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98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八卷)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98

  請掀開經本,三十三天長行第八句開始:

  【成就念天王。得憶念當來菩薩調伏眾生行解脫門。】

  天王『憶念』,自然就能夠見賢思齊。經文我們要特別留意『當來』這兩個字,這是殊勝的善於觀機,對我們現前學習是非常良好的引導。我們現在在這裡求學,學成之後是要幫助佛菩薩調伏眾生。哪些眾生?當然是將來的眾生,因此我們的修學,念念要為將來眾生去設想。要想幫助當來眾生,對現在眾生的狀況不能不知道,對過去一切眾生的狀況也必須要曉得,你才能對未來眾生幫得上忙。如果不知道現前,不知道過去,將來眾生你也沒法子幫上忙。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學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呆板的。我們通過對過去歷史的認識,觀察現前環境的變化,就能夠判斷未來,也就能夠看到未來。未來是個什麼樣?勢必比現前要艱難太多。我們從過去能夠體會到,佛陀在世的時候,當時印度的宗教教育非常發達,五戒十善幾乎在那個社會已經普遍在推行。在中國,相當於周朝的後期,老子、莊子出現在那個時代,而中國社會也受過堯舜禹湯的教誨。孔老夫子說得很好,他一生述而不作,他所講的都是古聖先賢的大道理,這些道理都是教我們怎樣做人,怎樣生活,怎樣處世。夫子將前賢的典籍加以整理,流傳給後世,所以他是述而不作,很難得!清涼大師在《華嚴》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一生也是述而不作,他所講的是過去古佛所說的,這是謙虛,但是也是事實。所以一絲毫貢高我慢的念頭都沒有,煩惱習氣消盡了,展現這個現相給我們看。在中國歷代的帝王可以說都相當賢明,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他懂得教育的重要,無不遵守儒家所說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所以我們看中國古代的歷史,現在流傳下來的《二十五史》,每一個朝代政權建立之後,五年之內國家就上軌道,制禮作樂。這個上軌道是教學上軌道,人人懂得守禮,人人知道守法,情理法互相並重,這個社會才是真善美慧。

  佛菩薩明瞭,知道社會不斷在轉型,一切事物也不斷在變化,怎樣來誘導,使它能夠保持善良、淳樸的風俗習慣,使社會安定,天下太平,一切眾生都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世出世間聖賢教誨眾生的目標。眾生當中有一些有高度智慧的,有希求超凡入聖的,這些大聖大賢也會好好的教導他,滿足他的願望。在佛法裡幫助他提升到天道,或者是超越六道,提升到四聖法界,提升到一真法界。我們在經論裡面看到很多很多,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參學、去領會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善巧方便,怎樣成就自己,怎樣幫助一切眾生。再觀察現前我們這個時代的善知識,在現實環境裡面他怎樣成就他的道業,怎樣幫助現前的眾生。我們更應當想到,十年之後的社會,二十年之後的社會,三十年之後的社會型態,一般大眾他們的想法看法,生活方式如何在轉變,我們都要想到、都要看到,然後才能真正學到佛菩薩的智慧德能。

  怎麼落實法?講經說法是屬於宣傳,普遍的勸導大眾,不能紮根,紮根的教育是傳道。我們生活在現代的社會,古聖先賢的教育幾乎完全崩潰,現代年輕人已經不讀聖賢書,他們有個錯誤的觀念,認為這個東西落伍,不適合時代,學這些東西將來在社會上不能謀生,找不到工作。今天最賺錢的、最容易生活的是科學技術,人文的教育沒有人重視,沒有人願意學習。如果把人文教學捨棄,一味去追求科技的教育,最近這一百年當中,尤其是最近的半個世紀,科技的發展對於社會人心的影響,我們有沒有看出來?科學技術發達,人性墮落了,道德淪亡,有沒有警覺到?這個事情怎麼辦?如果再這樣下去,這個社會將來不堪設想,科技一定毀滅自己創造的文明,那真的就像應了《西方古老的預言》裡面所說的,世界整個毀滅,留下來極少數的人要過原始的生活,這個世界要從頭來起,你說那多麼悲慘!可是在佛法教學裡面沒有那麼樣的絕望,佛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的法運總共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過去了,像法一千年也過去了,末法一萬年也過去一千年,後面還有九千年,絕對不是世界末日。這九千年之中,佛法有興衰,這是必然的現象。我們想像當中,有大起大落,現在是大落,末法這第一個一千年。依照中國歷史的記載,今年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三千零二十幾年,我們做佛的弟子、佛的學生,有責任、有義務要把佛教振興起來。

