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第3集|文字MP3|jingkong法师|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admin 了凡四训(台湾)评论2阅读模式

了凡四训  (第三集)  1978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19-003-0003

第3集 A

MP3下载

第3集 B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请看序文,接着上一次:

 

「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行为世则,言为世法。」上一次我们讲到这个地方。由这段序文里面,我们知道,现在生在这个世间,富贵也好,贫贱也好,无论是愚痴或者是具足聪明才智,在世出世间那些大觉的人告诉我们,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过去世所修得的,佛法术语里面讲夙业。底下小注我们把它念一念,然后我们再说。「吾人现生无论贫富、贵贱、智愚、荣辱等,无非夙业所驱,缘熟斯来,报尽便休。人身难得易失,若不急趁命光未迁谢时,勤修善业,以自救拔,倘一堕落,设欲再得人身,不知经历几何年月矣,如之何不惧」。由这里我们就看得很清楚,人生绝不是说一世就完了,诸位总要记住,一世的光阴非常的短促,真正是数十寒暑弹指就过去了。四十以上的同修们对于这个体验都相当的深刻,我们读到祖师的教训,领悟的能力当然也比年轻人要强,这就是有许多几十年自己亲身的阅历。尤其在这一本书里面告诉我们,「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是我们要承认、要接受的。

 

明了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要记住,我们要修福、要培福、要惜福,这个福报才享之不尽。如果不懂得修福,不懂得培福,也不知道惜福,纵然是用尽了心机,在佛法里面讲,这属于福报。譬如说我是个出家人,我想出种种的花样来引诱你们供养我,俗话常说,「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来拜干什么?把钱送给我,这个都是叫做偷盗。这样得来的,诸位要晓得,还是命中注定的。命里头没有,作怪的和尚很多,居士还是不去拜。可见得来拜、来供养你的还是注定的,决定没有说是无因之果,没有这个道理。这样等于说是你这个福报,你不用这些手法,机缘慢慢的成熟,渐渐的成熟;用了这些手段,使这个机缘快快的成熟,你也不过是做点增上缘而已。但是这个福报享尽了就没有了。

 

这个好比一般你在机关服务,或者你在私人公司里面服务,你借支薪水。你要不借支,按月给你,你的生活很稳定。我现在想个理由,我一借把一年的都借过来,花得很自在,花了个把月花光了,后面十几个月就要受贫穷之累,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这些道理明了之后,我们敢不敢再作怪?敢不敢再想花样?所以想尽了花样得来的还是自己命中有的那一分,这个要明了。不但我们不借支,我们也不透支,我们而且更要常常积蓄。怎么个积蓄法?那就是这里教给我们的,改过修善,这就叫做积蓄,才是这一段里面讲的有求必应。

 

这几句话也是把《了凡四训》最重要的效用教给我们了。初学的时候大家都一样,袁了凡居士也不例外,初学的时候很难,为什么?善恶参杂。修这个方法顶好还是用功过格,因为我们,说老实话,业障实在是太重。业障要是轻,宿根厚的人,可以不用功过格,为什么?他每天动的恶念少、善念多,那个不用可以。而我们自己检点检点,我们二六时中起的恶念多、善念少,这样一来,功过格就很重要,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功过格一打开,看我今天起多少个恶念、起多少善念,做多少恶事、做了多少善事,一日之中善多还是恶多,天天比较,月月比较。果然大家要是认真这样去做,在我想,三年之后你就可以做到唯善无恶,你心里不起念则已,一起念都是善,不会再有恶念。到这个时候,那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有求必应了。本来我们没有福,现在福报现前了,福报从哪里来的?福报是果,因就是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报应丝毫不爽,你要以为是没有报应那就大大的错了,决定有报应的。也许有人问,我举心动念都做的是善,为什么我的报应不好?那你就得自己明了,过去世的罪业太重,现在幸亏修善,要不修善,恐怕连人身也保不住,眼前吃一点小苦,正是消过去世的重业,佛经里面常讲的重罪轻报。所以对于因果报应的事理要深深的相信,不可以有疑惑。

