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107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0七集)  1991/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07

第107集 A

MP3下载

第107集 B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二百六十六面第四行,我们从第四行,引用《中论》这个地方看起。从头看起:

 

【故中论云。灯中自无暗。住处亦无暗。破暗乃名照。无暗何所照。乃至已生未生生等。燄燄不分等。若实教中断结。要性相无碍。故十地品云。非初非中后者。谓显无性缘成。则说断结。由能断无性。方为能断。所断本空。方成所断。若定有者。则堕于常。常不可断。若定无者。则堕于断。失圣智故。】

 

我们看这段文,这是大师引用《中观论》上这段话说。《中论》这部书完全是教我们破执着的,在整个佛法上,关键就是破迷开悟。妄想执着都是迷,迷由来已久,不是在这一生,这是我们同修们大概都能够肯定的。人不止这一生,有过去生,既有过去、有现在,当然就有未来。过去还有过去,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由此可知,我们妄想习气,生生世世养成的,牢不可破,总是执着这些成见,以为是真实的。对于佛跟我们讲事实真相,我们就很难接受,这才叫佛菩萨费了许多的口舌来跟我们辩论,到最后你开悟了,才晓得这些话都叫废话。悟了以后,这个经典都废纸,毫无意义。但是在没有悟的时候,帮助我们开悟,帮助我们破迷而已。这个重点、枢纽,总要能够把它掌握到,要把它抓到。所有一切经论,都是围着这个中心来转的,都离不开这个中心的。我们能够把握到这个大前提,在佛法里面讲叫大总持法门。你抓到这个,纵然有错,那错得也不会太大,不会太离谱,能够掌握到它的重心。

 

这首偈子还是帮助我们破除疑惑。这个疑惑的到底是先有智后断惑,还是先断惑,后来才生智慧?《中观》用灯跟照来做比喻,实在讲灯与照是一体,决定不能说哪一个先,哪一个后。为什么不能说?同修们有一些读过《坛经》的,也曾经听讲过《六祖坛经》的。六祖在《坛经》上说得很好,印宗法师刚刚见面的时候,印宗不是问吗?黄梅就是指五祖,平常教学说不说禅定、解脱?禅定、解脱两个科目,是不是常常跟大家讲禅定、解脱?六祖怎么答覆?实在说,六祖在黄梅从来就没有进过禅堂,五祖究竟讲些什么,他一次也没听过。他不是这么说的,他不是说我没听过,他说得直截了当,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这就是真正抓到了大前提,真正掌握到总持法门。你们所围绕的是枝枝叶叶,没有真正把东西抓到,那真正的,真正是不二法,你何必在灯、在光上去计较?你说出一个灯,说出一个照,这二法。

 

所以下面引用「十地品」,说实教当中来断结,『要性相无碍』。实是讲真话,给你讲空,给你讲有,给你讲灯,给你讲照,那叫做权巧方便法。众生知见,那是依俗谛说的;实教,是依真谛说的,依事实真相说的。真相,不是你所想象的,真相必须把妄念舍掉,这个事实真相你才能真正见得到。今天我们见不到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就摆在我们眼前,我们六根所接触的,怎么能不是真相?为什么真相就见不到?因为你有妄想、你有执着,「出现品」上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什么时候才能把妄想舍掉?这不是一桩容易事情。

 

我们在过去听到谛闲老法师那个徒弟,老实念佛三年站着走的。非常感动,非常羡慕,几个人能做到?那也是亿万人中才有那么一个,不是人人能做得到的。他那一种人,在佛法里面讲,那是真正名符其实的上根利智。师父教给他一句话,一生受持,绝对没有第二个妄念,绝对没有一丝毫怀疑,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你看就这么简单。他一天到晚就这么样做,除这一句阿弥陀佛,什么念头也没有。除了念佛之外,什么事也没有,这才能成功。

 