  要想把佛法振興,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建立僧團,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沒有僧團。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在鹿野苑建立僧團起家,佛教是這麼興起來的。僧團人不多,一個老師,五個學生(五比丘),遵循佛陀的教誨,依教奉行,這叫僧團。我們今天不能奢想許許多多出家人在一起共修,難!今天我們能夠找到五個人就不得了。每一個人都發願,依照世尊教誨去做,向佛陀學習,真正做到六和敬,這才叫僧團。人再多,大家相處,一個人一個想法,一個人一個見解,彼此不能和睦,這不是僧團,僧團裡面每一個分子都修六和敬。僧團是怎麼建立的?講經說法,研究討論,改過自新,就是這麼成立的。現在世間沒有僧團,我們辦個佛學院,佛學院行嗎?能夠把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大業擔當起來嗎?最近這幾十年之中,半個世紀了,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地方辦佛學院,有沒有成就?沒有。想想世尊當年在世,「憶念」,我們要在這裡面去求啟示,世尊從五個人慢慢發展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個僧團怎麼能產生這麼大的力量?天天講經,聽經完了之後研究討論,懺除業障,改過自新,天天幹。釋迦牟尼佛這樣帶領大眾四十九年,學生經過四十九年的薰修,各個成就了。佛入滅之後,他們能夠分到各個地方教化一方,這樣把佛法弘傳開了。我們今天想想,要不遵循釋迦牟尼佛的老辦法,我們不能成就。今天我們這種做法是一個不得已的辦法,這個是做弘道,講經說法是弘道,這不是傳道。過去黃念祖老居士在世,承蒙他勸導我、提醒我,實際上我也不是不知道,緣不成熟。老居士勸我,他說:淨空法師,你不要講經了,不要在世界上各地去走了,你要安定下來,做兩樁事情:一個寫書,一個是培養繼起的人才。他給我講過好幾遍,每一次給我寫信都提到,唯恐我疏忽;而實際上,我始終沒有疏忽這樁事情,凡事我明暸要隨緣,不能攀緣,攀緣是決定做不到的。要真正有志同道合的同學,我們在一塊兒學習;不是真心向道,他會有煩惱,他的煩惱習氣控制不住,這樣的人我們在一塊兒修學不會成就的。真正好學,真正喜歡改過,能夠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們到哪裡去找這種人?我也不求多,能有三個、五個,我們這一生住在一起,每天認真努力來幹。

