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91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第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所得到的这些物质,比自己所求的要超过太多了。一个没有贪欲的人,他的生活都非常的节俭。你看我们老恩师一天吃两顿饭,吃得都很少、很简单,住的房子也小,睡的床也小,没有娱乐。天天他唯一的工作就是读经、看书、讲经,任何其他欲望都没有,需要的很少,所以别人供养的当然是超过他的所求了。他穿的,天天穿同样的衣服,衣食住行都极其的简单,比一般人费用要少得很多。所以,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这我们自然就能想到,这是他真正对生活一点忧虑都没有,得到的全部都转手供养给别人。这个殊胜的果报,是由于过去不悭嫉故。悭就是捨不得,嫉就是嫉妒,都是因为贪欲引起的。

「是为五」,这是五种自在。我们想希望得到这个果报,一定要把贪欲放下。把贪欲放下,「若能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这是如果我们迴向菩提,就是我们贪欲放下了,这种功德,希求什麽?希求将来成佛,成就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叫做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成佛。「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等他成佛的时候,三界的众生都最尊敬他,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当中最尊贵,而且受三界众生的敬仰,恭敬供养。这都是过去修不贪欲得到的殊胜果报。这是第十八章。我们再看底下第十九章: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一段还是季康子问的,他还是『问政』,怎麽样为政,向孔子请教。他问的问题很具体,说『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就是,如果杀无道的恶人,来以就有道,有道就是有道德的善人,「就」是成就那些善人,这个「就」是成就。何如,这个怎麽样,是不是该这样做?孔子就回答他,『子为政,焉用杀?』你看这回答的,这三章连在一起看,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教你什麽?为政者自己反求诸己,你自己为政,要怎麽为政?为政以德,自己好好的修养道德,用道德来感化人民,这是真正为政。那「焉用杀?」焉用杀就是何必要用杀人这种刑罚?这个子,也是称季康子。杀人,虽然是说杀恶人,但也并不是为政的良方。如果想使人民百姓都向善,『子欲善,而民善矣』,你怎麽样使人民百姓不做无道恶人,而做有道的善人?首先你自己从自身做起,你自己得欲善。这个欲,不是贪欲那个欲,他所欲的是善,就把你欲的对象改过来。像前面讲的季康子患盗,因为他有欲,他欲什麽?欲财物,欲权力,他贪这个,所以底下的就来偷他的、盗他的。现在你把这个所贪欲的对象换过来,换成善法,你能够行仁、守义、克己复礼,人民自然就善了。

孔子说这一套理论之后,底下又举个比喻,让季康子更容易懂。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上位的君子,他的德就像风一样。这个「德」是什麽?办事有成就,跟那个得到的「得」是通用字。那小人他也能办事有所成就,小人是指在下位的人,跟着这个君子走,他们的德像草一样。草上之风,这个上字,孔安国注解裡面讲,当加字讲,就是风加在草上。必偃,这个偃字当仆字讲,就仆倒了。你看风一吹那个草,草就弯倒下去了。如果是吹东风,东风自东向西吹来,草就往西倒。如果吹西风呢?这个草就向东倒,必偃,就会倒下去。这是比喻在上位的人,必能够感化和带动底下的人民。

《朱子集注》对这章的解释,其中有一段是引用尹氏曰,这是尹彦明,程颐的弟子,宋儒。「尹氏曰:杀之为言,岂为人上之语哉?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而况于杀乎?」季康子讲要杀那些恶人,杀之为言,讲这个杀字的话,这岂能够是在上位的人讲得出来的?也就是说,上位的人不能讲杀,就是这个意思。上位的人应该讲仁厚、讲德行,怎麽能谈杀?为什麽?底下就讲原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如果在上位的人以身作则,带动着下面的人一起修德、行仁,大家都跟从,上行下效。言教者讼,如果自己不做,你叫别人去做,那就会起争讼,底下人不服你,「为什麽你要我们做,你自己不做?你要我们守礼,你自己都不符合礼,不合礼;你自己贪婪,搞名闻利养,你不让我们去做」。不服你,所以言教就会产生争讼,就会有怨气,更何况杀?杀比言教那要苛刻惨烈得多。被杀者,或者是看到那个被杀的人的其他人,心裡怎麽能服气?尤其是做上位的人,如果他自己行得不正,他去杀,即使杀的是恶人,下面人也不服,这个道理也很明显。

蕅益大师在这章注解裡面讲到,「三节,都提出一个『子』字。正是君子求诸己,乃端本澄源之论」。这三节,就是讲本篇的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我们刚学的这三个章节裡头都有一个「子」字,孔子讲的。这三节裡面第十七章,我们回头看,季康子问政于孔子的时候,「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是一个子字。是让你自己带一个正道的头,你要做一个正的表率。你能够做好表率了,底下人谁敢不正?第二个章节,第十八章裡面,「季康子患盗」,他来问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也是个子,你自己没有贪欲心,你下面的这些人也不可能偷你的,你赏赐给他让他们来偷窃,他们也不会干。本章的就是,「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这都是对季康子讲的。所以蕅益大师这裡讲,这三章裡面都讲了一个「子」字,实际上就是「正是君子求诸己,乃端本澄源之论」。求诸己,这个诸当之于来讲,君子求之于己,不会求于人。这个求是要求,要求自己做,不要求别人做。小人反是,小人求诸人,不能求诸己。所以季康子来问政于孔子,他这出发点我们就知道,小人的心理。他要问这百姓如何才能听命于我,我如何才能没有盗贼?你看都是要求别人的,没有想到自己。孔子给他点化,让他反求诸己。你自己行正道,你自己不贪了,你自己欲善、行善,你还怕你的国家不能够治理好,你的政治不能够治理好,你的人民不能够服你、会偷你的东西?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9:31:0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54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