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疏(第3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admin 普贤行愿品疏评论阅读模式

普贤行愿品疏  (第三集)  1986/1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04-001-0003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第四面,从大字看起:

 

【大方广佛华严经】

 

从这以下是介绍经题。经题是全经的纲领,了解题目的意义,一部经的内容就可以能够把握到,也晓得这一部经的义趣、指归之所在。经题,在清凉大师《疏钞》里面每一个字都有十种解释,解释得非常详细。如果依《疏钞》来讲,我们这七天大概只可以讲七个字,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此地简略,重要的地方,谛闲法师还是依清凉大师《疏钞》所说的来给我们介绍。我们看注子:

 

疏【合释者,如清凉国师。】

 

这底下都是《疏钞》里面的话。这种简单的解释,可以说散在许多古德注疏之中,因为讲得简单明了。

 

疏【极虚空之可量,体无边涯,大也。】

 

凡是文字的意思很明白,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我就不多说了。虚空太大了,无量无边,用大字来形容它。

 

疏【竭沧海之可饮,法门无尽,方也。】

 

『沧海』是大海。在我们地球上,可以说面积最大的是海洋,海洋的面积占整个地球百分之七十。这是比喻,比喻什么?比喻『法门无尽』。

 

疏【碎尘剎而可数,用无能测,广也。】

 

这三个字,「大」是讲本体,就是讲我们的心性,我们的心本来就是这么大,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界就是世界,我们今天讲星球。太空当中多少星球?无量无边。我们的心都能够包容,这是你本来的心量。可是现在很可怜,两个人在一块都不能容纳,你说糟糕不糟糕?两个人住在一起还意见不合。没有人跟他住,一个人,一个人还生烦恼,你说糟糕不糟糕?连自己都不能够兼容,这真正可怜,迷惑颠倒,真是迷惑颠倒到极处了,我们一定要觉悟。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还是前面跟诸位说的,分别执着。

 

真心里面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所以我们离开了分别执着,你这个心就跟太虚空一样,太虚空多大,你的心就多大,没有一样不能够包容的。就像大海一样,什么都能够容纳,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是我们必须要觉悟的。恢复自己本来面目,一定要晓得这个原理原则,我们修什么?无非是去分别执着而已。离开分别执着,尽虚空遍法界都在面前,都在你自己掌握之中,也都在你六根接触之内。像大经里面所讲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且这个知与能决定正确而没有错误,这就是经上讲的佛知佛见。一有分别执着,我们的知见不正,所谓邪知邪见,我们自己要觉悟,本来是正知正见,现在变成邪知邪见。所以大方广是自己的体、相、作用,体用一个「大」来称赞它,相用「方」,作用是「广」,广大无边的作用。所以这三个字都是赞叹本体,赞叹我们的自性。下面再看佛:

 

疏【离觉所觉,朗万法之幽邃,佛也。】

 

『佛』是人。我们今天的病就是『觉』与『所觉』,这是病,这是无明。在《楞严经》上,《楞严经》的第四卷,富楼那尊者请教释迦牟尼佛,无明是怎么来的?这是大问题,本性里面本来没有无明,无明从哪里来的?佛答得太好了,「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的根本就是这个。我有知,我有见,有知有见就是无明。我无知,我也无见,你真的无知无见吗?你还是有,你有无知,还有个无见,那还是无明。佛知佛见是见得清清楚楚,知得清清楚楚,这里头没有加一个知见。我们想想,加的是什么知见?你要是聪明,一想就知道,加的是分别的知见,加的是执着的知见,加的是妄想的知见,你加这些东西在里面。你不加这个东西就佛知佛见。

 

我这个拿在手上,你们见到没有?见到了,这是佛知佛见。见到这是什么?毛巾,那就错了,这就是无明。它这个东西本来没有名,你要给它起个名,我说不是毛巾,你偏偏说它是毛巾,还固执,还执着。所以一切无明是从分别执着妄想而生的,离一切分别执着妄想,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法确实是平等的。所以众生可怜,就是可怜堕落在无明里头,没有办法自拔,学佛的人一定要觉悟。佛,觉悟的人就叫做佛。「觉」是能觉,觉的对象是「所觉」,能所二边都不分别、都不执着,换句话说,都放下了。这个都放下,你的心清净了。所以智慧从哪里来的?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你要是放不下,还是分别执着,分别执着就像水一样起波浪,古人把心比作水,水一起波浪,它照的作用就失掉。如果水不起波浪,水是平静的,它的作用像镜子一样,把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我们说这个照就叫做佛知见,照就叫做般若智慧。所以佛知佛见跟般若智慧是我们自己本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凡是从外面学来的都不是真正的知见,不是真智慧。所以佛法里面的智慧不是在文字上,这个诸位要晓得,不在文字上,是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

