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承传中华文化(第9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九集)  2011/12/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77-0009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听到新疆,还有泉州、内蒙、甘肃,包含青岛,这些学长们跟大家做他们经验的分享,应该每个人都挺有触动的。有没有哪个学长已经到了讨饭的程度?都还没有吗?告诉诸位学长,挑战还没到,好戏还在后头。每个人的感触不同,却是这些学长刻骨铭心的体验。尤其我体会最深的,是男人跟男人也有真感情,也有真情义。您看学长们之间互相帮忙,不分彼此,这才是真正以祖宗为孝顺的对象,以所有炎黄子孙为同胞、兄弟的胸怀,不分彼此,无私无我。

 

昨天大家也看到,他们的处境都是很不容易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切实功夫须从难处做去,真正学问都自苦中得来」,没有那个难、没有那个苦,怎么可以勘验出我们的心是真的还是假的?当然,我们都看过「西游记」九九八十一关。诸位学长,我们过了几关?还有重重关卡,都要一一观照己心来突破。当我们所付出的得到一些肯定、赞叹,可能考验又会出现。顺境来了,很容易不知不觉产生染着、贪着,就会污染我们的清净心。所以更重要的,师父常讲十六个字沾都不能沾,不能有丝毫「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都要调伏。尤其像「慢」,不容易察觉。有一个现象,对一切外在的人非常恭敬,但是对自己另一半,还是身边很熟的伙伴,反而容易发脾气,容易颐指气使命令人,那可能就落入一个误区,所有的人都觉得我很恭敬,但事实上内心深处还是有高下见,还是不平等,还是没有达到一切皆恭敬。还没达到,要更下功夫。可是这时候假如赞叹很多,我们容易迷失了自己。修道这个事情,非帝王将相所能为,真正对习气赶尽杀绝才能提升。

 

一切皆恭敬,时时要观照自己的一言一行。比方我们早上吃饭,嘴巴还咬着食物,然后又要去打东西来吃,大家看这个动作,好不好看,文不文雅,礼不礼敬自己?为什么感觉不到?你心很静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我这个动作妥不妥。很多东西不是要人家很细的教你,你才一样一样会。我们昨天说到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你很有敏感度的时候,你会感觉「好像我这个动作不是很妥」。比方你站起来还在那咬咬咬,突然另一个学长走过来,你看着他,这样好看吗?这样对人恭敬吗,对自己恭敬吗?假如我们不从这些细微的动作跟念头来修行,很容易就掉到有人在的时候是一个状态,没人在的时候又是另一个状态。为什么人在的时候表现这么好?动力在哪?在名利、在名闻,希望人家肯定、赞叹,所以只要没人在的时候就松懈了。我们在用功,不是慈悲、不是愿力,是名闻利养。尤其这个时代学习,我们的本质不够纯朴,为什么?我们从小升学的时候都是竞争,内在有很多贪瞋痴慢,一遇到圣教,很容易在相上学,没有从心上学。学着学着都是相上,都给人感觉非常良好,自己又很陶醉,就很难提升。包含我们在看人,比方我们坐在那里,没有跟任何人讲话,突然好像看到那里有人,斜着看。这么看人有没有恭敬心?(听众答:眼睛有点不舒服。)你看,你对人不恭敬,对自己也有坏处。你假如对人有恭敬,你看人都是这样看,就是你要看哪里,你的头就转过来,不会用斜的眼去看人。你很敏锐的时候,这些动作一出来,你会感觉不对、不舒服。

 

孔子在世的时候,也是提醒要修这颗纯朴的心,「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这是在「先进」,第十一章。这段话「先进于礼乐」,就是孔子时代以前的人,他学礼乐,「礼」崇尚恭敬,「乐」崇尚和平。可是礼跟乐的根本在哪?在仁爱心。我们今天学的每一个动作都让人家觉得是君子,可是我们的内心却没有念念为人着想,那可能就跳到一个修学的误区去了。因为没有本,只有相,就是文饰,都是修饰自己,没有从纯朴的心当中流露出来。包含傲慢,只要对尊重的人恭敬,对其他的人态度不大一样,傲慢都在增长,而且还有谄媚。什么是真正尊重善知识?一切皆恭敬。爱护一切人,真恭敬。何谓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人只要受益了,就是善知识们最欢喜的事情。可是我们处世当中还不平等,恭维尊重的人,其他我们觉得不如我们的,恭敬心就减退很多。其实我们这个心态,假如人家跟我们一相处久,看到了人家心会寒,怎么学一个样,实际上又是另外一个样?孔子在《论语》当中一直提醒,「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羞耻自己所讲的道理超过于自己的行持,一定要赶紧言行一致才行。包含今天我们在厨房,看到厨房那个大垃圾桶已经快满出来了,我们看到没有?我们会做什么,会不会把它压下去一点?好脏,不是垃圾桶脏,是哪里脏?心的分别脏。每一个境界都是在放下自我,看到任何事情都觉得是我的责任,心量就在扩宽。学圣教最重要的,扩宽心量。

