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12集/文字/MP3)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评论1阅读模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十二集) 1983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9-014-0012

MP3下载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十二次。请看经文: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一段经文,在前面讲到不取相,如果我们取相必定就着相,这一着相,换句话说,四相都具足了。可是这种修学的方法,佛虽然说得很详尽,而我们事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怎样去做才是真正的不取不着回归自性,这一点非常要紧。因为佛法的修学,绝不是在读诵经本,也不仅限于早晚课诵,甚至二六时中拿着念珠念阿弥陀佛是念念相续而不中断。最重要的,就是在生活当中,所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之处,如何提起观照的功夫,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依照本经这个义趣来讲,那就是说应当要广修六度,虽修六度,心里面要保持清净,若无其事,才能够相应,换句话说,一定要晓得三轮体空的道理。

 

我们修六度,常常又想着三轮体空,空了没有?没空。为什么?你还常常想着三轮体空,换句话说,你这个心里头还有一个三轮体空,没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连三轮体空也没有,那才叫真正的三轮体空,这就是不取相、不住相的真实义,我们要从这里体会,要从这个地方来实践,就是说把它在生活当中做到。由此可知,所谓三学六度,三学是戒定慧,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完全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三学六度可以说是法法圆融、事事无碍。换句话说,无论是男女老少,无论是从事于哪一种行业,都是圆满的,都轻而易举的可以做到,怕的是你提不起观照的功夫。由此可知,学佛第一必须要真正懂得经义,像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要真正懂得经中的义理,又要会把这些义理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才能够做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就是得佛法真实的受用。这个受用,我们普通简单的、概略的说,离苦得乐。

 

今天这段经文结显中道。『是故』,正是承前面经文而说的。『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如果取法,或者是取非法,取法着有,取非法着空,着空、着有都着了四相,所以佛在此地教诫我们必须要二边不取,一切法不可以执着、不可取;非法也不可取,也不可以执着,这就是说明必须到无相,净信才能够现前,佛这几句话都是教我们下手的功夫。此正是指示我们下手的方法,下手方法就是「二边不取,渐渐的能空相」,这个相就是一切的法相,把一切的法相空掉,也就是离开、舍离了,「心地才能得到清净」。换句话说,你心里面只要有相,就不会清净。我们以六祖惠能大师做例子,惠能大师心地清净是因为他心里没有一切相,本来无一物,所以人家的心到了清净。我们现在这个心不能得清净,就是心里面的妄相太多,我们不管是法或者是非法,总是处处执着,念念分别,这个心怎么能得清净!心不清净,净信不能现前,这是我们应当要注意到的。

 

得一念净信之人,前面说过,这是时间极其短暂。注意这句话,「得一念净信之人,不应取佛言说章句,谓是正法」,得一念净信的人,他决定不会以为佛说的这些经典,执着这个叫做正法,不会的;「亦不应不取佛佛之言说章句,谓非正法」,他也不会否定诸佛这些言说章句,认为这不是正法,他也不会有这个执着。佛的言说章句,究竟是不是正法,或者不是正法?他决定不会有这个概念,为什么?因为他不取法相,也不取非法相。这个里面的意思我们要细细的去体会,古德教给我们,「所谓取不得,舍不得」,不能取也不能舍,在这个情形之下,「不可得中,恁么得」,你怎么能得?禅家说「参看」,此地必须得细心的去体会、去省察。

 

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虽佛正法,尚应放下,何况世谛?」那就是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诸位必须要晓得,我们在没有证悟之前不可以无佛法,证悟之后不可以执着佛法。我这个话得要听清楚,未悟之前不可无,已悟之后不可执着,执着就错了。所以,法与非法都不可以取,都不可以执着。佛引用『筏喻』,引用这个筏来做比喻,筏大多数用竹子编的叫竹筏,也有用木头编的叫木筏,有这两种,它是渡河而用的,佛拿这个来做比喻。他说一切法就好像筏一样,目的是帮助你渡河,从河这一边渡到那一边,上岸之后这个筏不要了,就舍弃,所以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没悟的人凭借佛说之法,我们要用这个作工具帮助我们开悟,悟了之后法也要舍掉,也不可以执着。这就是所谓第一义中,法与非法本不可说,第一义中本来无一物,哪里有法与非法?换句话说,你懂得这个意思,你也就恍然大悟,真实义中无所谓生死,也无所谓涅盘,无所谓度,也无所谓不度,正是二边不着,双照双遮。就是讲二边双照,这个话也是多余的,也用不着。

