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83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八十三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83

第83集 A

MP3下载

第83集 B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一十八面,第四行看《疏》:

 

【略此十义。故斯教兴。广说因缘。备于大疏。】

 

这一段是总结,总结前面教起因缘所讲的十个意思。我们看注解,看《钞》里面的注解。

 

【略此十义下。】

 

就是指前面这一行疏文。

 

【第三总结指广也。】

 

在这第一大段里面,这是第三中段。『总结指广』,指广就是后面所说的『广说因缘,备于大疏』。广是细说,要细说佛讲《华严经》的因缘都在《疏钞》里面,在《八十卷疏钞》之中,那个地方就讲得详细,此地只是略说而已。略说这段文,我们讲了很多次;广说,诸位就可想而知了。我们接着看下去:

 

【标中应假为问云。】

 

『标』就是标题,标题里面应该要假设一个问答,『问云』:

 

【何因缘故。说大华严。】

 

佛因为什么样的缘故讲《大方广佛华严经》?

 

【列十因毕。】

 

前面讲的十个因。

 

【答云。略此十义。故斯教兴也。】

 

前面给我们讲了十个意思,这是说明佛为什么给我们讲这部《华严经》。

 

【是故总结言广说因缘者。有二意。一于上十因中。文句繁广。】

 

『繁』是多,说得很繁,『广』是意思非常的深广。

 

【一一备陈。故言广也。】

 

这是详详细细的跟我们说出来。

 

【二于十义外。依大疏更有十缘。故言广也。】

 

如果依《华严经疏钞》,除了十因之外,十因,当然比我们这里说得更要详细。十因之外,清凉大师又说十种缘。十种因、十种缘,此地统统把它略掉了,后面这是很简单的给我们提示一下。

 

【十缘者。】

 

『十缘』的这个小科题。

 

【一依时。二依处。三依主。四依三昧。五依现相。六依说者。七依听者。八依德本。九依请人。十依加者。】

 

『加』是加披的意思。以下就把这十小段也给我们略略的说一说。可是略说这个文也相当长,一直到二百二十九面才把十依(就是十缘)简单的跟我们介绍出来。因此这个《别行疏钞》确确实实就是《华严经》的浓缩,《华严经》的纲要、精华都在此地。

 

【问。此经第几时教。何时说耶。】

 

贤首将世尊一代时教判为五时,这就是华严宗的。第一时是华严,第二时是阿含,第三时是方等,第四时是般若,第五时是法华涅槃,跟天台家所判大同小异。这就问了,这部经佛是在第几时说的?底下答覆说:

 

【若以通说。谓念劫圆融。竖无终始。】

 

这是讲『通说』。通说是依佛法真实说,真实说,佛说法从来没有中断过的。『念劫圆融』,拿现代的话来讲,超越时空,就是超越时间,所以无时无刻不在说经。有缘的人才能遇得到,没有缘的人,虽遇到也不见不闻。这个说起来很玄,好像是什么神话一样,但是那是真的,那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叫一真法界。

 

【若别说者。以无时之时。略有十重。】

 

『别说』是特别在我们这个世间,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的这个法会,这是别说,也有『十重』。

 

【初唯一念。谓一剎那中。遍无尽处。说无边法。】

 

这是第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就是通说里面的念劫圆融,这是根本,不但《华严》如是,佛所说无量的经典、无尽的法门无一不如是。所以佛经一展开,开头,六成就里面,「如是我闻一时」,这就是讲一时,一时是念劫圆融。通常我们讲经没有讲到这么深,这是讲到《华严》,那不能不这么说,讲这样的深不太容易体会,一切法统是这样的。根据这个事实,我们才真正能体会得到,佛无有法可说。因为无法可说,才能遍一切处、遍一切时,才能够圆融。如果有说就落到迹象,落在迹象里面,怎么能够圆融?怎么能遍一切时、遍一切处?真正能遍一切时处必然是没有形相的,没有迹象的,像太虚空一样,这个意思要很细心去体会。下面这就容易懂了,下面是什么?就相上来讲。前面这一句是就性上来说的,性是体,相是起用。

 

