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选讲第三十三品/悟道法师主讲/台湾台东

admin 悟道法师评论阅读模式

无量寿经选讲第三十三品  悟道法师主讲  (共一集)  2018/3/18  台湾台东  档名:WD02-010-0001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劝谕策进第三十三》。尊敬的刘理事长,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昨天我们跟大家学习《无量寿经.劝谕策进第三十三》品,这一品经佛一开始就给我们开示: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我们净老和尚把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列为我们净宗的晚课,也就是我们净宗学会早课是四十八愿,晚课就是这六品经文。特别从第三十三到三十七品,就是讲我们现前这个娑婆世界的现状,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类都是共同争取『不急之务』。什么是「不急」?下面讲出来的这些就是一个例子。我们在这个『剧恶极苦之中』,为什么说「共争不急之务」?因为在这个极苦的世界没有想到要求解脱,没有想到要解决这个苦的问题。这个苦就是三苦、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这是八苦;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法华经》讲三界统苦,解决这个苦的问题才是我们当务之急。

现在世间人迷惑颠倒,把这个当务之急的事情都抛在脑后,也不重视,只是重视眼前的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这些享受。所以,要得到这些物质的享受,就必须『勤身营务,以自给济』,为了自己物质生活的享受,就很勤劳经营事务。经营事务当中难免就会有竞争、有斗争,再升级就有战争,这个是我们现在看到整个世界的真实情况。所以佛讲这个,的确就是我们的现状。我们老和尚讲的,竞争、斗争、战争,结果就带来灾难。本来就很苦了,再加上这些天灾人祸,真的是雪上加霜。

这一段也就是告诉我们,整个社会不安,在什么样的地位,有财富、没有财富,年纪大、年纪小,男的、女的,全包括在里面,中国人、外国人,统统包括在里面,大家心里想的就是『无田忧田,无宅忧宅』,大家总是为了物质生活在担忧、在追求。很努力的经营求到了,也赚到钱了,又怕会失去,患得患失。所以,『有一少一』,有一样觉得还是缺少一样,总是不能知足。不能知足就不断的要追求,还要跟人家比赛,生活压力就很大。有钱赚到了又怕失去,实际上财物,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五家共有,这边列出四家,水、火、盗贼、怨家债主,五家加上一个国王、政府,它也有一份。所以我们这个财物是五家共有,不是我们一个人可以拥有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这五家都有分。有了财物,这五家都会来『消散磨灭』。

但是我们一般的凡人,虽然也知道这个事情,总是不觉悟,『心悭意固』,「悭」是悭吝,不肯施舍,不肯做好事,很有钱,赚到钱他不肯布施,不愿意再做好事。实在讲,这一生能赚到钱是过去生修财布施得来的。这一生不再继续修布施,好像今年我们享用的米粮是去年种的,去年有种这个因,今年得到这个果,今年享受这个成果,如果没有再继续种明年的,那今年的吃完了,明年就没有了。所以,这个财富是过去生种的因,这一生受的果报,这一生得到财富,如果不懂得继续再修布施做好事,这一生福报享尽了,这个布施的机会错过了,那来生就没福报了。这个都是不明了三世因果报应的事实真相。

所以有钱,「心悭意固」。『无能纵舍』,他舍不得,放不下。放不下你能够拥有多久?『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这个生命结束了,什么都要放弃,你不捐出来也得捐出来,什么都带不走。实在讲,这个事情我们如果想通了,我们现在还活在这个世间,过去我们净老和尚在讲席当中也常讲,这个房子我现在在住,是属于我的;这个钱放在我口袋我可以用,是属于我的;这个衣服现在穿在我身上,是属于我的。如果我脱下来了,那就不属于我的;这个房子我们离开了,没有住在这里,也不属于我的;这个钱财存在银行,也不属于我的。老和尚这个开示我们仔细想一想,真的是这样,我们钱很多,但是我们自己能用的到底有多少。

所以我们仔细去想一想,我们在这个世间,实际上一切的财物,包括家亲眷属,顶多只能说有支配权。现前钱在我手上,我要怎么使用,要怎么支配,我们是得不到的,我们不能去拥有,得不到的,只是暂时给我们支配而已,事实是这样的。《般若经》讲得就更彻底,「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一切法就是精神、物质这一切有为法,事实真相是什么?空的,当体即空。好像我们看电视萤幕一样,里面人事物什么都有,有这个相,但是是空的,我们也不能占有,也不能够去控制它,所以一切无常。这些总是要想通,就是看破,看破才放得下,放得下我们才自在。你放不下,那就很痛苦。

