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6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六集)  2011/6/1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06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接着看第四句,在《魏志》里面,三国的魏,《魏志》中提到的: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戒阙党也。】

 

我们从字面上看,很多事物如果迅速长成,就会很快灭亡。成就得慢、成就得扎实才会有好的结果,『晚就则善终』。我们看到速成,应该要想到孔子讲的「欲速则不达」,孟子也讲「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反而是适得其反。要很快看到好的结果,那很容易就是做表面上的功夫,做给人看的。而在大自然当中,比方树木,它能够成为参天大树,最重要的是它的根扎得牢不牢,而根都是看不到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假如要快速看到效果,很可能都是适得其反。所以现在急功近利,在教育界也好,或者在各个行业也好,反而各个行业的发展,现在是状况百出。所以从企业的寿命来看愈来愈短,都犯的是这个问题,「速成则疾亡」。都是做个表面,就像盖房子柱子都不稳,外面涂得很漂亮,风一吹就倒下来了。

 

大家看万法由心生,所有的物品,其实都是人的心创造出来的,它的造型,它做出来实不实在,都跟制造的人有关系。你看古代一个桥可以用八百年,可以用一千年,我们现在的路坏的情况很严重,您看就是做表面,赶紧做好。跟扎扎实实想着,我这个桥要利益世世代代的,凭着良心做,还是急功近利做,那完全效果不一样。而从我们自身的道德、学问来讲,想急于求成,其实学的都是表相,甚至学个样子让人家看起来学得不错。事实上所有努力的动力,都是希望别人说,我不错,根本还是虚荣心,还是想求成的心。老子讲「为道日损」,真正道业要提升,不是增加一大堆东西,而是能把内心的习气不断的放下,放到什么习气都没有,明德、本善就显露出来了。所以真正求学问是放下的功夫,放下习气,放下了习气,人的真诚心才会往外透出来;有一个名利心在,这真诚是不可能透得出来的。诚意才能正心,才能修身。

 

清朝的曾文正公讲到的,「一念不生是谓诚」,一个贪念都不起,一个习气都不起,不起傲慢、不起情绪的念头,都能调伏这些贪瞋痴慢,这个时候人才能真心,诚心才能够现前。浮躁还是来自于名利心、功利的心、求表现的心,这个对于道业都有损害。所以格言里面有讲到「为学第一功夫」,一个人道德学问要提升,「要降得浮躁之气定」。浮躁从哪里来?从急、从求速当中来的。所以智慧是从定当中成就的,因定开智慧,这个定都是来自于持戒的功夫,来自于对治这些习气、欲望的真功夫。人的欲望很多,心是静不下来的,念头会纷飞的,当然念头只有自己看得到。所以求学问,首先我们自己不能自欺,观心为要,自己的念头有没有跟经典相应要很清楚,一不相应了,「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现在修学有个要突破的地方,不是想自欺,是习气使然,浑然不知。不知道自己的习气在那里作用,已经傲慢起来,甚至是对长辈讲话,都让人家很难受了,自己还很得意的在讲,察觉不到。

 

所以我们从这些现象来看,家庭尤其母亲的功德实在是太大了。现在修行之人遇到的种种问题,都是从小的根基没有扎牢。好的家教,见到长辈怎么可能会有不恭敬的言语?不可能。现在我们成年人也很有善心,都愿意弘扬文化,但是一定要从我们的格物下手,对治习气下手。习气不除,只想着我学一大堆这些经句,可以去讲给别人听,这样就是在弘扬文化?这样的认知不妥当的。「人能弘道」,就是这些教诲我们自己做到,德行感动他人。假如我们身边的亲戚、同事,最近的跟我们都不亲,都不能感动他们,然后我们出去讲课人家说好,讲得好!我们还很高兴,这就无形当中会有一个陷阱掉进去了,陶醉在掌声当中。甚至于身边的人给我们提意见,我们还觉得他们鸡蛋里挑骨头,你看这么多人都赞叹我,说我挺好的,说我很发心。色不迷人人自迷,这个名不醉人人也会自己醉,所以没有高度的警觉,要放下习气真不容易,真的很难。

 

