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一卷)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91
請掀開經本,時分天王第七首偈頌:
【轉不思議妙法輪。顯示修習菩提道。永滅一切眾生苦。此是輪臍方便地。】
這是第七尊輪臍天王,他得的是「轉法輪成熟眾生方便解脫門」。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他的讚頌,也是他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對於我們學講經的同學來講是很好的示範。佛度化眾生的方法很多,我們自己修行證果成就無上道的方法也很多,什麼樣的方法合適,這要講契機。眾生的根機各個不相同,佛為我們開示是只舉大端,大同小異。世尊給我們指示,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就大方向大別來說。可是我們一定要曉得,正法時期也有修淨土的,也有修禪的;像法時期,雖然禪定成就,但是也有修戒律的。終南山道宣律師就是修戒律成就的;修淨土的,更不必說了。到末法時期,還有修禪定的,修戒律的。由此可知,眾生根性各個不相同,與自己根性相應成就就容易,與自己根性不相應成就就困難。特別是在《華嚴經》上,《華嚴》的確是圓滿的教學,任何一個法門都圓攝其他一切法門,這個境界我們沒有辦法契入,它是真實的境界,這才是究竟圓滿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世尊在華嚴會上,圓圓滿滿的都說出來了,也顯示出來了。
因此我們對於自己的煩惱習氣,就是妄想雜念,一定要想方法把它斷掉。斷當然難,可是用什麼方法把它減少,這個樣子我們功夫才會得力,法門才會契機,契自己的機。我自己這一生所修學的,可以提供大家做一個參考,但是不一定你能夠學習,為什麼?根性不一樣;然後你懂得如何選擇。我從小,當然沒有學佛,從小喜歡讀書,而且讀書的時候我很專心,幹別的就不行,好像意志精神很難集中,這個可以說是學了佛之後才知道,多生多劫的習氣。李炳南老師講,講經不是一生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講經,所以才有這麼深厚的習氣。講經當然不能離開經本,隨順自己過去習氣來修就好修,過去有底子。所以我親近章嘉大師。昨天賴居士提醒我,我們印的《誠敬人生》諸位翻成英文的部分,章嘉大師那裡翻的有點問題,翻的他是西藏的活佛,這是錯誤的,他不是西藏;中文部分沒有問題,英文部分翻錯了,他是內蒙古的活佛。藏傳這個系統,在中國西藏、青海、四川、雲南、新疆、內蒙,一直到東北三省都很盛行,所以在中國大家一聽都知道,說章嘉大家都曉得。中國邊疆上四大活佛:在西藏大家曉得前藏達賴,後藏班禪,內蒙外面人知道比較少,但是在國內都知道,內蒙是章嘉,外蒙是哲布尊丹巴,他們四個人地位都是平等的。所以文字上有些錯誤,要把它修正過來,免得人家看到說我們外行。人家笑話我外行,你把你老師籍貫、道場都搞錯了。章嘉大師的道場在五台山,他主要的道場在五台山,清朝的時候他在北京住的時間比較多。在滿清的時候他是國師,幾乎每一個朝代的帝王都是依章嘉大師為老師。
章嘉大師他曾經對戒律提醒我很多遍,我那個時候初學,對於佛法的理論非常羨慕,對於行門就非常疏忽,尤其是戒律。年輕時候有一個錯誤觀念,總認為佛家戒律跟儒家講的禮是相同的,是生活規範,我這個觀念是沒錯誤。但是禮每一個朝代不一樣,每一個地區不一樣,所以我們讀古書,三代之禮就有差別。因此我就想到,中國人的生活規範跟印度人當然不一樣,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跟古人又不一樣,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三千年前的印度,他這個生活規範我們學它幹什麼?我們要學自己一套東西。我對於章嘉大師非常尊敬,不是沒有禮貌,但是這個觀念,他要把我糾正過來可費事了。我很執著,成見很深,所以他常常提醒我「戒律很重要」,有意無意說這麼一句。我跟他三年,這個話聽多了,但是始終沒有在意。他老人家圓寂,我覺得他圓寂是示現給我看的,他要不示現圓寂,我的警覺心提不起來,他這一走了,我警覺心提高了。那時候甘珠活佛,這是他的學生,領著幾個人在火化場搭了兩個帳篷,他們守靈的時間久。我因為有工作,我請了三天假在那個帳篷裡住了三天,很認真的反省,我跟大師三年,他教我些什麼東西,我這三年當中學到什麼東西。這一反省,「戒律很重要」這句話很深刻,所以我就找戒律的書來看看。
