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204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四卷)  香港九龍  檔名:12-017-0204

  請掀開經本,三十三天偈頌第七首:

  【如來智身廣大眼。世界微塵無不見。如是普遍於十方。此雲音天之解脫。】

  這是高勝音天王他的讚頌。長行裡面是「高勝音」,偈頌裡面是「雲音天」,是不是偈頌裡面有錯誤,這就很難講了,高勝用雲來表,意思也很好。天王他得的法門,是「知一切世間成壞劫轉變相解脫門」,他讚頌裡面敘說他自己修學的心得。『如來智身廣大眼,世界微塵無不見』,這句話裡面含義既深又廣。長行裡面我們看到他是「知一切世間」,說的是有情世間跟器世間。有情眾生現象最明顯的,他有生老病死;器世間有兩種,我們現在講植物、礦物,植物的現象有生住異滅,礦物,一直到星球,更大的是星系、銀河,都有成住壞空。所以佛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都是說明事實真相。這些事實真相,如來看得清楚。「如來智身廣大眼」,「智身」是智慧之身,通常在大乘經裡面講是報身。佛有三身,一切眾生皆有三身;只是佛菩薩的三身,他自己很清楚、很明瞭;眾生雖有三身,迷惑了,自己確確實實不知道自己有三身。雖然如此,眾生的三身並沒有失掉。法身是真身,為什麼稱為法身?合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身,這叫法身。

  佛法裡面,我們的禮服,佛家的大禮服是二十五條衣,常禮服是七條衣,工作服是五條衣。從前我們看到這個圖形,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知道二十五條衣四長一短,七條衣三長一短,五條衣兩長一短,總是前人給我們的傳說,佛家裡叫糞掃衣。在古時候,出家人的生活是托缽,三衣一缽,托一缽飯容易,但是要得一件衣就不容易了。那個時候物質條件非常缺乏,出家人的衣從哪裡來?都是拾取一般人破舊不要的衣服,丟在垃圾堆裡面,出家人把它撿起來,看這個破爛的衣服裡面還有可以用的,把它裁剪下來,然後拼湊起來做為一件衣,衣是這麼來的。剪下來的,當然這一塊一塊有大有小,如何給它縫得很整齊,面積大的就做五條衣、七條衣,面積小的就做二十五條衣。所以衣的來源不是一塊整匹的布,是許許多多人家穿過的舊衣服,把它剪裁縫製成一件衣服,是這麼來的,也稱之為「福田衣」。可是表法的深義我們不懂,我這一次有機會到北京參觀歷史博物館,看到山東龍興寺出土的一批古物,石雕的佛像,看到他們袈裟上面的彩繪,我明白了。袈裟深義就是表法身,它的一格一格就是我們今天講多元文化,不同的族群。一塊代表一個族群,各種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合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為一個身,衣服穿著是一個身,所以袈裟象徵著法身,這是它的真義。為什麼有長有短?佛法是平等法,這是我們很清楚、很明白。佛法裡面一切眾生各個都是第一,沒有第二;人人第一,法法第一,從來沒第二,佛法決定是平等的。長,二十五條衣四長,平等;為什麼有的地方是一半?我們明白了,一半,它還有一半沒有在這個格子裡頭,代表的是無盡,無量無邊,它會延伸出去,這個延伸就是無量無邊。我們在石雕佛像裡頭得到這個啟示,非常有味道。工作,這五條衣範圍小,像我們現在生活在地球上,我們為整個地球上眾生服務,這是五條衣,範圍小,你的一件衣上沒有多少格,地球上的族類不多。二十五條衣是表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它格子就多,無量無邊。都有長短,都是表無盡。無盡方面,我們今天在這個地區服務,這個地區在無盡的裡面它是一個小範圍,所以五衣代表這個,七衣的範圍廣大。譬如五衣代表我們一個地區,今天我們在香港,我們為香港各種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來服務,這是五條衣;七條衣代表中國,一個國家;二十五條衣表法界、表世界,很有味道。衣搭在身上立刻就想到,我們要犧牲奉獻,要為人民服務,要為社會服務,要為一切眾生服務。如來智身。