命中,实在讲,我们如果从《金刚经》的经文来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就是物质的、精神的,有为就是有生灭变化,精神上的、物质上的,一直在变化。我们看到眼前这一切,我们现实的世间都如梦,好像我们作梦一样。作梦大家都有经验,晚上睡觉大家都有作梦的经验,有时候做好梦,有时候做恶梦,做好梦就舒服,做恶梦就很难受。但是醒过来,好梦、恶梦都是一场空,不存在。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后面这五个是陪衬来说明,主要佛告诉我们,就像作梦一样!我们现在在世间这一切就像作梦一样,不是真的。

我们仔细从佛在《金刚经》这个开示中去体会,佛教我们要应作如是观,要常常这样去观察、观想、观照。我们从晚上睡觉作梦,我们晚上睡着了,睡着,我们现在白天这一切到了晚上不就如同作梦一样吗?我们晚上睡着了,白天这一切跟我们就没关系,我们睡过去不知道了,我们的房子,我们的家亲眷属,我们的车子,我们的地位,我们的财富,种种种种,到晚上一睡,包括我们这个身体,睡熟了人家扛去丢在海里也不知道。我们睡觉作梦,在梦境当中,也把作梦当作是真的。当我们晚上睡觉作梦,把这个梦境当作真的,那白天这一切不就是一场梦吗?早上醒过来,昨天晚上做了一场梦。其实我们醒过来还是继续在作梦。

所以,佛在《金刚经》给我们开示,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应作如是观。常常这样观察,我们就能看破放下了。佛在这一段的开示也是帮助我们看破、放下,告诉我们看清楚事实真相,世间这一切我们都带不走。所以『贫富同然,忧苦万端』,不管有钱没钱,有钱也烦恼,没钱也烦恼。下面这一段就是告诉我们: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

家人要互相『敬爱』,「敬」是尊敬,「爱」是爱护,不要互相去憎恨、嫉妒,也就是说家人要和睦,所谓家和万事兴,如果家不和,这个家一定是衰败。所以我们现在在六道里面就是一场大梦,佛大慈大悲,我们还没有脱离六道,在做这个梦,作梦做一个好梦比较好,总比做恶梦好,做一个好梦比较舒服,做恶梦就很难受。所以教我们这些做人的道理,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断恶修善,如果你还脱离不了六道,总是做个好梦,人天善道比三恶道好。

所以现在我们佛教界很早就有人提倡人间佛教。提倡人间佛教也是有需要的,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想到要了生死、出三界,脱离六道轮回,多数人他还没有想到要解决这个问题,他还没有觉悟到生死轮回事大,所以他还不想解决这个问题。一般世间人他所要求的就是人天福报,所以佛也大慈大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还不想出三界,只想求人天福报,他就教我们得到人天福报的理论方法,就教我们这个。要得人天福报也要修五戒十善,要修得好才能得到,修不好还是不能得到。所以人间佛教一定要断恶修善,善恶标准就是以十善为标准,以五戒十善为标准。如果不断恶修善,想求人天福报也得不到,将来都是堕三恶道。特别现在我们净老和尚提倡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个就是教人断恶修善,就是教人得人天福报的。就是我们现在的话讲,能得到幸福美满的人生,要修传统文化才能得到;如果不修,只是想得到,还是得不到。这些都必须要注重因果教育。一家人总是要敬爱,我们家人能够互相敬爱:

【有无相通。】

就是互相帮助,对外面的朋友、社会大众、国家你才会爱护,所以一切从家庭发展出来。所以在儒家讲,修学是从自己本身做起,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要和平,从修身做起,自己修好了才能齐家,这个家才能整齐。家整齐就是此地讲的,「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那就整齐了。如果父子、兄弟都告到法院去,家就不齐了;夫妇离婚,弄得家庭四分五裂,家不齐了。家不齐怎么能治国?不能治国怎么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现在讲的世界和平,那怎么做得到?做不到,这个我们一定要明了。