 

我们读过《四十华严》里面所讲的十种恶人,将来我们在大专讲座专题讲演的时候,我给诸位再详细说,那个十类就是检点我们自己。换句话说,首先我们要明了什么叫善、什么叫恶,万万不要把恶事当作善事,把恶念当作善念,那个亏就吃大了。自己造罪业还以为自己在行善,还在积功累德,那可是个大冤枉。所以说世出世间的学问是什么?学问之道无非就是教我们能辨别善恶,能辨别是非,能辨别真妄,能辨别利害,这才叫有学问。所以真有学问的人,他才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不寿就是短命。这几桩都是袁了凡自己本身上的,袁了凡没有福报,寿命也短,命里头没有儿女,结果他都转过来了。这是说的世间法。世间法我们不要轻视,为什么?世间法里面我们要求都求不到,还有障碍,转不过来,出世间法就没有指望了。为什么?出世间的善根福德要比世间法的善根福德要高得多,我们自己修的善根福德连世间法的水平都够不上,出世间就更不必提了。

 

因此我们对于这个《四训》认真的修学,把我们自己的基础打好,将来的效果那就更殊胜了。现在照这样修,现在就是圣贤人,完全照这个做,即是世间的圣贤人;你再要用佛法的修持,你就是出世间的圣人,此地说现生优入圣贤之域也。报尽,是说我们这一生的寿命,这一期的业报,尽了的时候,你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也可以上品上生,你修净土你才能得力,才能够用得上功。小注里面所讲的是警惕的话,很重要,我们自己要认识、要明白。佛给我们讲的,我们人生在世为的什么?酬过去世的业,人生酬业;换句话说,生到这世间来是受果报的。过去造的善业多,到人间来享福,享福是果报;过去世造的恶业多,到人间来受罪,怎么能怨天尤人?俗话讲要认命,我命就是如此。如果单单只是认命,这人很消极。虽消极,给诸位说,真能认命,他不造业,比那个不肯认命,要和命运挣扎的,再造无量的罪业,比那种人还是要殊胜得多。佛法不是消极,世间圣贤法也不是消极的,而是教给我们改造命运,你看这多么积极。我们看《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所作所为,举心动念,积极的在改造自己的命运,这一点我们要懂得。

 

人身难得而易失,佛在经里面举的比喻,《十四讲表》常常讲的,须弥穿针,这是讲机缘的不容易。须弥山多高,从须弥山上面放一条线,须弥山底下放一根绣花针,那个线下来刚刚好就穿到针孔,诸位想想看,你就放一百万条线,看看有没有一条穿进去?不要说须弥山,就说我们佛教会的三楼,你们在窗口上,你明天就来试试看,你拿一条线,底下一个人拿一根绣花针,你在上面把线掉下去穿穿看,你穿一个月,看看能不能穿进去一条,你天天在这穿?佛给我们讲,我们人身失掉再要得到人身,那个机会就是像须弥山上穿那个线,它刚刚好就穿上了。给诸位说,那不是侥幸。经上给我们说得非常的清楚,在这一生当中,五戒不缺才能够来世得到人身。

 

五戒,如果要是单单给诸位讲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一听,很容易懂。实际上不容易,这个里面有微细的行相,有开遮持犯,你要不明了你怎么能守?你怎么能持戒?所以这个戒称之为学,戒学,你要好好的去修,先得要好好的去学。不杀生里面包括些什么?为什么不杀生?应当怎么做法?不偷盗里面包括些什么?不是说我没有当小偷。刚才讲了,欺骗人家得来的,耍点花样叫人家供养来的,那都是偷盗行为,这个微细相真正是难。我们也常常见到,普通信封里面寄一张钞票,寄到外面,不必挂号,给诸位说,这个也是偷盗,偷邮政局的,你没有按照人家章程去做。机关团体公司里面用的信纸、信封,人家是公务上用的,你拿来私人写信用,你也是偷盗。天天在干偷盗,还以为我这个不偷盗的戒很清净。不容易!换句话说,凡是你占到别人便宜的地方,你就是偷盗行为,就犯了偷盗的戒。像戒律这些细相你不知道,犯了还不晓得。所以不是个简单的事情。五戒要条条不缺,能够达到六十分以上,来生才能得人身。五戒怎么样修法?给诸位说,那个功过格就是教我们修五戒的。不照功过格来,五戒不懂。从前这个功过格,古人所列的,上次我也给诸位报告了,三、四百条之多。后人看到太繁琐了,不容易受持,再把它归纳,给它简化,大概也有一百多条,我们能照这个修就很好。