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们的心被这些贪瞋痴慢给障碍住,要能洞察得到,进而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把它转过来。要突破浑然不知的状况,首先自己常常静下来读经观照自己,常常能主动的听别人给我们意见指正,我们这个态度要形成。假如变成外面的人对我们很赞叹,自己身边的亲人提个批评,我们就很不高兴。甚至于就喜欢到外面去跟这些朋友相处,就不喜欢回家:这些人不识货。那愈学这个心态就愈偏掉了,身边的人看我们最清楚。「近处不能感动」,最近的人都不能感动,「未有能及远者」,最近的人就是在勘验我们是不是真诚,诚能感通,连身边的人都成为不了知己,我们这个诚心还差得很远,我们做这些思考都是不可自欺。而且对我自身来讲,我们要很冷静一点,佛家有一句话,叫「万法因缘生」,我们现在家庭也好、事业也好都是因缘成就的,因缘其实就是一些客观的条件。在耕农当中他要播种,他要有雨水,他要施肥,种种这些条件让他可以收成。

 

而我在七年多以前在海口,去跟大家分享《弟子规》,这也是个因缘。刚好那个时候,大陆的政策重视传统文化的复兴,假如不是整个高层这样的倡导,我们要去讲,人家还不让我们讲,所以这些都是因缘。再来,人心善良,还有很多帮助我的人都是师长的学生。您看这么多的因缘在促成,让我们有一个机会去就跟大众做交流。而客观来讲我所讲的这些道理,我自己大部分都还做不好,而在这样的因缘当中,因为没人讲刚好我去讲,大家就给我很多赞叹。那您看我会不会慢慢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的客观情况?甚至于还有人把我看神了:蔡老师什么都知道。其实我什么都不知道。真的人家把你当神,你假如不清楚自己习气一大堆,突然第一个人把你当神你吓得要死,第十个人把你当神:好像有点!所以名是比利更难放下的习气,因为它太无形,你一不小心它就上身。利,它看得到,钞票!财物它是有形的,名它是无形的。没有时时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放在心上,不可须臾离也,真的很难放下名闻。

 

有个人向他一个长辈讲,我现在要去当官,我已经准备好一百顶高帽要用了。他这个长辈一听:你身为读书人要有气节、要有正义,怎么可以巴结、谄媚?要仁义存心,要尽忠职守,不要去巴结任何人。这个人一听:长者,这个时代像你这样的人实在太少!这个长者说,说的也是。这个人走出去,说一百顶高帽,第一顶已经戴上去了。我们每一个在讲学的人,坦白讲因为都是经典的话,人家听了当然会有共鸣。那不是自己真实的境界,甚至于愈讲心里愈惭愧、愈发虚。尤其看到《论语》有几句特别提醒,「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不敢讲自己做不到的话,讲了又深怕自己做不到,战战兢兢,戒慎恐惧。深怕自己说了,以后做不到,反而侮辱了传统文化,这不是自己来做这个事情的初衷。所以有机会跟大众分享,分享完了赶紧要用功,赶紧鸭子划水才行。为什么?调伏这些习气,那不是一日之功,那都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挠。光对治一个坏脾气都不容易,而且那要长时间熏习、长时间的观照,甚至于都要具体用生活的一些方法、方式,来调这些习气才行。所以调伏习气,帝王将相都不一定做得到,不是容易事,可不能掉以轻心,觉得读几本经、讲几堂课,学问就没问题了。

 

『夫物速成则疾亡』,一般的规律,愈快出名的愈快倒下来,因为他抵不了这些名利的时候,就受不了。大家看很多国家都有跳级生有没有?跳级生厉不厉害?我们一提倡跳级,一跳十三岁读大学、十一岁读大学,好厉害。跟这句话违背了,有没有人去调查过,那个跳级生以后怎么样?请问大家看到,哪个世界上成功的人他是跳级生?奇怪,都没有怎么继续搞?深入发觉,这些跳级生人际关系处不好,因为他没有学习。人际关系,不是靠记一本什么书,他人际关系就好了。那是一种感受、一种体验,他必须去从处世待人当中去摸索、去体会、去成长,没有办法吃哪个东西下去,就都学会了。而且我们都没有关注到他心灵的成长,他假如一直跳级,统统在掌声当中,其实他得失心是非常重的,他输不起的,一下子挫折来了,可能他就有想不开的念头。所以统统要遵循自然法则,水到渠成。求学问首先我们急于求成的心要调伏掉,要安住当下,安住每个念头下功夫。所以「绳锯木断,檐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强摘的瓜不会甜,强摘的桃会很酸这句我加的。因为孔老夫子说要举一反三,这是同理可证,不能违反自然。

 

