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门裡面,诸位也许有听到五年学戒,我们现在也没有了。五年学戒就跟儒家的童蒙教育意思完全相同,不过年龄不一样,儒家童蒙教学,那是真的儿童;一般出家至少都十几岁,十六、七岁出家,还是童子。二十几岁出家,乃至于三、四十岁出家,年岁愈大愈难教,他在社会上经历的时间长,习气很重,妄想多、分别执着多,这就困难。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律,戒律是一门大学问。五年学戒,实际上学的是什麽?沙弥律仪。你们出家人一定很熟悉,十条戒律,二十四门威仪,学这个。五年之中要切实做到跟一个老师,学一家之言;如何对待老师,沙弥律仪裡有规定。这五年当中还是福慧双修,修福是工作,寺院裡面繁重的粗活都分配给你做,这是修福;也就是讲怎样做一个出家人,要劳动,要勤苦。除这个之外你学经教,接受老师的教导,也是没有讲解,叫你背诵,你学华严,《华严经》要背;你学天台,《法华经》要背,你经论不能背诵,你没有根基。所以每天读经,诸位晓得,读经也是把妄想杂念念掉,修清淨心。诸位要晓得,修禅定,面壁打坐是修定,读经也是修定,念佛还是修定。修定的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都是修定。在教下,特别是发心学讲经的,是以读经修定,读经的时候就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读经的时候绝不思惟经裡的意思,不可以,就是读,读得清清楚楚,一个字不漏,一句没念错,这是修慧,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它是属于修行,修根本智;听讲、研究讨论,那是后得智。古时候出家人,纵然他不讲经、不说法,在寺院裡面担任执事都通宗通教,所以他们的功夫都得力,这令人羡慕,他都有成就,受过很好的教育。现在这个废弃了,没有人重视,所以佛法衰了。要知道衰的原因是什麽,怎麽衰的,我们要清楚。不读经,不研求,自然就衰了。
讲经的人才怎样选拔出来的?古时候佛门裡面没有培训班,没有佛学院。道场裡面和尚天天讲经,和尚年岁大了,或者是要栽培继起的人才,有首座代讲,首座就是讲经说法。继起的人才从听众裡面选拔,讲小座,複讲,能够讲的统统让他複讲,在複讲裡面淘汰一部分;讲得好的,意思能讲得清楚、讲得明白的,每天让他讲。所以那个时候学讲经,比你们现在容易,不像你们现在这麽辛苦。如果你们现在这种方法,在那个时候全部都被淘汰掉。这一座经听下来,听老和尚讲两个小时,叫你上台去複讲,你至少有能力讲一个半钟点,才会被选出来。如果老和尚讲了两个小时,你只讲一个小时,你就会被淘汰掉。所以你自己要有这个能力,理解力很强,记忆力很强,才能够被选拔出来。选拔出来之后就讲小座,小座是複讲,複讲当中再接受教导,帮助你改进。有老师指导你,有同学、听众,也是接受听众的批评,不断的改进。中国历代这些讲经法师是这样训练出来的,所以任何一个道场,没有说不讲经的,不讲经的那不是道场。
诸位必须要认识清楚,古代的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教变成宗教是在清朝中叶以后。说实在话,清朝乾隆的时候还是教学,最早恐怕也是嘉庆、道光之后,寺庙裡不讲经了,讲经的时间逐渐缩短。原本寺庙是天天讲经,它是学校,学校老师总得天天上课。学生从哪裡来?常住,这是固定的,外面来的就是讨经单的,他喜欢听这部经,到这个道场,道场现在讲这部经,他想来学、想来听,可以住在这个道场,道场也分配一部分工作给他做,这是讨经单。还有居士,有一些在家居士,念书人,从前农业社会有的是时间,喜欢来学经教,居士也可以到寺庙来讨经单,这部经如果讲半年,他在寺庙可以住半年。有能力的,给寺庙送一点供养;没有,寺庙也无所谓,并不是说一定要缴费,寺庙没有的。你可以到寺庙来住一段时期,来学这部经教,在家居士也有。每天讲经,每天研究讨论,这是解门。行门,最低限度两堂功课不缺,而且这两堂功课大概都是做到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换句话说,讲经的道场,每天修行至少有三个小时到四个小时。修行总不外一个是参禅,一个是念佛,所以有念佛堂、有禅堂,这是一般道场普遍都有设立的,禅堂有堂主带领,念佛堂也有堂主带领。解行相应,这叫道场。
所以每一个道场都有它的学风、有它的道风,学风是解门,道风是行门,真有东西学,真学到东西。不像现在,现在道场没有了,学不到东西,学什麽?学经忏佛事。我生在这个年代很不幸,出家的目的就是想专心学经教;在家有工作,时间少,工作辞掉想全心全力学经教。到寺庙的时候,老和尚劝导我学经忏佛事,我不是为这个出家的。这是见解不相同,兴趣不相同,我就被寺庙开除了,开除之后再也回不去了。老和尚对我真的是非常爱护,常常钞票往我口袋裡塞,对我很好,就是希望我去赶经忏、去搞佛事,但我的决心没有改变。以后离开寺庙,还算不错,李老师能够收容我,我到台中慈光图书馆住了十年,在那个地方还能有学习的机会,解行并进,奠定这一点基础。我知道这些情形,我了解修行人的苦处,所以我发心帮助你们年轻人。大的力量没有,也不需要,简简单单建一些小茅蓬,给诸位能够安身立命,能够有机会让你天天去讲经。能有这麽一个道场,我们佛法就有前途、就有希望,众生有福。今天就讲到此地。
评论