 

我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大家,听经要会听,看经要会看,会看的人开智慧,会听的人开智慧。不会看、不会听就像清凉大师在这部经,那是《四十华严》的前面,最前面第一卷经题里面所讲的「增长邪见」。不会看的,看得愈多,你知见愈多,那个知见是什么?邪知邪见。拿我们中国俗话来说,「记问之学」。你看得多、记得多,记问之学,连儒家都说「不足以为人师」。知见靠不住,不是你亲证的,所谓是道听涂说,不是你自己亲证的,不是从你清净心里面生起来的。所以佛法的修学就是在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是无量的智慧。『朗万法之幽邃』,「幽邃」是非常幽深,一般人见不到的地方。佛心清净照得清清楚楚,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他不知道的,你没有问他的时候他是无知,般若无知,寂静的境界;你要去请教他,他无所不知。所以六百卷《大般若》里头,关键就是在这两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讲般若的本体。实在讲就是清净心,就是念佛法门里头所讲的一心不乱,那就是真正的般若,般若之体。它起作用的时候,起作用不是它自己起作用,自己不起作用,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自己永远是无知,不起作用。自己起作用就是清净,佛菩萨自受用是清净心。清净,真正叫有福,一点烦恼都不生,身心清净,境界也清净。无所不知是什么?是对别人起作用,有人来请教他,有困难来请他帮助的时候,他是无所不知。所以无所不知是他受用,是般若的他受用,这是供养别人,帮助别人。般若的自受用是无知。

 

我们现在这点又搞颠倒了,好像自己受用,我知,什么都知道,别人什么都不知道,这颠倒了,样样颠倒,麻烦大了。所以诸位在佛法里要求真正的智慧。真正智慧,记住,不在文字里面,也不在言语里头,而是在你自己清净心中。然后拿经典来对照,看看相应不相应?相应,与佛知见没有两样;不相应,要改过来,不相应是我们知见有错误。所以经论印知见,是印证的,它给我们做印证。我们的见解,我们的智慧,跟释迦牟尼佛比较比较,看看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相同,相同的我们就继续保留,证明自己的见解没错,不相同的要改过来。这是佛。

 

疏【芬敷万行,荣耀众德,华也。】

 

『华』是比喻,我们在佛前面供花,供花的意思,「华」代表因行,就是先开花后结果。所以见到花就要想到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代表的万行,行门,要像花一样的清香、一样的美丽,我们的行不能有染污,取这个意思。花好,果一定好。所以花是代表因行,佛前面供的花代表这个意思。除了佛前供的花,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花都是表这个意思,乃至于画的花、绣的花,或者是金银做的宝花,全都代表这个意义。学佛人供花乃至于供香、燃灯,跟一般人供养的意义不相同,它有非常深的意思在其中。

 

疏【圆玆行德,饰彼十身,严也。】

 

『严』是庄严,以万花来庄严。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经题,庄严什么?庄严自己。自己的身不止这一个身,自己有十个身,十身是代表圆满,《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十身。我们今天只晓得肉身是自己,除这个之外,我们有智慧之身,我们有威德之身,不止这一个肉身。所以一定要晓得,要以种种的行门来庄严自己圆满的身相,就像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从这个经题的大意,你就能看到这部经。这部经里面所说的是自性体相用,在比喻上像一个大的花园,这个花园里头每一种的品种统统具足,一样都不缺。从这个意思照应前面所讲的「大方广」,它能容纳,它不排斥,所以才能够成就其大,成就它的广,成就它万德庄严。所以佛菩萨绝对没有排斥人的,只有人排斥佛菩萨,人不接受。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平等的,众生对佛菩萨不平等,这就是佛与众生差别的所在。下面再解释「经」字:

