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第31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圆觉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广圆觉经 1981.7 启讲于 台湾圆觉寺 / 编号:09-007 / 共 36 集

MP3下载

 

注:共36集文字由网络同修提供。


圆觉经  (第31集)1981年  圆觉寺  档名:09-007-0031

「但当精勤」,精是精进,勤是勤奋。「降伏烦恼」,这是最初方便啊,不断烦恼而修行,那就会像前面所讲的“终不成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这几句话我们要特别注意。前面说过,真正修行人不可以常常有一个等待觉悟的念头,万万不可以着急。“我要快一点开悟,我要快一点成就”,这个念头是障碍。也不必广求多闻,博学多闻是悟了以后的事情。没悟之前,博学多闻是坏事情,是障碍。为什么呢?你脑袋搞了许多的邪知邪见,你的根本智就没办法现前。根本智现前之后,才能去参学,才能去博学多闻。你们看看善财童子,善财童子是在文殊菩萨座下开悟得根本智后,老师才派他出去参访的,才博学多闻的。如果他根本智没有现前,那他出去是增长邪见啊,不是增长智慧啊。增长智慧的人是闻而无闻、无闻而闻,他心清净,他听得再多心也是清净的,他听的东西与自己的清净心绝不干扰,他样样都通达、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而增长多闻的人,是统统记在脑子里,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这个人讲的跟那个人讲的不一样”,这个麻烦就大了。他不仅是听得多会胡思乱想,连经念得多也会胡思乱想,“那个经上讲的跟这个经上讲的怎么不一样呢”、“释迦牟尼佛讲的话怎么前后矛盾啊”,他会有种种疑问。像这种人太多了,尤其是大学的教授,所谓的知识分子,看了几部经,“释迦牟尼佛没有一定的主张啊,怎么这个经这样说,那个经又是相反的说法,他到底是个什么主张啊”,他会有这样的说法啊,最后研究来研究去,就会得出结论“释迦牟尼佛没有自己的中心思想,释迦牟尼佛没有主见啊”。我年轻时就碰到过这样的大学教授啊,而且是还是名教授啊,身份、地位都很高的啊。他不晓得释迦牟尼佛根本就没有知见。所以你如果到没有知见的境界,你就可以参学了。如果你满脑袋都是知见,那就不能参学了。所以我劝大家学一部经,这是有道理的。你如果学两部经,两部经有不同的思想,你就会乱掉了。也许你们会说,法师,你劝我们学一部经,但是你又送给我们这么多书,这不是自相矛盾嘛。诸位要明白,我送给你们这么多不同的书,是因为你们现在还没有选择自己的法门啊,这些书是提供给你们作参考、作选择的。我在这个讲座中也曾说过,如果你们还没有选择自己的法门,那可以选择《圆觉经》修学,如果你已经选择了自己的法门,那就不可以见异思迁了。我前面就讲过这样的话啊,大家如果不相信,有录音带可以为证啊。

所以我劝大家在一切经里选一部来修学,等在这一部经上有了底子了,那才可以看一切经,目的是帮助你深入这一部经,还是以一部经为主。你一定先是在一部经上奠定了基础,才可以去看一切经,千万不能一开始就看很多经。“我今天决定选择《圆觉经》了,但是我去找一大推经来理解《圆觉经》”,如果这样做那就错了,那是增长邪见啊。什么时候能看别的经呢?我给诸位讲,先念《圆觉经》,到会背了之后再背一万遍,奠定了这个基础,才可以去看一切经帮助你理解《圆觉经》,到那时才可以博学多闻。如果你经还不会背,还没有背到一万遍,这个时候就绝对不能博学多闻,说实在话,你没资格博学多闻。你把一万遍背下来之后,就好比你在文殊菩萨那毕业了,可以当善财童子了,做五十三参去了。