师父把这个法门传给他,不必再照顾了,往生来替他办后事。为什么不必照顾?他没有事情了!天天要找师父,天天找同参道友,这事情太多了,解决不了,没事情何必要找?人家是到了真正没事了,这是禅家的话,这真正开悟之后,这什么境界?飢来吃饭,睏来眠,除了这两桩事情之外没有了。肚子饿了,吃饭;睏了,睡觉,除这两桩事,没事了。谛老法师那个徒弟也到这个境界。他虽然不像禅宗那样彻悟,一切明了,那他不需要明了,我就一句弥陀念到底,我不需要明了,这个了不起。

 

所以这个「十地品」,这是《华严经》上说的,『非初、非中、后者』,一切俱非。『谓显无性缘成』,无性就是一切法无有自性,无有自体,那哪里有先后?现象是怎么产生的?缘生的。缘生法,就是幻有假有,不是真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所以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缘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许多条件凑合产生这个现象,条件失掉了,这个相就没有了。换句话说,现象,根本没有现象,不过是缘聚缘散而已,聚的时候好像有这个相,散的时候好像没有这个相。其实聚的时候也没有相,也没有生,相生,散的时候也没有相灭。为什么相没有生灭?因为根本就没有相。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譬如我们盖房子,你说这个房子是有还是无?我们不要讲这个房子,这个房子太复杂了。四十年前,政府刚刚到台湾的时候,从大陆来的人住什么房子?叫克难房子。克难房子是怎么做的?多半是用竹子编的,竹子编成篱笆,做一个墙,外面用水泥抹一抹。上面,也有用竹子编的屋顶,也有用那个水泥板做的屋顶,非常简单。我们把这加起来,好像个房子有了;拆掉,房子没有了。我们问房子到底有还是没有?聪明人知道没有,有什么东西?有竹子、有水泥,有那个铁丝编竹子这些东西。把它搭起来是这么多材料,拆下来还是这么多材料,这些材料不增不减。

 

诸位从这里去想,搭起来的时候,房子没有生,只是按照我们想象把它排列起来,这种排列起来而已。拆成一堆,堆到那边,那也是一个排列,这就是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哪有生灭?这个简单的例子容易懂。从这个例子你再去把它扩大,世出世间一切法,那个真相跟这完全相同。所以佛说没有一切法,法都是梦幻泡影,梦幻泡影不是真的,是假的。《金刚经》上讲「一合相」,讲得真是透彻极了。合是什么?组合。一是什么?基本的物质是一个。现在我们科学家证明了,才发现了原子、电子、基本粒子,原来所有一切万物统统是这个东西组合的。近代科学家才发现,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不过不是现在这些名词,佛法里面叫微尘,微尘还可以分,分叫做色聚极微,色聚极微还可以分,分叫做极微之微,佛说那就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没有了,所以叫邻虚尘,跟那个虚空交了邻居,那是不能再分,最小的一个单位。所有一切万法,世出世间一切的这些现象,全是这个组合的。一合相,合就是组合,就是缘生,缘生无性。

 

所以佛眼睛看一切万法当体即空,不是分析之后才晓得这是空的,那就很笨。聪明人哪里要搞分析?一看就知道。像那个建筑师一看这栋建筑物,他跟我们看法不一样。我们一看,这个大楼多少层?这有多少坪?多少面积?我们着了这个相。建筑师一看,这一共多少吨的钢筋?多少包的水泥?他看这个东西,他看的是一堆一堆堆在地上的材料。这就是看法不一样,聪明人看出了事实的真相,愚人执着假相,不了解真相。所以这个地方就显示「无性缘成」,世出世间一切法都离不开这个原则。

 

『则说断结。由能断无性,方为能断;所断本空,方成所断』。你们想一想到底有没有能断?有没有所断?没有。我们今天问你,你断了烦恼了,这个东西能断是智,那所断就是烦恼。我们现在问你,如果像达摩祖师一样,这一伸手,你把那个智拿来我看看,你把烦恼拿来我看看。你要也像慧可那样聪明的话,回光一返照,觅智了不可得,觅烦恼也了不可得,这事情不就解决了吗?慧可是心不安,修行多少年,心不安,求达摩祖师替他安心。达摩祖师一伸手,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这回头一反省,回光一照,找不到心,他说我觅心了不可得,找不到心在哪里。

 