 

疏【贯摄玄妙,以成真经之彩,经也。】

 

这是清凉大师用最简单的词句解释经题,后面还要详细说明。至于七例选题,这是佛学常识,此地写得很清楚,诸位一看就明了,我不要多说。我们现在看第五页第六行,这是详细的给我们说明经题所含的义趣,先解释「大方广」这三个字:

 

疏【大,以当体得名,离绝为义。】

 

『体』是本体,在哲学里面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自古以来到现在的这些哲学家,中国外国那些科学家都在探讨,可是到现在没有结论,各人说各人的,从来没有一家说的叫我们听了心悦诚服,没有,各说各的。佛法里面所讲的,的确让我们真正能够相信,能佩服,宇宙万有的本体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所以《华严经》给我们很大的一个启示,说宇宙怎么来的、万物怎么生成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八个字就把这个问题解答得清清楚楚,实在是了不起。可是这八个字里头含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深,这一部《华严经》,或者我们说一大藏的经教,也就是解释这两句话而已。所以心是本体,心是自己,禅宗,尤其是达摩祖师传来这一支,六祖大师发扬光大的南宗,修学的重点就是在心。所以是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就是心。所以它的目标是在明心见性。

 

明心就是见性,见性就是明心。明心这两个字从哪来的?是对无明而说的,我们现在心不明,所以把那个无明去掉,我们心就恢复光明,叫明心。我们现在有了无明,我们见外面都是见的六尘,所以见性是对六尘讲的。我们今天眼见的是色尘,耳闻的是声尘,尘是染污的意思;果然能够离开六尘,我们见的是性,眼见的是色性,耳闻的是声性。所以六尘就变成六性,六性其实是一性,明心见性这个名词是这么来的,是无明跟六尘的反面。这是禅宗修学的目标,也就是此地我们所看到经题上的「大方广」,大方广就是明心见性,所以它是本体。因此一切万事万法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对于好的人、好的境界你也不要喜欢,对于恶人恶事你也不要讨厌,全是你自己变现出来的。你的神通可真广大,哪一个有你神通这么广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变的。所以对那个有小小神通的人,那何足以为道,有什么希奇、了不起的?所以不要被那些耍神通、变魔术的人欺骗了,这个很要紧。现在在这个世界上会变魔术的、会耍神通的人很多,不要被他欺骗了,你的神通比他大,你的魔术比他高明,所以不能被他欺骗。

 

也许你会问,我怎么变现出来的?为什么会变现这么多东西?如果我自己会变,我都变好境界多好,为什么又变成三恶道?你问得没错,这个理很深,事相当的复杂,也绝不是几句话能讲得清楚的,可是这个事情并不难体会。譬如说没有证果的人都会作梦,你们晚上睡觉都会作梦,当你作梦的那个时候,你是不知道迷了,不晓得自己在作梦,把梦中的境界都当真实的,也在那里分别执着、打妄想。可是你醒过来之后,你仔细去想想,梦从哪来的?你作梦的时候也梦到很多人,有你欢喜的,也有你不欢喜的;梦到很多事,也有山河大地,也有水陆飞行,从什么地方来的?全是你自己心里变现的,能变的是你的心,所变的是梦境。这就是经上讲的「唯心所现」,现的境界;你在梦中种种分别、种种执着,梦境里面的变化,那是「唯识所变」。能现的是心,真心,真心能现;妄心能变,就是八识,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妄心,它能变。能现、能变的全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没有别的东西。所以禅家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全是自己,没有一样不是自己。这是『大』,实在是「大」,上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下面到最微细的微尘,全是自己变现之物。我们现在迷了,在境界里头不自在,被境界所转,这个叫凡夫。觉悟的人,像诸佛菩萨,他自在!他自在在哪里?他能转境界,他不被境界所转,这个自在了。像《楞严》上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就跟佛没有两样。

 

