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580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八0卷)  2002/1/1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80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現自在用,助佛揚化第十句:

  【念念中,以普賢菩薩建立一切眾會道場海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

  這裡面的意思很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去觀察,要認真學習。普賢菩薩十願,「請轉法輪」,這是要具足真實智慧,要有廣大的心量,念念利樂一切有情眾生,才能夠做得到,決定沒有嫉妒障礙。遇到與本道場修學道風、學風相應的大德,無論是出家在家都應當啟請。「請佛住世」,這一條很重要,自古以來,我們沒有看到聽一部經短時間就能開悟證果的,絕大多數的眾生都要靠一門深入、長時間的薰修,才能真正得到法益。長時間的薰修,肯定就要請善知識常住這個世間。真正善知識一定是慈悲的,一定是沒有分別執著的,就像諸佛菩薩一樣,哪個地方有緣他就到哪裡去。用什麼來啟請?決不是用物質形式上的供養,如果這個善知識貪圖供養,那就錯了。當然他的生活我們要細心照顧,這是表自己的一番敬意,但是這不是重要的,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如教修行。我們這個地方非常貧苦,沒有福報,缺衣缺食,粗衣淡飯,但是這個地方的人認真修行,善知識怎麼教他就怎麼做,生活再艱苦,善知識也不會捨棄眾生。如果這個地方物質生活再好,大家不能夠依教奉行,陽奉陰違,做的是表面功夫,沒有實質的修學,善知識不會留在這個地方;他留在這個地方貪圖利養,他就不是真善知識。

  唯有請善知識常住在這個地區,大眾才能真正得法益。這些話往年台中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他在台中住三十八年,弘法也三十八年。為什麼他住在這個地區那麼久?那個地區有不少的同修真正聽話,依教奉行,所以三十八年當中我們估計,台中學佛同修念佛往生至少有三百人以上,接引這麼多人往生,這個地方佛法真正的殊勝。我常講法緣殊勝,法緣殊勝絕對不是說人多、財力雄厚,不是指這個,是指你這個道場真正成就的人有多少;我們修的是淨土法門,念佛真正得往生的人有多少。「台中蓮社」後來又加上「慈光圖書館」,跟隨李老師學佛的人,這三十八年我概略估計至少有五十萬人;五十萬念佛的人,往生的只有三百多。你就曉得,李老師常講的一萬人當中只有幾個人,一萬人裡面要有十個人,五十萬裡面那就有五百人。所以他常常講一萬人當中只有兩三個,很有道理,他說的話不誇張,完全是事實真相。所以這個地方有真正善知識常住,是這個地區的大福報,請佛住世,真誠心依教奉行。同修們一定要記住,不是這個道場人多氣旺,不是這個,是真正依教奉行。

  當年初祖慧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志同道合的同學們一百二十三個人,真正是同心同願結界廬山,這個山居住的地方有一定的界限,不出這個界限。我們在史書裡面讀到他以虎溪為界,不越過這個界限,各個成就。於是中國的淨宗從這個時候、從這個地方建立第一個念佛堂,祖師留下的規矩、留下的典型榜樣,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真正要建立淨宗道場,一定要向他學習,真正有修行人,人數不拘多少。《西方確指》裡面所說的,覺明妙行菩薩真善知識,他這個道場只有十二個人,十二個人各個成就,這就叫功德圓滿。

  現在時代不相同,生活方式跟過去不一樣,真的產生一百八十度的變化。我們在這個時代想成就,確實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找一個清淨道場修行難!可是古德常說「事在人為」,只要人有心,只要人有願,不是做不到,還是能成就。真正有這個心願的人,十二個人找不到,能夠找到四、五個人也行,不在多。釋迦牟尼佛當年創教在鹿野苑,他一個人是老師,五個學生,五比丘,六個人創教起家的。所以人數不拘多少,最重要的是見和同解、戒和同修。佛門常說的四個人在一塊共修就是一個僧團,四個人叫一眾,這個眾就是團體。這樣的團體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守護,必得是真修,真的放下身心世界,一心求願淨土,心心希求親近彌陀如來,這種殊勝莊嚴的道場就成就了。生活再清苦、再不濟,人人都能夠一心向道。這樣的人現在很難找。