 

我们的父母,上一代的人,有让爷爷奶奶操过心吗?大家冷静去看看差别在哪里?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从我有记忆,应该差不多是五岁以后隐隐约约都还记得。从我爷爷奶奶的整个生活情境、表情来看,从来没有为我父亲操过一点心。我们小时候很敏锐的,父母跟爷爷奶奶的心情,我们能不能感觉到?你们都感觉到什么?糖果很好吃,还是卡通影片很好看?台湾有一个卡通影片很有名,叫「小英的故事」。刚好我们一个学长的名字就叫小英,他一介绍我就记得了,小时候这个故事特别畅销,因为故事情节彰显伦理,祖孙的情感演得非常好。我们感觉到了,爷爷奶奶从不为父母操心,为什么?父亲很有责任心。我们再拉回到自己身上,我们有没有让父母操心?(听众答:有。)为什么?责任心不够,真有责任心,不忍心再让父母操心。「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到了团体去,不忍心让领导操心。我们还我行我素,随顺烦恼,增加团体里面的人事纷争,可是我们挂在胸口上的却是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你看这个落差有多大。不要说有功,「阳善享世名」,我们光享「大乘佛法的佛弟子」这个名就不知道折了多少福。再不有自知之明,再继续自欺,甚至还接受十方的信任、栽培、供养,我们还每天随顺烦恼、放任习气,这一生会怎么样,自己得要冷静想想。

 

我刚刚这句话不敢讲,就是冷静想想,好像话出不了。出什么话?「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这句话真听懂了,还会浪费电,还会浪费水,还会糟蹋东西吗?不可能的。我们看,为什么这句经句听了这么多次,生活没有改变?它还是知识,入不了心,它还是讲给别人听的东西。修学不从心上下功夫,都是落个印象而已,很难得利的。但是我们都成年了,几个人肯听真话?听完真话,几个人心上没有疙瘩?不容易。所以师长讲,二十岁以前可以讲,二十岁到四十岁只能暗示,四十岁以后不能讲了。结果有一个同修听完之后就跑去问师长,「师长,我超过二十岁了,怎么办?」老人家说,「你好好读经,读经的时候每一句都是说自己的,观照自己」。这段话要依义不依语,大家不要着在二十岁、四十岁这个数字上面。是心境,有没有「闻誉恐,闻过欣」的心境?我们今天在听到讲我们的一些问题,在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内心会有一种喜悦,「我又找到问题了」,还是愈听心情愈难受?愈难受,还是不愿意接受,还是不大喜欢人家讲自己。假如真的渴望人家点出问题来,愈听愈欢喜,甚至听到最后会给他磕头,叫「闻善言而拜」。大家不要听到「磕头」,今天哪个学长讲你,你马上「噗通」给他磕个头,把他给吓坏了。什么事情从心上下手,不要学相,自然而然。你那个动作是由心而发,当场所有的人都可以感觉得到。你假如只是做一个样子,只会让人家觉得怪怪的,不要刻意做样子给人看。

 

所以责任心太重要了,真有责任心,不愿意给父母添麻烦,不愿意给团体添麻烦,不愿意给圣教抹黑,从当下开始,有一个信念会非常强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面对所有的赞叹,诚惶诚恐,为什么?现在大众的称叹决定超过我们的实质,哪有不诚惶诚恐的道理?言过其实了,我们战战兢兢,而且内心里面觉得应该做的事,赞叹不受。进一步的,怎么样赶紧提升,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都是在这里下功夫。我们真的觉得但求无过,从哪里下手?从每一个眼神,决定没有傲慢的眼神,没有情绪化的眼神,一言一行都跟真诚、慈悲相应,不能用言语跟行为伤害到他人。你这样去要求自己,柔软就不断提升。修行,发心为首,还是要发菩提心、发大悲心、责任心才行,它是根本的动力,不然都是进进退退。其实进进退退,发的心还是激动而已,要看清楚,不能自欺。我们谈到修学的心态,昨天是讲第七点,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一以贯之。我们昨天举的忠恕之道,是夫子一以贯之之道。从今开始,面对每个人、面对每件事,守忠恕。忠,尽自己的力量,没有任何要求对方,没有所求。这个忠字入心了没有?读书贵在变化气质,入心了才能变化气质。真的,无求就没有苦了。我们今天来观照一下,今天还觉得心里闷闷的,一定有求,求什么?太多太多可以求。早上睁开眼,「可不可以再睡十分钟?」有求了;早上一起来,「他怎么洗这么慢,急死我了!」有求了。一天下来,甚至于没有什么境界也闷闷的,为什么?想到以前的事又开始闷了,「谁又对我不大好,都不理解我」,这念头一起来,闷闷的就上来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5日19:30:3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431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