现在科学发达、教育普及,一般人教育程度都提升,照理说这是个好现象,不会再迷信。可是事实上不然,相对的迷信程度愈来愈重,并没有打破迷信。从哪里看?算命、看相、看风水,我看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甚至于比这个等而下之的,驾乩扶鸾、搞一贯道里头也有不少大学教授,受过高等教育的,愈迷愈深,这真是不可思议。可是从这个地方能看得出来,能看出一点,那就是这些人不管他念多少书、拿多少个学位,他还是被境界所转,逃不出命运。我们学佛最起码的成就,要能够超越命运,不被命运所转,这是我们最起码的成就。如果连这点成就都办不到,还被命运所转,这人可怜,学佛没有收获,学佛不得法。所以学佛的人最低限度要自转命运。能不能转?给诸位说决定能转。转命运容不容易?我告诉你很容易,不难,但是你要懂理论,你要懂方法。如果不懂理论、不懂方法,那就很难很难。好像我们开那个号码锁一样,你不晓得号码,费了半天的力气开不开,难;你晓得号码,到时候轻而易举的,马上就打开了。问题就是你懂不懂理论与方法。再看第二:

 

疏【方,以就相得名,常遍为义。】

 

所以大方广这三个字,大是讲的本体,『方』是讲的现相,相是体之相。相,『常』,「常」是永远不变,这个叫常,永远没有改变;『遍』是普遍于十方三世,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是一个整体,永恒不变,这是真正的自己。下面说作用:

 

疏【广,以从用得名,包博为义。】

 

『包』是包罗,『博』是博大,没有一法不包。这三个字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大家就明了了,这部经就是讲的我们真心本性。心性,在佛法里面用许许多多的名词来说明它。佛为什么不用一个名词就好,要用许许多多的名词?佛是怕我们执着,怕我们分别。所以不管用什么名词,只要说到这桩事情就可以,何必要执着在名上?一定要执着在一个名相?打破我们分别执着的观念。所以晓得,佛说种种名,还是说的这桩事情,这样就对了。下面讲的,有性体,有性量,有性具,具是具足。诸位请看第五页倒数第二行,我把这个文念一念。当中的我们就不说了,可是有些地方也非常的重要,自己去看。

 

疏【今言大者,指性体也;方者,指性量也。】

 

就是你本性的度量、容量。

 

疏【广者,指性具也。】

 

性里面所具足的、所包容的。所以六祖大师悟道的时候,他悟入这个境界,跟五祖说了五句话,当中有一句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具足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自性里具足的。他是真正入了这个境界,他说出来了。这种境界,在《华严》来讲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地位,在我们念佛人来讲是刚刚得理一心不乱,就见到这个境界了。见到这个境界,在《华严经》上就称之为法身大士,证得清净法身。

 

疏【性体即中谛,性量即真谛,性具即俗谛。】

 

这是天台家以三谛三观来释经,就是解释经,这是天台家讲法。真是讲理,理体,俗是讲事。事虽然有变,有生灭,有变易,理不变,体不变,体是真的。所以古德为这个事情做了一个比喻,叫大家容易明了,而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是做器皿的质料,它不会变的,做出的器具可以随自己意思来变。我愿意要个金碗,我就把它做个金碗;我不要碗了,我要个杯子,我又把它熔化掉再做一个杯子,金还是那么多。所以金不变,器常常变,就是事是常常变,理不变,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如此。凡是能变的都叫做『俗谛』,从事相上;凡是不变的原理、真理,我们叫它『真谛』。什么叫『中谛』?「中谛」是同真俗二谛,所谓是器即是金,金即是器,金器不二,这称之为中,合而为一。一个从理上讲,一个从事上讲,理事是一,理事不二,这叫中谛。所以底下说:

 

疏【中谛统一切法,故言大;真谛泯一切法,故言方。】

 

『真谛』是从理上讲,偏在理的一边。偏在理的这一边没有事相,但是它能现,譬如我们刚才讲作梦,能作梦的心是真的,叫真谛;变出的梦境,那是俗谛。可是你要是觉悟了,全梦即心。作梦的时候你的心像什么样子?变的那个梦境就是心的样子,那就是心的相,心起了相,心之相分。可是那个相分,你每天晚上作梦不是做一个梦,做的梦不一样,可见得它在变,它有生灭,它在变;能作梦的心它不变,它不生灭。所以能作梦的心是真谛,所做的梦境是俗谛,梦不离心,心不离梦,梦即是心,心即是梦,『中谛』。这个说法诸位细细去体会,天台家讲的三观的意思,你会能够懂得一点。然后用这个原理,就是真、假、中这个原理,观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合乎这个原理,所以它用这个原理来解释一切法。所以真谛是『泯一切法』,心里面本来没有一切法,能现一切法。心不是梦,心要是梦的话,梦就不会有生灭,那梦天天要一样才行,不会有变化的。心不是梦,心里面没有梦,但是心能现梦,能现梦境。所以从心上讲,心里头没有梦,叫泯一切法。

