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众行 轨范具足 观法如化 三昧常寂 (第一集) 2011/2/21 澳洲净宗学院(节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02-039-0294集) 档名:29-211-0001
src="http://bd.amtbvod.com:88/v2/mp4/29/29-211/29-211-0001.mp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五十面第四行,经文看起: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这一段是利行,首先讲「轨范具足」,经文只有两句,意思很深。「庄严众行者」,注解里面,「《净影疏》曰:彰行成就」,这个彰就是表现,表彰。「庄严者,福智二严」。我们先说这一句,行是行为,起心动念是意业的行为,就是我们念头在造业,念头造业是起心动念,言语是口业的行为,言语也是在造业,而且造业最多的、最容易的是言语。所以孔夫子教学,他的四科,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就是言语,可见得夫子把言语看得非常重。古人有一句话说「病从口入」,许多的病毒都从饮食里面招来的;「祸从口出」,我们说话不小心得罪人,自己是无心,可是听者有意,他怀恨在心,等待机缘来报复,这是很惨痛的事情。古今中外都有,历史上记载得很多,所以语言不能不谨慎,不能不小心。我们看有德行、有学问、有大成就的人,他们言语少,心地清净,这是涵养的功夫。古人说一句话说,「言多必失」。言语多就是过失,过失里面有许多不当的言论,不应该表达的,招惹祸害。夫子第四个,这前面两种都属于德行,第三个是政事,政事用现在的话说,谋生的技术,我将来要靠这种事业来生活,这叫政事,最后一个叫文学,艺术。你有德行,你物质生活能过得去,这才可以谈到文艺、精神的生活。很简单这四科,这四科是人生必须要学习的。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是德行。前面这四句,「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这是理,前面两个是事。后面三句,善护三业,第一个就把口业,我们在一般大乘经上看到身口意,身摆到最先,《无量寿经》是把口业摆在最先,这个用意很深!它排列不一样。庄严众行,《净影疏》里面,就是小慧远大师他的注解很简单,但是注得非常好。彰行成就,彰就是表的意思,表行成就。庄严者,福智二严。大乘教里面讲庄严,都是讲福慧,有福有慧,两种庄严。庄严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真善美。慧呢?还得加一个智慧,真善美慧,这是庄严。众行就是我们生活行为,包括思想、见解、言语、造作。思想见解是心的行为,言语造作是身的行为,口也属于身。三业启动,念头启动,言语造作启动,这种思想、见解、言语、造作,对众生有没有福祉?是不是利益一切众生?这是福。于众生没有利益的,于自己有利益的,那不是福,那是祸。祸福要分清楚,自利而不利他,会带来灾祸。
造作许许多多的不善,看起来现在福报还很大,还挺享受的,《太上感应篇》里面讲得很好,这个现象是什么原因?过去生中所修的大福报,这些大福报在营护,经营护持他,虽造恶业,它还不成熟,他那个福报还没享尽,等到他的福报享尽,这不善的果报都现前了。我们读历史,这些事情记载得很多,这不是假的。细心观察现实的社会,我们看到有很多造作罪业立刻就受报,那是什么?过去生中没有福报,自己过去没有修福德来保护他,所以他很快果报就现前。如果过去修了很大的福报,那个福报就是护佑他,现在虽造恶业,这个恶报不会现前。那就是所谓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总报,决定逃不过的。这桩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希望同学要真信不疑,得深信,真正深信这桩事情,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会很谨慎。念头才动,我们就想到福慧,自己做这桩事情,是跟自己的情识结合,还是跟智慧结合?智慧就是理智。你的思想是理智的还是感情的,你言语造作要是感情的就会有祸害,理智就不会。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提起,常常来训练,训练自己要理智,不要感情用事,这个重要。
《净影疏》里面「众行」,他举六度这个例子。「檀等一切行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菩萨行。我们现在修学,净宗同学的五个科目,这是我们三业行为的标准,净业三福、六和敬、戒定慧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是我们净宗同学选择的标准。起心动念不离这个范围,言语造作也不离这个范围,这叫修行。如果违背,你就错了,违背了是六道凡夫行,你离不开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受报应。如果能够守住这些规矩,这个规矩就是戒律,真能守住,这是菩萨行,这是净土行,方向目标是极乐世界。如果专修净土,与阿弥陀佛心愿圆满的相应,那就是四十八愿,我们早课所念的。弥陀发四十八愿,我也发四十八愿,我跟他一样的发,这么一来,我们的心愿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应,同心同愿,那就肯定在一起,加入阿弥陀佛的行列,决定往生!问题是我们愿不愿意,真愿意,六道十法界这种情执自然就放下了。情执放不下,是往生最严重的障碍。机会难得,一纵即逝,人生苦短,遇到这个机缘非常非常不容易!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尤其是闻到这部经法,太难得,太稀有!