 

说到这个地方,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讲,最关紧要的就是修行开悟证果。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同修,闻法的目的,近目的是开悟,远目的是证果,如果以这两个目标来修学,我们的路子就正确。可是开悟不容易,不悟则无法修行,换句话说,非开悟不可。所谓开悟,经里面的真实意思你完全正确的理解通达了,古人教诫初学的办法,下手处多半在以至诚恭敬心来读诵,把经文念熟,要常常在经文里面提起几句,或者提起一、二段来做观照功夫。

 

前面跟诸位讲过修行三个阶段,先是观照,然后照住,最后照见,照见就开悟了,这个地方所讲的观照就是思惟。譬如我们讲《华严经》,《华严经》修行下手的地方就是「净行品」,「净行品」一展开,诸位就能够发现无论我们自己做什么事情或者起心动念,立刻就想到一切众生,就会为一切众生祝福,这就叫观照。这个功德很大,久而久之,自己这个心量就拓开,我执不必作意去断,自自然然就变化没有了,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观照功夫,也就是讲的如理的思惟。这与世间一般人研究学术大大的不相同,为什么?世间人研究一种学问脱不了凡情推测,换句话说,脱不了分别执着,与清净心总是背道而驰。佛法则不然,它在下手之处虽然也用分别心、也用执着心,这种分别执着与性相应;因为与性相应,这个分别执着一天比一天减少,它不会一天比一天再加重,到最后减到全无,就开悟了。学佛虽然不立文字,我们要应用文字;虽然应用文字,而不是在文字里面推敲,而是藉文字把我们一切杂念扫除,将我们一个纯净的清净心显现出来而已。这是佛法初学人所谓思惟修,所谓观照,所谓受持,我们一定要正确的领会这个意思,这样我们的修学才有真正的受用处,这样读法与根本智就能够相应,所谓是定慧等学。

 

我们明白这个方法了,明了之后还要常常修忏悔法。为什么要修忏悔法?诸位想想,正如佛在本经里面所说的,我们过去大家都是在无量诸佛处所种诸善根,而今天落到如此地步,真是业障深重,我们又怎么能够对得起诸佛菩萨?所以要认真的修忏悔法,不但是消业障,也是增福慧。如果不修忏悔,纵然懂得这些道理,也晓得这个方法,你修观就修不好。你不相信,自己可以试验试验,一试验、一检点就发现,道理我都懂、方法我也晓得,为什么我一天到晚提不起来,一遇到事又迷惑、又颠倒?这就是业障深重的相,这个就是缺乏真正忏悔的现象。由此可知,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不应取法跟不应取非法,这是真正深明诸法实相之后所显现的境界,这个境界现前才能够真正不为妄相所转。经中所说都是第一义悉檀,禅家常常讲「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寂是寂灭相,惺惺是活活泼泼的相,惺惺是广修三学六度,寂寂是虽修三学六度又不执着,心里面绝无其事。不但修般若要懂得这些道理,要具足这种修学的态度,佛法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应当如此。总而言之,贵在直下承当,这样的人就是金刚般若会上的当机者,他必能成就。请看下面一段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耶』在此地是一句问话,佛提出这两个问题来试问他。这是就果法上,『如来』是果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果法,果法也不着相,也离,这里面的意思很深。「此问是示读者莫错会佛意」,这是给我们暗示,我们不能够错会了这个意思。佛教我们二边不着,佛自己着不着?佛讲了,佛有没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佛有没有证得?佛有没有说法?如果佛要来问我们,我们一定会答复他,「佛你老人家已经证无上菩提,你一天到晚为众生说法,好辛苦」,那就不懂得如来所说义。这个两句话也等于说是考考须菩提尊者,实际上哪里是考须菩提,是考考我们。我们这些天天在读诵《金刚经》的人,有没有懂得佛的意思?有没有把佛的意思错会?所以这两句话用意很深,我们必须要深深体会,会得佛的意思才是正知正见。

