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是过来人,我们不相信他,相信谁?往往我们凡夫对于老师总是有怀疑,用自己的心量、自己的境界,来量度老师的境界,总以为老师跟我们差不多。我们自己很多烦恼,我们说话不诚信,我们以为老师也是跟我差不多,教导我们只是说得好听而已。这是什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不仅得不到利益,反而有罪过,怎麽能这样看低老师?用这种心态学习,真的佛来教你,你也得不到利益。反过来,你要真信,你的老师真的就是佛。像我,我相信师父上人就是佛,别人说,「你怎麽能这麽说?他不是佛」。你不相信是你的事,你不相信,那他对你就是凡夫;我相信,他对我就是佛,一切法由心想生,我死心塌地相信他。这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裡面讲的,为人弟子怎麽样?不得轻慢其师,不得恶意向道德人,当视之如佛。做学生的把老师看作佛,这是佛教导我们的。我真信,他对我就是佛,我心想生。所以,你是不是真得利益,真的就看你的诚敬心。等你相信这一切众生都是佛的时候,你就成佛了,十信心满,你就成佛了。成了佛的人都讲一切众生是佛,《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佛一成佛就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心目中所有众生就是佛,他信,他证得了,当然他是真信。我们没证得,还不能叫真信,但是我们有个正信,起码能说服自己,我肯这麽信,那利益也不小。
能信了之后,你才能解,这个解不是研究。用研究,世间做学问是用研究。我以前就是搞学问的,在大学裡当教授,每天要想着怎麽教课,怎麽写文章发表论文,干这个离不开研究,得用心意识。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是真智慧,为什麽?它落在你的心意识裡头。学佛法完全用不同的套路,不能研究。不能研究,我怎麽学?就是让你直下去承当。譬如我们读经,这部《无量寿经》,要不要先把它研究明白才读?不需要。你拿起来就读,从「如是我闻」一直读到最后「信受奉行」,一遍读完再一遍。读了不明白怎麽办?不要紧,不明白你也照读。一遍不明白读十遍,十遍不明白读一百遍,一百遍不明白读一千遍,也就明白了。古人讲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意思自然就涌出来。那个意思是不是你想出来的?不是,它自己像泉水一样涌出来,那个叫悟出来的,不是想出来,是你的心清淨了以后,智慧自然就现起来。那不是靠你的推理研究搞出来的,搞出来的那个不是真智慧。所以,这部经你现在开始读,一直读,随着你的境界不断的往上提升,那个意思愈来愈深刻。
这经我已经读了十多年,我现在还是天天读,读之不厌,真的我这一生从来没看过一本书有读《无量寿经》读得这麽多遍,读了几千遍了还在读。我想读到什麽时候为止?真的得读到成佛为止。随着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个意思愈来愈深、愈来愈广,说明这经裡面有没有意思?经裡面没有意思。如果有意思,它是死的,定在那,你只能有一个意思,那你最多读一遍,了解意思就完了。像现在人看报纸,看完新闻,这意思明白了,你也不会再看第二遍。有没有人拿着报纸成天在那读,读那条新闻读上一百遍、一千遍的,有没有?没有,它就那个意思,一遍也就够了。《无量寿经》,佛经可不同,佛经是佛清淨心中流露出来的智慧,清淨心裡有没有意思?没有意思。如果有意思,心就不清淨,就染污了。佛是清淨心流露出来的智慧,你也得用清淨心去接受,你也不能想它是什麽意思,你想出来的意思肯定不是佛的意思。所以读经是什麽?修我们的清淨心。有了清淨心,别人一问,你就懂得讲。那是什麽?根据他的情况,你对症下药,对机说法。
讲《无量寿经》,我们师父讲了二十多年,从一九八几年开始讲,讲到现在二十多年,讲了头尾三十多遍,包括「大意」,包括「菁华」等等,大大小小讲了三十多遍。现在我就看他这些不同的版本裡面讲得都不太一样,在台北华藏讲的跟在美国达拉斯讲的就不一样,在香港讲的也不一样,这经文怎麽可以讲出不同的意思来?明白了,因为对象不同。你要对谁讲,那就讲不同的意思,为了让他能得到利益,也证明经本身没有意思,所以你能讲出无量义。师父自己也是清淨心,佛经也是清淨心流露的,所以一对众生的机,他就能讲出不同的意思。我一看,这麽多的意思不同,每一个意思都很好,真有必要把它会集在一起。像《无量寿经》我们现在读的这个版本是会集本,那是什麽?佛也讲过多次《无量寿经》,总共史上翻译了十二次,留下五个原译本,七种已经失散,五种版本,夏莲居老居士把这个意思会集在一起。我想师父老人家他讲经这个讲记也得要会集,要不然你把这个意思漏了,这裡讲到的,那裡没讲到,你就得把它会集起来,让大家自己体会经文的意思。