 

小注里面是砥励自己的,警惕自己的。要知道人身难得,得来不容易,既然得到了,就要好好的修,不要把这一生空过了。所以趁着现在身体康强的时候要努力,求一条自新自救的道路。如果这一生要没修得成功,把人身就失掉了,那就不晓得到哪一生哪一劫才能够再得到人身。虽然在讲堂里面我学人特别的提醒大家,要着重在根本法上修学,可是大乘经典也得要抽一点时间多看看。为什么?可以破除我们的疑惑,增长我们的信心。理论大经大论讲得透彻,像《华严》、《法华》、《楞严》、《维摩》、《深密》、《涅盘》这些大经,有机会要涉猎涉猎。至于修行还是要从《了凡四训》下手。

 

为什么我们要多看大经、多听大经?浅一点说,增长学识,增长学问,不至于得少为足。大经里面讲世出世法没有什么两样。世出世间,在一个团体里面当一个领导人责任很重,我们读「甘露火王」这一章,你看经上讲得多明白。做一个国王,全国的老百姓他们所做的善与恶,国王要负六分之一的责任。全国老百姓都行善业,有六分之一善的功德是他的,领导有方。所以那个国王,只是善的果报,那是不可思议,福报太大了,自己修,大家都替他修。但是他教导无方,老百姓要做罪恶,也有六分之一是他的,那他罪的重比大海还要深,这是讲一个国王领导国家。

 

我们现在把这个范围缩小来说,你在一个家庭你是一家之长,你负的家长的责任,你一家人所造的善与恶,你是家长,你也有六分之一的罪福。一家人都行善,你家里大大小小、老老少少行的善业,也有六分之一属于家长的;如果一家人造恶,换句话说,家长也要背六分之一罪业的责任,一样道理。要做一个寺庙的住持,诸位想想,所有庙里面的清众以及我这个寺院的信徒,是不是一样的道理?我做一个住持,我没有做坏事。你没有做坏事,你的这些信徒、别人做坏事,那个罪过是你的,你没有领导好。同修们要记住,读经你得要举一反三,不要看那是国王才有这个,别的就没有了,那是你不会看,你不会听。佛菩萨将这些道理,将这些事相,一条一条的已经说得那么清楚,你还不觉悟。可见得我们自己要修善,我们要劝勉一切人修善。

 

领导人不容易,现在大家都抢着做老大,抢着做领导人。好,你做了老大,做了领导人,你能不能叫你手下这些人统统都行善业?如果不能够,换句话说,你争这个地位,还不就是说我怎么还不入地狱,你们大家帮我一点忙,加重我一点罪过,叫我赶快堕地狱,不就是这么个意思而已。所以居在领导地位相当之困难,不做恶业也形成了恶业。像这些,佛菩萨在大经大论里面把这些道理说得很清楚。所以在家里,你是一家之长,你对于家庭就负的有教化的责任,这是讲教育。所谓教育就是教你改过修善,就是教给你成圣成贤,这是教育。至于在社会上谋生的那个技术能力,那是教育里面的枝叶,而不是根本,教育的根本是在德行上、是在道德上。换句话说,《了凡四训》这里教给我们的这是真正的教育,根本的教育,这是我们应该要记住的。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这个小注,「不为命数所拘,不为夙业所缚,永谢沉沦苦趣,安住寂光圣境,非大修行人、大解脱人乌能致此。到此地位,一切世福无与比伦,称之曰极乐,岂夸辞哉」。袁了凡他在一生修持当中,善业的力量超过了他的夙业,所以他这个果报这一生就转过来了,这就是不为命数所拘束了。我们世间人看相算命,如果说你这个命相被人家看得很准,你不要欢喜,某人看得很准。看得很准就是你一点能力都没有,你还被命运所转,你自己转不了命运,所以才看得那么准。袁了凡被孔先生算得很准,遇到云谷法师说,你是博地凡夫,被业力牵着走,你没有能力超出业力的圈子,这就叫凡夫。真正是大丈夫,是有为之人,必须要跳出命运的拘束。怎么样跳出?努力的修善,你才能够超越。善业修到成熟,再要加上净业,不但命运超出了,三界六道轮回也可以超越。