慧可比阿难聪明,像阿难在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也是叫他把心找出来看,心到底在哪里?他还到处找,在内、在外、在中间,到处打妄想,所以他还不如慧可。慧可马上答覆说,了不可得。到这个关头,达摩祖师一句话就点醒他了,「与汝安心竟」,我把你心安好了,他恍然就开悟了。我们看《楞严经》上,阿难没有开悟。一部《楞严经》讲圆满了,阿难都没开悟,各人根性不相同。阿难为什么没有开悟?听教听得太多了,所知障太深了,这是真的,所知障深,所以不容易开悟。那慧可,那就是烦恼障也轻,所知障也轻,一点就豁然大悟。所以要晓得,能断所断俱不可得。世间人执着似乎有这么回事情,其实没有。

 

所以底下给我们讲,『若定有者』,你说一定有个智,一定有烦恼,那好了,决定断不了。那『堕于常』,这一定有,你怎么能断得了?你说没有,一定没有,没有那何必还要断?不要断了!这就是说,它不是断也不是常,那究竟是什么?前面讲的无性缘起,这句话才把真相说出来。智慧、烦恼从哪里起的?缘起的。有没有性,就是有没有自体?没有。我们如果真正把这句话参透了,这天天生烦恼岂不叫冤枉?冤枉!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统统叫妄想。为什么叫妄想?因为根本就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这才是佛法讲的般若真知,没有!

 

不但这个东西没有,六道也没有,十法界也没有,佛也没有,众生也没有,给你说一切都没有,是从无性上说的,确实没有。给你讲有这些现象,缘成上说的,缘成的,不是真有。如果你要不执着,你就能够控制缘,缘可以随意;你执着这些相,那你就被缘所转了,被境界所转。被境界所转的这叫凡夫,能转境界的就叫佛。《楞严》上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见性的菩萨就能转境界,不会再被缘所转,他跟佛没有两样。所以要晓得,一切法不是常也不是断,常见、断见都是属于邪见,错误的见解,在见思惑里面属于见惑,就是边见,边是两边,常是一边,常的反面是断,这个堕在边见上,你对于事实的真相永远不能够理解。再看底下一段文:

 

【已上皆约惑智相翻也。】

 

一个是断惑,一个是生智慧,都是从这两个名相上来讨论的,从它两个不同的,两个相反的来说的。下面说:

 

【若约相续者。】

 

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

 

【不约惑智相对。】

 

前面什么?有智就没有惑,有惑就没有智,相对的,现在不从这上面来看。

 

【但就能断之智自有三时。】

 

我们单看一个,看智,智『有三时』,就是有三个阶段。

 

【即无间道中剎那三时。】

 

这底下有一个小注,「然无间道通诸位」,这个位次是见性以后的位次,也就是《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等觉,每一个位次都有三时,有初、中、后,都有三时。「今取见道位为最初,至金刚位为最后,各有三时」。见道位就是圆教初住菩萨,金刚位是等觉菩萨,这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每一个位次上都有三时。

 

【地论云。】

 

这个《地论》是《瑜伽师地论》。《华严》是属于唯识六经之一,所以《华严经》上常常引用唯识经论来解释,它自己本身也属于唯识六经之一。

 

【此智尽漏。为初智。断为中为后。答云。非初智。断亦非中后。】

 

前面是提出一个问题,单单就能断之智来说。智慧,我们讲有初开悟,刚刚开悟这是初,悟后起修这是中,到断一品无明那是后。后之后,就往第二个位次上去升,升到第二个初,初中后,这初中后,这往上升,这是菩萨修证的一个现象。如此就好像我们在学校里面念书,你进到一年级,在这个学期过程当中,刚刚上学这是初,第一堂课是初,往后这中间修学是中,到最后那个考试,那是后。考试通过了,就升一年级,又来初了,初中后,就跟念书这个情形一样,你在一个班级里面有初、有中、有后,菩萨修学也跟这个很类似。

 

『此智尽漏』,漏是烦恼,尽漏,这个烦恼断尽了。初住菩萨,我们讲初住,因为他讲见道位,我们从最初讲,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这都叫尽漏。无明破一品,四十一品无明破一品,证得法身,这是初,入了初住位。见道,道是什么?道是真如本性,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你刚刚见到,知道真相,在佛法里面叫诸法实相,《般若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见到了,见道位,这是初。

