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杂志》第463期 本期专栏:开光与供佛菩萨的意义 2017年2月1日

admin 佛陀教育杂志评论2阅读模式

 

经论辑要: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188)

 

16.“我见”是无始病根,必应依佛所说法,返观内照,息攀缘妄想。遵依仪轨、持戒、忏悔、布施等,求消业障,开发本智。令信心增长,解行成就。

 

‘“我见”是无始病根,必应依佛所说法,返观内照,息攀缘妄想。遵依仪轨、持戒、忏悔、布施等,求消业障,开发本智。令信心增长,解行成就。’此一小段对我们修行来说,非常重要。要想真正发心修行,这几句话务必要记住。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我们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又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可见我们本来与十方如来无二无别。何以今天落到如此地步,佛也用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道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是世尊在《华严出现品》里说的,与本经讲的语句不同,然义理没有两样。

 

本经讲四相、四见,“我见”系无始病根也就是妄想、执着。修行修什么?除“我见”而已。何以不说“我相”?“我相”与“我见”是一个意思。“相”讲得比较粗,“见”讲得比较微细。“我相”是从“我见”而生的。“我见”除了,“四相”自然都没有了。是故,它不但是六道轮回之病根,亦是十法界之病根。病根除了之后,“一真法界”就现前。如何除法,必应依佛所说法。“必”是必须、必定。此字非常肯定,丝毫犹豫疑惑都没有,一定要如是做,不做不行。

 

“返观内照”,与前文讲的必须“离相返照”是一个意思。如何返法?从“相”观其“性”,从“事”观其“理”,方是“反照”;即是观世音菩萨用功的方法,“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第一句是讲方法,第二句是讲效果。成就无上菩提,功夫都在“返闻闻自性”上,就教人从相上见性,亦是从“有”上见空,从现象上观察它的“体性”,方是“返闻”、“返照”。一定要懂,如果不懂,就会逐相牵流,你的心就被外境所转。《楞严经》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可见诸佛菩萨不随外境转。何以不转?境界一现前,他就观到“性”,观到“理”,观到“空”,而不随外面境界转。果然能如是,就与诸佛菩萨相同,时时“返观内照”。

 

“息攀缘妄想”。“攀缘”是执着,“妄想”是分别。分别、执着真的很不容易断,我们无始劫以来,分别执着从未断过。怎么知道没断过?因为一断就超越三界,我们今天还在六道轮回,可见还没断。

 

念佛人往生,在临命终这一刹那之间(一念的时间)他断了分别执着,佛就接引他去了。佛真慈悲,念佛人临终,佛何以不来接引?不是佛不来接引,是他的妄念不断。这就没有办法,佛对他无可奈何,所以古德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一念相应”就是妄想、分别断了,与佛相应,一念就行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十八愿“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此一念十念,必须“息攀缘妄想”。攀缘妄想不断,没有办法,此乃我们这一生能否往生关键之所在。我们是要六道轮回,还是要出离三界?若要出离三界,息攀缘妄想就非常重要。克实而论,我们这一生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比此事更重要。必须真正在此处下功夫,真正看破、放下才行;丝毫放不下,我们这一生必然是功亏一篑,不能成就,依旧在六道轮回,岂不可惜。

 

确实有不少同修真正想修行,想了生死出三界,就是放不下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对于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焉能放下?搞清楚事实真相谈何容易!纵然有一等的聪明智慧,还得要有善缘;没有善缘帮助,依旧有困难;即使遇到善缘了,还要真正肯做才行。

 

“遵依仪轨”。仪轨一定要遵守、要依靠。“仪轨”就是修行的方法。修行方法里最简单、最普遍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朝暮二课,一定要很认真地做。朝暮二课不是佛规定的。佛当年只为大家讲经说法,至于如何修行是自己的事。修行是自己的事,是故古代都是个人自己修行,没有在一起共修的。当年佛陀在世,大家在一起只是听经、研究讨论。修行则个人用个人的功夫。人人都知道精进,都抓到纲领、原则,所以个个用功都得力。佛灭度之后,佛法传下来,时间愈久,慢慢就变质,就不纯了。

 

佛法传到中国,祖师提倡共修,共修就要订课诵本。马祖、百丈两位大师正式提倡共修,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丛林制度是中国佛教的特色,印度没有。“丛林”是把佛法制度化,等于是佛教大学。有了制度,中下根性的人都能成就。所以,方东美先生曾经说过,佛教要真正能复兴,一定要恢复丛林制度。“清规”是修学方法的“本土化”与“现代化”。修行的方法要遵守释迦牟尼佛讲的原理原则,但是一定要适合中国人生活的环境与我们的文化背景,我们学起来才容易。

 

马祖、百丈两位长者,距离现代一千三百多年,以后就没有出现第二个百丈、马祖。特别是近代,二次大战之后至今五十年,由于科技的发达,交通便捷、资讯发达,将整个世界联成一体。今天世界任何地方点点滴滴的事,我们从电视传播立刻就知道。交通发达,地球变小了。在过去,从新加坡到中国,坐船需十几天,现在坐飞机只需六个小时。世界是愈来愈小,人际关系愈来愈密切。所以,我们的意识型态起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冲突,使我们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应付。现代社会纷乱的现象是这么来的,来得太突然。是故,古大德订的早晚课诵必须修订;如果不修订,得不到效果。

 