坦白讲栽培人才也都要从基础开始,等到他实力积累上来,他一当主管,他能体恤底下人的心情,他也能指导他们,他绝对不是纸上谈兵。现在很多人企管硕士、企管博士,好他心目当中:我一来就是做什么,他就要做主管。然后都是拿着理论硬套,他能不能感受人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感同身受那都要亲身去体验过一些事,才提得起来,「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个企业家创业特别有人情味,整个团体像一家人一样。传到他孙子,他爷爷创业小学毕业,学历很低;他的孙子是管理学博士,从美国回来了。结果一回来,对着全体员工讲:我不是来跟你们交朋友的,公司有公司的制度,你们要好好遵守。他是博士,请问大家整个人心差异大不大?坦白讲他讲这些话,公司还能继续做谁的力量?谁的福报?他爷爷!那些人现在是看他爷爷的面子。假如没有他爷爷这种筚路蓝缕打的基础,我看他讲完,隔天不知道跑了多少人。

 

所以这整个栽培人才,包含学问的提升,都是积累的,都不是可以速成的。所以刚刚那一段话,「绳锯木断,檐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矜就是傲慢,觉得自己的能力比爷爷强、比古人强,躁就是急于求成,狐疑对经典这些话怀疑、不相信,真的是这样吗?比较容易顺着自己的看法、我执、我见去做,「矜躁孤疑」。「欲速」是想要很快达到效果,「转迟」,反而适得其反。大家看我们求学问的过程容易急躁,容易怀疑经典的教诲,然后容易傲慢。您看孔老夫子是至圣先师,老人家学习的态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您看信不怀疑,好古!述而不作是不傲慢。当然那个信、那个好表现在依教奉行,表现在自己的思想随顺古圣先贤的教诲上。不是自己拍着胸脯说:我相信、我好学,这是表相。我们的思想观念、一言一行照着经典来落实,这个才是真信、真好学,这是重实质,不是形式的,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了。

 

所以学问,成语当中也提醒我们「厚积薄发」,坦白讲我是碰到这个机会,在海口跟大众交流,没有老祖宗的经典、福报,没有师父的威德,谁要听我讲?所以自己要很清楚自己的状况。现在祖先也很护念我,知道我已经弹尽援绝,差不多用完了,定力也不够。所以师长慈爱,知道我们这些年轻人也没东西了,给我们建个汉学院,把我们关起来,别出去丢人现眼,好好积累。学问不积累没法入心,经句没法变成自己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变成自己的心性,难!那不是短时间达得到的。所以真的我们都感觉,冥冥当中祖先都在护念着我们,我们得听话,不能又出去乱跑是不?出去,八风一吹又动了,到时候晃,连根拔起来那就造大罪业,把传统文化的形象都搞坏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人是遇到知己会吐真言,大家都是我的知己,对弘扬文化确确实实是尽心尽力。看到大家学文言文学了一年多,每一节课都不缺席,真的,我是打从内心佩服,大家的那一分使命承担,还有好学。

 

所以『朝华之草』,早上很活跃的草、很鲜活的草,可能到了,『夕』就是傍晚,傍晚就凋落了。但是松柏它的茂盛,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衰减,『松柏后凋于岁寒』,「松柏」都是可以长几千年的大树,那个都是根基扎得很牢,但是它长得很慢。所以您看草本植物长得特别快,二、三天就看它长那么大,但很快它就死了,所以大自然的这些规律,也给我们人生很大的启示。『是以大雅君子』,「大雅君子」就是德高有才的人,不求很快得到效果,欲速是会不达的。而我们要很冷静,现在整个社会风气还是急功近利多,甚至于我们在弘扬文化的路上,我们自己功利心、名利心其实还在调伏,有可能做着做着我们也是用功利心在做。所以一个团体互相之间提醒、护念,勇于讲实话,提醒整个团体的方向步伐,这是必要的。不然形式上是弘扬文化,实质上还是在追名逐利,追名逐利可能都是在花祖先的福报,在造孽了。

 

追名逐利到最后,自身的习气没有调伏,一跟大众接触,反而让大众丧失信心,怎么学传统文化的人做人做事都是这样?所以现在很重要的要扎根,经典的教诲,我们要落实在自己的家庭、团体当中,这些才是真正人能弘道,做出来了让人有信心,这样才能长远。只讲不做最后日久见人心,人家一跟我们接触,反而察觉到怎么讲课的人习气这么重,德行这么差?那个会给人家内心很大的震动,甚至是灰心。所以我们走到这个因缘当中来,不忘初心,不是要名,也不是要利的,希望以自己的真诚跟德行,让每个接触我们的大众,对传统文化都有坚定的信心,用这样的心来期许自己才好。名利是梦幻、过眼烟云,尤其会毒害我们的慧命,真看破了躲都来不及,还要它?