 

疏【俗谛立一切法,故言广。】

 

『俗谛』讲什么?心能现一切梦,虽然它没有,它能现。

 

疏【性体即心之体大,性量即心之相大,性具即心之用大。故知大方广,直指吾人现前一念之体相用,乃天然之性德也。】

 

我只念到此地。这几句话非常重要,要特别着重『一念』这两个字。我们现在没有办法体会到『大方广』,也就是不能够入佛知见,就是我们念头太多了,不能到「一念」。如果你到一念,你就成佛了,一念就成佛,二念就是凡夫。一念就是一心不乱;一念,尽虚空遍法界叫一真法界。所以境的确是随心转的,心一,境界就是一;心二,境界就乱七八糟,境确实随心转。所以佛菩萨看我们这个世界也是清净庄严,是一真法界,没错。可是我们自己在这个里面,我们的心乱,心乱照在外面的境界也乱七八糟,也是乱的。所以人常讲我们这个心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从佛法里头出来的,是佛学的术语。三心是讲什么?八识,阿赖耶是心,末那是心,第六意识是心,八个都可以叫心,讲三心是讲这三个:第八、第七、第六,这三心。二意是讲第六意识、第七意根,二意。说这个意思,就是你已经把一念转变成三心二意,这是凡夫。所以修行应当是转八识成四智,四智就是一念。在一念这个情形之下,大方广整个《华严经》的境界就能够现在你的眼前,你的见解、你的感受如同诸佛没有两样,问题是在一念上。修净土的人他的目标就是在一念,一心不乱,一心就是此地说的一念。

 

念这个字。所以中国的文字不能变更,中国文字是极具智慧,最高智慧的结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不能跟中国相比。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不争气,在世界上叫人家瞧不起。我们在国外常常听到外国人批评中国人,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世界第一,这是外国人都承认,世界第一,但是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不团结,自己跟自己不能兼容,所以被外国人瞧不起。外国人最赞叹的是中国人聪明智慧太高了,最瞧不起的是你们不团结。今天全世界大家最敬佩的是日本人,日本人的长处在哪里?团结。走遍全世界,只要看到是有日本人的地方,日本人他一定集中在一个地方,日本人决定用日本货,这是他们的特色。

 

你到日本人家庭去,看不到一个外国货,你看他用的全是自己的,真厉害。所以外国人对日本人恨透了,他赚别人的钱,别人赚他的钱不容易,赚不到。他团结,他对内虽然有争执,对外决定团结。所以日本这么小的国家,它能够立国,能够得到全世界人的尊敬,就是团结两个字。在美国有个流行语,说一个人,单独讲一个人,全世界中国人第一;两个人,犹太人第一;三个人,日本人第一,团结。中国不团结。单独个别相比,日本人不及中国人,犹太人也不及中国人,中国人世界第一,中国人要能够团结,这个世界上就没他们的日子过。所以我想上帝也很公平,给中国人最聪明,叫中国人不团结,他们才有日子过,他才能混得下去,我们自己要警觉。

 

一念非非常常的重要。既然是天然的性德,可见得这不是修成的,本来具足。底下讲它的名词很多,诸位一看就明了,此地只不过举了几种。实际上我们要在经典上找一找,可以能找到一百多种,名词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都是说的这桩事情。下面我们再看它解释,「佛华严」这三个字,从第六面倒数第六行看起:

 

疏【佛以就果得名,觉照为义。】

 