 

「的示用功,非从二边不着下手不可」。这个地方所讲,是个原则、是个原理,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大的方面讲,禅教密律净,细的方面来说,八万四千细行,都不能够违背这个原则,就是二边不着。「由下文答处,明了无得而得、无说而说之正义」,这就是如来所说的真实义,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无得而得,无说而说,「无说」不着有一边,「而说」不着空一边,空有二边都不着,正是二边不着。得跟无得是一不是二,得则非空,无得则非有,亦是二边不着。经上只举出这个例子,好像数学里头一个公式一样,我们从这个地方领悟到,在一切法中,世出世间法都必须要二边不着,无得而得,无说而说,那你与诸佛如来有什么两样!

 

还有一个意思,「指示人性体上无有一法可得,亦无有一法可说」,所谓是本来无一物。有法可得跟有法可说,不是从性体上说的,是从相上讲的,相上有得有说,性上无得无说,性相又不二,希望诸位能够细细去体会这个道理。然后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知道我们修学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把观照功夫提起来,我们就以「净行品」几首偈子上来看,不要看多,看个一、二首就可以。我们来看个一、二首:「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菩萨在家不着空,当愿众生这一句,你看看这个心量立刻就拓开,无论做什么事情,这就是回向,立刻就把心量展开。当愿众生,这个众生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经里面举一百多桩事情都是日常当中琐碎的事情,教你念念回向众生,念念回向法界。知家性空,不着有,免其逼迫这是果报,空有二边都不着,虽然在家,又何等的自在。

 

这次我们特别把《华严经》里面重要的经文,就是「净行品」与「普贤行愿品」,我们选了这两章,这两章可以做为我们初学人课诵,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依照这个来修行。这是《华严经》的精华,以「净行品」做为我们修行下手,而以「普贤行愿品」为归宿。在这个本子当中,我们又特别选《四十华严》里面的「观自在菩萨章」,选这一章加持,又有一个特别的悲心,那就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动乱不安的时代,凡是学佛的同修都应当发心为一切众生祈求和平安乐。过去印光大师在世提倡,教我们加持观世音菩萨圣号,我们选这个本子,这个构想也就是早课念「行愿品观自在章」,读经就读这一部份,「行愿品」可以说是《华严经》里面的戒律,经念完之后,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一千声;晚课念「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经念完之后,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念一千声。希望在家同修能够用这个本子做为课诵,朝念观世音,晚念弥陀佛,持戒念佛,福慧双修,对于一个在家菩萨来说是最好的课诵。课诵我们有了,依照这种课诵要能得受用、要能开悟、要能证入,那非般若不为功,般若就重要了。般若的大主意就在二边不住,以清净心、以无为的心修一切功德利益众生,这就是二边不住。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这是一段经文,这个经文答复圆极了、妙极了。我把这几句在此地念一念,我们再来研究这里头的义趣。「吾人欲证无上菩提,佛是模样」,所以我们要学佛,佛是我们的模范,佛是我们的样板,我们就照这个样子学就行了。佛是什么样子?二边不着,佛就这个样。须菩提尊者看出来,明白了,所以他说『无有定法』,「无有定法,即法无一定,亦即法不可执着」。说到这个地方,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你就觉悟到一切法都没有一定。譬如我们吃饭,这个是最显然的一桩事情,菜端上来,我吃这个菜嫌淡了,味道不够;那个人他夹一块吃,这个菜太咸了。你们想想这一碗菜,为什么甲说太淡,乙说太咸,它有定法吗?如果真有个定法,淡了,大家尝统统都是淡的,那就是定法。由此可知,法没有定法,两个人口味不一样,法是一样的,两个人口味不一样,所以两个人看的时候就没有定法。

