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585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八五卷)  2002/1/1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85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第四大段,「現瑞表法」:

  前面現相是召集有緣,十方有緣的菩薩都到道場來集會,我們在前面看到了。世尊在這個地方又現瑞相,瑞相有三種,第一個是放光,放眉間光,放光表示法主,第二個是現華表義,第三個是現眾表教。古德常說:「人能弘法,非法弘人」,法一定要人弘揚,所以先要把主說出來。如來有再好的法,要是沒有人學,這個法是空的。法怎麼落實?一定有人依教奉行,世尊在經上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受持的人是主。義是義理,義理是教的根本,所以義在教的前面;最後,再說教學方法。

  這一段我們就要特別留意,現在這個道場來的人愈來愈多,如果我住在此地,來的人會絡繹不絕。人家問你們,你們這個道場學的是什麼?你們這個學院學習的是什麼?答不出來怎麼行?我們的課目很多,但是現在我跟同學們建議,兩年之內我們要打根基,課目再多基礎是相同的,好像蓋房子一樣做地基。基礎的課程也有好幾種,我們統統都要學,決定不能夠疏忽。但是跟修學一般課程一樣,有賓有主,我們基礎課程裡面你是以哪一門為主,你就專攻這一門,你們自己要決定。我們基礎的課程有四部經,這是我們在從前在「華藏圖書館」訂的,經典方面我們有《無量壽經》、有《阿彌陀經要解》、有《普賢菩薩行願品》、有《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四部是經;除這個之外,儒家的東西有《四書》、有《了凡四訓》,道家的東西有《感應篇彙編》,這七門是我們的基礎課程,統統都要學,要專精一門。這幾門裡面,你專精哪一門?輔導我們課程的,那就是基礎的基礎,也可以專攻,這是從淨業三福裡面得來的。淨業三福第一條落實在《十善業道經》,所以你也可以專攻《十善業道經》;第二福落實在《沙彌律儀》,也可以專攻《沙彌律儀》,你要專攻你就一定要落實,你要去做;第三福落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七門加上這三門,十門功課,這十門功課是我們的基礎,我們淨宗的基礎。

  我不要求你們門門都要精、門門都要學,專精一門這樣就好。人家問你學什麼?你能答得上來。問你學什麼?不知道學什麼,這成什麼話?你們修什麼?我們修的是共同的法門:念佛。這十門課程,用什麼方法修?用念佛的方法修,所有一切法門到最後統統歸到念佛。你看看《華嚴》,《華嚴》,總共菩薩提出三百一十個問題,世尊為他們詳細解答就是這一部《華嚴經》。修行法門問得多,在「離世間品」,「離世間品」是行,清涼大師把全經分做四分:信解行證,論到修行問題多,兩百個問題。世尊每個問題開十條來答覆,兩千個答案!開了兩千個行門,全都是綱領。這兩千個行門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綱領,最後結歸在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所以你們同學多想想,我讓你們想一個星期,下一個星期你們每一個人寫一個條子給我,你專學哪一門,你就得真幹。這十門我都講過,早年講的有錄音帶,最近這幾年都有光碟,你們可以做參考。如果有幾個人志同道合,我們有三五個人、兩三個人我們學一樣的,這個很好,這樣你們就成為一個小組,互相在一起切磋琢磨,對你們的進步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求學,老師很重要,同學更重要,沒有同學那你很孤單,你有問題沒有人討論、沒有人商量,所以同參伴侶是菩提道上成敗關鍵的因素,真正志同道合!

