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87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七卷)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87

  請看經本,時分天長行最後一句:

  【普觀察大名稱天王。得善誘誨一切諸天眾。令受行心清淨解脫門。】

  清涼大師告訴我們,天王他得的法門是平等的化導,「誘令進善,使彼受行,誨令斷惡,得心清淨」。長行雖然所說的是天眾,在後面偈頌裡面範圍廣大,所以將長行跟偈頌合起來看,天王的教誨是普及一切眾生之類,這是我們要能夠理解。偈頌裡面是「普雨法雨潤眾生」,範圍就大了。讀《華嚴》一定要以清淨心、平等心、廣大心,去讀誦、去觀察,才能夠懂得經裡面所說的真實義。天王的德號前面做過詳細的報告,這個地方我們只著重在他修學的法門。每一位天王修學法門,第一個字是「得」,得就是我們中國世俗講的得道,得的是什麼道?是究竟圓滿的佛道。各個都得道,也就是各個都修行成佛,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雖證佛果,仔細再一觀察,他還是他天王的身分,這就是應以天王身得度者,即現天王身而為說法,諸佛如來化現的境界。他的法門是『善誘誨一切諸天眾』,這一句關鍵的字樣就在「善」,顯示出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善巧方便,他才能教化一切眾生。後面偈頌裡面講的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就包括十法界,不僅是娑婆世界的十法界,一切諸佛如來的法界都在其中,我們常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他有智慧,他有方法,誘導眾生,教化眾生。「誨」是教化,教化有一個目標,目標是什麼?『令受行心清淨』,「受」是我們的感受,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享受;「行」是行為,也就是造作。我們的造作,我們的享受,都能夠得到心清淨。這個境界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不是凡夫。凡夫的享受是苦樂憂喜捨,佛將六道凡夫的享受歸納起來不出這五大類。身有苦樂的感受,心有憂喜。當身沒有苦樂的時候,心裡沒有憂喜的時候,這叫捨受。捨受是好的,是正常的,但是時間很短,不能永遠保持。如果永遠保持就叫正受,正受就是清淨解脫。所以凡夫有捨受,不能稱為正受,原因在此地。

  菩薩,天王實際上是法身大士、是諸佛如來,他怎樣教化眾生,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能夠觀察到。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非常複雜,所以菩薩教化眾生掌握的原則是契機契理。理,現在人所講的真理,但是什麼是真理,懂得的人不多。佛法裡面講是自性,意思相同於一般人講的真理,永恆不變,它是真的,凡是會變的就不是真的,這叫契理。與自性相應,叫稱理而說;雖稱理而說,還要考慮到接受人的根機。他的根機淺,你說得太深了,沒有用處,他不懂,他不能接受。他的根性很利、很聰明,你說淺的,他聽到不滿意。所以說法要能夠恰恰好,與他的根性相應,這是大學問,這不是一個容易事情。中國諺語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投機就是契機,佛法裡的契機。投機,聽的人就歡喜,說的人也歡喜,說聽都歡喜。說聽無厭足,不疲不厭,唯有真正契機才能做到。世出世間的聖賢,我們都能看到他們教不倦,學不厭,這個教學契機。如果只契機不契理,那是世間法,能幫助世間人解決局部的問題,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要解決根本問題一定要契理,理就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現在世間人有很多人問,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再問到切身,我從哪裡來的?這些是大問題。動物為什麼會有生死?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死了以後是個什麼狀況?這都是許許多多人在研究、在思惟、在探討的問題,可是一直到今天都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凡是有這些問題的人,在佛法裡面講叫始覺,他開始覺悟了,他有追求真理,有追求宇宙人生真相的念頭、動機。只要有這麼一個願望、這個動機,無論這個動機是強是弱,強是很明顯想追求,弱是有這個意念,但是追求的心不強,甚至於連自己都還沒有發覺;如果聽到有人談這個問題,他很有興趣,他很喜歡聽,這就是他的動機有了,不過是微弱而已。如果沒有這些外面的增上緣,他自己也不曉得有這個動機,遇到緣之後才發現自己確實有這個念頭,有這種希求,有這個欲望。