當時我找到兩本,一個是《南山律備覽》,弘一大師編輯的;另外一個就是《戒律全書》。因為我們沒有受戒,《全書》不能看,只看前面的第一部分《沙彌律儀增註》。看了之後我才領悟到,佛家講的戒律跟儒家的禮不一樣,因為儒家講的是三界之內,確實它不是定法,它是隨著時代變遷,隨著地區變遷;就像我們一個國家制定的憲法,這是國家根本法,可是過幾年之後還要修訂一次。為什麼修訂一次?雖然同在一個地區,但是時節因緣不同了,過去十年、二十年跟現在社會起很大的變化,以前法律不適用,現在發現很多新的問題,必須制定新的法律。佛家的戒律它不是在三界之內的,它是要幫助你超越三界,這個我發現到了,所以它是凡聖的分水嶺,於是我對戒律就起了尊重的心,很熱心的去探討、去研究。捨棄戒律,就決定不能夠超越三界,決定不能夠超凡入聖,它是凡聖的一個基礎。章嘉大師沒有給我說清楚,他只是提示,這是教學的方法,讓你自己去悟。你自己悟入這是真的,你才會認真的學習,你也懂得怎樣學習,比一般學習不一樣,形式上不相同,收穫當然也不一樣。因戒得定,得清淨心,就是我剛才說的,煩惱、妄念、習氣在早期確實一年比一年少,心地一年比一年有顯著的清淨,智慧也增長。智慧增長,在研教、講經上是非常明顯的,能看得出來。所講的經,同樣的經我都講好幾遍,像我過去跟李老師學,主要是學《楞嚴》,《楞嚴》我講過七遍,這裡面有三、四遍沒有講圓滿,遍遍不一樣。另外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智慧增長,看人看事看物也是年年不一樣。十年之後,自己能感覺得月月不一樣,念佛求生淨土心裡頭愈來愈踏實,愈來愈感覺得自己有把握。
所以自己的根性,自己要認真的去檢點、反省,向內去觀察。法門要是應了機,學起來容易、快樂,生歡喜心,日夜不間斷。我讀經常常讀到把時間忘記了,天快要亮了,這才發現到怎麼這麼長的時間,讀的時候不知道那麼長,好像很短時間。念佛止靜的時候,參禪打坐的時候有這個境界,讀經同樣這個境界現前。四、五個小時,就好像十幾、二十分鐘一樣。有的時候天亮了,人家起來了,那也就不要睡覺了,就工作。精神飽滿,沒有疲倦,這種現象常常有,尤其在初學講經的時候。所以我用這個方法,用讀經、用講經的方法,對治我自己的煩惱習氣,把自己領上菩提道。老師對於學生的幫助僅限於指路,路是要學生自己走,老師不能夠幫我們走,這個做不到。老師的方法非常善巧,所以老師教我幾乎十之八九用暗示,不是明說,這個教學法高明。暗示什麼?常常給你機會去悟,教你自己去領悟。完全說出來,悟門就堵塞,那不是個好的教學法,好的教學法是用暗示。可是現在人難了,現代人根性不一樣,你暗示他不懂,一生他都沒有省悟過來,有什麼法子?只好明說,明說說得再清楚、再露骨,他聽了還是不懂,暗示怎麼成功?這就是眾生根機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學前輩這些大德觀機,對於根性利的,有領悟力的人,還是用老方法好,幫助他早一天能開悟;中下根性的人就比較困難,那就要細講。從前講經,哪有講這麼詳細的。清涼大師講《華嚴經》,一部完完整整的《華嚴經》,一年講完。他一生講五十遍,這在歷史上,恐怕中國、外國加起來,也找不到第二個人。一年講一遍,他活了一百多歲,長壽,華嚴菩薩。李炳老講《華嚴經》,一個小時經文講一大篇,我們用的是白文的經本,就是沒有註解的。一個小時總要有一頁到兩頁,要講這麼多;不講這麼多,這部經哪年講完?他雖然速度這麼快,但是他時間太少了,一個星期講一次。他在台中講經,三十八年沒有中斷,但是每一個星期講一次;過年的時候,大概還要放一個月的假。除了這些假期之外,他一年講經大概四十次,四十個星期。一次講一個小時,他是兩個小時,有台語翻譯,翻譯佔一個小時,所以實際上他一年講經四十個小時。就是一次講兩頁,那一部《華嚴經》,我給他算了一算,也要三十年,沒有三十年講不完。我們在此地,現在一天就是他的一個星期,我們一個星期講五次,就等於他一個月都不止。但是我們今天講的比他詳細太多,我們每一次只講幾句。
