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33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雪公底下还有一句说,「然得一清字,亦得一种人品,今世尤可贵」。能做到清高,这个人也不错。现在清高的人都很难找,都是为利欲所迷惑的凡夫俗子,有几个真正是清高的,不想跟这个世间同流合污的?难!所以这一种人品今世尤为可贵,对这种人我们也应该讚歎,应该鼓励大家学习。但是救世就不够,这个只能是自己求解脱,这属于小乘人,他不是大乘。大乘是仁人,小乘只是清人,他自己清高,他不能够救世。

 

我们再看「雪公讲义」,他有一篇《讲要》,有一篇「讲义」,刚才念的是《讲要》,现在看「讲义」。「讲义」是对于《讲要》裡头的一些道理或者是故事、桉例进行考证。这是「讲义」当中讲,为什麽说「未知,焉得仁」,没有智慧就不能叫仁?做一个考证。这个道理讲得非常好,我们来看。「窃按《礼记.中庸篇》」,窃是雪公谦虚自称,说按《礼记.中庸篇》裡头说法,「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又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都是先讲智,智排在仁之前,你看讲智仁勇,没有说仁智勇,或者是勇智仁,它智排在第一个。有了智慧才能有仁,有了仁,自然就会勇。当然仁者是必能勇,但是勇者未必有仁。一个人很勇敢,未必他是个仁人,他必须是智仁勇三者具足,才能够成为仁人。这是天下的达德,这个达可以说是圣德。「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这是告诉我们如何下手,智仁勇怎麽做去?我们好学就可以近乎智,像诸位都是很好学的人,天天都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这是好学。好学,原来没有智慧的话,通过好学,慢慢就有智慧了。近乎智,近是愈来愈靠近,最后就能达到,学到最后你通了自性,智慧自然流露。学了以后最关键是力行,力行才近乎仁;学了不去做,那是白学,那也不会有真智慧,更谈不上仁。力行怎麽力行?最重要的就是改过自新。

 

我们跟圣人差距在哪裡?自己每天检点,先从《弟子规》开始学。《弟子规》一百一十三条,对照对照自己,有哪些没做到,没做到这是可耻的,「知耻近乎勇」。人能知耻,就能改过。不能改过,是因为不知耻,不知耻,脸皮太厚了,甚至变成麻木不仁,怎麽办?这是无可救药了。所以要有知耻的心,耻心也是难能可贵。人能够知耻,他就能成圣贤;不知耻,最后就成禽兽了。知耻就要改过,改过就是勇。不是说对每个人,「某个人我能够不怕他,我甚至能够跟他大打出手,我不怕丢了性命」,那叫勇吗?那叫匹夫之勇,哪是圣人之勇?圣人就是勇于改过。

 

《论语.子罕篇》也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也是把智字提到第一个讲。智慧的人不会有疑惑,他的方向、目标非常的明确,义无反顾,仁者不会有忧虑,勇敢的人不会有畏惧。「此三经文,皆以『知』字开端」,这三处经文都以智字开头,「统为孔子之说」,这都是孔子说的。「其中宁无含义?有何不敢依述?」所以雪公这裡是赞同,「知」是做智慧讲,「未知,焉得仁?」是说明智慧是仁的先导。这裡面我们看到《中庸》、《论语》裡头,三处经文都是这样的排列顺序,智、仁、勇,这哪裡说没有意思?肯定是有意思、有含义的,为什麽不敢依述?

 

「再《礼.大学篇》」,《礼记.大学篇》裡面讲,「明德、新民两纲,各有四目,内在格致,智也;外在修齐,仁也」。雪公说明德、新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个新民,也可以读成亲民,两个意思就不一样。按照雪公这种讲法,明德是明明德,是自己把自己的明德显明了。明德是什麽?就是我们自性本有的性德,开发出来了,这叫明明德。然后还要帮别人开发明德,就是新民,让民众也能够不断的接受圣贤教诲,改过自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讲的三纲八目,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明德、新民是前面两纲,每纲有四目,三纲八目(明德和新民各有四目,这总共八目)。明明德和新民都做圆满了就叫止于至善。「内在格致」,内是对我们自己自身、自心,格是格物,致是致知。能格物致知这是智慧,这个智慧可见得它是心性中本有的智慧,现在是被物欲给挡住了,所以不能致知了,这个致知是我们的良知,不能现前,现前叫致知。现在怎麽办?要把挡住良知、挡住我们心性智慧的那些物欲烦恼格掉,叫格物,这是修智慧。「外在修齐」,修是修身,齐是齐家。身属于心之外,齐家在修身。你身修好了,家也齐了,修身、齐家这属于仁。所以从这裡,《大学》也是这麽讲,先讲智,再讲仁。没有智,焉得仁?

 

「经云:智者不惑。既不惑矣,始能意诚心正」。智慧的人不会有疑惑,不会迷惑。不迷惑才能够意诚心正,他的意念自然就真诚,心也就正了。换句话说,我们为什麽意不诚、心不正?就是因为有迷惑。最大的迷惑,就是迷惑宇宙万物、天下万物是一体,这是最大的迷惑,根本迷惑。这一迷,就把天下分成我他,本来天下是一体,现在割成两边了。有我,就有我执,就有自私,处处想我、不想他,这仁就没有了。智慧没了,意也不诚、心也不正,他念念想自己。所以要使我们诚意正心,还得要智慧先导,就是你要明白,你真正从骨子裡明白,天下跟我是一体,把私心彻底断除,这样你就格物了,烦恼就没了,物欲也没有了。自己都没有了,还谁要烦恼,谁要物欲?你格了物,你就致知,你智慧就有了,自然你就诚意正心。

 

「又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者是讲什麽?就是讲我们人,说明人本来就是仁者。这是讲我们人本性,本性中具足了仁。从哪裡开发我们本性中的仁德?「亲亲为大」,亲,第一个亲是动词,第二个亲是名词。这个亲,第一个亲是亲爱,第二是父母,对父母要有亲爱,这就是孝道。所以《论语》上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就是这个意思。又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我们修身用什麽修?用道来修,修道用仁来修。「既仁为孝弟之本,而后齐治平,自可推而进之」。这是《论语》上讲的为仁之本在孝悌。讲为仁,这是讲力行,为是去做,为仁就是去做一个仁人,怎麽做?要行孝悌。仁本身,仁这个德的根本在哪?根本就是孝悌。所以《孝经》讲,「夫孝,德之本也」,这个德的根本就在孝。既然仁德的根本是孝悌,然后慢慢的扩展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在自己身修好的基础上,逐步逐步向外推展,这是一般我们容易理解的。「是无不以智为先也」,这无不是以智慧做先导,这是我们有这种认识。有了认识,我们才能够做得好,解行要并重。而解门,这是我们的认识,要走在行之前。所以我们为什麽要学《论语》?学《论语》是为了学做圣贤。怎麽做?你得先要明白该怎麽做,虽然是力行,但不学文也不行,那是「任己见,昧理真」。所以学文和力行并重,而以学文、求智慧做为先行。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19:09:5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24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