 

『断为中为后』,在初住必须再断一品无明,断这一品无明是要修行的功夫,要定、要慧。在修学过程当中,这是中;定慧具足,成就了,有能力断一品无明,这是后。这一品无明断掉了,那他就从初住升到二住,二住里面也是这个样子,一直到等觉。我们在前面看到十地菩萨,十地菩萨每一地破一品无明,三贤位的菩萨破的是俱生的烦恼障当中的一品无明;登地之后,是所知障中一品俱生无明,一直到等觉才断尽,断尽之后,这圆成佛道,圆满成佛了。

 

这是从相上看,实在讲是佛跟我们方便说。如果你要是遇到法身大士,不要说高,就遇到初住菩萨,你问他,你怎么断烦恼?拿我们的知见来看他,错了。他如果还有分别,还有执着,他的程度跟我们差不多。我执已经破了,那要问,谁断烦恼?谁是能断?谁是所断?俱不可得。法身大士的修行跟我们不一样,人家是无功用道,无功用道在圆初住就如此。勉强说一说,就是那心地清净的纯度不相同,统统是清净心,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讲理一心不乱,圆初住就是理一心不乱,一直到等觉,还是理一心不乱;由此可知,理一心不乱的程度并不等齐。事一心不乱,要照经上这个解释,从这句佛号念到得力,真正能把妄念伏住,不让它起现行,就叫做事一心不乱。通常我们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刚刚得事一心不乱。从这个一直到把见思烦恼断尽,尘沙烦恼断尽,都叫做事一心不乱。所以事一心不乱那个上品上生的超过阿罗汉、辟支佛,阿罗汉、辟支佛只断见思,未破尘沙,所以他的地位比他高。那还没有离开相,《金刚经》上讲还着相,还有四相,还有四见。那到法身大士,四相四见都没有了,能所两边都不执着,他怎么个修法?他的修法跟我们不相同,我们没有办法想象得到。你要问为什么想象不到?就是他没有想象,我们有想象,就决定想象不到,他是什么都不想。那个什么都不想的人厉害,我们奈何他不得。这就刚才我跟诸位讲谛闲老和尚那个徒弟,我们比不上他。为什么?他一天到晚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这一句阿弥陀佛之外,他什么都不想,这个就厉害了,这就不是普通人能跟他相比的。

 

我们今天除了一句阿弥陀佛,还想东想西,还胡思乱想,念这一本经,还想其他的经,那怎么行!禅宗里头也有一句话很有味道,叫「识得一,万事毕」。什么人有能力认识这个一,一到底指什么?我们把这个一的标准讲得最低,人人都能够懂得,一部经,一个法门,你什么问题就解决了。谛老法师那个徒弟就是识得一,一是什么?阿弥陀佛,他什么事都没有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成就了。那个成就不是普通人能跟他相比的,上上乘的成就。我们今天不知道一之可贵,一经一法门就接近一心,一心是真心。我再告诉你,一经是真经,一法门是真实法门,无量无边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是这样子。只要你专一个法门,这个法门是真实法门。无量无边的经论,只要你专学一部经,这个经叫真经,它能帮助你到一心不乱。净宗叫一心不乱,教下叫大开圆解,宗门叫明心见性,名字不相同,意思境界完全相同,问题就是你能不能认识一?

 

