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讲述菁华(第944集/文字)jingkong法师

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九四四集)  2003/1/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45-0944

 

诸位同学,请看「毘卢遮那品」,「威光获益」这十一句里面的第三句看起:

 

【十方法界普光明藏清净眼智光明。】

 

前面,在上一句(就是第二句)所说的「一切法悉入最初菩提心中住智光明」,跟诸位介绍过了。清凉大师在末后引用「梵行品」里面一段经文,这段经文很重要。我们在此地把它念一遍,这是上次时间到了,我们今天把它补出来。

 

「梵行品云: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学佛的人为什么不能入佛境界?就是我们于一切法总是免不了起心动念,眼见也好,耳闻也好,鼻嗅、舌尝、身触,一接触就起心动念、就生分别执着,妄想当然在其中,这是我们不能契入佛境界的原因。佛何以能够证得究竟圆满,他们的本事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生二解。「不生二解」用现代的话就是他不起二念,他就一念。一念是了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换句话说,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他见的是一真法界。才起心动念,外面境界必定受扭曲,就产生变化,就不是原本的样子,我们凡夫没有办法觉察。一切法从心想生,从心想生是凡夫。佛没有心想,所以佛境界里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法尔如是。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所见到的真实境界。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之后,肯定产生七情五欲,随之就生起来。怎么晓得?七情五欲是烦恼,是阿赖耶里面的习气。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这个我要捧他、赞他,那个我要毁谤他,我要打倒他,搞这些东西,统统都在造罪业,不了解一切法的真相。所以,「梵行品」将来我们还会读到,什么时候我们也像这些菩萨一样,「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一切法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样一切佛法你就很快的现前了。

 

「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就是初发心即成佛道。「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佛菩萨在此地给我们讲真实话,一个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无上菩提,他怎么证得的,然后我们就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样修行才是真正的功夫。那就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如如不动,也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定。什么定?自性本定,本来就是这样的。知道遍虚空法界就是自己的心性,遍法界虚空界里面一切诸法就是自己心性,离开自己心性无有一法可得。这个话什么意思?虚空法界是我自性变现的,剎土众生也是我自性变现的,十方一切诸佛剎土是我自性变现的,十法界、六道三途还是我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真的无有一法可得。这个事情就像作梦一样,梦中什么境界都有,那境界从哪里来的?自心变现的。

 

自性是能变,虚空法界一切诸法是所变,能所是一不是二。你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对立都化解了,哪有对立的?没有了,自己跟自己还对立吗?有我、有人,我跟人两个对立;有我、有你、有他,我跟你、他三个人对立。没有,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你怎么个对立法?左手跟右手对立吗?左眼睛跟右眼睛对立吗?左耳跟右耳对立吗?哪有这种事!它不对立,为什么不对立?一身!什么时候我们证得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诸法是我自己一身,这一身就是法身,你就证得法身。证得法身,恭喜你,你是法身如来,一点都不假。「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个人就是法身如来,《华严经》里面圆教初住菩萨。他虽然没有证得圆满,他证得分证,那是真的,一点不假。我们学佛,在这一生当中最低限度要入这个境界,我们大乘法没有白学。稍稍有契入之后,快乐无比!真叫离苦得乐。这个快乐没有法子形容,这个快乐跟苦不是相对的,相对的那个苦跟乐二边都离了。这个乐怎么个说法?套经上一句话说,「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不由他悟」,与他不相干。清凉大师后头还有一句话「如玄文已明,下当更说」。下面还会说到,「玄义」里面讲得详细,我们这次讲《华严》,玄义没有说。玄义什么时候讲?把《华严》全经讲完之后,再跟诸位来说玄义,那个味道就很足了。

 