今天送给大家的《大乘起信论》是一个小朋友发心印的,他现在读小学三年级。他把父母给的钱存起来,印这个书跟诸位结缘。他现在背四书,四书大概背了一半了。我是教他在半年之内把四书背下来,他背得很快,像他们那样的年龄是扎根的时候啊。如果父母不懂得,那就错过小孩背诵的最佳年龄了。所以,最好的父母就是在家里陪孩子念书、陪他背书。孩子会背了,再背两百遍,那他一生都不会忘记。到他长大了,才晓得父母对自己的培养了不起啊,才体会到对自己是真正爱护啊。根,就是从孩子背书时扎下来的。孩子可能一两遍就会背了,会背了之后,要督促他,再背两百遍。从小来培养,训练根本智。像这个小孩,从小就学会放下,就会做功德,印经书,供养你们大专学生,将来他考试一定没问题。为什么呢?他与大专结缘了嘛。这个小孩、小孩的父母、祖父母,统统印经供养大众,我们这里好多书都是他一家发心印的,这是真正懂得佛法、信仰佛法,在佛门里面修福修慧。

学道,一定要先断烦恼,从断烦恼开始,就是以戒律开始,戒律就是用来断烦恼的。这次送给诸位的书里面有《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本来是道教的,不是佛教的。我们要把这本书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要灵活运用。它里面有几条我们这个时代不适用了,但我们要取其精神,它的精神是好的。这个书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过去在南部讲过这部书。这部书一般出家人不敢讲,为什么呢?别人会说这个书是外道的,“你是个出家人,是个法师,你为什么讲外道的东西”,会有这个说法。我以前讲这个书时,也有人来问我,而且是声望、地位都比我高的大法师,他对我说“你经讲得不错,讲佛经就好了,为什么讲道教的东西啊”。我就回答说,“我是讲佛经啊,我从来没有讲道教的东西啊”。他就说“你讲这个感应篇,怎么不是道教的?”。我回答说“不是啊,感应篇是佛教的啊”。他很疑惑,问道“感应篇怎么是佛教的呢”。我回答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你相不相信这四句话是佛教的?”他回答到“是的啊”。我问道“那感应篇里是不是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他听我说这句话,掉头就走了,一句话都没说。你们想想感应篇里是不是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几句话是佛的法印啊,佛的法印印在感应篇上面啊,那就证明我讲的不是道教的东西啊。法印没有痕迹的啊,你们都没有看到佛的法印啊。诸位要知道,一切法无非佛法啊,不要执着啊。“佛经才是佛教,不是佛经就不是佛教”,这种看法就错了,有这个看法,就是死在字里行间、死在文字之下。一切善法,只要符合佛的法印、符合这个意思,就统统是善法。如果不符合这个意思,即使是经典,那也不是佛法。要晓得这个道理啊。

