言詞來勸導你。最後「作證轉」,我做到了,做證明給你看。所以世出世間教學,示相,形象擺在第一,你要教化眾生,你要影響社會,第一個是端正自己的形象。我的形象不好,人家一看,就把你看穿了,講得再好,沒人相信。

  雖然古德說:「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那是什麼?那是善根非常深厚的人,聽到你的言教,聽得很有道理,你做不到,我來做。所以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超過老師。老師講的,老師沒做到,學生聽了,學生做到了,學生超過老師。但那是很少數的學生,多數的學生不可能。所以你自己能用示相來教學,你感召的力量就強,受益的學生就多了。自己能說不能行,受益的學生很少,不會多。我們常講上根利智得益,中下根性難了,這個道理要懂。所以這一句是「普賢願所成」,我們不能夠疏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6:21:10)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6:21:0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15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