  實在找不到這樣的同學,所以我們今天不得已,才利用高科技,把我們所講的錄下來,希望向後有真正發心修學的人,能夠有緣聽到、見到、接觸到,啟發他的大菩提心。換句話說,現前遇不到同學,希望往後有真正的學人,我們利用這個方法來幫助他、來成就他。如果眼前有這樣的同參道友,我們有個小茅蓬,足以安身立命就夠了,無需要大道場,小茅蓬就行了。三、五個人,十來個人,就很多很多了。修行是一生的事,我們無量劫的煩惱習氣,能夠在短短幾十年當中淘汰乾淨,不是日夜薰修你決定做不到,所以這個事情能中斷嗎?由此可知,真正修行的人很難得!早年,說這個話二十多年前了,香港洗塵法師到台灣看我,他要發心建大道場,我就勸他要做紮根的教育。大道場我覺得不重要,為什麼?你花那麼多精神,花那麼多財力建成,有場無道。有場要沒有道,麻煩就來了,都是大家爭奪的對象,給人家爭名奪利做了增上緣,不是好事情。所以我勸他,我說:你領頭,你是我們的前輩,我們找五、六個人,五比丘,效法釋迦牟尼佛,我們實行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樹下我們可以住小帳篷,童子軍露營的帳篷一個人一個,平常背在身上,晚上搭起來,大樹底下我們五個人在一起。不是給眾生講經說法,就是五個人圍在一起研究經教,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馬上接著就幹,我們會成就。他聽我的建議很歡喜,「好,我們就這麼辦」,回到香港之後,消息就沒有了。難!古人所講「三人同心,其利斷金」,志同道合太難太難了。尤其在佛法,世間志同道合還容易找到,為什麼?有名有利。佛法是什麼都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受用全都放下,誰肯幹?所以不好找,找不到。實在找不到,我們才採取現前的方式。如果真正能找到,我也會跑到深山裡住茅蓬去了,我不會住在都市。

  所以必須要有一段時間認真修學,學成之後,這才能出山教化眾生,你有定力、有智慧。有智慧一切通達明瞭,有定力不被外面境界動搖,有善巧方便你才能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些條件要不是相當時間去薰修,沒有辦法成就的。所以我們今天學習的外緣,遠遠比不上古人。古時候寺院叢林都建築在山上,諸位聽到過去齊居士跟你們講到杭州東天目山,那不是大道場,從山下走到山上要走一個半小時,他們走路。我們平常不走路的人,要爬那個山,我看至少得兩個小時;沒有路,車上不上去。山上沒有電燈,她來告訴我,我點點頭,好!決定不要開路,一開路,車一上去就完了,就不是道場。走兩個小時才能爬上山,如果沒有一點道心的人,他就不願意去了。現在人一聽說,走路走那麼遠,算了,不去了。我聽說中國大陸四大名山,現在都開了路,車都可以上去,而且還有纜車上去,非常方便。人多,心就雜亂,怎麼能修行?人多事多,那變成香火道場,熱鬧的場所,觀光旅遊的道場,不是真正修行養道的道場。修行養道,環境一定要清淨,要與外面隔絕,我們身心才能得到清淨,這是現在修學比不上古人。古人一入山,少則三年五載,少!多是二十年、三十年,不下山,你想他那個心多清淨。我們今天不說多,三年、五年不下山,就有點定功。現在人都市裡住慣了,你要把他在山上關個三天、五天,受不了,怎麼也想辦法跑掉,哪裡還能三年、五年?三十年、五十年,那更不必想了。我們在《高僧傳》、《高士傳》裡面,高士是在家居士,一入山上住個十年、八年,一、二十年,很多,所以他們能成就。所以我心裡常常羨慕,是能有這麼一個道場,真正發心捨己為人,每天在一起研究討論;人也不要多,五、六個人就很難得了。我們看《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他那個道場八個人。要找這麼一個環境,真幹!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必定把煩惱習氣淘汰乾淨,智慧才能現前。