佛在此地教导我们,首先要戒除的是贪嗔爱慢啊,这是根本烦恼。“谄曲嫉妒”,谗曲就是谄媚、巴结人,巴结做官的、巴结有势力的,还有嫉妒,这都是要戒除的。“对境不生”啊,这就叫修行,我们眼对色有没有贪爱、还有没有嗔恚,从这个地方修啊,戒律是这样修法的啊。看到比我殊胜的人,学识比我好、修行比我好、甚至连命都比我好的人,你有没有嫉妒呢?一点嫉妒心都没有,不但没有嫉妒心,而且生欢喜心,要生成就人的心,不生障碍人的心,这是一个修道的人啊。“彼我恩爱”,要晓得恩爱缠绵就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啊。佛法讲慈悲,慈悲的相就是恩爱,但慈悲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就是理性的恩爱,这不碍事。而世间的恩爱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这就麻烦大了。理智,这个理是真如本性,这个智是般若智慧。你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很理智啊,你那个理智是感情的理智,底子是感情,所以你那个理智还是感情啊。像前面讲的,你四相没破,你是以无明作为修行的本修因,那你修来修去就还是增长无明,增益诸病啊,不能入清净觉性。那我们不降服烦恼怎么行呢?你要能够从这个地方开始修学,真正用功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面去修清净圆觉,佛在此地就讲了你一定会渐次成就。按照本经前面所说的,要先断迷识四相,这是粗的四相,进一步再断迷智四相,迷智四相是大菩萨所断的,迷识四相是我们眼前就应断的,这是最初方便。诸位要深思力行啊,认真去做。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这是进一步教我们学道、修学都必须有师承,要有益友,有老师,有同学,真正的同参道友啊。为什么呢?有明师才能够帮助你抉择邪正、真妄啊,善恶是非你才能辨别得清清楚楚,依正法修学,不堕邪见啊。在缘上,好老师这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好老师来指导,你想真正摸到正路必然要吃尽辛苦。如果吃尽了辛苦,你自己找到了正路,那还算你幸运。这种幸运、侥幸不容易得到。正像《六祖坛经》里玄策禅师说的“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威音王佛以后的人,如果没有老师教导而自悟的,那都是天魔外道。换句话说,威音王以后,如果没有师承,那就不能成就。一定要有真善知识啊,真善知识是破了四相的,真正开悟了的。你遇到他,就不会走迂回路,你就能走直路,就能走近路。那你成佛就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甚至不用一生的时间。根性利的,十年八年就能成就,古人十年成就的多得很;根性稍微钝一点的,如果遇到一等高明的老师调教,二十年三十年达到这个境界的也不少啊。由此可知,学道,老师是关键人物。你如果遇到佛了,不管你什么根性,上中下根性都能成佛,佛是最好的老师啊。前面经文说过大小根性都能成就啊,你要记住这句话啊。可见我们根性利钝并没有关系,真正遇到好老师,钝根也能变成利根,也有成就。可是侍师很难啊,对老师要有信心,信自己、信老师、相信法门,一点疑惑都没有,那这个人决定成就。这三者稍稍有一点疑惑,就不能成就了。信自己、信老师,不信法门,不能成就;信自己、信法门,不信老师,那也不能成就;信老师、信法门,但自己没有自信心,那也不能成就。这在前面给诸位讲过啊,此地我再提醒大家师承的重要啊。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这几句是说,凡夫众生统统是由于执着迷惑,阿赖耶识、末那识的四大烦恼常相随,自无始劫以至于今天起惑造业六道轮回,我们干的是这个事情。纵然是二乘圣者,仍然有迷智的四相,他的所证、所悟、所觉、所了是能所不亡啊,所以不免变异生死,不能见性啊,不能入清净觉相。

「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觉城就是圆觉性,一个是贪爱,一个是嗔恚,这是一切烦恼里面最重的,贪嗔痴是三毒啊,这是最重的烦恼。最重的烦恼要先断,从根本上断。“谄曲存诸念”,这个“诸念”是妄念,一切的邪知邪见啊。谄媚、巴结这是很不好的习气,里面有护短、掩非,掩饰自己罪业的弊病,都障碍了自己精进啊,所以多“迷闷”啊,不能证得圆觉。前面讲过,有念无念是同归迷闷。

「若能归悟刹。先去贪瞋痴。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刹”是诸佛国土啊,就是一真法界,我们要想悟入一真法界,首先要断贪嗔痴。对世出世间法都没有贪爱,连法爱都不存心,法爱是出世间法的贪嗔痴啊,对世间法没有贪嗔痴,对出世间法也没有贪嗔痴,把贪嗔痴永远断除,这样才可以成就。要以智慧观察我身本不有,识四相、智四相都是虚妄的,真正观察到一切都是虚妄的,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哪里还有嗔与爱呢?由此可知,四大五蕴是贪嗔痴的根本。末后四句经文是说明侍善友的态度。“所求别生心”,这是与善知识生高下之心、憎爱之心,那即使你纵有所得,也不是真实的。诸位要晓得,与善友要生清净心啊,如果不是清净心,那就是“别生心”。别生心,一定堕在无明里面,堕在烦恼里面。我们与善知识、同参道友要以理智相交,不能以感情相交。理智相交是佛菩萨的态度,感情相交是世间凡夫的态度。感情是会变的,有好有恼。我举个例子来说,郑康成,郑玄是汉朝的大儒,他的老师马融也是汉朝有名的大儒。郑康成学成了之后,他的老师对他嫉妒,觉得自己的本事都被这个学生学去了,而且学得比自己还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老师不甘心啊,于是要派人杀他,郑康成很聪明,从小路溜掉了。马融的度量不够大啊,但是郑康成对他老师非常恭敬,绝没有因老师想杀他而对老师产生怨恨。但佛菩萨不是这样,如果学生成就了,他们欢喜啊,学生如果比自己还高,那他们就更欢喜,哪里会有嫉妒嗔恚呢?但世间人难免这样啊。照理说,马融是那样的大儒,是大学问家,他不应该嫉妒自己的学生啊,可他还是这样的。凡夫毕竟是凡夫啊,读读《圆觉经》我们就恍然大悟。为什么呢?无明没破,四相没破,所以有这个烦恼,也是可能的啊,我们不能怪他。

