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蕅益大师引「卓吾云」,这是引李卓吾先生的话,明朝的李贽,也是大儒。他说,「出门二句,即居敬也」,就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两句讲居敬。「己所二句,即行简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讲行简。「在邦二句」,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两句,「即以临其民,不亦可乎也?」这是李卓吾先生让我们参照「雍也第六品」这一章。《论语》那一篇也是仲弓向夫子请教,我先把那章仲弓说的三句话念出来,「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仲弓这裡讲的居敬而行简,什麽叫居敬?自处要诚敬,对自己而言。居家也好,不管在哪都要诚敬,所谓主敬存诚,这是修身。这个行简,就是在做事上、在工作上要简易一些,不要太麻烦,麻烦会扰民,我们一定是尽量息事宁人,这叫行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不要小事当大事来做,把小事办成大事,没事办成有事,简单的办成複杂的,这就扰民了。我们也有些同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这种人,真有这种人),本来很简单的事,给他一办办得很複杂。很简单的话,在他口裡一说就说得很囉嗦,这就不属于行简。所以自处要敬,做事要简。以临其民,这样对待民众,不亦可乎?这就可以称为很难得的了。这个可,是许可、赞可、讚歎,可以讚歎,夫子讚歎他。李卓吾先生就把仲弓这一段的心得结合到这裡来,结合得很妙。所以他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就是居敬,养成自己的诚敬之心,把居敬两个字落实了。行简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扰民,你自己不喜欢麻烦,那你就不要让人家麻烦,这个就是行简。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就是以临其民,让家裡的人或者是国家的国民都能够无怨,对你没有抱怨,而能和谐相处,这是临民的目标,这不亦可乎也?
底下蕅益大师又引王阳明先生的话,「王阳明曰:亦只是自家无怨,如不怨天不尤人之意」。王阳明先生也是一位杰出的大儒,他主张心学,明朝人。心学跟程朱的理学是分庭抗礼,观点也不太一样。蕅益大师更偏向于王阳明的心学,确实心学跟佛法裡有相通的地方。王阳明这裡讲,亦只是自家无怨,这个「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的无怨,他给我们说出来,不是说别人没有抱怨,而是自家,就是自己没有任何的怨恨,不怨天不尤人,是这个意思。这个确确实实是王阳明心学的特点,心学是什麽?它最重要的核心思想是,整个宇宙是我一心所变现的,这跟《华严经》裡面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道理相通。王阳明是继承了南宋陆九渊先生的学问,陆九渊是跟朱熹同时代,他两人还曾经进行过辩论,很有名的叫鹅湖之辩,在鹅湖上辩论,心学与理学的大辩论,没有胜负,只是学术的一个交锋。陆九渊先生曾经讲过,「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讲出这个话不简单,他说我的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的心。他这个心绝对不是我们身体裡面的肉团心,肉团心是变不出这个宇宙出来。肉团心,现在你看外科手术都可以把它移植,那个没什麽作用。他这个心是有点像佛法裡讲的真心和妄识,他这个心包括心和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宇宙就是心所现的,识所变的。如果没有分别执着,没有起心动念,那就叫唯心所现。有妄想分别执着,那就是加上个识,因为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它就把所现的东西变了。现的是一真法界,那一变就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所以整个宇宙不出一心。
王阳明先生这裡讲到的,如何能使邦家之人无怨,在家的人对你不抱怨,在国的人(国民)对你不抱怨,怎麽做到?你自己没有怨,那就是别人没有怨了。为什麽?别人是你自己的心变现出来的,所以这裡讲只是自家无怨就行了。这个怨是什麽意思?怨怼、怨恨、对立、矛盾,都是你自己内心的。你自己内心裡有这些怨恨、矛盾、对立,那你就会造成外面境界裡面的怨恨、对立、矛盾,境由心转。