现在我们再看今天读的这句经文,这句经文的意思也非常深广。『十方法界普光明藏清净眼智光明』。诸位总要记住,这十一句威光菩萨所得的,这十一句都叫做「智光明」。智光明在前面第一句的时候已经跟诸位说过,每一句都是属于智光明。智是说的体,智是讲的根本智;光明是讲的作用,后得智。这就是《般若经》上讲的,智就是般若无知,光明是无所不知。所以无知之智是体,有知之智是用,光明遍照,无所不知。清凉大师在这一句给我们一个题目叫「大智智明」,这第三句。「法界者,所照之体大也」,就是光明遍照,光明所照的是体大,这称之为法界。「普光明者,即相大也。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我们一看就明了,用大、作用大,这是属于后得智。前面普光明是根本智,所以它照的是法界。

 

我们看后面大师《疏》里面说,「蕴恒沙性德,故名为藏」,这是解释经文里面「藏」的意思,这里头蕴藏着恒河沙数无量无边的性德。德是什么?德能,我们今天讲能力,你有无量无边的能力;还有相好,无量无边的相好庄严。你看看世间人求的这个东西,无论是中国外国,无论是你信仰哪个宗教,我们要问你:你求不求智慧?求。你求不求技能、能力?求,我想什么都会。你想不想相好,相貌庄严,身体健康,居住的环境舒适美好,你想不想?想,哪个不想!这个可以说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没有一个不希求,佛法里头圆满具足。前面我们读过的十卷经文,讲毘卢遮那的依正庄严不就讲这三桩事情吗?你看看他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能力、有圆满的福报,他从哪里来的?这一品经文里头告诉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正是末后佛给我们宣布,「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可惜,「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佛对众生尊重,为什么?你跟我一样,完全相同,我并不比你多一点智能、多一点福报,没有,我们是平等的。

 

佛尊重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迷惑颠倒,不知道尊重佛菩萨,还要任意毁谤佛菩萨,那有什么法子?毁谤对他有没有伤害?一丝毫的伤害都没有。即使我们在《金刚经》,这是大家念得多的,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凌迟处死,歌利王对忍辱仙人有没有伤害?一丝毫的伤害都没有。不但没有伤害,成就忍辱仙人圆满功德;他的忍辱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圆满了。就像学生读书,这是一次考试,这次考试通过了。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一丝毫瞋恚的心,念头都没有,忍辱波罗蜜圆满;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持戒波罗蜜圆满,所以没有损害。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对修行人无论是有意无意,毁谤也好、误会也好、陷害也好,对真正修行人来讲,我常说的,替修行人消业障,成就修行人的功德。修行人什么功德?忍辱的功德,持戒的功德。再细说,这里头还包括布施的功德,精进、禅定、般若的功德,无量无边功德都在这里头显示出来了。无始劫以来跟一切众生对立的心没有了,完全融化了,真正所谓是化敌为友、化怨为亲、化迷为悟、化恶为善、化凡为圣,无量无边的功德在这个地方显示出来。谁能够见到?真正修行人见到,欢喜赞叹。

 

对造恶业的众生感恩图报,就像忍辱仙人一样,他对于歌利王感恩,发愿自己将来成佛第一个要度他。所以那个时候的忍辱仙人就是今天的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的歌利王就是现在世尊会下憍陈如尊者。鹿野苑度五比丘,憍陈如第一个开悟,证阿罗汉果。菩萨说话算数,决定不打妄语,决定不欺骗众生,说到一定做到。所以冤亲债主一定是第一个得度,优先要度他们,为什么?没有他们怎么能成就你的德行;谁成就你?这些人成就的。世间迷惑颠倒的人,不是真修行的人,他把这些人永远当作冤家对头,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错了,大错特错,这就叫迷。迷悟不同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学佛,什么时候学到心地完全清净了,纯净纯善,对这个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丝毫怨尤,怨天尤人这个念头没有了,完全没有了,心境平和,法喜充满,智慧增长。所以自性里头蕴藏着无量无边的性德,这里用个「藏」字。

 