  佛在經上講,智慧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善巧方便都是性德,可惜就是被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習氣障礙住,這才不能現前,不起作用。我們求得一個清淨道場,深山人跡不到之處,用上幾年功,用上幾十年功,這是每一個人成就時間長短不一定,各人根性不相同,利根的人煩惱輕,鈍根的人煩惱重。煩惱輕的人成就快,我們在《壇經》上看到,永嘉禪師那是煩惱輕,真的是上上根人,他到曹溪住一天;所以在禪宗史上,他有個佳號「一宿覺」,他才住一天。六祖還有不少學生也是開悟的,跟他二十年、三十年,一直到六祖大師圓寂,他才離開曹溪去教化一方,這人不少。看看那些人,那些人真有道心。我們今天道心,古人講「露水道心」,不能跟人相比。我們想想將來佛法要興,佛家講得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定要有真正人才出現。我們擔憂,也許真正有潛修之人,我們沒有聽說過,沒有發現。中國深山裡面認真修行的人,我相信一定很多。這些人不為外人所知,將來時節因緣成熟,他們下山教化眾生,續佛慧命、廣度眾生是這些人的事情,他們才能做得到。我們今天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些方法,可惜沒有這個緣分。我們如果有這個緣分,我相信成就的時間可以縮短,為什麼?因為這個社會我們看得太多,趨勢大致能夠想像得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後社會狀況,我們要有真智慧、真功夫、真實德能,才能應付得了,才能真正的幫助他們。

  幫助,經文上也顯示得很清楚,『調伏眾生行』,行是行為,眾生種種不善的行為,如何去調順、去降伏?我們如果不懂得、不通達眾生的心行;也就是我們講,社會大眾他們想什麼?他們說的是什麼?做的是什麼?我們樣樣都要了解,這是觀機,應機說法。我們今天是準備應機說法來做功夫,做預備的功夫,所以我們的學習為眾生。為眾生就是真正為自己,自他不二。為自己,有的時候還會懈怠,自己早一天成就晚一天成就沒有關係,無所謂。為眾生就不可以,我們早一天成就,眾生早一天離苦得樂;我們晚一天成就,眾生要多受一天罪、多受一天苦。明白這些道理,自己才會勇猛精進,不敢懈怠,總希望能早一天成就。所以常常想著釋迦牟尼佛,常常想著佛當年的弟子、歷代的祖師大德,這個不能不認真去研究、去學習,在佛法講參究。每一個朝代,每一個地區,眾生的緣都不一樣,看看這些祖師大德他們是怎樣教學,怎樣弘法利益眾生。我們在這裡頭學習,在這裡面學智慧、學經驗、學方法;還要懂得變通,通權達變,通情達理。情,眾生的心行;理,知道這些變化的前因後果。你幫助眾生,你才真正能做到調順降伏,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再看第九句:

  【淨華光天王。得了知一切諸天快樂因解脫門。】

  天王修學的法門,關鍵的字就在『因』。清涼大師的註解解得好,「一切諸樂,以佛為因,具勝德故,就樂增勝,說諸天耳」,關鍵在因。『一切諸天快樂因』,因為他是三十三天的天王,就他現前境界而論。實際十法界一切眾生快樂之因是學佛;換句話說,九界眾生受苦之因,就是不學佛。也許有人說,學佛有什麼好處?學佛有什麼快樂?天上人間快樂的事情多,好像與學佛都不相干,他不知道佛有真樂。人間享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之樂,到極處是帝王,沒有能超過帝王的。在過去作帝王,所謂是「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世間人哪一個不羨慕?釋迦牟尼佛示現的就是帝王,那個不快樂,捨掉、丟掉,他去學佛去了,他學成了,他成了佛。如果學佛、成佛之樂不超過帝王的話,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幹這個傻事?他表演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是人間的帝王,那個樂還有限。我們再看看《無量壽經》上,世尊給我們介紹,法藏比丘在因地裡面也是作大國王,國王的名號沒說出來,只是社會大眾送他一個稱號「世饒王」,世是世間,饒是最豐富的,樣樣都豐足,樣樣都不缺,才叫世饒王。那個時候人的壽命長,佛住世講經說法四十二劫,那個不是人間的王,那是天王,天王聽到佛說法也把王位捨棄掉,跟佛出家,為什麼?快樂!