我在国内、外常常听到有些同修来给我说:有不少法师大德们对我的讲经教学有批评。什么批评?就是jingkong法师太执着了,这一部经就能成功,这个靠不住。他说你看看,自古以来祖师大德哪个不是通宗通教?不是都学了很多,最后还是,他自己本身也是的,从前不是讲了很多!好像现在教你们学一样,我这是搞愚民政策。说得是满有道理的,其实似是而非。我以前学了许多经论,也学了许多的法门,原因是什么?不认识。精力时间都浪费掉了,非常可惜,很遗憾。老师是真正善知识,劝我一门深入,自己不相信,这四十年来,冤枉路走多了,这才找到了一,才晓得古圣先贤、老师的教导是决定正确的,感激不尽。后悔当年不听话,当年要听话,那我现在还得了,这理一心不敢说,事一心是决定证得。不像现在,非常后悔。我后悔的事情,我不能教你们后悔。教你们后悔,将来你们再过了几十年,jingkong法师不是东西,那么好的法门他都不教给我,要叫我绕这么大圈,耽误几十年的光阴,浪费多少精力,到那个时候你会骂我。我今天跟你讲,你不听没有关系,将来你哪一天觉悟了,你会感觉那个时候后悔没有听话,那听话不就早就成功了。就像我听李老师,我很感谢他,我当时不听话,所以多花了差不多三十年的时间。但是我很幸运,三十年什么?把这个路还是找到了,有很多人一辈子这个路没有找到的,太多太多了。

 

这个教就是经典,这《大藏经》,经典,古人把它比作海,叫教海,也把它比作迷宫,进去之后很不容易钻出来。我这入进去之后,还很幸运钻出来了。禅宗讲的一,我过去不懂,现在明白了,这个一的意思可深可浅,可深可广。往深处讲,一就是真如本性,浅言之,就是一个法门,一部经典。你只要能真正认识,身心世界真的一切放下,再不会有疑虑,不会有怀疑,不会有分别,不会有执着,也不会有妄想,这个念,妄念归一了。所以我对于所有的学人,真正能够修学一部经论、一个法门,我都是顶礼称赞。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决定成就,就怕你不能专一。这个不能专一,那想成就太难太难了,学净土如此,学任何一个法门都如此。我们再看底下这段文,在二百六十七面第三行:

 

【答云。非初智。断亦非中后。若尔。云何断耶。】

 

这提出个问题。

 

【论云。如灯焰。非唯初中后。前中后取故。谓实教断惑。必性相双明。经文正显证智。唯据甚深缘性不可说义。论文兼明断惑。性相双辨。非初中后。辨因缘无性。是断之不断。前中后取。即不坏缘相。是不断之断。】

 

这个经论里头,确实把这事实真相显示出来了。我们念佛,专就念佛这一个法门来说,《华严》的修行也是念佛。你看彭际清居士,他对于《华严疏论》确实是深入。讲到华严修行的方法,他没有修法界观,一般华严宗修法界观,彭际清居士没有。彭际清居士怎么修?修念佛法门,所以他自己造了一部论,《华严念佛三昧论》,这个论就是《华严经》修学的方法。他在论里面提出了五科,五个步骤讲念佛。念佛这个功夫有『初中后』,初步的功夫叫功夫成片,这个功夫成就了,生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中等的功夫成就,中等是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后等的功夫,那再高一乘的功夫,叫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生到西方,这个断惑不一样,生的品位不相同。这个事情有没有?确实有。这确实跟诸位说,也不是真的确实。所谓真的确实,那这个事情就麻烦了,那还能断得了吗?从修学的过程、层次、相状当中,有;从修行的体性上来看,没有。这要知道的。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的两句话也讲得很好,他说「本觉本有」,本觉是什么?《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本觉,本有的;「不觉本无」,不觉是什么?妄想执着。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本来没有的,包括这个虚空法界森罗万象,正像《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本来没有的。《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是什么?《百法明门论》里面跟我们讲的,论上把一切法分做两分,一分是有为法,一分是无为法。有为法里面包括的心法,八识,八个心王,心所法,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色法,统统属于有为法。有为法在百法里面占九十四法,这称为有为法,《金刚经》上梦幻泡影,都不是真的。无为法只有六个,那无为法是真的吗?无为法是从有为法相对建立的,有为法没有了,无为法也没有。所以真的清净心中一法不立,六祖大师说得很干净,本来无一物。有为无为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这是跟我们讲了真话。这个重要的教义我们总要明了,明了之后,对于断证修学我们就建立了信心。

 