 

这一句话事实上,是位父亲对他儿子的谆谆教诲,《群书治要》第五册六百六十八页,就有这句话。而这篇文章,是魏朝一位读书人也是官员,写给孩子的,在六百六十六页最后一行,我们屏幕上也有把字打出来。这段家训非常精彩,可以体会到一个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护念孩子德行跟幸福的心。我们看第一句,「王昶字文舒,太原人也」,太原在山西。「迁兖州刺史」,刺史应该是负责一个省的也是满大的官。「为兄子及子作名字,皆依谦实,以见其意」,他给哥哥的孩子就是他的侄子,以及他自己的小孩取名字,都把谦虚、忠实、忠诚,这样的字含在他的姓名里面去,而让孩子拿到这个名字,就明白父亲对他的期许不敢忘怀,爱子从这些很细的地方都是良苦用心。「故兄子默」,他哥哥的儿子叫王默,「字处静,沈字处道」,他哥哥有两个儿子字处静跟处道,都提醒他在道中,要时时清净的心,静下来才有智慧。「其子浑字玄冲,深字道仲」,在《三国志》里面是写「道冲」,都是取得很有义理的名字。

 

「遂书戒之曰」,而且还写了家书劝诫他们,劝诫的家书说到,「夫人为子之道」,一个人身为人子应该遵循的道德,「莫大于宝身全行,以显父母,此三者,人知其善,而或危身破家,陷于灭亡之祸者,何也?由所祖习非其道也」。父亲很恳切提出来了,为人子之道,没有比爱护自己的身体。宝身,大家看到宝身两个字,有没有想到哪句经句?「身有伤,贻亲忧」,下一句全行,「德有伤,贻亲羞」。再下一句「以显父母」,「亲所好」,您看《弟子规》也满好用的,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所以经典不是说读很多才有学问,重要的是读一本能完全做到,这德行就上去了。而这个宝身是爱护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孟子也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事奉尊长哪一点最重要?事奉自己的父母第一重要。

 

「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守护好,这个身尤指身体,也会延伸到自己的品德,品德有损,父母终身遗憾。所以有把父母放在心上的人,决定爱护自己的身体跟德行。而一个人的学问必然是从孝开始落实起,「夫孝,德之本也」。我们看到这个本的经句,决定不可以侥幸,一定要在这里真真实实的下功夫,本立才能道生。真的,对父母真诚不了,对任何人的真诚其实还是做个样子的,「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这个以显父母,我们看了很感动,古人在文化的熏陶之下,每个人对家庭都很有责任感,这不牵扯到说,他有没有很高的学问,哪怕他一字不识,他对父母跟家庭都有责任感。这样的人格特质他一出社会,对团队有责任感、对社会有责任感,他会尽忠。现在麻烦,从小没有培养责任感,到单位去、到企业去,统统要人家顺着他,他怎么尽忠?他不是添乱了吗?

 

我曾经听到一个事实,有父母拿着礼物到公司去看老板、看主管,然后拜托这个主管:你好好照顾我儿子,我儿子有一些坏习惯你多多包涵。那把企业当学校,人家请我们还给我们薪水,然后我们来这里给人家添乱,这个逻辑不大合,是来尽忠职守!所以我们看「忠臣出于孝子之门」,他在家里就是要人家伺候的,他哪有可能说到单位去马上变得独立尽忠职守?那他是吃哪一牌子的药,得要去了解一下,哪有这样的药可以吃?《孝经》里面很多精辟的教诲,「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他在家里很勤奋,尤其大家族有很多人事上的问题,他都懂得去负责、去历炼,他一到单位去,这些人情事理他都很圆融、很敏锐。所以领导看到这样的人,他省很多心力,什么事交给他不担心了,在家里培养这些做人做事的功夫。「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他当官了,他在哪个团队他能负责好事情。所以责任心重要,荣誉心重要,是一个人努力的动力,这个责任心最彰显的就是有孝心,以显父母。

 