 

所以小注里面,这个小注是尤惜阴居士注的,他是印光法师的皈依弟子,老师写的文章,学生给他作的批注。安住寂光圣境,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四土里面的常寂光净土,到了顶点。这要不是大修行人、大解脱人,达不到的。到了这个境界,在我们平常讲念佛就是得到理一心不乱,到了这个境界,一切世间的福报、天上的福报,二乘罗汉、辟支佛的福报,都不能够跟他相比,这绝不是夸大的话。所以西方称之为极乐世界。

 

行为世则,言为世法,你自己真正做到了这一步,你的行为就是世间人的模范,是世间人的榜样。则在此地当作法则的意思,你的言语就是世间人的教训,个个人愿意效法,愿意尊崇。「此大圣贤言行,自寻常人观之,方以为高不可攀。自法门中了义言之,如是苦心力行,积德累功,尚属初级工夫」。到后来我们看袁了凡他一生的言行,在佛法里面讲,尤其是大乘佛法,给同修们说过了,确确实实是初级。我们想一想,了凡先生一生所做是佛门里面的初级功夫,有初级才有中级,有中级才有高级,我们现在一心祈求的是无上菩提,最高最高的,但是我们初级的还没有,那么你天天打这个妄想,无上菩提,他怎么不落空?他怎么会有成就?反过来说,所成就的都是些恶业、恶习气,不学佛了。

 

这是从前老法师告诉我的,寺庙里面有一些初出家的小和尚、小比丘尼,不让他们读佛学院。在我们一般在家同修看起来,这个寺庙的住持很跋扈,念佛学院是好事情,为什么不让他去?我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没有念佛学院,他在那个庙里面是老老实实,还能替常住做一点事情,还能修一点痴福。念了佛学院,三年毕业出来,不得了了,有学问的法师了。回到庙里去,这个也看不顺眼,那个也看不顺眼,常住的他的师父指挥不动了,眼睛里头没有师父,师父没有念过佛学院,不如我,贡高我慢。这就是不念,他还是个老实人;念了之后,学成贡高我慢的脾气,善的、好的没有学会,造恶业的增上缘那是学会了不少。那么好了,三年佛学院毕业出来,请你弘法利生,请你讲经说法,又不会。诸位要晓得,真正的学问,学问增长品德也增长;换句话说,愈学愈谦虚。你看我们孔老夫子对人多谦虚,对小孩都很恭敬;你看释迦牟尼佛多谦虚,在路上见到贫苦之人、贫贱之人,佛遇到他,也要停下来跟他打打招呼,问他好,哪有贡高我慢的?一学出来之后,瞧不起师父,瞧不起父母,这个叫背师叛道,背师叛道的罪业就是地狱的罪业。所以讲个老实话,师父不让徒弟去念佛学院,就是不让你入地狱,不是没有道理。

 