每个人都晓得我们的烦恼、业障很重,大家都希望消业障,断烦恼。现在知道业障性空,要不要消?要消,为什么?缘成。性空是给我们的信心,决定能消得掉,不是消不掉。你有了信心,只要你方法没有错误,决定消得掉的。你不知道业障性空,这个业障消不掉,为什么消不了?一面在消业障,一面在怀疑,唉呀!是不是能消得了?这就天天增加了,一面消,它一面增长,那怎么能消得掉?所以知道它性空,知道它本空,那我们在缘上改变一下,这事情就解决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心想生,换句话说,只要在观念上改变一下,修正一下就行了,这个修正叫修行。修就是修正,行就是行为,就是想法、看法。想法、看法错误了,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行,这就成功了。这个说起来很容易、很简单,如理如法,为什么做起来就不容易、不简单?业障。什么业障?习气,习惯了,不知不觉这个老毛病又犯了,这就说明我们的根性很差。根性利的人,一听之后,他真的马上就换过来。

 

有些同修常常听我讲,这个谛闲老和尚那个徒弟,听了心里很感动、很羡慕,也想去学,学不像。为什么学不像?他的习气很重,妄念很深,放不下。不像人家,人家一听,真的一天到晚就抱着一句阿弥陀佛,其他的统统放下了。我们这里想学,学他这样念佛,但是心里头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一样也放不下,那没有用处。如果一个人跑到深山里面去修行,住个几年会变成神经病。妄想太多了,把他放在一个地方,让他孤独,他受不了。所以那是什么人?大善根,大福德。大善根的人知见正,他真正认识一,这大善根。大福德是什么?他能够把所有妄想分别执着舍掉,大福德。不是普通什么祖师大德,这都比不上,祖师大德善根没有他们深厚。这个话不是我说的,谛闲老法师说的,谛闲法师当时赞叹,天下弘宗研教的善知识比不上,这话说真的,名山大剎的住持也比不上。弘宗研教的大善知识智比不上他,就是善根比不上他,名山宝剎的方丈住持福德比不上他,善根福德不如他。这种人往往我们看到,那真是瞧不起,问他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是我们俗话常讲,大智若愚,他是真正大智,我们跟他比,我们程度跟他悬殊太大了,这都是实在的话。

 

所以这段文,这个经里面主要是讲『甚深的缘性不可说义』,不可说义是讲不可思议。论文里面『兼明断惑,性相双辨』,主要也是为我们辨别『因缘无性,是断之不断』。这是我们要学的,我们要把它应用在念佛法门上,应用在日常生活上。断不断?真的要用断烦恼的功夫,真的要断。断而不断,不断而断,这怎么个学法?实在上讲,这是用在他宗里面是比较上难,净宗显示比其他宗真的方便多了。净土宗只要你这句佛号,你这句佛号决定没有怀疑,决定不夹杂,不间断。

 

这个不间断怎么说,你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接着再念,这都叫不间断。为什么?你在休息的时候,你没有打妄想,你只是恢复精神,恢复体力。休息的时候在胡思乱想,那就叫断。为什么?你当中夹杂了。不是叫你二六时中不休息,可以休息。因为我们这个身体是一部机器,它的耐力是有限度的,用一段时期必须要让它休息,恢复它的体能,这才能接着再使用,这不叫间断。做到了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妄念自然就没有了,不断它就断掉了。断而不断,不断什么?念佛不断,烦恼断了,妄想断了,这念佛的好处就在此地,这个法门实在是妙极了。

 

读了《华严》就知道,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执着,用这个念佛方法,把妄想分别执着给打掉。妙就妙在什么,你不要想着,唉呀!我这个烦恼习气这么多,我怎么样去断掉,愈想愈多,愈想是愈断不了。所以教你修行,把那个观念修正过来,那个不想了,从今天起就想阿弥陀佛就行了,就念这句名号。我在讲席当中也常常劝勉同修们,要想就想阿弥陀佛本愿功德,想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除这个之外我什么都不想;要念就念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不念,什么都不念。这就对了,这就是不断而断,断而不断。不断的是我想佛、念佛,这个不断;断掉的是妄想分别执着,它自然就没有了,不必刻意去断它。刻意去断,断不了,为什么?那个东西从心想生的,你怎么能断掉!