【无得贪惜。】

这个需要帮助的我们就要帮助,不要因为自己贪心、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能帮助自己家人,佛劝我们不能够『贪惜』。

【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言语,我们的态度、表情,要温和,这个非常重要。因为『言色常和』,人与人之间相处就不会起冲突。人与人之间会起冲突,总是讲话口气不好,不会讲话,得罪人;态度不好,我们也会给人印象不好,也容易起摩擦。所以我们要注意,我们的言语,还有我们的面目表情、态度。

二十几年前,我记得有一次在景美华藏图书馆,有一次感冒,人很不舒服。有一天我们师父净老和尚看到,他就把我叫过去,他说人家是欠你几百万没还你,你怎么脸色那么难看?他说人家看到你这样就怕了。我当时自己没感觉,我觉得我没有特别表现脸色给人家看,师父的意思就是你怎么摆个脸色给人家看?我说没有,我没有这个心要去摆个不好的脸色给人家看。后来我自己反省反省想一想,想明白了,因为人感冒不舒服,脸色不好看。从那次之后,以前我看到别人也是这样,看到别人,那个人怎么脸色那么难看,他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意见?我常常也会这样。从那次之后,我看到别人脸色臭臭的,我就想可能他感冒不舒服,他不是故意要摆个脸色给我看的。所以现在我看到人家脸色不好,我就想到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或者有什么心事,就会从这个地方想。以前不了解的时候,总是会觉得怎么会这样,怎么用这个态度来对我?所以这个也是我们要学习的。

『莫相违戾』,就是不要互相违背,「戾」是暴戾,跟人讲话,现在我们讲很冲,恶口,恶口骂詈、骂人,这个不好。所以海贤老和尚讲,「宁以荤口念佛,不能素口骂人」。这个荤口是什么?没有吃素的人,吃肉、吃荤的,宁愿是吃肉吃荤,他口是念佛;不能说我吃素,但是一天到晚嘴巴都在骂人,不能以素口骂人,骂人就造口业。所以,这个口业也是要非常注意。

【或时心诤。有所恚怒。】

这个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家庭的问题,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也就出在这个地方,心里憎恨,有诤论,特别是兄弟之间。在《弟子规》也教我们,「言语忍,忿自泯」,你就吞下这口气,不要争到赢,我们有道理也不要争,这个就平息下来。如果一定要争到我对你错,如果对方能接受当然也就没事,如果不能接受他就怀恨在心。所以,『有所恚怒』:

【后世转剧。至成大怨。】

「恚怒」就是瞋恚,气在心里,没有表现出来,怒就是发怒。『后世转剧』,来生来世就结成大怨,原来是小事,变成大怨。

【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我们这个世间的事情,『更相』,「更」是更替,「相」是互相,造成患害,灾患损害,这个问题愈来愈严重。『虽不临时,应急想破』,虽然这个果报不是马上现前,但是将来因缘聚会,果报会现前。「应急想破」,就是赶快想开,放下,不要去争,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下面讲: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这个是讲我们人,我们如果没有爱欲,就没有六道。在《中峰三时系念》第一时第二番开示,中峰国师在偈颂就给我们开示,「诸苦尽从贪欲起」。所有的苦,三苦、八苦,一切苦它的根源就是贪欲,贪爱的欲望,因为有贪爱、有欲望,才造成六道生死轮回的果报。我们人都是生活在『爱欲之中』,我们一家人很亲爱,但是怎么样?我们在六道生死轮回是什么样的现象?就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独」就是单独,我们到这个世间出生,我们自己单独来的,没有人陪伴;死了我们也自己走,再恩爱的人死了各走各的。死也是独死,各人死各人的,纵然一起死,还是各人死各人的;生也是,各人生各人的。「独生独死」,就是单独,没有人陪伴。「独去独来」,去跟来都是单独去、单独来。这一句我们想通了,应该就会放下,是不是这样?来也没有人陪我们来,去也没有人陪我们去,我们在六道里面生死轮回,实在讲,孤孤单单的就一个人,就自己一个人,没有别人陪伴我们,这是六道轮回的现象。