我们再看下面一章。底下一章很重要,越说就越详细了。「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我们看看这位普觉菩萨,他很豪爽啊。你看其他的菩萨说话都很谦虚,慢慢地、客客气气地说。而这位菩萨很豪爽,“释迦牟尼佛,快讲快讲快讲禅病”,我们能看到释迦牟尼佛学生的表情都是活活泼泼,有各式各样的性情人物,这位菩萨痛快淋漓、直截了当。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普觉菩萨把请法的原因说得很清楚。末法时期,距离佛灭度越来越远了,佛法就变质了,而且众生业障深重,圣贤不出现于世了,世间邪法增炽啊。我们可以说,自有历史以来,邪法在今天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峰。今天是邪知邪见横行的时代,没有任何人能够障碍、能够阻止。今天提倡思想开放、自由,这个不得了啊,思想自由就是思想的大混乱。思想一乱了,众生无所依从啊,所以就造成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啊。我们就生活在这个时代,很可怜、很悲惨。什么时候才有一个救世主能够指示我们走一个思想路线呢?我们中国历史在周以后真正能够成为正统的只有两个朝代,一个是汉朝,一个是唐朝,而唐比不上汉。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诸子百家,虽然各家都有一番道理,但是道理太多了,老百姓也无所适从,也会导致天下大乱。汉朝建立后,汉武帝以帝王力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孔子之道为正流思想,教育、考试、做官都以儒家四相为标准,其它各家逐渐削弱,使人民的思想统一了,走一个路线,我们中华文化才绵延到今天,这是汉武帝最大的功德啊。如果在那个时候不统一,那个时候就提倡思想自由,那早就天下大乱了。诸位可能认为学术自由有好处,但诸位要晓得,自由也有自由的坏处,有它的弊病。自由对于上乘根性的人有好处,但对中下根性的人就造成无所适从,大多数人要遭难、要遭殃啊。所以汉武帝这个办法很好啊,上根利智的你可以去学诸子百家,但国家以孔孟学说为正统,国家考试靠孔孟的内容,不考百家,百家思想是作为课外的,有能力的人可以自己去学,孔孟思想就是立国的大根大本。人民的思想范围不超过孔孟思想,不超过这个范围,纵然有邪思邪见,但还不太越轨,邪的程度不大,不产生大的危害。人民的行为以儒家的礼为标准,虽然历代有所修正,但总还是有个大根大本,就是以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为中心的教育。

过去有日本法师到台湾来访问,教育部邀请我参与接待工作,教育部当时很多官员也在场,在座谈会上我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这个谈话有个纲领,送给大家的书上有,就附在《大乘起信论》最后面了。说实在话,日本和尚的学问也不算通达啊。民国五十一年,临济寺传戒,我在戒坛担任书记,当时台大哲学系四年级有个同学带了一个日本和尚来看我,这个日本和尚是台大的客座教授。我们交谈时,他就问我研究什么经典,那时我正在研究《楞严经》,于是就照实回答。他又问我修哪个法门,我说我修净土念佛法门,他当时就很傲慢,表现出瞧不起的态度,他问道“《楞严经》与净土有什么关系啊?”我看他这个态度,我就晓得他对佛法义理不通啊。于是我反问他“《楞严经》有二十五圆通章,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与净土有没有关系?”他一听这句话,就一句话都没有了,脸就红了,有点难为情。我们要知道,《楞严经》的精华就是观音圆通章和大势至念佛章,那你想想《楞严经》与净土念佛法门什么关系啊,念佛法门是修的首楞严大定啊。