 

再说一个人,一个人怎么样?一个人也没有定法。譬如有一个人在过去他喜欢喝浓茶,茶愈浓喝得很舒服;过了一、二年的时候,他一看到浓茶就讨厌,淡一点好;甚至再过个几年,他不喝茶了,他喝白开水,他看到茶就讨厌。一个人标准都没办法定,何况两个人?由这个地方你就能觉悟到,法有没有定法?没有定法。所以佛一再告诉我们法不可以执着,为什么?就是因为法没有定法,换句话说,没有标准。佛说这些话的用意在哪里?用意是教你,给你一个启示,诱导你开悟而已,目的在此地。换句话说,所说的这些法都不重要,你千万不要斤斤执着在法里头,那你就错了,你把你的精力、把你的精神,统统在字里行间去推敲、去揣摩,那就错了,那是不善学的。善学的人,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这样才能够会得真义,真义就是自己的心性,才能从这个地方会得。

 

这一点我们要觉悟,觉悟之后,然后你才会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那就是说一切法都无有定法,连无上的佛法都无有定法,世间所有的法都没有定法。你以为是定法,那是你的妄想,那是你的执着,你那个妄想执着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这个意思我们也可以用梦境显示出来,诸位在做梦,梦醒之后你细细想想,你那个梦境里头哪一法是个定法?你才恍然大悟,确实没有一法是定法。你要把这个道理想通了、承认了、接受了、认可了,你在一切法里就不执着了,不执着就是放下、就是看破,放下看破你就得大自在,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体会得。

 

如来所证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且无有一定之法可得,为什么?因为只有这个假名,并无实法,只有假名。无上正等正觉在哪里?你们诸位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无上正等正觉是什么样子?在哪里?怎么得到的?我透一点消息给你,我们眼前一切事物、一切的境界、一切的相状,你样样都了解,而且了解得最正确、最圆满、最究竟,这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最圆满的了解,再没有比这个更圆满的,最圆满就是无上。由此可知,无上正等正觉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是。我们是把自己正知正见迷惑了,佛是把这个迷执破掉之后,本能的大觉现前,就叫做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一个名词,他从哪里得!由此可知,说法皆是方便,换句话说,法亦无有定法可说,你要执着有个定法可说,你又迷了,你要执着有个一定法可得,你也错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尚无一定之法可名」,尽虚空遍法界无有一法不是,「何况有得,更何况有说」,你怎么个说法?佛所说的一切经、一切言语文字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一个字不是,也没有一个字是,你懂这个意思吗?

 

「说法皆是方便,故无有定法」,要晓得这是方便,没有定法,「目的在令人自悟而已」。注意,自悟,是教人自己去觉悟。「如指迷路,亦无有定法」,譬如一个人迷了路,那个指迷路的人,你问他有没有定法?没有定法,「使迷人觉了,步入正途而已」,那就行了。所以你指示迷路的人,你用手指点他可以,你用言语讲给他听也可以,你画个地图给他也可以,你做个指标放在那里也可以,没有定法。无非是叫那个人他知道路就可以了,哪有定法!佛说一切法就是如此,所以也没有定法,只要你自己觉悟,你一觉悟你就步入正途。「此义极为紧要,必须细心体会,才能明了说听方便。」这两句话实在很重要。你要不晓得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听经,为什么?你听经多半都会死在言语文字之下,你不会听经。你要是讲经讲给别人听,你所讲的东西一定也是死东西,为什么?因为你有定法可说,那个听的人有定法可听,都搞死了,不晓得佛法是活活泼泼的,它不是死的。因此不开悟,你们想想看,能不能讲经?佛是悟了以后才讲经说法,历代诸菩萨、诸祖师大德也都是开了悟才讲经,开了悟才给经典写批注。所以经文活活泼泼,它不是定法,古德已经开悟了,他注的这些批注也是活活泼泼无有定法。

 

