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八二卷) 2002/1/1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82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現自在用,所化成益第十句:
【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皆得安住毘盧遮那廣大願海,生如來家。】
這些經文每一句的前面都有「念念中,一一國土」,我們不能夠忘記。這是第十句,說到究竟圓滿,也是前面菩薩助佛弘法利生末後一句,「念念中,以普賢菩薩建立一切眾會道場法門」,所成就的利益,就是『皆得安住毘盧遮那廣大願海,生如來家』。修學因中是普賢十大願王、文殊的十波羅蜜,這才是修學真正達到圓滿。法身菩薩的境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念念之中都包含著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一一剎土當中有世界海微塵數眾生,這是菩薩念念當中的境界。求願這些眾生,都能安住在毘盧遮那大願海。毘盧遮那的大願是什麼?總的來說就是四弘誓願,別說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這才真正是生如來家。不同於一般大乘,一般大乘裡面講的發菩提心就是生如來家,所以常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跟如來是同生性,同生性這就生如來家。這個地方意思就不一樣,這個地方生如來家是證得如來究竟的果位,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還沒有真正生如來家。所以這個意思跟一般大乘經教上所講的不相同,這也是華嚴境界。
這兩大段經文,清涼大師有個綜合的總結,我們可以看《疏》。他說:「此上菩薩法化」,以上所說的總共二十句,前面十句是說菩薩幫助佛教化眾生,「始從放光,終於得益」,後面十句是得益,這裡頭的意思重重無盡。就像我們過去講《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一樣,任何一願決定是包括其餘四十七願,如果缺少一願,這個願就不圓滿。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懂,然後我們就能體會到菩薩教化眾生這十句,任何一句也都圓滿包括其他九句,任何一句都圓滿包括後面所講的十種利益。雖然這裡面有淺深廣狹不同,菩薩教化眾生的心願是圓滿的,在教學過程當中一定要依照眾生的根機循序漸進,就像父母教育子女一樣。根性利的、聰明的,三、四歲就開始學習,就要教,中下根性的六、七歲開始,隨著他的年齡,隨著他智慧的增長,教學的方式循序漸進,必須要讓他受到圓滿優良的教育。佛菩薩教化眾生亦復如是,父母教兒女大概總是十幾二十年,這個教育工作就圓滿;諸佛菩薩教化眾生,一定要把這個眾生幫助他證得圓滿的佛果,這個教學的工作才圓滿、才結束。這個眾生在等覺位還要照顧、還要幫助,不能說「他到等覺,可以了,不必照顧了」,沒有這個道理。等覺位諸佛如來還是要照顧、還是要幫助他,必定要他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無上正等正覺,這個眾生才算是畢業。
諸佛如來、這些法身菩薩,對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念念不捨,世出世間到哪裡去找這樣的好人?無論眾生怎樣迷惑顛倒、悖逆,佛菩薩始終不捨。你不相信、你悖逆他,他可以距離你遠一點,在旁邊觀察,看你造業受報,看你幾時回頭,到你回頭的時候他就現身,就來幫助你。絕對不會說我們對佛菩薩不相信他、毀謗他、侮辱他、破壞他,佛菩薩懷恨再也不幫助我們了,那是我們用凡情來猜的,全都想錯了!佛菩薩絕對不會把凡夫那些過失放在心上,沒有這個道理,只有一個願望,希望你早一天圓成佛道。這個事實,這樣真誠清淨平等的弘願,我們應當學習。能不能學得到?肯定能學到。什麼原因?因為這是性德,是我們自己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修德。
所謂修行只是把我們的迷惑、妄想、錯誤的知見捨棄而已,只要把這個東西放下了,我們性德就恢復了。我們自己的性德跟十方一切諸佛無二無別,跟法身大士完全一樣。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對我們的照顧、對我們的關懷、對我們的幫助是一體的,他知道虛空法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同一個自性,同是性德所現的,所以他們顯露的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曉得這一樁事情,怎麼樣把自己的性德恢復,我們也能像法身菩薩一樣,幫助諸佛如來教化無量無邊苦難眾生。現在的問題,我們要如何契入境界?真的要想入佛境界,佛菩薩、古來祖師大德教導我們,沒有別的,解行相應,你就能契入。我們學佛功夫不得力,解跟行分了家,解是解,行是行,彼此不相應,這就是學佛功夫為什麼不得力,原因在此地。