  「廣大眼」,就像觀音菩薩示現的千手千眼,沒有一處他見不到。下面這一句是說他見的範圍,「世界微塵無不見」,極其細微之處他都見到了。總歸納起來,他所見到的就是大方廣,「大」是一切現象的本體,佛法講的自性,哲學裡面講的體性,宇宙萬有的本體,用一個「大」來代表。有體一定就有相,就現相,唯心所現;性體是真心,它現相,相用「方」字來代表。為什麼用方?方裡頭講有方法,也就是說它展現的相有層次、有條理,絲毫不紊,有次序,不亂。《無量壽經》上講「自然嚴整」,莊嚴整齊,自自然然的。我們看佛在經中給我們描繪的華藏世界、極樂世界,真的是自然嚴整。有體有相,當然有作用,作用用「廣」這個字來代表,作用無量無邊,廣大無際。所以用「大方廣」表體相用,這個把虛空法界都說盡了。

  我們今天居住的環境,大家都知道相當惡劣,環境不好,中國人常講「風水不佳」。如何不佳?被破壞了。怎麼破壞?妄想破壞了,被自私自利破壞了,被貪瞋痴慢破壞了;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是屬於識,這是妄想。本來是嚴整的,自然嚴整,因為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將自然嚴整破壞了,這是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地球,我們現在所生活的空間,這個空間是太陽系、銀河系。在佛法裡面說,虛空法界、世界微塵與我們的心念都息息相關,我們的念善我們的環境就善,我們的念惡我們環境就變惡,「一切法從心想生」,決定是正確的,這是真理,是事實真相。誰知道?諸佛如來知道。凡夫如果不通過諸佛如來的教導,我們怎麼可能知道?所以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無比的恩德就是他的慈悲教化,讓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也能夠通達明瞭。明瞭之後,自己就能做得了主宰。什麼主宰?《楞嚴經》上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可以轉變境界。轉變境界從哪裡轉起?從自己本身轉起,容貌轉起,體質轉起,然後生活環境自然就轉變了。這個道理雖然很深,世間人也懂,中國算命看相的常說「相隨心轉」,他懂這個道理。相可以隨心轉,我們體質當然可以隨心轉,命運隨心轉。心轉了,相轉,體質轉,也就是你的健康狀況轉了,生活環境轉了,壽命也轉了。諸位從《了凡四訓》裡面不就看得很清楚嗎?很有效果。正因為這個道理、這個事實,古聖先賢才教我們修行,修行就是做一個轉變而已。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把一切錯誤的念頭、錯誤的想法看法、錯誤的說法做法修正過來,就叫修行。宗門教下的祖師大德,常常教人「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念頭是根本,將不善的念頭修正為善念,將虛妄的念頭修正為真實,將染污的念頭修正為清淨,這叫從根本修。根本是修心,心善行就善,我們要懂得這個原理。世間人不懂這個道理,他從枝葉上下功夫;身體不健康,多災多病,他要求藥物來治療,這是從枝葉上下手。枝葉上下手效果不大,治病他不是根治,他是治標,不是治本,藥物不能控制,又發作了。諸佛菩薩懂得治本,治本是從心地上下功夫。

