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第七讲 《大学》蔡礼旭老师

admin 礼义廉耻评论阅读模式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第七讲 《大学》蔡礼旭老师

 

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第七讲《大学》: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好!

 

我们上节课一起学习了《说苑》的一篇文章,主要是强调「尊贤」。我们再来看「齐桓公问于管仲」这段故事。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爵腐于酒,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曰:「善。」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爵腐于酒,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欲」就是想,「爵」是酒杯,「爵腐于酒」应作「酒腐于爵」。为什麽不改?因为原文是这样写。古代学者们会在后面注解,而不会轻易改原文,因为怕开了这个头,后面的人乱改。齐桓公很有意思,他这句话就代表他比较奢侈,他想让酒放久了在酒杯裡坏了,肉在肉板上腐烂了。「俎」是指切菜、切肉的砧板。这样的奢侈会不会有害于霸业?齐桓公把自己的缺点讲出来。「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这不是一个高贵的人应该做的事,但是这麽做了,也无害于霸业,因为霸业的关键还不在这裡。「桓公曰:何如而害霸?」那哪些行为才是真的对霸业有害?「管仲对曰」,管仲接着说,「不知贤,害霸」,不知道贤德之人,没有办法成就功业。「知而不用」,知道他是贤才而不用他,「害霸」。「用而不任」,用了之后,又不能让他承担重任,「害霸」。「任而不信」,承担了重任,你还怀疑他,不信任他,「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你信任他,却安排一些小人、没有远见的人给他碍手碍脚,干扰他,「害霸」。「桓公曰:善。」所以从这段话,「尊贤」容不容易?尊贤不是说知道他是贤德,他就能为整个团体国家做事,要知贤,还要能用,而且用还要委以重任。任了之后,还要信任,还不能派搞不清楚状况的人干扰他,这样做才是真正尊重贤德之人。所以「尊贤」,不是口头上说说,不是做样子的,要具体落实。

 

我们再看下一段:

 

鲁人攻鄪(bì),曾子辞于鄪君曰:「请出,寇罢而后复来,请姑毋使狗豕入吾舍。」鄪君曰:「寡人之于先生也,人无不闻;今鲁人攻我而先生去我,我胡守先生之舍?」鲁人果攻鄪而数之罪十,而曾子之所争者九。鲁师罢,鄪君复修曾子舍而后迎之。

 

「鲁人攻鄪」,鲁国攻打鄪这个地方。「曾子辞于鄪君曰」,曾子向鄪地的国君说,「请出」,我要走了。「寇罢而后复来」,军队离开以后,我会再回来。我不在的这段时间,「请姑毋使狗豕入吾舍。」拜託你帮我看一下家,不要让小狗、野猪跑到我的房子裡面来。大家想一想,这个鄪国的国君听了感受怎麽样?我大难临头,你不跟我同生共死,还叫我帮你看家。「鄪君曰:寡人之于先生也,人无不闻」,整个国家谁不知道我对先生尊重?「今鲁人攻我而先生去我」,今鲁国攻打我,先生居然要离开我。「我胡守先生之舍?」我何必还要守你的房子?这个鄪君能不能懂曾子的意思?所以有时候贤德之人在点人的时候,很含蓄、很委婉,我们要会听,善用心就知道人家的意思。「鲁人果攻鄪而数之罪十」,鲁国果然攻败了鄪,而且列出十条罪状责备鄪君。「而曾子之所争者九」,曾子平常规劝鄪君的,力争他要改善的,就占了九条。鄪君并没有珍惜曾子的劝告。「鲁师罢」,「罢」就是退军,鲁军回去了。「鄪君复修曾子舍而后迎之。」鄪君赶紧整理好曾子的家,然后把他迎接回来。所以尊贤不是口头上,也不是做样子,贤德之人可以感受到我们诚心不足,甚至尊贤是沽名钓誉,做给别人看。我们假如常常都是做给别人看,虚荣跟名利心就会污染我们的心,道德学问上不去。体会到圣贤人这些教诲都是帮我们恢复明德本性,就要在自己的习气当中下工夫,这叫会学。好名、虚荣本身就是习气,做个尊贤的样子,看起来是依教奉行,还是染着了。所以孔子在《论语》裡面也强调,「巧言、令色、足恭」,话都讲得很好听,道理一篇一篇的,但是行为没有跟上,都修成伪君子了。表面上对人都非常恭敬,但是事实上没有真诚,甚至背后还讲人家的坏话,赢得很多社会大众的讚歎,孔子觉得这样的行为是不妥当的。