「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受苦也是我们自己承当,享乐也是我们自己承当,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我们。我们在生病,在头痛、在肚子痛,别人能代替我们吗?没有,无有代者,就是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都是自己要去承当,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没有人代替,很孤单的单独来单独去,自己生也自己死。

【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

我们这一生大家在一起做夫妻、父子、兄弟姐妹、朋友、家亲眷属,这些有缘的人聚在一起,缘尽了,各人走各人的。『善恶变化,追逐所生』,根据各人在生前修的善业、恶业,这个就有变化,就不一样。同样是一家人,各人修的也不一样,将来往生的地方也不一样,将来要再见面也见不到。来生来世一个轮回,来生来世纵然又碰到,也忘记了,不认识了。「善恶变化,追逐所生」,只有善恶业追着我们,如影随形,修善往生三善道,造恶往生三恶道。『道路不同』,各人造的业,各人受各人的报,道路不一样。纵然都是修善,都到人天善道来,也不一定能够在一起;善业修得比较相等,才能够在一起。如果一个修得比较多,一个修得比较少,他的来生投生家庭环境都不一样。所以「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以后什么时候再见面,遥遥无期,不知道什时候,纵然见面也不认识,都忘记了。想到这里,大家感觉不知道怎么样,我心都凉了。你看我父母都不在了,兄弟,我二哥、三哥也走了,这个亲人他们去了哪里?真的就是此地讲的「会见无期」,我们也不知道他,他也不知道我们,各走各的。我们常常要去思考这个问题。

【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这一段就是劝我们要修善。修善要趁我们身体还强健,这个时候『努力修善』。『欲何待乎』,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有很多人,我们劝他来学佛、来信佛、来做好事,他就说我现在时间还没到,事业还很忙,等我以后退休了再来。早年在华藏图书馆就有很多人这样跟我们老和尚讲,我们老和尚讲经当中常讲。但是有些人跟老和尚讲了没多久,没过几年就往生了,还没退休就往生了。所以,阎罗王是不是跟他打合约,你知道能活到多久。如果自己不知道,那还是把握现在赶快修,把握当下,不要再说等到什么时候再来,我们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还是未知数。所以不要等待,趁我们身体还好的时候,赶快修善,特别是年轻人,吃一些苦,修福修善,绝对不吃亏。如果年轻就要享福,不修善,不肯吃苦,到了晚年你想修,真的,精神、体力都不行,想修没办法了。所以趁年轻赶快修,到晚年才有福报。如果年纪轻轻就一直享福,晚年就很悽惨。现在中国人都跟外国人学,小孩一出生就开始享福,享到成年,成年之后进入中年,就是像战场,在社会拼事业,老年就变成坟场。中国的教育是青少年要修福、造福,晚年享福。教育观念不同,我们中国的教育才是正确的。

所以要赶快修善,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讲,你现在修善,「分分己获」,每一分都自己获得。如果自己死了,儿女孝顺,把我们的财物拿来修福、修善,我们得七分之一。如果在生自己修,分分己获,每一分都自己得到。如果自己在生前不修,自己的财富留给子女,子女孝顺的帮父母来修,那你得到七分之一;如果儿女不懂得替父母修福,那一分也没有。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佛也是劝我们,自己在生前赶快修,不要等待,修都是自己得到福报。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闇。转受余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

『世人』就是我们这个世间人,世间人『善恶自不能见』。「不能见」是什么?他不明白这个善恶因果报应的事实真相,他不知道。善恶的果报,在《太上感应篇》讲,「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恶的果报就像跟着我们的影子一样。『吉凶祸福,竞各作之』,我们世间人不是修善就是造恶,修善得吉祥、福报,造恶得凶灾、祸患。所以,「竞各作之」,修善认真在修,造恶也很认真在造恶,各人作各人的,各人造各人的。

我们看看这个世间人,此地讲的,指大多数人都是造恶业,甚至把善当作是恶、恶当作是善,造恶业。造了恶业,『身愚神闇,转受余教』,「身」就是我们这个身体,这个身造恶业,造杀生、偷盗、邪淫。「神闇」就是心里没智慧,贪瞋痴,被这些烦恼蒙蔽了。我们人在造恶业,这个智慧也没有,精神闇蔽。「闇」就是黑暗,因为他不懂,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遇到正法他不接受。劝他,他不听,不接受;骗他,他就相信,听骗不听劝。所以「转受余教」,余教就是邪知邪见,那些不正确的,他是接受那些邪教。所以就『颠倒相续』,迷惑颠倒,迷惑颠倒相续下去,这是『无常根本』,迷惑颠倒。我们读《弥陀经》,我们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临终才心不颠倒。我们临终会颠倒,不是临终才颠倒,我们平常就颠倒,到临终就很明显。我们平常就颠倒,这个我们要觉悟。所以「颠倒相续,无常根本」,这是无常的根本。