  所謂是修行證果,果是什麼?果是根本,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是明瞭真相,你的思想、見解、行持與事實真相相應,決定健康,一絲毫的毛病都沒有。出了毛病,出了問題,一定是與事實真相相違背。譬如我們說個最簡單的原理,也是事實,佛告訴我們心是空寂的,心是空、是寂,靈明;空寂是它的相狀,靈明是它的作用。那我們想想,我們現在的心是什麼?我們現在的心不淨、不空,不是寂,心裡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心裡面妄念紛飛,你的心跟真心、跟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這就是所有一切疾病、業障、災難的根源。誰知道?佛菩薩知道,古聖先賢大德們也知道,他們用的功夫就是在心地上用功夫,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修養清淨心。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就能夠想像得到他的心是多麼寂靜,他的心裡什麼都沒有,所以他對五祖才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何以常生智慧?因為真心空寂、靈明,靈明就是智慧。我們今天跟他恰恰相反,我們見到五祖一定說「弟子心中常生煩惱」。為什麼生煩惱?你的心不空、不寂,所以把靈明轉變成煩惱。佛家講「煩惱即菩提」,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心要是清淨了,空了,煩惱就變成菩提;心裡有牽掛、有憂慮、有妄想,菩提就變成煩惱,菩提跟煩惱是一個東西。所以菩提跟煩惱不二,生死跟涅槃不二,就在迷悟。悟了,心是空的,心裡決定沒有牽掛,決定沒有憂慮、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充滿智慧。迷的人心裡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他那個心就不空;妄想一個接著一個,寂沒有了,寂是寂靜,寂沒有了。有妄想,寂沒有了;有分別執著,空沒有了。我們想想佛菩薩是什麼心,我們是什麼心?為什麼他有智慧,我們有煩惱?他說的話我們不懂,留下來的經書我們看也看不出意思,道理就在此地。我們學佛出家,搞了幾十年,連天天披的袈裟什麼意思都不懂,我要不看龍興寺出土石雕的佛像,這一生一世都不明瞭,沒人跟我講。一看到這個樣子才恍然大悟,我這一趟北京沒白去。過去我在講經常常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一個心、一個性、一個身,這個我講得很多。我看到這個石雕的佛像給我做證明,肯定了,原來一個心、一個性、一個身,就是這一件袈裟表現出來了。所以一切人事物都是諸佛如來化現度我們自己的,我們自己六根接觸要覺悟。能不能覺悟就在你的心之覺迷,心如果覺而不迷,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一不是悟處,悟處就叫道場;換句話說,無一不是道場,正是維摩居士在《維摩詰所說經》裡頭講的。我們世俗人只看到寺院庵堂叫道場,不知道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無一不是道場。

  第三句說得好,『如是普遍於十方』,小而微塵,大而十方世界,這就顯示一個身、一個心、一個性。這裡面有常住不變,有千變萬化。哪些是常住不變?諸佛如來的法性土常住不變,像極樂世界、華藏世界,常住不變。為什麼會常住不變?他只有唯心所現,他沒有唯識所變,相宗講他轉識成智,識變智不變,所以他容貌不變,沒有童年、少年、壯年、老年的變化,沒有,西方世界沒有;身沒有生老病死的變化,居住的物質環境沒有生住異滅的變化,沒有成住壞空的變化,那叫一真法界。「一真」兩個字是關鍵,一心是真心,決定沒有動一個念頭,動個念頭就二心。一心是真心,一念是正念,二念就是邪念,二心就是妄心。這是說明有不變的。但是也有變的,哪些是變的?十法界是變的。十法界它是二心二意,要用相宗來講三心二意。三心是心意識,心意識是講阿賴耶,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意識,這三心;二意是講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識,意根跟意識叫二意。十法界的眾生,都是用三心二意,那就有變化。這裡面四聖法界,雖然用三心二意,他用得正,正就是說與佛陀的教誨相應,所以他變化的幅度小;六道凡夫用三心二意,完全違背了佛的教誨,變化就大,宇宙人生真相如此而已。所以這裡面業因果報,世界的成住壞空,一切有情眾生六道裡面升沉流轉,這些現象他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雲音天王從這個地方覺悟,從這個地方解脫,他看到事實真相,於是放下萬緣,回歸到空寂,這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修行證果。所以我們讀了他的讚頌,要知道怎樣學習。