【二尽七日。谓佛初成道。第二七日。普遍时处。说此经法。】

 

这就是在中国佛教里面常讲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示现成正等觉之后,二七日中,在定中讲《华严经》。《华严经》是在定中讲的。因此许许多多学者们,小乘佛法里不承认《华严经》是佛说的。小乘人完全是论迹象,释迦牟尼佛一开始讲经,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讲四谛法轮,所以他们称为原始佛教。《华严经》是定中讲的,没有人看到,没有人听到,他们不承认。今天我们如果就一般学者的眼光来看,现在还有不少人要提倡原始佛教,甚至于有人说大乘佛教,距离佛讲的这个意思去得太远了,不是真正的佛教。真正的佛教是原始佛教,四阿含经典。这就是把大乘佛法否定掉了。

 

现在我也常常听说,有人要提倡原始佛教。那读过大乘经典的人都知道,大乘是成佛的捷径、近路。小乘证得须陀洹果之后,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才能证阿罗汉果。阿罗汉只断见思烦恼,尘沙无明都没有破,说实在话,他们的果位也就到此为止。所以小乘不承认释迦牟尼佛之外,还有第二尊佛,不承认,也不会承认这个虚空里面,有无量无边诸佛剎土,他们也不承认。他们只承认,佛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人,任何人修行修到功德圆满,证阿罗汉果而已,不能成佛。这就是我执虽破,法执犹存,他还有严重的法执。

 

如果说大乘佛法真的不是佛说的,与佛说的相去甚远,大乘佛法在中国这两千年当中,我们的祖师大德、在家出家,依照这些法门修学,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你看看佛教史,看看《高僧传》、看看《居士传》,这些都是事实。净土宗是大乘法,不但是大乘法,与《华严》有密切的关系,古人称为《中本华严》、《小本华严》。净土往生,不要说过去的,就说近代的,倓虚老法师在佛七开示里面,那个录音带我们这里有,你们拿去听听,他老人家自己说,他一生当中看到念佛往生的,预知时至,站着走的,坐着走的,他看到二十多个人,这不能骗人的。什么都可以骗人,这临终站着走、坐着走,这个骗不了人。怎么能够否定大乘不是佛说的?

 

所以能够在大乘法建立信心,这实在是有很大的善根。特别是在净土法门,《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要不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个法门遇到了也不相信,所以这个不奇怪。阿闍王子与五百长者子,过去生中住菩萨道,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听到佛讲《无量寿经》,还不肯发愿往生,只发个愿,将来我成佛要跟阿弥陀佛一样,没有发愿往生。这就是说,他们这样的善根还不够。我们今天遇到要能够完全相信,一点不怀疑,我们过去生中修积的善根超过他。他遇到还没有发心求往生,我们遇到发心求往生,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超过他,所以这不是偶然的。这个法门不能要求每个人,我们是希望他能信、能愿、能行;但是他善根不够,这没有法子的。一遇到这个法门,真正发心求生净土,自己要庆幸,无量劫来善根今天发现了,今天起了作用。当然这又得十方诸佛威神冥冥当中加持,否则的话,这个法门怎么会听得懂?《弥陀》、《无量寿经》跟《华严经》确确实实是一部经,只是说得详细、说得简单不同而已。文有繁简,意无二致,里面讲的内容没有两样,一个是细说,一个是略说。所以《华严》称为大不思议经,《弥陀经》是小不思议经。

 

这是二七日中说的,这是真实的,佛在定中所说。什么人参与这个法会?经上讲得很清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可见得阿罗汉没分,辟支佛也没分,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别教初地以上,才有资格参加释迦牟尼佛这个法会。现在人肉眼看不见,耳朵听不见,就不相信了。实在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的东西多了,都存在,现在科学家也相信,确实存在的。

 

【三遍三际。】

 

『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

 

【谓前后际各无边劫。说无休息。】

 