所以同學們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用什麼方法克服自己的煩惱,你不下苦功不行,我們境界轉不過來。我學講經的時候,我自己的功課不是念佛,是拜佛。為什麼採取這個方法?因為我們坐在椅子上的時間太長了,讀經,找參考資料,還要寫一點東西,所以時間長。換句話說,缺少運動,所以經本合起來之後,就是拜佛。一天拜三百拜,是分做三次:早晨拜一百拜,中午拜一百拜,晚上拜一百拜。中午是吃過午飯以後,念佛經行繞佛,繞佛半個小時之後,再用半個小時拜佛,這才休息,對身體好!在早年沒有到李老師會下之前,我跟懺雲法師,跟他住茅蓬。在茅蓬裡面那是作義工,我年輕,茅蓬裡所有一切事務我一個人做,還要煮三餐飯,還要種菜。水我是用了個方法,山上有水源,我在山上砍竹子,把竹節打通,從水源接下來,水就流下來,水就沒有問題了;但是要去砍柴,每天要去砍柴,過那種原始的生活。山上五個人住,住小茅蓬,三個是法師,還有一個朱鏡宙老居士七十多歲,總不能叫他工作。所以一切工作我一個人做,我在山上住了半年,住了五個半月。那個時候的功課只有拜佛,一天拜八百拜:早晨拜三百拜,中午拜兩百拜,晚上拜三百拜。懺雲法師指定一些功課,就是經典,叫我看,淨土三經: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叫我看經、看註解,而且給我一個事情做,叫我做科判。就是把祖師的科判畫成表解,這個做好,表解一畫之後一目了然,我才曉得科判的好處。
以後我在李炳老會下,跟他學講經的時候,我對於每一部經都做科判,不一定依古人的,有的時候我自己做;有一些小乘經,沒有註解的,但是我們自己學做科判。像你們現在看《八大人覺經》的科判,那是我做的,你們現在看《感應篇》的科判也是我做的。有好多東西,搬家常常搬來搬去搬不見了,現在也找不到了。這個對於研究經教幫助非常之大,你做這個要很專心,你要去找全經的段落,先找大段,大段找了,分開來之後找中段,中段裡找小段,把它畫成表解,標上標題,全經章法結構一目了然,義理也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圖表的方式好,很明顯。再更詳細的,經文繫在科判下面,做科會,這就更清楚了。用這個方法,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障礙。我住在韓館長家裡十七年,我這十七年功夫也沒有中斷,這就是用研教的方法克服自己煩惱習氣,用拜佛的方法補足自己運動的不足。但是最重要的,健康長壽之道是積德修善,單單靠運動,沒有這個道理,理上講不通的。運動只是這個機器讓它活動活動而已,那是治標不是治本,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是讓筋骨活動活動而已。所以決定是要用內功,內功就是李炳老常常講換心,改心,這他常講的話,改變我們的觀念,這個重要!輪臍天王他用的是這個方法,所以我們一看,他大概也是生生世世講經的法師,這個方法對他就非常管用。我們現在學教,所以他的這些方法,對我們來講很值得做參考。