  我過去在台中親近李老師十年,我十年有老師、有同學,我們同學不多,七個人,連我在內。我們七個人在一起同學十年,這個交情很深厚。那個時代我們同學都是在家居士,不能天天聚集在一塊,我們每個星期有一天集會,星期四,每逢星期四在「台中蓮社」的小講堂,我們七個人在一起覆講;覆講完之後,研究討論三個小時。每個星期三個小時一次,你才知道學東西是多麼艱難!你們現在的緣分是多麼殊勝,我們那個時候作夢都不敢想。你們同學一天到晚在一起,就算一天有三個小時討論,你們的一年就等於我的七年,你們要是認真幹,兩年就超出我在台中十年,這都是事實。

  我跟李老師學經教的時候,學了一年三個月,我就要求一定要出家,李老師問我為什麼?我就這一點給他說明,我說老師在台中已經教了十年,他的這些學生聽經聽了十年,我才到這個地方來一年,我怎麼能追得上?因為沒有出家有工作,每天要工作八個小時,怎樣用功頂多也只能用四個小時,難!我出家把工作辭掉,我一天至少,不能再少了,我可以用功八個小時。我跟老師講,你在台中教的十年,我兩年一定趕上。老師聽了我這個理由,才點頭同意我出家。沒有迎頭趕上,那你怎麼辦?我不但迎頭趕上,現在你們都看到,超過了,超過很多。你們這些同學要有我這個心、有我這個志、有我這種毅力,你們要超過我才行。你們將來在此地學幾十年還不如我,那你要慚愧,你就錯了!現在有這麼好的修學環境,真的一樣都不要操心。

  大的環境,澳洲政府的官員,今天我們去見的,還有議員,對我們非常好,這是我們的善護,最好的護法。本地的人民接納我們,歡喜我們在這個地方修學,我們如果不用功,對不起這些護法;不要說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施主拿這麼多錢給我們建道場。這個錢來自十方,你們有福報在這裡享受。拿什麼回報?這個經上我們念得太多,在家佛弟子財供養,出家佛弟子回報的是法供養。什麼叫法供養?自己修行證果這是法。他們的目的就是供養我們,讓我們專心修學,希望我們開悟,希望我們證果,希望我們往生作佛,他就有福了。這些話在講席裡不曉得講過多少遍,你們如果不肯相信、不肯修學,現在享福沒有錯,將來有果報。古大德常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將來要還債,還債的時候你就苦了。說實在話,這是經上佛都教給我們,佛沒有妄語,不是死了以後來生就還債,沒這麼便宜!必墮三途,三途罪受完之後,還債的時候才到。

  所以我常說,出家人這碗飯不好吃,做個乞丐去討飯,人家布施你的,那個沒有問題,為什麼?那個布施給你的,對你絕對沒有想到你將來要回報;出家人不一樣,在家人把你看作福田,你是福田僧,我要到你這裡來布施供養、來種福的。所以想想自己是不是個福田?如何是福田?持戒守法。這個法是佛陀的教法,遵守佛陀的教法依教奉行,你就是福田。課程你不能說我沒有給你安排,但是我沒有督促你,為什麼沒有督促?現在這個時代,民主自由開放,世間兒女都不聽父母的,出世間徒弟不聽老師的,所以我們只有勸勉,沒有督促。這個道場建立了,將來誰來督促?護法神來督促。我天天拜護法神,請護法神來督促,護法神最公平了。

  館長雖然往生了,有許多同修告訴我,館長在我們這個道場,我相信!為什麼?她對大家非常關心,人雖然走了,精神常在,她的靈性不滅,常常在照顧我們。我遇到為難的事情,我還求她,求她幫助我解決。上一次悟徹法師在此地不聽話,你們打電話給我、傳真給我,我有什麼法子?我只有在館長遺像面前燒香作禮,我說:「這些人出家是你答應的、你接引的,現在出了事情,我沒有法子解決,你只好出面解決。」真的管用,到第二天早晨悟徹給我打個電話,他說他要回台灣去了,真的靈!監學督促,我看還是要館長來才行,所以我們不能離開她。我們把她的照片放得那麼大,供養在講堂裡頭,每一個房間裡都有她的照片,她護持我們,我們求她來督促我們。

