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四集)钟茂森博士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弟子规》下面有一句经文讲「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意思是,以势服人,你用强势去压服人,即使你能够压服住他,他的心也是不服的;只不过他力量不如你,所以勉强被你压服,等你的威势失去之后,他还会反抗,这不是真正服人的方法。应该是以理服人,以理服人别人才心服口服,他就无言了,不会反抗。这个理是什麽?是天理。天理则在人心,你能够依天理而行,别人就服你,你做事、做人不符合天理的话,别人就不服你。天理即是良知,《大学》讲致知,就是致良知,处处都用自己的良知去做人、做事。一般讲,凭着良心做人、凭着良心做事,别人服你,佩服你、敬服你,所以最重要是讲道德。

  

古时候,所有的教育都是以道德为根本,一切的教育都不离开道德。在《论语》当中孔子有讲过这样的话,「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这是讲射箭之礼。君子要学六艺,六种技艺,礼、乐、射、御(御是驾车)、书、数这六艺。射做为一种技艺要讲究礼,这裡讲的射礼有讲求,孔子讲射不主皮。射箭当然是为了射中靶心,那个箭靶是用皮做的,兽皮做的,我们射箭射中靶心就可以了,古人不主张射穿兽皮,叫做射不主皮,射箭不贯穿那个皮革,就是你用力不可以太大,恰到好处就可以了。为力不同科,不同科就是不同等,每个人的力量有大小不同,我们比试的是射箭的技艺,不是比试力量,所以不讲究要贯穿那个皮革,这是古之道也,古时候所行之道就是这样。这是什麽?不崇尚势力,而崇尚道德,这样的含义。到了春秋时期,孔子的时代,一般人射箭就讲究要射穿皮,讲力了,尚力不尚德,跟古时候的做法不一样。所以孔子在这裡很感歎,古时候君子连射箭都要想到不可以以力来胜人,要以德、以技艺来胜人。所以,懂得射箭的君子就懂得自觉,自觉也是不崇尚武力而崇尚道德。

  

在《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篇》,有一句经文讲,「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在这裡讲,能够无为而治的人就是舜。舜王,我们对他也很熟悉,二十四孝他是首位,大孝子,他的父母虐待他,甚至要杀害他,舜不但不怨恨父母,还是恭恭敬敬去孝敬,真是至孝、纯孝。他的孝心感动了当时的尧王,尧王是圣人,他知道找继承人一定要找崇高道德的人,他发现舜这样纯孝,「百善孝为先」,他一定是非常善良、非常有道德的人,所以请他出来治理国家,最后将皇位也让给他,禅让。舜继承天子之位后,仍然是用他对父母的那种孝心来对待天下万民,以孝治天下,所以他能够做到无为而治。无为就是无需作为,简单来讲就是,什麽事都不用做了,天下大治,垂拱而治。他做为天子,只需要做什麽?将些工作分配下去就可以了。根据《尚书》的记载,当时舜王命令禹做为司空,去平整水土,「大禹治水」我们知道这个故事,这等于他是水利部部长;又命弃为后稷,专门主管农耕,农业生产,这是农业部部长;命契为司徒,司徒就是教育部部长,办教育的;命皋陶做为士,掌管法律,这是司法部部长;命益去管山林鸟兽,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畜牧部部长。他将这些工作都分配好,每一个人各司其职。这些人当然是舜王挑选出来的,舜是知人善任,找的都是很贤良的人,都是有德、有学、有能力的人。这些人都是舜王自然感召的,因为舜自己有崇高的道德,自然就有这些帮手,所以他自己不用忧心了,工作都有人做,无为而治。

  