所以『佛』这个名词是从果上称的,我们讲修行证果,而且这是最究竟、最圆满的结果。就好比我们念书,这是一个最高学位的称呼,现在你们在学校里最高的学位是博士,再往上就没有了。「佛」这个名称就好像在佛陀教育里面最高的学位,像博士的头衔,是最高的学位,称佛。这个字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觉』,是觉悟的意思。所以佛称之为觉者,就是觉悟的人。「觉」之用是『照』,跟我们这个作用不相同,我们不晓得用照,只知道分别执着,只晓得用分别,不晓得用照。所谓「照」,像我刚才讲的,诸位看,看得清清楚楚,这是照;起一念分别,照就失掉了。在照的时候,像镜子照外面东西一样,它没有分别,它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没有一样不分明,这是真正的智慧。如果里面有了分别、有了执着,外面就有隔阂,为什么?你有成见。俗话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他为什么迷?因为他有分别执着,他一看到问题,他马上想到自己切身利害;旁观者什么?他没有利害,与他自己本身没有利害,所以他看得比较客观,他就能看得清楚。佛对于一切事情看得最清楚,为什么?他一点利害都没有。

 

所以要学觉照,这也是讲佛法在功夫上的原则。我们六根接触六尘要会用照,佛法的名词叫观照,这是第一层的功夫。观照就是不用分别执着,很客观的看外面这些境界,以清净心看、以平等心看,这个是观照。这是初用功的时候,初初学佛用功的时候,这个就叫观照的功夫。以清净心、平等心,最客观的态度看一切人、事,决定不起分别执着,这个叫观照。功夫再进一级,这就是照住,照住就是得定,就是你不必作意,不必用心,自自然然就是这样子,做得很纯熟了,这就叫做三昧,三昧叫正受。这个境界,无论什么境界现前,顺境里面你绝对不动欢喜心,不起欢喜心;逆境当前的时候,决定没有恐怖心,没有烦恼心,就是贪瞋痴慢决定不会起来。我们中国人讲的五欲七情,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都没有了,心里面不起了,决定不起,心永远保持着清净,这叫得定,禅家里面讲得禅定,念佛的人讲得念佛三昧。其实在我们念佛法门里讲,这叫事一心不乱,在一切境界里头能做得了主宰,如如不动。可是这并不是最高的境界,这是中层的境界。再往上一提升就照见,《心经》里面讲「照见五蕴皆空」,那是高境界,照见。照见,见就是见性,智慧开了,就是入大方广的境界,要照见才行。

 

所以这个里头有三层功夫,念佛的人讲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功夫成片一定要有观照功夫,观照就是伏烦恼,这个是观照功夫。所以念佛比参禅方便,因为念佛人的观照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我们在境界里面心才一动,马上把它换成阿弥陀佛,就是观照。所以它特别的方便,譬如顺境里面,欢喜心起来了,「阿弥陀佛」,把欢喜心换成阿弥陀佛;不称心、不如意的事情,心里起烦恼了,「阿弥陀佛」,把烦恼也换成阿弥陀佛。总要换得快,这就是观照。你很快的能够换成阿弥陀佛就是观照,念上几年阿弥陀佛念熟了,一切境界里自自然然不动心、不起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事一心,就是念佛三昧成就了。功夫再往上提升,到理一心不乱是大彻大悟,跟禅宗的明心见性是同等的境界,只是名词上不相同,境界完全相同。所以念佛法门就是用一句阿弥陀佛,从初发心到无上道、到成佛,就是用这一个方法,非常的顺利,非常的简单,决定不会走岔路。《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就是用这个方法,就是用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的方法,他成功了。所以这个叫佛,佛字。

 

疏【觉则悟大夜之重昏,照则朗万法之幽邃也。】

 

『觉』,能破无明。『照』,明了万法,无有一法不明了。所以,「照」是能够明了一切法,就是无所不知。下面:

 

疏【华以从喻得名。】

 

这个前面说过。

 

疏【感严为义。】

 

『感』是感应,『严』是庄严。

 

疏【感是感果,万行圆成故;严是严身,众德悉备故。】

 

底下一个严:

 

疏【严以功用受称。】

 

『功』是功德,『用』是作用,是这个称呼。

 

疏【资庄为义。】

 

『资』是资助,『庄』是庄严,就是帮助你,帮助你庄严,为这个意思。

 

疏【资广大之体用,庄真应之佛身。】

 

后面倒数第三行的当中:

 

疏【大疏以十义释佛。】

 

『大疏』是指清凉大师《华严经疏钞》。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08:56:0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372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