  道場建立之後,一切設備都上軌道,你們不用功,她可能就把你趕走了。我不會趕你的,護法神會趕走你。遷單,佛教的名詞叫遷單,館長會遷你的單,護法神會遷你的單。我這一生就在錄像室裡頭講經,其他事情不聞不問。你們做得好,我會在這裡多住一些時期,我把我的影響力供養你們;你們做得不如法,我就離開了。現在古晉那個道場快要建好,我有四個地方可以選擇,哪個地方如法,我就在哪裡住;做得不如法,我就不在那裡住。所以我不選擇人也不選擇處所,我選擇你們是不是真的用功,是不是真的依教奉行?不是我的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我們共同都是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教誨。

  我們把這十門基本的課程學好,然後可以選擇一部大經大論;如果你不選擇,你就一生專攻你的這一門,也了不起!古來祖師大德有一生專攻《阿彌陀經》的,一生當中講《阿彌陀經》講兩三百遍的,正確!這是給後學做典型、做模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能得念佛三昧,你才真正有把握往生淨土,親近彌陀。到西方極樂世界,無論學什麼樣經教,容易了。老師是阿彌陀佛,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同學都是等覺菩薩,那才是真正修學的環境,最好的佛學院,我們要爭取。所以希望大家多想想,沒有事情多揣摩揣摩學哪一門,跟你自己的根性相應,跟你的程度相應,跟你的生活習慣相應,你學起來很輕鬆、很愉快,你會在學習當中不斷的提升法喜,才真正嘗到古人講的讀書樂,才會激發你好學的心。為什麼?世間所有一切樂沒有讀書樂,尤其是讀佛書,佛書那個味道你嘗到之後,《四庫全書》、《四庫薈要》我都不要了,為什麼?那個味道沒有佛經濃!

  你必須要嘗到味道,像吃東西一樣,嚼出味道出來了。你們現在吃東西沒有嚼,囫圇吞棗,一進口就吞下去,什麼味道不知道。所以樂趣你沒有得到,得到樂趣人就精進、就發憤,正所謂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他自己覺得快樂的事情,他拼命去做,他覺得痛苦的事情,他不想做了。我看你們今天學佛不是快樂,是很痛苦,沒有得到法樂,沒有得到法喜,問題出在這個地方。所以你要是依照我提供你的修學參考,我是把我自己修學的過程、我修學的心態、我修學的方法,提供給你做參考。你也可以仔細去觀察、仔細去思惟,這個參考對你有沒有用、有沒有價值?或者還有別的人,他們那個修學的經驗、方法你感到很滿意,你很歡喜,這是好事,你就應當跟那個人學。那個人自己本身有沒有成就不要緊,學生的成就往往超過老師,古人常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是這個道理。

  自古以來什麼人是我的善知識?我心目當中最佩服的人、最仰慕的人,這樣的人說話我會聽,我沒有懷疑,教我我一定會做到,這是師資之道。如果你跟這個老師,對這個老師有懷疑,對老師說的話不能完全相信,老師所教導的半信半疑、陽奉陰違,你決定不能成就。所以做學生的人找一個好老師不容易,古人常講「可遇不可求」;好老師要找一個好學生,什麼是好學生?百分之百的順從,老師怎麼教學生就怎麼做,這樣的學生古人講「打著燈籠都找不到」,比學生找一個好老師更難!我早年常常聽李老師講,我跟李老師的時間最久,跟他十年;跟方東美先生學的大概只有半年,跟章嘉大師三年。跟李老師的時間久,親近的機會最多,幾乎每天都見面。以前我跟方先生、跟章嘉大師,一個星期見一次面,不是天天見面,跟李老師是天天見面。他老人家的生活行持對我影響很大,給我的啟發很多。

  所以諸位同學你們要親近善知識,你要懂得,我心目當中最尊敬的、最仰慕的,那就是你的善知識。我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有成就,都能夠早一天成就。你們當中羨慕的真善知識,你可以去尋求,你可以去親近,你離開我這邊,我會開會歡送你,這是應該的。我絕對不會嫉妒「你離開我到別的道場去」,我不會嫉妒,為什麼?我知道你在我這邊不能成就,你到那邊有成就。我們是希望你有成就,絕不是希望我們這個道場人多興旺,沒有這個道理。真正是個好人、有良心的人,幫助人成就,不可以障礙人成就;障礙人成就,那造罪業,斷人法身慧命,罪很重!所以我不會障礙,我會很歡喜。你來告訴我,你心目當中最佩服的是哪個法師,最仰慕的是哪一種道場,你給我講,我會開會歡送你,祝福你!你在修學過程當中你要有困難我幫得上忙的,我會全心全力幫助你,我說到會做到。