我们务必明了仪轨精神之所在,它是帮助我们达到戒定慧的,“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早课的用意是教我们亲近佛菩萨,听佛菩萨的教诲。今天一天生活、工作、处世待人接物不违背佛菩萨的教训。晚课的用意是教我们认真反省、检讨,我们今天在生活、工作,处人之中,有没有过失,有没有遵照佛陀教训做。如果有过失,立刻改过;改过就是忏悔。

 

遵依佛菩萨教训就是持戒,此处之“戒”是广义的“教诫”。持戒的“戒”字旁边加个“言”字,是教诫之“诫”。古时候是农业社会。许多生长在农村的人民,他们的活动空间很小,甚至邻村一生都未去过,真的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所以古德订的课诵本有用处,让他们的心定下来。当时的课诵本现在不适用了,现在是满脑子的天下大事,什么都知道,乱七八糟的,是故课诵本不能不重新修订。

 

净宗学会成立之后,对于早晚课诵,我作了修订本。我们早课念《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完全遵照《无量寿经》修行。早晨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目的是转自己的心。我们的心是轮回心,轮回的念头,将此念头转成阿弥陀佛的心愿。我们以四十八愿天天熏习,依照阿弥陀佛的愿,我们也发这个愿,把阿弥陀佛的愿变成自己的本愿,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早课的目的就达到了。以四十八愿指导我们生活、工作、指导我们处世、待人、接物。

 

读经,早课取《无量寿经》第六品,晚课取《无量寿经》三十二至三十七品。这一大段经文,全部内容可用“持戒念佛”概括。

 

凡夫愚痴,一天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知道检点、反省,是故光阴虚度。菩萨与我们不一样,菩萨天天反省自己的过失,改过,就能进步。“改进”,“改”是改过,“进”是进步。菩萨的功夫天天往上提升。我们的功夫不但没有提升,保都保不住,天天往下堕落,原因是不知道改进。

 

《无量寿经》此六品经文,是如来彻底的悲心,把凡夫的通病指出,几乎都是大众共同的毛病习气。是故,要天天念此段经文,警惕自己,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些毛病,有毛病就要改。即使明天又犯,后天还犯,然而知道比不知道好。以前不知道,天天犯;现在天天还犯过,但自己知道做错了,这就有进步。做错了,何以还继续再犯?我们熏习的善根力量不够。然而不要害怕,假以时日,每天读,每天熏习,三年五载,十年八年,不知不觉的便改过来了。换言之,功夫不能间断,间断就不行。只要功夫不间断,十年、二十年,自然能见到效果。

 

若是勇猛精进的人,就能认真的改,自己有那些毛病,就依照经典去做。古人改过自新比我们认真,如明朝一般读书人,用“功过格”的方法来改过。《了凡四训》中袁了凡用“功过格”来改造命运。其实用此法的人很多,不只了凡先生一人,只是了凡先生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我们才知道,别人未写出来而已。效果比了凡先生好的人太多了。出家人亦用此法,我们从莲池大师的“自知录”里看见的。“自知录”就是功过格,是莲池大师为出家人编的,可见当时的人修行真的很认真。每天检点自己的毛病、过失,知道自己的毛病,即是觉悟。

 

一般世人知道佛门讲“开悟”,执着这个名相,以为“开悟”高深莫测,很玄很妙。什么是真正开悟?每天把自己的毛病找到就是开悟了,此是真的开悟。找出自己的毛病,再把毛病改过来,此种人真有功夫。一天能改一个毛病,三年以后,此人就是真菩萨。若一天能改一个毛病,改一个过错,则求生净土不只是想去就去,而是来去自在。自己一天一个毛病都没有找出来,这一天就空过了,毫无进步。用功并非是每天读多少遍经,念多少声佛号,那没有用处,即是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重要的是从读经发现自己的过失。经亦是镜子,早晚照照镜子,洗洗脸,那里脏了,洗干净;读经亦复如是,亦是照镜子。我们心里有没有肮脏,有没有污染,读经能把自己心性里的污染找出来,再把它洗刷干净。如此就没有白读经,方是真正的持戒忏悔。

 

布施就是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全心全力为大众服务。“布施”二字包括圆满的菩萨行。大乘经上,佛讲菩萨行,所谓“六度万行”。“六度”是纲领。纲领一展开,无量无边的细行。这无量无边的细行;归纳不外乎此“六度”;此六大类还可以归纳,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布施”分为三大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施”包括内财、外财,所以用我们的智慧、劳力为一切众生服务,内财、外财皆包括其中。

 

“持戒”、“忍辱”是属于“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属于“法布施”。是故,一个布施,六度全都包括了,六度包括万行。《金刚经》上,世尊教我们要行布施。布施的意义非常深广,不是到寺院捐几个钱就是布施。简言之,布施包括我们整个的生活。

 

“求消业障,开发本智”。“本智”是我们心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智慧何以不能现前?业障障碍住了。业障消掉,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现前。要想消业障,就要“息攀缘妄想”。攀缘妄想就是业障,亦即是说,分别、执着就是业障。

 

“令信心增长,解行成就”。“解”是“慧成就”,智慧成就;“行”是“定成就”。戒、定成就,信心必定更坚固、更清净,菩提道上当然是一帆风顺。“菩提道”是我们一生中最幸福美满的之生活。人生最高的享受,即是“菩提道”,此范围深广无际。

 

>>续载中……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讲于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国,“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2月2日11:47:4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734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