  《華嚴》這部經,實在是太好了!不但是釋迦牟尼佛一生的圓滿教學,實在也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最圓滿的教化。我們這一生有幸能遇到這樣的大經,裡面給我們講得這麼透徹、講得這麼明瞭,而且不止一遍,無數次的重複,讓我們有長時間薰修,所以比起其他的經論,我們修學受益要超過太多了,這是稀有難逢的大經。當年武則天題的「開經偈」就是為《華嚴》,《八十華嚴》翻譯完成,送給她看的時候,她在封面上題上這四句開經偈,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四句話講得太好了。請看第八首:

  【一切佛子菩提行。如來悉現毛孔中。如其無量皆具足。此念天王所明見。】

  這是成就念天王他的讚頌,他得的是「憶念當來菩薩調伏眾生行解脫門」。我們在長行裡面要注意「當來菩薩」,不是指過去,不是指現在,是說將來;他所講的將來就是我們的現在,佛滅度之後,正法、像法、末法都是當來。讚頌裡面第一句,『一切佛子菩提行』,這個「行」念去聲,是動詞,就是他們的生活行為,為眾生做好榜樣。正法時候他怎麼表現的,像法時候又是如何表現,末法時期又怎麼表現法,這是從時間上講三個大階段。這個大階段是以一千年做一個階段,第一個一千年,第二個一千年,第三個一千年,現在佛法是進入第三個一千年,末法時期,時節因緣不同,諸佛如來化現在世間表演的方式也就不一樣。另外我們還要從空間上來觀察,空間方所不相同,世尊當年出現在印度,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印度人的文化跟中國不一樣,跟其他地區也不一樣,差距很大,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早年出來講經的時候,就向大家報告,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佛法千變萬化,佛要普度眾生,必須要懂得本土化與現代化,才能令一切眾生歡喜接受,這兩句話的意思包得非常廣,這是「一切佛子菩提行」。

  印度這些高僧大德到中國來,完全隨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隨順中國的文化傳統。古印度人崇尚苦行,尊重苦行,中國人對苦行也讚歎,但是並不尊重,並不愛好。高僧大德到了中國不再托缽,接受帝王、大臣的供養,居住跟帝王的宮殿一樣,生活方式也跟帝王、大臣沒有差別,因為他們到中國來,身分是帝王的老師。古代居住環境要隨著身分,宮殿式的建築,普通人民決定不許可,可是這些出家人行。為什麼?皇帝的老師,皇帝的老師居住的房子可以建宮殿式的。這是帝王顯示出尊師重道,提倡尊師重道,教化百姓。這些出家人接受帝王的供養,帝王都是做給人民看的,都是做給百姓看的,「孝順父母,奉事師長」,他這兩句話做到了。出家這些人,都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而沒有堅持佛教給我們托缽,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沒有,能隨順,隨順大家就歡喜,歡喜他才能接受佛法。如果這些出家人到中國,堅持要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我們中國人感覺得為難,你在印度可以,在我們中國這個地區行不通。這是說明佛菩薩教化眾生,因時、因地、因人通權達變,顯示出諸佛菩薩確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在印度隨順印度人的風俗習尚,到中國隨順中國人的風俗習尚,活的。

  所以佛在大經上說,諸佛如來有沒有身相?沒有。正因為沒有身相,所以才能夠隨類化身。佛菩薩有沒有定法可說?無有定法可說,所以才隨機說法,活活潑潑。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是佛菩薩,有妄想分別執著是凡夫,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看到佛菩薩的造像,最近我們看到山東龍興寺出土的,歷史博物館館長告訴我們,出土的佛像大概有四百多尊,我們看到一部分,每個相不一樣。這是什麼意思?這顯示著隨類化身,一切眾生你喜歡什麼相他就現什麼相,他沒有一定的相。所以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都示現,像《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正因為如是,所以佛菩薩才能普度一切眾生,才顯示無量法門。這個法門你不喜歡,你喜歡那個法門,就教你那個法門。這個形相你不歡喜,你歡喜那個形相,就示現那個形相。佛法傳到中國來,我們很清楚、很明白,隋唐極盛的時代,佛法分成十個宗派,分成十個宗,宗裡面又分派。為什麼分出這麼多?是應一切眾生不同的根性,喜歡《華嚴經》的學華嚴宗,喜歡《法華經》的學天台宗,一點都不勉強。隨著你的喜愛,隨著你的根性,隨著你現前生活的方式,你工作環境,你覺得哪個法門適合,對你有幫助而沒有妨礙,任憑選擇。眾多弘法的法師都是善知識,你喜歡哪個法師也任憑你選擇,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所有法師大德皆是佛菩薩化現。