  所以我看到這一段經文,我的感觸很深。佛法如果沒有真正修行人,沒有繼起的真善知識,佛法必然衰沒。所以我們供養諸佛如來、供養一切眾生,用什麼供養?用自己真正修行的功夫,「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功德。「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這是功德,別的沒有功德。所以它這個層次先講人,然後再講義、義理,最後再講教。現在我們看經文:

  【爾時世尊,欲令一切菩薩大眾得於如來無邊境界神通力故。】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大段文裡面分六個小段,清涼大師把這六個小段的意思標出來了。第一段是意,第二段是體,第三段是名,第四段是相,第五段是展開,第六段是結論、收歸。這是第一段,說明世尊教化眾生意義之所在。他的本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建立佛陀教育?我今天對市長大眾們介紹,佛陀教育就是現在大家所講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今天肯定的說,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世界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創始人,這個教育的宗旨關懷社會,不分國土、不分種族、不分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教導大眾互相尊敬、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助合作,目的是世界和平、社會安定,每一個人都能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你們看看《華嚴經》上所講的是不是這個?這是諸佛如來示現在九法界,意思在此地,他沒有別的意思。這一句講得這麼清楚,『欲令一切菩薩大眾』,這把九法界都包括了,菩薩是九法界裡面最高的,大眾就是包括其餘八個法界。『得於如來無邊境界神通力故』,「得」,欲令一切菩薩大眾得,大家都能夠得到「如來無邊境界神通力」。如來無邊境界神通力,前面我們看到很多,如果就近處,前面那二十句跟十首偈,這是最近講的。下面這一句是顯體:

  【放眉間光。】

  清涼大師說這是光之體,前面這一句是放光的意思。佛的光是從眉間放出來的,眉間表法,「表離二邊」。我們眉毛左邊一個右邊一個,它在當中放出來,表兩邊不著,這是教體,不著兩邊。兩邊就是我們今天講相對的,九法界眾生都是住在相對的空間,西方科學家講的「相對論」。相對從哪裡生出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生出來的,本來沒有,這也是個抽象概念,不是事實。所以歐陽竟無大師為什麼說「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哲學」,宗教跟哲學都沒有離開兩邊。哲學裡面講能跟所,能所對立了,能是一邊,所是一邊;宗教裡面,也是建立在能所相對之間。上帝是造物主、能造,世間一切萬物是祂所造。佛教在教相上講是相對的,如果離開相對,就不能說話了。我們的思、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言論離開相對,那你一句話說不出來。你看你說,說的對面是無說,要離開相對,有說無說都離開,你還說什麼?沒得說了。佛教相上是相對的,義上不是相對的,義理上是圓融的。所以佛教講能所,能所是一不是二,能即是所,所即是能,確實有能有所,能所不二。這在哲學裡頭沒有這個講法,宗教裡頭也沒有這個講法。佛教有,尤其是《華嚴經》講得多、講得透徹。

  「於體要離有無二邊,於義不著常無常等諸法相」,佛所說的一切法都不能執著。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導我們,學佛的方法用我們現在話來說,學佛的心態那是什麼?他說「離言說相」,聽,我們聽經,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怎麼去聽?離言說相聽,不要執著釋迦牟尼佛的言詞。「離名字相」,講經會講出很多術語,我們講的三寶、三學、六度、十願,這都是法相名詞。法相名詞是為了教學方便起見說出來的、建立的,不能執著,原本沒有。說「佛」、說「菩薩」,理體上哪裡有佛、哪裡有菩薩?哪裡有眾生?沒有!這些名詞術語都是假名建立,不能執著。第三個「離心緣相」,是你心去緣慮就是你思想,你只管聽不要想,一想就錯了,一想就落到你自己意識裡頭去了;這種聽經聽的方法會開悟,為什麼?他不落心意識。我們聽經為什麼不能開悟?著了相,著了言說相、著了名字相、著了心緣相。所以聽幾十年,不要說幾十年,聽幾百年、幾千年你也開悟不了,愈聽愈迷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聽經不是增長邪見,就是增長無明;總而言之一句話,這叫不善用心,你自己不會用心。