我們看看清涼大師在此地總結的有十二句,第一個:「其十須彌塵數眾生得益,方在一國,餘一切土皆爾,故云一一國土各令等也。」這正是《華嚴經》所說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心是這樣的,念也是這樣的,行也不例外。「十須彌」,十是表法的意思,不是數字,代表圓滿,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一個不漏,它表這個意思。要令一切眾生都得最殊勝的利益,饒益眾生,最豐饒的利益。我們有沒有這個心?有沒有這個願行?今天我們得人身,生活在這個世間,所為何來?這個問題應當常常想想。為自己,沒錯!你話說得沒錯,你的心、你的行錯了。怎麼錯?你沒有為自己。沒有為自己那到底為的是什麼?你為的是你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不是自己。再告訴你,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是真正為自己,為什麼?虛空法界是自己的心,無量無邊微塵海數的眾生是自己的身,這是真正為自己。誰能夠知道?誰能明瞭這個事實真相?六道凡夫不知道,所以叫迷惑顛倒,把這個身、四大五蘊之身以為是自己的身相,把妄想分別執著誤以為是自己的心相。佛在經上講得那麼清楚、那麼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相!四聖法界的聖者依舊不能很清楚,說實在話他們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法身菩薩才真正見到宗門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法身菩薩才見到。八地菩薩以上可以說真相逐漸大白,真正覺悟了。
譬如我們這個人,真正覺悟了這個身體是自己,我們現在像什麼?像我們人身體上的一根汗毛、一個細胞,我們誤以為那個汗毛是自己、那個細胞是自己,不知道整個身是自己。整個身是什麼?整個身是宇宙,佛經裡面常講的「盡虛空界、盡法界」,那是我們的真身,在佛法叫做法身,稱為法性身、法性土。身土是一不是二,自他是一不是二。「自他是一不是二」你要是不好懂,你就想我剛才的比喻,自是一個細胞,他是另外一個細胞,我們這個身體是許許多多細胞組成的,自他是一不是二。有沒有自他的相?有,自他相確實有,但是它是一體,這叫法身。什麼時候我們自己能夠證得、能夠肯定虛空法界是自心相,無量無邊微塵數剎土眾生是自身相,你就證得清淨法身,你就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的起心動念,決定跟《華嚴經》一樣,你的起心動念跟《華嚴經》講的不一樣,你沒有入華嚴境界,你沒有證得清淨法身。換句話說,你的真誠心沒有遍虛空法界,你的清淨平等心沒有遍虛空法界,你的正覺慈悲心沒有遍虛空法界,你就不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是什麼樣子?前面所念的二十句就是,那是法身菩薩的樣子。
清涼大師第二句講「此一切土益,在一念時中。」一念當中具足圓滿的功德利益。這就是我們平常常常聽到的,或者是看到古德註疏裡頭所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一念如是,念念如是。要有一念不如是,這就是失念,這不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決定是念念如是,一念不相應那就是過失,凡夫有過失。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學菩薩念念相續。當然這不是我們短時間能做得到,我們肯定有失念的時候,就是忘掉了,又去胡思亂想了。這個不怕,怕的是覺悟太遲,古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它就相續,迷就斷掉了,覺是進步,迷是退步。我們現在用功,真的是進得少退得多。
現在我們在這裡講這部經,講的時候、你聽的時候你覺,這一天四個小時,講完之後又迷了。四個小時進步,二十個小時退步,成就難!如何能保持不退?這叫功夫。宗門教下常常是用觀想保持,淨宗學人是以一句六字洪名保持,這一句佛號具足圓滿的大方廣佛華嚴!沒有讀過《華嚴》、沒有聽過《華嚴》,雖然念這一句佛號,他沒有辦法生起觀想,所以利益就有限。如果沒有學過《華嚴》,學過《無量壽經》,這一句佛號念念與《無量壽經》圓滿相應,那也等於與大方廣佛華嚴相應;可是,《無量壽經》要了解得透徹,所以經典在今天確實不能不細講,講得愈細、講得愈透徹,對於修學的人,愈有利益。