  你能不能成就,關鍵就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成功不成功的關鍵就在這八個字。古人修學成功的例子多,現在人修學成功的少,這問題出在哪裡?還是這八個字。古人遵守這八個字,所以成功的人多;現在人忽略這八個字,所以失敗的人多。在中國古時候,世法、佛法都講求師承,師承是跟一個老師學,聽一個老師的教誨,我們的修學才能紮根。根是什麼?根是戒定慧三學。所以在一個老師會下,要成就戒定慧;慧開了之後,這才可以離開老師,世俗人講「出師」,現在人講「畢業」,他學的東西畢業了。什麼時候能畢業?戒定慧三學成就,你才能畢得了業。畢業之後,參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畢業之後參學。換句話說,戒定慧三學必須在一個老師、一門裡面才能得到,你要同時親近許多老師、許多法門,戒定慧三學就不能成就,你所學的是佛學常識,是佛學的皮毛,你怎麼能得受用?

  哪個是善知識?你心目當中最景仰、最佩服的這個人,就是你的善知識,你跟他學決定不退轉,決定不改變,你就成功了。我親近的善知識,未必是你的善知識;你親近的善知識,同樣也不是我的善知識。善知識的標準,就是自己對於對方是不是有真誠的恭敬心,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決定在自己對於善友誠敬而論。我對於這個善友沒有十分的誠敬心,他的學問再好、道德再高,對我不能產生影響的作用,我跟他一輩子也學不到東西。如果那個人,實在講,沒有道德也沒有學問,但是我對他有十分的誠敬心,我跟他還是能得利益。為什麼?他所說的我相信,我依教奉行,這就能得利益。誠敬落實,就是依教奉行,接受他的教誨。不能依教奉行,對善友沒有誠敬心,跟一輩子也是白跟,得不到利益。古時候善知識教導人沒有私心,絕不是要莊嚴自己的道場,他沒有這個念頭,他對得起人。學人到他這個地方參學,他一接觸觀察就知道,這個人對於修學有沒有誠意。這個誠意表現在哪裡?尊師重道。如果他對於另外一個法師,或者是一個大德居士,他的敬仰超過對我,我一定不能收留他,我要推薦、介紹他到那個地方去。為什麼?他對我只有五分誠意,他在我這裡只能學到一半;他到那個人身上,他有十分誠意,他能夠修得圓滿,我怎麼可以耽誤他?一定要推薦介紹,說你的因緣在某個地方,你的緣分在某個人,這是我們在《大藏經史傳部》裡面看到很多這個例子。我初學的時候懷疑,他能夠知道一個人因緣在某一個地方,他不輸給那個人,那你為什麼不教他?到以後我們才懂,他確實有能力教,但是接受的人對他恭敬心不足,雖然熱心教誨,他受益有限,就是這麼個道理。這就是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對於善友沒有誠敬心,一分利益都得不到,即使這個善友是諸佛菩薩再來,你也不得利益,這是事實。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舍衛大城弘法,他在舍衛大城居住的時間相當長,講了不少經。舍衛大城對釋迦牟尼佛生敬仰心的,三分之一;還有聞名的,沒有親近釋迦牟尼佛的,換句話說,沒有跟釋迦牟尼佛見過面,也沒有聽釋迦牟尼佛講過經的,佔三分之一;另外還有三分之一的人,完全不知道釋迦牟尼佛這個人,聽都沒聽說過。這是同在一個城市裡頭,顯示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緣分不一樣。所以善導大師說得好,我們成就有多少,利益有多少,「總在遇緣不同」。緣,說起來很複雜,四種緣: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都不一樣。你必須了解這些道理,通達事實真相,你才懂得一切時、一切處那些佛子他們修的菩薩行。我們處在此時此處,在這個環境當中,我們菩薩行應當如何修?不是隨隨便便學哪個人,那不行!我們跟他所處的時代不一樣,背景不相同,現前生活環境也不一樣,你怎麼學法?他在那個時候,那種修學法成功了,自度度他;我們今天在這個時代學他,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度化眾生。這是智慧,沒有智慧不行。智慧必須要斷煩惱,把自己的業障障礙消除,然後才能夠做到恰到好處。所以佛法的教學、修學,自始至終沒有別的,破迷開悟而已。破迷開悟的基礎是在斷惡修善,你要不能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就完全沒有指望。何以故?諺語有所謂「福至心靈」,斷惡修善是修福,福現前了,人豁然聰明、豁然伶俐,福到了心就靈;你沒有福,你的心糊塗,迷惑顛倒,你不會覺悟,佛菩薩來給你說法,天天講經說法,說了一百年,你還是迷惑顛倒。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你沒修福。