前面一个说法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为我们说的这个时候。我们晓得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界来示现成佛,是应身来的。应身有多少?《梵网经》上讲得好,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这个化身在我们这个地球上说,那个化身在别的地方也说,过去、现在、未来各个世界佛都说,没有不说的。为什么要说这个经?不是这个法门不能叫众生当生成佛,这是当生成佛的法门。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没有到第二生,是一生就圆满了。从初发心到无上正等正觉,一生圆满成就。那善财这一生圆满成佛,他用什么方法?给诸位说,他就是用的信愿持名的方法,念阿弥陀佛成佛的,这不可思议。所以这部经末后这一章,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你念佛,唯有念佛,才能成圆满之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是读了《华严经》,讲了好多年,《观经》三福末后那一句,「深信因果」才恍然大悟,以前怎么想都想不通。

 

深信因果,摆到菩萨那一条里面,那菩萨不相信因果吗?他那个深信因果摆在第一条,我不怀疑,摆在第二条也勉强能说得过去,摆在第三条,怎么想都想不通,菩萨怎么不知道因果?读了《华严》之后,才真正明了,菩萨不晓得念阿弥陀佛这个因是成无上菩提之果,不知道。所以多少菩萨都不相信,何况凡夫!这一点都不奇怪了。所以有多少大德、善知识劝你念佛求生净土,他不念佛,他不求生净土,你就晓得这是为什么原因。他不相信,不相信为什么劝你?安慰安慰你,是你太愚痴了,你没有智慧,他那个法门高深,你没有分,念几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是不是真的有净土,真的能生,他自己那边是个问号。可是真正相信他的话,他真的往生净土去作佛去了,是不是?这比他高得太多了,这些都是事实。所以晓得我们佛说这个法门是一切时都在说。

 

【四摄同类劫。谓无边劫中。一一各摄无量同类劫。恒说此经。】

 

前面第三是从时间上说,佛说这个经从无间断。如果要间断了,佛的慈悲心就断掉了。佛是大慈大悲,平等普度一切众生,那要不说这个经,这个慈悲心不就断掉了吗?这个事跟物是就空间上来说的,遍一切时,遍一切处,无不说此经。

 

【五收异类劫。谓一一劫各摄无边异类劫海。如长劫摄短劫等。常说此法。】

 

『同类』是同生性的菩萨,这是同类的。异生性是没有见性以前的,换句话说,还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的,跟佛用的心不相同。佛是用四智,转八识成四智。四智与佛同类,也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与佛同类。因为他们跟佛用的同一个心,真心本性,用真心。权教二乘以下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跟佛用的心不一样,那是异类。异类里面,因为有妄想、有执着,所以才有许许多多不同的现象。『长劫短劫』之类的,这是不相同。大世界、小世界、六道十法界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变现出来的,一真法界里面没有这些东西,这是诸位要知道的。所谓是「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觉迷不相同。但是不管它怎么个变法,这十法界六道怎么个变法,统统离不开自性,能变的是自性,所变的八识五十一心所,离不开自性。

 

因此一切诸法彼此互相没有障碍,这是《华严经》上讲的,四种无碍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大劫能够含短劫,短劫能包大劫,世界也是如此。一个芥子,即是芥菜子,你看看像芝麻那么一点点大,能把大千世界装到里面。大千世界没缩小,芥菜子也没放大,怎么装进去的?这我们很不容易懂。芥子是真如本性,大千世界也是真如本性,性与性是相融的,没有障碍的,这是事事无碍的境界。所以说经的时处真是尽虚空遍法界,大而华藏,小而微尘,就是佛在一微尘、在一毛端里转大法轮。毛端是我们这个汗毛,毛尖上,诸佛如来在这里讲《华严经》,这不可思议。你问佛什么时候讲的,在哪里讲的。

 

【六以念摄劫。谓于一念中。即摄如上无量前后同异劫海。如是念念尽前后际各摄诸劫。常演此经。】

 

这些境界,我们念了之后,要很冷静的去体会,就是虚空法界,无时无处佛不说此经。虽说此经,我们确实不见不闻。为什么不见不闻?是我们的心有染污,我们俗话说,这个心太粗了,听不到。在过去,禅宗里面功夫深的人,在入定当中,那个床上有个跳蚤掉在地下去了,他都听得很清楚,还有一只腿跌断了,跌坏了,他都听到了。他为什么会听到?他的心清净。我们也能够勘验得出来,如果在夜深很静的时候,愈静,很远的地方声音能听得到。吵闹的时候,这楼底下,隔壁的声音都听不到,同样的一个道理。你真正得相当程度的清净心就见到了,所以为什么法身大士他们见到,他们听到了,他们参与这个法会,道理就在此地。