世间法也一样,我也曾经见到过,当然这不是多数,这还是少数;少数,如果世风日下,将来恐怕会慢慢变成多数,在从前没有过。大学毕业了,母亲只念过小学,父亲也只念过初中,他这个学问大了,回家父母也瞧不起了。父母好不容易培养你学业完成,不培养你,你在家里眼睛里头还有父母;好了,把你培养成了,连父母也没有了。诸位想想,这叫学问吗?这不是学问,这不是教育,在真正有德学人的面前,你没有立足之地。要是在从前社会,你要有这样行为,忤逆父母、背师叛道,你在社会上想谋一个求生的小工作,人家也不给你;你去要饭,人家也不肯给你。这些道理现在学校讲得少了,佛法经论里面虽有,可是自己要体会,为什么?往往讲到这个地方,带过去就算了,不能够详细的发挥。真正详细的说出来,毫无保留的说出来,实在说,就是《感应篇》与《了凡四训》,古来大德他们注子里面注得详细,毫无保留的讲这些善恶果报。

 

佛经里面说悟入就是证,佛法里面常说信解行证,证就是入,入就是证。你有初级的功夫,你才可以有中级的希望;有了中级的功夫,你才有高级的希望,佛法里面没有躐等的。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希望走近路,这些功夫不容易修,最好都不要,一步登天,学什么?学禅。再看看,冷眼旁观,看有几个人能学得成功!这一次我们在华冈开的课,《永嘉禅宗集》,这一门课程专门对学禅人说的。永嘉大师是禅宗里面大彻大悟透了三关的人,你看看他这个教学,学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没有这些条件,禅哪里会有希望?我们中国自古以来,这一千多年当中,山林的寺院庵堂在大陆上有多少,在家出家的参究的人有多少,有几个人成就的?为什么参禅的人那么多,成就的人那么少?换句话说,本身已经具备了初级、中级、高级这种功夫,你参禅才能够成就。本身连初级的善根福德都没有,想求一步登天,哪有这种道理?没有这个道理。

 

经上理论说得很清楚也很明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有没有本事不动心?如果心地真正清净,一尘不染,那你是初级、中级、高级的功夫都具备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样样放不下,样样起分别,样样起执着,甚至于还用心机来夺取,那你是连初步的功夫都没有,你的道业如何能成就?六祖惠能大师在忍大师那个地方住了八个月,几句话之下他就成就了,那是什么?人家心地里头本来无一物,我们做得到吗?干干净净。你请六祖大师来,大师,我这个庙很大,我供养你,他要不要?他不要。他如果要了,他心里就有一物了,他就不能成就了。送给他他都不要,他还用心机去欺骗别人来夺取吗?更不可能的事情。

 

也许同修要问,有道场可以弘法利生,这不是好事吗?诸位要知道,好事不如无事,最好的事情是无事。大家千千万万要记住,这个经论道场里面常常讲,佛菩萨随缘,你看看十大愿王讲随喜功德。而我们一般所做的是攀缘,本来无一物是随缘,心里要想有一个道场,想有一个寺院,想弘法利生,这叫攀缘,攀缘心地不清净,烦恼重重。昨天《楞严》里面讲的,如来举心动念,海印放光;众生举心动念,尘劳先起,原因在哪里?一个是随缘,一个是攀缘,一字之差,凡圣之隔。我们几时能做到随缘而不攀缘,这才能成就。换句话说,真修行人二六时中求什么?求心地清净,远离尘劳烦恼;换句话说,远离攀缘,把这个攀缘心把它断掉,一切随缘。没有人供养,明天没有饭吃,我也不找人去化去。我明天没有饭吃,没有道粮了,你们赶紧要来帮帮忙。这就叫攀缘。随缘怎么样?明天没有,明天饿一天;后天没有,饿两天,饿到死,心里还是如如不动,这叫随缘。这才能成佛作祖,才能成就,这是用功关键的所在。

 

真正能够做到随缘,没有不成就的。因为随缘是心不动。有人来请你说法,他来请,当然你随缘去了;没有人来请,绝不会找上门的。找上门也得机缘成熟,真正是可度之机,那是什么?自己已经成就了,最低限度已经有他心通了、有宿命通了,自己成就了之后,倒驾慈航,才行菩萨道,菩萨为众生不请之友。万万不要以为我现在是行菩萨道,他不请我,我也可以去找他,那不就跟阿难尊者在《楞严经》前面表现那一套一样吗?他怎么不堕落?阿难还证了初果,还得要堕落。而我们连初步功夫都没有,博地凡夫,就想学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那不堕落才怪。所以要晓得自己程度,要晓得自己的功夫,菩萨的心、菩萨的愿我们要有,菩萨的行,我们现在不行。现在眼前我们要做的,发心要发心成无上菩提,要发大心,修行下手要从断恶修善最初步的功夫上做起,这才能有成就。