而「人知其善」,这么讲没有人不认同的,都觉得这样是对的,这样是善的。可是为什么还是很多的人,知道要做这些事,却「危身破家」,自己的身体、德行出问题,又让家庭败丧掉,家道衰败,甚至陷于灭亡的灾祸。我们有时候在观察、思考,每个人的人生方向是这样,怎么走到最后会偏那么多,甚至背道而驰都有。这里点出来一个重点,为什么?「由所祖习」,祖就是一直以来、长期以来接触的、学习的,就是「祖习非其道」,接触的人事物所吸收的东西,是偏离道的。讲大一点,被社会习染了;讲近一点,出社会之后受朋友的影响。五伦当中这个朋友,尤其在人步入社会当中影响非常大,有句话说到「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一个人走在清晨雾里面,感觉不到雾气,好像把我们的衣服都淋湿,没有这么快,但虽不湿衣,时时有润,不知不觉都在吸收这个水分。同样的朋友跟我们常常相处在一起,德行会互相切磋、影响,坏习性也会互相影响。

 

尤其学坏的很快,「学好终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尤其这些欲望的东西,一学就会,学孝道,三年都不一定扎得了根,这是值得我们很慎重的。一个人学习如逆水行舟,不可懈怠,要下决心才行。我们刚刚讲,学好终年不足,其实我们学习没真正用心,没真正下功夫,还是落在表相上。有,我有听经;有,我有读经。听的、读的有没有入心?有没有期许自己不可须臾离也?我们看自己好不好学,怎么看?您现在想这一生最佩服的人,你生命当中你最佩服的人,大家想好了没有?你假如都没有,那赶紧有。假如都没有,《弟子规》的「见人善,即思齐」,就没有入心。想好了第二个问题,请问我们学到他们身上哪个优点?假如没有,那个佩服也只是落到表相上而已,不是内心真正的感佩跟恭敬。真正感佩、恭敬怎么可能不下功夫跟他学?所以人贵有志气,没有志气,走两步退三步。志气是什么?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人家这么有德行,可以百世为师,我怎么可以自甘堕落?提起这个志向,然后很实实在在的去效法,这些问题提醒我们自己不可以自欺。

 

读《弟子规》,「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有,我有读经,我有亲近善人。结果我们一问,亲近《弟子规》做到哪一句?亲近善知识,跟他学到什么?看到他的优点请教他,接着一步一步怎么效法,扎扎实实学到,学习真正要下深的功夫才行。我们不要说善知识了,我们就说自己的父母就好了,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之下最少二十多年,父母的优点我们学到没有?所以人要好学、要善学。我们假如人家的好体会不到,没有进一步去做,人家的不好都记在心上,那就太麻烦了,那学问就是愈来愈往下,上不去了。所以这里提到的,不断接触的是不是有德行的人?是不是正确的思想观念?好像是贾岛先生有讲到「择交如求师」,选择很好的朋友,就像选择老师一样慎重,从这里我们看得出来古人体会到,朋友对自己德行的影响。

 

接着讲到,「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孝顺、恭敬、仁慈、道义这样的德行,是所有德行最重要的,为首的。一个人只要真的存心能孝敬仁义,他是有真学问的人,他哪怕经典没读多少,他就是为人演说的好榜样。我们暑假期间,有邀请到一位我们大陆捐血女状元,她捐的血是女性当中排在状元的。大家看「天下父母」,有一集有访问她刘苏大姐,我这一次到吉林去,有遇到这一位大姐。这些至孝、至仁慈的人,我们一接触她,都会被她的德行所感动,因为她是真心真诚流露的人。这样的榜样难得,我们邀请她给大学生讲课。而且后来她的儿子、家庭都愈来愈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她现身说法。不只给大学生讲,也会给我们大众开放一个时间,跟大家来分享,百闻不如一见。这样的榜样很重要!

 