  《起信論》裡頭講得好,我當年在台中求學,李老師就教給我這個方法,但是他沒有說得這麼詳細、沒有說得這麼透徹,他只要求我這樣做:專心聽,不要做筆記。聽懂了你就懂了,聽不懂也沒關係,他教我這個方法。以後我讀《大乘起信論》、講《大乘起信論》我才懂得,這是老師真正的教誨,真實教誨。老師教學生因人而異,教我的方法跟教其他同學的方法不一樣。我在同學當中,我也跟諸位說過,我有一點長處,我有悟性、我有記性,我聽一遍能記得,聽了之後能領悟。這一句的意思很深很長,我們留到下一點鐘來說。

  諸位同學,請繼續看「現瑞表法」第二句:

  【放眉間光。】

  這一句前面說過,放光是顯示光之體,意思是離二邊,這個意義很深很廣。「於體不計有無二邊」,就是不執著,不但不執著,分別亦無,你的心才真正恢復到平等清淨。平等清淨到極處,就是寂靜,寂靜就是真心顯露了。「於義」,義是教義,「不執著常無常等諸法相邊」,常、無常是舉一個例子,為什麼?教義講得太廣、講得太多。早年李老師教我聽經,他說會聽的聽什麼?聽教理,理就是體,體上會得這就通了,明心見性了,這是上上根人。沒有這個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就聽教義,教義怎麼聽法?實實在在講,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教導我們的就是教義,「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教義。要是聽教體、就是理體,這個離的念頭都不可得;聽教義還有離,有能離、有所離,這是義邊不是性邊,義是靠近性,這樣聽經有悟處。

  所以老師教我這個方式,不要用心去記,不要用心去想,為什麼?你要是用心去記、用心去想,完全落在第六意識,不要說理你不懂,義的邊你都沾不到。這個方法是非常高明,他教我,我對他老人家敬仰,我聽他的。所以我在台中聽他講經十年,我也有筆記本,有兩本,每一本大概都寫到三分之一,後面三分之二是空白。幾乎是每聽一堂經寫幾個字,不會超過一百字;有的時候一堂經聽下去,一個字也沒有寫,十年如一日。聽經要寫筆記,這是世間法的教學,儒家所講記問之學,不會開悟。世間的好老師,教導學生不注重博聞強記,不注重這個,注重悟性。

  我們小時候念書,念小學、念初中的時候,抗戰期間那是真有好老師,我們常常聽老師之間在談話,偶爾聽到他們在談話、在評論學生,我們偶爾從外面經過,窗口聽到,他們在談某一個學生有悟性、某一個學生沒有悟生,老師跟老師之間彼此在討論。有悟性的可以學教,這個將來培養出來是弘法的人才;沒有悟性的人,護法,培養出來辦事,護持道場。道場是兩種人成就的:弘法、護法,所以弘法人才的條件悟性擺在第一,護法人的條件忠厚老成排在第一。這人有德行,也就是佛門常講的嚴守戒律,嚴持清規,這是好護法。有悟性,如果不守戒律、不守清規,很容易變成狂慧,那個路子就走錯了。這就是有學問沒有德行,那個學問不是真的學問,這個學問是他記憶力好,他有悟性,他博學多聞,他沒有德行,他不能夠做到。儒家講的記問之學,後頭說「不足以為人師也」,人師最重要是人品,道德才能為人師,這是儒家講的標準。