【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瞋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

『蒙』就是蒙蔽,『冥』就是暗冥,这个心不开智慧,愚痴,你给他讲这些正确的言论,他听不进去,他会排斥。所以就造成,『抵』就是抵触,『突』就是起冲突,遇到正法,遇到真正善知识,他不能接受,甚至他还毁谤。所以『不信经法』,经教、佛法,包括世间圣贤之法,他统统不相信。特别现在有很多人,跟他讲佛法,讲圣贤,像儒家、道家圣贤的经法,经典里面讲的理论、方法,他不相信,他只相信科学,他认为科学是万能的,这个就是偏了,偏在科学,他不信。

我在二OO八年,我们净老和尚的家乡实际禅寺,满公老和尚举办百七系念护国息灾法会,那个时候我们住在庐江县城金刚寺。金刚寺在县城,每一天我们吃过中饭,都坐车到实际禅寺,实际禅寺比较乡下。有一天我们车上有一位法师带了一些佛像、结缘卡,车子开到马路,旁边看到有一个推车的,推一个两轮的车,推著。看到那个推车的人,他就拿佛卡跟他结缘,那个推车的看到出家人要拿佛像给他,他推了就赶快跑,他一面跑一面喊说:我不信、我不信、我不信。我看到这个我就想到《无量寿经》,「蒙冥抵突,不信经法」。你好心好意要跟他结结缘,他跑开让你追,而且他口中还讲我不信、我不信,喊得很大声。你真的对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不信经法。

『心无远虑,各欲快意』。在孔老夫子《论语》里面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人眼光要看远一点,不能只看眼前,只看眼前得到什么好处,不能从长远来考虑。所以,我们做什么事情必须要有远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你没有想得远一点,那很快你就会有忧虑到了。现在一般人的确「心无远虑」,他没想那么多。特别是现在年轻人,他想什么?他就想玩,他想什么,玩电脑、玩手机、玩电动,他就想这个,你说他远虑什么。你问他,你将来要做什么?恐怕他会很难回答你这个问题。「各欲快意」,快意就是他自己觉得很好他就这么做。在过去我们台湾还流行一句话,「只要我高兴,有什么不可以」。这个问题也满大的,问题是你高兴的事情,对不对?你高兴的事情会不会妨碍别人、会不会伤害别人?只要我高兴都可以,伤害别人、伤害父母都可以,伤害自己家庭、妻子、儿女都可以,只要我高兴,这个就是此地讲的,各欲快意,只知道自己快意,都不管别人,不管别人快意不快意。所以儒家教学就是一个中心,「仁」,这个仁就是两个人,人不是只有我们自己一个人,还有别人,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不能只有想自己,不想别人。如果想自己,不想别人,这种人叫不仁,没有仁慈心。所以现在没有传统文化教育,的确是这样。

『迷于瞋恚,贪于财色』,被这个瞋恚心所迷惑。「瞋」表现在表情,「恚」没有表现在表面。恚这个字是两个土下面一个心,就是这个心埋在两层土下面,就是气在心里,他没有表现出来,这个叫恚。瞋是一个目,眼睛,眼睛瞪得大大的,脸红耳赤,瞋。瞋是表现在脸上,恚是气在心里。「迷于瞋恚」,人都有瞋恚心,这个习气也很严重,瞋恚堕地狱,这是地狱的业因。「贪于财色」,贪是堕饿鬼的业因,贪,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这个贪心也很难控制。『终不休止』,贪瞋痴从来没有停止过。『哀哉可伤』。没有停止过,那就不断的造恶业,将来受报,地狱一堕五千劫,一失人身到三途去,论劫的,不晓得什么时候再出头到人间来,不知道。所以佛看到这个情况很感叹,「哀哉可伤」,悲哀,很可伤的事情。下面讲:

【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

『先人不善』,就是说我们的前辈,我们的长辈。我们净老和尚讲到这一句经文,总是提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从满清末年就渐渐疏忽了。大家都偏向西方,向往西方的这些科技,对于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就渐渐的疏忽了,到了民国成立就渐渐不要了,都丢掉了。在满清时代的小学,虽然疏忽,但是它还有读四书五经,这是国家从汉朝到清朝,改朝换代,但是这个教育始终没变。清朝是满族统治,元朝是蒙古族,这也是汉族,他们统治,他还是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教育国人。到民国成立才不要,甚至要打倒孔家店,不要了。

所以,我们老和尚往前推到我们,像我这个年纪,我今年六十八岁,民国四十年生的,上去我父亲这一代,没有读;再推上去,祖父,我祖父是有读这个书的。这样往前推两代加起来差不多一百年,到最近这六、七十年,可以说就没有了,到现在就更没有了,不要这些东西了。如果讲到因果报应、伦理道德,现在人就认为那个专制、封建,都是讲这些。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这种讲法都是错误的。到我们现在人就更不想学了,不学习这个,当然人就不善了,这些人他就不是善人。不是善人是什么?恶人,他就造恶业,他的思想、言行都是恶的,都是偏差错误的。

『不识道德』,不认识什么是道德。特别现在年轻一代的小孩子,都是手机、电脑在教育,教的内容是杀盗淫妄,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分辨什么叫是非善恶、真妄邪正,他没有能力,心里受到严重污染,天真没有了,满脑袋都是杀盗淫妄这些恶念,不认识什么叫道德,你跟他讲,他也听不进去。『无有语者』,就是说我们长辈没有人跟他讲,没有人教他。『殊无怪也』,我们也没办法去怪他,现在的人犯了再大的错误,我们也不能去怪他,没有人教。所以,现在当务之急,还是赶快挽救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个不但救中国,救世界,不然这个世界真的会有大灾难,这不是假的。所以你怪他也没用,最重要还是赶快提倡学习。

这些人他都不相信,你讲这些因果报应,他说你是迷信。

【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

你给他讲『死生』,说人死了又再去往生,『趣』就是六道、六趣,你趣向哪一道,修善趣向三善道,造恶趣向三恶道,你跟他讲六道生死轮回,三世因果报应,他都不相信,『都不之信』,不相信。他就跟你讲,那是迷信,没有科学根据,『谓无有是』,他说没有那个事情。现在人,这个自古以来就有,不是现在才有,在佛那个时代就有人是这样的,佛经是三千年前佛讲的,当时就有人不相信,不相信有六道轮回,跟他讲他不相信,说没有那个事情,「谓无有是」,就是没有那个事。

佛开示都有善巧方便,佛先讲果、后讲因。他为什么不相信?因为他没看到。如果你跟他讲生死轮回,他就问你,谁看到了,你有看到吗?他一定是这样问你。你没看到不相信,佛就举出现在你看得到的。现在看得到的是什么?

【更相瞻视。】

『瞻』就是你去看,互相去看,看你周边的人,看别人,看自己。

【且自见之。】

你自己好好去看。

【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顾恋。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

这一段就是佛告诉这些人,你不相信有六道生死轮回,但是你眼前看到的,你应该相信了。你眼前看到什么?『或父哭子』,儿子比父亲先死,做父母的哭子女,有没有?我们讲白头发送黑头发,有没有?这个有!『或子哭父』,父母往生,子女孝顺,哭泣父母。『兄弟夫妇,更相哭泣』,兄弟之间往生了,夫妻往生了,这个当中互相哭泣,生离死别。『一死一生,迭相顾恋』,生离死别。『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这个就是八苦当中的爱别离苦,恩爱的人生离死别,非常痛苦,希望永远在一起,但是这个世间没有永远在一起的。所以,「不离情欲」,这是一种情欲。六道生死轮回就是从情欲来的,这个情欲断了,那就没有六道生死轮回,就解脱了。『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深思熟计」,这是我们现前要好好来思考的,来深深思考;熟计,我们要很认真思考这个事实情况是不是这样。深思熟计,我们好好的去思考这些问题才会觉悟,人才会清醒过来。清醒过来,才能「专精行道」。如果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一天过一天,糊里糊涂的过日子,无常不知不觉就到了。『年寿旋尽,无可奈何』。寿命到了,「无可奈何」,谁都没办法。