「意谓:以福与智,庄严布施等度及万行」,修布施是修福,不但修福也修慧,怎么叫修慧?你修福,布施的时候着相是福报,不着相是智慧,福慧全都有了,这个慧是般若智慧。实际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桩都是事,般若是智慧。般若离了事,那是根本智;般若要起作用,一定是跟着事一起起来。所以修布施,不著布施的相,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觉,这就是慧。持戒也不著持戒的相,忍辱不著忍辱的相,精进不著精进的相,禅定不执著禅定的相,就开智慧了。禅定要着相还是属于福报,不生智慧,大福报。所以离一切相修一切法,这是般若,这是福慧双修,福慧圆满,所以成佛了。我们在三皈依里念的「皈依佛,二足尊」,这二是什么?一个智慧,一个是福德。足是圆满的意思,佛是福德圆满,智慧圆满,所以称他叫二足尊。「皈依法,离欲尊」,你就晓得修行以什么为枢纽?离欲。这离欲就是要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真的离欲了;情欲放下之后,你的清净平等觉全现前,这叫成佛。清净心现前,你是阿罗汉;平等心现前,你是菩萨;觉而不迷,你成佛。清净平等觉同时现前,你顿超直入,从凡夫证得如来地。这是说法。「皈依僧,众中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众是团体,僧团在所有一切团体里面,佛家团体是四个人以上共同在一起生活工作,这叫团体,一切团体里头最尊最贵,为什么?他有福,他有慧,福是持戒、利生,慧是不着相,心地永远是清净平等,所以叫和合僧团。僧团里面和谐,僧团里面亲密,别的团体不能比。世间基本的团体是家庭,父母、兄弟姊妹一家人,虽然一家人很和睦,相亲相爱,互助合作,他没有慧,这一家人的团结是团结在亲情之下;而佛的僧团,是团结在智慧之下。
《无量寿经》上所讲的真实智慧、真实之际,是僧团的体,理体。真实智慧,这是僧众在一起团结最重要的一个理念。真实的利益,那是彼此关怀、彼此照顾、互助合作,做出榜样教化众生。榜样就是下面所说的「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这是智慧,定慧,后面是口业、身业、意业,做出好样子给人看。这种僧团世界上能出一个,众生就有福了。几个人?四个人。四个人真正把这两行经文落实做到了,你就保佑全世界。科学家要求的是全世界人口百分比,全世界人口总数百分之一的平方根,还要八千多人。佛教讲的四个人,四个人真正把这一段经文,总共只有十句,这十句圆圆满满做到,四个善人,所谓是邪不胜正,这四个正知正见的他得一切诸佛的护念,得一切善神的拥护,他居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不会有灾难。我们出家的同修肯发心吗?你要真肯发心,你是菩萨再来,你来救苦救难,四个人,真正的僧团,这不是假的。非常可惜,我们现在困难在哪里?一个人都有矛盾,自己跟自己都不和谐,怎么能跟别人和谐?两个人住在一起都要打架,都要闹意见,怎么能跟四个人和睦。为什么不能?这十句没做到!这十句真正做到,问题就解决了。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没修福、没修智慧,所以我们的行不是庄严,是庄严的反面,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在造罪业。心不清净,怎么能给别人做好样子,轨范是好样子,具足是圆满的好样子,我们哪一桩能做别人的好样子?什么人能够做到?底下两句做到,你就做到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观法如化,看破了,三昧常寂,放下了,你看这两句话,看破、放下,然后你的三业就是轨范具足,后面的六句。所以福慧庄严,六度万行。
「《唯识述记七》」,第七卷「曰:善资粮者,福智二严」,法相唯识家所说的。资粮,一个旅行的人必须要具足的,资是你带的财物,你带的钱,粮是你带的粮食,你出去旅行没有钱、没有粮食,你就不能生存。古代的社会跟现在不一样,现在的社会可以不要带粮食,为什么?餐馆很多,旅馆也很多,只要有钱吃住都能解决问题,这从前不行,从前没有旅馆,没有饭店,有的时候带钱,自己没有带粮食,那就得挨饿。所以从前旅行一定要带粮食,短的距离带干粮,要是远行的,要走三天以上的,那一定要带米。我们小时候逃难干过的,要背个米袋子,那个米袋子是长长的,里面放米,套在脖子上。学生逃难跟行军没有两样,每个人都要背一袋米,到地方可以煮饭吃,菜随地找一点,这样能活得下去。菩萨要成佛,这条道路很远,什么是他的资粮?福慧是资粮,菩萨不能不懂得修福,不能不知道修慧,福智二严,这是善资粮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