「妄惑本空,故云清净」。妄是妄想,惑是迷惑,妄想、迷惑本来空。要不要去断?你要去断它,就又加一层妄想、迷惑。本来空,没事,不理会就完了。妄想起来了,迷惑起来了,不要理会。念佛人他有个很妙的方法,把念头立刻转上阿弥陀佛。六根在六尘上才起心动念,这第一念,第二念阿弥陀佛,归到阿弥陀佛上来了,马上就化解了。无想、无念的时候,也是阿弥陀佛,把无明破掉。这一句阿弥陀佛威德能破妄想分别执着,又能破根本无明。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知道妄惑本空,知道清净本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本有;反面,虚伪、染污、傲慢、愚痴、自私自利,本来无,自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没有,当然可以断。怎么断?不理它就断了。它怎么来的?就是因为你喜欢理它。你愈是跟它往来,它愈跟你靠近,就这么个道理;你不理它就没事,它就离开你。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了解事实真相。

 

下面说「明见称眼,见性肉眼,即同佛眼」,这两句的意思很深。清凉大师在《钞》里面(批注的批注)讲得很详细,这一段我们一定要读,你要不读、不搞清楚,你到哪里去学?你看看大威光他学到了,他学到的是满分。我们最低限度也得学到少分,这才有受用。学个三分、五分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就大受用,特别是我们这些念佛求生净土,对求生净土、带业往生有大帮助!所以《钞》里面我们要认真来学习,《钞》比《疏》详细多了。

 

「大智智明」,清凉先解释它的科题,就是这一句经文也有个题目,为我们说出这一句主要是讲大智。「经中清净眼是总相」,这是大智的总相。「此眼何见」,这个清净眼见到什么?「见心三大」,见到你自己的真心,你自己真心里面具足三大,这个三大就是平常讲的体大、相大、用大。前面《疏》(《疏》是用来解释经的)只说了二大,讲了体大,「法界者,所照之体大」,法界是体大;「普光明」是相大。其实前面我也提出来,还有个用大,用大是什么?用大就是经文里面讲的「智」,「智慧光明,遍照法界」,作用,这前面我也提过,这就是用大。所以称为大智。他老人家引用《起信论》里面的话,《论》里面说「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差别」,这句话非常重要!「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住」,这是解释体大。

 

大师说「今不引之」,《疏》里头没有引这个《论》文,为什么?这个经是「以法界为体」;法界就包括一切万事万物,不必再给你讲凡夫、声闻、缘觉、菩萨、佛,用不着说了,说法界不是统统都包括了吗?所以这个意思容易知道。《论》里又说「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起信论》这六句都是讲的相大,相是实相,确确实实如此。我们再回味一下,《论》上讲「从本已来」,换句话说,自古至今,自无始劫以来,自性本来圆满一切功德,或者是自性本来具足一切功德。《起信论》是马鸣菩萨作的,菩萨举几个例子给我们说,「自体有大智慧」,这是光明义。自性本来具足真实般若智慧,真实般若智慧当然起作用,这个作用就是遍照法界。「真实识知」,就是说你的认识、你所了知,绝对没有错误,真实的认识,真实的了知。「自性清净心」,清净心从智慧生的,清净的反面是染污、烦恼,烦恼、染污是从迷惑里面生的,不是从智慧。还有「常乐我净义」,真常、真乐、真我,我是自在主宰,自由自在,自己真做得了主,清净,身心清净、一尘不染,统统是从智慧生的。还有「清凉不变自在义」。上面这六句都是讲的相大,从体现相,体大,相也大。

 

后面接着又说了六句,「一本觉智明义,二本觉显照诸法义,三照时无倒义(倒是颠倒,就是照的时候决定没有迷惑颠倒),四体离惑染义」,自体真心本性里面决定没有迷惑、决定没有染污。所以这一点我们学佛的人,想在这一生成就的人不能不知道,这是基本的常识。《大乘起信论》这是大乘法入门的基础课程,大乘起信!你没有这个认知怎么行?儒家教童蒙,《三字经》上第一句也是这个意思,「人之初,性本善」。自性本善,自性本净,不善、不净那是以后染污的。以后染污这个话在大乘法里头讲不通,为什么?它要果然被染污了,它就是虚妄的,它不是真的。前面不是说过吗?真性「体离惑染义」,自体就是自性,它决定没有迷惑、决定没有污染,怎么会说被污染了,哪有这种道理?所以一切染污我们叫它做习性,习性是习惯,决定不是本性,本性没有。前面说了,本性,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佛完全相同的,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理解、要肯定。然后我们的心量拓开了,我们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自自然然就能够心平气和。为什么?知道一切人事物的本性是清净的,本性没有迷惑、没有染污,值得尊敬。他的迷惑、颠倒、染污不是本性,与本性不相干,习性。习性本来没有,本性本有,永远不会失掉的,前面讲无始劫以来到今天没有失掉的。