  二十多年前,香港洗塵法師到台灣來看我,談到佛法的衰微,出家人道心墮落,來給我談如何挽救。我告訴他世尊祖師的這種方規,我們應當恢復,人數不在多,五比丘就夠了,你去找,你找到四個人我參加。找不到!沒有人肯放棄自私自利,洗塵法師也是個有心人。為什麼發真正心的人少?說個實實在在的話,不通教理,對於經教上的修養不夠,又沒有深厚的善根。深厚善根他人老實,他能發真心,他知道世間苦;現在人不知道世間苦,對於世間留戀。善根深厚的人知道世間苦,出離的心真切,這個容易。實實在在找不到,一個人也要幹。所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念佛往生的人,他是一個人幹的,找不到同參道友,一個人真正是看破放下。

  雖然不能夠對整個佛法做出最大的貢獻,這是由五個人這麼一個團體如教修行,影響到整個佛法,正法住世。這樣一個僧團出現,那個功德不可思議,必定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影響所及,能令這個地區做惡的眾生,都能夠減輕他的惡報、推遲他的惡報,有這麼大的力量;個人修行,影響力就沒有這麼大。我們在這麼多年當中,看到很多個人修行成就的,非常可惜這些個人、發憤成就的人,沒有能夠集合在一起,這個事情很遺憾。實在講這是這個時代的眾生福德因緣不足,他們這些真正用功、真正辦道的人,沒有機會聚在一起,個人搞個人的。由此可知,真修行人不是沒有,真正善知識也不是沒有。所以請法師講經、請善知識在這個地方常住,這個功德很大很大,利益這一方。

  「常隨佛學」是一個重要的啟示,我們學佛跟誰學?佛是我們的本師,佛是我們最好的模範,所以本師一生的事跡、他的歷史,我們不能不熟知。《大藏經》裡面《釋迦譜》、《釋迦方誌》要讀,你要不讀、不熟,你對於釋迦牟尼佛一生的事跡一無所知,你修什麼?一般經典裡面雖然常講八相成道,那是略說,說得太簡略了。像這些典籍一般都在初入門的時候學習,可是現在我們初學初入佛門,把這些事情往往疏忽了,也沒有真正的熱心人去學習、去教導初學,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正是我們接觸大眾的原則。觀機,細心觀察眾生根性,我們才有方法幫助大眾。幫助大眾裡面最重要的,幫助他覺悟。佛法是覺悟之法,佛學是覺悟的學問,佛這個字就是覺。末後「迴向」,要把自己所修所學所有一切的成績,自己絕不享受,自己所成就的福慧,完全用來供養一切眾生,迴向眾生,至於迴向菩提、迴向實際都在其中;真正能夠落實到迴向眾生、布施供養一切眾生,菩提跟實際就在裡頭。要如是建立『一切眾會道場海法門』,這樣去做。『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這是講的影響力之大,我們不能不知道。這一段總結:

  【如是普遍一切法界,隨眾生心,悉令開悟。】

  『如是』是總結前面十句,前面十句境界深廣無有邊際。下面這一段「所化成益」十句學習完之後,清涼大師把這兩段做一個總說,在《疏》裡。我在這裡所講的,沒有依他的註解,我講的完全落實到我們現前的修學環境,我們應當怎樣學習。「所化成益」有十句,我們在此地如何來學習。第一句:

  【念念中,一一國土,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墮惡道者,永離其苦。】

  法身菩薩他們沒有邪念,他們有正念,這個地方我們看到「念念」,那就是正念。『念念中,一一國土』,這一句是總貫下面十句,每一句上面都有「念念中,一一國土」,經文為了省略起見,這一句只貫在第一句上,要知道底下每一句都如是。「一一國土」就是一一諸佛剎土,盡虛空遍法界一個不漏。

  『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真的,這不是假的,因為這個國土不是像我們現在這個國家地區,不是的,也不是這個地球,是一尊佛的教化區,至少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有些佛的教化區是兩個大千世界,三個大千世界、五個大千世界、十個大千世界,很多。為什麼諸佛如來教化區的範圍有大小不同?都在因地上發的願不一樣。所以一切諸佛如來因地上發的願,真的是以阿彌陀佛為第一。阿彌陀佛的教區有多大?跟諸位說,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讚揚,一切諸佛都把自己的學生送到阿彌陀佛那裡去。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淨土三經裡面所說的,勸我們發菩提心求生極樂,釋迦牟尼佛如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無不如是,所以諸佛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個意思我們體會到沒有?說老實話沒有體會到,為什麼?如果你真正體會得,你的心理、你的思想、你的行為會改變,變成萬緣放下,一心專念。你還會涉獵其他的經教,你沒有體會到,這是真的。

