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学根之根——续小儿语 |第6集| 开吉法师讲解

圣学根之根——续小儿语   第六集  开吉法师讲解   2019年12月31日   来源:台南极乐寺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请掀开《圣学根之根》第一册第十一页,我们从第一行开始看起:

【分卑气高。能薄欲大。中浅外浮。十人九败。】

‘分卑气高’,“分”就是指一个人他的名位、职责和权力,“卑”则是低下的意思,也就是说,他的名位、名分很低下,可是却气高。“气高”是说一个人他的意气很高傲。‘能薄欲大’,“能”就是指的一个人他的才干、才能。才能很薄,就是他的才能很微少。‘中浅外浮’,“中浅外浮”是说,其实他的内在是很肤浅的,而外表又是非常虚浮,像这样的人是‘十人九败’。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他是处在低位,名位很低下,可是却又很高傲,心高气傲;那他才干很微小,可是他的欲望却是很大的、很深的;内在很肤浅,外表又相当的虚浮,如果我们看到这样的人,就可以推断出“十人九败”,在十个人当中有九个会失败。

我们在历史上就可以看到,在清朝末年,像洪秀全他起兵来发动战争,这段历史就是一段很好的借镜。洪秀全他小的时候,父亲对他的期待是很高的,希望他可以考取功名,日后父母跟祖上都感觉很荣耀。这是中国在历朝历代对于儿女、对于学生、读书人的期望,总是希望他书读得好,将来可以考取功名。但是他每次去考秀才总是考不中,所以他就非常的灰心丧气,非常愤恨不平。后来他遇到了一个传教士,就送给他一本书,叫《劝世良言》。等到他再考试,再去考取,还是考不中,所以他就非常受打击,就把自己家里所供奉的孔老夫子的牌位拿掉,而改为信奉上帝、供奉上帝。于是他自认为是秉持着上帝的使命来到人间传道的,于是他就发展了很多信徒,并且开始在国内起义,带领很多的信徒去反抗清朝的统治。他每次作战的时候,看到孔庙,有一些道家的寺庙、佛家的寺庙,包括城隍庙等等,他一定会把这些庙全部都捣毁,并且把里面的这些修行人都赶出来。因为他发动这个战争,所以这个罪过非常的重,死后就堕到恶道当中。你看一场战争发动起来之后,不但是伤害到双方的部队当中的将士,而且对于老百姓来讲更是苦不堪言,更何况当时在起义的过程当中,他用了很多很残忍的手段,确实伤害了许多无辜的百姓,所以死后堕在恶道当中。

我们看他这种惨痛的教训,确实就应了我们今天学的这段课文:“分卑气高,能薄欲大”。当时他考功名考不中,所以心里忿忿不平,非要去做一些超越自己的能力、自己的福报这个范围的事情,最后搞得全国的老百姓都不得安宁,最后他自己的下场也是非常不好的、非常惨烈。

所以这句话是对我们一个很深的提醒,就是说我们做人,所谓素富贵要安于富贵,素贫贱要安于贫贱,我们是在什么样的职责、什么样的名分、什么样的地位当中,就要安于我们的本分,把我们的本分、本职的这种工作做好,把这个责任尽到,不要妄求非分的这些福报,像这些财富、功名、地位也好,这个都是要有相应的福报、相应的德行才能够承载得了。如果我们不能够去正确的了解自己的本分跟职责,而总是要去做超越我们本职之外的这些事情,往往祸患就随之不远了,这都是过来人给我们的忠告。

下一句课文:

【坐井观天。面墙定路。远大事业。休与共做。】

‘坐井观天’,这是比喻一个人他的眼界很狭小,所看到的很有限,就好像井底之蛙,牠眼睛所看到的世界、这个天空只有井的口这么大,就是比喻说他的眼光很狭窄,见识不广博。‘面墙定路’,这是说一个人对着墙,你想他对着墙,他什么也看不到,比喻这个人他其实是没有什么才能的、没什么才干的。但是就是说,他眼界这么短浅,却要去为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去决定它的方向和途径,这个定路,面墙定路就是这样的意思。

所以对于这种“坐井观天”和“面墙定路”的人,‘远大事业,休与共做’。你看一个人他坐井观天,眼界很狭小,就如同面对着墙什么都看不到,当然他就没有办法去决定他的方向、他的路程。而像这样的人,我们是无法跟他共同去从事一些远大的事业。

