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对现代人的启示(第2集)(蔡礼旭)2011年马来西亚弘法大会

admin 蔡老师其它讲课评论1阅读模式

 

有一个老师,他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面对一个学生,本来很想放弃,突然他起了一个念头,假如这个人是我的孩子,我会放弃他吗?您看,本来是对立,要放弃这个学生,就在一念之间,想着假如他是我的孩子,当下那个心境转过来,对那个孩子的态度就截然不同,对他就有爱了、有慈悲了。而事实上,佛是大觉者,把宇宙的真相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相?一切众生是我们过去父母,也是未来诸佛。所以我们领受到这个道理,对一切众生应该是慈悲跟恭敬他们才对。好,所以慈忍提起来了,瞋恨就不见了。其实圣狂之分在一念之间,只要我们懂得用法来调伏习气,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把它转过来,念念保持觉悟,就在道中了。

 

好,我们接着再看修身下一个细目,是「迁善」跟「改过」。我们看到,人能明辨邪正、是非、善恶,他就不愚痴。所以修身其实最根本的还是息灭贪瞋痴。师长一直期许我们扎三根,其实也离不开不贪、不瞋、不痴这三个根本善根。而迁善当中举到《论语》里面的句子,我们来看这个经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是把这些教诲变成我们的心境,变成我们的观念、态度,就念念可以提起来,念念得受用。一个人假如每一天见到每个人事物都当作老师,他每天智慧长,他见到不好的都能反躬自省,调伏习气,他烦恼轻。所以这一个教诲跟《弟子规》讲的完全是一样的,「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而我们不能用错心,用错了变成什么?见人善,即嫉妒,这个嫉妒是瞋恨心,而且嫉妒很可能会把团体当中贤德之人排斥,这样会断了很多人的法缘跟善缘,这个罪业很可能都在地狱当中,所以要转嫉妒为随喜的心。我们常说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见行善的人,见有德行的人,「心无嫌嫉」,内心里绝对没有嫉妒、没有嫌弃、没有排斥。所以随喜重要,随喜功德就修普贤行。见人恶,即内省,他也是我们的善知识。可是我们用错了心,见人恶,即对立,即有成见,即发生冲突,那就愈来愈结恶缘了。所以这一句我们从今天开始贯彻,保证每一天「德日进,过日少」。每一天晚上静下来,我今天在佛经当中,经典当中看到阿弥陀佛的榜样,看到大舜、大禹的榜样,我要效法他们。今天所有跟我们谈话的人,谈的正知正见,我要把它记下来,要把它领纳。看到不好的事,我赶紧反省,赶紧把那个原因找到,帮助对方化解他的问题,纯是一颗利人的心。每一天这么冷静反省,每一天都知非改过,受用就非常大。

 

而我们冷静来关照,我们自己见贤思齐做得如何?在修行的路上我们要常常勘验自己,不能自欺。这句话我们可能读过一千遍,可是要真正受用要解行相应,这句话要真正做出来,才能利益到自己。假如读了这么多遍,没有真正去做,反而像《弟子规》说的,「长浮华,成何人」。真的,我们读得愈多,了解的经教愈多,不先要求自己,很可能就要求别人,就傲慢,走到哪里让人压力很大,这个就不是学圣教的状态。所以是严以律己,先要求自己。而我们看,我们跟随师长的教诲这么多年,从师长的教诲当中我们体会到老人家立身处世的慈悲跟智慧。比方老人家无私的布施,我们学到老人家的布施了没有?比方老人家忍辱,一生当中为了正法久住,受到多少的侮辱、多少的这些指责,老人家统统都是感恩的心来对待,那我们学到老人家的忍辱了没有?而我们今天回去,把师长,我们能感受到的、体悟到的师长的优点,把它写在一张纸上,写完之后我们再问问我们自己,我们见贤思齐了哪一条?假如一条都没有,那变成我们只是口头上觉得见贤思齐,我们自己最尊敬的师长我们都没有办法见贤思齐,学到他的德行,那其他的人我们可能那分恭敬都提不起来。所以这个都是很真实面对我们自己落实了多少。所以夏莲居老居士有一段开示,对我们修身非常关键。老人家讲到,学道的人须打破自欺一关,不能自我欺骗,必须很清楚我们自己的程度跟落实的状况,始有商量处,才谈得上修行。须灼然见得自己满身过失,一天当中能看到自己很多念头跟言行不对这是好现象。功夫始有着手处,每天看到很多问题,才知道怎么改,怎么对治。所以这个不自欺,就是我们每一句能够领纳之后,去好好观照自己落实的程度。