  還有一等人真的體會到了,他與眾生有緣,他發願弘護正法,菩薩發心。他不著急立刻去往生,慈悲心重,他願意住在這個世間,幫助這個世間的苦難眾生,幫助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眾生根性不一樣,不能不多學一些經教,為什麼?便於接引,這是菩薩發心,不同於大眾。如果自己覺得沒有智慧、沒有福德,也沒有法緣,應當專求淨土,乘願再來,這就對了。專修淨土得念佛三昧,智慧開了,福報智慧現前,這個時候你接引教化眾生,眾生歡喜聽聞,眾生能夠依教奉行,你就不應當急著去往生,你應當多住世幾年,幫助你這些有緣的同學們,這也叫乘願再來。為什麼?你可以往生淨土,你不著急,不往生,再多住幾年,你是真正有這個能力。這個時候住世,助佛弘揚教化,這是佛弟子應盡的義務,應該做的事,這個時候住世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眾生肯學就得認真教導,眾生不好好的學,那就是緣盡,這個時候自己可以走了。緣現前就住世,緣盡就應當走。

  這一句裡面最重要的,無數眾生『墮惡道』,我們要反省反省,我自己可不可能墮惡道?確實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做惡的眾生墮惡道。前兩天你們看到,達爾文來了兩位同修,悟行師常常在那邊講經說法,達爾文成立了一個淨宗學會,他們都是淨宗學會的成員。這一個居士是菲律賓人,不懂華語,他每天晚上打坐,定中看到這個世間有災難。那一天他告訴我,台灣學佛的人,他舉了一個比喻,好像煮一鍋飯,上面是熟的下面是生的。這個話的意思是台灣學佛的人心不純,表面上很熱鬧,裡面是生的。他也講到中國大陸,中國大陸的在家居士真修,出家人真修的少,在家人真修的很多。全世界都有災難,他所觀察到的,真的跟李老師往生前所講的一樣。李老師往生前一天下午,告訴身邊的學生:「世間亂了,諸佛菩薩、神仙下凡都救不了,唯一一條生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是老人最後的遺教。這個亂象現在在我們面前,每一個人都看到了,想到老師的遺言,如果我們不能夠專精淨土,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取得淨土的條件,全在老實,世出世間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再牽掛,徹底放下了。專念阿彌陀佛,專求極樂世界,給諸位說,這個心就是大菩提心,古人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我們在這個世間學東西學得好辛苦、學得好艱難,我講經的時候也常講,我們發心「法門無量誓願學」,到哪裡學?到極樂世界去學。在此地不學了,時間來不及,我們的精力也不許可,煩惱習氣太重。我們要搞真的不能搞假的,要以真的為主。這個經教喜歡聽,聽聽就算了,不把它當作一回事情,不把它放在心上,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把《無量壽經》放在心上,或者是把《阿彌陀經》放在心上,決定正確。要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念念斷惡修善,我們才能夠永離惡道。三惡道的業因是什麼?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貪瞋痴慢,這是三惡道。我們心心向佛,與惡道的因與果都相背。如果念念當中還摻雜著自私自利,還摻雜著貪瞋痴慢,我們念佛都不能往生,你發的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什麼是智慧?深信因果是智慧,深信佛在經教裡面的教誨是智慧,不再沾染世間的惡習氣,我們才能夠永離三途六道之苦。

  前面十條講助佛弘化,每一條裡面都得這一段裡的十種利益。第一種是離惡道苦,所以首先我們自己要反省,如果我們還造惡道的業,怎麼能離惡道苦?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把這個列在第一條,教化的目的在離苦得樂。佛菩薩幫助我們,幫助我們是指導我們、教導我們,我們自己必須斷惡道的因,才能不受三途六道的果報。最後歸結到帶業往生,才能得到圓滿的效果。

  第二句:

  【念念中,一一國土,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住邪定者,入正定聚。】

  向下十句實在就是說明,為什麼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其目的何在?這十句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換句話說,我們接受佛陀的教誨,目的在哪裡?也在這十句。第一句是教我們要了生死出三界,至少不能夠墮惡道,三惡道實在是太恐怖,非常可惜現代很少人知道。縱然有人說也很少人能聽得進去、能夠接受,真正是膽大妄為,敢造惡業,果報現前後悔莫及。什麼原因造成的?從小家裡的老人沒有好好的教導他。中國文字裡面,「父」是什麼意思?規矩。這個字的意思:你作父親,你要教你的兒子懂規矩,這個字顯示的是家庭教育。現在很少人懂得父這個字的意義,做父親的人都不懂了,當然對子女的教育就談不上。古人講「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怎麼得了?成年之後習氣養成,再教難,太難太難了。所以現在有許許多多做父母的,常常遇到我在我面前訴苦,兒女不聽話,兒女悖逆,提到兒女都非常傷心。這是什麼?你看到果報了。你曉得這個果報怎麼形成的?他在兩三歲、三四歲的時候,你沒有注意教他,現在養成這個習氣,不好改了。