 

所以这些大经大论可以看、可以听,不要学,为什么?学不到的。不要说那些佛菩萨的行持我们学不到,祖师我们都学不到。不要看远的,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你们学得到吗?印光法师,你们能学得到吗?所以要学的,我们从《了凡四训》下手,学袁了凡,先把这个基础得到。真正得到了,得到的效果,转无福为有福,转无寿为有寿,转无法缘为有法缘,那个时候再进一步学祖师。祖师学成了,再进一步学菩萨;菩萨学成了,再进一步学佛,按部就班的来才能有成就。一步登天,在我们中国佛教史上只有惠能大师一个,再就没有看到第二个人了。你要自己以为我不比惠能差,你要有这一念,你就比惠能大师差得太多了,惠能大师没有这一念。

 

底下两句话是勉励我们的,「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彼是指袁了凡,这一段都是讲了凡先生的事情,以及像袁了凡一样的人,他们能够认真的修学,断恶修善,改造自己的命运,成佛作祖,他能做得到,我们为什么要自轻?为什么要自卑?他能做得到,我们也能做得到。所以说,「彼丈夫,我亦丈夫,彼能是,我岂不能是?然则自暴自弃者,实等于自杀耳」。这个话我们就得反过来想想自己,我们自己是不是自暴自弃?如果我们不能够效法前贤,我们就是自暴自弃。换句话说,我们要不能在三年之内把命运改转过来,我们就是自暴自弃。万万不要贡高我慢,万万不要抬高自己,要好好的想一想,我们能比得了谁?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是拿袁了凡居士一生的行持来勉励我们。下面再细说断恶修善的要领。

 

「或问格物乃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致知乃推极吾之知识,必使一一晓了也。何得以人欲为物,真知为知,克治显现为格致乎。」这是假设一个疑问,或者有人这么问,儒家常讲的格物致知,格物,后儒的批注,物是指天下事物之理,格当穷尽讲,我们要研求一切事物、一切万法的道理,这叫格物;致知是推展我们的知识学问,使我们对一切法样样都能够明了,这叫格物致知。跟前面大师所讲的不一样,前面大师所讲的是以人欲为物,以本性里面真智慧显现出来,这个叫知。他在此地起了这么一个疑问。小注里面讲,「此指去妄克欲之内功,如将锈铁打磨而使神彩焕发也」,这是小注注前面克治显现四个字。

 

「答曰,诚与明德,皆约自心之本体而言,名虽有二,体本唯一也。」这是印祖在这一篇一开端就把修学的因果给我们提示出来,后面的文章不外乎是发挥这个道理而已。圣贤之道就是在诚与明,这两个字在前面讲得很详细,现在不必再说了。诚与明都是讲我们自己真心本体,小注里面说,「诚即惟真无妄之性德,明德即一真湛然之心体」。所以诚与明都是从本性上说的,本性的理体,本性的作用,用这两个字来形容、来解释。诚与明,在名词上讲是两个,体上说是一个。「知与意心,兼约自心之体用而言,实则即三而一也。」前面讲格物致知,知与意、心,这三个名词也是从真心理体上说的,诚明是从两方面说,知心意是从三方面说,三即是一,一即是三,说是有三,体是一个。

 

晓得一而三,三而一了,底下就给我们说了,「格致诚正明五者」,二方面、三方面,总合起来五方面,还不是说的一桩事情吗?这个小注里头我们念一下,「此指明明德之明与诚明之明」。「皆约闲邪存诚返妄归真而言」。什么叫做闲邪存诚?这个闲,小注里注出,闲是防范的意思,闲邪就是防范邪思。邪知邪见我们先要预防,你能够常常提起警觉心,预防邪知邪见,不让它侵入,你才能够做到诚明的功夫。我们诚明为什么失掉了?就是邪知邪见侵入了。