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今天是邪思邪见大行的时代,我们能在这个时代不卷入漩涡,自己能得正知正见,这是多么幸运、多么可贵、多么难得。所以菩萨在此地给我们提出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就是教我们不堕邪知邪见。第一个问题是求何等人,依什么样的人来做老师,第二个是依什么法门,第三个是修什么样的行,第四个是除什么样的病,第五个是如何发菩提心,这五个问题太重要了。下面世尊一桩一桩来为我们解释。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这是赞许承听的一段经文。里面只有“无畏道眼”难懂一点,其它的话都很好懂。无畏道眼是讲见道分明,就无所畏惧,也没有恐怖了。这样众生才能够如理如法的修学,得成圣道。换句话说,如果这五桩事情都能够明了、都能够如法的获得,这就是道眼。首先给我们解释侍师之道,末法时期特别要注意这个。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你看这个地方,没有说菩萨众了,专门对末法时期众生讲的话。“将发大心”,想发大心还没发的时候。「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这是教我们依何等人,要依正知见人。那什么叫正知见人呢?「心不住相」。心不住相的就是正知见人。心如果着相,那这个人的知见就不正了。「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这是教我们避免堕在小乘里头,唯有大乘才能够成就无上正觉,小乘人做不到的。不依小乘为师,得要找一个心不住相的人为师。在《华严经》里,文殊菩萨教善财童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足一切智的最初因缘,也是教他侍师啊,所以师承是修法里面的正因缘,是第一个因缘。经里面告诉我们善知识的标准,他必须具备善解深法。

诸位要晓得,一般人都能够解,但善解就不容易了。善解是活的解,不是死的解,同样的一句经,见到人有人的讲法,见到鬼有鬼的讲法,千变万化都有道理,都不违背这句经的意思,这叫善解啊,解的时候可深可浅啊。放在正法里面他能解,摆在邪法里面他还是能解,他一解,邪法就变正了,这叫做善解。能做到善解,他一定是悟入了,所以他能够解释得那么活泼。他不是一个解,也不是多解,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是智慧现前啊,甚深法义他能善解。善解深法者,空无相无作,自己入了三空门,无作无灭,了达诸法,从本以来,究竟平等,这是一等的善知识。他确确实实自己入了这个境界,身心清净,住在平等性中,万法平等,万法一如。如果我们能遇到这样的善知识,那确实是善根、福德、因缘都深厚啊。

“心不住相”,是离凡夫烦恼的境界,不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像《金刚经》里面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啊。六祖慧能大师就是从这句开悟的。他怎么悟的呢?诸位要晓得,六祖大师本来就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他都不住,一听说《金刚经》这样讲,突然明白原来佛讲的跟我做法是一样的,心心相应,一下子就契入了。他本来就如此啊,并不是听了佛的话后,心想着“我要不住啊”,如果这样想,那还是住啊,为什么呢?有我就有住啊,无我才无住啊。这就是不住一切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声闻、缘觉的境界我们也不能执着,因为一执着,你就变成小乘了,我们是要学大乘,唯有大乘才是究竟了义。这是教我们选择老师,先有这个认识。下面是讲老师的形相,这也要认识,特别是在末法时期。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住在这个世间,是为了利益众生的。菩萨以四摄法作为教化众生的善巧方法,第一个是布施,你要不布施,那就与众生没有恩、没有缘,众生就不容易接受你的教诲。不但佛菩萨度众要布施,我们世间这些做大人物也都是布施得的果报啊。比如说做一个市长,如果他前生没有对这个市的人布施,那这个市的人能拥护他吗,他一定修了大布施啊。如果是做总统,那他前生修的布施就更大了。所以诸位要晓得,凡是吝啬的人,不可能有大福报啊,不能做大事情啊。为什么呢?人家不服啊。你能够一切放下,自己有福能与大家共享,大家一听就来了,就来拥护你、支持你。所以世出世间法,你要想得到大众的拥护,首先就得修布施。