 

这好比什么东西?佛在大乘经上也说过,用眼睛来比喻。人有好眼睛,这就好比是本性。习性是什么?你戴上个眼镜,眼镜是什么?有彩色的,还有度数的。你这个好眼睛戴上有度数的、戴上彩色的眼镜,看外面东西都变了。眼镜是什么?习性。眼睛本来有没有眼镜?没有!简单,把眼镜拿下来丢掉就完了。丢掉,这个人就成佛了,你要戴上不肯丢掉,你是凡夫,就这么回事情。那个眼镜是什么东西?妄想、分别、执着,你戴了三副眼镜。妄想好比是蓝色的,分别好比是红色的,执着好比是黑色的,你戴上这三重眼镜,你看外面东西不是全都变了!其实你的眼睛没有变,外面的景观也没有变,变的是什么?变的是你自己的感觉变了。其实没变,不戴眼镜的人看得很清楚。诸位从这个浅显的比喻里面多想想。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戴一副眼镜;六道里面的天道,戴两副眼镜,我们讲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戴三副眼镜。就这么回事情。把这个东西统统都拿掉之后,那叫做一真法界,恢复健康、恢复本来面目,那是本有的。所以说是「性德圆备」,这是第五句。第六句「性德无迁」,无迁就是性德从来没有变化的、没有改变的。圆满具备,没有一丝毫欠缺的。

 

大师在此地引前面两句「有智」、「遍照」来解释「普光明为相大」,但是又怕人「以法界为所照,普光明为能照」,所以引用这段文,「相大本有」,能所是一不是二。如果你在这里面分法界是所照,普光明是能照,有能、有所,你还是堕在妄想分别执着里面,你出不来。这就是今天教的哲学,哲学里头有能、有所。所以,欧阳竟无大师讲「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为什么不是哲学?佛法里面讲能照所照,能所是一不是二。好比是什么?好比一盏灯一样,佛经里面这种比喻很多,灯点燃了,灯能照还照自己,能照跟所照是一不是二。这个道理确实不太好懂,细心去体会、去观察。所以大师这个地方,他这两句话说得很好,「相大本有则皆所照,以净眼智明为能照」,净眼智明是根本智,智光明是后得智;根本智跟后得智是一不是二,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佛法最难的地方,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习惯用分别执着,可以说是无量劫来,我们就用这个,现在教你不用分别执着就不会了。不用分别执着,佛法很容易懂,完全讲的是宇宙人生真相,怎么不好懂?也就是说把眼镜统统去掉的时候就很好懂,戴上眼镜很不好懂。佛讲的是不戴眼镜的,我们是戴上眼镜的,我们所讲的跟佛看的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因为我们有染污,把所有外面的境界都染污了,真的所谓是一迷一切迷,一染一切染,反过来,一觉一切觉,一净一切净。

 

所以,真正会用功的人,在哪里用功?心地清净、心地善良。那个「善」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十善业是佛发明的吗?是佛制定的吗?不是!自性本有的德行。「性德圆备」,圆满具足。不善,自性里头没有的。十善里面,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自性里头没有。自性圆备的性德不但不杀生,而且还放生、还护生;不但不偷盗,还大行布施。诸位细细想想,诸佛所行的,菩萨所行的,声闻、缘觉,乃至在中国祖师大德们所行的,在家二众接受佛法熏修明心见性、契入境界的,你看看这些人所修、所行的,性德的流露,自自然然的流露,跟世间人不一样。世间人做一点好事,还需要奖励,还需要别人赞叹,那就不是性德。性德成就一切善行,不需要人赞叹,大乘经上讲的「三轮体空」,他连痕迹都不沾。就像《般若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更深入一层,「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这才是真正清净、真正的善良,痕迹都不着!所以大乘经上常讲「八风吹不动」,意思就在此地。你赞叹他也好,你毁谤他也好,他无动于衷,他心里没有这些东西,这是性德。所以要细心观察诸佛菩萨,体会他们平等、慈悲度世的精神,我们认真努力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至少也要入境界少分,我们学佛没有白学,这一生没有空过,这一生生活得很充实,世间人说有意义、有价值。