 

「其检点省察造诣工夫,明为总纲,格致诚正,乃别目耳。」这讲做功夫,这关系到我们日常修持的事情了。检点省察,造诣,底下有小注,「全神贯注,不到不罢的意思」,一定要成功。从哪里做起?明是个总纲,明就是真智慧。诸位想想看,世出世法都是以真智慧为基础,而不是以聪明。那个世间的聪明与智慧不一样,这是千千万万要把它分别清楚,世间聪明是八难之一,叫世智辩聪。世智辩聪与真智慧的拣别在什么地方?世智辩聪是有分别、有执着的,真智慧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作用看起来是一样的,那个心地里头不一样,发源的地方不一样,一个是从分别心里面起来的,一个是从无分别心里面出来的。

 

佛经确实是智慧,真智慧。我们现在念佛经,为什么我们真智慧不能现前?那就是说我们是用世智辩聪来读佛经,所以把佛经也变成世智辩聪,不会开智慧,开不了悟,成就不了。几时我们心清净了,用无分别心来读经、来听经,一听、一看就开悟了。换句话说,那一些开悟了的人、会用功的人,我们跟他用的方法是一样,用的心不一样。人家念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念八十万句阿弥陀佛也消不了一个罪业。念的没错,他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也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没错,为什么效果不一样?人家是以无分别心,真心念的;我们是攀缘心、分别心、执着心、杂乱心、希求心、悭吝心,乱七八糟的在这念,怎么会一样?当然不相同。

 

你要问学佛有什么秘诀?很简单,秘诀就是一切法当中无心,这就是个秘诀。你在一切法里头有心就不行,你一分一毫也入不进去。我们看佛菩萨,日常生活形式与我们凡夫没有什么分别,《金刚经》就表现得尤其明白,释迦牟尼佛发起般若大经在穿衣吃饭、日常生活当中发起的,我们哪个人哪一天不穿衣?哪一天不吃饭?人家穿衣吃饭是无上菩提,我们穿衣吃饭是生死根本,怎么会一样?这就是说明了,事是一样,心不一样,他穿衣吃饭没有心,我们穿衣吃饭有心。穿这件衣服,这个衣服什么质料的、什么样式的,吃饭要适合口味,要挑挑拣拣的,这就是生死根本。诸位想想看,我们穿衣吃饭是不是攀缘?佛菩萨穿衣吃饭随缘。古德说得好,「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怎么样叫造新殃?攀缘就造新殃,攀缘没有不造新殃的;随缘就不造新殃,还可以消旧业。所以大家常常要记住,十大愿王是「随喜功德,恒顺众生」,那是等觉菩萨给我们说的话。

 

这是讲的以真智慧为总纲,下面的细目一一都是以真智慧为根本,这就叫做佛法。如果没有真智慧做总纲,你底下所修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叫做世间法。我们把话还说得简单,太麻烦了不好记,就是你要是用随缘,都是佛法,一一法都是佛法,穿衣吃饭都是佛法,待人接物也是佛法,随缘就是;攀缘,你天天念经拜佛、弘法利生都不是佛法,都是世间法,还是生死根本。我这个攀缘心,弘法利生还是生死根本?是的,确实是生死根本,你在人天里面修一点痴福而已。这是在此地给诸位讲的句句真实话。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会用随缘,而从此以后不攀缘了,今日起你走的就是菩萨道,你所修的就是无上菩提,那就是古人所说的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随缘,哪一法不是佛法?如果法法攀缘,哪一法是佛法?没有一法是佛法。祖师这几句话说的意思很深,是希望我们依照《了凡四训》来修行,事相上要照这样做,再要用上随缘的心,那就不得了,《了凡四训》变成了无上醍醐。这本来是世间的福报,结果一变变成出世间无漏的福报,这真正是不得了,无漏功德。所以这一句非常的重要,他这个地方用的双圈,你也能够看得出来,这一句之要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修行的别目。