像我们恩师在参加这些和平教育的会议上指出来,现在这个世界很多纷争,甚至战争不停,没有停过,这些对立冲突怎麽来的?他在昆士兰大学和平研究中心跟教授们座谈的时候提出来(我原来也是昆士兰大学的教书的,跟他一起出席过不少这种会议,他老人家对这些教授们提出来),冲突的根源在哪?他说冲突的根源在家庭(你看仲弓这裡讲在家无怨),在家裡有怨、有对立、有矛盾、有冲突。当然,社会是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每个家庭都有怨、都有对立矛盾,你看现在离婚率都很高。美国离婚率超过百分之五十,两个家庭裡面就肯定有一个家庭是离婚的,家庭闹冲突,社会是家庭组成的,家庭过一半都闹冲突,你说社会能够和谐吗?所以这个问题在于家庭。家庭如何才能够和谐?要办好教育,要用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特别是伦理,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这个教育。这个,教授们没想到,通常想到解决冲突的方法就是要用武力要镇压,或者是好一点的,不用武力,用谈判,这都不是根本解决方法。先从家庭做起。
我们恩师又跟教授们说,还有一个比家庭更深的根源,在哪?在我们人心,在自己的心,自己心裡头有冲突,外面境界就有冲突,什麽冲突?这是古人常讲的,本性跟习性的冲突。《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本性都是本善的,可是习性上有不善,这个不善跟本善就冲突了。当然这个说出来,外国人没学过传统文化,他不太懂,什麽叫本性、什麽叫习性,他们不能理解。我们恩师就跟他讲了一个简单一点的概念,就是自利与利他的冲突。利他是善,那是本性中有的性德;自私自利就是习性,本性中没有,后天污染养成的。自利和利他有冲突,譬如说利益来了,你是先想到别人,还是先想到自己?你先想自己,就肯定跟别人有冲突,人家也想自己,你也想自己,那就对上了。如果我先想别人,就没冲突了,就化解了冲突。所以化解冲突最根本处,是化解内心深处的对立、矛盾、冲突。这就是王阳明这裡讲的,只是自家无怨,你自己内心已经没有冲突,你没有怨天、没有尤人,就是没有对立、没有矛盾,外面你就没有冲突,你看不到冲突了。
我们自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譬如说有时候你偶然说错了一句话,得罪了别人,你自己不知道,你不认为你说的话是得罪了他,可他心裡可能已经起了矛盾。但是你若无其事,你真的好像不觉得你跟他有什麽过节,你对他还是这样好,他内心的矛盾慢慢也会被转化掉。他看看你不是跟他来真格的,不是跟他对立的,他的那个对立也就自然消除。这是什麽?你内心没有对立,外面真的有对立都化解了。怕的是什麽?你心裡面起对立了。什麽对立?你以为他真的对我有想法,可能我说错话,得罪他了,得罪他之后,好像心裡就有个疙瘩、有个阴影,见到他什麽都不自然。你愈不自然,愈来愈就好像真的成了有对立、有冲突了。对方可能原来没这个心思,他看看你,他想怎麽不对路,你怎麽对我的眼神都变了,对我的语言也变了?他也起对立了,然后特别敏感,一点小事可能就引发互相之间的矛盾。所以人与人之间交往,我们一定要学会大而化之,把自己内心中一切小的对立、猜疑都化解掉,你跟任何人都不会有对立。你心中没有对立,就看不到外面有对立,你看到外面人都是好人、都是善人。
曾经早几年有一个比较出名的电影片,我是不看电影的,这个片子我也没有看过,我是听别人跟我讲的,那时候我还在昆士兰大学教书,有一个华人的同修他跟我讲了这个片子,他很欣赏那个片子,跟我很细细的描绘那个情节,所以我就印象很深刻。那个片子叫什麽?叫「天下无贼」,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好像是刘德华主演的。这是讲到一个很普通的人,一个民工到西藏打工挣了点钱,回老家带着人民币,结果在火车上遇到了盗贼,这盗贼都是惯盗,都是老手,一下子就盯住这个猎物了,看到他那包钱了。而且这火车上是两伙盗贼,其中一伙是一对情侣,他们先下手,用惯用的伎俩,让那个女的先上去,跟他探这些消息。主人公叫傻根,很老实、很厚道的一个人,绝对不会怀疑人,看到这个女的跟他讲,讲她自己,这个女的编一些瞎话,说自己怎麽怎麽不幸,很多坎坷,需要钱,没钱了。傻根一听就生起了同情心,他说我这有点钱,妳就拿去用吧!这下可把那个女的就感动了,她说没见过这样的人,立刻就把钱拿出来了。她本来想把它调包调出来的,不用,他自己就主动招供。结果傻根那种憨厚的气质反而把这个女的感动了。后来这一男一女就决定要保护傻根,因为还有另外一伙盗贼也盯上他了,她就保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