  佛菩薩有智慧,佛菩薩有能力,佛家常講的五通,五通裡有「他心通」,一切眾生起心動念,即使是最微弱的念頭,佛菩薩都知道。這個念頭佛菩薩怎麼知道?念頭也是波動,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全都有波動。為什麼?組成物質的這些原子、電子、基本粒子,它就是個波動的形狀。我們就從這裡體會到,佛菩薩為什麼虛空法界過去未來他都知道,就是虛空法界一切萬事萬物的波動他統統都收到。像我們現在電視電波一樣,他沒有障礙,所有的頻道他統統都能夠接收到,所以他清楚、他明瞭。人心起念頭是心的波,這個波速度最快,所以對於佛菩薩來講,他這個反應,我們講感應,現在一般人講反應,反應非常強烈。眾生心裡面起個念頭,再微弱的念頭,剛才講了,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佛菩薩那裡已經接收到了。佛菩薩慈悲,這個慈悲所謂是無緣慈悲。無緣,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無條件的。只要你有絲毫的覺醒,他就來幫助你,所謂沒有佛種的幫助你下佛種,這是用比喻說。佛種是什麼?覺悟的念頭,這就是佛種。你沒有覺悟的念頭,他來幫助你,來促進你,但是這個幫助也要有感,他才能有應,才幫得上忙;已經有佛種的,這就是已經有心要學佛,佛菩薩一定來幫助你增長,幫助你提升境界;已經達到相當高度一個境界,佛菩薩一定很熱心的來幫助你成就,這叫誘誨。

  特別是「誘」這個字,尤其是善誘、善誨,如果沒有真實的智慧做不到。我們在佛經裡面讀到,佛幫助一切眾生,所謂是「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就是誘,後令入佛智就是誨。一切眾生他都有欲望,我們知道這個欲望是六道輪迴的根本,不是個好東西,但是在他,他認為最好;換句話說,先要滿足他的欲望,這就是欲勾牽。滿足欲望之後,你跟他交情搭上了,他歡喜你,喜歡接近你,喜歡親近你,你這才有個機會去教他,幫助他覺悟。「善」怎麼講法?善,必須自己做成好榜樣給他看,這是善巧。所以誘誨加上善,身語意三輪圓滿,這叫善。佛在經上常常勸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句話做到就是善。我們對佛的教導,經典就是佛對我們的教導,我們展開經卷接受佛的教導,真的將佛所說的話聽懂了,看清楚了,我們接受過來,這個接受就是此地每一句裡面講的「得」,接受過來了。接受過來之後要能保持,不能說接受過來兩天忘掉了。永遠保持而不失掉,這叫持,持之以恆。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盡形壽受持」,這個意思是說,我們活一天我就要保持一天。受持,怎麼受持法?隨順佛陀的教導,這就是受持;放棄自己的成見,放棄自己的分別執著,完全隨順佛陀的教誨,這叫受持。

  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學佛了,沒有放棄自己的分別執著,這就夾雜,夾雜效果就少了。我們看到別人學佛,為什麼人家學了幾年,甚至於有幾個月就開悟、就證果了。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個好樣子,他在黃梅八個月,時間不算很長,八個月就開悟、就證果,那個時候他的年齡不大,他二十四歲。二十四歲,在道場住上八個月就開悟、就證果,他憑什麼?我們今天在這個道場住上八年,別說證果,開悟都沒指望,這又是什麼原因?沒有別的,人家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隨順佛教誨,所以他成功了。我們今天也學佛的教誨,但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跟佛的教誨夾雜在一起;不但是八年不能成就,八十年也不能成就,八百年還不能成就!覺明妙行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祕訣: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我們今天念佛,不懷疑你有了,不間斷你也有了,可是你夾雜。所以你念佛功夫不得力,你念佛不能得念佛三昧,你念佛不能開智慧,道理在這裡。我們果然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把不開悟的因素,不能證果的因素,不能得三昧的因素,把它斷掉,把它捨棄放下,我們三昧、開悟、證果就不難。凡夫成佛,說實在話,一念之間。我們凡夫是一念迷,佛是一念覺,轉迷成覺你就成功,你的問題就解決,根本解決,究竟解決。