我们今天要把经书,现在有不少人发心把它翻成白话文,你们诸位好好的想一想行不行,这里头原因在哪里?文言文的范围比白话文要大,白话文的范围很窄小,它很窄小的界限范围了自己,那就是讲它有定法;文言文的文字固然也有界限,它这个界限很广大,是不定法,程度深的人看得深一层,意思看得很深,程度浅的人看,意思看得很浅。譬如经文,你一掀开经文第一句「如是我闻」,浅的人看了这四个字他也懂,「如是这部经是我听说的」,这个意思浅;程度深的人一看,这个了不起,这一个「如是」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包含尽,无有一法不如,无有一法不是,法法皆如,法法皆是,这个意思深,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所讲的这些经典,无非就是解释如是而已,你看这个意思多深。单单就是讲经文跟古德注疏,义理就没有穷尽。

 

我们念《金刚经》,念一遍有一遍新的意思体会到,换句话说,遍遍的境界都不一样,可见得它不是定法,如果要是定法,那就是一定的境界。像现在学校里头学生用的教科书一样,一年级就是一年级的境界,它是定法,到二年级没有用;二年级的教科书它是定法,定在二年级,一年级不适应。佛经正因为它不是定法,所以从初学一直到成佛,这一部经都可以用得上,妙就妙在此地。你要问,这文章太妙,怎么可浅可深,而且其深还无底,没有止境,这是什么缘故?因为说经的人自己证得无有定法,所以他的言语意境亦复如是!这是我们讲佛经。

 

如果诸位要不相信,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说,现在在学术界里最普遍的是《古文观止》,我想你们大家都念过,这部书里面所收集的文章三百多篇,最长的文章也只有五、六百个字,篇幅都不多,短的文章几十个字,今日之下有许多的学者、大学教授把这些文章翻成白话文,你们在报纸杂志里面可以看到,你把原文念一念,把他翻译的白话文念一念,你看看是不是原文的味道?你就恍然大悟了。连世间文学家写的那篇文章的意境,今天再好的白话文也没有办法把它翻得出来,何况佛经?佛经乃是大彻大悟人、有修有证者所说的,怎么会一样?因此这个问题正如古人所说「唯证乃知」,你要不证入,那就太难了,必须要证得才晓得、才能够知道,唯证乃知。请看经文: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这段经文是解释应当双非。『非法』、『非非法』,这句话就是所谓双离,二边都离开。我们常言说得好,二边不立,中道不存。如果说二边都离开了,那就叫中道,你又着了一边,你把「二边」当作一边,把「中道」又当作一边,还是对立的。中道也没有,这才是真正的非法、非非法。所以我们从须菩提尊者这一段答复与解释,真正看出来它的高明处,也就是圆妙至极,字字句句都是活的,都是圆的,不是死的句子,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

 

在这里我们有简单的小注,来说明这节经文的大意。「如来指法身」,本经里面凡是讲如来,大多指法身说,「法身是性体」。「如来法,即无上觉、究竟觉」,如来法是这个意思。「究竟觉无念」,无有一切妄念,简单的讲无有一切分别,无有一切执着,无有一切妄想,心里面无有一切印象。我们今天讲心里落印象了,它不落印象,真正是本来无一物,圆净的觉心。「照见心性,故无边际」,这个心量之大是没有边际的。经文里常用太虚空来作比喻,十法界都在太虚空里面,太虚空还在心性里面,「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可见得心性是广大无有边际,这是我们自己的真心,不是别人的,这是自己的。照见自己的心性,换句话说,照见尽虚空遍法界,必得要究竟觉、必得要无念才能照见,有念就把照的作用失掉了。所以你在一切法里头如果取,「取即动念」,取是讲证、讲得。你要是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个得,动念了。「说亦动念」,你要有说,也动念了。怎么样不动念?不取,也无说。

 