  『眾生住邪定者』,說老實話,現在眾生住邪定的是說什麼人?說修行人,真修他不是假修,住邪定。一般不是修行人,他的心不是邪定,是邪思,他哪有定?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所思所想違背常理、違背性德,違背聖賢人的教誨;說得明顯一點,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與十惡業完全相應。他的思想、他的言行造作與五逆十惡相應,這還得了嗎?必墮惡道!這一句是對修行人講的,他走錯路,他入邪定聚。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教你『入正定聚』。什麼是「正定」?把你的心安住在大乘佛法裡面,這是正定,安住在《無量壽經》、六字洪名裡面,給諸位說,這是正定裡面的正定。不要夾雜不善,不要夾雜不淨,稍有夾雜就把你的正定聚破壞了;在念佛人來講,正定聚就是念佛三昧,稍稍夾雜不善不淨,念佛三昧就失掉,失掉是功夫不得力了。在世間法裡頭,就中國人而言,你的心安住在孔孟教導之中,那也是正定聚,你是世間正人君子,你不會墮落三途。

  在古時候怎樣教學?教因果。從小就要常常跟他講因果報應的這些故事,讓他有深刻的印象,給他講倫理道德。尤其是做父母的人,在兒女面前要做出榜樣給他看。祭祀祖先那樣的認真、那樣的誠懇,要知道那不是迷信,那是教育,你的兒女看到,對祖先都這樣的誠敬,對父母那就不必說了,誠敬之心油然而生。我們自己對於祭祀祖先,不認真、不誠敬、隨隨便便馬馬虎虎,你的兒女看到了,對父母、對祖先這樣就可以了。所以家庭裡頭父母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是教育。今天兒女不聽話、兒女悖逆,你怪誰?怪自己疏忽童年的教育。還有一些,那真的是怪自己不懂得如何教育兒女,你生下兒女你不懂得教他,你自己也不肯學習,這就沒法子了。所以教育的根是在家庭,現在這個根有了問題,於是連帶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全都成了問題,世界焉能不亂?世界怎能沒有災難?第三句:

  【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隨其所樂,生於天上。】

  前面三句都是人天佛法,眾生有許許多多羨慕天人,佛菩薩幫助他生天。佛菩薩幫助眾生,確確實實隨順眾生的愛好,一絲毫都不勉強,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學習,只要是把境界向上提升,都是好的,都沒有錯誤。他的欲望想生天,你要幫助他生天,要把天上的狀況講給他聽,許許多多宗教典籍裡面都講到,佛經裡面講的尤其多。早年我住在韓館長家裡的時候,那時候我們還沒有圖書館、沒有道場,她的家住在景美,鄰居是一個天主教堂。這個教堂裡面主持人是方豪神父,這在台灣也是有名的一位史學家,難得。他初中畢業,一生專攻宋史,變成宋史的權威,在許多大學裡面開課。以後他好像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政大文學院的院長。我們是鄰居所以很熟,他對佛教很尊敬,到我的住所來看看,看到我們住所裡頭有《大藏經》,他非常驚訝,他借去看,我也介紹他看一些東西。看了之後,《大藏經》送回來的時候給我說:「佛經裡面講的天道比聖經講得詳細,好像真的去過的樣子。」這是方神父說的。

  從他這些話裡面我們就曉得,佛經裡面對於天道講得真的是透徹,二十八層天,每一層天裡面生活狀況都說得很清楚。所以想生天的人可以跟他談談:你想生哪一層天?那一層天裡面的生活狀況,往生到那個天道裡頭要具備些什麼條件?幫助他、成就他。為什麼不勸他學佛?沒有必要,讓他歡歡喜喜生天,諸佛菩薩也在天宮裡講經說法。所以他生天之後他會遇到,他跟我們接觸、看到我們這個形象,阿賴耶識裡頭佛的種子已經種下去,說不定他將來在天道成熟,好事情!我們要懂得隨著眾生的好樂,「樂」念去聲,就是他的愛好,幫助他、成全他。從這個地方諸位就看到,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絕不拉信徒,絕對不是說你生天不好,生天不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說這個。這是教育,一定要懂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沒有絲毫勉強。在這個地方啟發他的善根,幫助他善根增長。第四句:

  【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安住聲聞辟支佛地。】

  這也是眾生喜歡的、好樂的,『聲聞、辟支佛』是小乘,小乘根性的人,也不容易,也很難得,我們要全心全力照顧他、成就他,決定不能輕視他、慢待他,那就錯了。小乘,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絕對沒有定性小乘,一定有迴小向大,這是一個過渡的時期,要好好的幫助他。我們幫助他,就是把大乘的種子給他種下,照顧他,用小乘的經教教導他,是好事情。小乘比大乘重視根本戒,這是講我們現代這個時代。古時候大乘都是從小乘過來的,真的是戒經裡面所講:「不先修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你躐等,你的修學不能成就。所以我為什麼強調因果、強調《沙彌律儀》,如果我們今天不相信因果報應,不從儒家《弟子規》認真學起,不學習《沙彌律儀》,那就像古人所講的一樣,無有是處!無論你學哪個法門,你都不會成就。

  我早年親近章嘉大師,沒有出家,章嘉大師常常說:「戒律重要」,因為我初學佛的時候羨慕經典裡面的道理,對修行的方法我不重視。那個時候有錯誤的觀念,認為這種生活方式是古代的,是三千年前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不必知道、不必學習,我們是現代人,這是一個錯誤觀念。章嘉大師知道我這一個成見很深,要是跟我講解,在那個時候我會辯論,所以每一次見面離開的時候輕描淡寫說這麼一句,加深我的印象。三年之後他老人家圓寂,我在他的火化場搭了一個帳篷住三天三夜,在那裡思惟:我跟大師三年,他教我些什麼,我學到些什麼?這一反省,這句話的印象最深刻,「戒律重要」,說那麼多遍,我想應該是有道理。現在大師不在了,我就到寺廟裡頭找一點關於戒律的這些書來看。「戒是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沙彌律儀》是基本做人的道理、修行的基礎,基礎都沒有,你還修什麼?你還學什麼?全是假的!

  世尊示現滅度之前,弟子們向他老人家請教,「世尊在世,我們以你為老師,你不在世了,我們以誰作老師?」大家都是同學,所以佛就說了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釋迦牟尼佛自己本身做到了,他一生持戒,一生苦行,他是做到說到。我們就曉得如果我們學戒,持戒依教奉行,佛說他老人家雖不在世,跟他在世沒有兩樣。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不持戒的。早年章嘉大師跟我講,他用個比喻告訴我,在那個時代我們住在台北,到南部都是坐火車,他說戒律就像那一張火車票一樣,你必須拿到這張車票你才能上車,上車之後這一張票要常常保持著,一直到下車這一張票交回。他說的這個比喻我懂,你有戒律你才能入佛門,到成佛這個戒律都不能夠捨,成佛小小戒、小小威儀都不犯。那是做什麼?做給新學菩薩看的,做給初學佛人看的,教他們就跟父母教兒女一樣,身教!言教,你兒女長大,稍稍懂事,他會跟你辯論,「你教我,你自己都做不到,你為什麼教我?」自己先做到,他就沒有話說了。無論是世出世間,真正的聖賢一定是先行其言,他要說話一定是先做到,然後再說;他沒有做到的,他不說。所以他說出來的,我們後學人聽了,心服口服,他真做到了。小乘人智慧不如大乘,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裡面,他的行持確實會贏得社會大眾的尊敬。第五句:

  【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事善知識,具眾福行。】

  這往後是得大乘利益,大乘法裡面第一樁大事情是親近善知識,這在沙彌戒裡頭都講得很清楚。老師有德行、有修持、有果證,一生都不能離開,那是真善知識。佛在經上講得很好,這一位老師,他缺少福報,物質生活非常艱苦,但是有德有學、有修有證,無論怎樣的辛苦我也不離開他。如果這個善知識福報很大,物質的供養非常豐足,但是他沒有德沒有學,他也沒有修證,我們不能夠貪戀富裕的生活,一定要離開,尋求真善知識,這是講參學。決定不能夠貪圖名聞利養的享受,一貪圖這個,就入了魔道。今天佛門裡面魔很多,前天達爾文這位菲律賓籍的同修,他跟我講,現在這個世間百分八十五都是魔。我聽了點點頭:「你說得不錯!」什麼是魔?貪瞋痴慢是魔,好勝競爭是魔,違背聖教是魔,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社會上是不是像他講的真的佔百分之八十五?大家仔細觀察,你自己就曉得。