  所以「受持」兩個字是真實的誘誨。受持之後,天天要讀誦,讀誦就是每天讀誦不間斷。如果一間斷,你的煩惱習氣一定現行,要天天讀誦。如果自己煩惱習氣重,讀誦的時間加長。所以初學的人,佛陀在世的時候,每天聽佛講經讀誦的時間是多久?八個小時。這麼長的時間,讓你專注在經教上,遠離妄想分別執著,每天八小時。我們在佛經上看到「二時講經」,佛陀在世他們把一晝夜分成六時,白天三時,晚上三時。我們現在把時間分做二十四個小時,所以印度當時的一時是我們的四小時,二時是八小時,這是人家自己真正做功夫。我們今天煩惱習氣為什麼斷不了?我們的時間不夠長;也就是說受佛法薰習的時間短,依舊煩惱習氣薰修的時間長,抵不過。所以道場的學習,給我們最大的幫助,就是薰習的時間。佛接著又說,要為人「演說」。「演」就是你所學習到的,這些理論、方法要落實在生活當中,統統要做到,這叫演。做到就是表演給別人看,現代的話說,做一個好樣子給人家看。「說」是給別人說法,人家看到之後,覺悟念頭起來的人他看到了,他就心有所感,他看到了羨慕,他也想學,他來向你請教,你再給他說明。由此可知,演在前,說在後;換句話說,做到在前,說到在後,做到然後才能說,這叫演說。不是說演,說了以後再去做,不是,是做到以後再說。你們看看這個味道,這個樣子才叫善誘誨。你自己沒有做到,你說出來之後,那個言詞讓人家聽到會懷疑。為什麼?你的言詞不是決定的言詞,你自己說的時候也不敢斬釘斷鐵的說,也是模稜兩可的說。為什麼?自己懷疑。佛這句話是真實的教誨,我們舉個例來說,佛教我們第一樁事情是布施,我們講布施怎麼講法?講了之後別人也不肯聽,也不肯相信,不敢去做。必須你自己真正做到了,做得有心得,做得有收穫,你講布施斬釘截鐵,絲毫猶豫懷疑都沒有,讓人家聽了生信心。

  我年輕的時候接觸佛法,第一天聽章嘉大師開示,頭一天章嘉大師就教我布施,我聽了就相信,我聽了就真照做。為什麼?從他那個威儀上起恭敬心。他的言談、他的態度真誠到極處,真誠能感動人,不是虛假的,完全是為利他而不是為利己;也就是說,念念真誠心為他著想,為他的真實利益,不是為自己,這才能感動人,才能讓人相信。以後我親近章嘉大師久了,大師常常給我說,名利是假的不是真的。別人尊敬他,給他這些榮譽、地位,還有一些必要的應酬,他告訴我,都不是他喜歡做的,都不是他想做的。為什麼要做?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才曉得是這樣的,他的心地清淨平等,一絲毫都不沾染,他是做出樣子來給我看,我看清楚了,聽明白了,才想效法,才想學習。如果沒有做出這個樣子來給我們看,我們親近一個其他的法師,他給我們講的話,我們就不相信了,我們就懷疑。他給我們說的話,我們的疑慮太多,許許多多問題一大堆,問不完。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很清楚能夠理解,要真修行。真修行人說的話,跟不修行人說的話兩樣,效果完全不相同。真修行人講布施,假修行人也講布施,我們感受完全不相同。真修行人講的我們相信,我們肯做;假修行人,聽了笑笑而已,沒有把它當作一回事情。

  由此可知,善誘,善是做到之後才說。諸佛菩薩做到了,圓圓滿滿做到了,他對一切眾生真正講到善巧方便。我們沒做到,我們縱然有些方便,但是談不上善巧。只有真正做到的人,才談得上善巧方便。特別是對現代人,現代人的根性比不上從前,世尊說法有所謂「三轉法輪」,這是比喻他教學有三種方法。對於利根的人,一指示人家就明白、就覺悟,決定沒有問題,這是根性大利的人。中等根性的人,你這一開示、一指示,他還不能領悟,必須懇切的勸導,他明白原來這些話是對我說的,不是對別人說的,感受到特別親切,感恩之心他開始學習了,這是中等根性的人。下等根性的人勸他,他也不聽,他也不能接受,他要證據,「拿證據來,我看到了我才相信。你說布施有果報,布施財得財,你布施財我看你得財,你真得了我就相信,不得我不相信」。現在這個世間人,無論做什麼學問,拿證據來,下根人,不是中根、上根,中根、上根不需要看證據。但是佛這三種方法都有,所謂作證轉,為人演說,演就是作證。釋迦牟尼佛對一切眾生拿什麼證據給人看,他的生活人家不相信,過那麼清苦的生活,唯一證據給人看的是什麼?相好光明,這是證據,別人比不上的。討飯,他這個乞丐跟別的乞丐不一樣,別的乞丐臉上顏色不好,真的很苦,他這個乞丐容光煥發,這就是證據。三十二相是大福報,這是果,果德上的相貌。果要有修因,修什麼樣的因,結什麼樣的果,佛就是用相貌來作證。不妄語得廣長舌相,佛舌頭伸出來可以把面孔蓋起來,給你做證明,證明我不妄語;你沒有這個能力,你打妄語,他真的把證據拿出來給你看。