说到这个地方,也许诸位要怀疑,如果说不取、说无得,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菩提,那就有取;释迦牟尼佛在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有说。如果你从这一面看,看得太浅了,你以为佛有说,你以为佛有得,其实佛没有说也没有得。谁知道?经文上面明明记载着须菩提知道,我们不晓得,须菩提晓得,佛实在是没有说,也没有得。这个地方就教给我们,我们一下手就要学佛,这个是修行的妙诀。不要以为佛菩萨太高太高,我是一个凡夫,是个初学的人,业障深重,又愚痴、又颠倒,我怎么可以学佛?那你是自暴自弃。所以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十信位是以十首菩萨来表法,这个意思就是说,初发心时即成菩提,也显示初发心的时候就可以学佛、学普贤菩萨,真正是一下手就不同凡响。

 

「离言说相」,有没有言说?有言说。有言说怎么样?不执着言说。为什么不执着言说?因为无有定法可说。诸位要懂得这个意思,所以你要离言说相,不要执着言说相。「离心缘相」,为什么心缘相也要离?因为这个心也不是定法。你们自己仔细去想想,你那个心里头七上八下,想东想西,你何曾心里头想一个法?一天到晚从早到晚胡思乱想,所以你这个心缘相执着不得,执着是烦恼。诸佛菩萨显示的,「言语道断」。因为言语,确实就是讲到文言文、讲到梵文,言语还是有界限的,事与理无有穷尽,以有限制的言语文字要去说明无限的事理,这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可能的。你要真正了解宇宙间一切事理,必须要把言语道断掉。「心行处灭」,行是思惟、想象,把这个也灭掉,不用言语、不用心思,你的心清净,就无念了,心到了无念,这个事情就现成的,就完全得到,这是不可思议。这个道理几个人能相信?几个人能够正确的体会到,没有把意思错解?所谓法,正如同刚才说过,说过了再讲,就显示它重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一切世出世间法,换句话说,对于一切世出世间法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一切世出世间法就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希望大家把这个意思要记清楚。

 

如来所说法,教我们不可取,不可取就是不可以执着,不可以执着他又天天再给我们说法,我们也天天听他说法。佛现在不住世了,他所讲的记录还保存在,这就是经典,我们展开经典等于佛给我们说法,我们天天读经,就等于佛天天跟我说法,我是天天听佛说法,我不住空;虽然佛天天跟我说法,佛实无法可说,我天天听佛说法,实无法可听,这又不着有,这就叫空有二边不住,佛教我们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听法的人,法与非法都不可以取、都不可执着。实在讲,说法实在是不得已而说,像这些意思我们都要细心的去体会。

 

法,刚才跟诸位解释过。「执着法真有,是错」,所以讲「非法」,目的「破法执」,我们对一切法不可以执着。你要是「执着法真无,也错了」,「非非法」,这是「破空执」。你执着空,堕在空里头错了,堕在有里头也错了。非法、非非法的意思,确实是教我们二边不着;二边不着,不但破法执,同时空的执着也破了,这才是真正破三空,显示出三德密藏。

 

如来是在果地,「果地无分别」,这是举如来给我们做榜样,果地里面无分别,「因地修行亦须离分别」。因地修行要到什么样的地位?一下手就可以。我们现在一下手最初的修行就离分别,这就是高明的,一般我们讲这是高手。不必要等到三贤位、到十地位,我才来修这个法门,不必,下手就不平凡。一下手就二边不执着,这个就是离分别,于法不分别,于非法也不起分别。

 

所说之法,是无有定法可说,换句话说,他是不得已。「所说之法,亦不过因人而示,就事随机,本无得,无不得,本无说,也无不说之一定法」,没有一定。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说法的人,我们就说佛,本师释迦牟尼佛,他示现在世间,说法四十九年,乃至历代的祖师大德,示现大悟之后也是一生不住的在说法,这些人都是不得已而说。为什么说他不得已而说?还不是为了觉悟众生,看到这些芸芸众生在迷惑颠倒,总是想叫他开悟。叫他开悟方法虽然很多,毕竟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因此一切方便法里面,最方便的还是以音声做佛事,就是在教学来讲还是以言语文字为最方便。对机而说,什么样程度给他说什么法,譬如讲经一样,这部经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长讲、可以短讲,无不自在。对于老修行的人就可以深讲,对于初学的人就要浅讲,对于那些得闲的人就可以长讲,对于那些一天到晚忙得很的人就得短讲。像倓虚老法师在民国初年为那些大官显要讲《金刚经》,因为那些人忙得不得了,他哪有那么多时间来听?所以一部《金刚经》六个小时就讲完,短讲。平常在寺院里面,寺院里都是出家修行人、在家居士,他们有的是时间,所以就长讲。