孔子讲夫何为哉,就是哪裡要用有为?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恭己就是自己有恭敬心,好好修好自己,对一切人、一切事都恭敬,就可以了。正南面是讲天子坐北向南,这是临朝时候的位置,为人君是坐北向南,叫正南面。就是他坐在君位上面,端端正正坐在上面就可以了,其他的事都有人做,无为而治。这就是以德治国,无需用什麽政治的手段、法律的手段,种种的手段都不需要,领导人自己有崇高的道德,自然就无为而治。无为就自然了,不用起心动念,一起心动念就是有为。蕅益大师在注解裡面讲到,「从来圣贤,只有为人为学为德而已,断断无有为治者。若一有为治之心,则天下益乱矣。恭己二字,即是修己以敬,又即为人为学为德之实工夫」。蕅益大师讲,自古以来的圣贤,他们做领导人只是怎样?为人、为学、为德,将人做好,学好圣贤的学问,好好修德、立身就可以了,不需要再搞多。自己修身修好了,自然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断断无有为治者,圣贤绝对不会去有为而为、有为而治,有为而治是苦心冥想,想出这些种种的方桉、计画、手段去统治。这是什麽?愈搞愈乱。若一有为治之心,则天下益乱矣,本来天下好好的,被你绞尽脑汁在那搞来搞去,搞到最后,愈来愈乱。

  

我们现在看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似乎有这些状态。本来地球非常美丽、环境非常美好,人偏偏就要去「治理」环境,去改、去按照自己的意思搞出很多的花样,搞到最后,地球污染得厉害,水土改变了、气候改变了,所以出现很多天灾。对自然这样,治理人民也是一样,《道德经》最高的境界就是无为而治,让人民自然安居乐业就可以了。孔子讲的「恭己」这两个字,恭是恭敬,恭己的意思就是修己以敬,这是孔子在《论语》另一章当中讲的,就是将自己修好。怎样修?用诚敬心来修,就是修诚敬,用至诚恭敬的心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是为仁、为学、为德的真实功夫。你自己能够修好了,不用忧虑,你的家就齐了,你的国就治理好了,你的天下就和谐了。

  

关于治国方面的道理,孔子讲得很多,在「颜渊第十二篇」孔子有一句讲,「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讼就是官司诉讼。你当一个地方的官员,古时候官员什麽都要管,没现在那麽多分工,一个县官,经济发展要抓、公共设施要抓、民间诉讼又要抓,什麽都抓。因为孔子做过鲁国的大司寇,当过官,接受这些诉讼的桉件,他说,「听讼,吾犹人也」。听讼就是要判断这个官司谁曲、谁直,你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这个方面,他说,「我跟别人没什麽两样,不会说比别人更加英明,断桉子方面跟别人一样」。但是孔子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是什麽?必也使无讼乎,必是必定。孔子的心愿、孔子的理想,就是使人不会争讼,不用打官司。打官司是什麽?人与人之间有矛盾、有冲突,不和谐,如果社会和谐了,就不会有官司,不用诉讼、不用开法庭,连法律都没用了。为什麽?大家都遵守道德,各行其道,安居乐业,其乐融融,这是美好的和谐社会。孔子可以这样做,他怎样做?他就用教育,用德教。推行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必定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这比法律维持社会秩序还要优胜。

  

在「为政篇」裡孔子又有一句话说,「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说,以政治来领导人民,用政治手段,有为之治,齐之以刑是以刑罚来整饬人民,使这个社会秩序整齐,就是法治。这样有没有效果?也会有效果。我们看到新加坡法律很严明,确实社会秩序很好,我在讲演时就读出这句话,「法治不如礼治,不如德治」。为什麽?因为法治只能够做到民免而无耻。民免就是他免于犯罪,因为他怕刑罚,但是他内心还是有恶念,他还会有很多恶行,只不过是他能够逃脱法律的惩罚,一旦法律有空子、有漏洞,他就会去犯法,他没羞耻心。人有羞耻心就不会犯法,你赏赐他,他都不会犯法,他羞耻。应该怎样?道之以德,以道德来引导民众;齐之以礼,以礼来整饬秩序。大家都守礼、大家都修德,这个效果是有耻且格,人民就有羞耻心,耻于作恶,自然就不会犯法。且格这个「格」,正了,归于正。个个都正,社会就和谐、就安定了。「势服人,心不然」,这个势可以讲法制,用严厉的法律,人民心不服,他只不过是免于犯法,但是内心没改过来,一定要以理服人。理是什麽?用道德教育、用因果教育,大家明白了之后,自然断恶修善,社会自然和谐,无为而治。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裡,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粤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十四集)  2011/6/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51-0024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6月3日21:05:5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72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