  我們仔細觀察,諸佛如來示現在世間幾乎都是以王者的身分出家的,這告訴我們快樂之因是學佛,不學佛哪裡會有快樂?不學佛的人,實在講苦中作樂。樂是壞苦,他怎麼會知道?他迷在裡頭,樂是壞苦。佛跟我們講六道裡面的眾生,六道裡包括摩醯首羅天王、大自在天王,他們的享受還是不出五種:苦樂憂喜捨,這五種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真正的樂只有佛與法身大士才具足,四聖法界所得的樂相似,不是真實。六道裡面,那就剛才講苦中作樂,哪有真樂?『淨華光天王』,他明白,他了知,這個覺知不是容易事情,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都不知道。我們在這個經上念到了,是不是真知道?不是真知道。怎麼曉得不是真知道?真知道的人一定依教奉行,那是真的了知。我們今天做不到,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還隨順煩惱,不知道隨順菩提,就證明你沒有知道,你只不過是聽說而已,你不相信,你不能夠理解。我們今天講信佛,這個信心也是露水信心,不是真信,說實在的話是半信半疑;半信半疑講得太多了,可能只有一信九疑。對於佛的教誨也是一知半解,怎麼解的?全憑自己的妄想,哪裡真正解如來真實義?我們用意識心學佛,用妄想分別執著來學佛,永遠不能夠脫離妄想分別執著,所以這是生生世世修學不得要領、不成功的真正原因。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明白人,真幹!真幹用的是什麼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覺悟心、慈悲心,這是真心。我們天天在提倡,天天在提醒同學們,你不用真心怎麼行?

  只有真心學佛,你才會真正得到法喜充滿,法喜就是快樂。這個快樂絕對不是外面境界上的增上緣,凡是這個樂是從外面來的,假的不是真的,佛家叫壞苦。佛菩薩的樂是從心性裡頭流出來的,像泉水一樣,不是從外頭來的,那是真樂,真快樂,這個因是佛性。我們學佛的目的是明心見性,見性這個快樂就生起來,而且永遠不會失掉。從此之後,學不厭,教不倦,自行化他結合成一樁事,不是兩樁事情。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得大自在。我們在經上讀到,佛跟我們說,圓教初住菩薩法身大士就有能力隨類化身,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形應就現什麼樣的身形,你說多自在!應該給他說些什麼法就說什麼法,這叫得大自在、大圓滿。這種快樂誰能想像得到?感應無心,無心是無什麼心?無妄想分別執著心,他有真心,真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他有這個,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的法喜是充滿的,而且這個法喜永遠不會失掉,不會中斷的。充滿,滿是什麼意思?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境界我們無法想像。證入這個境界的人,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心,真心,是一個性,自性,是一個身,法身,法喜充滿,大自在,大圓滿。

  《地藏經》開頭講的十二句光明雲,顯示出自在圓滿的快樂,我們要知道。所以佛法之可貴,佛法之為寶,稱之為法寶,真正明瞭覺悟的人才寶貴,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比這個更寶貴的。這個法寶,這樣寶貴的東西,是不是要把它收藏起來?不是的,收藏就錯了,要弘揚。換句話說,自己要受用,就是現前受用,現在受用,還要幫助別人,希望與一切眾生共享,那叫真快樂。為什麼要與一切眾生共享?因為他知道一切眾生是自己,一切眾生決定不是外人,這個意思很深,這是事實真相。理甚深,事甚廣,大徹大悟的人,明心見性的人,在《華嚴》是初住以上的這些菩薩,才見到這些事實真相,他證實了。我們今天在經典上聽說,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沒有辦法證明。什麼時候我們證實了,那你就是法身大士,你就是大徹大悟,你就明心見性。所以佛法的教學不是說給我們聽聽就算了,這個不叫教學,佛的教學是教我們每一個人證得,他入這個境界,我們也要入這個境界,這才是佛的教學目的,佛菩薩教化眾生的願望。不是說給你聽聽就完了,你學會了也會說給別人聽聽就完了,這個不管事,一定要去做,很認真、很努力的去做。有志氣的人,有決心的人,有毅力的人,要把證入這樁大事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成就,不要等來生。這一生要成就當然困難,可是我們的緣殊勝,遇到一乘了義的大經,佛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怎樣證入?修普賢行,念佛求生淨土,你這一生就圓滿成就,真的圓滿成就。為什麼?修普賢行,念佛求生淨土,生到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不是凡聖同居土,也不是方便有餘土,這是真實成就。