关于这句面墙定路,我们在《论语》当中,《论语·阳货》篇里面,就有这样的一句经文。孔老夫子对伯鱼(就是他的儿子伯鱼),曾经问过这样的一句话,他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也就是说,你有没有学习过〈周南〉、〈召南〉?像这个篇章都是《诗经》里面的篇章。他说,你有没有学过这些《诗经》的篇章?我们知道,〈周南〉、〈召南〉所说的都是修身齐家这个方面的事情。夫子接着就教导自己的儿子伯鱼,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这是说,一个人如果他没有学习《诗经》当中的〈周南〉、〈召南〉这样的篇章,就如同一个人他每天都面对着墙,我们说面壁,你面壁你当然就看不到什么,当然就没有办法找到前面的路、前进的路。

我们来看看雪公老人对于这句课文的讲解,雪公老人教导我们,所谓的“不学诗无以言”。在儒家的教育当中,对于诗、对于礼、对于乐都是非常重视的。所以儒家的学问所谓“人道敏政”,它是切关于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其实他教化的重点在哪里?所谓人道敏政,就是在政治这个方面,也就是说把政治这个方面,国家治理好了,社会能够安定和谐,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个方面其实就是孔老夫子他教化的一个重点。所以譬如说,有人请教孔老夫子怎么去种田、怎么去耕种,像这方面夫子并不是不了解,也不是他反对,但是士农工商各行各业都有他各自的经验、各自的职责,我们要学习农业、学习工业、学习一些技能,这方面其实是可以去询问一些有经验的人,去问这些人。可是孔老夫子他一生的教学,他的重点其实是在政治这个方面,也就是说,是为国家在各个阶层培养出非常有智慧、有经验的领导人,有了这些领导者,自然就能够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这是很重要。

所以在政治上,所谓“不学诗无以言”,如果是做为一个行政者来讲,如果不学《诗经》,当然在许多不同的场合就不知道要怎么样去应对进退,不懂得怎么说话。所以《诗经》三百,它的重点其实是在〈周南〉跟〈召南〉这个方面。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因此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当然首先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百姓,政治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也可以说我们国家是一个政治大国。如果在这样的国家当中要办政治,《诗经》当中的〈周南〉、〈召南〉是必须要学习、必须要懂得的。如果不学习的话,做为地方的官员、政府的官员,就很难在中国的社会当中去把这个政治方面办好。那我们说〈周南〉跟〈召南〉,它的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其实它的重点就在于五伦,五伦当中的夫妇的这一伦。我们知道,因为古圣先王的教化的关系,我们中国自古以来,这个社会结构、社会的组成就是非常的重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样的一个社会,所以这个社会结构当然是和其他不同的国家(外国)是不相同的。所以对于五伦五常我们就必须要有深入的了解,然后在生活当中,就知道我们是在什么样的位置当中,我们应该要行使怎样的责任跟义务,这都是分得很清楚的。

所以在一个家庭当中,首先我们看,这个五伦里面有二伦它是一个天然的结合,有一伦是半天然的结合。这个地方怎么说?这个天伦就是天然的。除了天然之外,这外面还有其他的,这个也是含括在人伦当中。所以我们看到《易经》里面首先是乾卦,然后才是坤,而乾是代表父,坤是代表母,有了父母,这样他生育儿女,这个家庭也就随之而形成了。所以父子有亲,父子这一伦它首先是一个天然的伦理。而有了儿女之后,夫妇之间,我们知道夫妇他是来自不同的家庭,来自不同的家庭,所以他最初结合的时候,这并不算是一种天伦,不是自然、天然形成的一种伦常的关系,而是后天的结合有了夫妇。所以它一开始并不算是天伦,但是他开始生儿育女有了孩子之后,这个就算是天伦了。所以我们看五伦当中,由自然而然形成的天伦就是两个,一个是父子、一个是兄弟,所以父子有亲、兄弟同胞这些都是属于天伦。而这个夫妇说它是半天然,就是因为一开始结合的不算是天伦,到了生儿育女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变成了天伦。