  『事善知識』,不容易!奉事善知識,就是淨業三福裡面奉事師長。怎樣奉事?沒有學過。世出世法你都沒有學過,所以今天講孝養父母不會,不知道怎麼孝養,奉事師長也不會,沒有人教。喜歡聽經,我知道你真的是喜歡,不是假的,不喜歡學習;換句話說,我喜歡聽,我不喜歡去做。為什麼?如果去做,跟自己的煩惱習氣相違背了,願意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隨順煩惱習氣,歡喜聽經,這是學的什麼佛?全是阿賴耶識裡頭種善根,這一生當中不得佛法利益,我們要知道。來生,問題就是你能不能再得人身?六道裡頭得人身大非易事,佛在經論裡頭講得很多很多。為什麼?得人身的條件要具足五戒十善,這是學佛的人;不是學佛的人,中國古人所講的,你要具足倫常道德,一生的心行不離倫常道德,來生得人身,來生肯定比這一生的智慧、福德還要殊勝。

  所以我們細心觀察,不要看別人,看自己,認真反省,倫常道德我有沒有做到?說老實話,現在講倫常道德這四個字,什麼意思都不懂。大家學佛了,五戒十善你有沒有?五戒十善總共十五條,每一條的意思你清不清楚?名字你說得出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意思能說得出來的人不多。說都說不清楚,他又怎麼能做到?要是做不到,這個人身失掉了,再得人身不容易,太難太難了。我們有沒有想過這樁事情?若是得人身也未必能接著修學,如果你這一生修了一些福報,得人身之後享福去了,福報一享人就糊塗了,不想再修行了,修行很辛苦。要真正修行、真正學佛,頭一樁事情,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就受不了,這個太苦了,這個我做不到。

  佛門裡面修行,無論在家出家,要過最低的物質生活。為什麼?斷貪心,也就是真正在斷貪瞋痴上下功夫。斷貪瞋痴從飲食下手,一切眾生哪一個不貪吃?所以佛「不非時食」,不非時食就是日中,日中一食。有人說這營養不夠,對!世間一般人營養是肯定不夠,什麼原因?消耗量大。出家修道的人他的營養量夠了,為什麼?他能量消耗的量少。一般人能量消耗,消耗到哪裡去?知道的人不多,消耗在妄念。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百分之九十五的能量消耗是提供這些妄想雜念;真正能量的消耗,你勞心也好、勞力也好,都不多,這是我親眼看見的。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他老人家日中一食,他的工作量至少是我們一般五個人的工作量,勞心勞力,他一天吃一餐,一餐吃得很少。

  所以學佛的人、修行人,到底修什麼?修清淨心。佛法三個門,到最後就三個門,三皈依。佛是覺門,法是正門,僧是淨門,覺、正、淨三個門。我們今天選擇的是淨門,淨門就是修清淨心。雖然說三個門,這是一而三,三而一,一個門得到,三個門統統都得到了。所以叫你一門深入,你得到的是圓滿的,決定沒有偏邪。我們修清淨心,一切時一切處保持自己心地清淨不染,於世出世間法都不染著,你的消耗量就少,一天一餐足夠了,多省事!李老師告訴我,他三十多歲就日中一食,到九十多歲差不多一個甲子六十年,日中一食。我看到他老人家的行持我跟他學,我也學日中一食,我到第八個月才告訴他:「老師,我現在也日中一食。」他就問我精神體力狀況怎麼樣?我說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遠這樣下去!」一生不求人,我們生活簡單,人到無求品自高。

  我這種生活過了五年,到台北去講經弘法,遇到韓館長。那時候沒有地方住,住在她家裡,她跟她的先生一定要求我要吃三餐,她說否則的話將來你身體不好的時候,很多人會怪罪於她。好了,我就答應她。雖然吃三餐,一餐的量。那個時候我年輕,一餐吃三碗飯,碗沒有現在這麼大,普通的小碗,我一餐吃三碗飯;於是把這三碗飯分作三次,一餐吃一碗,所以還是一樣的分量。這是不得已開緣開了,現在我還是想恢復,為什麼?一餐真的省事,心是定的,對自己大有利益。佛所說的哪裡會有錯?我們能做到,不是做不到。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5:41:03)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5:41: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09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