第三句說「如是念念之益」,念念的利益無量無邊,「方一法門所開悟,一一法門皆爾。」這個事實不能不知道。你知道之後,你的疑惑斷了,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就斷掉,「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門門都入這個境界。只是眾生的機緣不相同,這就好像我們開保險櫃的號碼鎖一樣,號碼鎖對準了,這個門很輕易就拉開,號碼可以隨意去設立。你要問為什麼?因為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一切法的體、理體就是自性。哪一法不能見性?哪一法不能悟入?既然能悟入、能見性,那哪一法不是佛法!所以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任何一法都要平等對待,對佛法如是,對其他宗教亦如是。為什麼?其他宗教也是唯心所現的,只要修學方法正確,其他宗教都能夠明心見性。不是宗教呢?世間一切諸法呢?說老實話也不例外,豈不聞佛法中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
圓是什麼?覺悟圓滿的人,證得圓覺的人。正報一毛孔,依報一微塵,一毛孔是任何人身上一毛孔,我們身上一毛孔跟諸佛身上一毛孔沒有兩樣;我們這個世間一微塵,跟華藏世界一微塵也沒有兩樣,要記住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有什麼兩樣?菩薩毛孔放光,放無量光,一一光中化無量菩薩,一一菩薩度無量無邊眾生,成就究竟圓滿的利益。我們要問,我們身上毛孔放不放光?不放光,為什麼不放光?不是不放光,是它現前有障礙;障礙如果除掉了,它跟這個經上諸菩薩一樣,大放光明。我們的障礙就是不覺,不覺才是我們真正的恥辱。為什麼諸佛如來他恢復了大覺,諸大菩薩現在正在努力的恢復,我們現在還沒有起心動念,還沒有想恢復?這是真的。如果你有這個念頭「想恢復」,你就真幹,你就真的改毛病、改習氣,你真幹。我還不能夠真幹、不能夠落實,「我想恢復自性」的這個念頭沒有生起來。
第四句:「彼多法門,方是一念所用,餘念念所用法門亦爾。」對的,法門無量無邊,一念具足!念念都具足無量無邊的法門,這是法身菩薩。想想我們今天在這裡學,無量無邊法門學個幾個法門都學得這麼辛苦,還沒有辦法契入,看到這些法身菩薩怎麼不羨慕?羨慕又有什麼用處?自己一定要曉得,佛有,菩薩有,我也有,我跟諸佛菩薩無二無別。為什麼?在今天他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他都能現前,我為什麼不能現前?看到諸佛菩薩的形象,我們要回過頭來反省,我為什麼糟到這樣的地步?佛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我們是自己違背了自己的性德,落到如此地步。如果我們能夠回歸性德、隨順性德,我們就能跟諸佛菩薩一樣的得大自在,一樣的具足無量無邊恆沙德行。
佛門常說「回頭是岸」,我們也常常聽說,自己也會講,可是就是回不了頭來,這個原因在哪裡?我們對於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如果真的明白、了解,回頭很容易。由此可知,世尊當年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為什麼為大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然後我們也能夠聯想到,佛法在世間幫助自己、幫助眾生,第一個手段是什麼?教學!不教不學,你怎麼能了解事實真相?佛法教學的內容,沒有別的,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真相而已。所以佛法不是玄學,它是實學,學了真的管用,學了真得利益。凡是不能得利益的,你學得不徹底,你學得不夠深入。像我們現在在學校念書一樣,你所修學的不及格,沒有達到一定的標準,如果達到這個標準,你當然得受用,你自然就回頭了。這個意思一定要明瞭,然後才曉得達到這個標準的真實利益;這個標準在佛門裡面講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最低的標準。在這個標準裡面,就是古人所講的「一經通,一切經通」,「一法門通,一切法門通」,就這個意思,跟這邊講的完全一樣:一念具足,念念具足,這個生活才是究竟圓滿,這個生活才是真正得大自在。我們對它不明瞭,所以追求的念頭起不來,求學的意願生不起來;搞清楚、搞明白了,求學的願望就堅定。
