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87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这是《雪公讲要》裡面给我们用浅显的话,也引用古注说明,这是讲的中下根的人比较容易理解的。他跟蕅益大师讲的不一样,蕅益大师对上根人讲。因为这段话,夫子是对颜子的教诲,颜子不是中下根,他是上根,这是把圣贤心法和盘托出,一会我们会讲到。先接受浅显的也好,打个基础,然后才能够直下承当夫子的教诲。

 

《朱子集注》裡面,我们看到他解释得也挺好的。《朱子集注》裡面讲,「仁者,本心之全德」,这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问的是仁,这个仁和为仁,一个是讲性德,一个讲修德。光是讲仁,这是讲性德,自性中本来具有,人人本具。讲为仁,是讲修德,你得修,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裡朱子解释,单说这个仁字,就是本心之全德。本心就是我们的真心,佛家称为真如本性,全德就是圆满的性德,这叫仁。颜回问的问题,那是问得很大,就是什麽是本性中圆满的性德?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夫子回答得很巧妙,先不跟他讲性德,直接跟他讲修德,让他知道怎麽修,你修好了,你回归性德了,你也就明白了。性德无量无边,说起来没办法说得完全,所以夫子教他一个「克己复礼为仁」。「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朱子的解释,克己就是胜自己的私欲,胜是战胜,战胜自己的自私自利,自己的欲望,五欲六尘的享受,战胜自己的贪瞋痴慢,能够战胜自己的这些烦恼,你才能够复礼。「复,反也」,就是回归。「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个节文,就是表现出来的,天理怎麽表现出来?礼,就是能够把礼做好,做出来了,你这就是符合天理了。底下又说,「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你看,刚才讲了仁是性德,为仁是修德,「所以全其心之德也」,全其心就是圆满的回归到本性上,把本心当中的性德圆满彰显出来,这叫为仁,就是「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个意思。

 

「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心的全德性德,就是天理。朱子教导人的「存天理,灭人欲」。人欲坏了天理,你看人要是有欲望了,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这些东西的时候,往往天理就在他的心裡消除了,提不起来了。为什麽?被欲望给盖覆住了。要恢复天理,那只要把人欲放下。所以天理和人欲是两头,你只能取其一,取捨就看你有没有定慧,你能够取天理、灭人欲,那就是为仁;如果取人欲、灭天理,那就是不仁。

 

所以底下朱子又说,「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一个真正想要恢复性德的人,一个君子要行仁的,那是什麽样?降伏住自己的私欲,克制自己的烦恼,而回归到仁义礼智这个性德上来。这一回归了,「事皆天理」,做什麽事都符合天理了,性德你能够随顺,那事事都符合性德。这样的一个事情,「本心之德复」,就是你要不要回归这个本心的性德,主动权都是在你自己手上,「全于我」,这是我自己的事情,跟别人没有关係,所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跟别人没关係。「归,犹与也」,这个与是依从、追随。「又言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自己能够克己复礼,你能够好好的克制自己烦恼习气,回归性德,天下人也都受你感化,也跟着你学习,也朝着回归性德的方向来进行。这是「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夫子讲这个话,朱子认为这是形容。极言,形容这个效果非常迅速、非常的大。你看,你自己一个人克己复礼,这天下都跟着归仁,都能够兴仁、兴礼让,和谐社会都能实现了。「又言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又见其机之在我而无难也」。这裡讲到,为仁是自己的事情,跟他人无关,他人也不能干预,求自己,其机在我,主动权在我手上,有何难?没有难的,无难也。

 

底下又说,「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淨尽,天理流行,而仁不可胜用矣」。天天都能克己复礼,这不会难,愈做愈习惯,愈做愈容易,烦恼慢慢也就克除乾淨了。「私欲淨尽」,这个私欲是一切烦恼的代名词,真的,一切烦恼,主要的烦恼就是一个私、一个欲。自私自利和自己的欲望,这两个东西把它放下了,那也就差不多了。朱子认为,主要是这两个东西,这拦路虎,一个私、一个欲,把它克尽了,「天理流行」,性德就能够流露出来,「而仁不可胜用矣」,这个大作用可就全显出来了。你可以什麽?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了。朱子这裡讲到私欲这两个字,认为这两个字是最大的拦路虎,就是让我们不能够回归仁、回归礼,最大的拦路虎。确实,这是最大的一个障碍。对于初学的人,我们恩师也常讲,你要学圣学贤,要入门,必须放下十六个字。哪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就是拦路虎,你先把它们降伏住,然后才到门口。朱子认为把这个降伏住了,就能够入门了,其实这个还不行,这还是比较浅的阶段。

 

当然佛法的修学境界就比儒要高,朱子认为这样私欲淨尽,就能天理流行了;佛法说还不行,还得要再往前,把这十六个字克制了,你要入门,还要再进一步,就是把自己的见烦恼断掉。见烦恼包括五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见惑,细说有八十八品,总括是五大类。这五大类的见惑都放下了,你就入门了,这是真正成为佛法认定的圣人,这个叫须陀洹果,初果圣人,位置并不很高。这是等于佛法修学,你能够上了小学一年级,日后的路还很长。断了见惑,还要断思惑,思惑八十一品断尽才证阿罗汉果。阿罗汉,这叫一个学位了,像大学毕业了。然后再断尘沙烦恼,尘沙烦恼是分别,见思烦恼是执着,这些统统断尽了,你拿到第二个学位,菩萨。再往上,还得断无明烦恼,无明烦恼四十一品都断尽了,你就拿到最高学位,佛陀。所以这上面还有很长的一条路。但是基础功夫,确实儒家裡面讲得也很详尽,那就是一个私、一个欲。所以,为什麽说儒家是佛法的基础,确实这样。学儒学好了,你成为世间合格的君子了,成为世间圣贤,那你入佛门,你很快就能够拿到佛门的学位,否则在佛门你想有成就很难。这就是为什麽我们要先在儒、道的基础上扎根。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8:56:4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53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