 

所以佛在大乘经上常常讲,叫我们不要后悔从前做错了事情,这后悔一次又造一次,事没有造,心上又造一次,一后悔又造一次,你还能断得了它?永远不要去想它,这就对了。所以今天这个断、不断,不断、断,你能把这两句真正搞明白,你要学会了,我们这一生修行受用无穷,这个功夫就得力了。千万不要发生误会,断就是不断,不断就是断,那我不要断了!我不断就是断,那你把这个意思统统搞错了。

 

所以《般若经》很容易让人引起误会,因为它这种句子很多,会产生误解(错误的见解),所以一定要晓得它讲的是什么。六祖在《坛经》跟神会小师讲的,六祖说,我亦见亦不见,那换句话说,见就是不见,不见就是见!这样好了,你每天去看电影,我见就是不见,不见就是见!放错了意思。六祖说的是我见,见我自己的过失;我不见,不见别人的过失。神会学六祖的这个话,六祖拿棒子打他,问他痛不痛?他说我亦痛亦不痛,学六祖的话。现在学祖师的话很多。那六祖就告诉他,你要是痛,你是凡夫;你要是不痛,你是块木头。学不像的,要知道经上,每一句,每一个字,对它真实的含义要了解,千万不能够用错。佛的言语句句都是真言,没有说错的,我们智慧太浅,心太粗了,往往看经文、听讲经,统统把意思听错了,这叫冤枉。

 

末后又说『不坏缘相』,所有一切万象,因缘生的。这也是常说的,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实在说,世间跟出世间有没有差别?没有差别。有没有界限?没有界限。什么叫世间?什么叫出世间?假名而已。你对于一切法相有执着、有分别,就叫世间;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就叫出世间。所以世间跟出世间就是迷悟两个字不同的说法而已,悟了叫出世间,迷了叫世间,迷悟不二,是一不是二。迷无自性,悟还是无自性,它是一桩事情。所以这个经文诸位细细去体会,其味无穷,可是要紧的,一定要应用在生活上,增长修学的信心,也能够体悟到修学的方法。有信心、有方法,哪有不成就的道理!特别是净宗念佛法门,这个法门佛祖跟我们说得很清楚,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一分是自力,自力是信愿持名,这是自力;一分是佛力,哪一个佛?不仅仅是阿弥陀佛,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佛都加持,所以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但是没有自力,佛力加不上,必须有自力,佛力才加得上。所以这个法门的感应远超过其他法门,所以古德说《无量寿经》是如来正说第一经,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是一切诸佛都宣说。

 

那《华严经》怎么圆满的?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都承认,《华严》之圆满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如果不回归到极乐世界,《华严》就不能圆满;换句话说,它的境界止于等觉,不能够圆成佛道。在这部经上明显的我们看出来,普贤,华严长子,代表行愿第一,菩萨行愿第一;文殊代表菩萨智慧第一,这两个人念佛求生净土。再细看「入法界」这一品,就是《普贤行愿品》,五十三位善知识虽然修学法门不相同,无一不是回归净土,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慈舟大师的科判,一心三辈往生。所以修净土法门不一定要依《无量寿经》,不一定要依弥陀名号,依其他经典法门都可以。但是那功夫是一样的,一定要修到事一心,也就是说要伏见思烦恼。不管你修哪个法门,见思烦恼伏不住,求生净土也不能往生,这一点要注意到。

 

所以你参禅也好,持咒也好,你念地藏菩萨也好,你念观音菩萨也好,不管你念什么,一定要念到能够把烦恼伏住。你有这个能力,回向净土,求生西方,佛还是来接引你。生到西方,那个待遇跟专修的人完全相同,并没有差别,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是我们要知道的。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将来遇到修学其他的法门,我们就不会生分别心,也不会有高下心,这个恭敬心都能够生得起来。所以十大愿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他确实可以能做得到。不会像一些,我们修这个法门,看到不同法门,就好像看到冤家对头一样,这是很大的错误。这是看到别人,自己就生烦恼,可见得自己没有功夫。自己真有功夫,无论是顺境、逆境,他心是平静的,不生烦恼,不生烦恼就生智慧。这是在平常用功要注意,自己要知道。我们这一生当中能不能修得成?我们的愿能不能达得到?关键就在此地。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底下这个从《大品经》,引用的是另外一段。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17:02:4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402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