我們深深相信世間任何一個人,他的煩惱習氣不是一生成就的,與過去生中有密切的關連。所以佛講經說法,為什麼那麼契機?佛有能力觀機,知道他前世,知道他過去無量劫中,生生世世幹的是什麼、學的是什麼,哪個習氣最重,所以佛教他那個法子非常契機,他依照那個方法修學,很短時間他就成就。後來的人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能力就一樣一樣試驗,這個很麻煩!浪費時間,不一定能收到效果。所以在末法的今天,我們自己要想有成就,自己對自己總比別人對自己要清楚,要常常揣摩自己的習性,哪一個方法、哪一個法門容易攝心,能夠幫助自己把妄想煩惱止住,這個對於自己就契機了。我們用這種方法來修,就比較順利。讀經,讀誦也是禪定,讀誦也是念佛,讀誦也是持咒,經是咒的顯說,咒是經的密說,顯密不二,顯密圓通,這才真正顯示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轉不思議妙法輪』,這一句是說勤於說法,歡喜說法。你要能說法,當然你必須具備說法的條件,這些條件就是自己的習性,時間久了習慣成自然,生生世世不間斷,這個習性就產生很大的力量。『顯示修習菩提道』,「顯」是做出來,是把自己的修學,要用研經來說,經典裡面所講的義理,所說的方法、境界,完全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這叫顯示;「修」是修正錯誤,凡是與菩提道相違背的,我們把它修正過來。「菩提道」在此地,就是指三學六度。我們不指示出來,這菩提道就感覺太玄太妙了,到底是什麼?淺而言之,是五戒十善,這是菩提道的開端,菩提道要從這個地方走。換句話說,五戒十善要是不能夠真正做到,菩提道就沒有了。所以章嘉大師常常給我提示「戒律重要」,它是第一步,是起步。沒有第一步,哪來第二步?第一步又從哪裡做起?從真誠不妄語做起。不自欺,不欺人,要真正做到。可是今天這個社會,一般人學佛,你要跟他講不妄語,不行!做不到,現在不妄語就不能活,做生意不打妄語怎麼能賺錢?跟政府往來,不打妄語怎麼能少繳稅?想盡方法找法律的漏洞,少繳一點稅,多賺一點錢,這個學佛就難了。也有人有所謂方便妄語,話說得很好聽,佛家有句話「方便出下流」,方便妄語怎麼樣?將來就是餓鬼、地獄、畜生三惡道,往下面走了。
那我們看到,佛菩薩有沒有妄語?也有。佛菩薩何以打妄語?他那不叫破戒,它叫開緣,救度眾生。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獵人追他的獵物,追一隻兔子,這個修道的人明明看到兔子從這裡跑掉,獵人問他:你剛才有沒有看到兔子?看到了。跑到哪裡去?那邊去了。救牠一條命,兩面都得救。兔子命救了,那個獵人也不讓他殺生,兩邊都救了。這個時候可以妄語,妄語是兩邊都救了,這是智慧,這是慈悲,這叫開緣,這不叫犯戒。這種情況之下可以,不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就不可以。所以持戒,憑感情持戒,不行!那是小福報,人天都不見得能得到,三界有漏的小福報。持戒要智慧,對人對事對物千變萬化,通權達變。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感情持戒,戒律是死的;智慧持戒,戒律是活的。目的是幫助你得定,目的是幫助你破除分別執著,那就有功德。諸位要知道,定裡頭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有執著決定不能得定,佛常講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戒律,條條戒律都有開遮持犯,你一定要懂,你不懂你怎麼持戒?在什麼狀況之下開戒,開戒是持戒;在什麼狀況之下遮戒,遮是決定不開,那是持戒;該開的時候不開是犯戒,該遮的時候不遮也犯戒。道人遇到獵人追逐獵物,你老老實實告訴他,那個兔子往那裡跑去了,馬上捉到把牠殺掉,你那個叫持戒?你是幫助人殺生,那個兔子命被你送掉,獵人造的殺業你也幫他一把,這是沒有智慧。
