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27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也是教我们做人的标准。雪公《讲要》当中引用《论语集解》的话,他说「《集解》包曰」,《论语集解》是东汉三国时代何晏的注解,他引用的「包」,包是包咸,东汉时期的一位经学家,这裡说「讷,迟钝也」。『讷于言』的讷就是迟钝。「言欲迟钝,而行欲敏也」。讲话要迟钝一点好,行为要敏捷一些。「言语迟钝者」,这下面是雪公的评论,言语迟钝者,「不抢先说,不利口,言语似乎甚难。此是君子言语谨慎之故」。言语迟钝,就是讲话不要抢着说,要观察时机,看看该不该说。说的话不要讲那种非常犀利的话、讲得很快没有保证的话,《弟子规》上讲,「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又说「言语忍,忿自泯」,言语确确实实是祸福之门。就在我们的言语,注意它,你就免祸;你没注意它,随便说话,就会招祸,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言语似乎甚难」,言语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你看孔门四科,孔子教人四个科目,第一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言语摆在德行之后,言语也是体现你德行,不能够随便,宁愿少说、不说,好过乱说。这个是君子谨慎的原因,言语要谨慎。

 

下面又说,「注意欲字,言语慎重,办事必须敏捷,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此皆难能而欲能之也」。雪公特别提醒我们这句裡面讲的「欲」字,注意这个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是不是一定要口吃的才能做君子,讲话结巴的那叫君子?不是。这裡欲是什麽?他有心要这麽做。也不是让你装着结巴,是让你少言,有心克制自己的言语,有心对言语特别注重谨慎,言语慎重。特别是办大事的人、做大官的人,言语都特别慎重。说错一句话,可能会有无穷后果,哪能不慎重?办事必须敏捷。这才是真正的一个人才、一个君子。所以领导选人,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标准,看你干事情是不是很快速、敏捷、妥当,讲话是不是少,是不是不爱跟人粘连?老爱跟人粘连,像个交际家那样,这种人没人敢用他,当然他有他的用处。有的人说话说得很多很多,回头都不知自己说了些什麽,那可真的是没办法用,自己有讲话的欲望。人家是「欲讷于言」,他反过来,欲讲话,讲得愈多愈好,有说话欲,这个就麻烦了。所以处事先要寡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处事标准。「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你要说话、要承诺,先要做到,你有把握了,「而后从之」,言从行之后。不能够言在先、行在后,这都不够,应该是行在先、言从其后,这就对了。这都是「此皆难能而欲能之也」,难是什麽?语言迟钝、慎重,难;做事敏捷,难。但是君子在这裡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欲能之」,难做,但是他想这麽做,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朱子集注》裡面,这层意思也说得挺好。他引用「谢氏曰」,谢氏是宋儒谢良佐,说「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这裡他分开两个方面说。「放言易」就是说话、承诺都很容易。很多做生意的企业家,往往有的人会有一个毛病,很容易答应人,「这个行,这个我们能做」。放言易,讲出来容易;力行难,你真能做到吗?到时候又交不出来,违反合同。所以君子应该欲讷,言要迟钝一点;「力行难」,所以我们行要欲敏捷一点。这把言和行分开两个方面说,这是一层理解,这个容易理解。

 

但是蕅益大师在这裡给我们点出来,说,「讷言敏行,只是一事」。蕅益大师说讷于言和敏于行这不是两桩事,是一桩事。为什麽是一桩事?因为君子重力行,他要学圣人做到再说,他有这分心。有这种心,自然言行上他就有表现,所以表现是一事,言语上显得很慎重,行为上很敏捷,「只是一事」。这一事是什麽?他真正想向圣人学习,它是学圣人这件事,所以只是一事,不是二事。朱子引用谢氏的话把言和行分开两件事,就事论事;但是蕅益大师在这裡告诉我们,这只是论心,心是嚮往圣贤、志在圣贤,所以讷言、敏行都是学圣贤这一事。「观欲字、而字,便知」,「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欲字和而字,这个而就把行和言合在一起了,所以你看到这两个字你就知道。如果说两件事,应该说「欲讷于言、欲敏于行」,但是他是欲字带下来,讷于言而敏于行两个一块说。所以蕅益大师看《论语》看得很细緻,这也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一个字都不放过,去认真体会圣贤的道理。下面我们再看第二十五章。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孤』是孤寡、孤独,『邻』是邻居。雪公《讲要》当中说,他引《论语集解》,「《集解》何晏注」,何晏注的《论语集解》,他说,「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也」。这个方,什麽意思?我们看底下,「此章依何氏之注即可」。先儒有不同的注解,雪公认为何晏的《论语集解》就可以了。邢昺有对《集解》的一个注解,《论语集解》的注解叫《邢疏》。邢昺是宋朝的大儒,他说「方以类聚」,这是讲何晏注解裡面讲的方以类聚,「是《周易.繫辞上》传文」。这是来自于《周易.繫辞》这个传文。「方,是法术性行,各以其类相聚」。方是讲法术、性行,就是不同的法术,性可以解释为性格、行为,反正是不同的人,按照他们的类别聚集在一起,这是物以类聚的意思。「同志相求」,《集解》当中引用,「是引自《周易.乾卦文言传》『同气相求』文」。在《周易.文言传》裡面讲到的「同气相求」,在这裡何晏解成「同志相求」。什麽意思?「意为志同者,互相求为朋友,故必有邻」。这是解释「德不孤,必有邻」,有志同道合的人、德行相似的人,就会聚集在一起,互相做朋友,所以就必有邻居。

 

雪公底下又说,「经文必字,犹如诗眼,尤须注意」。这个「必有邻」的必字,就像诗文裡头的诗眼,也就是那个字是最重要的,就像点睛之笔,要非常注意。「乱世,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为德未必有邻」。在乱世当中,乱世是什麽?小人当道。「小人道长」,就是小人当道;君子被压抑,不得伸张,这是「道消」。君子和小人,我们昨天有讲过,本篇裡头就有好几章就说什麽是君子、什麽是小人。譬如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为公,大公无私;小人都为私,损人利己。要为德很难,这世道确实大家都自私自利,都是什麽?把别人的利益抢过来给自己,损人利己,所以「为德未必有邻」。你要是个君子,你反而觉得很孤独,「德不孤,必有邻」好像在现在乱世就觉得挺难做到,是不是这样?

 

「此为一般人所同感」,一般人是这个感觉,实际上并不如此。「如孔子周游列国,其道不行,德岂不孤欤?」孔子当年是处在乱世,他周游列国,处处想希望能够推行周公之治,把圣贤之道落实。但是没人肯,就是哪一个诸侯都不敢用他。为什麽?还是自私自利。担心孔子,「这个人太有智慧了、太能干,手下还有七十二贤、三千弟子,他要造反,谁都不是他对手」。所以谁也不敢用他,怕他夺权,怕他声望太高,功高过主,这是大忌,所以没人敢用他。「其道不行」,他的周公之道没办法推行,德好像真的孤了。他是大德,可是却被孤立起来。是这样吗?其实不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17:59:4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21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