我认识一位朋友,他在商场当中也是经营得很不错,当他听人家说师长为文化、为正法无私无我。他说听了以后,他不相信,在这个世界当中人都为自己,哪有这种人?他不相信。人家邀请他很多次,最后他勉为其难去听课了,在很大的场地里面他就站在最后面,然后他听、听,他说很奇怪,听到最后愈走愈前面去了。你看无形当中那种德行会感化人,不知不觉。他是英文教育的,华文不通畅,不大会讲,听到现在,可以用华文给人家讲传统文化。然后这些大官就跟他讲,你以前都给我讲生意,怎么现在讲教育?他说没有这个重要。他说让我用中文讲生意,我讲不出来,不会讲,要讲中华文化才会讲。我想可能他在讲中华文化都有祖先给他保佑,灵感特别多,讲生意没电了。所以为自己,祖先就保佑不上去;为一切人,这个保佑的力量就上得去了。所以后来他听课了解师父所做的事情,佩服,全心全意弘扬中华文化。那我们看榜样重不重要?太重要了。所以诸位学长,我们也要是马来西亚的榜样,马来西亚的捐血女状元,捐血状元。我说女状元,好像有点对我们女学长要求太苛刻了。当然我可能扮演这个角色有点困难,因为我怕我要去捐的时候,那个小姐说,我看你还是来输血好了。大家随分随力,能够利益他人的,我们毫无保留的去付出,就对了。

 

「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而立身之本」,立身处世的根本。「孝敬则宗族安之」,有孝敬的心,他是大家庭里面的好子孙,由他来带动所有的同辈之人孝养父母,晚辈孝敬这个家哪有不安的!子孝父心宽,家和万事兴。「仁义则乡党重之」,他又讲仁义一定不遗余力的造福于乡党,乡党特别看重他、尊重他,甚至以他为荣。「此行成于内」,德行成就,这些教诲内化了,自然流露在他的言行当中。「行成于内,名著于外」,美名自自然然感召来,因为他的德行利益大众,美名自然随之而起。「若不笃于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华焉,以成朋党焉」。这里的转折,紧接着就是很重要的叮咛,这个孝敬仁义是最重要的德行基础,这些好好的去扎,而且实实在在的在哪里下功夫?至行。不笃于至行,至,可以是刚刚讲的孝敬仁义的本,这些德行之本。至行有另外一个理解,「何谓至行?曰:庸行」,庸是很平常、平庸,至行是很高的德行,是从哪里积累上来的?就是从平常的起心动念跟一言一行当中,落实了他的德行自然提升上去。假如我们忽略了自己的念头,跟生活的很多细节,这样的学问就会很不扎实。甚至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有人在的时候挺像个君子,没人在的时候行为完全不一样。所以古人说要慎独,没人在的时候跟有人一样的戒慎恐惧,不然一学都学成两张皮,表面一个样子,背后一个样子。为什么会学成这样?还是虚荣心作祟,还是不明白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前人后不一致,这是自欺欺人。

 

不笃于至行,不从根本下手,不从这些生活细节扎扎实实去做的话,那是背本逐末,这个末是枝叶。没有根,只想着枝叶很繁茂、很漂亮,所以变成什么?以陷浮华焉,陷到浮华里面去,以成朋党焉。陷浮华就是贪名追名去了,以成朋党焉逐利去了,有私党,为了一些既得利益就不好了。「浮华则有虚伪之累」,人虚荣浮华的心起来,其实做人很累,要装样子的时候,这就是身心的累赘了。明眼人看了也觉得这样很累、很辛苦,人前人后这个面具常常还要撕下来,多辛苦。大家看过四川的变脸没有?一下子就变一张了,会不会有时候变错了?还是上面有一句,形成于内,就是《大学》里面讲,「诚于中,形于外」。不要把学问搞复杂,就是这一颗心,尤其是恢复诚心、恢复孝心就对了。「朋党则有彼此之患」,结党营私什么祸患?到最后出状况了,互相狗咬狗;或者因为既得利益,自己同党的人也会冲突。所以只要不能去私利,朋友之间就很难是道义之交,就变成朋党。

 

「此二者之戒,照然着明」,等于说这两点在历史当中,甚至于在离他们不远的这些时光当中,太多这样的例子呈现出来。虽然有这么多的例子,「而循覆车滋众」,循覆车滋众就是重蹈覆辙的人还是很多。所以从历史当中虽然有很多提醒,但人没有高度的警觉,跟去效法、去落实,读再多,还是会重犯很多历史当中的事情。您说哪一个皇帝没读历史的?个个都读,但没犯的人还是少之又少。所以有一个读书人写到,「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后人看到这些历史觉得很哀伤:这些人怎么这么可悲?哀之而不鉴之,自己不引以为戒。「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我们不引以为戒,我们也犯了,那以后我们的后人又再说这些人真可怜。所以人要能不重蹈覆辙不容易,真的要戒慎恐惧的心来时时观照自己,尤其从念头下手。「逐末弥甚」,舍本逐末的人还是非常的甚多,可能当时候这些读书人的风气不是很理想。「皆由惑当时之誉」,就贪名,迷惑于这些美名、赞叹。「昧目前之利故也」,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看不清楚往后的祸患。