所以佛法是活活潑潑的,然後對於佛的教誡我們才五體投地,真正佩服。才知道佛法之殊勝,佛法之微妙,高度的智慧,高度的行持,都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之處顯示修習菩提道。習,天天在練習,天天在修正,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沒有一天放鬆過。不要以為自己沒有過失,以為自己沒有過失是最大的過失,所以我們要想,等覺菩薩天天還改過自新,我們是什麼人?等覺菩薩把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破盡他才沒有過失,只要那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盡,他天天修習。我們怎麼可以放逸?怎麼可以懶散而不認真?這句話意思深!在大乘教法裡面,三學六度是菩提道的總綱,細行不計其數。下手之處就是「淨業三福」,淨業三福一開端孝親尊師,實在講整個佛法的教學徹始徹終就是這兩樁事。從孝敬開始到孝敬圓滿,我們真能夠常存孝敬心,你就走向菩提道,孝敬心圓滿就成佛。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跟諸位報告多次,希望大家要體會、要明瞭,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能夠違背這個大總持法門。所以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有道理。印光大師一生處事待人接物,誠敬而已矣。
第三句,『永滅一切眾生苦』,這是修習菩提道的大用。我為什麼要教學,為什麼要修行,目的就在這一句。此地講的「一切眾生」是雙關語,怎麼雙關的?自己是一切眾生,所以一切眾生是對於自己個人來講的。我們個人這個身,佛在經上說,四大五蘊和合而生。四大五蘊是眾,我們這個身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所以叫眾生。這個眾生不是指很多人,眾生是指自己,這是「眾生」的本意,這個名詞根本的意思是這個說法。引伸的意思是眾多的大眾,為什麼?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學佛的同修,這個地方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可以破我執,《金剛經》上講可以破四相。凡夫迷惑在四相當中,永遠不能擺脫,就是執著身心是我。佛以善巧方便不稱我,稱眾;也不稱他,都稱眾。所以在佛門的術語,你這個道場,要問你這個道場,他不問你道場住多少人,有多少人在這個地方修學,他說「有多少眾」,你這個道場常住有多少眾。這個話就是提醒你,有多少個眾緣和合而現的那個東西,他不叫人。處處都是提醒你,叫你破四相,不要執著四相。眾緣和合而現的形相,緣生法!所有一切法都是緣生的,緣生沒有自體,緣生無有自性,因緣所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是讓你常常提醒,我們身心都是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執著就錯了;不但執著錯了,分別也錯了。佛家的術語常常都是提醒你,叫你開智慧。佛法傳到中國兩千年,這兩千年當中對中國社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影響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生活裡面許許多多的術語都是佛家的名詞,都從經論上來的,充滿了智慧。
所以時時刻刻都是教我們覺悟,換句話說,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都是教我們覺悟的。凡是幫助我們覺悟的,這個法就是佛法,佛法哪在經典裡面?覺悟的人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不見得在經本,六根所接觸的全是佛法,佛法就是幫助我覺悟之法。看到一個人,眾生,眾緣和合的,這就是覺悟。看到一隻螞蟻,我過去也曾經做過螞蟻,他怎麼不覺悟?實在說,日常生活習慣當中,不覺的人多,覺的人少,覺的人生活有味道,有情有趣,不覺悟的人很痛苦。周利槃陀伽在祇園精舍天天掃地,掃地掃開悟了。你們也天天掃地,天天抹桌子,為什麼不開悟?因為你們掃地所以不開悟,因為你抹桌子不開悟,桌子何必要抹?地何必要掃?掃的不是地,地上的骯髒東西,把那個東西掃掉,所以他不是掃地,言語很簡單。