 

「修身,正心,诚意,致知,皆所以明明德也。」这一些的功夫有浅深、有次第,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恢复我们的明德。「倘自心本有之真知,为物欲所蔽,则意不诚而心不正矣。」我们的意为什么不诚?心为什么不得其正?就是五欲六尘在我们面前,我们自己做不了主,被它牵着走了。换句话说,五欲六尘是你的主人,你是它的奴隶,它叫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你自己没有一点自由,身不由主,为境界所牵。所以你的意不能诚,心也不得其正。还是刚才一句老话,心离不开攀缘,所以这个心被境界牵着走,做不了主宰。随缘就做主宰了,不被境界牵着走,在万物当中自己做主,这才叫诚意正心。见到好吃的我就想把它得到,你的心被那个好吃的东西牵着走了;见到好玩的我也想得到,心被那个好玩的牵着走了,你的心哪里有诚?哪里有正?甚至于再给诸位说,这个地方有一部很好的经书,你一看到,动心了,很爱,我也想得到,你这个心被佛经牵着走了,还是不诚,还是不正,为什么?佛经还是一物。见到释迦牟尼佛来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心里要欢喜,高兴得不得了,马上顶礼膜拜,你是博地凡夫,被释迦牟尼佛的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被那个妄相牵着鼻子走。禅家有说,佛来斩佛,魔来斩魔,道理在哪里?不被他牵着走,心里头一尘不染。

 

实在给诸位说,要是动一念,佛来了我斩他,魔来了我斩他,还是被他牵着走。既然碍不了事,你斩他干什么?动一念就是攀缘,诸位细细想想这个味道。我们要想真正学佛,真正培养我们圆顿的根性,要从哪个地方练习?要从万境上不动心,从这上练起。也就是说,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像《楞严经》所讲的用根不用识。根不会用,用识也不妨,不要用心所,我用心王,不用心所,你也就很了不起,那个跟明心见性就是隔一张纸而已,很接近。我们现在可怜,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真性不会用,心王也不会用,心所当家,打开《百法明门》,五十一个心所当家了,五十一个心所做主宰。所以是处处攀缘、时时攀缘、念念攀缘,无时无刻不在那里造罪业,哪一天才能离得了轮回?哪一天才能得到解脱?纵然修福,未必是真福。

 

怎么说不是真福?我们对于什么叫做福、什么叫做罪分不清楚,往往把罪当作福,把恶当作善,把邪当作正,自己搞不清楚,这就叫愚痴,这就叫无明,自己以为做了很多好事。譬如我举一个例子来讲,外面邪教很多,拜神拜鬼的也叫做菩萨,那个里面也有一些庙主来找你化缘,我这个庙里面土地菩萨像坏了,请你发发心来出一点功德,我们来修补,来修庙。好了,你出了功德了,你以为又做了一桩好事。殊不知那是邪神邪鬼,你出的这个钱帮助他作怪,他造的那个罪业,他是主犯,你是从犯,你自己还以为我做了功德,实际上你造了大罪业,邪正、是非不明。《楞严经》里头说得尤其好,「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是讲我们佛门里面邪正不分、善恶不辨。佛门以外我们容易辨别,佛门里面不容易辨别,你要没有智慧,你要没有明德,往往自己以为修的很多功德,自己以为修的福报,到将来报尽了,到阎王老子那里一算账,都是些罪业,我没有做这些事情,自己还不承认,你几时才能觉悟?

 

所以这一段特别着重在智慧上,是教给我们转世间有漏的福报,而成就出世间无漏的福报,无漏的福报无量无边,有漏的福报很有限。这是印祖在序文里面大慈大悲,开导我们学袁了凡,要把心境转过来,把这个世间福转变为出世间无量的大福,这是祖师这一篇序文里头立意是在此地。今天时间到了,我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第3集|文字MP3|jingkong法师|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1月16日09:32:2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33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