  要修普賢行一定要知道,普賢行是最快樂的因行。你們不懂得,別人罵我,我恭恭敬敬洗耳恭聽,快樂!別人打我,我跪在地下挨打,快樂!人家罵你,你罵他,生氣煩惱,苦不堪言;兩個人打架,打得頭破血流,多苦!人家罵我,我不還口,我恭恭敬敬謝了,我快樂,他也快樂;人家打我,我跪在地下挨打,我快樂,他也快樂。這種樂趣知道的人很少,有學問的人他懂得,有修持的人他懂得,不是凡人能懂的,凡人做不到,這是舉最淺顯的例子。菩薩作略,我們凡夫看不出來,你什麼時候看出來,你就會學了,你就會用功,你的功夫就得力。我們今天幫助人,幫助人學佛,不改變他的生活習慣、他的生活方式,不改變他的行業,無論他從事哪一個行業,不改變他的,不改變他的宗教信仰。我們勸導他開智慧,斷煩惱、開智慧,與你的身分,與你的行業,與你的生活,與你的信仰毫無關係。那是什麼?那是事相。《華嚴》上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障礙法裡頭你要想去改變他,豈不就變成障礙?佛法是無障礙法,無論過什麼樣的日子,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或者信仰某一個宗教,皆得大圓滿,皆得大自在,這是佛法。煩惱斷了,消除了,智慧開了,你才真正契入這個境界。什麼境界?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心、一個性、一個身,他怎麼不自在?他怎麼不快樂?所以這是快樂的真因。

  清涼大師註子雖然不多,說得好,「一切諸樂,以佛為因」。所以我們要學佛,「學佛」這兩個字是真難,要學得像。佛告訴我們從哪裡學起?十善業道下手,十善業道樂。可是我們現在一般人,十善業道好苦!十善業道是真樂,為什麼世間人說好苦?世間人放逸慣了,作惡做成習慣了,現在叫他不作惡,他好像受不了,就很難、很苦。壞習氣養成,不知道好的習慣才是樂,壞的習慣是苦。今天苦樂利害他沒有能力辨別,智慧不開,這愚痴。知道苦樂,知道利害,這個人就會回頭,就開始回頭;不知道,他回不了頭,總是自以為是,佛菩薩都錯了,只有他對,這在佛法裡面叫「一闡提」。一闡提不是沒有救,一闡提很難度,所以佛在一切大乘經裡面說一闡提沒有佛性,一闡提沒有法子度。實在講,佛說這些話也是方便語,說這個話也是有用意的,無非是勸我們早一天回頭而已。法華會上佛說了真話,「一闡提也有佛性」,所以叫成佛的《法華》。不過是難度而已,時間很長,他這一生不能得度,要到來生、後生,甚至千萬劫之後才能夠得度,絕對不是說永遠不能得度。所以佛說一些話,我們細細想想,都是希望我們自己早一天能省悟過來,把自己煩惱習氣克服,慈悲到極處,善巧方便到極處,這些地方都是我們應當觀摩學習的。首先我們要覺悟如何幫助自己,然後要學著怎樣去幫助別人。只要用真心,想回頭,縱然煩惱習氣重,求佛菩薩加持、三寶加持,才行。我們要不求三寶加持,憑自己的能力是決定做不到的。聲聞、緣覺、諸大菩薩都求三寶加持,我們是什麼人?實在講我們很想斷煩惱,很想開智慧,克服不了自己煩惱習氣,疏忽了,沒有求三寶加持,都以為自己有能力來做,這個錯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08:44:15)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08:44:1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625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