【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各怀杀毒。恶气冥冥。为妄兴事。违逆天地。恣意罪极。顿夺其寿。下入恶道。无有出期。】

的确,这个『道』是菩提大道,对这个道迷惑的人多,觉悟的人少,「悟道者少」,觉悟的人少。『各怀杀毒,恶气冥冥』,这个都是造恶业。『为妄兴事』,为所欲为,做的事情实在讲狂妄。现在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上,真的是狂妄到极处,连父母、祖宗都不认了,这就是狂妄到极处,「为妄兴事」。『违逆天地』,所作所为就是「违逆天地」。天地有好生之德,人没有仁慈之心就是违逆天地。

这个仁要从孝为根本,所以《论语》讲,孝就是仁的根本,如果对自己父母不孝,那就不仁。所以,人能孝,仁就是从孝这个根本发展出来的,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这个人就不仁。孝这个意义非常深广,不是说现在我能够去供养父母,生活上能照顾,就算尽孝,不是这样的。你看《孝经》孔老夫子讲,从皇帝到一般人民,各有各人尽孝的义务跟责任不同,孝的意义非常深广。孝,教孝就是根本,教人不要忘本。一个人如果忘本,那这个人根就没有,没有根了。饮水思源,如果人忘本就是不孝,大不孝。所以,我们要祭祖,就是提倡孝道,我们净老和尚提倡祭祖,就是提倡孝道。祖先离我们很远,为什么要祭祀?不忘本。

造了罪业,当然就有果报,寿命到了,『顿夺其寿,下入恶道』,那就到三恶道去了。到三恶道去,什么时候出来?不知道。『无有出期』,遥遥无期。

【若曹当熟思计。】

『若曹』就是汉朝时候的术语,就是大家,大家应当深思熟计。

【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

我们常常想到佛在这个经上给我们的开示,常常思考这个事情,我们要『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我们选择善的,勤奋努力来修行。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这一品最后这一段给我们讲,『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这个四句经文也算是一首偈,一首偈就是四句合起来就是一首偈,偈颂,「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前面我们读到,「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爱欲、荣华、富贵不可能常常保持,不可常保就是无常,皆当别离,有一天我们就会跟他别离。你再恩爱的夫妻,到死的时候还是各走各的,你再怎么伤心还是要别离,没有例外的。在这个六道生死轮回有什么快乐的?无可乐者,有什么快乐?这是劝我们要放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都是空、苦、无常、无我,没有一样是我们的。我们在这个世界,实在讲,我们所有的享受都是苦。《妙法莲华经》佛给我们讲三界统苦,你只要在三界里面都是苦。有时候也感觉很快乐;那个乐也是苦,那个叫坏苦,乐过去苦就来了。

所以佛劝我们,『当勤精进,生安乐国』。佛劝我们,我们要努力精进的一桩事情,就是念阿弥陀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安乐国。极乐世界,我们做三时系念读《弥陀经》,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为什么叫做极乐世界?那个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那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苦,那个世界你听都听不到,所有的苦都没有,那就乐了,叫做极乐。所以到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佛劝我们要求往生到极乐世界,那才是真的,我们可以得到。这个世界苦、空、无常、无我,我们什么都得不到。所得到的是什么?就是苦。那有什么快乐?有什么好留恋?劝我们要放下,要发愿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给予众生最真实的利益。

所以「当勤精进,生安乐国」。生到安乐国,『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去就开智慧,般若智慧开了,功德殊胜跟佛菩萨一样,一生成佛。这个是佛劝我们要求的。劝我们放下我们要放下,劝我们求的我们要去求,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不要随自己的欲望,去「亏负经戒」,就是违背经典的教训,去违犯戒律。「在人后也」,这是说往生的品位,往生落在人后。我们要争取的就是往生西方,上品往生,这才是佛劝我们的。这个世界我们不跟人争,我们要断恶修善,人家不修,我们要修,修给他看。修自己的,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品经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我们时间也差不多快到了,我们就跟大家学习到此地。祝大家福慧增长,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4月13日15:22:5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4946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