 

「夫富贵声名」,富贵、好名声,「人情所乐,而君子或得而不处」,人情很多很喜欢富贵、声名,但君子得到了,反而把它舍弃掉。为什么?「何也,恶不由其道耳」,就是获得不是由正当的方式得到的,君子不处也。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忧患人知道进取,而不知道什么时候该退守,比方说人一直忙于追名逐利,忙于事业,有时候也需要冷静思考方向、目标。冷静下来的时间可能都没有,每天忙忙忙忙到最后出状况,所以知进不知退,不知冷静、不知反思。包含「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错」。知道好、做,没有衡量自己的能力,这些种种客观的考虑,到最后答应太多了进退两难,这都是知进而不知退。甚至于有时候功成要身退,不可好名贪功;知欲而不知足,只知满足这些欲望,而不知道知足,不知道节制这个时候控制不住。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就会后悔莫及,就会自取其辱。

 

你很多欲望都要去追求、都要去满足,甚至于到时候还要看人家脸色,还要去巴结人,到时候人家羞辱都有可能,瞧不起我们。比方说男人找对象,要有男人的气概,不要男的在追一个女朋友好像在求人一样,好像变成她家的仆人一样,真没男子汉的人格,看了不敢苟同。真的,你看人有那种贪求的时候,做出来那些行为,人家看了都瞧不起他。坦白讲那个女的会瞧得起他吗?不会!所以俗语说自取其辱有道理。所以「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能无求者,天不能贱」。无求的人品德才会高,不会做出谄媚、巴结的行为出来。能知足者天不能贫,他知足常乐了,老天爷没法让他贫穷,能无求者天不能贱。「能随遇而安者」,不要强求,随缘尽分,「天不能困」。我们在人生的发展因缘当中,有时候都会觉得:我好委屈,就是这种困的感觉,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困浅滩被虾戏。坦白讲人起这个念头的时候,他的学问也不怎么样,真是如此的。为什么?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福分跟智慧都离不开这颗存心,谁能困得了我们!所以人一强求可能都会感来困辱。能随遇而安,能安住每个因缘去尽自己的本分,福慧自在其中。

 

「语曰:不知足则失所欲,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一个人不知足一直在追求欲望,反而会失去他所要的,甚至他本来拥有的。我们看现在人一直在追逐很多的名利,最后身体垮掉了,什么也带不走,那不知足造成的。甚至于为了追逐金钱,家庭没有照顾好,最后妻离子散都有,那都是不知足造成的。这些人间的富贵该是我们的,跑都跑不掉,何必这样汲汲去营求,而让整个人生都失衡。心里、念头里只有钱,就看不到人情了,体恤不到身边人的心,这样就不好。所以一个人能知足之足,他很满足于现前所拥有的,他常常都能很充实、很快乐,甚至是充满着感恩的心。

 

「览往事之成败,察将来之吉凶」,能够借鉴以前的成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个不只是自己人生,还包含历史。一个人也要有很重要的做事态度,我们在单位服务,一定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传承下去,这样这些经验成为团体的宝贵财富。假如做了很多事,经验都没传下来,那等于是很多事情一错再错的话,那整个团体的人力、物力、财力,就消耗得很厉害,甚至很多经验都是空转,这样我们就没有尽到忠。察将来之吉凶,可以判断将来的吉凶。「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禄者也」。这句话也是讲得很肯定,未有就是从来没有追名逐利、欲望不能满足的人,他能够兴盛他的家族,保全福禄的,找不到了。「欲使汝曹立身行己」,所以我希望你们立身处世,「遵儒者之教」,遵从孔子儒家的教诲。「履道家之言」,履就是信奉、实践,道家的这些教诲真言。

 

「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这个汝曹就是你们,当时候汉朝说汝曹,就是指你们的意思,一想到自己的名字,就马上能提起名字背后的义理。「不敢违越也」,就好像这个名字变成一个准绳随时提醒他。「古者盘杅有铭」,讲到这个盘杅有铭,我们就想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个盘杅都有刻字提醒自己。「几杖有诫」,茶几、手杖有的都刻字来提醒自己,怕自己会忘掉这些重要的教诲,时时提醒。「俯仰察焉」,等于是随时看到了就提醒自己,抬头看到,低头也看到,最好是作梦也看到。「用无过行」,用了以后提醒自己,让自己没有过失。今天刚好准备了一些小贴纸,上面有写一些经句,大家待会来抽一张。我们学了马上做,把这个经句看贴在哪里是你俯仰都看得到的,随时都看得到的就提醒自己。大家诚心抽很准,叫至诚感通,就抽到那个最能提醒我们的句子。「况在己名」,古人这么做都能提醒自己,何况你们的名字就是含有这些义理,更能达到提醒的效果,「可不戒之哉」。