我們早晨看到公園裡面、馬路旁邊有很多掃地的,你要問他:你在做什麼?我在這裡掃地,迷惑!他如果答的是「我在掃地上的落葉、灰塵」,聰明,這有智慧!他不是掃地,地何必要掃?抹桌子,桌子何必要抹?桌子上的灰塵;不是抹桌子,是抹桌子上的灰塵。以前我們在教室,我們講經也用黑板,擦黑板,錯了!黑板如果一擦,那個黑就擦掉,哪叫擦黑板?是擦黑板上的粉筆灰。你們想想看,迷悟就在這些地方。所以悟了,豈不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嗎?提醒大家,明白了,好像是明白了。這一提醒,永遠明白才行,出了教室門又忘掉,老毛病又發,那怎麼行?所以這些名相術語裡頭都充滿智慧。
悟入,苦就離了。苦怎麼離?不迷了。苦是從迷來的,樂是從悟來的;覺悟就樂,迷惑就苦。迷惑,無論幹什麼事都苦,都會厭倦,你會疲倦,會討厭;悟了的時候,無論幹什麼事情都自在、都快樂,不疲不厭。修行人住在山上,喝的是山上流的水、澗溪裡的水,吃的是野菜,健康長壽,他也沒有什麼佐料來調味,沒有!他快樂,他自在,他過得比什麼人都幸福、都美滿。都市人每天飲食要講求色香味美,餐餐都不一樣,他自不自在?不自在,他苦不堪言;這一餐吃飽,想到下一餐該吃什麼菜,你說糟不糟糕!出門要穿哪一樣衣服,要怎麼搭配顏色,沒有一樣不是煩惱,這是生活上的煩惱,工作應酬那煩惱就更多。六根接觸境界起心動念妄想執著,永遠斷不掉,這苦!覺悟之後,才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才願意過最幸福最美滿的生活,就是最簡單的生活,真正是健康長壽。你們天天選擇好食物,天天選擇好味道,你們的身體比不上老牛,老牛天天吃青草,一生就吃一樣,你看牠吃得那麼壯。我們看看牛羊那個生活也會開悟,牠生活得那麼簡單、那麼自在,哪有我們人把自己生活搞複雜了?這不能怪別人,怪自己,都是妄想分別執著在作祟,帶給我們生生世世無量的苦報。
佛教導我們轉苦為樂,這是果。果的轉變必定從因,從因上轉變是真的轉變,因上是轉迷為悟,所以佛法裡頭有真樂。世間沒有,世間講樂的轉變是果上講的,不是從因上講的;因上講的是真轉,果上講的沒有轉。不但要滅這一生的苦、滅一樁苦,還要滅一切苦,還要滅生生世世之苦,那就是菩提大道。精進不懈,努力的去修學,破見思煩惱,你得到初步的成就,六道生死輪迴之苦你沒有了,你超越了;再進一步修學,了斷塵沙煩惱,這個樣子四聖法界變易生死之苦你也脫掉了,超越十法界了。到一真法界,無明沒有斷盡還是苦,那個苦很微細,我們凡夫覺察不到,他們本身覺察到了,我們凡夫沒有法子覺察。覺察到他才會斷,他才會修。如果覺察不到,修什麼?所以我們從法身大士那個地方去觀察,然後回頭想想自己,我們自己知道自己有過失則好改,不知道自己過失從哪裡改起?沒地方改。所以,知道自己過失就叫做開悟,我對開悟就是這個講法。你覺悟了,把你的過失修正過來改過來就叫做修行。我講修行,不是講一天念多少部經,念多少聲佛號,拜多少拜佛,我不是這個講法。我們的過失,身體造作有過失,言語過失最多,起心動念都有過失,所以要時時刻刻發現自己的過失,這個不容易。怎樣才能發現?觀察,看外面境界。所以一般人見別人過失容易,見自己難,他不知道回光返照。但是見別人行,見別人立刻回頭想想我自己有沒有,就發現了,用這個方法來發現自己過失。
諸位同學學講經,不錯,你們講經都有進步,毛病有沒有?當然有,肯定有。到什麼時候沒有?成佛才沒有;佛講經才沒有毛病,菩薩講經還有毛病。怎樣發現自己過失?所以講經一定要聽經。你們要注意,你們知道我的法緣好,實在講許許多多講經的老法師見到我,都讚歎我的法緣好。從前演培法師就問過我,他要向我學習,這是我前輩的法師。他在善導寺作住持,每天講經說法,我那個時候還沒有出家,我聽他講經,通常我都坐第一排跟他面對面,所以我們很熟悉,老早就認識了。法緣怎麼會好?法師講經我一定去聽,我能聽別人的,人家就聽我的。別人講經我不去聽,我講經的時候果報現前,人家也不來聽。歡喜聽別人講經,自己講經就有人歡喜來聽,你要懂得因果報應。換句話說,要想別人怎麼樣對我,我要先如何對人;我先造因,後面果報就現前。