 

所以下一句谈到的是修身的改过。改过它有一个前提,要能知过,要能悔过,才有可能进一步改过,所以改过也不容易。那怎么自己知过?一来自己每天不能离开经教,而且读经的时候,听经的时候,要觉得是讲给我听的,我是当机者,这样经典才好观照到自己的问题。假如我们在听经的时候,听师父在讲经,边听心里头都是想,这是讲我妈的,这一段是讲我儿子的,这是讲谁谁谁的,那一句也受用不了。所以时时都想着,只有自己是学生,句句是提醒自己,容易知过。而且俗话又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时候我们又有谦虚的态度,能够依众靠众,让我们的亲人,让我们的同修们,都能够没有罣碍的指出我们的问题,而指出来的时候我们都非常感谢他,叫「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我们是领导者,这么去带动,我们的团体都讲真话、都讲实话,所谓直心是道场,这个家道跟团体的风气这个正气就能提得起来。所以这个是能够时时接受别人的劝,好发现问题可以改过。包含每天读历史,曾国藩先生每一天晚上都读十页历史,就从历史当中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

 

好,而知过了,悔过,忏悔业障,忏悔之后,后不再造。而这个改过要发三种心,发耻心、发畏心、发勇猛心。这个耻心,师父常说,学佛就要学释迦牟尼佛,学儒就要学孔子。这一段话我们听完,用心领受了之后,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以佛陀跟孔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遇到一件事情,佛陀会怎么做?孔子会怎么做?我们德行都是跟圣人比,这个羞耻心就起来了,还差得很远,赶快勇猛精进。第二个,发畏心,我们假如作恶了,《太上感应篇》说到的,「善恶之报,如影随行」,天地都有司过之神,都会记录我们的这些恶行,想到这里,就敬畏天地鬼神,纵使一个人在的时候,都怕触怒鬼神,有这个畏心,警觉性就很强。紧接着勇猛心,面对习气,赶尽杀绝。而这个改过当中有一个很好的榜样,他花了三年的时间,把自己的命运完全转过来,就是明朝的俞净意公。这个俞公他也是因为遇到了贵人,他才转变命运。虽然他十几岁就饱读诗书,而且还考上秀才,但是到了四十几岁,还是穷困潦倒。而且每一次给上天写疏文、诉状,都是怨天尤人。他也不知过,也不悔过,更谈不上改了。他是明白这些经教,都很难改。所以这一个事例,对我们修行就提起一个高度的警觉性。而为什么他不知道?因为他修学的过程当中都是学在表面当中,做给人家看的。所以俞都在面对灶神爷,灶神爷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告诉他,你是意恶太重,意念的恶,邪念邪思太多,专务虚名,所做一切都是为了名闻、虚名,都是做给人家看的表面功夫,而且满纸怨尤,渎陈上帝,因为不反省,还时时怨天尤人,这个对上天是非常不恭敬的。所以灶神爷说,你逃命都来不及了,还在那里邀功德。

 