 

【七劫念重收。此诸念所摄劫内。亦有诸念复摄诸劫。是则念念既其不尽。劫劫亦复无穷。因陀罗网。重重无尽。于如是时。常说此经。】

 

这个境界就不可思议了,这个境界无有穷尽。譬如,这很难懂,从前贤首国师讲这个境界,皇帝听不懂,『重重无尽』,念里头又有念,劫里头又有劫,辗转重重,无有穷尽,没有办法体会。贤首国师就叫皇帝做一个八角的亭子,做一个小亭子,八个角的亭子。每一面墙都用玻璃镜子做起来,做好之后,他叫皇帝,你走到亭子里,他一走到那个亭子里面看到自己这个的影像,四面八方,重重无尽,他恍然大悟,明了了,就是这个境界,重重无尽。镜子照镜子,你这个身的形相就无有穷尽。这贤首国师很聪明想出这个方法,来教他体会这个境界。那真是诸佛如来讲《华严》,真是一切时处,炽然说经,没来没有中止过。

 

【八异类界时。如树形等无边异类世界。时劫不同。分齐各别。尽彼时分。常说此经。】

 

前面所讲,可以说都是菩萨的境界,最低限度也是阿罗汉、辟支佛以上的境界,绝对不是凡夫。这个地方就渐渐讲到六道里面的人物,不但有情众生,连无情众生也包含在其中。正是本经所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情,我们今天讲的植物与矿物;有情,就是一切动物。为什么?全是法性变现出来,《华严经》是法性体相用的全体。所以你要问,这《华严经》内容讲些什么?就是讲的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的环境,就说这个,你说这个对于我们关系多密切。他不是讲别的,说的是我们本人,讲我们自己的自性,自性现象起用,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禅家所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华严经》上就说的这个,字字句句都是当人自性,山河大地是不是自性?是,一切众生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除自性之外,别无一法可得。自性觉,现四圣法界;自性迷,就现六凡法界。自性本体没有迷悟,迷悟在人,自性不迷,也没有悟。

 

『异类』,这就是山河大地。『如树形等』,植物就包括矿物。『无边异类世界,时劫不同』,这个我们能够理解,太空当中许许多多的星球,成住坏空,个个时劫不一样。『分齐各别』,每个星球大小不一样,里面的温度也不一样,湿度也不一样,移动的速度也不一样,方向也不一样,这就是分齐各别。虽然这些不同,这佛说经可没有两样,无时无处统统都在『常说此经』。

 

【九此彼相入。即彼异界所有时劫。各别相收。或互相摄。若念若劫。一一无尽。常说斯经。】

 

这是重重无尽法界观,重重无尽。

 

【十以本收末。如华藏界中。以非劫为劫。劫即非劫。念等亦尔。】

 

实在讲,所有一切名相都是概念当中假设的,所有一切概念,说穿了都是妄想,妄想分别执着。几时把妄想分别执着断掉了,统统都没有了,名也没有,相也没有。所以说『劫』,劫不过是名而已,不要以为它是事实,『非劫』并不是真有这个事情。所以有,有是暂时有,不是真有,叫幻有,叫妙有。佛法给我们讲真相,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就像在作梦一样,你说梦里面到底有没有?有,有不是真有;空,空也不是真空。真空怎么会现梦中境界?真有为什么梦境不常住,一剎那就没有了?这是说明事实的真相。

 

真空不空是说能变的本性,本性就是真心,里面确实什么都没有。六祖大师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讲的真空。虽然本来无一物,不妨碍它现一切物,它能现,它怎么会现的?这个现就是缘,所以佛法讲缘生法,在缘。有了缘,它就现了,缘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条件,某种条件聚合了,它就现相。虽现的相,说实在的,那个相根本就不可得。当体即空,你不要认为那个相是有、相是存在。我们今天所以有现相,你以为这个相是真的存在的,那错了,错觉,那叫做迷惑。佛在《楞严》上跟我们讲得很明白,讲的是事实,叫「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所以这个相可不可得?不可得。