所以我们在中国,这个五伦它就是开始于男女夫妇,这是人伦的首位。做为人伦的首位,做为第一条,这个就是我们讲的伦常之道的大根大本。如果说这个根本产生了问题,根本出现了错误,就会产生所谓“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你说根本都出现了问题,那么其他方面的这些伦常关系自然就会发生混乱。所以我们看到在现代的社会当中,这个家庭相对来说并不是那么稳固的,譬如今天结婚了,过两天吵架了又离婚,这种现象在我们现代的社会当中是非常普遍的,甚至于夫妇关系还出现很多不正常的一些状况。所以我们说社会会动乱,其实要追求根源,这是五伦关系的紊乱,会造成社会的动乱。而五伦关系的混乱再追究其根本,很多因素都是从父子、从夫妻这个方面开始的。所以夫妇它做为五伦关系当中的第一伦,这是五伦的开端,它是五伦的根本。夫妇之间的这种关系,这一伦它确实是我们人类社会当中一个幸福的根源,不能够不重视。如果说夫妇当中,所谓的夫义妇德、夫义妇听,这个方面它不能够齐整,就是不能够在它一个正常的轨道当中运作,当然首先会危害到的是这个家庭。

你想这两个人如果关系不和,出现婚姻的状况,闹了离婚,当然不可能只是两个人的事情,它会牵动到两个家庭,会牵动到家庭的其他的成员,所以这个家庭就不安。家不安,家庭当中上不上、下不下、男不男、女不女,这是雪公老人讲的,就是这个家庭不能够幸福平安、不能够安稳。我们知道,整个国家社会它最基本的组成就是家庭,就好像说我们一个人,人的身体它最基本的是细胞,如果细胞出现了问题,譬如说细胞产生了癌变,生病了,这个时候整个身体都会受到影响。所以一个家庭不和,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只是两个人的问题,其实做为一个社会的整体,确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家庭的混乱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的不安,乃至这个世界的不太平,其实这个根源都是从家庭当中所产生的。所以说我们在《大学》里面看到,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是以这个为开端。如果一个人修身齐家不能够做得好的话,治国平天下当然就更是没有办法做到了。所以为什么孔老夫子这么重视伦常道德的教化?就是因为它是跟整个社会安危、社会的稳定,它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我们看到这一幅是师父上人的墨宝,就谈到了伦理的教育。我们说伦理、道德、因果和宗教爱的教育,这四种教育首先就是伦理的教育。伦理的教育所说的是什么样的内容?其实它所谈到的就是人跟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这是构成我们中华民族这五千年的传统的教育、传统的理念,它是大根大本。

五伦是大道,我们说的道德,这个“道”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五伦。而能够随顺伦常,这个就是大德。譬如说我们看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这是构成了五伦。而这五伦当中彼此之间都要行使一定的责任跟义务,要行使他的道义,譬如说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等,彼此之间都要遵循一定的这种职责,这个就是说的伦常是大德。

所以这个伦理道德的教育,其实就是把我们从不善的这种习性当中,能够回归到我们自性的本性本善。如果人人都能够从这种不善的习性回归到本善,譬如说,在从前不懂得要孝顺父母;做为妻子,不懂得要恭敬自己的丈夫;做为弟弟,兄弟之间不能够友爱;君臣之间不能够履行道义,像这种情况都是属于人们所显发出来的,是他的不善的习性。而通过圣贤的教育,就是让我们从这个习性当中能够回归到自性的本善。这个自性的本善如果显发出来的话,自然就是父慈子孝,儿女都懂得孝顺自己的父母;兄友弟恭,兄弟之间能够友爱、能够团结,像这个都是属于天伦的关系;夫义妇顺,丈夫和妻子之间一生也都能够和睦相处;君臣之间能够履行道义;朋友之间,朋友有信,能够具备这种诚信。你看,这个就是属于我们本性本善当中,我们自性当中所本有的美善的德行,通过教育就能够显发出来。

所以师父上人一生的教学都是强调“教学为先”,无论是儒释道的教育,中国自古以来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你看这一系列的这种问题,我们人类的社会所面临的种种的困境,到底要从什么地方去寻找出路?你看,师父上人都是教导我们要从教育开始做起。真正教育所行使的这种职责,它是任何方面、任何领域都无法取代的,不是靠政治、不是靠经济,也不是靠军事武力可以解决这种社会的问题,而是要靠教育。所以人是教得好的,确实从小就要教。