  我們曉得現前這一切眾生不是上根、中根,什麼都要拿出證據。我們學佛,出家人,出家人的證據那就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得相好光明;在家學佛證據比較容易,你如果做生意,做得很賺錢,我布施,我布施得多,我賺的年年收入增加了。實在講出家人在這一方面也能夠示現,供養多,布施多,愈施愈多,這是果報。我剛剛出家的時候,剛剛學佛的時候,好像還有同修手上蒐集的有照片,我自己都沒有了。你要看看那個照片,很難看,很瘦,人像竹竿一樣。我那個時候體重四十八公斤,真的是又乾又瘦,你看那個樣子,一點福報都沒有。出家的時候穿的衣服從哪裡來?人家老和尚穿舊的破衣服給我,我撿人家破舊衣服補補釘。我那個時候,出家穿的衣服是補補釘的,叫衲衣,生活非常清苦。現在我的衣服穿不完,太多了,從哪裡來的我也不曉得,反正很多人送衣服給我就是了。衣服太多了,放在哪裡都忘掉了。前天到樓上,那個櫃子裡頭,我叫他們給我搬東西,又搬出兩件出來,不知道什麼人送的。愈布施愈多!布施財得財,布施法得法。智慧的增長,同學們能體會得到,智慧為什麼會增長?法布施。同修們供養我這些錢財,我都拿去印經布施,不但印經,還天天為別人講解。講解這些經,遍遍不一樣。《華嚴》二十年前我講過一遍,跟現在講的完全不相同;今天跟諸位講的,明天再講這一段,意思又不一樣。法布施得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人家來要求我們施捨的時候,我們看看他不是行邪道,不是拿這些錢去吃喝嫖賭做壞事情,我們都應當幫助他。他拿這個做壞事,那我們不要幫助他,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布施守住這個原則就對了。他不是佛教,是其他宗教,正當的用途,他要做傳教的事業,正當用途,我們都幫助他。所以我們看到其他宗教裡頭,他發展宗教教育我們幫助他,他做社會慈善福利事業我們幫助他。

  我對於一切宗教,佛教也在其中,蓋道場我是一毛不拔,為什麼?我自己沒有道場,我自己一生從事於佛教教育事業,所以你要搞佛教教育事業我會幫助你,你搞社會慈善福利事業我也會幫助你,對社會、對眾生真正有利益的。你建教堂、建寺院,信徒出錢出力的人很多,去找他們,不要找我;我有限微薄的力量,我要選擇重點去做。今天最重要的是宗教教育事業,幫助大家覺醒,幫助大家覺悟。所以我們今天工作重點,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他真正明瞭宇宙人生真相,幫助他明瞭人與人的關係,這裡面就超越宗教,超越族群;更進一步了解人與生活環境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這個關係就是今天講人與一切宗教的關係,就是佛法裡面講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統統搞清楚,統統搞明白,就能和睦相處,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每一個人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佛教教育。不但我們這一生美滿,我們生生世世都美滿。我們看到世間聖賢教育,可以做到這一生幸福美滿,來生也能得幸福美滿,後生也能得幸福美滿,但是不能保證生生世世,你的福報可以享一世、二世、三世,以後就沒有了。唯獨佛法能夠幫助我們享永恆的福報,生生世世永遠享不盡的福報,為什麼?智慧開了,你再也不會迷惑,迷了才造業、才受苦,覺悟的人不造業、不受苦。這很有道理,不是隨便說的,不是誘惑人的,它有道理,有理有事。理跟事都搞清楚、都搞明白,那就不一樣了。所以佛陀教育是教我們明理,了解理事的真相,了解因緣果報的真相,這是說「教」。

