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尊,『妙严环髻主稼神』,这是说色相的端正庄严。「妙」是讲妙相,「严」是说庄严,「环」在此地表圆满,「髻」在此地表高显。他的微妙庄严,圆满而明显。这裡面的意思很深,一定要摆脱世俗你才能够懂得,你才能够体会得到。世俗裡面的富贵,不但妙字它没有,严字也没有;说老实话,环也没有,顶多有个髻。他在人间富贵到了极处,报纸资讯裡面常常提到他,为社会大众所知道,现在讲知名度很高,那是髻的意思,他有,前面三个他没有。只有真正修道的人,他有。什麽叫妙?与性德相应就妙。性德是什麽?非有非无,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与这个相应就妙;与这个相应,就是我们一般讲永离分别执着,这才妙。大乘经上常讲的即相离相,离即同时,离即不二,这是妙,真正得自在。
既妙决定有严,严是庄严,他的色相永远看不厌,这是严、这是圆满。不但佛菩萨的相圆满,永远看不厌,阿罗汉的相都看不厌。阿罗汉的相,四楼念佛堂有五百罗汉,你们仔细看看,面貌都不一样,也有的面貌很古怪;虽然希奇古怪,但是满好看的,也看不厌,为什麽?他与性德相应。所以造像是高度艺术。现在有很多塑造佛像的,塑造佛像本身的这个人没有佛法的修养,把佛菩萨像都造成艺术人像,你一看这人像,艺术人像,不是佛像。造像一定要依据《造像量度经》,那才如法,佛像不是随意造的,随意造的把佛像都变成人像了。其实佛没有相,佛为什麽要塑一个造像的标准?像是表法的,一定要把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表现出来。这裡头它是教学,教学的工具,你要不把这些因果表现出来,人家看到这个像,他学什麽东西?所以见像是因,忽然明瞭就是果。你造个艺术人像,他看了,他怎麽能觉悟?佛没有相,佛像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一定要把这个突出,表现出来,这是造像的规矩。要是不懂,唯一的方法,模彷古代佛菩萨的造像。佛菩萨的形像决定不是人像,我们一定要懂得。佛像是教学的工具,不是艺术,现在人错误的观念,把它当作美术,当作一种凋刻的艺术,这就错了,这种眼光,他是用艺术来欣赏,佛法真实的利益他是一无所知,非常可惜。这些我们不能不懂,这是讲到妙相的庄严,环是代表圆满。
第七尊,『润泽淨华主稼神』。在此地,我们一看也就能够体会得到,「润泽」是法水的润泽,就是讲经说法。《华严》跟《大智度论》裡面都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第一等聪明智慧的人,他读佛经,不会明瞭佛经裡面的意思。为什麽?他只看到文字的意思,不晓得佛法跟一般的书籍不一样,佛法的意思意在言外。所以经典,它要是意思意在文外,如果你望文生义就错了,佛家常讲「望文生义,三世佛怨」,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你把他意思解错了。这裡面有很重要的几句话,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佛没有意思,佛经没有意思,你要说佛经有意思,那真的叫谤佛。我们看古人的注解,可以说是他的意思,清凉大师的注解是清凉的意思,李长者的注解是李长者的意思。佛经本身没有意思,因为没有意思,所以经才叫无量义,要有意思怎麽能叫无量义?怎麽可以有两个说法?没有意思,所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讲这部经的深度、广度,看他契入的境界,初住菩萨就讲得浅,二住菩萨就讲得比他深,三住菩萨一定比二住又要深,看你契入的程度,也就是经典一展开,你体会到什麽程度。完全是自性的流露,哪裡有尽?无有穷尽。所以佛法是教你要契入,教你去证得,不是教你探讨裡面的意思,这一句怎麽讲法,这一段是什麽意思,那就糟了,全都变成望文生义,不晓得经典是活活泼泼。
所以经典展开,善说法的人观机说法,什麽样的根机就是什麽样的说法。说得叫每个听众都得益、都生欢喜心、都有受用就对了,程度浅的人得浅的利益,程度深的人得深的利益,哪有一定?这也是佛法的难处。难处也正是佛法的易处,这才给你说难易不二,难处正是易处,只要你把万缘放下。实在讲,儒家也是这个说法,「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是孟子说的。佛法修学也是这个办法,只要把妄想杂念放下就容易,意思一看就明白了。为什麽?是自己自性裡面流露出来的。释迦牟尼佛自性流露出来的,跟自己自性流露出来的无二无别,味道就出来了,所以说法水滋润。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四十五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45-004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