 

我们看了这个相,好像是存在,是因为这个相是相续的相,是那个幻相一个接着一个,一个接着一个。虽然一个接一个,其实上一个相跟底下的相决定不一样,它有变化。所以这个人会老,花会谢,海枯石烂,它变化,它不是一个。如果它一个相,一个相,那就永恒不灭了,那就叫真的,那就不能叫幻有,不能叫妙有,那就是真有,那就永远不变。它一个相跟一个相不一样,就好像我们用电影摄影机那个片子一样,一个底片一个底片它连续起来,好像是那个事实,其实一张一张是独立的。我们今天所现的这一切境界相也是这样的,是一个一个相,一个相生了马上就灭掉了,第二个相生了立刻就灭掉,第三个相又起来了,叫相续相。我们把这个相续相误以为真的有这个相,其实没有,所以一切万法当体即空。既然当体即空,你在里面分别执着、患得患失,那叫大大的冤枉!没有这个事情,以为是当真的有,这错了,大错特错。

 

所以诸位要是真正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心开意解,你就证得了无生法忍,原来是不生不灭,一切法统统不生不灭。不但自己不生灭,所有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这里面就讲真相。真相是没有生,哪来的灭?没有生灭!你入这个境界,就证得了无生法忍。所有一切法没有生,当然就没有灭。这是深位菩萨看到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非劫为劫」,强名,勉强建立这个名词,为了说法,帮助你破迷开悟起见,假设这个名词,你可不要执着,不要认为真的有劫,那就错了,没有。『劫即非劫,念等亦尔』,也是这个样子的。

 

【以时长短离分限故。】

 

这个时间实在讲,『长短』是相对的,并没有一定的一个界限,它不是定法。

 

【又时无别体。依法上立。】

 

『时』没有自体,在《百法明门》里面,时是属于不相应行法。不相应,它与心法不相应,与心所法不相应,与色法不相应。心心所,我们今天讲是精神,色法是物质,它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它是什么东西?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所以它不是真的,时空统统是。所以二十四个不相应,这二十四类的法是属于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完全是抽象的概念,绝对没有事实,不是事实。时空都是属于不相应行法的。

 

【法既融通。时亦随尔。于此时劫常说不息。依上十时恒演此经。】

 

这是《华严》确确实实不厌其烦给我们道出真相,真相如是。明了这一个意思,你就晓得,佛说经无时无刻不说。所以经上讲的一时就符合这个意思了。一就没有二,就不是二。一是真的,真常;二是相对的,那就有限,一是个无限的,没有限量的。机感相应就遇到了。我们这机会、机缘相应的时候就遇到了。今天佛虽不住世,我们生在释迦牟尼佛末法的时代,有缘在此地见到这部经,读到经文也是一时。机感相应,师资道合,这叫一时。如果一心见闻,那就入了这个境界。我们今天虽然是有这个缘分遇到,遇到入不进去,为什么入不进去?我们是乱心位,这个心散乱的入不进去。如果心清净,一心不乱,一接触就入这个境界。因为佛所讲的境界就是自己真如本性的境界,一接触就入了。由此可知,学佛修行修什么?修清净心而已。净宗法门里面,它妙就妙在这一句佛号,就用一句佛号修清净心。究竟圆满的清净心,叫理一心不乱;相当程度的清净心,叫事一心不乱;初得到清净心,功夫还不太深的时候,叫功夫成片。统统是清净心,只是程度不同上而分的。

 