这句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接着看下一句。这一句是《续小儿语》四言当中最后的一句课文,我们先来读一遍,这是倒数第二句:

【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

我们看到这句话里面有四个“冷”,这个“冷”我们要怎么理解?这个不是寒冷的意思,这个“冷”是说我们要冷静、要客观。所以‘冷眼观人’,就是我们冷静客观,而且又能够心平气和。‘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情”是说我们要定静沉潜;“当感”,“感”则是感受的意思。‘冷心思理’,“思理”是说我们要理智的去思考这些问题。

所以这句课文,吕先生在这里教导我们要冷静、客观的去观察别人,心平气和去观察别人。“冷耳听语”,要冷静客观去听别人讲话,不要心浮气躁。“冷情当感”,是要定静沉潜的去面对它、去感受它。“冷心思理”,这是说我们要用冷静的心去做理智的思考。这句话确实很有深意。也就是说,我们面对任何问题,面对生活当中任何的人事物,我们始终都要保持着一种非常冷静的态度,能够用理智、用智慧去应对,去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

师父上人也曾经给我们分享过,在他老人家年轻的时候在学校读书,老师就曾经给他写过这样的一句评语,就说:“诚实、理智、大方,努力,你会有很大的前途。”“诚实”是说我们要有诚信;“理智”则是我们这句课文所谈到的,做任何事情都要冷静、都要理智;“大方”,这是说一个人他的心量很大,可以包容别人,对别人很慷慨,很乐于助人,很能够接纳别人,这是说一个人他的心量跟器度。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又能够去努力的上进、去求学,这样的孩子一定是会有很大的前途。那我们看,师父上人的老师果然是很有眼光。所以师父也谈到说,他老人家这一生确实是有这几桩好处,这个对于自己一生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我们想到,为什么一个孩子在人生的历程当中,他可以遇到贵人来帮助他,可以遇到这些好的长辈来提携他?其实就是要看这个孩子他自己本身从小是不是具备了这些好的品德。如果我们确实有一些非常与众不同的,不同于常人的这些品德、这些德行,自然我们在人生当中,就很容易遇到贵人跟长辈对于我们的提携。

所以师父上人谈到,他首先就是一个很老实的人,老实的人对于父母的教诫、对于老师的教导,自然就会很认真努力的去落实。所以有人就说了,为什么像师父上人他一生能够遇到这么多的好老师来帮助他?你看从读书的时代开始,遇到周邦道校长,之后又遇到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还有雪公老人(李炳南老居士)。为什么一生可以遇到这么多的贵人、这么多的老师?其实我们从师父从小的德行、行持当中就可以看出,他确实和其他的年轻人有不同之处。这个不同之处在哪里,很值得我们认真的去了解、去学习。

首先是老实,是一个很本分、很老实的学生。第二就是理智。你看,一个人他能理智,他遇到事情就不会说总是感情用事,随着自己的情绪、随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去处理事情,他不会这样的,他一定是很冷静、很理智的去把这些人事、这些事情都处理好。所以,这个理智是很重要的一个德行。就是说当一个人很理智的时候,他不感情用事,那么对于一件事情它的邪正是非,就能够判断得非常的清楚。所以其实这个不单是我们做学问,乃至我们修行都是很重要的。为什么有的时候人家会说我们是迷信?这个“迷”字就是包含着不够理智的这种成分。如果我们从小就具备这种理智,对于邪正是非能够很好的去判断,冷静的去观察,那么我们在日后进一步的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们就不会被一些乱象所迷惑,也不会做出一些不应该做的这种不理智的行为。所以第二是理智。

第三是大方,这个大方其实就是一种心量跟器量,也就是说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而是能够舍己为人,能够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而且做事情,为人处世都非常的大气,从来不会说是小心眼或者是心胸狭窄。你看,从小就具备这样的品德。老师最后说:“努力,你会有很大的前途。”你看这校长所写的这几个字,确实可以说是师父这一生求学跟学道、学佛这个过程一个真实的写照。

所以我们说,我们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就是我们看到一个人他那么成功,我们不要沉迷于他的这种荣耀、这种光芒,而是要理智的去了解说,他这个背后成功的原因是在哪里,从而去效法学习。