 

解释「藏」这个字,「蕴恒沙性德,故名为藏」,这是《疏》里头。《钞》里头也有解释,这里头「具二藏义,蕴恒沙德即不空藏,妄惑本空即是空藏」。所以三如来藏说了两个,第三个叫「空不空如来藏」。这是说明蕴藏恒沙性德跟妄惑本空是一不是二,这是佛法,这就是大乘法里常讲的入不二法门。如果你落在「二」里面你就入不了门,你要把二放下,你就入门了。你知道一就是二,二就是一。《华严经》上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你才能入得了门。如果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一不是多,多不是一;二不是一,一不是二,你永远入不了门。什么原因?非常简单,是你妄想分别执着障碍着你自己,不是别的。佛这一句话说尽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一不是多、多不是一,这就是妄想分别执着。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一多不二。为什么不放下?这是个原则、是个原理。在日常生活当中,决定不执着人我是非。人我是二还是一?是非是二还是一?这就是落实在生活当中了,我怎样去把这个原理、原则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

 

大乘佛法佛说得很好,相上是二,性上没有二;事上是二,理上不二。然后你要晓得,性相是一,理事圆融。这个时候怎么样?不能说一也不能说二,说一,你执着在理上,说二,你执着在事上。你为什么不把执着离开?为什么不把分别舍掉?这个时候你就见到真相。别人要问你,问你的人如果是觉悟的,觉悟的人他不问你,他明白了!迷惑的人问你:是一是二?那你就观机,应机说法。应机是什么?看他的程度,帮助他觉悟。他没有办法觉悟,没有办法觉悟咱们就以方便法慢慢的来诱导他,恒顺众生,随机说法。所以《般若经》上说,「一切贤圣无为而有差别」,这是说诸佛如来、菩萨、缘觉、声闻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别?都是修的无为法,都是入佛的境界,入的浅深不一样。入得圆满,我们就称他作佛;入得很深但是还不圆满,我们称他菩萨;已经悟入,既不是很深也不圆满,我们就称他声闻、缘觉,他都契入了。这也是一个原理原则,我们就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你观察这个人,他学佛学了多少年,他学了哪些经教,他修的哪个法门,你看他学习的程度浅深高下,然后你再应机给他说什么法,他能得受用。你说得太高太深,他不懂;你说得太浅,他没兴趣听。特别是现前他所遭遇的困难,你要有能力帮他解决,你要有能力开导他,把他从迷惑引导到觉悟,这就是成功的教学,圆满的教学了。

 

有些人说:我不会。没错,你是不会,你为什么不会?你没有学,你怎么会?你要发心教学,你先要把这门功课学好,你才能教人。这种浅显的道理大家懂。你自己没有学好,你自己没有契入,你怎么能帮助别人?大乘经教里佛常常讲,自己成就了,自自然然就成就别人了。所以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有些人听这个话听不懂,我自己修行是自利,我没有化他,怎么说自行就是化他?你自己修行,你给大家做一个修行的样子、榜样,人家看到你这个样子,知道修行的好处。仔细观察你,就知道修行的方法,不用说话,所谓说明眼人、利根的人,一看他就明白、就懂得,你就度化了他;根性劣的人,他不懂,他也看不出来,他也听不出来。这就是佛家常讲的「佛度有缘人」。你懂得什么叫有缘?他能看出来,他能体会到,这个人叫有缘,佛法里一般也称作他的根性成熟了,他会看、会听、会学。这种人不多,这是真的。但是,根熟也是从未熟培养成的,我们天天这样做,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每天都在表演、都在示现,根熟的人得度了,根熟的人哪一个不来皈依佛陀、做佛陀的学生!开悟的开悟,证果的证果,根熟的。没有成熟,没有成熟的,天天在看,天天在学,阿赖耶识里落下很深的印象。