 

由此可知,法本来就无有定,说也没有一定,可是它有共同的一个目的,那就是诱导对方开悟,这是说法一个不变的目标。那个手段、方法没有一定,达到这个目标,这就是善说、善听,我们称之为善巧方便;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就不能算是善巧方便。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几个人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能达到这个目的,是极少数的人,不是多数人。对于那些多数人怎么办?对多数人也讲,随缘随份的讲,佛法里常说,所谓种善根而已。这一点我们也不能疏忽,所谓种善根就是叫他心里头先有这个印象,他要是听多了,这个印象是次次加深,深到一个程度他就会觉悟,他就会观照,不必人教他。为什么?听多,记得多了,在日常生活当中一遇到这些事情,他马上想到经里怎么说的,他就会提起观照功夫;观照久了,不知不觉他心清净了,所谓是照住,妄想少了,心清净,智慧增长,这就是闻法的功德利益。所以不开悟也有功德利益,也有好处,怕的是你不肯听经,那就没有办法。请看底下经文: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这一段经文是佛引一切无为来证明前面所讲的义理。『一切贤圣』是指三贤十圣,三贤是菩萨位次里面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我们称之为三贤;十圣是讲十地菩萨,登了地我们称他为圣人,所以通常称为三贤十圣,这个地方讲的「一切贤圣」是指这些位的菩萨。三贤十圣在圆教里面讲都是证果之人,都是明心见性的法身大士。『无为法』,「无为」,经典里面有讲「涅盘」,也有说「寂灭」,也有讲「不生不灭」。涅盘、寂灭都是佛学的术语,有些时候我们不太容易了解它真正的意思,被这些名相迷惑了,看到它很玄。讲不生不灭,这个意思比较容易体会,我们就以这个意思来说,这些意思统统是一样的。诸位就记住,无为法就是不生不灭。凡是生灭法,都叫做有为法。

 

「无为,即自性清净心」,因为自性清净心是不生不灭的,「本来具足,无造作相,无修无证」,不需要修,也不需要证,修也是白修,证也是没法子证,这个是自性清净心。六祖开悟之后所说的五句,就是自性清净心的样子,他说出五句话来形容它,来显示它,本来具足,具足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具足,就是能生万法,本来具足的。这个具足,能生万法,没有造作,虽显示出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没有造作相;众生破迷开悟,证得清净自性心,没有修证之相。「只要将生灭妄心灭了,自性清净心即现前」,真正是一句话道破!换句话说,我们毛病在哪里?我们生灭的妄心存在,没有把它离开,这个灭就是离开;换句话说,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就没有法子现前。自性清净心,在禅家讲就是明心见性,在净土里面讲就是一心不乱。我们修禅得不到禅定,不能见性,我们念佛得不到一心,现在晓得这个道理,那就是我们的生灭心没有能够舍离,所以真心就不能现前。

 

这也有个比喻,好比这个水,水起了波浪就好比是生灭心,波浪是动的,一起一灭,起好比生,息下去好比是灭,起伏不定。我们现在这个心,就是心被无明风吹动了,所以我们现在自性清净心的相就像水起了波浪的相。我们的念头,前念灭了后念生,这样的生灭生灭是生灭不已,无始劫来到今天,我们这个生灭心从来就没有止息过,像池塘的水从来没有平静过。平静了就像真心,平静它的作用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的境界照在里面照得清清楚楚,才知道本来具足,才晓得能生万法,一切世出世间法皆是自性清净心之所变现。这个事实的真相,我们必须要体会,要真正的明了。

