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圣贤之道,最重要是反求诸己,从自己这一身修下去。不能够开始就拿着圣贤之道去衡量别人,看你这个人不符合礼,那个人又很多贪瞋痴慢的习气烦恼,一天到晚看别人的缺点,这就不叫修身。从自己身开始修,这叫格物之本,你叫知本了。你这一身修好,你就能感化多身。怎麽感化?这裡讲的有朋自远方来,你就能感化,你能与人同乐。那还有一些没有感化的呢?没感化的是因为我的心还没有诚到极处。「诚之所至,金石为开」,金石都能够感化,何况人心!那我为什麽没有感化他人心?因为我诚还没够,所以还要更加努力的反求诸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怎麽能够怨别人,怨别人不能够敬重我的德行学问?没有反过头来想想,自己的德行学问能不能够堪受别人的敬重?要反求诸己。
《中庸》上讲,「至诚无息」。至诚心没有停息的,像日月之永恆,像天地这样的永远,这就是君子。君子在《易经》裡面讲是大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情,人人有责任,自天子至于庶人都有责任。古人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是谁?匹夫是我。天下兴亡,我有责任,这个不关别人的事情,是我的事情。我怎麽样能够治国平天下?修身,一味的去修身。不管自己是富贵还是贫贱,我都是一味修身。孔子当年不也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吗?因为他能修身,因为他能格物,所以他能成圣人。他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是当时,而且是影响后世,他是万世师表。这就是君子之学。
所以「学而篇」的这第一章意思非常深广。实在讲,《论语》每一章的意思都是非常深广,要细说,说不尽,我们这裡还是概略的说。随着我们的不断的修学,我们境界不断的提升,我们对每一句话的领悟不断的加深,用自己的力行得到真正的体验。这一章我们就先讲到此地,下面看第二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有若。在这裡称呼有子,想必是有子的学生把这句话写下来的,所以称呼老师叫有子。『孝弟』在《朱子集注》裡面解释说,「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这个解释非常的浅显易懂。对父母有爱心这就是孝,心必有其事,对父母一定要尽心竭力的去侍奉。对兄长,还是用这个爱心,善事兄长也是尽心竭力的奉侍。这个心对父母叫孝,对兄长叫悌,实际上同是一个仁心。这个仁心在五伦关係裡面的运用就有不同的德,对父母叫孝,对儿女叫慈,父慈子孝;对兄长就是恭敬,对弟弟就是友爱,兄友弟恭;对领导是忠心,对下级是仁爱,爱护他、关怀他,君仁臣忠,君是领导,臣是被领导;在夫妇来讲,夫义妇听,义就是讲道义、恩义、情义,听是温顺、和谐;跟朋友之间,跟一切的亲友,做到长惠幼顺,互相的要有恩惠,长一辈的,或者是年长的,对年幼的要有爱护、恩惠;年幼的对年长的,要顺服、要尊重。你看五伦裡面讲的十义,就是十种义务,都是同一个仁心的体现。这个仁心,我们现在讲爱心,仁者爱人。
一个人能够有孝悌,他就很少会犯上。『犯上』是干犯在上的人,譬如说被领导的(下级)对于领导干犯、冒犯。这个『鲜』就是少的意思。『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是没有的事。这个作乱就是悖逆争斗的事情,叛乱。这句话,《朱子集注》当中解释说,「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这是非常直接的解释。一个人能够有孝心、悌心,能够孝敬父母、尊重兄长,他的心是和顺的,这个和顺的心怎麽可能有犯上!犯上是一种悖逆的心,现在我们讲逆反心理。有逆反心理不是好事,现在有逆反心理,将来就会犯上作乱。不犯上,也就不可能会作乱。
这句话有子讲,为人孝悌,不好犯上,不好作乱,是承接着前面一章,学而时习之这章接下来讲的,这裡面也有一点连带的关係。前面讲的学,学什麽?大学之道就是讲什麽?明明德,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对内的,内心裡的学问。在外的学问,新民,也可以叫亲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亲民就是爱护关怀大众,让民众也能跟我一样明明德。还有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在外。内是体,外是用。这个体是仁,仁爱的仁,外面这个用是行仁,也就是为仁。这裡讲的『其为仁之本与』,这个「为仁」就是行仁的意思,就是仁之体的运用。夫子的学问就是仁学,所以待人处事接物无不是仁。因为他已经恢复仁之体,就是明明德,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体恢复了,用出来的无不是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