四摄法第二个是爱语。爱语是说人家喜欢听的话,这样能够接引人啊,如果你说话三句话人家都不爱听,那就掉头而去了。第三是利行,就是做对众生有利益的行为。第四个是同事,就是众生喜欢干什么,菩萨跟他一起干,这样才能度得了他。比如一个人喜欢打麻将,菩萨也陪他一块打麻将,而且菩萨的麻将打得高明,这个人就佩服啊,就向菩萨请教打牌方法,菩萨就善巧把佛法介绍给他,这样就接引他了,这就是所谓先以利欲勾,后令入佛智啊。所以菩萨是多才多艺啊,样样都会,度众生的方法很多啊。所以有很多佛门中人,在我们看来好像是倒行逆施,但很有可能是那是他在度众生啊。所以初学的人,对这种境界要了解,千万不要随意诽谤别人。因此他“虽现尘劳”,现出贪嗔痴慢这些烦恼相,但是他心是清净的。他的身心自在啊,像《维摩诘经》里面讲“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这是讲在家的菩萨。

他虽然示现有种种的过失,但是那些行为他绝不让你做。诸位在《高僧传》里能看到有很多示现劣行的,有公开吃肉的喝酒的,他自己虽然这样吃喝,但却严格禁止学,要求学生要严格遵守戒律。他的学生不服气,对他有看法啊。他于是说“你们既然要学我,那明天我请客”,老师叫徒弟准备畚箕、斧头、锅、碗,到第二天,老师带着学生到荒山野岭的坟墓里挖了个死尸,煮着让大家吃,没有结果一个人敢吃,但老师在旁边照吃不误。老师就说话了“既然你们不敢吃这个,那就听我的话,乖乖的守戒律。”诸位要知道啊,这个老师入了境界啊,吃就是不吃,不吃就是吃,这不是普通人能学得到的啊。那他为什么要吃肉喝酒呢?他示现那个相必定有用意啊,是为了度那些烦恼重、习气重的人啊。他吃酒肉才能接触这类众生啊,才能有机会度化这类众生啊,所以他这样做是为度众生方便起见啊。他已经证得清净心了,净秽不二啊,肉他吃,大便也一样能吃。为什么呢?他没有分别心啊。我们行吗?我们不行啊。我们有分别心啊,我们挑剔味道啊,心里有好吃、不好吃的念头啊,这怎么能跟人家相比呢。所以你没到这个程度,就要乖乖的遵守戒律,到这个程度了再说,那是自在神通。

诸位要知道,他喝酒吃肉这是开缘啊,不是破戒啊,不开缘度不了这类众生啊,所以大家一定要晓得戒律有开遮持犯,戒律是八面玲珑的,不是死呆板的。你如果死在戒条里面,那就错了,戒是活活泼泼的,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应用。菩萨无拘无束,在我们看来好像是有过失了、犯戒了,但其实他的戒是清净的。我们初学人,修行没到这个程度,我们心不清净,所以不能开戒啊。如果你开戒了,心还是清净的,那开与不开是一样的嘛,是一不是二啊,大家要晓得这个道理。因此经文说他虽然示现诸过,示现有淫怒痴,但“不令众生入不律仪”,决定不准学生这样去做。

章嘉大师是我的老师啊,他是密宗的上师,密宗里说“淫怒痴就是戒定慧”啊,但章嘉大师却教导我戒律很重要,教我要守戒律。他传给我六字大明咒,还把咒的意思讲得清清楚楚,保持身心像莲花一样清净不染。你想想看章嘉大师的用心是什么,意思是说我程度不够啊,不到程度那就要从基本学起,如果我开戒就变成破戒了,所以他教我守戒啊。这是真正的好老师啊,不害人啊!如果一开始就教我开戒,那就完了,那就不得了啦。所以大家一定要懂这个道理。好老师要如何侍奉呢?下面就说了。「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要形寿地亲近老师、供养老师,不能离开老师。「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老师示现清净,就跟他学,这是我们的模范。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2月30日05:59:3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583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