在西方分做四土三辈九品,也是这个心的清净程度不相同而分出这么多的等级,统统是一个清净心。所以心不清净不行,不清净不能生净土,不清净不能解决问题。不清净,再给诸位说明,我们这一生得不到幸福,得不到快乐。心清净了,就幸福,就快乐,生活就美满。那真乐,不是假乐。绝对不是追求这个世间名闻利养、财富,那个不是乐,那个不是真乐。你心地清净得的乐,就是孔老夫子赞叹颜回。颜回没有财富,也没有地位,贫穷潦倒。孔老夫子,你看在《论语》里头的赞叹。如果是别人,那就不堪其忧,这回也不改其乐。他乐在哪里?心地清净,他乐在这里,那真乐。富贵穷通是修来的,你的财富是你的前生财布施的因,现在这个机缘成熟了,果报收成。好像我们种桃,种了三年,这树上结桃了。桃成熟了,我们采下来,收成了,是你三年前种的因。你三年不种这个树的时候,你今天哪有桃吃?我们今天发财了,凭什么发财?过去生中种的因现在成熟了,是这么一个道理。

 

世间法,如果不以佛法来解释,解释不通的。我们没有财富,过去生中没种,那到哪里来?没有法子,没有就是没有。聪明智慧,是种的法布施;健康长寿,是你种的无畏布施,那布施是因。三种因,你统统种,那你这个命就太好了,又聪明,又富贵,又健康长寿,这个命就太好了。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说实在话,只见到一个人,乾隆皇帝。你才晓得人家过去生中修的因,圆满没有欠缺,财施、法施、无畏施,得那么大的富贵。做六十年皇帝,还做四年太上皇,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聪明有智慧,又健康长寿,五代同堂。所以他自称为古稀天子,自古以来稀有的天子,真的,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到第二个,他以前没有,他以后也没有。福报哪里来的?前生修的,这个我们要知道。

 

所以对于有福的人,有福报的人不要羡慕、不要嫉妒,人家种因,他今天这个果报应该的。我没有,我过去没种,我现在种,那来生可以受得到,不迟。如果种得勤,这个功力用得猛,这一生就收到果报。《了凡四训》是个榜样,袁了凡先生,那个命中注定的,前生种的。后来听云谷禅师的话,自己努力断恶修善,改毛病,改习气,后来的果报是他这一生修的。所以命运有没有?有,但不是定的,可以改变的。改变操纵在自己,这要知道。如果自己不是如理如法的修行,要合理,要合法。胡作妄为,把过去修学好的果报也破坏了,那很可惜。这不学佛的人不知道,以为这个富贵是他自己聪明,他比别人能干。错了,错了,比他聪明的人很多,比他能干的人很多,没有他的地位,没有他的财富,命里头没有,与聪明能干不相干。这只有真正信服、真正了解佛法的人知道。所以从佛法来看这个世界,那你才真正能看到真相。我们再看第二段,第二段讲处所。

 

【二依处者。】

 

前面这个统统都是讲的时间。时间照《华严》上讲,时间是无量无边。再看处所。

 

【问。于何处说耶。答。总即尘尘遍满。横该十方。】

 

你看这总说,无处不说,一微尘、一毛端,小的;大的,虚空世界无处不说,从来没有停止过。

 

【若别。从狭至宽。略显十处。】

 

这是别说。别说,处所是有范围,从小范围说到大范围也有『十处』。

 

【初此阎浮七处九会说此经法。】

 

这是讲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的,《华严经》是『七处九会』而说的。七处九会是贤首大师判定的,清凉也依这个说法。李通玄长者在《华严经合论》里面给我们说十处十会,实在讲,十处十会是很合理的。因为《华严经》它用十表法,用十代表圆满,所以他讲的是十处十会,我们可以把它合起来看。这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这一部经的处所。

 

【二周百亿同类界等。谓尽此娑婆百亿阎浮须弥山世界道树王等。同时俱说。】

 