 

佛陀灭度之后,不在世了,有正法成就的,有像法成就的,有末法成就的。这些成就的人都是在世尊当年在世根没熟,但是看到佛跟佛弟子一切示现,在那里增长自己的善根福德,所以在佛法运的两千年当中,有开悟的、有证果的。末法时期,往生西方净土就是开悟、就是证果,你能够选择净宗法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有这个智慧、有这种选择,这叫觉悟、开悟了。将来舍报,佛来接引往生净土,你证果了。这种觉悟跟证果,实在说是无比的殊胜,不可思议。还有一等,善根福德很薄的人,在世尊一万二千年法运之中他不觉悟,当然更谈不上证果,有没有利益?有。佛门中常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阿赖耶识里面跟他种三宝的金刚种子,这个种子永远不会坏,为他后世做得度因缘。贤劫千佛出世,不知道他跟哪一尊佛有缘。释迦佛这里种的善根他没有办法成熟,也许在弥勒佛出现在世的时候,他成熟了,他得度了。或者是更后,再后,到最后一尊佛是韦驮菩萨成佛了,毕竟得度!佛法教学殊胜的利益无与伦比,就在此地。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要认知,天天要读书,就像学生一样,你每天要做功课,这功课是读书。

 

佛法不讲研究,佛法讲参究。参究跟研究有什么不同?研究没有离开分别执着,你还是有分别心、有执着心。参究离心意识,换句话讲,不用妄想、不用分别、不用执着,那叫参究;用心意识,那叫研究。这是研究跟参究不同的地方。参究现在人叫什么?直觉,不用心意识,直觉的,这有悟处。没有悟处,也不用心意识,经就是多读、多听,不要去想这里头什么意思。听懂了就有悟处,听不懂没有关系,再听第二遍。古人说得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个千遍里头决定不用心意识,也就是不用妄想分别执着,完全不用这个东西。一遍一遍的读、一遍一遍的听,到你心定了,心意识真正不起作用了,豁然大悟!你还没有悟的时候,你虽然不用心意识,心意识还在障碍你,为什么?你没有把它离得干净,藕断丝连,好像不用了,还受它影响,就这么个道理。你的功夫不够深,还要加深,必定有开悟的一天。

 

下面《钞》里头解释「眼」,说「见性肉眼,即名佛眼者」,这是《大涅盘经》第六卷里有这么一段经文,「善男子,声闻之人,虽有天眼,故名肉眼」,这是小乘,声闻、缘觉都属于小乘。「学大乘者,虽有肉眼,乃名佛眼」,不一样!为什么?这个经里头佛给我们说出来了,「是大乘经,名为佛乘,如此佛乘,最上最胜,诸佛见性故。」这几句话说得很清楚,为什么肉眼就是佛眼。但是这个里头的条件一定是「见性的肉眼」就是佛眼;换句话说,没见性还是肉眼,不是佛眼。声闻虽有天眼,它不叫佛眼。我们凡夫如果没有见性,连天眼也没有,不如小乘。但是小乘怎么样?小乘要证果才有天眼,小乘要不证果还是肉眼,没有天眼。小乘什么人有了天眼?初果,头一个得天眼通,天眼通、天耳通。二果就得(就又多了)他心通、宿命通,斯陀含。三果圣人阿那含就有神足通,神足通可以分身、可以变化,没有障碍;像墙壁没有障碍,他可以穿墙就过去,墙也不坏,他有这个能力。四果阿罗汉有漏尽通,就是见思烦恼断尽了,他还是天眼,不叫佛眼。学大乘明心见性,见性的人他的肉眼就是佛眼。

 

在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宗门明心见性的人不少,你看《五灯会元》里面就列入一千七百多人,这是明心见性的。在教下大开圆解,他的层次跟明心见性一样。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乱的,也是这个境界。所以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乱,他的肉眼就是佛眼。这是大乘教里头有的,小乘教里头没有。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月6日19:48: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4047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