前面清涼大師總結這一段話意思還沒有盡,但是大師這些話諸位要是看《疏鈔》不難體會。總而言之,無非顯示重重無盡的法界,這些全是事實真相。法界是圓融的,就像我們這一個房間許許多多的燈,每盞燈光光互射,每一盞燈光裡頭都圓滿具足這個房間一切的燈光,互融互遍;無論是心、是願、是行、是種種建樹,無一不周遍法界。清涼末後說,「唯智頓觀,非心識境,華嚴海會,大用皆然。」《華嚴》確實是大,沒有智慧你就不能體會,他講的「頓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體會。要有清淨的智慧,你才能體會得到,才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才真正了解十方三世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諸菩薩不但毛孔放光,光中又化無量無邊的菩薩,代佛教化眾生,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而且光中還有音聲,前面我們看到供品裡面出音聲讚佛,下面我們看到光中出聲音也讚佛。第三光聲自述:
【爾時諸菩薩光明中,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向下有十首頌,這十首頌是諸菩薩光明當中出的聲音,光中出聲。第一首:
【諸光明中出妙音,普遍十方一切國,演說佛子諸功德,能入菩提之妙道。】
這一首是總說。清涼大師註解講,前面「光聲召命」,現在「光聲自述」,「菩薩位極,用窮深廣,若非自述,時眾難知。」菩薩位極,這一句就給我們說明,十方來參與法會的菩薩都有一位主菩薩,主菩薩肯定是等覺菩薩。「菩薩位極」,菩薩的位子他到了極處、到了最高,再往上去就證得圓滿究竟的佛果。菩薩最高的位子是等覺,來參與這個法會,他率領著世界海微塵數的諸菩薩,他的同學、他的同伴,這些菩薩的地位跟他就非常非常接近。前面講光召有緣,有緣的標準在這裡我們體會到,不是我們普通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在本土本國,毘盧遮那佛的國土,我們講的華藏世界;他方來的這些菩薩都是等覺菩薩,我們把標準稍微放寬一點,大概都是八地以上,不是初住,不是十住、十行、十迴向,總是八地以上,從十方世界來的,數量那麼多。眾生的數量也不少,我們在前面看到他示現的代佛教化眾生,念念當中展現的境界,我們在這裡看到了。所以高位的菩薩,他們的德用深廣無際,要不是自己說,中下根性的人不會明瞭。所以這才同時發聲,光中同時出現了音聲。
『諸光明中出妙音,普遍十方一切國』,光遍虛空法界,音也遍虛空法界,當然亦遍三世。為什麼?時間跟空間是一體的。『演說佛子諸功德』,「佛子」是菩薩,法身菩薩經上講的是佛真子,用我們現在話來說,是如來真正的學生;換句話說,四聖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是佛教學的旁聽生,還不是正式的學生。我們是什麼地位?我們連旁聽生的資格都不夠。在這個地方應當要生大慚愧心,應當要真正懺悔,勇猛精進,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諸佛如來有真實的慈悲,以無比殊勝的方便,為我們開了淨土法門「帶業往生」,這一生當中就可以升做正科生,不要當旁聽生。我們懂不懂佛這一番心意?要真正體會得,我們才曉得我們今生唯一的一樁大事,那就是念佛求生淨土。
前面我給同修們提到,今天找幾個同參道友不容易,一個人幹,家庭就是道場,遵守諦閑老和尚教鍋漏匠徒弟的那個方法,我們行!這個方法一點拘束都沒有,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成功的關鍵就是萬緣放下。鍋漏匠能夠成功,祕訣就在此。他何以能放下?他嘗到世間的苦滋味,他的生活過得太苦,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所以他真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一個願望專求西方淨土,他沒有二念。人家三年成就了,那不是假的,自在往生,預知時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走了以後還站三天,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不容易!他能做得到,我們要問哪一個做不到?古大德跟我們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凡是去不了的就是你放不下,你要是放下沒有去不了的。於世出世間法,只要有一樣放不下,就把這個殊勝的機會破壞了。我們要幹,不能不幹。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時候,一切處一切時念佛第一,其他的都是一些雞毛蒜皮小事。我們除了這一門之外,修學任何法門,這一生當中都不能成就,這總得要曉得。