  教的效果是「令受行心清淨」,這句話把佛教教學的宗旨說出來了。怎樣才叫我們心行清淨?心是見解、是思想,行是言語、是造作。我們的心行不清淨,不清淨的根本因素在哪裡?在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不清淨,是污染。我們的見解錯誤了,落在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我們見解落在這裡頭;我們的思想,貪愛、瞋恚、愚痴、傲慢、對於聖賢教誨懷疑,這是思想的污染。見解跟思想是心的污染,污染的心表現在行為上,我們對待人就虛偽,虛情假意。妄語,兩舌,挑撥是非,有意無意;綺語,花言巧語,叫人上當;惡口,說話粗魯難聽;有意無意當中天天犯,語就不善了。行為也不善,殺生、偷盜、邪淫,這是佛舉出這三樁嚴重的。所以起心動念為的什麼?為的自私自利,所造作的決定是損人利己。常常傷害別人,傷害社會,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求自己一點小利。這兩年我住在新加坡,這一年多,將近兩年了,常常聽說,有的時候也看到,我們從新加坡坐飛機到這個地方,在空中常常看到,馬來西亞、印尼燒山,火燒山,不是自然的燒,是人為的。問一問為什麼要燒山?燒山整理土地是成本最低的,燒完之後這個地方拿來耕種;但是燒山的面積之大,處所之多,引起的煙霧,空氣的污染,新加坡都受害。嚴重的時候,對面來的人都看不見,飛機不能起飛,那不是霧,是煙。多少人呼吸這個生病,他不怕害人,害死人他不怕,他自己希望得一點耕種的土地,這個還小事情。大罪業,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造最重的罪業是什麼?燒山。你想想看山上那一片,那些動物全都被他燒死了,你殺害多少眾生。這些眾生生生世世要跟你討命,你想想那個多可怕,果報不得了!真正懂得佛法的人,覺悟的人,決定不敢幹這個事情。連一個小動物都不敢傷害,怎麼可以燒山殺害那麼多的眾生?這個東西冤冤相報,多生多劫都不能解決,幹這種傻事情,圖自己一點小利;眼前這一點小利,還未必能得到,而將來受害是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這些人愚痴,不了解事實真相。

  了解事實真相了,我們遇到一個人想殺我,殺讓他殺,絕不還手。為什麼?殺人有罪,被人殺沒有罪;被人殺是消業障,一點怨恨心都沒有,死了之後來生到更好的地方去了。所以感謝他,不會怨恨他,他叫我轉世到更好的地方去,我怎麼會怨恨他?明白人他才這樣做法,迷惑的人他做不到,他不能接受,這就是因緣果報,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很清楚。所以人決定要斷惡、要修善,決定不能殺生;不但不能殺生,令眾生起煩惱我們就有過失了。眾生對我們不高興的時候,怎麼辦?迴避,從旁邊趕緊走開,讓他歡喜,不要讓他因我而生煩惱。因我的形相而生煩惱,因我的言論而生煩惱,都不可以做。儒家教人原則都很好,所謂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我們在某一個場合說話,要知道自己的身分,該不該我說,不該我說的我不能說。現在有個普遍現象,有同修告訴我,他說有個法師參加會議,這個會議上有很多外國人,法師需要翻譯,這個翻譯跟外國人說他自己的話,沒有把法師的話翻過去,他自己是直接去開會了,法師冷落坐在旁邊。這是錯誤的,你那個不叫翻譯,你那叫代表,代表說話。翻譯跟代表不一樣,他全權代表了。這些是小事。從這個例子我們就能夠體會到,學佛應該要怎樣修學,忠於自己的職守,把自己本分事情做好,人人都能把自己本分事情做好,天下太平,這是聖賢的教育。

  所以斷惡修善是身心清淨的第一個因素,你要想心行清淨,從這裡做起。然後更進一步,覺悟了,所謂破迷開悟,悟了怎麼樣?悟了做這些善,不要執著善,心就清淨了。斷惡修善還有分別執著,你的心行不清淨,不清淨的果報在六道,清淨的果報在極樂世界,淨土!心淨則佛土淨。淨,諸位要記住,斷惡修善這個事要做,要做出個好樣子給社會大眾去看,雖然做個好樣子,絕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變成污染,不放在心上又肯認真努力去做,這叫淨業。淨業,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不是不做,天天要做,比一般人做得還要積極,還要做得更好。為什麼?利益眾生,不是為自己做的。換句話說,斷惡不是為自己斷的,修善也不是為自己修的,為一切眾生,給一切眾生做榜樣。