 

所以下面也举了一段历史: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如何?」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如何?」治理一个国家关键在哪裡?「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不肖」是无德之人。能够远离品德不好的人,尊重贤德之人。其实,我们看这些历史典故,都离不开《论语》跟四书的教诲。「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他怎麽会灭亡?「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看起来很尊重贤德的人,但是却没有重用。当时孔子到卫国,卫灵公也是号称尊贤的国君,结果圣人去他那裡还是没有被重用,所以卫灵公也是只好「尊贤」的名。「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虽然他强调要远离无德之人,可是身边还是有很多无德之人。所以他只做表面,慢慢他身边的人,人心都会起变化。「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日久见人心,他尊贤是表面的,所以贤德的人知道自己不会被重用,当然就会埋怨。「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无德之人也知道,这个国君其实也瞧不起他们,就会动歪脑筋,就会仇视这个领导者。「贤者怨之」,贤德的人埋怨。「不肖者雠之」,不肖之人又仇恨他。「怨雠并前」,怨气跟仇恨交集而来。「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想不灭亡,可能吗?

 

所以这两段也是提醒我们,尊贤关键要听贤者的话,进而去做,然后利益自己、利益国家,这是贤德之人最欢喜的事情。他又不是为了名利、俸禄而来,他是为了利众而来的!所以《大学》裡面有一段话说:「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见到贤人不能推举,推举了又不能重视,这是怠慢、不敬这些贤者。不要让不好的人把持这些重要的位置,甚至于辞退了他们以后,还要远离这些人,不然还是会受其影响,自己就有过失。齐桓公知道易牙、竖刁、开方不好,管仲都提醒过他,他没让他们当宰相,有没有退?有,见不贤能退,但退而不能远。把他们辞退了,但心裡还想着他们,突然有一天受不了,想吃好吃的,又把易牙找来了;想玩好玩的,又把竖刁找来了。所以事实上,人假如不能把很多内心这些不好的欲望去掉,很容易又感来无德之人,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人生的因缘都靠自己的心去感召,是发自内心尊重贤人,发自内心希望把事做好、希望利益大众,自然这个缘就能成熟。

 

《论语》讲,「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 xùn)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孔子说那我也没办法。圣人的感叹,都是我们学习当中最重要的一些关键点。「法语之言」,就是人家义正词严地劝告我们,而且讲的话都是跟经典相应的。我们听了,是是是,对对对,这就是「从」。是是是,你讲的对我太重要了,都是我最缺乏的,都是我最严重的。很好,接受了,「从乎」。但之后呢?回去还是不改,那不是没有把这些长者、善知识的话记在心上吗?只是表面上做恭敬的响应而已。假如这些长者、善知识给我们讲完以后,我们一样也没改,下次我们在那裡是是是,人家怎麽想?又在装了。有时候自己装,自己欺骗自己,自己不知道。然后旁边的人讲,他好谦虚,人家怎麽跟他讲,他都是点头接受。我们一听,还挺高兴的。其实,人家一称讚,自己一高兴,八风又动了。所以修行得时时不欺骗自己的起心动念才行,得不被自己卖掉才行。听了这些好的教诲,要用心改自己的问题,「改之为贵」。愈改,这些善知识愈欢喜,你是真受教,孺子可教也,他会更疼惜你。为什麽?他没有私心,就是希望为民族多栽培一些人才。所以有没有感得善知识来帮助我们,还在我们的态度。而这个态度不能做表面,得真干,得从真实心中去领受、去改。「巽与之言」,「巽与」是比较婉转的,或者是称讚、肯定我们,让我们挺受鼓舞的言语。「能无说乎」,人有时候还是需要鼓励的。「绎之为贵」,「绎」就是能深思,我有他讲得这麽好吗?诚惶诚恐。人家这麽信任我,我的德行、学问、能力还差一大截,赶紧好好地来提升自己。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1日22:02:1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16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