唯有這個法門,我們有把握有信心『能入菩提之妙道』。等同諸大菩薩的大覺;捨棄這個法門,不認真修學這個法門,這人沒有覺悟,沒有智慧,還不肯回頭。換句話說,「佛子諸功德」廣義的來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歸納起來講就是《大乘無量壽經》;於是我們就清楚、就明白了,一大藏教世尊為我們說法四十九年,最後歸淨土三經。我希望我們同學們要重視,不要在這大經上下功夫,要在念佛上下功夫。大經只聽,幫助你拓開心量,幫助你心行與《無量壽經》相應。你聽有好處,心量拓開了,念念也像諸大菩薩一樣,盡虛空遍法界,在這裡學習。學習到一定的程度,你必定落實,你的心行都會落實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你會照顧他們、你會幫助他們,你智慧開了,你有善巧方便,你有菩薩的四攝六度。前面講的這二十句,你都能落實,都能變成你現前的心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就入菩提妙道。捨棄這個法門,學《華嚴》不念佛,《華嚴》白學了。清朝初年彭際清居士作《華嚴念佛三昧論》,黃念祖老居士有講義,大家可以看看。第二首:
【劫海修行無厭倦,令苦眾生得解脫,心無下劣及勞疲,佛子善入斯方便。】
向下九首「別顯德用殊勝」,這就是前面講的佛子功德,功德殊勝。前面三首,就是第二、第三、第四這三首,「通顯體用自在」。清涼大師告訴我們,第二首「悲智相導」,度生不疲不厭。『劫海修行無厭倦』,「劫海」是指的長時間。長到什麼程度?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你千萬不要想著,「什麼時候放個假?什麼時候我可以休息幾天?」你錯了,諸佛菩薩修行永遠沒有假日。為什麼?一有假日就懈怠墮落了。勇猛精進,你一停止就不能前進了,不進則退,所以怎麼能有假日?世間的學校、世間法的學習可以有假期、有假日,為什麼?他不想了生死、不想出三界,那個行;你想了生死、出三界,你生死沒了,三界沒出,你怎麼能休息?你怎麼能懈怠?
那我們要問,圓成佛道之後能不能休息?不能休息。為什麼?世間還有許許多多苦難眾生沒有得度,圓滿菩提自性裡頭的大慈悲心自然流露出來,決定不會看著眾生在受苦受難你不去管他,沒有這個道理!所以菩薩成佛了,還是永遠沒有休息,幹什麼?倒駕慈航。回到九法界裡頭來,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永遠為一切眾生做示現,也就是經上常講的「為人演說」。你要為別人表演,做出樣子來給人看,教人怎麼修,教人怎麼回頭、怎麼覺悟,怎樣入菩提妙道,你做出樣子來給人看,劫海修行!所以自己沒有證得無上菩提,那個時候修行是為自己;證得無上菩提之後,還是不斷的修行,是為眾生。一樣要做出學十善、修五戒,一樣的為出家大眾表演。為凡夫、出家眾表演什麼?「沙彌律儀」,條條做到,教化眾生的,做榜樣給人看的。諸位同修必須要曉得,言教固然是方便,感化的力弱,身教感化的力量強,真做到了。稍有善根的人看到之後,他心裡有感動,「我要學!」
我早年親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們最受利益的是他的身教,言教其次,他所講的他都能做到,我們受感動。親近善知識時間要長,時間短了不行,長時間的不離善知識,天天在受他的薰陶,尤其是身教的薰陶,怎麼會不得利益?時間短了,難!因為你離開善知識,你很難不受這個社會影響,你很難不被五欲六塵動搖,你的根不深,你容易失敗。李老師當年要求我是五年,我自己想想五年不夠,我跟他老人家說我希望加一倍,十年,他老人家聽了點點頭。現在這個花花世界,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真的是念念之中都在誘惑人,我們的心願不為所動,談何容易?我們的正知正見不被迷惑,不是容易事情!自己在這個境界裡頭能夠保住自身,沒有墮落,已經就不容易;還能夠精進,還能夠把這個境界、自己修行功夫年年向上提升,諸位自己想想,修行難!自己一定要克服這個障難,拼命!要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疲不厭,這裡面有法喜,法喜充滿,所以你不會厭倦。幫助自己,幫助九法界一切眾生,『令苦眾生得解脫』。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說得好,悲要沒有智,就是慈悲多禍害,變成「愛見」,「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確實,沒有智慧就會退轉,退轉就不免墮落。所以長時間的修行,「劫海修行無厭倦」,證明他有大智慧。如果有智沒有悲心,那就叫「下劣」,他就會疲勞。雖有智慧沒有慈悲心,二乘人,不肯教化眾生。尤其是閻浮提眾生有名的剛強難化,「隨他去,反正教他他也不聽,隨他去,不要去管他了」,自己退心。所以佛常常教導我們福慧雙修、解行相應、定慧等學,這些話都是教導我們、勉勵我們不犯這個過失,向大乘菩薩、向法身菩薩看齊。『佛子善入斯方便』,「悲」你能教化眾生,「智」你沒有疲厭,普賢菩薩願願最後的結語:「無有疲厭」,自性般若智慧現前了。學不厭,教不倦。第三首:
【盡諸劫海修方便,無量無邊無有餘,一切法門無不入,而恆說彼性寂滅。】
清涼大師給我們一個提示,這首偈講的「空有雙觀,入法門而常寂」,這是智慧。「空有雙觀」就是前面兩句所講的,「空無分量,有無邊際」。「入法門而常寂」就是後半偈,因為你能夠觀空,所以心裡頭常住寂滅相。《金剛般若經》上佛教導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不會把外頭境界相放在心裡,也就是說你萬緣放得下。心常寂滅相,心常住在寂滅相,也就是說你的心永遠常住在清淨、平等。心要能常住清淨、平等,那怎麼會不生智慧?清淨平等覺,智慧自然現前。
『盡諸劫海修方便』,時間真的是無始無終。諸位一定要曉得,所修的全是方便門;真實的,真實沒得修,真實的是性德,修什麼!自性本具的是真實,所修的都是自性裡面的障礙。障礙總的來說,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大類,這三大類的障礙煩惱習氣無量無邊,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把它斷盡。用什麼方法斷盡?那就講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很適合的方法。這些方法隨時會變的,今年我用得很適合,到明年就不適合,為什麼?明年境界提高了,要換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佛家講的法門,法門無量。我們自己就這一生修學過程當中,我在前面也曾經跟諸位同學提到過,我們初學用什麼方法?初學佛的時候目的是兩個,一個是深信因果,另外一個目標是認識佛教。深信因果是學佛的根本,一個人不相信因果報應,不能學佛。為什麼?佛法就是講的因果,《大方廣佛華嚴經》講的是五周因果,《妙法蓮華經》講的是一乘因果,不相信因果那怎麼行?整個佛法都建立在因果上,世出世間法離不開因果。
因此佛法不是真的,佛在《金剛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佛法。佛法為什麼要捨?它符合因果。到什麼時候沒有因果?到寂滅場地,一念不生,還有什麼因果!但是諸佛如來為了要教化九法界眾生,還是要把因果提起來,這就是說「始終不離因果」。菩薩修行成佛是因果,成佛之後度化眾生還是不離因果,因果是世出世間法的真理。佛門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為什麼不空?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循環不空,因果轉變,因果循環;因果相續不空,這三樁事情不空。我們初學,因果是方便法,所以讀的書都是因果報應。印光大師教給我們初入佛門讀《了凡四訓》、讀《感應篇彙編》、讀《安士全書》,這些書我不但讀而且講解,還大量流通。聽老人講因果報應的故事,給我講的最多的是朱鏡宙老居士,每一個星期我們總有兩三次見面,他都會講故事給我聽。那個時候我二十幾歲,他老人家將近七十歲,把我們看作孫子輩看待,我們受這個教育。跟方東美先生,在他教導當中,我們認識了佛教,這是方便,初學非常適合的方法。
『盡諸劫海修方便,無量無邊無有餘,一切法門無不入,而恆說彼性寂滅』,這個「方便」就是我們講的法門,法門無量無邊無有餘。「一切法門無不入」,就是說在整個修行過程當中,不是這一個階段,你要是看到第一句「盡諸劫海」,在我們現前這一段,我們在無量法門裡面,選擇哪幾種法門最適合?我們今天淨宗學會成立,我們選擇的法門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選擇這些。現在看一看我們的根基不穩固,所以我們現在特別強調「淨業三福」,而把淨業三福落實在《十善業道經》,落實在《沙彌律儀增註》,落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這三部經的內容就是淨業三福,特別強調這是我們眼前的方便法門,最適合的方法。要不在這上奠根基,以後這個菩提道真的叫寸步難行,我們怎麼會有長進?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5:41:1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