  世風日下,到哪裡去找道德之人?道德之人自古以來一代比一代少,所以天台智者大師,這是隋朝,他老人家把這個標準就放寬了。隋唐那個時候是個動亂的時代,五胡亂華,到唐才算是安定下來,這個亂世度過了。智者大師的標準:「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這兩句話諸位一定要聽清楚,不是對我們佛門講的,是對社會大眾講的。對社會大眾你能說你不能行,但是你說得沒錯,完全根據經教說的,完全根據古大德所說的,沒有說錯,你可以為社會大眾的導師,你自己沒有做到,你可以作師;如果你所說的又能做到,那你是國之寶。我們從大師這兩句話就能夠體會得到,在那個時代大概國師不少,國寶很希有、難能可貴。在佛門裡面,因為佛門它的目標是要斷煩惱、長智慧,是要超凡入聖,是要脫離六道輪迴、往生淨土,道德就重要了,經教不重要,道德重要。

  佛門的修持重在行,通途法門、一般的法門修學的次序是信、解、行、證,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判定的四分,通途法門,一定要按照這個順序。解在行之前,先解後行。行什麼?行你所信,行你所解。證是什麼?證你的行、你的解、你的信,完全相應,那就是證。不是另外有所證,不是的,信解行融合成一體就是證;信解行分了家,沒有證。《華嚴經》上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是證,信解行證這四分就是一分,一即是四,四即是一,那就證了。不是這個樣子修學法,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

  依照這個方式,那可以說末法時期沒有一個人能成就。所以彌陀、世尊大開方便之門,只要信只要行就能成就,不解也沒有關係。把解換一個字「願」,信、願、行,往生就是證。這給我們後世人、給我們中下根性帶來無量無邊的殊勝方便。我們可以不要解,我們有願就行了,什麼願?願生西方,願見彌陀。只要這個願懇切,這個願超過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願望,就成功了。可是信跟行沒有變更,這真正是大開方便之門,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統統得度,所以彌陀才被諸佛尊稱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就是這個道理。可是淨宗雖然比一般法門易行、方便,還是有基本的條件,這個基本條件大家決定不能夠疏忽,「淨業三福」,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韋提希夫人求生淨土,世尊為她開示,沒有講往生方法之前,先講這三條,我們不能不知道,決定不能大意。這三條是修學大乘的大根大本,是修學大乘基礎的基礎,你沒有這個基礎,念佛不能往生,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

  今天有人說台灣佛教很興旺,早年黃念祖居士聽了搖頭,他不承認。前幾天達爾文來的菲律賓籍的一個居士也說到,他說了個比喻很有趣味,很多人聽到。台灣的佛教好像煮一鍋飯,上面熟了,底下是生的。這個比喻什麼意思?念佛的人很多,沒有淨業三福的基礎,下面是生的。所以我們今天學什麼?不管你修學哪一個法門,你不能不好好的修淨業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孝親、尊師、慈心落實在十善業道上。沒有十善業道,前面三句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十善我們是不是認真的在做?這是對在家學生說的,我們要知道,對在家學生說的。對出家學生,那就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一條我們把標準降到最低是《沙彌律儀》,不能夠落實《沙彌律儀》,絕對不是佛的出家弟子,不是!你想這個多重要。我們要想把佛教從我們身上復興起來,這是大事因緣,從哪裡做起?從《沙彌律儀》做起,你才能真正護持正法久住,否則的話必定落空。

  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菩薩的法。我跟大家講,這一條落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淨業三福落實在《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地藏菩薩本願經》,換句話說,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這三部經要熟;不但要熟,要做到。《地藏經》確確實實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一點都沒有錯。我們早年七門功課裡頭,是用《了凡四訓》、《感應篇》、《四書》、《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代替了,《感應篇彙編》代替了戒律。但是這種修行法,可以往生淨土,不能令正法久住;也就是可以自度,也能度化眾生,少數,不能令正法久住。令正法久住,一定在戒律。《感應篇》那是善法,不是戒法,戒法跟善法不一樣,善法是福德,戒法是功德,這裡頭不相同。修善得福,持戒得定、得入三昧。這是說教理跟教義都要離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總的來說。