当下俞都先生听完还是不能承认自己的问题,他马上说,我几十年来都是奉行《文昌帝君阴骘文》,我常常放生、惜纸,然后戒淫、杀、口过,怎么我会一点善都没有?接着灶神爷说,这么多年来上天每天都派这些天神来看你一举一动,这么多年下来没有一件善可以,反而都看到你的贪念、淫念、嫉妒的念、褊急,心胸狭隘的念头,傲慢的高己卑人念、瞋恨的恩仇报复念、愚痴的忆往期来念,都是想着以后,贪求以后,而不安住当下积功累德,所以点出来他的意恶太重。点出来他去放生都是人家做他才做,人家不做他从来不做,而且家里面还常常煮海产来吃,所以说他的慈悲心没有发出来。再来,他惜纸都是刚好有人看到了,蹲下去捡起来,然后要人家说是善人,要这个虚名。反而在家里,自己的朋友常常拿纸来擦桌子,他一句话都没讲。接着说口过,他言语非常有辩才,常常讲到人家难堪,然后自己也觉得伤了厚道,但是忍不住,口过重。最后贪色这一点,灶神爷告诉他,你只是没有遇到不好的缘,你假如遇到了,你真的能像柳下惠,像鲁国那个男子,能忍住女色不犯吗?所以整个把它点出来了,他才认知要改过。最后他是下了勇猛的决心,在观世音菩萨面前发愿,愿他的善念一直保持,善根一直增长,假如放纵自己一点,他就堕地狱。他下了这么勇猛的决心,在观世音菩萨面前磕头磕到流血,最后这种勇猛的道心就突破了他的习气,三年之后改变命运。本来五个儿子,死了四个,一个失踪,最后那个儿子找回来了。那个儿子最后连生七子,后来子孙都知书达礼,整个家族兴旺起来。所以成就道业,改善自己家庭跟自己人生的命运,都从改过、改习气下手。

 

好,所以我们看这一句经文当中讲到,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一个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有恶而不去改,最后这个恶贼害了他的身心,甚至于恶行不断积累,最后丧失了他的身命,乃丧其躯。有这样的行为,这样的品性,这样的一个态度,就是人生很大的忌讳。而且我们要了解到,善根不断培植它会增长,习性不调伏它也会愈来愈严重,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改过要趁早。

 

接着我们来看修身当中第二个重要的纲领,是「敦亲」这个部分。敦亲也是和睦家族,就是齐家的修养。「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今天想要利益社会,其实首先第一个最大的功德就是我们把我们的家治理好,一个家就是整个社会的细胞,每个细胞都健康了,这个器官就好,每个家都美满了,这个社会就安定,而且好的下一代都是从好的家庭教育当中培养出来的。而老祖宗这个次第是不可以忽略掉的,齐家才谈得上利益社会、治国。比方我们今天出来做服务、做公益事业,假如自己的家都不治理好,那可能流弊就出来了,说这个学圣教的人,怎么家都不顾了。我们曾经听到一个婆婆说到,她说我的媳妇都说出去做好事,然后我们在家都没饭可以吃。这个没有先把本分做好,很可能流弊出现,造成没有学圣教的社会大众误会圣教,甚至于他都不敢学了,那我们不就断了人家的法缘了吗?所以齐家重要。

 

我们来看这一句经文,是夫子在《孝经》里说到的,「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吕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经文提到,天子尽孝,他从他自身对父母的爱,爱亲者,延伸到对天下的父母、天下的人民,他这种感同身受的爱心。其实我们自己都有这种经验,比方我们到好同学的家里,第一次见到他的父母,他说到,这是我爸爸、我妈妈,我们一听到爸爸、妈妈两个称呼,就把我们对父母的那个恭敬转移到对同学的父母。比方他介绍他哥哥,他一说哥哥,我们就想到自己哥哥对我们的慈爱,所以这种爱敬的心会很自然的提起来。所以一个领导者爱护父母,延伸到爱护天下的人民还有他们的父母,那就是整个国家的福气。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恭敬自己的父母,这个恭敬心内化以后,见到一切人的父母都恭敬,都知道为人父母太不容易、太辛苦,延伸到对一切人不傲慢。我们对任何人厌恶、傲慢,他们的亲人、他们的父母都会很难过的。我们不愿意让人家的父母、亲人难过,我们对每个人爱敬的心就提起来了。而他是天子来做,所以他能以身作则,爱敬尽于事亲,最后他的德风教化了全国的人民。刑于四海,这个刑就是榜样,四海之内的好榜样。这是天子、领导者的孝道。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1日11:21:4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824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