  福要怎麼修?先要斷惡修善,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這都在第一步。你們想想「淨業三福」,淨業三福頭一條裡面教你,「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就是斷惡修善。你連這一條都做不到,其他統統沒有。這像蓋大樓一樣,這是第一層,第一層蓋不好,還想第二層?我們今天學佛,不明白這個道理,忽略了,以為這是雞毛蒜皮小事。我要作佛,我要作菩薩,殊不知諸佛菩薩是從做人修起。人都做不好,諸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就沒有指望,先要把人做好。換句話說,先要把這四句老老實實做到,然後再學出世法。出世法還是從斷惡修善做起,那個斷惡修善的範圍廣、意境深,所以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想想看還是斷惡修善。再往上提升,才破迷開悟。「發菩提心」,這是破迷開悟,菩提是覺悟。「深信因果」,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性相、理事、因果通達明瞭,你才會深信;你不通達、不明瞭,你的信心從什麼地方建立?不可能!「讀誦大乘」是上求佛道,「勸進行者」是下化眾生,行菩提道。「淨業三福」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展開來就是全部的佛法。

  我們今天自己有毛病、有習氣、有煩惱,不能改過來,就是不孝父母,就是不敬師長。老師對我們的教導,就是父母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聽了不信,聽不懂,沒有辦法做到,這個修學沒有根;後面「慈心」、「十善」就不要談了,根在「孝敬」。我們沒有孝順心,沒有恭敬心,所以一事無成。你們諸位也可以說親眼看到,跟方東美先生學的人有多少?跟章嘉大師學的人有多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的人有多少?幾個人成就?為什麼成就的人那麼少,不成就的人那麼多?就在「孝敬」兩個字。這正是印祖講得沒錯,一分孝敬他就得一分利益,就有一分成就,兩分孝敬就有兩分成就,十分孝敬就有十分成就,沒有孝敬心就沒有成就,跟老師的時間再久,都沒有成就。這是你們諸位看得到的,不是聽說。我這一點成就,沒有別的,就是有一點孝敬心,古聖先賢的話沒有講錯。你們同學大家,今天我們在一塊學習,我不敢認為我是你的善知識、我是你的老師,我決定沒這個念頭;你們要以為我有這個念頭,你想錯了。我今天是什麼身分?跟大家在一起同學,我學的時間比你們久一點,從中幫助大家。我們以佛為老師,以法為老師,《無量壽經》是我們的老師,《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在一起共同學習。每一位你們得利益多少,都在你們孝親尊師這個心有幾分?你們有十分你決定得十分利益,你有五分你得五分利益,你有一分你得一分利益,你沒有這個心,你完全不得利益,修學時間再久都不得利益,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

  這首頌我講了這麼多,只講了第一句,第一句是個重心。『如來悉現毛孔中』,這一句意味深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明天還講這一首。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09:20:03)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09:20: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626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