我不修善因,不結法緣,你的法緣怎麼可能殊勝?做不到的事情!所以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一回過頭來,就把自己的毛病找到了。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之中,只要你留心都是菩薩學處,都是如來道場,成就自己的菩提道。所以同學們要記住,單單在講堂、在經本上學的東西太有限,甚至一生在講堂裡天天講經說法,什麼也沒學到,這話是真的,絕對不是假的。你所學到的是什麼?言說,空話,沒有一句你落實,落實才是真正得到,你真得受用。你只會空口說白話,說了一樣也沒做,不是等於廢話嗎?所以會學的人,講堂裡學的這些原理原則,馬上就轉到我六根接觸境界之處,我就會了。見色聞聲,真的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那個覺悟,時時覺,處處覺,念念覺,覺了就不迷。不迷就是迷改過來了,那就是修行,把迷立刻就修正過來。更進一步,幫助一些沒覺悟的人,這就是「一切眾生」引伸的意思了。先度自己,再度一切眾生,然後知道自他不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一切眾生。
「永滅一切眾生苦」,從事相上來說,要勸導一切眾生深信淨土法門,明解淨土法門,學習淨土法門,求生淨土,這個一切苦真的永滅了。如果不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修得再好,這一生的苦斷掉一些,不能永滅。來生到哪一道還說不定,縱然來生生到善道也很危險。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所謂「三世怨」,這個話說得非常有警惕。三世怨是什麼?這一生斷惡修善、積德累功,修得不錯,來生得人天大福報,得大福報的時候,把修行的事情忘掉,不肯繼續再幹,不但不能繼續去做,享福的人哪有不造罪業的?他造罪業的機會比我們普通人多。不說別的,飲食上就不得了。現在的社會富裕,實在講因果報應太快了。眾生吃肉的機會多了,幾乎每一餐都有肉食,我們看到因緣果報,報得太快了,我們看這個事實真相。在古時候,不要說得太遠,我年輕的時代,求學的時代,抗戰時期,我們作學生,那個時候生活清苦,我們學生幾天桌上才有一點肉食?半個月,兩個星期才有一次,分量都很少。一般民間老百姓,鄉下老百姓能夠一個月吃一次肉,這個家裡環境就不錯了,有二、三個月才有一次肉食。哪裡像現在?現在人造業造得重,造得多,那個報也報得快,也報得多。人家一般講現在生活富裕,天天都有肉吃,我們佛眼看到這些,因緣果報,看得好可怕!我們看到桌上擺的這些東西,這是什麼?討債還債的,欠命的還命,欠錢的還錢,我們是看這個。而一般人在餐桌上迷惑顛倒,他哪裡了解這些事實真相?真相要是了解,慘不忍睹,還能吃得下去嗎?從一樁事情,能夠看到多少生多少世的業因果報。我們算是非常有幸,非常幸運,這一生得人身、聞佛法,能夠聽到大乘了義的經教,還有機緣涉入一些,使我們在整個生命當中,生活環境裡面,見解、思想產生極大的一個轉變,不再造一切罪業,不再傷害一個眾生。在我們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盡心盡力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雖然幫助這些苦難眾生,絕不著相,絕不圖報。《感應篇》裡面教給我們,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開始做的時候做得比較勉強,為什麼?習氣很深。做久了,習慣成自然,心得清淨,慈悲心也真正現前。輪臍天王是一個講經的法師,從講經說法、教化眾生、自行化他修行證果的。所以我們同學們應當要留意、要學習。今天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08:43:4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