「信解」,解绝对不能用研究,要修清淨心。读经的时候,就是你专心读,不要打妄念,不要想经裡是什麽意思,就是这样读,不要读错,不要读漏就行。一遍一遍的读,就有开悟的可能,信解。「明记」,明就是明瞭,这是讲智慧,记是记忆,不会忘记。法藏比丘记忆力很强,跟周利槃陀伽正好相反,佛讲过一遍,他全都能记住,一生不忘。「悉皆第一」,信、解、明、记这四样都是第一,在世间自在王如来会下所有的学生当中,他是最优秀,真正是佛的传人。不仅是佛的传人,真的我们以后看到,他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世间自在王如来。所以,阿弥陀佛成佛了,诸佛讚歎他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我们再看底下经文,『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前面讲的信解明记,这是讲他天资好,品学兼优,超过其他同学,这都是讲一般的状况。可是这一句经文,「又有殊胜行愿」,这就比其他学生更特殊,殊胜的行愿,就是后面我们看到的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这其他学生没有。他要建立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愿力推动他,所以他的修学特别精进。「及念慧力」,念和慧是三十七道品裡面五根五力中间的两条。三十七道品我过去讲过一遍,讲了三十六个小时,比较详细的介绍七科,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加起来正好三十七,三十七道品。这裡讲的念和慧,是五根五力裡面的条目,五根五力的条目是一样的,都是信、进、念、定、慧。信是讲我们的信心;进是精进;念是我们的正念;还有定慧,定是定力,慧是慧力,慧根、慧力。根是基础,就像树有了根,它能够禁得起风雨的吹打,就有力能够抗衡风雨。
要知道,五根五力前面有三科,这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是整个佛法修学的总纲领,一切法门、一切宗派都不能离开三十七道品,淨土宗也不例外。你问,有些不认识字的老太太,她们念阿弥陀佛,念到最后预知时至自在往生,她也没学过三十七道品,她怎麽能成就?其实她虽然没学过三十七道品的这些文字,可是你仔细观察一下她的行持,她老实念佛,一句佛号念到底,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她三十七道品圆满了。所以我们要修真的,重视实质,不是搞佛学研究。对于知识分子,确确实实需要讲点佛学常识,这也是摄受,摄受他们来学,知道佛法裡面有非常完整系统的教理,知识分子学起来来劲。这是什麽?度化、接引这种根机的人。像我这种人,知识分子,就得学。因为什麽?我们没有办法像那老太太那样老实,教她念佛她就一直念到底不打閒岔,也不去问,不问个所以然,就这麽一直念到底,她成功了。我们这都是属于劣根性,比不上别人,只好学,学通了、学懂了,明白了,你就开始真干。
五根五力,刚才讲的前面有三科,前面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因为时间关係,我们就不展开来讲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请一个「三十七道品」的光盘,细细的去听。四念处就是讲智慧,教我们看破,观身不淨、观受是苦、观行无常、观法无我,这四念处。都是什麽?看破,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四念处。看破了之后,你才能够放下。四正勤是断恶修善,很精勤的断恶修善,所谓「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已经犯了恶的就断掉,没有生的恶不能再让它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要保持,这就是四正勤,就是断恶修善,这是放下恶业。四如意足,这是你放下烦恼了,所谓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心如意足(也叫念如意足)、还有思惟如意足(就是慧如意足),这个就不展开了,这就是讲放下。所以,四念处是看破,四正勤是精进的断恶修善,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你才能如意,如意是自在。真正做到这一点,你这五根五力就有基础,才能够扎实。