  我們看《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果然不錯,就是這個做法。所以末後「入法界品」,是佛菩薩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他所做的就是前面經上所講的,到後面全部落實到生活。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工作,他們處事待人接物,總起來叫佛華嚴,他們過佛華嚴的生活。何以能過佛華嚴?他覺悟了。他悟的什麼?大方廣,悟入大方廣,所以他享受佛華嚴。佛華嚴是佛菩薩的生活,大方廣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大」是真如本性的理體;「方」是從體現相,十法界依正莊嚴;「廣」是講作用,體上的作用、相上的作用,深廣無際,他都明白了、都清楚了。他真正通達明瞭大方廣,所以過的生活是佛華嚴。佛是智慧、是覺悟,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生活在妄想雜念煩惱之中,我們生活在這裡頭,他這些都沒有了,所以生活在正覺,正覺是佛;華是比喻,華是花,像萬花齊放,美不勝收,用這個來形容他生活的美滿;嚴是莊嚴,形容他的德用。性德圓滿流露,性德全體現前,那才叫華嚴。所以諸佛菩薩無論在什麼地方示現,在人間示現、在惡道示現,在地獄道示現,地藏菩薩,在餓鬼、畜生道示現,皆是佛華嚴。我們凡夫有升墮,佛菩薩沒有,佛菩薩無論示現在哪一道,他們的生活境界受用全是一真法界,他沒有改變。一真法界跟十法界融合在一起,所以法界也是多元化的。但是佛家講多元跟一元是融合的,跟世間的觀念不一樣。世間多元不是一元,一元不是多元;佛法一元就是多元,多元就是一元,這個意思妙了,妙法!《華嚴經》上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什麼?真性,真如本性是一;「多」是什麼?多是講現相跟作用。所以才給你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才把問題真正做到究竟圓滿的解決。如果多不是一、一不是多,問題還是解決不了。所以真正解決問題,如果不推廣佛教教育,那就太難太難了。

  佛教教育要普及,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決定要超越宗教,要突破宗教,不能用宗教的框架來把佛教限制住。所以佛教不是宗教,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利益一切宗教,讓一切宗教都開智慧,讓一切不同的族群也開智慧,這個問題就總解決了。今天我們為什麼這樣重視佛陀教育,佛陀教育裡特別重視《華嚴》的教學,道理都在此地。我們在《華嚴經》上講了這麼久,講了一年多,諸位同修沒有在現場聽到,你們在錄相帶、在錄音帶、在網路上,你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就能體會得到經上字字句句無一不是圓滿的,每一個字、每一句都貫徹全經,這是真正不可思議。古人稱這部經叫大不思議法門,《維摩經》叫小不思議法門,它真不思議,字字句句含無量義。

  所以我們唯有從斷惡修善、破迷開悟,才能得心行清淨。這裡頭最重要的是心清淨,心清淨我們的行就清淨,心要不清淨,行決定不可能清淨的;那個心口清淨是形式上的,只是形式,沒有內容。最重要是心清淨,心地真正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了,你能夠離一分,你的心得一分清淨,離兩分得兩分清淨。如果不能夠離妄想分別執著,在形式上做,做得再清淨是相似的清淨,不是真清淨。天台家講觀行即、相似即,你沒有辦法到分證即,為什麼?你還有分別、還有執著,你還有妄想。這是佛在這一段經文裡面誘導我們、教訓我們,我們學會了,也要像佛菩薩一樣幫助一切眾生。

  善誘,佛說得很多,大家熟知的叫「四攝法」,四攝法是善誘,這四種:第一種就是講布施,第二種愛語,第三種利行,第四種同事。善誘,佛給我們講這四個原則。這四個原則第一個是布施,布施供養,你跟人見面不管是初次、二次,總得見面帶一點禮物,那個禮物就是布施。初次見面要帶禮物,凡是不常見面,見面一次總得要帶一點禮物。我們出門到別的地方旅行,回去之後也要帶一點禮物送給親戚朋友,人之常情。愛語,不是說好聽的話,那你就錯了,這是愛護他的言語,真正愛護他、利益他的。有些話不見得好話,很難聽的,但是對他真有利益。不是說好話巴結他、奉承他,那就錯了,那是害他,那不是愛語,那是害語。言語、行持都是利益眾生的,這個跟人家結緣,然後他才歡喜你,尊敬你,相信你,這樣是建立信心,你把佛法介紹給他,他歡喜接受。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08:43:30)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08:43:3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623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