  再就行上來講,「於行不習苦樂二邊」,習是學習,走中道,苦樂兩邊我都不學習。這個行怎麼作法?隨緣,不用修無益的苦行,也不能夠修、不能夠學法身菩薩那樣的事事無礙,我們學不到,依照規矩去修就好。特別是在初學,不能離開規矩,古人講的話講得好,「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於道不住邪正二邊」,這個經是教法身菩薩的,我們今天於道決定要住在正的這一邊,不能住在邪的那一邊。邪正兩邊都不住了,這是大徹大悟之人。我們兩邊都不住了,能不能大徹大悟?我們兩邊不住決定住無明,不會開悟,為什麼?功夫不夠。所以現在我們這個法門沒有別的,「持戒念佛,以苦為師」;你只要把這兩句話記住,八個字:「持戒念佛,以苦為師」,你肯定成就。不怕苦,知道這個苦難是短暫的,不是長時期的,短暫的苦算得了什麼?往生極樂世界,短暫的苦不肯受、不能接受,那好,你將來要受三途苦,夠苦的了!現在能夠吃一點苦,不願意貪圖世間的種種享受,來生有大樂,永恆之樂,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大師在註解裡面講,「於人不執因果二邊」,這個話不好懂,我們換句話說,對人不要執著善惡兩邊。好人壞人,清不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要不清楚,那你是無明、你是糊塗;清清楚楚而不執著,這是功夫,這是大德。平等的恭敬、平等的供養,只有對善行讚歎,惡行不讚歎而已。惡人做一樁好事值得讚歎,惡人做壞事不讚歎,好人做壞事也不讚歎,好人做好事讚歎他,惡人做好事讚歎他,讚歎的準則在此地。廣修供養是平等的,不管是惡人是好人,他有困難的時候、他需要幫助的時候,盡心盡力幫助他。這裡頭有個原則,「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他需要人幫助但是幹的不是善事,這個可以不幫助;他做的是善事,有利益於社會大眾的,惡人做這個事情我們也應該幫助他。絕不可以因為這個人是我的冤家、是我的對頭,他做什麼樣的好事,我都不讚歎、都不幫助,這個錯了。我們對人依這個態度,就對了。

  「於教不說世出世二邊」,在我們今天講,我們對教是怎麼看法?多元文化。世法、出世法我們都是以真誠清淨平等心看待,重要的是平等。對於世間所有的學術、所有的宗教,心裡面要清楚、要明瞭它對於社會大眾的利弊,如何避其弊病而就其利,這就對了。要發揚光大它好的那一面,正面,要隱藏它的負面、它不善的那一面,中國古人教人隱惡揚善。到了最高的境界,法身菩薩的境界,邪正一如,無邪亦無正,那是法身菩薩的境界。這個地方的光是法身菩薩放的,所以這裡頭所說的全是他們的境界。我們今天讀這一段經文應該怎麼學,自己要清楚、要明瞭。

  「於諦不見真俗二邊」,「諦」我們世間人講真理,佛法講真諦、俗諦,真俗不二,這個地方是入了不二法門。我們沒有入,沒有入我們對於真俗二諦都要明瞭。心存真諦,行同世俗,這就好,這就是大乘菩薩的樣子。心住無為,行同有為,我們的身這個形象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實在講這就是兩邊不住,身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不住真;心地裡面我們講真誠清淨平等,不住世俗,這就是兩邊不住。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從這裡下手,真俗無礙;不迴避世俗,我們要為世俗人做一點好事。什麼是好事?覺悟是好事。覺悟世俗人,你看看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是怎麼做的?頭一樁是相好,示現相好。什麼好相?真誠的相、清淨的相、平等的相、覺悟的相、慈悲的相,這在內;表現在外面,看破的相、放下的相、自在的相、隨緣的相表現出來,讓大家見到、聽到、接觸到了,有所感受,這就對了,他有所感受。潛移默化,不用言說,做出這個形象來讓他多看,天天看,年年看,看久了覺悟。根性利的不要很長的時間,他就覺悟了、他就明白了,向你學習。根性鈍的,年輕的時候、少壯的時候糊塗,他不覺悟,到老的時候他想起來了。老的時候還不覺悟,這個形象在他阿賴耶識裡頭不會磨滅,阿賴耶識裡頭這個形象是佛種子。