 

而后在日常生活当中,三学六度之中,诸位要晓得三学六度就是日常生活,戒律就是我们的规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都是戒律,做人要守礼、要守本分、要守法,那都是戒律。所以诸位不要把戒律看做佛经戒本里面所订的那几条,那你就错了,这个太狭义了,你不懂得佛所说的意思。定是什么?在一切境界里面如如不动就是定。慧是什么?慧是在一切法里头了了分明、不取于相,就是慧。可见得戒定慧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迷了,戒定慧失掉,失掉了变成贪瞋痴,把戒变作贪,把定变作瞋,把慧变作愚痴,迷了就叫贪瞋痴,觉了就叫戒定慧,所以戒定慧跟贪瞋痴是一不是二。你明白这个意思,戒定慧是用心,而六度是办事,事相上是六度,布施、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表现在外面。哪一法不是三学六度?法法皆是,所以法法皆如,无有一法不是,无有一法不如,法法圆融,事事无碍。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条,「修行下手,即上文非法非非法,二边不取,除尽分别妄想」,这就是下手的办法,「一切贤圣皆用此法」。方法有八万四千,有无量无边,原理只有这一个,就是二边不取,除尽分别妄想;八万四千是手段、是方法,全都要达到这个标准,初住菩萨如是,等觉菩萨也如是。佛教给我们,我们初学的人能够运用这个原理、运用这个方法,那是再好不过的。千万不要误会,我们是初学人,我们既不是圣又不是贤,我们怎么可以用这个方法?你要这样想,那你就迷惑颠倒了。前面跟诸位说过,学佛,佛、贤圣就是我们修学的榜样,是我们修学的典型,是我们修学的模范,我们自己要想成就,采取这个原理原则,采取这个方法就行了。

 

「贤圣有差别,浅深地位不同」,十住菩萨浅,十地菩萨深,浅深从什么地方去看?就是分别妄想,有的除尽,有的除还没尽,差别浅深就是这桩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心,我们要断除分别妄想,那个断得多的人,证的地位就深;分别妄想断得少一点的人,他证得的地位就浅,浅深是从这个地方来的。分别妄想本来是虚妄不实在的,因此差别地位也是只有言说并无实际。「是知如来凡有所说,皆随顺方便耳。」你从这个道理里面你就晓得,佛无论他怎么说,都是随顺方便,着重在随顺这两个字。他是大乘根性的,随顺他说大乘法;小乘根性的人,随顺他说小乘法;菩萨根性的,随顺他说菩萨法,哪有一定?这个道理,对我们真正想学佛、想一生成就的人来讲是相当重要,我们做功夫要在起心动念上下手。先学着观无念,能在念头一动的时候就觉察到,这就有办法,古人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刚刚一起心、一动念马上就觉悟。诸位晓得,觉就是照,照久了就照住,照久了就得定,定久了自然放光明,就开智慧。

 

这个法子,我们再讲得具体一点,刚才我跟诸位讲过,我们念佛,譬如我们念头一起,起什么念头?贪心,在顺境里面起了贪心,逆境里面起了瞋恚心,这就叫起心动念;学佛的时候执着了法相,在法里面生心,那也是错误的。一起这个念头,立刻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要晓得它的意思,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觉,一句佛号把自己唤醒了,从迷惑那个地方唤醒,又回到觉悟,这就是皈依。顺境里我起了贪心,「南无」是皈依,从迷贪里面回过头来,回过头来依靠我的觉心,觉心是什么?看看我那个境界、想贪的那个对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贪了,贪心息掉了,这就是觉;逆境里面心里不高兴了,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回过头来,觉而不迷,清净不染,这个佛号就得力。久而久之,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就是真正的功夫,这是我们初学人下手之处。心地少慈悲心、少同情心,一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就是皈依大慈大悲,把自己的大慈悲心念出来,对于一切众生要修清净平等的大慈悲。我们必须在这个地方生信心,所谓是一念生净信,这才能入大乘之门,才能够入正法之门。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2月27日08:54:5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956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