释迦牟尼佛的教区是娑婆世界,娑婆是一个大千世界。这个大千世界有一百亿个单位世界,像我们这样一个太阳系算是一个单位世界。这在过去我们一般讲经,都认定这太阳系是个单位世界。可是我们看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注解》,他老人家末后有一段附在这个注解后面,用现代科学来印证佛法。根据他那个说法,他说这个单位世界,阎浮提不是太阳系,大概是我们的银河系,那这个范围就更大更大。从前我们认为银河系是一个大千世界,他现在的看法,那个银河系大概是一个单位世界,就是一个阎浮提。如果说一尊佛的教化区,说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区,多少个银河系?一百亿个银河系。每个银河系里面的阎浮提洲,阎浮提可以说是由高等生物居住的这样的星球,就可以说之为阎浮提洲。有高等生物,像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佛没有一处不说,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统统都说。哪个地方有有情的众生,佛在那个地方都说这个经。『道树』就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讲这个经,是在菩提树下,我们看他是在打坐、是在入定,其实他是在讲《华严经》。

 

【三遍异类树形等剎异类世界。有不可说佛剎微尘等一一流类皆遍十方。与前须弥山等互不相碍。各于其中转兹法轮。】

 

前面是时间的重重无尽,这个地方是方所的重重无尽,这就是《华严经》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我们这《四十卷》的经题,一开端是「不思议解脱境界」。小本《弥陀经》,原本的经题也叫不可思议。从这个地方看它的境界确实是相同的。『异类树形』,那就不是菩提树了,其他的树,这是异类,不是菩提树。『异类世界』,异类世界不是阎浮提洲。不是阎浮提洲,那我们今天讲不是高等生物、动物居住的星球,那里有没有众生?也许有很多我们肉眼见不到的众生。譬如说二十八层天,天人、鬼神,我们就见不到。佛在经上说,鬼神与我们是杂居的,是住在一起。虽住在一起,各有各的境界,彼此不相妨碍。我们这个房子也许就建在他房子里面,他不妨碍我们,我们也不妨碍他,事事无碍。这个道理要想不通的话,譬如两个人睡在床上,两个都作梦,那两个梦各个不相妨碍。他有他的天地,他有他的天地,两个人睡在一张床上没有妨碍,就是这样的境界。所以是人鬼杂居,不相妨碍。异类的世界,我们见不到,探测不到,也许有一些有情众生在那里,不是我们肉眼凡夫能够见得到,这确实有。既有众生,佛看得到,佛五眼圆明,比我们这个眼睛高明多了,他见到了。九界众生平等得度,那佛怎么不讲经?这就是说,一切世界里头都有佛在讲经。

 

【四遍剎种。谓以十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为一世界种。如是剎种。有不可说数。常于中说。】

 

前面只讲一个世界,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区,一个大千世界,虚空当中,像这样的大千世界无量无边。所以这个世界一扩大,这叫世界种。这世界种是讲什么?是讲华藏世界,那不是一个小世界,是讲一个极大的世界。毘卢遮那佛是教主,《华严经》上讲,这个世界种有二十重世界,我们娑婆世界是在第十三重。好像一个大楼一样,二十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在第十三层,西方极乐世界也在十三层,只是东西两边就是,都在第十三层。这一层当中有无量无边的世界,何况二十重?二十重世界,一个世界种,一个华藏世界。这把世界一扩大,扩大到这么大的范围,每个世界,每个角落,每个微尘,每个毛端,统统在说,你说佛在什么地方讲?所以我们学佛法要到哪里去学?这个事实真相明了了,就不会再问了。哪个地方没有佛法?迷了就没有佛法,悟了,处处都是佛法。这个事情就是在迷悟,这要紧。迷人怎么学,学一辈子,来生继续不断学,生生世世学,也没有见到佛法。悟了的人,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无处不是佛法。

 

今天下午,我回到讲堂来的时候,在电梯口碰到一位出家人。他看到我来了,就陪到我到八楼,坐了一会儿。他告诉我,他要学圆融无碍。好!真难得。告诉我在佛学院念了很多年,读了很多经书,看了很多东西,看了胡里胡涂的。我说你处处有碍,怎么可能无碍?我说你学东西颠倒了,不是那个学法。佛法的修学,先断烦恼,后学法门,你烦恼没断。他说要这样的?我说是,这释迦牟尼佛讲的,四弘誓愿里头讲得很清楚,先叫你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叫你发愿。愿发了之后,叫你从哪里下手?先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断了烦恼,才能学法门。烦恼没有断,所学的一切法门,清凉大师讲的,在这《疏钞》里头讲的,在《四十华严》的开头,玄义里面讲的,他老人家讲,有解无行,解就是学法门,行就是断烦恼,有解无行,就是烦恼没有断,他在学法门,叫增长邪见,你所得的结果统统邪知邪见。