法藏比丘在这裡是「及念慧力」,他已经做到五根五力,念慧力这是五力,五根都做圆满了。我们问,到西方极乐世界能不能够说需要把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也做到?那是的,你要到极乐世界之前,你得先做到。到了极乐世界,直接就是修五根五力。《阿弥陀经》上讲「五根、五力、七菩提心、八圣道分」,那是后面四科。前面三科呢?前面三科在到极乐世界之前你就得修圆满,否则你就去不了极乐世界,前面是扎根,我们师父讲断恶修善就是扎根。然后你还得看破放下,四正勤就是断恶修善,加上四念处、四如意足是看破、放下。你想想,你不断恶修善,你怎麽可能去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不善,你不能跟他们在一起。你不能看破放下,你捨不得这个世界,你对这个世界很贪恋,很计较,放不下,那你也不能到极乐世界去。到了极乐世界,前面三科都圆满了,从五根五力开始修,要懂得这个道理。法藏比丘在这裡也就真的跟极乐世界的菩萨都是一样的,这前面三科圆满了,后面直接就是五根五力,他的道心坚固。后面讲的,他用「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让他的菩提心不断增上,他不会懈怠。而且「坚固不动」,修行只进不退,他不退转了。
我们想想为什麽修行会退转?道心不够坚固,古德讲的「露水道心」,像露水一样,一会儿就乾了,没了。我们以前也这麽过来的,也有不少同修跟我一样,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很勇勐。那时候我记得一九九七年,我还在达拉斯,在美国读博士,见到了师父上人,师父老人家送我一套《华严经》,鼓励我去读《华严》,他说你这一辈子能从头到尾读一遍也很殊胜。我当时就发了愿,我要跟师父学《华严经》,回去就要读《华严》,送我精装本五册,这麽高,一大沓。回到学校宿舍关起门来读,师父讲一天读八小时,大概读两个礼拜能读完,好,那就读。结果读第一天下来,有点累了;第二天下来,不行了,睏了,读着读着眼皮就往下耷拉;第三天再读不下去了,就中断了。这是什麽?露水道心,不能够像法藏比丘那样坚固不动。如果真是每个人都能坚固不动,那早成就了。我们这个世界这麽多众生都在学佛,为什麽成就的人少?当然,一是退缘很多,外面诱惑,引诱的特别多,境界一变动,我们的心就跟着动摇,不能安住在道上;内心的烦恼又多,外面境界又诱惑,这一对上,那就完了,退转了。所以在娑婆世界修行难,十进九退,甚至进一步得退九步。以前有个扭秧歌的舞蹈,是进一步退两步的,我们修行是进一步退九步。所以,成就难,堕落容易。为什麽要求生淨土?就是因为这样,在这个世界要成就太难太难了!一定要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就永不退转,个个都是「以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那是什麽?一是极乐世界没有退缘,全是帮助你增上的;再加上阿弥陀佛加持,还有很多的这些上善之人跟你做同修道友,所以你只进不退。
再看经文,『修行精进,无能踰者』,这是讚歎法藏比丘,他出家之后那是认真修行,精进不退,他的精进程度超过了所有的同学。无能踰者,这个踰就是超越,没有人能超越他。怪不得他成佛了之后,没有一尊佛能超过他,就是因为他在因地上修行也是无能踰者,有这个因,自然有这个果,这是我们应当效法、学习。他这样的修行精进,不是为自己,都是为众生,自己早一天成就,众生就早一天离苦得乐,这是大慈悲心、殊胜行愿在推动他。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讚佛。发广大愿。】
先看到这。这裡是讲他具体的成就,经过精进的修行之后,他发起大愿,『往诣佛所』,这是到老师那裡,他的老师是世间自在王佛。向佛先行礼,『顶礼长跪,向佛合掌』,这是最敬礼,表示对老师的恭敬。学生能不能够成就,关键在他有没有尊师重道,对老师是不是有十足的恭敬心。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法藏比丘在这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他为什麽有这样殊胜的成就?他对老师恭敬,见到老师,行这麽大礼。这种礼是恭敬心自然流露,没有丝毫的傲慢。见到老师不能行礼,这是内心有傲慢,诚于中而形于外,肯定是你心中有什麽样的念头,你外面表现就有什麽样的礼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