 

接着期许他的孩子,「夫物速成则疾亡」,你们年纪轻不要急于求成,「晚就则善终」,厚积薄发。「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戒阙党也」。「阙党」是《论语》里面一个典故,就是有一个童子来问孔子,还有转告一些事情给孔子,阙党指就是孔子同乡的一个小孩。人家就问孔子,这个童子是不是很好学、求上进的?夫子说我观察到,他不是来请益、求学问,他坐的时候都坐在大人的位子上,走路的时候走在大人的前面,他不是要来求学问的,他是很想赶快长大跟大人一样。那小孩一讲我要长大,长大我就可以坐那成人的位子,我就可以做很多很多事。那都是心智不成熟,想要赶紧像大人一样,这都是急于求成的心态。孔子从他怎么坐、怎么走路就看出来了,果然有德行的人从这些细微处,他能洞察到这个孩子的心态。

 

「若范匄对秦客,至武子击之,折其委笄,恶其掩人也」。范匄的父亲是范武子,有一天范匄回家就跟他爸讲,爸,今天有秦国来了客人,结果秦国的客人问了一些问题,旁边一些大夫都答不出来,我把它们答出来了。大夫都没说话了,他这个年轻人就抢着把答案都回答了。他爸爸一听完,把他痛打一顿,打到他的发簪断了,他父亲为什么生气?因为他掩人也,掩就是好像才华去压到别人,甚至是贬低别人:没问题,我会,大夫都不会。那个气焰上来就麻烦了。大家看,这么一打才记得住是不?现在的父母一看:儿子,你真棒,连这些老人都不如你。麻烦了!所以现在的年轻人,要找到不傲慢的不容易,这可能跟父母的态度都有关,尤其不对的时候,马上一开始不对就教训,一辈子都不会忘,形成以后要教就不容易了。

 

「夫人有善鲜不自伐」,一般人有善行,很少不自我夸耀的。「有能者寡不自矜」,有能力,也很少不自傲的,这个矜是傲。「伐则掩人」,自我夸耀就贬低了别人,让人家在旁边好像无地自容,好像远不如你。「矜则陵人」,骄矜、自傲了就凌驾别人,这样的人生态度感得的是什么?「掩人者人亦掩之」,你贬低别人,别人抓到机会也压我们。「陵人者人亦陵之」,自傲的,人家也会这么对我们傲慢。有一句格言讲到,「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什么都要抢第一的,一定有一天会被人家挤下来,「事事争胜者」,每件事都要争第一的,要逞强、好胜的,「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人家看不顺眼,背后找你麻烦,所以「满招损,谦受益」。

 

接着举了事例,「故三郄为戮于晋」,这三郄是指三个兄弟,就是傲慢结果都被杀害,这都是自己的傲气招感来灾祸了。「王叔负罪于周」,王叔都是犯了这些处世的态度,招感来这些灾祸了。「不唯矜善自伐,好争之咎乎,故君子不自称,非以让人,恶其盖人也」。不唯矜善自伐,好争之咎乎,就是他们所感来了这些灾祸,都是因为矜善自伐跟好争,造成的过失、过咎,所以君子他不自己夸耀称赞自己。「非以让人」,不只是他谦让的态度,「恶其盖人也」,君子他很厚道,他不愿意去贬低别人,气势去压到人,他心很柔软,他不愿意这样,这样是君子。言语都想占上风、都想压人,都要让人接受,不接受不行,都非君子之风。「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柔弱胜刚强,懂得让就是有肚量,反而能得,为什么?量大福大,能让了,消了灾祸,福更大。能屈者才能伸,所以这是教导他们不能傲慢,反而要能屈,反而要能懂得礼让、谦让,懂得柔弱、懂得谦退这样的态度。好,时间到了,提醒很重要,不用贴贴纸都有提醒。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我们下一次把这个家训再探讨完,这一篇写得很精彩,大家可以回去再多看几遍。好,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6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2月27日21:56:3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92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