  前幾年我們聽說北朝鮮的山神,有三百多位山神現在要發心念佛求生淨土。這山神遇到一位法師,法師就問他:「你們作山神多久?」他說他們這一幫人作山神已經三千多年。法師問:「三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世,你為什麼不跟他學?」「那個時候我們不相信。」你從這裡想想看,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做的樣子,三千年後他們想起來了。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示現這個形象,三千年後他們看到世間苦難,感覺到這個世間災難,不能再住下去了,想離開了,他就想到釋迦牟尼佛。所以真的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一歷眼根也不例外。這樣說起來形象多麼重要,出家人的形象是沙彌律儀、比丘律儀,在家人的形象是菩薩律儀。所以我們要是把戒律疏忽掉了,佛法就沒有了,佛法只有形式,沒有實質的內容。

  誰承擔這個罪過?出家的學生,你們要承擔這個罪過。因為佛法佛是咐囑給出家的比丘,正法住不住世問題都是你們,所以不是菩薩,菩薩不現出家相。你們看看許多菩薩的變相圖,觀世音菩薩示現在家相,文殊、普賢示現的是在家相,只有地藏菩薩示現的是出家相。佛法能不能住世就看這些出家人,你們能不能把佛法落實?能不能夠真正做到像佛所說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句話真正做到了,正法久住,你的功德無量無邊;實在做不到,給諸位說,出家人的團體不如在家人的團體。在家我們見過,我接觸得很多,李炳南老居士是在家菩薩,他主持「台中佛教蓮社」,在家人的道場,台中「慈光佛教圖書館」是在家人道場,講經念佛。他們共修的法會一個星期一次,一次講經、一次念佛,三十八年不間斷。為什麼不天天講、天天念佛?因為都是在家居士,自己有家庭、有事業,天天聽經沒有時間,天天念佛也沒有時間,一個星期共修一次,大家在一起念佛、聽一次經,這是在家道場。

  我們在國外,建立許許多多淨宗學會,也統統是在家人道場。最近四年我們住在新加坡,住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新加坡淨宗學會」,也是在家居士道場。現在這個時代在家的佛教興旺,還有一點正法,出家道場難了。今天在此地,你們大家已經出家了,希望你們替佛教爭一口氣,為釋迦如來、為阿彌陀佛、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爭一口氣,好好的認真學習。如果覺得實在不行,還俗,把這個道場改成在家道場,為什麼?你不墮三途。還俗沒有過,也沒有罪。我跟大家講的話句句是真實話,這個道場歡迎真正出家人到這個地方來參學。韓館長往生之前她有十二個願望,其中就有希望出家人像一個出家人,在家人像一個在家人,這個話的意義深長,這是真正的護法。

  「於化不定權實二邊」,化是教化。教導眾生,有權有實;權是善巧方便,實是與性德相應。這個一定要隨順機宜,恆順眾生的根性,接引大眾、教導大眾要契機契理。法身菩薩接引上上根人,那完全是此地清涼大師註子裡頭所說的。我們沒有那麼高的境界,我們今天面對的跟我們一樣都是博地凡夫,我們學了這些大乘經怎麼樣應用,也就是怎麼樣學習,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這不能不知道。最高的原理原則是兩邊不住,『放眉間光』。但是在我們現前這個境界裡頭,我們一定是離惡住善、離邪住正、離迷住悟,這就對了。要放棄自己妄想分別執著,隨順經教裡面的教誨,這就對了。經教裡面教誨是正法,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是邪念。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句。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5:41:36)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5:41:3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10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