这个前途,当然我们看到,到现在师父是弘法六十周年。在二O一七年的时候,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很多大使到澳洲图文巴去参观这个和谐示范城市,所以回来之后,这些大使们就主动的要求,就希望在教科文组织当中,为师父能够建立一个永久性的这样的一个办公室。所以你看现在,师父一生弘法教学,最后能够把宗教教育、圣贤教育带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的一个国际的平台当中,并且能够在这个平台当中,跟世界各国的大使、嘉宾们共同的来互相的交流。通过这个平台,能够把儒释道的圣贤教育,伦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这个方面的教学,能够把它带到这个平台当中来。所以确实是在晚年,我们看,把宗教团结、宗教教育这样的一种理念带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且师父的心量也非常的大,就是有了这样的一个平台之后,也希望能够邀请儒释道的这些好老师来到教科文组织,去讲解伦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

所以回首这几十年的这样的一个弘法的路程,再看看当年求学的时候老师跟校长所写的这几个字,“诚实、理智、大方,努力,你会有很大的前途”,果然,这确实是师父上人一生的写照。

刚刚我们有提到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再加上因果教育和圣贤教育,这些都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根本的教育,所以“名之曰宗教”。所以师父在这个平台团结各个不同的宗教,而且希望能够把各个不同的宗教教育都能够把它恢复起来,因为宗教是人类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这个都是圣哲的真实智慧的教育,而不是迷信。你看,这种心量跟器度是多么的宽广。

我们接着看下面这句课文,这个是四言里面最后一句了,《续小儿语》的四言最后一句。我们接着往下看:

【理可理度。事有事体。只要留心。切莫任己。】

这个‘理’,这是说抽象的理论,抽象的这种法则。‘理可理度’,“度”是什么意思?度就是忖度、推测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抽象的理论,它是可以推测、忖度而求得的。而‘事有事体’,“事”就是指的具体的事务,或者是指的器物。“事有事体”,“体”是指的格局、指的规矩。‘只要留心,切莫任己’,“任己”是什么意思?“任己”就是说是任由己意,放纵其心。

这句课文就是教导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看到有许多这些抽象的理论,像这些理论是可以通过推理、忖度去求得的,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这个“理”是指的形而上者。而“事有事体”,这是说具体的事务,所谓“事”这是指的形而下者,这些事务跟器物,它有它的格局跟规矩。所以“只要留心,切莫任己”,只要我们能够留意、留心,细心的来观察,而不要任由己意,不要放纵其心,则“无入而不自得”。所以这是谈到在这个世间,无论是形而上者的这个道,还是形而下者的这种器,我们都要留心的去观察、去体会,而不是任由己意、放纵其心,这样无论是理,还是无论是事,我们都能够真正的去体悟、体会它真实的内涵。

《续小儿语》四言的部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最后我们看到这幅墨宝,这是我们学习《圣学根之根》,也确实能够体会到,这些古往今来的圣哲之人,他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总是希望把这个世界上,无论是男女老少,都能够教导成好人。所以我们看过吕新吾先生他也写过一个《好人歌》,就是希望人人都能够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所以是“愿天常生好人”,这个世界上好人多了,那么家庭能够美满,社会能够安定,这也是这些圣哲之人教化世人一个真实的愿望。而好人要怎么去做?所谓“愿人常行好事”,常行好事的人才是好人。所以“志士仁人常怀早日实现圣贤传统之伦理道德教化众生”。你看,我们看到,从古到今这些圣哲之人,总是念念的希望伦理道德这种教育,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普遍的推扬开来,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和谐世界就违之不远了。而这个和谐世界要从哪里做起?是要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从我们的身口意这三业开始做起。

所以我们看到,在早年,师父上人在家乡安徽庐江办文化教育中心的时候,为什么这些老师在这里推广《弟子规》的圣贤教育,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卓著的成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老师都是从自己的身上去落实,从自己做起,所以能够把整个小镇的居民、社会风气都能够影响得民风非常的淳厚,社会非常的和谐。这个成功的案例确实也是启发我们,圣贤教育是重在落实,重在从我们自己本身去把它切实的做到,这样这种教育才是成功的,而不是书本课堂当中的一种学问而已。

好的,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们继续从《续小儿语》六言开始学起,谢谢大家。

圣学根之根——续小儿语 |第6集| 开吉法师讲解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0年5月12日07:55:5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214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