 

为什么是邪知邪见?我们古大德讲的,也是以佛经的比喻,你不是一个法器。器,好像一个茶杯,这个茶杯从前装毒药的,佛法是醍醐,你这个毒药还在里头,没有把它洗干净,这个醍醐倒进去了,统统变成毒药,你这个装毒药的。断烦恼是什么?把里面的毒洗干净,去干净,再去接受佛法,这是醍醐灌顶,你真正得到受用了。你不断烦恼,佛再慈悲,佛法给你,没用处,给你都变成毒药了。大师又说,有行无解,好,断烦恼,拼命在断,法门不学,不肯学法门,说增长无明。这就是劝你,这两个都重要,同等重要,但是有先后次第,先断烦恼,再学法门,最后成佛道。

 

所以他跟我们儒家所讲的,实在讲,是在原则上讲,许多地方相吻合。我常常劝同修们,学佛的人要念四书,尤其是学《华严》的人。因为四书跟《华严》太相像。四书是朱熹编的,我很怀疑朱熹是不是从《华严经》上得的灵感,他来编这个书?因为《华严经》它的特色是圆满的理论,周详的方法,后面还带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四书,他就是照这个编的,《中庸》理论,《大学》方法,《论语》、《孟子》就是善财五十三参,把这个理论方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表演给我们看,就是《华严经》。这是没有办法去考证的。我很怀疑,因为朱夫子他这个佛学涵养很深,是不是在《华严经》上得的灵感?就编这么一部书,编得真好。

 

《大学》一开头,就把教学的宗旨给我们说出来。「大学之道」,那个「道」就是教学的宗旨。教学的目标,「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是什么?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成佛,真如本性完全显露,明明德到了极处,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亲民,众生无边誓愿度,度众生。止于至善,断烦恼、学法门是至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先断烦恼,再学法门,你从佛法看这完全一样。从哪里下手也一样,那个八目就是从哪里做起,做的程序、次第讲得很清楚,先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太平,从这做起的。念佛法的是先断烦恼,格物就是破烦恼障,致知就是破所知障,两种障碍去掉了,菩提心现前。菩提心就是诚意,至诚心显露。菩提心现前,身就快乐了,修身,身快乐了,自己得幸福了。齐家,家庭幸福,家庭美满。国家安定,天下太平。这你看佛跟儒这个教学目的、宗旨、方法,它统是一样的。所以你要把这个四书跟《华严经》合起来念,那才有味道了。

 

儒家东西讲得简单,等于说提一个大纲;佛法讲得详细,解释。所以那个四书你要真正念懂,非得通《华严》,你才懂得它的味道。《华严经》念不懂,读四书;四书看不懂,读《华严》,两个合起来看都懂,其味无穷。所以儒家讲得简单,讲的这个境界、范围,我们看起来好像是很窄小,其实它可大可小。一加上《华严经》,儒家这个大道也是尽虚空遍法界,跟《华严》无二无别,真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华严东西,碰到哪个,哪个就跟它结成一体,都变成无量无边。哪一法不圆融?哪一法有隔碍?没有,这叫华严境界。华严境界是什么?自性的境界,是我们每个自性的境界,这要知道。所以四书不能不念,不能不讲。你要不念佛经,不念四书,要想得到幸福美满的人生,得不到,那不可能的事情。

 

修福,不知道怎么修法?修福要有智慧,哪里是真正的福田,你有没有真正种到?不懂得种植的人,把种子放在沙土上长不出来,会烂掉的,那不是福田。真正有福的人,他认识这个地方土地很肥沃,水分很充足,种下去,一定就很快能长成,他会选择。所以我们修福,是不是真正修到福?很难说。怎么样才认识真正的福田?读书,读圣贤书,对于善恶、真假、是非你就有能力辨别,不会人云亦云,有能力辨别,自己才能够真正得到幸福,得到美满。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16:32:3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398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